回延安(二)
2 回延安
比喻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拟人 比喻
朗读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 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 哎咳哎咳呦 把门开 哎咳哎咳呦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 咿儿呀儿来吧呦 热腾腾的油糕哎咳哎咳呦 摆上桌 哎咳哎咳哟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咿儿呀儿来吧哟 围定亲人 哎咳哎咳哟 热炕上坐 哎咳哎咳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 咿儿呀儿来吧哟 满天的乌云 哎咳哎咳哟 风吹散 咳哎咳哟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 晴呀晴了天 千里的那个雷声哟 万里的闪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信天游
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 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 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 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 百上千节。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起兴、比喻。
第2课《回延安》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命的足迹。
二、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朗读的第二层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结构、节奏美、跳跃 性等方面关注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 划分层次,赏析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1.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初步感受民 俗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赏析生动优美的语 言感知其强大的表现力。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并能以声传情。
教学过程
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美读,悟意蕴、传真情 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阿宝)
本单元的中心词是“民俗”,执教者将带领学 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习俗,欣赏一幅幅 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 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 央所在地。延安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几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 国,延安是圣地。新中国是从井冈山出发,在延安长大,在北京举行成人 礼的。
贺敬之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阔别十载, 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 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 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2 回延安课件
[答案]
(2)根据语境,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D
A. 矗立 严峻 寸步难行 B. 矗立 严谨 寸步难行C. 屹立 严谨 长途跋涉 D. 屹立 严峻 长途跋涉
(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通过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0题。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教材链接 见本课课后习题第一题】
(1)叙事线索:回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____延安(2)抒情线索:______→回忆→______→展望
[解析] A项,“富有浪漫色彩”说法有误,这首诗的词语富有地方色彩。
7.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奋斗,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班级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完成任务。
(1)为了激励同学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艺术社举办了“红色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这次活动展出了“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徽标的整体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2 回延安
01 基础·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pàn( ) 眼kuànɡ( ) 一盏( )
dēnɡ
méi
mó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
2课回延安2课时教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回延安》,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继续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朗读和讨论。
2. 各组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前几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 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对课文内容的不理解之处。
回延安第2课时学案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 题
2 回延安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
3.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的妙处。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运用拟人的诗句: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而这里的一条小河、一个村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他们已认定的情绪和行为。
(2)“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里的“飘飘”是常态,“把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有手,向“我”召唤。
(3)“延河滚滚喊‘前进’”
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三、答案分析见教材知识卡片。
问题二:
1.运用比的句子:
(1)将延安比作母亲,表示亲切和敬意。
(2)比喻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江河的浪花一样没完没了。
(3)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明镜,映照这美好的景象。
2.运用兴的句子:
(1)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可视为比兴兼用。
(2)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家的意思。词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信天游的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问题一:
诗歌使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问题二:
在本课诗歌中寻找一下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好处。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原文及诗歌赏析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解决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回延安贺敬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诗歌赏析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
2 回延安-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部编版)(解析版)
第一单元2回延安预习学案解析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三.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答: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叁 聚焦“延安”, 体悟情感内核。
1.回忆中的延安。 (1)当年的“我”为什么要去延安?延安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从第二部分“忆延安”中寻找相关信息,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家”“亲山亲水有亲人”“母亲”——温馨美好。 (2)“我”在延安做了什么?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延安斗争、学习。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踏上革命征程。
②聚焦第二部分,品析“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示例: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 比”,以 “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喻写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思
树梢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 “树梢 "“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自己和延安山 水、延安人 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17岁在延安光荣加人 中国共产党。延安 的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 的 历。由此可见,对于“我”来说,延 安是“家”和“母亲”一样的有 在。她 养育了“我”,送“我”踏上革命的征程。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2.眼前的延安。 (1)诗人这次回延安,见到了什么?请结合全诗,筛选提炼信息,并对信 息进行归类。。 人: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们、亲人等。 事:亲人相迎、欢聚一堂等。 物:黄土、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 窑洞、
炕、白窗纸、红窗花等。 景:延安的旧貌——枣园、窑洞、宝塔山、柳林铺、杜甫川
杨家岭、延河等。 延安的新颜——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等。的民俗民风。再读诗歌,反复品味,思考:“延安”“黄 土”“红旗和“亲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那些物——是陕北的特有风物,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 那些人、事——彰显了淳朴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 那些景——是革命起源、壮大的重要之地,是红色意象的集
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笔记一、作者介绍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二、词语解释心头肉:比喻最亲爱的人或最疼爱的事物。
登时:立刻。
手榴弹: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能杀伤敌人或破坏敌人的军事设施。
羊肚肚子手巾:陕北人戴的一种头巾。
糜子:一种像黍的粮食作物,可以酿酒、做糕等。
油馍馍:用油炸的馍馍。
炕:北方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的地方。
脑畔上:方言,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抗日时期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着鸡毛的信,表示十万火急。
圪崂:方言,指偏僻、狭小、不易被人注意的地方。
三、主要内容这首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延安和中国革命不可磨灭的深情。
全诗共五个自然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写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第三、四节),写诗人忆往昔,话当年,心情澎湃,感情热烈。
第三部分(第五节),写诗人看今朝,赞新貌,无限热爱,油然而生。
四、写作特点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信天游两句一段,节奏鲜明,非常适宜于表现欢快、热烈、挚烈、奔放、明朗的情绪。
诗句中大量运用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口语词,表现出浓郁的陕北民歌风情。
押韵方式灵活多变,常见的押韵方式有:隔句押韵,如“手心手背/都是肉”;句中押韵,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交叉押韵,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等等。
五、重点句子解析“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越是接近延安,心情越是激动,因此一开头就用了两个“莫要”。
这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显得亲切、生动,加强了诗句的抒情性。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诗人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眷恋之情,不是直接倾吐,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手抓黄土”这一行为,寄寓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一口口的米酒,代表了延安人民对诗人的盛情款待,千万句话代表了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深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02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3.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4.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下列有关《回延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B.诗歌的抒情线索可以概括为“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
动作、语言和场景等来间接抒发感情的,诗中并无感情的直接流露。
C.诗歌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诗歌的第九、十节(“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传达出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感激之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
2《回延安》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检测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羊羔羔(gāo)搂定(lǒu)白羊肚(dǔ)糜子(méi)黍类(shǔ)油馍(mó)气喘(chuǎn)眼眶(kuàng)树梢.(shāo)满窖.(jiào) 脑畔.(pàn)2、作者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归纳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0张PPT)
③ 提炼关键词,概括出各节诗的主要内容。 回延安—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闹场景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部分 用欢快的语调,读出心中的激动之情。 第二部分 语速适当减慢,读出怀念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 朗读时,节奏要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
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诗人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 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 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 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 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四部分 用明朗的语调,读出喜悦、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 朗读时,注意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 中、强烈地表达出来,音量要适中。
自由讨论、交流《回延安》的诗歌形式与 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关系。
《回延安》是一首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 歌“信天游”这一旧形式写成的表现新时代内 容的现代诗。
《回延安》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异同 ①《回延安》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ɑ.抒情性强。 b.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 c.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 的意味。 ②《回延安》的创作在“信天游”基础上的创新: ɑ.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 b.用普通话,减少陕北方言,并省去衬字。 c.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总结存储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 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 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 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 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 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 的生活意味着重新来到过 去生活过的地方,有重返精神家园的味道, 揭示了延安与诗人的关系。标题简练通俗, 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 回延安》课课练
2 回延安一、积累运用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东山的糜.(mí)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 )(2)白羊肚.(dù)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3)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zǎo yuán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chì bǎng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
①用音序检字法查“岭”: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②用部首检字法查“塔”:先查部首,再查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zǎo yuán②chì bǎng3.给下列句子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1)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在心窝上。
(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定宝塔山。
(3)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在亲人怀。
A.靠抱扑B.贴搂靠C.靠绕扎D.贴搂扑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 “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亲人”一词看出来。
C.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了比兴手法。
B.“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中把“延安”比作“母亲”。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_模板
《回延安》教学过程设计二_模板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指名背诵课文第一、二部分,默写有关拼音、词语。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和答案详解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题后)一、选择题1.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归省(xǐng)羁绊(jī)糜子(mí)人情事故(shì)B.蓦然(mù)冗杂(rǒng)缄默(qiān)风雪载途(zài)C.斡旋(wò)龟裂(jūn)沙砾(1è)消声匿迹(xiāo)D.连翘(qiáo)两栖(qī)晦暗(huì)草长莺飞(zhǎng)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年轻人要虚心学习,不能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B.建军90周年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这部传记小说,虽然摆在书架上,却根本无人问津。
D.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3. 选出下面语段画线句没有语病的一项()(A)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使我终于爬到了岗山的山顶。
岗山是辽宁第一高峰,海拔1373米。
(B)它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新宾镇东大约40公里左右处。
距抚顺市175公里,距沈阳市215公里。
(C)同学们在山顶有说有笑,我的耳边回荡着他们愉快的笑声和欢乐的笑容。
(D)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确信,只要不断挑战自己,一定能攀上更高的山峰。
A.A B.B C.C D.D4.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B.贺敬之的《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核舟记》是明末魏学洢所编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中的一篇。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我们学过他的《饮酒》和《桃花源记》。
5. 阅读《蒹葭》,完成问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二)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新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情真意切,明白晓畅。
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分小组读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初步达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学素养的目的。
同时,注意理解并体会诗歌中的比兴方法和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
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在延安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金奖二等奖。
解放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他的诗歌创作在此时期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回延安》《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之后,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受
1.教师范读全诗,或者听朗读带。
注意:(1)朗读时要有充沛而适当的感情,恰当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2)要求学生在听读的同时划记出课文中的难字生词。
2.学生自行摘抄词语,并解决其中的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明确:首先请注意理解清楚各个部分的基本意思:第一部分,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革命生活;第三部分,写与延安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第四部分,写今天在延安看到的新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然后讨论确定。
参考答案:回,忆,话,看,颂。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诗歌第一部分,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的。
2.请学生标注出这一节中的动词,提问:你认为,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激动心情的动词有哪些?
明确:此类动词有:抓,贴,搂,扑等。
3.品味:如果将上述动词做如下改动,体会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
手捧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抱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拥在亲人怀…...
明确: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的意思。
“贴”是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延安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扑”,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极度的兴奋和喜悦。
而“拥”字显现出的是一种柔情而已。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二部分。
2.提问:这一节中直接表现过去生活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过去生活的句子有: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这些内容,表明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这就揭示了作者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3.学生自由散读诗歌第二部分。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教师朗读诗歌第三部分。
要求:在教师朗读时,学生想像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2.指名学生讲述自己所想像的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聚时的情景。
要求学生注意从情景的特点、环境的渲染、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表达。
学生复述后,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3.教师补充:作者在表现这些内容时,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①环境的烘托与渲染:“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写出延安人的热情好客。
②形象典型。
诗歌选取了三代人的典型代表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③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方法。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从侧面反映了双方相聚畅谈的热闹气氛。
4.学生齐声朗读诗歌第三部分。
’
七、布置作业读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
二、学习诗歌第四部分
1.男生齐声朗读诗歌第四部分。
思考:最能表现这一部分中心意思的句子是哪一句,关键词语是什么?
明确:表明中心意思的句子是:母亲延安换新衣。
关键词语是:新
3.延安的新面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朗读这一部分中的相关诗句加以回答。
明确:具体体现在: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4.学生自行散读这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感受到延安变化之后的喜悦之情。
三、学习诗歌第五部分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第五部分。
2.要求学生画出其中的地名。
思考:作者突出这几个地点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因为和这些地点相关的事物分别是“红旗”“脚印”和“灯”,这些事物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将这些连接在一起,体现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使读者在这些形象中感受到巨大的革命力量。
3.诗歌结尾写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再”与标题和开头部分的内容形成呼应关系。
同时,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诗人与延安的深厚情谊。
四、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学生迅速默读全诗,注意结合课后“练习三”思考:“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补充明确:信天游,又名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以接连数十段,同用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
短的只有一节。
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手法。
诵读歌唱时,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转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2.体会诗歌中各种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明确:诗中多处运用了比兴、夸张、拟人和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
诗人的感情都有很不错的效果。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分析。
五、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1.提示:(1)要注意两句一韵的特点,读出韵味,每小节停顿适当。
(2)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速度较快,以突出心中的激动;第二部分,适当减慢,突出怀念和感激之情;第三部分,注意节奏的轻快,突出亲切和热烈;第四部分,注意用明朗的色彩,突出喜悦、赞美之情;第五部分,注意朗读时加强力量,以歌颂的语调将激情集中、强烈地表达出来。
音量要适中。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2.结合朗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学生朗读。
可以只读其中的某几节或某一节,不必全读。
读后,要注意点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和感情。
六、课文学习总结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