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最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区域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标志着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在农村战线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得以有一个根据地,提高了其斗争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效抵御国民党的“圣地”。
下面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武装斗争和群众基础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成为了共产党抗击国民党的“圣地”。
一、地理环境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宁冈县境内,东临浙江省,西靠湖南省,南与广东、福建相连。
井冈山区域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山势陡峭。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区域为瘴疠地带,瘴气熏天,病蚊滋生,人口稀少。
这种地理环境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此建立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一,山清水秀,草木丰茂,便于利用这样的地理环境进行农业生产,并且还有利于人民军队在此进行切断国民党军队的搜索和追击。
其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高林密,地形复杂,适合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和伏击战。
其三,井冈山地区瘴气熏天,不利于国民党军队长期驻扎,防止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进行有效的进攻。
二、政治经济井冈山地区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区域,当时人民贫困,民生欠佳。
这种政治经济状况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在此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一,当时的井冈山地区属于国家边缘地带,政府管辖不到,这种状况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地区建立政权提供了空间,方便开展自己的斗争。
其二,井冈山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这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此建立根据地和发展革命农村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其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周围多是瘴气熏天的荒山,几乎没有经济产业,这使得国民党军队长时间在此地驻扎困难,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搜索并进攻根据地。
三、武装斗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所进行的武装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在经济、政治条件条件下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武装斗争保卫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固根清道,发展和壮大中国共产党。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
井冈山的斗争的整理与思考井冈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井冈山的斗争进行整理与思考,旨在探究这一段革命历史对当今中国的意义。
一、井冈山斗争的背景井冈山的斗争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1927年至1934年间。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统治下,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种背景下,选择了井冈山作为据点,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二、井冈山斗争的具体内容井冈山的斗争可以分为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两个方面。
在军事斗争方面,红军发动了一系列的战斗,如兴国、永新等战役,成功地对抗了国民党军队,并且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在政治斗争方面,共产党在井冈山成立了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和群众运动,组织百姓脱离苦海,为当地人民谋取利益。
三、井冈山斗争的意义井冈山的斗争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其次,井冈山斗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觉醒,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益,促进了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此外,井冈山的红军精神,如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等仍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四、对井冈山斗争的思考回顾井冈山的斗争,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我们必须坚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井冈山的红军精神仍然存在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我们需要以井冈山的斗争为鉴,勇敢地面对问题,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结:井冈山的斗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通过整理与思考井冈山斗争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当今中国的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段历史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史。
从1927年3月1日至1930年9月9日,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方面军在井冈山地区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3年的游击战争,最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革命根据地。
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地方局势,还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一、对政治的影响1.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掌握权力的标志之一。
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并不强大,但是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它成为共产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根据地为共产党在整个中国的革命斗争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揭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
2.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有益影响之一。
中国革命一般是建立在城市之上,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却是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农村。
这百年以来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在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情况下,底层的农民一直受苦受难,在井冈山走出了一条农村革命的新路。
3. 建设新型军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的农村武装被称为红军,成为中国革命军队中的代表性军队。
通过缴获的武器军队整训,红军掌握了更先进的武器技术,并养成了兵民一体的革命军外交政策思想,实现了新型军队的建设。
二、对经济的影响1. 发展农业生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的地方。
毛泽东倡导了农村红色政权和生产调动政策,制定了土改和农民养殖禽畜、发展了工业生产、改善了农村的环境。
2. 促进经济交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为当局和军民提供了经济交易的场所。
在红色政权下,地方发行了货币,简化了货币买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3. 建立工业生产线为了保障农民的生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建立了农机、肥料厂和制糖厂等农业生产线。
这些生产线构成了新型的工业体系,成为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够生存并为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的原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开创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素以“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于世。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是偶然就获得成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渐进的、一环扣一环的历史过程。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背景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并开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至此,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而毛泽东“上山”思想即是渊源于大革命时期,形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的6-8月期间,并在随后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实现。
毛泽东所说的“上山”,实质上就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发展革命较有基础的农村、山区去。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前委书记的身份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但是秋收起义很快就失利了。
9月29日,从文家市出发,开始向湘南退却的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到达江西永新三湾村。
毛泽东当晚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史称“三湾改编”。
此次会议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缩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初步解决了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体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一支无产阶级的新型人民军队问题,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架构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组织体系,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
至10月7日,工农革命军到达了茅坪,设立了后方留守处和后方医院,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茨坪,从此,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退往湘南的途中,在一路深入了解、认真探索、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区作为革命根据地。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实的群众基础。
国共两党五次争夺井冈山不为人知的内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国共两党五次争夺井冈山不为人知的内情导语:1930年2月,在江西永新县城,井冈山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被“左”倾领导者错杀,直接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
从1930年4月以后,这里1930年2月,在江西永新县城,井冈山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王佐被“左”倾领导者错杀,直接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丢失。
从1930年4月以后,这里成了白区。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共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回井冈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红八营在阴阳山击毙谢角铭井冈山军事堡垒被白色化,对赣西南红色区域的割据形势极为不利。
中共赣西南特委西路行委决心恢复这一军事堡垒。
为专门对付国民党在此成立的宁(冈)遂(川)边防保卫团,3月18日,边界红色警卫连在新城成立(5月底更名为红军独立第八营),不断出山打击井冈山境内的敌人。
1931年11月6日,红八营一连连长刘自成从群众传闻中获得消息:保卫团团总谢角铭(袁文才旧部)新近在阴阳山的一个村庄姘上一名女子,时常带一个排在那儿护卫歇夜。
刘自成带部队于清晨赶到阴阳山,果然守到谢角铭。
双方激战中,红八营全歼保卫团一个排,缴枪30余支,并击毙了谢角铭。
不过,这次战斗未能伤及敌人的元气。
在一年多时间里,红八营与保卫团大小战斗几十次,始终无法在井冈山立住脚。
萧克率第十七师攻到黄洋界眼见地方红军不能有效地对付宁遂边防保卫团,中共湘赣省委遂调动正规红军——红六军团第十七师攻入宁冈。
1933年农历八月中旬,萧克率第十七师猛扑大陇,歼灭保卫团一个营。
驻于附近的敌十五师出动四个营救援,双方在葛田展开激战,各自死伤数百人。
是月下旬,生活常识分享。
《职业能力测试》考点特训《中共党史》(2023年版)
《职业能力测试》考点特训《中共党史》 (2023 年最新版) 随着各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陆续展开,小编特地为大家准备了最新事业单位考试必考题库中各考点常考高频试题,并按照考点分类编写,方便大家根据各地招考简章公布的考试大纲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强化复习。
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您定能够金榜题名,实现您的梦想。
1、多选题 1928 年至 1930 年间,毛泽东著述的有关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文件有_____。
A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 : 《井冈山的斗争》C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参考答案: ABC2、单选题民主革命纲领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③④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_____。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②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④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考查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概括能力,对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是准确识记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明确其目的或作用,分析比较其共同点,选项④不属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应排除。
正确选项为 A。
3、多选题“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爱国官兵强烈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进行的反蒋活动主要有_____。
A : 宁都起义B : 福建事变C : 两广事变D : 晋西事变参考答案: ABC4、单选题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_____。
A : 逐步改造B : 多快好省C : 稳步前进D : 高速发展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答案】C。
解析:在经济建设方面,“八大”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湘赣两省边界。
这里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又有两省军阀之间的矛盾可供利用,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影响湖南、江西乃至湖北。
这里受北伐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影响较大,有党的组织基础,群众有一定的革命觉悟,尚有袁文才、王佐各有60余支枪的农民自卫军。
倚地势险要,进可以发展革命战争,退可以保存革命力量。
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的茨坪以后,随即领导部队在井冈山及其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这时,正值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和唐生智的战争发生之际,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大多卷入了这场军阀混战,井冈山地区仅有保安队、靖卫团和挨户团,战斗力很弱。
毛泽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领导工农革命军,于当年11月和次年1月,先后占领茶陵、遂川,建立了两县党的组织、工农政府和赤卫队。
同时,帮助永新、宁冈、莲花、酃县恢复并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
毛泽东为了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以适应日益残酷的斗争需要,提出了军队不仅要打仗,还要担负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要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
这些规定,体现了工农革命军的人民军队本质,密切了人民群众与军队的联系。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进行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使这两支部队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团,成为人民的军队。
1928年1月中旬,江西敌第27师第81团和第79团的1个营,由吉安进至泰和,准备进攻万安,接着又以第79团的1个营进占宁冈新城,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
在此紧急情况下,毛泽东在遂川城主持召开了前委和万安县委联席会议,总结了井冈山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农军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以对付敌人的进攻。
敌人占据宁冈新城,对我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则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前委决定集中力量首先消灭该敌。
2月4日,毛泽东亲率工农革命军主力由遂川返回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党内思想矛盾及解决途径
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党内思想矛盾及解决途径作者:张友良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井冈山斗争时期,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构成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这是红四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来源和形成党内思想矛盾的客观原因,也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
对红四军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毛泽东认为本质上是思想路线问题。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问题;党的思想领导和保持党先进性纯洁性问题;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从秋收起义到引兵井冈再到古田会议,毛泽东在探索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清除党和人民军队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首次提出“党内生活政治化”的论断,开启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新思路,成功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环境下党的发展和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问题。
[关键词]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党内思想矛盾;党内政治生活;思想建党[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7)05-0059-07如何在复杂的农村环境中、在以农民成分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立起一支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意识的先进政党和军队,是中国共产党在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面临的崭新课题。
从三湾改编到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再到古田会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党内思想矛盾时,主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找寻正确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成功解决了在农村游击战环境下党的发展及如何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问题,为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从根本制度和根本机制上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回顾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四军为解决党内思想矛盾作出的艰辛探索,对于推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和人民军队建设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构成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使“…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中国是一个农民成分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这种国情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摘要:井冈山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土客二籍,二者之间在很长时间内矛盾不断。
后来党领导建立了土客籍民众的革命统一战线,对于团结两籍民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虽然毛泽东等人竭力抑制土客间的矛盾,但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积怨,二者间的还是不时存在摩擦。
特别是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离开了井冈山后,边界特委的继任领导人,受到了旧有的土客观念影响,未能正确处理问题,将客籍的民众领袖视为革命的对立面,最终错杀袁文才、王佐。
袁、王一死,其部下马上“通电反赤”,投奔国民党部队。
井冈山的群众,很多也随之反目。
革命的根基从此动摇,军事根据地沦为白区。
之后,宁、永两县党组织几次想率领工农革命武装打进井冈山去,都未能实现。
直到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才把红旗再次插上井冈山。
一、土客两籍的形成与土客矛盾的产生井冈山地区(即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主要指多年前从北方数省在战乱期间先迁到永新、泰和、吉水等地,然后再逐步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也包括南宋时从河南洛阳、江苏金陵等地迁来湘赣边界的避战难民。
这些早来的占据了平地和良田的北方移民统称为土籍。
而客籍居民则是指明末清初从广东梅州地区及福建泉州、莆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因平原地带被先来的土籍居民占据,只得住在山脚下或山里面。
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又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故被称为客籍。
客籍人最早入赣时因为土籍居民因劳动力缺乏,又有多余的田地和山地。
因此他们对客家人的到来并不表示反对。
在遂川井冈山等地土籍居民甚至还送田送山给客家人耕作,而客籍人也会把捕获到的猎物送给土籍人这时期土客二籍是合作为主,关系和谐融洽。
但随着客籍人大规模的迁入与繁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面前,出现了与土人争利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客籍人也不断追求经济政治地位的平等的,土客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增多,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土客二籍互不通婚,自办书院教育后代,形成了较深的隔阂,二者甚至对立了起来。
土客籍矛盾与井冈山斗争
土客籍矛盾与井冈山斗争(2011-09-02 08:10:48)转载▼标签:杂谈1928年 11 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边界各县还有一件特别的事,就是土客籍的界限。
……这种土客籍的界限,在道理上讲不应引到被剥削的工农阶级内部来,尤其不应引到共产党内部来。
然而在事实上,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习惯,这种界限依然存在。
”为此,毛泽东感叹“‘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
本文试就土客籍矛盾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对根据地建设造成的危害进行探讨。
一、土客籍矛盾的由来所谓土客籍矛盾,指的是土籍居民和客籍居民两大社会群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
这一矛盾不仅存在于湘赣边界,而且还存在于江西的赣州、南昌、宜春、吉安、萍乡及湖南衡阳、郴州、茶陵等地。
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主要是指历史上因战乱从北方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因为来得早,他们占据了平地和良田。
客籍居民则是指明末清初从广东梅州地区及福建泉州、莆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
因为平原地带被先来的土籍占据,他们只得住在山脚或山里面。
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又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故被称为客籍。
客籍人之所以背井离乡来到湘赣边界,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明叶中期开始,在江西许多地方一方面因土地兼并,部分小农无田无业;另一方面又因不堪苛捐杂税,部分小农又弃田不耕,大量土地被抛荒撂荒。
再加上政权更替之际,战争不断及天灾人祸,江西元气大伤,处于一种“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无力可耕”的残局。
为恢复社会经济,保持政权的稳定,清朝初期,江西奉谕招民垦荒。
二是这一期间,闽广两地,由于明清交战、倭寇扰民、“三藩”之乱,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
三是明中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带动了手工业原料苎麻、靛蓝、茶叶、烟叶及竹、杉、桐、漆、油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江西山区较多,正适合种植这些经济作物。
在这种背景下,客家人携妻带子,亲邻相邀,迁徙江西,开山拓荒,定居赣地。
井冈山斗争时期因土客籍矛盾而被错杀的红军将领
独 立 的户 籍 ,完 全受 到 “ 里长 户 ”( 籍 大 户 ) 土 的控
制和 约束 ,“ 使 子孙 繁衍 数 世 ,田产 粮赋 众 多 ” 纵 ,
也不 可 能享有 在 当地参 加科 举考 试等 基本 的社 会政
治权 利 。所 谓 “ 民尾 户 ” ,就 是 在新 移 居 州县 土 籍 居 民户籍 的末 尾另立 户 名 ,它在很 大程 度上 属 于临
时性 的户 籍 ,它未配 有科 举名 额。 由于 没有参 加 科
举 考 试 的权 利 ,从 而加 剧 了土 客 籍双 方 在 社 会 身 份 、地位 ,特 别是 晋 升机会 上 的不平 等 ,并 由此形 成 深刻 的社会 裂痕 。 户籍制 度 的差别 ,是造 成 土客 之 间森严 的社 会界 限和社 会分 化 的根本 原 因 ,是 土
、
土客 籍矛盾 的 由来
的迁徙 ,即 “ 初住 茅棚 ,每 岁腊 闭户入 ,春 来 器皿
不丢” 。但 由于 路 途 遥 远 ,来 去耗 时 多 ,多 有 不
湘赣 边 界 的土籍 居 民 ,主 要指 唐朝 以来 因躲避
便 ,于 是有 些拓 荒者便 举 家迁徙 。这 个时 期 ,由于 规 模不 大 ,加上 土籍 居 民因劳 动力缺 乏 ,又有 多余 的 田地 和 山地 ,因此他 们对 客 家人 的到来 并不 表示 反 对 。在遂 川 、井 冈山等地 ,土籍居 民甚 至还送 田
> 3 卜Z山。 。 山0Q一 ∞
搽 鬻 茸 争 鸣
井冈山斗争时期因土客籍矛盾
籍矛盾 是什 么? 它对根据地 建设 又有什 么不 良影 响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史上土地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史上土地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建立的第一个红色军事根据地。
作为中国革命史上土地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背景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十分萧条,人民群众贫困窘迫,广大农民经常遭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剥削。
此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开始在中国发起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然而,当时的共产党还很弱小,需要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发展壮大。
井冈山地区的革命气息早已兴旺,人民群众对反抗豪强、打倒军阀的呼声越来越高。
1927年秋,朱毛等共产党员率领少数游击队员进驻井冈山,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个孕育革命的地方也因此被历史铭记。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在朱毛等在井冈山地区实行的游击战争之上建立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发展政治、军事力量的第一步。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可谓非常艰难。
当时,朱毛等在井冈山地区的群众组织起初很薄弱,只能发动一些暴动,对豪绅地主进行一些打击。
但他们从不放弃,通过赢得群众支持,不断发动农民起义,逐渐建立了游击队,并开始进行针对地主豪强的武装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十分困难。
缺少粮食、武器、弹药和经济资金,朱毛等人不得不依靠群众募捐和抢夺。
为了实现游击战争和建立地方政权,他们还瞄准敌军和敌富,进行了大量的重分田地和平分财产的斗争,得到群众的支持。
这一手段使根据地逐渐扩大,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在井冈山,共产党员们不断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管理方法,其中包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发动群众斗地主,夺取豪门财产的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目标等等。
革命的江西 江西的革命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12月)
。
四、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在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 苏区。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 地。其主要武装力量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 1929年至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 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 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井冈山
井冈山黄洋界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井冈山中心区—茨坪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初期,毛泽东向工 农革命军提出了三大任务:一、打仗,消灭 敌人;二、打土豪,筹款子;三、宣传群众、 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 政权。 三大任务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 确的方向。正是依靠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才 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二,地理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 段,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样易 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极大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 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 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 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3)井冈 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 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秋收起义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将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 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下辖三 个团: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为主力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 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等地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 团长王新亚;以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一个营和浏阳部分工农武 装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参加起义部队共约5000人。此外, 在起义前,还收编了当地的土匪武装邱国轩的一个团。起义部队 以夺取长沙为目标,具体部署了各团的行动计划。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参加起义的铁路工 人和农民,首先破坏了岳阳至黄沙街,长沙至株洲两段铁路,切 断了敌人的交通运输。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 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这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乘 机叛变。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袭击,致使 该团腹背受敌,损失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 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 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探究案·深度学习
探究主题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井冈山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开辟出的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阅 读下列材料,对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展开探究。 材料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距离 国民党统治的中心比较远,而且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矛盾,对这 个地方的控制比较薄弱。这个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各县曾经建立过党 的组织和农民协会,部分旧式农民武装也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群 众基础比较好。毛泽东抓住有利时机,全力进行边界党、军队和政权 建设,1928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渐建立起来。根据地建立后,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井冈山精神的内涵。 点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训练案·效果评价
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 1.小历同学准备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文的关键词为:“1927年、中 国共产党、第一枪”。据此判断他论文的题目应该和下列哪一事件有 关( B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中共一大 D.五四运动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 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 思想建党 、 政治建军 的原则。 3.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
瑞金 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 金。 毛泽东 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 员会主席。
(3)意义: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
地的序幕。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 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 第四军,不久改称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 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局面。以 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 中央 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浅谈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建设历史发展与启示
浅谈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建设历史发展与启示后勤是军队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是国家经济工作在军事领域的延伸。
翻开我军后勤建设发展史,我军后勤建设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态战争中,是阶段性循序渐进而发展的。
井冈山斗争时期艰苦的环境,显示了我军在当时历史时期后勤保障的困难程度。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背景“三湾改编”后,处于严重敌情威胁下的工农革命军,沿罗霄山山脉向南挺进。
南进途中,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选定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作为“工农武装割据”的落脚地,因为这里具备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井冈山处于湘赣两省的交界处,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两省的军阀又矛盾重重,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其次,这里有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群众基础也比较好,大革命时期,井冈山附近各县曾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第三,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利于作战。
第四,就是井冈山周围各县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筹粮筹款,有利于部队发展壮大。
可见,从建军之初,在考虑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十分重视后勤因素的作用。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后勤思想的确立对于部队来到井冈山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我们要在这里“安家”,尔后“发家”。
这一论断,一方面与历史上农民起义军“不要根据地”的流动作战区别开来,让我想到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军队曾建立基地式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与此前共产党领导的历次起义中的“城市中心论”,区别了开来,这也与后来在博古、李德指挥时期实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错误思想,导致我军遭受挫折和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对中心区域军事根据地的巩固问题作了如下概括:“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在这里,毛泽东把储备粮食、建设医院等后勤建设,作为建设和巩固根据地的重要任务以及边界党的重要工作提出来。
军阀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最新)
军阀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朱荣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江西井冈山343600)[摘要]军阀是中国社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产物,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各派军阀之间矛盾很深,连年混战不断。
其相互混战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使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就与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状况息息相关。
[关键词]军阀;矛盾;井冈山根据地;影响军阀是中国社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产物,由于相互利益的不同,各派军阀之间矛盾很深,连年混战不断。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与北洋军阀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各派新军阀之间又矛盾重重,先后爆发李唐、蒋桂、蒋冯、蒋唐、蒋冯阎等军阀战争,其相互混战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使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那么,军阀混战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究竟提供了哪些条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下面就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研究。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周边各县国民党军的驻防情况敌人在湘、赣两省的军事实力,是非常不平衡的。
湘敌力量大,而赣敌则极为薄弱。
“在南方数省中,统治湖南的湘系军阀的军事实力是比较强的。
据中共湖南省委1928年7月统计,湖南敌军共有第2、第6、第7、第8、第13、第14、第35军共7个军,合计20个师又2个教导团。
各军的分布情形为:2军6师警备长沙省城,4师驻湘潭、益阳、宁乡,23师驻华安及源江一带,最近说要移防浏醴一带。
6军两独立师,1师驻醴陵、株洲一带(张其雄),1师调永兴、资兴,而5独立师驻平江、岳州。
第14军教导师驻澧县、临澧、石门,45师驻大庸、慈利、桃〈源〉,第49师驻源陵、辰溪,独立19师驻桑植、永顺、左丈、保靖、永绥、乾城、凤凰、麻阳。
35军l师驻辰溪、溆浦、新化,第2师宝庆、东安、新宁,3师武冈,口城、绥宁,教导2团在湘乡、省城,第3独立师洪江、通道、会同、藏江,晃县一带。
军阀间的矛盾与红军长征
军阀间的矛盾与红军长征对于中央红军的长征,从事党史、军史和革命史工作的同志已经作了许多的研究。
但是,以往大多着重于研究红军的英勇事迹,而对于蒋介石如何调集各省军阀部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以及蒋介石如何借追堵之机消灭异已;特别是中央红军如何利用敌人的矛盾、突破敌人的围堵而胜利完成长征的研究,却着墨不多。
实际上,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除了在长征途中我党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英勇战斗顽强拚搏的牺牲精神之外,利用国民党反动营驿内部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笔者在本文中即从这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湘江战役和‚四渡赤水‛前后中央红军的得失。
一、湘江战役与桂、湘军阀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中央红军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进入了湘江战役时期。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大的一次战役。
在桂、湘军阀及国民党中央军的联合围堵下,中央红军损失过半。
湘江战役后红军人数从长征初期的八万六千余人减少到不足四万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内部蒋、桂之间的深刻矛盾,蒋介石与何键的矛盾,以及湘、桂地方军阀间的矛盾,中央红军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所付出的牺牲是不应该那么巨大的。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中央领导的‚左‛倾及其错误指挥,致使在湘江战役中出现的许多有利战机都被错过了。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桂北时,盘踞广西的地方势力是以李宗仁、白崇禧为核心的新桂系军阀。
国民党新军阀中,除去蒋介石之外,桂系军阀始终是最有影响、最有势力的一派。
蒋、桂之间几度勾结,几度分裂。
蒋介石二次下野,每次都直接与桂系有关。
蒋、桂两派军阀的联合,造成了新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
同样,蒋、桂两派军阀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斗争,酿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战争。
如果我们把国民党新军阀分为蒋介石的嫡系和非嫡系,那么桂系可以称为准嫡系。
这个准嫡系在每次反共反人民的重大行动中都是蒋介石的重要帮凶。
但由于它的势力可以与蒋介石颉颃,所以每每觊觎‚中枢‛的权力便造成与蒋介石不可解结的矛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及其对革命的影响摘要:井冈山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了土客二籍,二者之间在很长时间内矛盾不断。
后来党领导建立了土客籍民众的革命统一战线,对于团结两籍民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虽然毛泽东等人竭力抑制土客间的矛盾,但因为多年遗留下来的积怨,二者间的还是不时存在摩擦。
特别是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离开了井冈山后,边界特委的继任领导人,受到了旧有的土客观念影响,未能正确处理问题,将客籍的民众领袖视为革命的对立面,最终错杀袁文才、王佐。
袁、王一死,其部下马上“通电反赤”,投奔国民党部队。
井冈山的群众,很多也随之反目。
革命的根基从此动摇,军事根据地沦为白区。
之后,宁、永两县党组织几次想率领工农革命武装打进井冈山去,都未能实现。
直到1949年6月,人民解放军才把红旗再次插上井冈山。
一、土客两籍的形成与土客矛盾的产生井冈山地区(即湘赣边界)的土籍居民主要指多年前从北方数省在战乱期间先迁到永新、泰和、吉水等地,然后再逐步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也包括南宋时从河南洛阳、江苏金陵等地迁来湘赣边界的避战难民。
这些早来的占据了平地和良田的北方移民统称为土籍。
而客籍居民则是指明末清初从广东梅州地区及福建泉州、莆田迁入湘赣边界的移民,因平原地带被先来的土籍居民占据,只得住在山脚下或山里面。
他们讲的是客家语言,又客居在别人的地盘上,故被称为客籍。
客籍人最早入赣时因为土籍居民因劳动力缺乏,又有多余的田地和山地。
因此他们对客家人的到来并不表示反对。
在遂川井冈山等地土籍居民甚至还送田送山给客家人耕作,而客籍人也会把捕获到的猎物送给土籍人这时期土客二籍是合作为主,关系和谐融洽。
但随着客籍人大规模的迁入与繁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面前,出现了与土人争利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客籍人也不断追求经济政治地位的平等的,土客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增多,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土客二籍互不通婚,自办书院教育后代,形成了较深的隔阂,二者甚至对立了起来。
红军长征胜利被忽视的原因:军阀内部矛盾
∙红军长征胜利被忽视的原因:军阀内部矛盾∙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作了详细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以研究红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为主,至于中央红军如何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胜利完成长征的研究,却为数不多。
实际上,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壮举,除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广大红军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情报工作的及时准确等因素之外,国民党内部军阀间的矛盾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本文则是分析国民党内部军阀间的矛盾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关系。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经过宁汉战争,宁粤对立,征讨冯玉祥、阎锡山,东北易帜等角逐,驱逐了汪精卫,排斥了胡汉民,打击了桂系军阀,各个击破了冯玉祥、阎锡山,招安了张学良,最终于1928年10月,爬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宝座,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但蒋介石知道,凭他的资历、声望、力量等还不足以使那些元老派、地方实力派俯首听命。
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离间政策,又加剧了各派军阀之间的内在矛盾,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发号施令的难度。
因此,蒋介石处心积虑地培植心腹势力,用以消灭异己,真正掌握最高统治权。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各地军阀和地方实力派虽然表面上归顺了中央政权,但对蒋介石及其中央政权始终心怀戒意,决不允许中央政权染指地方利益。
要实现真正的统一,就意味着蒋介石必然发动战争,彻底清除地方实力派。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央红军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蒋介石没有就此罢手,他积极部署军队,进行围追堵截,企图将中央红军彻底消灭。
西南六省是中央红军长征主要经过的地区,六省的军阀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蒋介石对这些拥有实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军阀,既要笼络,又要排斥消灭。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长征是他扫除异已,扩展势力范围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地方军阀各个集团在红军突围、蒋介石严令堵截的形势下,意识到蒋介石一定会玩弄一箭双雕的伎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阀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朱荣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江西井冈山343600)[摘要]军阀是中国社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产物,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各派军阀之间矛盾很深,连年混战不断。
其相互混战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使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就与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状况息息相关。
[关键词]军阀;矛盾;井冈山根据地;影响军阀是中国社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产物,由于相互利益的不同,各派军阀之间矛盾很深,连年混战不断。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与北洋军阀的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各派新军阀之间又矛盾重重,先后爆发李唐、蒋桂、蒋冯、蒋唐、蒋冯阎等军阀战争,其相互混战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便利,使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那么,军阀混战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究竟提供了哪些条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下面就对此问题作些初步研究。
一、井冈山斗争时期周边各县国民党军的驻防情况敌人在湘、赣两省的军事实力,是非常不平衡的。
湘敌力量大,而赣敌则极为薄弱。
“在南方数省中,统治湖南的湘系军阀的军事实力是比较强的。
据中共湖南省委1928年7月统计,湖南敌军共有第2、第6、第7、第8、第13、第14、第35军共7个军,合计20个师又2个教导团。
各军的分布情形为:2军6师警备长沙省城,4师驻湘潭、益阳、宁乡,23师驻华安及源江一带,最近说要移防浏醴一带。
6军两独立师,1师驻醴陵、株洲一带(张其雄),1师调永兴、资兴,而5独立师驻平江、岳州。
第14军教导师驻澧县、临澧、石门,45师驻大庸、慈利、桃〈源〉,第49师驻源陵、辰溪,独立19师驻桑植、永顺、左丈、保靖、永绥、乾城、凤凰、麻阳。
35军l师驻辰溪、溆浦、新化,第2师宝庆、东安、新宁,3师武冈,口城、绥宁,教导2团在湘乡、省城,第3独立师洪江、通道、会同、藏江,晃县一带。
8军l、2两师集中茶、攸、酃县。
7军,13军共5师驻衡山、衡阳、祁县、[收稿日期]2008-09-20[作者简介]朱荣兰(1970.1—),男,江西吉安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学员工作处处长,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宁远、酃县等。
”[1](p52-53)此外,1927年10月—1930年2月,湘东南地区的国民党驻军先后还有:范石生第16军(后缩编为粤系第51师)先后驻防湖南汝城、资兴、郴州一带;夏威第7军(后缩编为桂系第16师)李朝芳第34师与向成杰第21军向成杰第2师驻扎耒阳;吴尚第8军(后缩编为桂系第51师)及胡文斗第6军张珍第18师驻扎攸县;方鼎英第46军(后缩编为第10师一部)驻扎安仁。
此外,还有鲁涤平第2军(后缩编为第18师)、白崇禧第13军(后缩编为桂系第14师)、陈嘉佑第14军(后缩编为第50师)、何健第35军(后缩编为第19师)以及许克祥独立第3师、周磐独立第5师、周希武独立第17师、张其雄独立第19师等。
其中第2军、第14军隶属谭延闿湘军;第6军、独立第17师、独立第19师隶属程潜湘军;第8军、第35军、独立第3师、独立第5师隶属何健湘军;第7军、第13军、第21军隶属李宗仁桂军;第16军、第46军隶属李济深粤军。
上述情况说明,湘敌在湖南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但在兵力分布上,各地却极不平衡。
湘赣边的茶陵、酃县、攸县只有第8军的两个师、第6军的一个师等三个师;而在湘南地区则先后集中过第2军、第6军、第7军、第13军、第14军、第21军、第35军和独立第3师、第5师、第17师、第19师等共约11个师的兵力。
因此,湘赣边仍是湘敌在湖南的统治中较弱的一环。
“滇系军阀朱培德统治的江西,军事力量则远比湖南薄弱。
据1929年5月江西省委报告,朱培德在江西的兵力只有王均的第7师和金汉鼎的第12师2个师的力兵。
其分布情形如下:第7师司令部驻南昌。
19旅司令部驻南昌,拟将开赴吉安。
20旅驻九江、德安、武宁、涂家埠。
21旅驻南昌,一部将开樟树、峡江。
炮兵营驻南昌,一连驻九江。
工兵营驻南昌。
骑兵连驻南昌。
第12师司令部、特务营机关驻赣州。
34旅及67团驻抚州、南城,68团开赴赣州。
35旅旅部驻吉安,不丑开赣南。
36旅旅部及7l团驻汉口。
72团开赴赣州(在途中)。
炮兵营驻南昌,2连随旅部赴赣南。
工兵营驻南昌,大部随师部赴赣州。
骑兵营在南昌。
”[1](p53-54)此外,1927年10月—1930年2月,赣西南地区的国民党驻军先后还有:王钧第3军(后缩编为第7师)先后驻吉安、万安、永新、宁冈、赣州;钱大钧第32军(后缩编为第3师一部)驻赣州;赖世瓒第14军(后缩编为第5师一部)赖世琮部先后驻广昌、石城、瑞金、宁都;金汉鼎第31军(后缩编为第12师)杨如轩第27师驻吉安;刘士毅独立第7师(后缩编为第5师第15旅)先后驻万安、遂川、赣州;胡文斗第6军第18、19师先后驻吉安、永新、莲花;熊式辉第5师周浑元第14旅、刘士毅第15旅驻赣州;第7师李文彬第21旅驻遂川;金汉鼎第12师马昆第34旅、张与仁第35旅、周志群第36旅先后驻永新、泰和、吉安;鲁涤平第18师王捷俊第53旅驻莲花;谭道源第50师成光耀第148旅接防第12师驻吉安。
1929年7月至11月,吴尚第8军多次参与对井冈山根据地“会剿”,先后进驻宁冈、永新。
其中第3军、第31军隶属朱培德滇军;第6军隶属程潜湘军;第8军隶属唐生智湘军;鲁涤平第18师、谭道源第50师隶属谭延闿湘军;赖世瓒第14军以及刘士毅独立第7师,熊式辉第5师隶属熊式辉赣军;钱大钧第32军隶属李济深粤军。
从以上可以看出,滇系军阀在江西兵力不但数量少,而且分驻江西各地,主要是集中在南昌、赣州、吉安,抚州等中心城市。
江西地方军阀也有少数部队,但战斗力极弱。
特别是湘赣边的永新、莲花、遂川等县,由于地处赣西边陲,山峻路险,运输给养困难,大批军队难以驻防,更是脆弱的江西军阀反动统治最为薄弱的环节。
这与湖南敌人比较常时间地驻防湘东(3个师),湘南(先后约11个师)的军事力量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时对井冈山根据地构成威胁的国民党军队主要分为三大派系:一是唐生智派湘军;二是李宗仁及李济深的粤桂联盟;三是谭延闿、程潜派湘军、熊式辉赣军、朱培德滇军等蒋介石旁系。
这三大派系之间的矛盾是处于稳定时期还是尖锐时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对秋收起义、湘南暴动、平江起义的影响井冈山根据地主要是由秋收起义、湘南暴动(含南昌起义余部)、平江起义以及袁文才、王佐等部队共同创建的,因此,分析各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展的影响,首先就应分析各大派系之间的矛盾对这几大起义及其余部先后汇集井冈山的影响。
在发动秋收起义的9月9日至部队到达井冈山的10月27日这段时间里,正处于宁、汉对立及西征讨唐战役的前期,此时双方对峙的兵力大部集中在湖南、江西、皖北等长江沿线以及武汉地区,因此,湘南、赣西兵力比较空虚,只是在吉安、萍乡、莲花等地驻有朱培德部少量滇军,在湘南也只驻有何键的少量湘军。
所以,当秋收起义军先后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向长沙进攻受挫后,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毅然决定改变原来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计划,沿湘赣边界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从而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1月,朱德率部经千里转战,来到了湘南。
此时恰逢李宗仁与唐生智的战争重新爆发,双方对峙兵力集中在湖南北部,桂军黄绍站部也同粤军张发奎部在粤西对峙,湘南仅有何健部的少数兵力。
朱德、陈毅经与宜章县委研究,决定趁湘南敌人兵力薄弱之机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从而揭开了湘南暴动的序幕。
3月,李唐之战结束,唐生智余部通电接受桂系收编,国民党统治进入稳定时期。
因此,湘粤军阀受南京政府之命,纠集7个师兵力,从湖南衡阳和广东乐昌两个方向南北夹击,进逼湘南,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为保存革命实力,朱德、陈毅率部于4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从而有了著名的“朱毛”会师。
1928年6月,因周磐与何键发生矛盾,使共产党具备一定基础的周磐独立第5师被换防到平江。
7月22日,在湘鄂赣边界特委书记滕代远及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的领导下,成功发动平江起义。
由于此时敌人的统治正处于稳定时期,不久,平江起义遭到湘鄂赣国民党军的联合进攻,红5军主动撤出平江,转战于湘鄂赣边界地区。
1928年11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的指示,红5军主力由彭德怀、滕代远率领转向井冈山,12月到达江西宁冈新城,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会师。
由于军阀之间的矛盾时而尖锐时而稳定,因此,各路起义军一方面能够获得起义成功甚至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很快遭到强势敌人的围攻,不能在原地获得发展的空间,最终都先后汇集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从而才有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开篇。
三、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展的影响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茨坪,而此时国内的政治局势发生重要变动,1927年10月中旬起,国民党的李宗仁和唐生智两集团之间的战争爆发。
唐生智控制的两湖军队全部投入战争。
江西的朱培德部也将主力调往赣北。
井冈山周围各县,国民党兵力空虚,只留下一些地主武装靖卫团和挨户团。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利用这一时机,随即在周围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在年底至1928年2月,先后占领茶陵、遂川、宁冈等县,并胜利粉碎江西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进剿”,先后成立了永新、茶陵、遂川、宁冈等县委,酃县特别区委,莲花特别支部;各县的区、乡两级大都建立起党的组织,一个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初步矗立起来,打开了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928年春,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重新尖锐起来,江西的第五路军之第3、第31军主力被调往津浦路参与第二次北伐作战,仅留第31军杨如轩第27师三个团及第3军杨池生第9师一个团、刘士毅独立第7师一个团,共五个团的兵力在江西担任“剿共”任务,直至同年秋第3、31军主力才返回江西参与“剿共”。
因此,此时江西的兵力比较薄弱。
工农革命军乘此机会,于4月下旬至6月下旬,连续粉碎了江西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三次“进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28年3月李唐之战结束,唐生智派湘军全部被桂系收编,鲁涤平任湖南省主席,何键任湖南省“清乡”督办,此时,湘南驻有国民党第8、16、21军等部队,赣西驻有国民党第3、6、31军等部队,直至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前,江西、湖南国民党统治进入稳定时期,因此,湘赣两省敌军连续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三次“会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