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预警机崛起始末_余建斌
王小谟 中国要有自己的预警机
CHUANGXINKEJI 2013.02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两款预警机空警2000、空警200在接受检阅的队伍上空作为领航机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首次亮相。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比美国正在使用的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观礼台上,71岁的王小谟激动地扯着旁边人的袖子,指着天空直喊:“看,这是我们搞的。
”话没说完,两行热泪已顺着脸颊默默流下。
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这位一辈子投身中国雷达事业,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老军工,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因为所从事的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军工科研,王小谟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显得特别陌生。
但在国内外雷达、预警机研究领域,这却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一直领航着中国的雷达、预警机研制团队,不断努力让中国的预警机水平在世界领航。
在看不见飞机的山沟里研究雷达1964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始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1969年,32岁的王小谟和大批同事从南京被调往贵州都匀的深山中,成立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他们的首项任务是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
“当时我们都憋了一股劲,一定要做好。
”深山中一群年轻人设计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随后全身心投入研制。
这一干就是13年。
“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很高。
”了解国际前沿信息只能靠“晚半年一年才能看到的外国杂志”。
这个大学里的京剧团团长、摩托队队员如今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了雷达。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至今记得1988年毕业到38所参加工作的情况。
陆军从上海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再倒汽车、再步行终于看到38所厂区时,他真的很难想象所长王小谟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的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出找飞机的雷达的。
历史趣谈: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科研人生从组装收音机开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科研人生从组装收音机开
始
导语:“我这一辈子,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此时回头看,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
比如,人吃过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
“我这一辈子,已经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此时回头看,人生在世,无非是明白一些道理。
比如,人吃过真正的苦后,才懂得什么是甜;比如,遇到挫折时,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比如,能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并把这件事和为国家作贡献相连,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
王小谟,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他设计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低空探测性能,在国内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中名列前茅,荣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
新世纪开始,他任出口型预警机总师,预警机总顾问,为我国预警机实现从国外引进到出口,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言传身教、甘为人梯,先后为我国培养出18位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2013年王小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
”“我只是一位普通人。
国家给我这个奖,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肯定,我代表他们领奖。
”
生活常识分享。
预警机之父:一生流了两次泪
本月人物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巨大雷达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他一辈子第二次落泪。
在他主导研发的预警机第一次试飞时,他也曾潸然泪下。
这位老人就是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九个第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一生只干了一件事王小谟12岁时随父亲从上海迁到北京,居住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大杂院内。
每有闲暇,大杂院里喜欢京剧的大爷们总是三五成群,凳子一摆,胡琴一拉,曲声悠扬。
时间长了,王小谟也能哼上几段。
他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的一出是《宇宙风》,高中时,王小谟成了学校京剧团的骨干。
然而,命运没有让王小谟成为艺术家,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挑上了王小谟。
大学毕业后,王小谟被分配到南京第14研究所,从此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
彼时,研究室主任薛国伟找到刚到所里报到的王小谟:“你负责做三坐标雷达吧。
”“跟谁一起做?”王小谟问。
“就你一个人先做吧。
”说完,薛国伟把厚厚的一沓资料放在了王小谟桌上。
那沓资料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手稿,也是当时所里仅有的资料。
读完那些资料后,王小谟又从各种渠道搜集国外资料。
然而,资料都是英文的,一直学俄语的王小谟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英语。
他每天早晨起来就背单词,找雷达方面的经典文章,边看边查字典,花了一年时间,既把文章读通,又把英语学会了。
正当王小谟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他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分配到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
这对王小谟来说,可谓因祸得福,两年后,当他回归岗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
后来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这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中国看到了装备预警机的紧迫性,预警机的研制提上了日程。
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当时已经是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的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
中国预警机争霸明日天空
中国预警机争霸明日天空◎吴强苏琪均章晨静预警机又叫空中指挥预警飞机,这种飞机被誉为“信息化条件下空军战斗力的倍增器”,是一种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功能于一体的高技术装备。
在现代条件下,如果没有预警机就很难有效地组织大规模空战。
因此,有人形象地把预警机称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空中领袖”。
“空警一号”见证中国预警机的发展历程中国寻求预警飞机的努力很早就已经开始了。
早在1967年,中国就开始研制“空警一号”预警机。
“空警一号”预警机其实就是在前苏联Tu一4轰炸机上安装“843”测高雷达。
但是,起初“空警一号”预警机出现了飞行不稳定的现象。
后来,研究人员通过换装涡桨发动机、增大推力、采用垂尾配重振荡阻尼器及在飞机左右平尾尖端加装小垂尾等措施,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
1970年8月,“空警一号”预警机正式开始试飞。
在试飞过程中,“843”雷达在探测中、高空目标时效果尚好;但在探测低空目标时,由于受地面杂波影响,“空警一号”预警机的表现却不如人意。
最终,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空警一号”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于1971年9月中止。
“空警一号”现珍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
1992年,中国开始试图通过引进的方式获取预警机。
中国首先与俄罗斯就购买俄制A 一50预警机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谈判。
但是,后来涉及到获得以色列雷达系统的问题,因此,以色列也加入了谈判。
三方会谈开始于1994年,当时,中国计划以10亿美元购买4架预警机。
1996年,中、俄、以达成初步协议。
根据协议,中国空军将以2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获得l架在A50上安装了以色列“费尔康”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
1997年5月,以色列和俄罗斯进一步达成协议,共同将1架IL一76改装成A一501,并同意签订另外3架预警机的合同,合同的总额为10亿美元。
后来,俄罗斯将1架A一50飞机的机身交付以色列,由以色列飞机公司(IAI)安装“费尔康”预警系统。
就在这时,美国开始向以色列施加压力,并和以色列就“费尔康”的合同问题不断发生争执,因为美国人认为“费尔康”预警系统可与美国的预警系统相媲美。
中国预警机之父——金山籍科学家王小谟
灯机, 对列线电波好感顿生 。 1 9 5 6 年 高中毕业前夕 ,
在 参 观 一 个科 技 展 览 馆 时 ,王 小 谟 认 识 了雷 达 , 他 驻 足 凝视 半 响 , 谁 曾想 , 这 一看 , 使 他 与 雷达 结 下 了
不 解 之缘 。
部雷达在 国外一家军方用户演 习中, J Y 一 9雷达的电
预 警机 精 神 的标 志性人 物 。 在 王 小谟 5 O多年 的科 技
王 小谟 朴 实 的话 语 ,说 出了 国防科 研人 几 十年 的坚
持、 勇气 和 决心 。
潜 心雷 达 敢 于 担 当
我 国老 一 辈 的雷达 专 家 曾预 言 ,一 辈子 能干 出
一
生涯 中 ,他还 领 衔研 制 出我 国第一 部 使用 计算 机 技
Hale Waihona Puke 国制 造 的低 空雷 达 即 以国 际价 格 出 口多 个 国 家 , 同 时 也在 国 内陆续装 备 ,构 建 了我 国全 空 域覆 盖 的地
面 防空 网 。随 后 , 王 小谟 带领 团 队 , 打 造 了 中国人 自 己的预 警机 , 做 出了 3型雷 达 , 并且 把 雷 ‘ 搬” 上 了
主动请缨 再创辉 煌
照理 说 , 在 雷达 方 面获 得 巨大 成功 的王小 谟 , 完
全可 以说是 功 成名 就 了 ,但 王 小谟 对 国 内还 没有 自
里 外 一 根 火 柴划 出的 火 焰 。 它 定位 的精 确度 不 亚 于 射 击 比赛 中 每 发子 弹 正 中靶 心 的 程度 。 ”
飞机 … …
采 用 相 控 阵 雷达 的预 警 机 , 比美 国 的 E 一 3 G整整 领
先一 代 。 ”
被遗忘的辉煌
被遗忘的辉煌——中国7010陆基战略预警雷达揭秘2012-4-10 00:39阅读(11.01万)∙赞(28)∙转载(576)∙分享(79)∙评论(88)∙复制地址∙举报∙更多上一篇 |下一篇:红色帝国的旋翼霸...宣化,东临京津,西接晋蒙,离中苏边界仅2000公里,地处北京西北大门位置,自古便为京城锁钥,宣化城内镇朔楼,有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神京屏翰”一匾,四字苍劲有力,言为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宣化城东南,有一黄羊山,又名黄阳山,因貌似黄羊俯卧而得名,黄羊山北麓有长近10公里,宽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的沙漠――黄羊滩。
这里沙丘起伏,浩瀚寥廓,由于沙丘阻隔,人们上黄羊山很不容易,这为军事工程保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宣化人就能看到远处的黄羊山在开山,并可隐约听见隆隆的爆破声。
不多久,黄羊山主峰西北侧的半边山阴坡上部便被削去,露出白色的石壁,由于山体高大,剥离的岩层有数万立方米,听说部队在岩壁上凿出了巨大的平台,安装了一面奇怪的“墙”,同时,重型卡车满载各种设备、仪器、人员忙碌地往返在山下的道路上,山的周围也开始戒备森严,处处都有重兵把守。
从此,蓝天下白杨矗立,苍茫的远山庄严而温柔,在黄羊山上,那面神秘的、巨大的“墙”便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面。
可有谁知道,这面“墙”便是我国第一代超远程陆基战略预警雷达:7010大型相控阵雷达,以7010雷达为主体的雷达基地,曾经号称“亚洲最大的相控阵雷达基地”!远眺黄羊山,山腰的雷达基地非常醒目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本土上空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震惊世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次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与中国一贯奉行的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一致的。
这些消息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同时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中国在反导上曾经走过哪些路”上来。
于是中国早期的国家导弹防御工程以及战略预警雷达的发展相关资料,逐步在各种出版物上出现。
中国预警机的前世今生
处于创建初期 ,用 的是陈旧的米波雷达 ,装备的是昼间
一
架美军 P M一 Q电子侦察 机窜入我领空 ,部署在 上海 4 1
2 l 型 米 格 一 5和 米 格 一 7 战 斗 机 。这 两 种 型 号 的 战 斗 机 , 虹 桥 机 场 附 近 的 兀一 0雷 达 将 一 架 昼 间 型 米 格 一 7 战 l 1
的 话 题
侦察 机安装 的设备 要求在 比较好 的能见度 天候下使用 。 所 以他 们一般选择 在晴 朗的月夜用这种 飞机进行窜扰 ,
这 也 有 利 我 们 空军 的 拦 截 。 在拦 截 作 战 中 ,由 于 兀一 0 2
美蒋飞机 频繁 窜扰 ,我军 战斗机拦截 由地
面 引导
雷达 精确测 定 出 B 1 一 7的航 向 、高度 和位置 ,使米 格一
0 主要在雷达引导下 ,用 肉眼进行搜索和作战 。而米波雷 斗机引导到了距离 目标 80米处 .将 其一举击落 。 1 月 1 日夜 ,一 架 国 民 党 C- 1 0 - 6运 输 机 窜 人 大 陆 , - 4 达 误 差 很 大 ,有 时 高 达 2 里 左 右 。别 说 是 复 杂 天 气 和 公
7b飞行 员在 9 里 外 就 发 现 了月 光 下 B 1 公 一 7的轮 廓 从 15 年 3月 开 始 ,我 国 大 陆 频 繁 遭 到 美 国 和 台 1q 91 8月 2 2日夜 ,是个 下 弦 月 的晴夜 ,能 见度 不 高 , 湾 国民 党军 队 的 飞机 入 侵 。 由 于 当 时 我 们 的 防 空 系 统 尚
个 别 接 近 开 了 炮 ,但 是 没有 任 何 战 果 。
美蒋飞 机改变窜扰 方法 ,我战斗机加装 拦 截雷达
美 蒋 飞 机 受 到 重 创 后 ,逐 步 调 整 了 战 术 ,改 在 没 有
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打造“争气机”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8年第22期“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表示,“对于我本人来说,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让我们的预警机成为国家的‘争气机’。
现在的科学研究条件、科研政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我们更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希望与我的团队一起,不断把我国的预警机技术推向前进。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是首位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最爱就是京剧和无线电”了解王小谟的人都知道,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他痴迷京剧,最爱的就是梅兰芳的那出《宇宙锋》,读高中的时候,作为学生的他没钱进戏院看戏,只能从别家的收音机里听听。
后来为了能有一台自己专属的收音机,他攒了好几个月的钱,在宣武门的旧货市场买了一块矿石、一根铜丝、一个耳机、一根铁丝当天线,回家组装起来,还真成了,真能发出声来。
王小谟说:“我打小就喜欢两件事,第一是京剧,第二就是无线电。
高中毕业的时候,为了选志愿,学校让我们去各个大学参观。
当时就看到了雷达的展览,内心很震撼,觉得做这个也挺好。
后来毕业就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去唱京剧,还有一个就是上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说可以保送,他们也有无线电专业,所以就去了北工。
我运气很好,从学雷达开始到搞雷达,一直到现在,一辈子跟雷达打交道。
”除了运气,更多的还是勤奋,25岁的时候,王小谟就成为583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当时,拥有预警机曾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
1970年代,我国就曾经启动预警机的研制,但终因当时国力有限和技术基础薄弱,未能成功。
王小谟:共和国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共和国预警机之父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3期顾瑞珍雷达、预警机、中国电科……自从50年前走上国防科研这条路,这些神秘的词汇就和王小谟紧密相连。
2013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胡锦涛主席把大红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证书交到王小谟手中。
台下掌声雷动。
人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共和国“预警机之父”的崇高敬意。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预警机”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酝酿,希望自主研制预警机。
自主研制预警机,谈何容易!技术行不行?能力行不行?许多争论和质疑纷至沓来。
王小谟不顾各方质疑,详细整合十几年的研究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了一边国际合作、一边自主研制预警机的漫漫航程。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王小谟说。
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
同时,他坚决主张并且部署安排了国内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
当外方迫于国际压力单方面中止合同时,他部署安排的国内同步研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做出了预警机样机。
自力更生,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呈现了雏形。
回首自主研制的这段漫长历程,王小谟说:“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
”这数年中,研制团队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两高一低”技术,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测试暗室和亚洲最大的热压罐。
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
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发展史
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1953年,中国成功研发了新中国第一款自行设计的314甲雷达,这是我国早期雷达网的骨干雷达。
1955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这在我国早期雷达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之后在197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远程战略预警雷达,这使得我国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敌方攻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雷达技术发展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空警2000机载预警雷达,这是我国机载预警雷达的里程碑。
2012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气球载雷达,这使得我国在浮空平台预警手段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5年,我国成功研制了第一部国产化数字阵列预警机雷达,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的能力。
在最新的发展中,2017年,我国成功研发了第一部机载三面阵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这是我国雷达技术的一项重大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过程。
中国预警机之父
龙源期刊网
中国预警机之父
作者:驭曦
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11期
一輩子只干一件事,这是许多功勋卓著者的人生轨迹。
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的王小谟院士便是这样,从事雷达研制工作五十余年,为国家民族潜心耕耘了一辈子、默默奉献了一辈子。
五十多年来,王小谟院士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等世界先进雷达。
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在他的带领下,我国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九个第一,突破一百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三十项。
中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外国人能做出来的,中国人一样能做,而且能做得更早、更好。
”王小谟院士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信念。
王小谟院士学术造诣深厚,更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先后培养出十八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虽已年届八旬,王小谟院士依然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他常说,“应当保持人的韧性和弹性”“应当靠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而奋斗”“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映照出他人生的真谛。
王小谟
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上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雷达专家,我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中国预警机发展回顾
拓展民用领域应用
探索预警机在气象、环保、应急救援等民用领域的应用,为社会公 共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开展跨境合作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跨境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促进地区和 平稳定。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预警机特点
预警机具备高空、远航、长时间滞空 能力,可提供大范围、全天候、快速 、准确的情报信息,是现代战争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预警机的历史与发展
预警机起源
预警机起源于二战时期的英国, 最初用于地面防空警戒。
预警机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预警机经历了机 械扫描、电子扫描和有源相控阵三 个阶段,功能越来越强大,性能越 来越优越。
自主创新技术
中国预警机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 重要进展,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 如数字阵列雷达、高速数据处理
等。
预警机在实战中的应用
反恐维稳任务
海上维权与搜救
中国预警机在反恐维稳任务中发挥重 要作用,通过空中指挥和情报收集, 协助地面部队有效打击恐怖分子。
中国预警机在海上维权和搜救行动中 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空中指挥和情报 收集,协助海上执法和搜救工作。
研发投入大
预警机涉及的技术领域广 泛,研发周期长,需要大 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
国际竞争与合作
国际竞争压力
国际上预警机技术领先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 对中国预警机发展构成竞争压力。
技术合作机会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缩短研发周 期、降低成本等。
出口市场开拓
中国预警机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可以开拓国 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预警机发展回顾
目录
• 预警机概述 • 中国预警机的发展历程 • 中国预警机的重要成就 • 中国预警机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 中国预警机的未来发展方向
65年 世界预警机划代与评述
65年世界预警机划代与评述1944年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TBM-3W诞生至今,预警机发展已经历了65年。
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我国自行研制的预警机闪亮登场国庆大阅兵,是对世界预警机发展65周年的最好献礼。
65年来,预警机发展了三代产品。
第一代预警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初步解决雷达升空后带来的问题预警机的发展起始于美国海军,美国装备的第一代预警机共有12个型号(不合E-2和E-3)。
第一代预警机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是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初步解决了雷达升空后在探测低空飞行目标时遇到的反杂波问题。
它经历了动目标显示、机载动目标显示和多普勒滤波器组技术的发展,随着“三高”技术(高的天线主瓣-副瓣能量比、高性能信号处理技术、高的发射机频率稳定度)的逐渐成熟,70年代后期终于开始在预警机上广泛应用。
以美国第一代预警机的12个型号(含E-2A/B,不含E-2C及后续型号以及E-3)以及英国的“塘鹅”和“沙克尔顿”为代表的第一代预警机,标志着预警机作为新型特种战机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当初把雷达搬上飞机的初衷。
但是,雷达探测距离不远,只初步具备下视能力,仅适于在海面上工作,因此海军发展的预警机型号远远多于空军。
此外,预警机探测到情报后最早是通过莫尔斯电码,后来是通过话音报告至地面指挥所,不具备指挥控制能力。
第二代预警机(20世纪70年代到新世纪初)探测能力比较完善且解决了指挥引导能力第二代预警机始于美国的E-2系列。
1964年1月19目,第一架批生产型E-2A正式交付海军使用,历经多次改型,形成了E-2A、E-2B、E-2C、E-2C Group 0、E-2C GroupⅠ、E-2C GroupⅡ、“鹰眼”2000及E-2D等多个型号。
预警机在探测性能上逐步完善。
一方面,由于“三高”技术的进步,雷达的下视性能在陆地条件下也比较完善,另一方面,预警机的探测手段越来越丰富,既有有源(雷达)探测手段,也有无源(侦察)探测手段,还能识别部分情报的致我属性。
中国预警机发展作文
中国预警机发展作文你知道预警机吗?那可真是个超酷的家伙,就像蓝天里的超级侦探。
咱们中国的预警机发展啊,那可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
想当年啊,咱们在预警机这一块是一片空白,就像一个孩子站在一个巨大的宝藏面前,却不知道怎么打开那个装着宝藏的箱子。
可是咱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没有,那就造出来呗!最初的时候,那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
技术封锁是家常便饭,别的国家就像小气鬼,把相关的技术捂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咱们学了去。
但这反而激发了咱们科研人员的斗志。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在未知的科技丛林里艰难前行。
后来啊,咱们自己的科学家们开始埋头苦干。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工匠,一块一块地拼凑着预警机这个大拼图。
每一个小零件,每一段程序代码,都凝聚着他们无数的心血。
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可能几天几夜都不睡觉,眼睛熬得通红,就像小兔子似的,但是脑子里想的全是怎么让预警机变得更厉害。
咱们的预警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就拿空警 2000来说吧,它一出现,那可真是惊艳了全世界。
这架预警机就像一个空中的超级大脑,它脑袋上顶着个大大的圆盘,就像顶着一个超级智慧帽。
这个圆盘可不得了,里面装满了各种先进的雷达设备。
它能看得超级远,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可以穿透层层云雾,在很远的地方就发现敌机或者其他空中目标。
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恶劣天气,它都能稳稳地在天上工作,像一个忠诚的空中卫士。
再说说它的作用吧。
在现代空战中,预警机就像是指挥家。
你想啊,在空中那么大的一片战场,要是没有一个能看清全局的“眼睛”,那飞机就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
而预警机就可以指挥咱们的战斗机、轰炸机等各种作战飞机,告诉它们敌人在哪里,该往哪里飞,什么时候发动攻击最合适。
有了预警机,咱们的空军就像是一群有了主心骨的战士,战斗力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而且,咱们中国的预警机发展还在不断进步。
新的技术不断被应用,预警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11期
2023年3月6日,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王小谟投身到了深藏在黔西南大山中的第38研究所的草创中,在艰苦条件下,开启了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时代。
1992年,与国外合作研制过程中,王小谟创造性提出新型预警机方案,坚持同步安排国内配套研制,将预警机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西方大国的阻挠和施压下,王小谟坚持自主研制,在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成功立项后,再次提出研制出口型预警机的设想,并亲任总设计师。
2022年,已83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再次出征,瞄准攻关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领衔成立了王小谟空基技术实验室。
王小谟院士设计提出了我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和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预警机研制彻底打破国际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发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无可取代的重要贡献。
适用主题: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科学家精神;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素材运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王小谟五十年来致力于研制雷达,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履行了一個科学家的忠诚使命。
预警机技术的装备与发展
target, direct and guide their own aircraft combat mission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equipment
awacs, and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nalysis of pre awacs technology.
Equi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wacs Technology
CHEN Gang (No.91046 Troops of PLA , Laiyang 265200)
Abstract Awacs is to have a complete set of early warning radar system, with is used to search and monitor air or sea
A 2 . 3 俄 罗 斯 -50中坚预警机
俄罗斯/苏 联 预警机的发展要滞后于美国,其
A E -50与 - 3 类 似 ,也 是 一 种 大 型 预 警 机 ,于 2 0 世
纪 8 0 年代中期服役,以替换图-126预警机。 它以伊尔-76大 型 运 输 机 为 平 台 ,安装了包括
脉 冲 多 普 勒 雷 达 等 设 备 在 内 的 “熊 蜂 ”大 功 率 电 子
一 架 E -2 C 能 同 时 跟 踪 2 0 0 0 多 个目标,并 控 制 40
多个空中截击任务。
E 2 . 2 美 国 -3望楼预警机
E -3 于 2 0 世 纪 7 0 年代开始装备美国空军,是
一 种 大型远程预警机,可有效监视空中及海上目
预警机发展七十年
预警机发展七十年
曹晨
【期刊名称】《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0)002
【摘要】1945年投入使用世界首型预警机,七十年来,预警机装备和技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从定位、产品形态和技术形态等三个方面对预警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预警机已经从空中雷达站、空中指挥所正在演变为空中作战体系的枢纽,在打击链的各个环节中将发挥更多作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推动预警机在产品和技术形态方面具备一体化、分布式、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征,从而对预警机的设计和使用产生重要影响.
【总页数】7页(P113-118,137)
【作者】曹晨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26.37
【相关文献】
1.国外新型预警机发展 [J], 方芳;陈志宏
2.在4G业务发展环境下打造LTE网络投诉双向预警机制 [J], 班颖;杨庭勋;赵明伟;陈景航
3.基于发展心理学的高校学生风险早期预警机制 [J], 孙长玥
4.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再革新
[J], 侯佳谊;王晗旭
5.服务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监控预警机制研究 [J], 夏函;张万顺;马蒙越;申诗嘉;李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8日/第020版科技视野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我国预警机事业标志性人物王小谟院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讲述——中国预警机崛起始末本报记者余建斌阅读提示拥有预警机是中国几代人的期望。
预警机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
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各军事强国着力发展的重点。
但其技术高度密集,系统十分复杂,此前世界上只有美、俄、以色列等少数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1月18日,来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王小谟院士摘取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随着这位中国预警机事业的标志性人物走到大众面前,一向神秘的国产预警机研制内幕也逐步解密。
国产预警机被誉为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并列的国家重大工程,由于其直指军事用途,是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装备,备受全世界关注。
中国的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
一项项独特的设计思路和集成创新,使国产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1990年海湾战争后,我国决定通过对外合作解决预警机装备急需。
王小谟当时担任中方总设计师,主持系统总体设计,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基于二维有源相控阵体制的三面阵背负罩新型预警机工程方案。
同时,带领和组织国内研发团队同步开展研制工作,掌握预警机设计方法和主要关键技术,锻炼和培养技术队伍,为我国自行研制预警机奠定坚实基础。
当美国迫使与中国合作的另一国单方面中止合同,王小谟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得到国家的支持。
国产预警机由此正式立项,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抓总,成为倾举国之力推进的重点工程。
此时,王小谟主动推荐了优秀的年轻专家担任总设计师,自己担任总顾问,为我国首型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就中国预警机的崛起始末,王小谟院士日前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讲述预警机研制风云变幻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自主研制预警机,但因核心技术没过关中止;90年代上马预警机,对外合作的中止,推迟了用上预警机的时间,但却加快了国内自主研制的步伐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有人把您称为首位摘取最高奖的军工科学家,也把您称为“预警机之父”。
王小谟:获得最高奖和预警机研制成功一样,让我感到自豪。
这个自豪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集体、我们国家。
“预警机之父”我不敢当。
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我所从事的军工电子事业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我只是一个代表,一个中国军工电子人的符号。
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团队,记住一种精神——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这也是中国预警机精神。
中国预警机研制团队庞大,集中全国百余个研究院所和工厂,覆盖到很多行业和很多专业。
管理上采取双总师体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电子系统总承,中航工业集团负责载机平台改装工作。
其中,电子系统设计的单位就有几十家研究院所、数万人参与其中。
同时,预警机的研制要耗费巨资才能坚持下来,不仅仅是研制费用,研制出来后还要进行各种试验和数千架次的试飞,费用更高。
预警机的研制是国家行为,预警机的成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记者: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就开始研制预警机,后来中止,之后又为何重新研制?王小谟:我们重新开始研制预警机有两个大背景,第一个大背景是我们已经具备了技术条件。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自主研制雷达。
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雷达是什么样,更不知道该怎么做,研究人员就跑到当时的中苏边界用望远镜看人家的雷达是怎么回事。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雷达界就有了自力更生的传统。
由于雷达上天后往下看会碰到严重的地杂波反射,我们在60年代开始研制的预警机“空警一号”,就是因为未能解决这个反杂波问题而中止。
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从基础做起,首先要攻克“两高一低”技术。
所谓“两高一低”,就是高纯频谱发射机、高性能信号处理器、超低副瓣天线。
从70年代起,我们下决心要在这三项技术上突破,首先攻克天线和发射的难关。
到8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发展,高性能处理器已经变得相对容易,这样“两高一低”就被解决了。
第二个就是在世界军事转型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预警机在局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当时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军方更加迫切需要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预警机,因此在90年代初,国家就决策重新开始研制工作。
记者:您曾经联合十几位专家联名上书请求自主研制预警机。
您还提出,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当时国家决定立项研制预警机,是不是很不容易?王小谟:是的,这时国家要上预警机,我们也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预先研究基础。
但这么大的工程,国内没有搞过,很多人担心自己能不能搞成。
我们十几个专家,向上级领导陈述了我们自己能干预警机的理由和决心。
记者:对外合作不顺利,甚至最后外方单方面中止合同,这给我们的预警机研制带来什么影响?王小谟:对外合作的中止,推迟了我们国内装备也就是用上预警机的时间,但却加快了国内自主研制的步伐。
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
所以,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才行。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
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
预警机要集成很多技术,是非常难的;把众多的电子设备集成在一个飞机上,是完全自己摸索出来的记者:您曾经提到,客观地讲,我们在对外合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王小谟:是的,比如对规范的尊重。
预警机的雷达上有一个核心组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我们自己制造。
以前,我们造电子产品很简便,很多时候手工作坊的痕迹很重,好像拿个烙铁焊几下就成了。
但因为没有工艺规范,从张三换成李四就不一定能做出来;即使第一个做出来了,第二个就不一定做出来。
外方对我们的要求之严,可以称之为“吹毛求疵”。
最简单的一个盒子的倒角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这样要求过。
所以,一开始很费周折,工人师傅们都很生气,私底下骂我们是“卖国贼”,说为什么要迁就外国人。
开始我们做好了交给对方,外方认为我们没有达到要求,退了回来,说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做。
等我们严格按照要求重新做出来后,一通电就合格,不用调整。
于是大家就理解了外方在这方面的做法,也非常服气。
跟外方合作后我们有了经验,知道批量生产该怎么搞,做一个成一个,质量稳定了,也省掉了很多维修的麻烦。
在技术上我们也有获益。
当时雷达界还是按照常规思维来做,没有用上网络。
而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用上了网络技术,完全网络化。
我们通过引进学习了技术,对预警机立项也有帮助,加快了研制周期。
幸运的是,对外合作期间,我们坚持了不只是买东西,而是着眼于同步研制。
实际上我们没想到他们后来会撕毁合同,只是想先跟着学,最后肯定要我们自己做。
记者:但合作的解除,毕竟对中国装备预警机是个不小的冲击。
重任只能落在自主研制上,您当时压力大不大?王小谟:当时情况比较紧张,因为需要更快地拿出装备。
如果按照科研程序,我们自主研制的科研样机都没做出来,科研样机做出来后还要做出正样机,根据正样机的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形成装备,按常规说至少还要十年时间。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当时我们提出自行研制,确实有很多人都很担心。
但这个时候必须破釜沉舟。
通过对外合作,我们也学到了技术,我们又有十年的预研基础,懂得了自行设计。
而且当时还有一个有利的地方,就是合同中止后,我们已经有了一套自行设计的电子设备样机。
在这种情况下,关键的问题是要下决心自己做。
到了第二年,我们的科研地面样机就全面做好了。
又过了一年,样机就飞上了天。
这样,样机做出来后,关于预警机后面的发展,大家意见就非常统一了。
记者:我们自己做预警机,有哪些困难?王小谟:预警机上要把很多技术集成起来,是非常难的。
比如电磁兼容性,把这么多电子设备集成在一个飞机上,完全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而且加装的电子设备比合作期间的要多。
信息融合方面,因为预警机上天不是独立的,它还是一个指挥所,战斗机要跟着上去。
每架战斗机上都有雷达,地面也有好多雷达。
如果出现一架敌机,五架飞机看见它就是五个坐标,都报告给预警机,预警机就得综合判断到底是多架还是一架。
在开发预警机的过程中,我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选择飞机,只能用外国人的。
但你用哪个飞机,哪个飞机就卡我们。
比如当时某国看我们做出预警机了,就不想卖飞机给我们了。
这不卖不要紧,逼得我们在小一些并且是我们自己生产的飞机上面也能做到一样的性能。
我们利用自身的特点,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做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预警机。
国产预警机,在数以万计的参研人员肩膀上起飞记者:中国预警机的横空出世,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人的无私奉献和攻坚克难。
像您就要经常到茫茫戈壁的试验现场,40多摄氏度的高温,飞机上高分贝的噪声,晚上经常加班到凌晨,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王小谟:预警机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微小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研制任务的失败。
但数以万计的参研人员,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我们的预警机设计人员玩了命地干,连续五年没过过一个春节,都是在试验场和部队度过的。
大家一天当作两天用。
没有这种精神干不出预警机。
我举两个例子。
预警机工程立项时,某分系统负责人还不到36岁,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工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几年后,他满头黑发都变成花白。
还有一位某分系统负责人,在工程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被查出身患癌症。
在化疗进行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头发全部掉光。
但她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请求回到工作岗位。
令人悲痛的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昏迷后,她再也没有醒来,永远离开了她无限眷念的预警机事业。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两个型号的空中预警机飞到天安门城楼上空,我当时就掉眼泪了。
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怀念那些为预警机事业献身的战友们。
记者:您能描述一下未来的中国预警机的发展吗?王小谟:在最初的自主研制中,我们就有着长远考虑。
因此,第一个型号做出来后,后面的各种机型也都能做出来了。
我们现在的预警机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系列。
我认为只要原理通了,总能做得出来,只是好一点差一点、快一点慢一点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
虽然美国预警机归纳起来只有海军型和空军型两种,但他们的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是很高,有技术潜力可挖。
我们现在做预警机的点子很多,大家也对我们充满了信心。
预警机现在向小型化、网络化、多功能化、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等方面发展。
尤其是成本方面,从发展来看,以后的预警机会越来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