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最具影响,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分析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作品,发现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是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具有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的特点。

关键词: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俄国形式主义是指1914年到1930年间在俄国出现的一个理论流派,它以文本为中心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是其中最具原创性的代表人物。他在早期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并阐释了“陌生化”理论。晚年的《散文理论》在早期理论的基础上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重新解释。但是无论在早期还是晚期的形式主义理论中,这位批评巨擘都多次提到同样是文学巨擘的托尔斯泰的作品,甚至还写了《列夫·托尔斯泰传》。本文将结合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理论浅析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趣味。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直接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看法。制作即表述、呈现。

俄国形式主义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什克洛夫斯基主导的诗歌语言研究会就是要通过对诗语言文本的功能性研究,立足于文学文本研

究文学文本中的文学性问题,什克洛夫斯基在自己的背景下提出文学性是一种使文学成为可能的一般特性,通过语言的研究对文学性分析和研究,进而他在对于俄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他总结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陌生化。

“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托尔斯泰如是说。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正是“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让感觉成为感觉”。什克洛夫斯基在《散文理论》说到奇异化就是用另外的眼睛来看世界;不仅仅是新视角,它是对新的、从而也是充满阳光的世界的幻想;是新的、自我肯定的文学运动,对世界的新视角的运动。如马克·吐温的《匹克威克外传》用他自己朴素的说话方式,从自己的角度看到正义的必要性。果戈理说到奇怪的飞行时,是要震动读者的注意力。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是为了看见一个未被描写过的世界而做的天才的努力,托尔斯泰的手稿经过多次修改,其结果就是教导人们要会看。

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的奇异化手法在于他不说出事物的名称,这是因为名称联结着习惯性的感觉,这种功利性的语言把一切都简化成公式、符号,从而使得感觉变成单维化,丧失了反思能力;而托尔斯泰是把物当作第一次看见来描写,描写一件事则好像它是第一次发生。例如《可耻》一文中对鞭笞的描写,正是托尔斯泰为触动良心所使用的典型方法,就是用“无知”的眼光来审视司空见惯的对象,而有知则是接受了事物的合理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知道的步态。如果他感觉不出自己的步态——他似乎就不存在。托尔斯泰感受到了自己的步态,他找到了自己审视世界的方式。有时候托尔斯泰是从一个特别的视角来看世界,例如《霍尔斯托密尔》是由一匹马来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事物不是被人来看,而是通过马的眼光来间接感受事物。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也是视角陌生化的实践,视角陌生化使得我们恢复了对于生活的体验,回到了自己的内心。赫列勃尼柯夫说,艺术的意义和任务——就在于重新审视世界上的种种现象。而鲁迅的小说很多都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并且只有一个主题——对于看的“看”,这种从视角意识出发比直接的看更深刻。

什克洛夫斯基说文学就是争论,种种阐释、世界观的争论。文学性使文学成为可能,而陌生化使文学性成为可能。从普通的事物中刻画出不同寻常的事物来。为此又要把不寻常的事物表现成寻常的。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用这种手法描写了《战争与和平》中的战斗,首先被描写为奇异的事物,例如从莫斯科退回涅曼的战役中,俄法两军的行动就像捉迷藏;再比如对游击战的描述,托尔斯泰甚至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军队的士气,等等。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种奇异化的描写。

在《散文理论》里什克洛夫斯基谈到“散文必须有详情和意外,因为它们能增加注意。用散文讲不寻常的事,谈话的人都一身倦意,所以要保持听话者的注意力。因此散文往往涉及隐私,经常告知一些

不同惯常的事。”[1]340所以说无论是隐私还是表达都是为了吸引听众。例如《聊斋志异》就是用不同惯常的事勾起读者的兴趣,给人怪诞之感;《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区别于日常视角、认识的表达给人以荒诞不惊之感。由于对常规有血肉相连的自觉意识,任何对常规的背离都会如同受到感官刺激一样有切肤般的感受。所以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与分解接近,这种手法就在于作家在画面上固定一个细节并加以渲染,从而改变了平常的比例。例如托尔斯泰在描写战斗的画面里,渲染了湿润嘴唇的生动细节。这种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的做法,创造了独特的动态。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还探讨了艺术作品内部的结构问题,在《故事和小说的结构》里,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故事的一切堆砌,通常都是由某种框架式故事造成的。“托尔斯泰在其早期作品里把列瓦和尼克连卡搞混,想出自己的童年,最后给自己想出了散文理论。”[1]361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托尔斯泰的创作本身就包含了表达手法和技巧。他进一步在文章中指出托尔斯泰最通常的程序是他拒绝认知事物,在《战争与和平》中称点缀为一小块绘彩纸板,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或者相信基督徒责备自己的上帝。

在这里,什克洛夫斯基着重谈了托尔斯泰创立的对称法,并且认为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人与马”的对称法是由谢尔普霍夫斯基曾经有一段时间是霍尔斯托密尔的主人来表现的。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对称法较为复杂,就是他的

小说里的人物彼此对称,例如在《战争与和平》里:拿破仑——库图索夫;别素豪夫——保尔康斯基。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沃伦斯基一群人,列文——基蒂一群人的对称,而这两群人联系的情由是亲属关系;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使用亲属关系已经不是为了说明联系,而是为了阶梯结构。

其次,什克洛夫斯基后期在研究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时,认为好的小说故事的开场,要求一而二的成双重叠;戏剧里有个似乎必不可少的规则,即主要情节线索的双双重叠,或者引出一个平行的人物,或者一回事。《安娜·卡列妮娜》中以安娜和列文为主的两条线索的展开就是如此,人们生活在同时,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时间。人们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时间里结合到一起。

除此以外,情节编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提出情节不论采用现成的,或由自己编造,都应当先把他简化成一个大纲,然后按一定的法则进行穿插。旨在把作品结构各部分联成一体。然而,情节和结构是可控制的,但是宽宏大量的艺术却不知道拿破仑的命运,也不知道安娜的命运。但是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安娜的生命结束得比任何人都深刻。她会在喀秋莎·玛丝洛娃身上复活。她到一个遥远的世界,像是进入另一部历史。”[1]389与布莱希特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理性的复苏上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将“陌生化”的功能定位在人的感受的复苏上。在早期的理论中,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只从文学文本的语言出发,只重视艺术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