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合集下载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一、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部编版九下】班级:姓名:说明:整理了古诗词资料,内容有【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习题答案解析】【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参考答案】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参考答案:“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

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

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

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

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

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

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九下1~3单元:古诗赏析、默写,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部编九下1~3单元:古诗赏析、默写,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部编九下1~3单元:古诗赏析、默写,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一古诗赏析★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就表达方式而言,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描写,下阙运用了抒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是全词的核心,引用典故,揭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但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或:因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虽思乡却难回的矛盾心理。

)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之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 下阕:写报国之情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3.从选文中加点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4.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___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词。

词中通过对西北边塞秋季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和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

文章中的格式错误已被删除。

原文的第二段中,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已被删除。

对于文章中的每段话,都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以使其更加流畅易读。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一个秋天的边塞景象。

虽然作者没有明确描述风景的好坏,但使用了“异”来形容它,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特殊之处。

同时,作者通过描述“衡阳雁去无留意”,表现出这个地方的荒凉和不适宜居住,即使大雁也不愿在这里停留。

但是,军人们却坚守在这里,用他们的号角将边地的声音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他们的坚定和勇气。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通过描绘“___,长烟落日孤城闭”来突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作者用“___”来形容山势,描绘出层峦叠嶂的景象,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壮美。

同时,作者用“长烟”来形容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让人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神秘和深邃。

在这个孤城中,驻军们紧守城门,让城池更加坚固和安全。

因此,这个城池虽然孤独无靠,但却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总之,作者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和军人的坚守,表现出这个地方的特殊之处和军人们的勇气和坚定。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充满了力量和感情。

删除该段,因为没有明显的错误。

2、以下哪句诗句表达了边防军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A。

“浊酒一杯家万里”B。

“燕然未勒归无计”C。

“羌管悠悠霜满地”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案:A3、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字的意思是()。

A。

勒令B。

___C。

勒索D。

勒迫答案:B4、以下哪句诗句表达了边防军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和对朝廷无能的抱怨?A。

“浊酒一杯家万里”B。

“燕然未勒归无计”C。

“羌管悠悠霜满地”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案:D5、以下哪句诗句表达了边防军人难以回家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A。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5篇范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5篇范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5篇范例]第一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练习(附答案)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试题】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异”统领的景物有: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C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渔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重点赏析:这首词“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浊酒”两句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抒发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实例赏析: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渔家傲秋思(含答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训练   渔家傲秋思(含答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渔家傲》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鸣、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

B.“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功业未建、故乡难返,与“风景异”的内容毫无关联。

5.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

12.词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12-1《渔家傲·秋思》课件——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2-1《渔家傲·秋思》课件——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写作特色】
(1)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寂寞荒凉的边塞 图景。
(2)运用对比的手法。如下片的“浊酒一杯家万 里”,“一杯”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将士们思乡之切。
(3)直抒胸臆和情景交融相结合。“人不寐,军 白发征夫泪”属于直抒胸臆,而上片对荒凉景色 的描写也体现了将士们心中的悲凉。
(9)《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 的句子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0)《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中与王之涣《凉州词》中 “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1)《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中直抒胸臆,写出将士们 思乡报国之情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 思乡恋国情怀的句子是: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 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衬托出边 地的荒凉和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同时雁的 意象又代表了思乡之愁,能表现戍边将士的思 乡之情。
或:以拟人化的手法写人的感受,突出边塞异 常苦寒。
6.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四面边声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现出的 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③战事紧张,戒备森严,如“长烟落日孤城闭”。 “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示例二:本句采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悠悠不绝的羌管声的动与遍地浓霜的静,来描绘边关的冷寂,抒发将士们浓浓的思乡情 。 ▲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或:气候之异(天冷); 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单”写出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落寞之情。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

14、本词中的主人公不是羁旅游子,而是 守边大将,故下片的前两句于家国之思中寄 寓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范仲淹的有关名句填空)
参考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 乐而乐
15、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 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婉约派
豪放派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 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 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便取“渔家傲”三字 作词名。
渔家傲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 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 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 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 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 次被贬。
乡思涌起,然而浊酒一杯消不 散万里乡愁。但边患未平,燕 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 回去。夜深寒重,寒霜满地, 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 入睡,白发轻染双鬓,不觉早 已热泪盈眶。
赏析诗歌:
“塞下”点明了地点, 塞下秋来风景异 “秋来”点明了时间, “异”字统领全词。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 衡阳雁去无留意 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渔 家 傲 范 仲 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角连声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 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 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 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 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 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 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成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解析】D没有怨恨之情,而是“功业难成,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4、这首词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答:①“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

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