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合集下载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关键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舞蹈创作一、前言“虚实相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虚实的互相转化,产生出与现实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在舞蹈创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增强舞蹈的艺术性。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以期为舞蹈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虚实相生的观点及进步历程虚实相生是指在视觉艺术中,通过虚实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影响,来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山水,它强调手法、用笔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作用,通过在虚与实之间取得平衡和对比,来创设诞生动的山水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虚实相生这种艺术手法在中国的绘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进步成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在国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印象派画家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经典的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例如,莫奈的《睡莲》系列画作中,他通过机灵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三、虚实相生手法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1. 增强舞蹈的艺术性虚实相生手法可以援助舞蹈创作者在表现方面更加突出舞蹈的艺术性。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舞蹈创作者可以在视觉上创设出一种奇特的效果,增强舞蹈的观览性和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印象.西湖》这一舞蹈作品中,舞者们借助湖面上倒影的虚实相生效果,将舞蹈与环境融为一体,创设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虚实相生手法可以通过视觉上的机灵运用,提高观众的审美效果。

利用虚实相生手法,可以使观众的视觉产生深度和层次感,使他们对舞蹈作品的观览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舞蹈作品《印象.西湖》中,借助虚实相生的影响,观众可以感受到舞者们与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情境互依 虚实相生

情境互依 虚实相生

情境互依虚实相生情境互依,虚实相生。

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个理念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开放、更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世界,去理解世界。

在这个观念之下,我们可以更好的接纳他人,帮助他人,也可以更好的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自己。

情境互依。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完全脱离外部环境。

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都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和言谈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的内心又会反过来影响周围的人。

这就是情境互依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同时又是不能完全脱离外部环境的。

在人际关系中,情景互依意味着我们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考虑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他人的需求。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需要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只有通过平等互利的关系,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更为和谐的社会,也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情境互依提醒我们,我们不能只是孤立的个体,我们需要承认他人的存在,也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

虚实相生。

这是另一种哲学观念。

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虚与实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

虚并不是虚幻的,实也并非是独立的存在。

在这个观念之下,我们需要去理解事物的本质,也需要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对待世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事物的表面,也不能只是被表面所迷惑。

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深刻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需要以一种更为清醒的头脑去理解事物。

在生活中,虚实相生提醒我们,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深刻的思考去对待生活。

我们不能只是被表面所迷惑,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

在从事工作时,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务实的心态去对待事物;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以一种更为真诚的态度去交往。

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中考作文指导写作技法:虚实相生
一、虚实相生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在文章中,虚拟的情景和实际的情景相互交织,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美感。

它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活泼。

二、虚实相生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使文章更有艺术感。

3、添加文章的魅力。

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虚实相生的使用方法
1、在文章中加入虚构的情景。

可以利用虚构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表现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2、在文章中加入实际的情景。

可以利用实际的情景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美感,使文章更有视觉冲击力。

3、在文章中加入虚实相生的手法。

可以利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魅力,使文章更有吸引力。

四、虚实相生的实例
例如,一位小学生在考试中写的一篇文章:
春天到了,草木苏醒,花儿绽放,柳树婆娑,五彩斑斓,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心情。

我想在这美丽的。

一堂由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引发的探索

一堂由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引发的探索

一堂由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引发的探索在物理世界中,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是一种神奇而迷人的现象。

它引发了科学家们对宇宙的深入探索,也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正负形互换的奥秘。

在物理学中,正负形互换是指一些物理量的变换过程中,正号与负号互相转化的现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荷的正负性。

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通过物质内部电子的流动实现的。

这一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即电量守恒定律。

当物质流失或者获得电子时,其电荷就发生了正负转换。

正负形互换不仅仅存在于电荷,还存在于一些其他物理量上。

磁场的正负性也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实现。

这种正负形互换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磁控制核聚变技术中的磁束线偏转。

利用磁场的正负形互换特性,可以精确地控制离子束的运动轨迹,从而实现温和的核聚变。

除了正负形互换外,虚实相生也是物理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在量子物理中,虚实相生是指粒子和反粒子相互作用后,能量和动量的守恒关系。

根据物理原理,粒子和反粒子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过程,从而产生物理量的守恒。

这种互相转化的现象可以通过核反应或者粒子加速器中的碰撞实验来观察。

虚实相生不仅仅存在于微观世界,还存在于宏观世界。

在相对论中,质量和能量也存在虚实相生的关系。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可以互相转化。

这种能量与质量的虚实相生关系在核能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转化过程。

通过对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世界的本质,还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正负形互换和虚实相生的特性,设计和制造更加高效、可控的技术设备,推动社会进步。

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只是物理世界中的一小部分现象,仍然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我们相信将来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这堂探索正负形互换与虚实相生的课程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第2版 第1版顾问:张永国 主编:王宇清 本页责编: 宁仁道◇ 阅读指导 ☆《梦游天姥吟留别》——虚实相生之妙 陈学富“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可以看成是一种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

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诗人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与失落,但是明知不可能实现,又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从中得到一丝慰藉。

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如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成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作者与妻子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诗人对亡妻思念之深切之苦。

“虚实相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奇特的想象和梦中幻境的描写。

我国古代赠别类诗歌内容上大都抒写离愁别恨,思想上大都直抒胸臆。

而李白的这首诗却完全突破了这种惜别伤离的老套模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围绕一场梦幻来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诗人首先由传说中的瀛洲引出天姥的话题,并由“或可睹”的言说引出梦游的呓语;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境而生感慨。

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

诗人通过奇瑰的现象,把理想中的境界描绘得绚丽多姿。

开篇八句是对现实天姥的渲染,使得天姥的形象初具浪漫情调:绿水荡漾、镜湖映影的静幽,“千岩万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盛况,电闪雷鸣、雄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奇象。

都是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一个个梦境中的幻象,令人惊心动魄。

其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是文中的亮点,也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所在。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

作用
• • ①留下“空白”,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 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 ②有虚有实,互相联系、渗透、转化,虚中有 实,实中有虚,丰富意象,充实内容,烘托情感, 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注意:虚与实可以是相反相成的,也可以是相 辅相成的。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 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 气,充满诗情画意。
绘画、书法 戏剧、建筑
无画处皆成妙境 无景处都成妙境
夕阳西下,一位英俊少年骑 在骏马上。马在奔跑,马蹄高 高扬起,一群蝴蝶紧紧地追逐 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 从绘画角度 • 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 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 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 脉则远矣。” 范唏文《对床夜语》:“不 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 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
答题步骤

• •
第一步:指出表达技巧,辩明虚实性质。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些是虚?
哪些是实?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分析作用效果(形象、意境、
情感、主旨)。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主要采用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凄 凉的环境。后两句描绘了一幅良宵美景图, 写想象未来相会时的情景。离愁是实,欢聚 是虚。形象地抒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 深的思念。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现实为实,梦忆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

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摘要】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理念,负空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概念解析入手,介绍了虚实相生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中负空间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绘画和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探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手法,强调了它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独特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发展中的启示。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并为未来的艺术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虚实相生、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绘画、建筑、艺术表达、重要性、发展、启示、总结1. 引言1.1 介绍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解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是一种深奥而富有哲理的美学观念,它贯穿于中国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之中,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之一。

虚实相生指的是虚空与实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虚实相生中的负空间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空间并不是简单地指虚无或空缺,而是一种被虚实结合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美感的空间感。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负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审美情感。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深意与情感,在其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与魅力。

虚实相生的美学概念也对当代艺术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引领着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传统美学得以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负空间进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理念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这一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学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2. 正文2.1 虚实相生的概念解析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互为衬托,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虚实相生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独特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虚实相生”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因为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

但是“虚实相生”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景为实、情为虚的虚实相生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

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

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

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景中有人。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把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景连缀,景中有人、有情。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

诗词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词中的虚实概念解释。

2.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解析。

3. 鉴赏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及其在诗词中的应用。

2. 难点:如何鉴赏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实概念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词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词的基本概念,引出虚实相生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虚实概念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3. 分析:选取具体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运用。

4. 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虚实相生的鉴赏练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实相生在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虚实相生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诗词鉴赏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词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提升创作能力和鉴赏水平。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讲座:邀请诗人或诗词鉴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诗词艺术,拓宽视野。

3. 组织诗词鉴赏比赛:举办诗词鉴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果,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为把文字中虚、实之间的关系,在笔墨上进行体现。

书法是由于古代汉字的美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通常情况下,书法文字都有明显的虚实相生之处,如“行”字的左半边是虚的,右半边是实的,而“家”字则是左半边是实的,右半边是虚的。

虚实相生的体现就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用笔墨来表现出来。

在书法的作品中,书法家手笔的力度不同,根据需要而变化,以此来表现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虚实相生在书法中的表现,不仅限于文字,还可以在书法中看到一些图案和线条的表现形式。

例如《荆棘图》中的图案,它由虚线和实线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也是书法的美学表现形式。

同时,书法中的线条可以按照书法家的意志来变化,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

总之,虚实相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特点,它表现了书法文字、图案以及线条之间虚实之间的对比关系,并在笔墨上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美学特征。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
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发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太极拳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身相随人难侵”就是在应用时贯彻虚实原则所达到的高级境界。就身体的部位而言,贯彻虚实的原则是“左重则左虚右已去”。与人一接手,虚实就同时存在。如果感觉左手沉重,随即变虚,右手同时攻击对方,这是两手贯彻虚实原则的体现。从劲路上讲,贯彻虚实的原则是表现在粘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走相生”。粘是贴紧对方,控制对方劲路,为实;走是走化,化掉对方来劲,为虚。在推手中,对方来劲我走化以虚应之。但是不能一味走化,稍微让过对方力点,随即由走转为粘,控制住对方劲路,这是由虚而实。这种粘走相生就是虚实互换的过程,就是虚实高度统一的体现。只有虚实互换得灵,才能克服推手中的“双重”之病。如《太极拳论》中所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如何认识太极拳“虚实相生”的特点?
答:太极拳的虚实是太极拳阴阳相济基本操作原则的具体体现。杨氏大架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曾说:“虚实是太极拳术的第一义。”虚是指灵活、松软、轻灵、含蓄;实是指坚实、沉稳、厚重。以身体重心而言,重心偏于何方,何方即为实,另方为虚;以劲力而言,身手运动的方向为实,其余为虚;从战术角度而言,击敌为实,诱敌为虚。此外,其他发劲为实、化劲为虚,刚为实、柔为虚等等。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不断地相互转化,是贯穿太极拳运动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虚是松,实是紧,在太极拳运动中,周身无一处不虚实,而且总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互换,虚实相生,不可截然把二者割裂开来。有《虚实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实虚手行功。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工夫终无成。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
束语“读到此时, 我在北京紫竹院初春的月夜下大放悲声,仿 佛沉积了一个世纪的泪水陡然奔泻,我似乎 也看见了我母亲在阳光下为我留下的那把钥 匙……”
此处明显运用了“引实入虚”的写法, 再次表现了追念深深母恩的感伤之情,增强 了文章的余味。
写作技巧三:
虚实相生。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 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 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 起来。 与拟人不同。
例(2)《一个母亲的期待》结尾段“石英钟上的 分针转了一圏又一圈,我多么希望你能来看我,我 趴在电话旁睡着了,梦到你在蛋糕旁为我唱生日 歌”。
“睡着了、梦到”,就由实引到了虚。既增强 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之情,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和感染力,又为结尾段,具有了意味深长之妙。
例(3)《我送哥哥去死亡》中的“那高悬于医生 办公室的“救死扶伤”招牌,我横竖看到的都是污 垢,虽涂抹着欺世盗名的脂粉,却依然在它的背面, 遮掩不住金钱的鬼影。” 此文段,由“救死扶伤”招牌的实,引到“污 垢、脂粉、鬼影”的虚,增强了对某些医院及医生 的金钱势力、冷漠虚伪、肮脏黑暗的揭露与鞭鞑力 度。
写作技巧一:
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形 象可感的事物来表现,以使意境优 美,中心鲜明深刻。
例(1)《思念》结尾段“依稀中, 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 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 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 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 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 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 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使文章 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写作技巧二:
引实入虚。将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 来表现,化为抽象的情感和感受。 渲染某种感情或烘托某种气氛。
例(1) “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 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 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 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 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一位满头白发 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 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 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一阵微风”巧妙的引 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 表现力。(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 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写作文虚实相生讲解

写作文虚实相生讲解

写作文虚实相生讲解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化的情感化作子商的影象,既整体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著了言已尽而难以忘怀无尽的整体表现效果,又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并使文章生动、迷人、富于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就是抽象化的,文章用具体内容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去整体表现抽象化的妈妈的爱,就是化虚为虚的读法。

这样,就剥夺了妈妈的快乐以迷人的形象美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挥着它迈向美好、幸福”意象,并使中心独特、深刻;并使结尾段迷人、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起被唤起道义责任的,打坏的就是形象的虚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虚的文学创作技法。

存有文采,表现力弱。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领略到我的体会,就是抽象化的难以轻易抒发的,此处精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极易认知,就是虚的),就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迷人、动感。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利害融合,其实就是一种充满著实事求是意识的写作方法。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阐运用) 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 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宗大历元年( 766)秋天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 角度进行赏析。
问: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 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阐运用)前两句实写 目见的近景,后 两句虚写 耳闻的远景 ,从铃声的“遥过”写 到应驮安西的“遥思”,由实而虚,虚中有实。 因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 (析效果)表达了诗人 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 队再不能到达安西的辛酸沉痛 的感情!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
1、幻想:神仙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鬼怪世界和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境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 2、想象:设想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3、回忆:已逝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之景之境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4、联想:由此 → 一人 及彼,对面落笔
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送魏二》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江楼 醉别,橘柚飘香,江 风骤雨。 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 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 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 与愁苦的情景, 虚实相生,烘托 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 怅悲凉的氛围,拓展 了意境,表达了对友 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张籍(唐)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1. 引言1.1 虚实相生,宗璞散文中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描绘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出虚实相生的美学。

虚实相生,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宗璞笔下,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在自然界中展现出生机盎然的姿态。

草木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延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被赋予了生命之光的意义,它们在自然世界中独具魅力,为大地增添生机与美丽。

草木的生长过程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哲理,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汲取阳光和雨露,不断生长壮大,展现出生命的韵律和力量。

草木的生命之光在宗璞的散文中,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学,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境界。

通过草木的生命之光,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体会到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伟大真谛。

草木的存在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大自然,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2. 正文2.1 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草木的生命力与环境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一种微妙而神奇的联系。

草木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养分,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对其生长的必要条件。

阳光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水分和土壤养分则滋养着草木的根系和茎叶。

如果环境条件不合适,草木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无法继续存活。

一棵树木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自身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还能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树木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地表水资源。

树木的叶片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氧气浓度。

树木还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在宗璞的散文中,草木的生命力和环境的关系常常被深刻地描绘出来。

他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草木在特定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

草木之于环境,好比人类之于社会,只有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生机和生命力。

这种虚实相生的关系,使草木在自然界中成为生命之光的象征,展现着一种深邃而美好的意义。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

高考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相生法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文中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段话虽然是论述中国画里处理空间位置的方法,但也道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

虚实相生法是古典诗重要的一种手法,也是高考必考的一种表现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古诗鉴赏中常见的几种虚实相生的形式,以便为高考考生释难解惑。

一、虚实相生手法的界定中国古典诗词中,虚与实足相对的。

“虚”,是指看不见,摸不清,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突”,是指客观世界中存有的实像、实事、实境。

是具体来说,虚与实的相对主要指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描写为实,抒情议论为虚;正面为实,侧面、对面、反面为虚等。

据此可见,虚实相生是指虚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审美趣味的一种手法。

二、古典诗词中虚境的特点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所以有必对古诗词中虚境的特点作一介绍。

一般说来,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白《蜀道难》中用“地崩山摧壮士死”,即“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蜀道的险阻;用“六龙回日之高标”极言山峰的高峻。

李商隐《锦瑟》诗中的“论海明月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指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2、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以前经历达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栏玉砌虽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有力地托诗人的亡国之恨,伤感之情。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

[论文]意境虚实相生结构特点

论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点明代史论家屠隆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虚实两个不同层次。

王士稹所谓“神韵”、王国维所谓“境界”,都是与虚实相生这一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相关。

所谓“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又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空灵境界的虚像、虚物、虚景、虚境,也可以称为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所谓“实”,是作品中所描写的实实在在的实像、实物、实景、实境,即是眼前之景,直观之景。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在意境与意象关系上,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的升华。

虚实相生,以虚境引领实境,以实境引发虚境,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由实入虚,化景物为情思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好诗需要情景交融,情景交融自然也就达到了虚实相生。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前两句中以简练的语言实写了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

在大雨倾盆、池水涨满的夜里,作者孤单一人,处于此情此景,倍感凄凉,内心的情感自然汹涌难平。

“涨秋池”给人的感觉既是瓢泼大雨带来的上涨池水,更是作者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波涛情感。

写的是“实”的景,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一个“情”字,这样的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而后两句则是虚写情。

在此,作者选取了两种情态:一是“共剪西窗烛”,描绘了一副美妙的情深意长的画面,而用“何当”二字把这一美景出现的时间推后,推向了虚处;二是“却话巴山夜雨时”,此处写作者心声,欲在夫妻团圆时,秉烛夜话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将作者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二、化虚为实,将情感物化化虚为实,就是作者把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虚实相生精品 ppt课件

虚实相生精品 ppt课件
•• 宵多“酒念情醒去自何去古处,伤?千杨离里柳别烟岸,波晓,更风暮那残霭堪月沉冷”沉是落楚想清天象秋阔中。节的”。别“今后今所 见宵景酒象醒和何凄处清孤?寂杨的柳生岸活,情晓景风,是残想月象。之此景去,经是虚 写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本与诗何虚人实结说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
小结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
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
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什么和什么形成强烈 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情感)。 2、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烘托) 出某种气氛,表现诗人某种情感。
小结3:
•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
是虚景)
•析效果(a.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
(b.烘托渲染氛围,表达情感)
1、(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 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 节,一切和元旦相似。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实) (虚)
思考:虚景 有哪些类型?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 1、幻想:神仙
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鬼怪世界和梦
仙之人兮列如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2、想象:设想 的未来之境
沉沉楚天阔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3、回忆:已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王之焕《登鹳雀楼》、贾岛《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诗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

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实中有虚。

第一句写到了诗人所观,即红日靠着群山缓缓落下。

第二句则是所想,想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刹那间融入了海中。

一句婉约,一句豪放,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副截然不同的画面。

对偶工整,纵横交错,以山对海,以静对动,以冷对暖,足以显现诗人的文学功底。

虽皆为实景,又非俱为所见。

然而,诗人为何选择了落日,入海的黄河水呢?此中情意,只有读完全诗才可以寻索了。

后两虚写,虚中有实。

它一下把诗人真正想要表现的内容完全体现出来。

然而,这种情感,却又是通过诗人所处的鹳雀楼联系起来,实乃一大绝笔。

要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它把诗人不懈追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之涣可谓怀才不遇,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还将不断进取。

而这两句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对偶却又不似有偶,实令人回味无穷。

纵观此诗,虚实相生,在行文方面,又竭尽腾挪跌沓之能事。

从依山尽的白日,到入海流的黄河,处于一个较低的笔调。

而后一下高昂,道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感情的最高点结束全文。

如此后再反观前两句,便又有了新的体会:落日明天还会升起,黄河水在入海却又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就此不难发现,其实中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意境,等待读者慢慢咀嚼体会。

从王之涣的这首诗可以看到,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是“意象”与“意蕴”的交融。

实以为有了虚的补充和丰富才实而不死,虚因为有了实的制约和引导才虚而不空。

只有虚实相生,才能构成诗的意境,才能扩大诗的美学含量,也才能调动读者的欣赏活动这一艺术再创造的积极性,是他们想象的翅膀鼓翼而飞。

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

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绘画中的虚实相生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

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

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

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

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音乐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将婉转之虚转化为“间关莺语”之实;韩愈能将悠扬之虚转化为“浮云柳絮”之实。

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

“不尽之意”则为无限。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

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

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韩愈的“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碳置我肠”以听者冰碳置肠的感受反衬弹者技艺之高超。

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

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答题技巧①我们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所以在试卷上碰到类似问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常用的表术方式是: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