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学原理第3、4章
衡量权力关系的三个量度
(1)广延性,即掌权者人数与无权者人数之比。
(2)综合性 ,即掌权者控制权力对象活动领域的数量。 (3)强度,掌权者使用权力控制对象行为的一切领域内可 供掌权者有效选择的程度。即影响或控制的程度(极限)。 权力关系的较大广延性给其综合性和强度设置了极限: 首先,权力对象数量越大,监视他们一切活动的困难 就越大。 其次,权力对象数量越大, 为控制他们所需的指挥 链就越长、越分散,造成新的下级权力中心。 再次,权力对象的数量越大,他们对掌权者的态度差 异的可能性也越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根据不同的对 象,可能选择不同的组合方式: (1)直接动用武力(political violence) (2)使用政治威胁(political intimidation) (3)制定政治规则(political rules) (4)下达政治指令(Political order) (5)展开政治说服(Political persuading) (6)实施政治激励(Political promotion) (7)实行政治处罚(Political punishment) 从宏观的社会角度来分析,政治权力的实施呈现 复杂的状态。因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关系复杂,并且 经常处于互动之中,所以,各种权力主体构成一个非 常复杂的权力关系网络。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结果 ,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做出解释。
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 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社会成员实 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内涵: (1)政治权利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 益与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 (2)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的有机统一; (3)政治权利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特定身份性规 定; (4)政治权利要以政治权力的确立为先决条件和 强力后盾。
政治学原理(精品课件)全
第五章 公共权力
一、权利与权力
1、权利:自由的社会化体现。 2、权力: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能产生预期效应的力 量。具体体现为能力、资源的占有、支配等。 3、权力的特性: A、权力的客观性; B、权力的被动性; C、权力的相对性; D、权力的相互性; E、权力的分合性; F、权力的抵消性; 4、权力和权利的重要性: A、为了能够追求利益,必须拥有权利; B、为了能够追求利益,也必须拥有权力;
(雅典卫城)
(圣保罗大教堂 )
(英国国会大厦)
三、政治学的贡献
1、给政治共同体即国家,以有序的公共生 活 2、给有序的公共生活以最适合的政体 3、给适合政体的运行以制度、程序和价值
无序状态
有序状态
四、政治学的研究
1、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经验研究 • 神学论证的政治学或价值阐释的政治学 • 经验归纳的政治学:基于有限事实的归纳而推出 更大范围内的结论:统计、案例及其比较 • 演绎推理的政治学—理性选择理论:从一个前提 假设出发,运作理性规则而推出结论,并解释相 应的政治现象 • 综合推理的政治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 新的政治学开始认为,由于政治人的行动常常不 止一种逻辑,为了全面揭示现实的政治机制,政 治学科们应该适当结合运用上述的推理方式。
一、政治学的产生
1、政治思想:对意义的把握,即现实是什 么,应该是什么? 2、政治哲学:对价值的追求,即如何有价 值,价值是如何? 3、政治理论:对现实的把握,即现实是怎 样,怎样看现实?
二、政治学的发展
1、古典时期:古希腊——中世纪 2、现代时期:价值理性、制度理性、价值 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A、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B、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C、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D、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 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
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
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自检自测政治学原理是研究政治现象和理论的学科,对于了解政治的本质和原则至关重要。
以下为政治学原理一到十章的自检自测。
第一章:政治学的性质和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理论的学科,以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性质是一门科学,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其规律性和普遍性。
第二章:政治行为和政治力量政治行为是指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个体或群体的活动。
政治力量是指个体或群体对政治目标的追求所展示出来的能力。
政治行为和政治力量是政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政治决策和政治过程的动力来源。
第三章: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观念、信念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适应政治文化的过程。
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相互影响的,政治文化塑造了政治社会化的方式,而政治社会化也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生活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体系。
政治秩序是指在特定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一种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章:政治权力和政治决策政治权力是指控制和影响政治过程和决策的能力。
政治决策是指在政治过程中做出的决定。
政治权力的分布和政治决策的制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和合理运行的关键。
第六章:政治组织和政治行政政治组织是指政治权力在政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和结构。
政治行政是指政府机构在行使职权和管理社会事务时的活动和过程。
政治组织和政治行政的有效性和效率是政府机构正常运行和服务社会的基础。
第七章:政治领导和政治群体政治领导是指指导和组织政治行为的个体或集体。
政治群体是指在政治过程中具有一定共同目标和利益的个体的集合体。
政治领导和政治群体的互动和关系对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影响。
第八章:政治参与和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是指在政治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和投入。
《政治学原理》课件(第3章)
2.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 首由选举产生、 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 式。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① 议会共和制——议会共和制是这样一种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议会居于国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并由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组织政府和监督政府的一种政体形式。
3.契约说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 是共同协议的产物。国家的建立是基于人民的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同意,是人民的授权。 4.功利说 国家的产生或政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们服 从的习惯, 从的习惯,国家的产生在于国家比其他选择可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 以带来更多的幸福。功利主义为政府干预提供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 了灵活而实用的依据,任何有利于社会整体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改革都被视为合法的。
①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专制君主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 式。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② 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 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是封建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 ③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立宪君主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 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
2.联邦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其基本 特征: 特征: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 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 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 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 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 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 宪法和法律为准。 宪法和法律为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笔记整理第一章绪论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
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
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
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政治学原理 第三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 工具论(机器论)
恩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 阶级的机器。
列宁: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 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的概念可以在很多不同的意义上使用
• 阿富汗是一个多山的中亚国家。 •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
自己的。” • 很多阿拉伯国家都仇视美国。 • 这是国的本质和职能
主要内容
• 什么是国家 • 国家的职能 • 关于国家本质问题的争论
一、什么是国家
• 社会共同体说: 亚里士多德 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是为了达到完 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
• 契约论: 霍布斯 洛克 卢梭 国家是人们根据契约而组织的机构。
• 要素说 三要素:人口、土地、主权(梁启超引入) 土地、人口、政事(孟子) 四要素:人民、土地、主权、政府
地理意义:地域概念 人口的集合体:文化概念、民族概念 国际法:资格概念(相互承认独立主权) 政治学:比较抽象的政权概念(独立而有约束
力的政治共同体。“一边一国论”的谬误:偷 换概念) 层级概念:中央政府
“国家”对应的三个英语词汇: country nation state
二、国家的职能
一个阶级对社会的政治统治,要以 这个阶级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 状况为前提;
国家如果不反映统治阶级的特殊利 益,它也就失去了统治基础。
• 国家都做了什么,历史的、现实的? • 人们为什么需要国家,我们期望国家做什么?
1.安全(自然界、对内、对外) 通过个体力量无法获得安全时不得不诉诸联合。 提供安全是国家的最低职能。
2.秩序(政治、经济、生活) 如果没有秩序,安全可能也无法保障。 制定规则、提供秩序是人们对国家的另一期望。 有时强制是必要的,国家做最合适。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四、政治行为的类型
(一)依据政治行为主体的数量:个体政治行 为和群体政治行为。 (二)依据政治行为的不同性质,可以对政治 行为做这样的划分
1.按照政治行为是否合法:合法的政治行 为和非法的政治行为。
2.依据政治行为的思维特点:理性的政治 行为和非理性的政治行为。
三、政治行为规范
? (一)政治行为规范的含义 政治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必须
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习惯规范、宗教信条、政治团体的纲领、章程、 规则、以及政府有关的指令、指示、布告、公 告、通知、通报等,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缔约、 公报、协定等等。
(二)政治行为规范的作用
(四)依据政治行为的功能:保护性政 治行为、管制性政治行为、发展性政治 行为、服务性政治行为。
(五)依据政治行为的活动范围:国内 政治行为和国际政治行为。
(六)按照社会政治生活的常见形式对政治
行为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政治斗争、政治统 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四种类型。
第二节 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特征和分类 (一)政治斗争的含义和特征
第三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 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 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 社会活动。
? 政治行为的形成过程:
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 求
——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 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 为)。
? 政治行为是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政治行为的特征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
政治学原理全部总结政治学原理王惠岩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的含义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政治的实质和含义A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D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学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领域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1.政治许基础理论2.中国政治3.比较政治。
对各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横向的现实比较研究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以了解国外政治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公共政策5.行政管理6.国际政治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经济学(P8-P9)2.与法学(P9-P10)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政治学与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略)2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P11-P16)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P16-P18)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历史研究法。
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2.制度研究法。
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
就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
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略)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1.氏族,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
电大作业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一、填空1.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2.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4.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组织。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二、选择题窗体顶端1.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政府职能B.政府体制C.政府结构D.政府管理2.(压力方式)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效率精神B.民主精神C.契约观念D.法治观念3.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奖酬方式)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A.自由主义B.福利社会主义C.社群主义D.“第三条道路”4.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受教育权力,健康,选择职业,保持最低生活标准)和居住等权利。
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C.俄罗斯联邦D.东南亚国家联盟5.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 )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三、名词解释1.政治权力一、权力与政治权力(一)权力的字面含义(二)权力的政治学含义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权力就是使他人不以其选择而行事。
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1)权力被看成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权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3)权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三)政治权力的含义2.政治权利1、权利的定义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2、权利观念的演变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本科课程-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国家与超国家政治
《政治学原理》
2
本章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Monday, May 27, 2019
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2 国家的形式
3 国家与社政治学原理》
3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Monday, May 27, 2019
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2 国家的形式
管理角度
• 西欧各国在从封建制向绝对君主 制发展的过程中,专制君主面临 如何控制疆域扩大后的国家和向 人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为了 应对这一压力,西欧国家创立了 一套自上而下的便捷有效的行政 官僚体制。
• 代表性学者有斯特雷耶(Joseph Strayer)、伯尔曼(Harold Berman)
军事角度
3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4 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
《政治学原理》
4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一、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一)城邦国家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希腊城邦是 一种小国寡民的政治共同体。城邦由三个身份集 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只有公民才享有全部的政治权利。公民通过公民 大会或陪审法庭等机构直接参与城邦重大事务的 讨论和决策。
Monday, May 27, 2019
《政治学原理》
7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时代。建立 于公元前510年的罗马共和国是其主要代表。伴 随着疆域的持续扩大,罗马的政治体制由城邦共 和国转变为以官僚和军队为支柱的独裁帝国。
罗马全国分为12个行政区,每区分为10~12个行省,行省与行政区军政分治,行省由元老院委派的 总督、副总督和财务官管理,行政区由皇帝派遣副近卫长官管辖。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1.“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其性质“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私权”即指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公民权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其中,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民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信念。
因此,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的时候,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个人利益和权利将得到保护。
但是,一旦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公民权利就会受到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部门和个人的威胁和侵害。
此外,社会成员出于个人私利,也可能会违背公共权力意志,增加公共权力运行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公权”与“私权”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界限不清的问题。
如果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的界限进行清晰的划分,从法律上对“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进行明晰的规定,就能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行使,并使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公共权力因为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公共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第三章 国家与超国家政治 《政治学原理》PPT课件
全能国家 极权国家 管理对象
全能国家试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将国家
中国权人力民渗透大到学社会行的政每管一个理角学落 系组编 极治权统国 治家 ,指 国的 家齐是 和明政 社治 会山权 的主力 界编限对被非取政消治,生政活治的权无力孔渗不透入到的人政
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秩序完全由 政治权力来达成,个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间或自由
尔斯 、安德森和巴林 顿·摩尔等
3.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1〗
3.1.2 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
暴力说
神权说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较强的部落用暴力征 服较弱部落
契约说
“君权神授 ”
功利说
国家是私有制出现后阶 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当代国家理论的发展
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 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 经济学家 —诺思 —“暴
卢梭——民主共和国
历史学家—民族国家的起
源(管理、军事和经济)
3.2 国家的形式〖1〗
3.2.1 国家政体形式
二元立宪君主制的特征
君主制
专制 君主制
立宪 君主制
等级 君主制
第一,政府与议会分掌政权, 因此称为二元立宪君主制。第 二,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 机构,内阁是根据君主的意志 组织起来的,对君主负责。第
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是最明显的标志。
3.4 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1〗
3.4.4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挑战
全球治理
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
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
权威与私人机构间一种逐渐演 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
来自超国家或“准”超国家行 为
通 城便堡利为之中处心的而中城建镇立国和起人民大独 法学特 庭行的 和司 充政法 分管地 的区 自理, 治学拥 权系有 。特组别编的法律、
大学政治学原理笔记——政治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兴起一、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始政治共同体与国家的根本区别:①地缘共同体取代血缘共同体;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查尔斯〃蒂利【国家的几个特征】:①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②中央集权;③垄断强制手段;④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定义】(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有组织形式的暴力叫做国家。
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在人类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而只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公社。
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个体经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不断得到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一起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开始产生,一些掌握了权力的氏族首领就利用权力发展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在氏族内部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并最终分裂为对抗阶级,为了压制对抗阶级间的大规模公开冲突,国家政权便应运而生。
在此阐释中应该注意三点:①伴随着私有制产生的私有观念在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②权力、阶级与国家三者的逻辑关系。
显然,权力先于阶级和国家,正是基于氏族的公共管理权力,氏族首领才具有了垄断社会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
③国家的产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倒退,相反缔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开端,人类只有在国家中才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国家和政府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⑴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⑵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第三章政治学原理国家形式
一、单选题(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表明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又叫做(B)。
A国体 B政体 C国家机构 D国家结构2、(A)总结出五种政体,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并认为这五种政体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循环过程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波利比乌斯 D马基雅维里3、把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和暴君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等六种类型的是(C)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波利比乌斯 D马基雅维里4、(C)的混合政体理论对近代初期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波利比乌斯 D马基雅维里5、亚非拉国家采用的政体多数是严格管制社会的政治参与活动,但对于非政治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空间则给予相当的自由。
这是(C)的特征。
A共和政体 B民主政体 C威权政体 D极权政体6、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B)。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7、下列国家中,当前采用半总统制的典型国家是(C)。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8、下列国家中,当今采用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是(D)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9、英国的政体是典型的(A)。
A议会内阁制 B单一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10、将国家元首、行政首脑和三军统帅之职集于一人的政体是(B)。
A议会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委员会制二、多选题(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是正确的)1、国家形式包括(BD)方面内容。
A国体B国家机构形式C国家机构D国家结构形式E国家的具体形态2、国家结构形式表明了(ACD)A国家权力纵向配置关系B国家权力横向配置关系C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E国家中各种阶级关系3、亚里士多德认为正宗政体有(ACE),是为公共利益而统治的好政体。
A君主政体B平民政体C贵族政体D寡头政体E共和政体4、现代以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主要考虑标准,把政体区分为(BCD)A共和政体B民主政体C极权政体D威权政体E君主政体5、现代以政府内部各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为依据,把政体区分为(ABCDE)。
景跃进《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国家与超国家政治)【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家与超国家政治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1.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见表3-1)
表3-1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2.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见表3-2)
表3-2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
考点二:国家的形式★★★★
1.国家政体形式(见表3-3)
表3-3国家政体形式
2.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与类型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作为整体的国家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模式。
国家结构形式从制度上规定了权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
和运用。
单一制、联邦制和邦联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具体如表3-4所示。
表3-4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2)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分类
按照中央与地方授权范围的不同,单一制国家下有两种地方政府:一般地方政府和地方授权政府,具体如表3-5所示。
表3-5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分类
(3)中国单一制的特色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中国单一制的两大特色,具体如表3-6所示。
表3-6中国单一制的特色
考点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见表3-7)★
表3-7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三、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 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2)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3)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4)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 权力的统辖; (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6)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 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议会君主政体: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 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
共和政体
一般由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国家权力,这些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有 一定任职期限。
贵族共和政体
最高国家权力由奴隶主贵族担任的执政官掌握,执政官由民选产生,并实 行限定任期制。贵族组成元老院,掌握着国家立法、行政、外交、军事等 实际权力。执政官可以召集民众大会,不过民众大会没有立法权,只有对 公共事务的表决权。除此之外,贵族共和政体中往往还设有民选产生的保 民官等长官。
君主政体
一般由君主执掌最高国家权力,君主通常由长子世袭,并实行终身任 职。
立宪君主政体
君主与议会并存。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君主政体:
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 ,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 权力。二元君主制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 软弱的国家。
政治学原理讲义
政治学原理讲义目录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一、政治的含义和本质二、政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三、政治的作用第二节政治学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二、政治学的发展第三节我国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我国政治学的任务二、政治学研究方法第二章政治关系与政治结构第一节政治关系一、政治关系的含义二、政治关系的特征三、政治关系与政治权力四、行为主义的政治系统论第二节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含义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第三节现代西方政治权力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三、美国的政治结构第四节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结构一、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形式第三章政治制度第一节政治制度的含义一、政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二、政治制度的作用三、影响政治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一、奴隶制政治制度二、封建制政治制度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四、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第三节两种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政治利益分析第一节利益集团一、利益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二、利益集团第二节利益的表达方式一、对抗性的表达二、非对抗性的表达第三节利益综合一、利益综合的过程二、利益综合的基本原则第四节政治平衡一、政治平衡的本质是利益平衡二、政治失衡是利益关系失衡的外在表现第五章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概念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和特征二、公共政策的特征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一、公共政策的规划二、公共政策的执行三、公共政策的评估第三节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规则一、西方国家的政策决策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决策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功能一、公共政策的对国内的主要功能二、公共政策的对外功能主要是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第六章政治录用第一节政治录用的标准一、政治录用的含义二、政治录用的标准第二节封建社会的政治录用一、世袭制二、官吏选拔制度三、科举制度第三节现代西方的政治录用制度一、政党体制中的政治录用二、公务员体制下的政治录用三、双重录用体系的分析第四节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一、我国干部制度的基本内容二、中国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特点第五节政治转型中的腐败问题一、社会性腐败二、政治性腐败第七章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第一节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含义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广泛性三、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功能四、政治舆论五、政治法律第二节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的内容二、政治文化的功能三、政治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四、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五、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与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第二节政治社会化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与功能二、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第八章政治变迁与政治文明第一节政治变迁的思考:政治民主一、关于民主的理论二、民主的本质三、政治民主的基础四、民主的基本类型五、基层民主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第二节政治改良:正常社会的永恒努力一、政治改革的含义二、政治改革的条件三、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第三节政治革命:过去的结束,现在的开始?一、政治革命的含义二、政治革命的条件三、政治革命的作用第四节革命到革命后政治转变一、革命后政治的基本含义和任务二、革命后政治建设的基本条件三、革命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第五节政治发展与政治现化代:向着更高的政治文明一、政治发展学说的兴起二、政治发展的含义三、政治发展的目标四、政治发展的动力五、政治发展的主要模式六、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七、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八、政治合法性附录政治学研究常用的统计数字和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恩格尔系数三、基尼系数四、现代化指标体系五、城镇化水平参考书目前言——政治科学应该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呢?本书本书是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个部分,体现出我们的特色的内容主要在第五、九两章。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国家与政府答案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国家与政府答案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体现在()[单选题]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B.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成为主导C.我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护稳定D.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答案)2、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单选题]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正确答案)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单选题]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正确答案)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4、对经济危急中生产过程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题] *A.指绝对过剩,即对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
B.指相对过剩,即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
(正确答案)C.指绝对过剩,对于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相比,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D.指相对过剩,即对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社会生产的商品过多5、86.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在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真正坚持()[单选题] *A.马克思主义(正确答案)B.社会主义C.民主和法治D.独立自主7、认识过程具有()。
[单选题] *A.循环性B.循环性和无限性(正确答案)C.多样性D.无限性8、4. 过去,我国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日益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
* [单选题] *A、再引进来B、招商引资C、走出去(正确答案)D、全方位开放9、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单选题]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国家富强、人民幸福C.民族独立、人民幸福D.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确答案)10、?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政治学原理第三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行为的含义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 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 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 社会活动。
❖ 政治行为的形成过程:
刺激(内、外)——感受——动机、利益需 求
——价值判断(理性、非理性)——政治态 度(积极、消极)——政治行为(作为、不作 为)。
三、政治统治的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
为政治功能 ➢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四、政治统治的基础
1.政治权力基础 2.公共职能基础 3.心理基础 4.社会基础
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的关系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说,二者的联系 表现在: 它们都是国家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 的利益和社会秩序而服务的。二者之间是相互 依赖的关系。政治统治是政治管理的前提,政 治管理是政治统治的基础。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 第一,行为主体不同
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以国家政权,以军 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而 政治管理的主体则更广泛些,除上述几种外, 其他政治主体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的主体而 存在,政府是一种当然的和主要的政治管理 主体,政党、其他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社团 等,当参与政府,或其行为与政府行为的方 向一致时,它们也可以作为政治管理主体而 存在。
❖ 政治斗争的本质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以此为标准,可以把政治斗争划分为奴隶制社 会的政治斗争、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斗争、资本 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 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公共权力与公利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1.“公权”与“私权”的定义及其性质“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私权”即指公利。
公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公利的外延大于政治权利的外延,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其中,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公利的首要容。
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利益的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利存在的基础。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个人或机构)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民人人生而平等,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现代政治的基本信念。
因此,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完全一致的时候,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个人利益和权利将得到保护。
但是,一旦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相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公利就会受到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部门和个人的威胁和侵害。
此外,社会成员出于个人私利,也可能会违背公共权力意志,增加公共权力运行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公权”与“私权”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界限不清的问题。
如果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的界限进行清晰的划分,从法律上对“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进行明晰的规定,就能保证公共权力有效行使,并使公利得到有效保障。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围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公共权力因为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公共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行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在非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公民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享有绝对自由。
划定个人自由围,由法律做出规定,并通过确认公利的形式予以保护,对于公共权力机关(政府)合理合法行使其权力,保护公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及其意义(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
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
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围,规定公利保护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利实行有效保护。
权力的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
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公权的意义“公权”即指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公共权力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围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
(3)明确“公权”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4)明确“公权”是公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5)明确“公权”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6)明确“公权”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二、公共权力与公利界限的界定划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界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究其本源,就是对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界定。
个人利益指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部分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成员个人利益的交叉就构成团体利益。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围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三、权力与政治权力: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政治权力强调的是权力的政治特征,是权力现象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
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它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根据有关权力的一般理论,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政治权力在政治生活中还更多的表现为国家权力,反映了国家权力机构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能力。
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
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
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
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
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四、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1.客观构成要素(1)生产资料:(2)物质财富:(3)暴力:(4)其他: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2.主观构成要素(1)能力素质:(2)身份资格:(3)理论与策略:(4)组织。
五、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
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
2.压力方式(操纵),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严格地说,这是政治权力的势能作用,因此,它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压力方式常常存在于对抗性的利益之间。
人们施行压力的具体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胁、政治舆论、院外活动等。
3.命令方式(权威)4.规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说服方式通常运用于具有共同利益的权力关系之中。
说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劝导性和技巧性,其运用成功与否往往与政治权力主体所凭借的理论的力量、方案的可行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谈判也是一种特定的说服方式。
6.奖酬方式(激励),奖酬方式以鼓励或激励为其特征,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7.处罚方式(遏制)六、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1. 精英主义模式2. 多元主义模式3. 多元精英模式4. 马克思主义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
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根据现代政治的实际经验,可以对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做出更加具体的分析。
(1)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阶级分权)(2)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政党分权)(3)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政府横向分权)(4)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政府纵向分权)七、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所谓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前者被归结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主或哲学观点。
人权和早期的自然权利,均属于道德权利的畴,尽管现在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法的容。
对权利的认识和阐述有两种不同的角度。
对权利的上述基本划分(即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划分),都包含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积极的权利观念和消极的权利观念。
消极权利观念划出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约束他人,尤其是约束政府不要侵占“我”的领地,那是“我”的权利围。
自由主义者所鼓吹的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等,多属于这种权利观念。
这种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不要干涉我们,让我们自己好生呆着。
积极的权利观念要求别人,特别是政府给我们提供资源和支持,因而,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要对我们承担责任。
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利,社会受益等权利,多属于这个畴。
这种积极的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社会资助。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围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如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
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这被认为是较为激进的主,但基本上还属于个人权利观念的畴)。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如果说第一和第二代权利基本属于个人权利观念畴,那么,第三代权利则过渡为团体权利观念。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如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等权利)、政治参与(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和社会平等(如种族、民族、性别、教育等方面平等权利以及平等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三个方面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