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理论依据与最新进展

合集下载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材料题风险事件:A.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上是全面风险管理B.内部控制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信息与沟通五大要素C.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D.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发现有缺陷的业务的活动【答案】 A2、《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

A.财务会计报告B.资本计量和管理C.年度重大事项D.公司治理情况【答案】 B3、在实践中,以下不属于人们对风险造成损失的划分的是()。

A.已造成损失B.预期损失C.非预期损失D.灾难性损失【答案】 A4、下列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风险管理主要是事后管理B.风险管理应当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平衡C.风险管理应当以客户为中心D.风险管理主要是控制风险【答案】 B5、在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时,商业银行的“代理服务业务”产品线的β值为()。

A.12%B.18%C.15%D.8%【答案】 C6、缺口分析作为市场风险的重要计量和分析方法.通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当期收益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侧重点是分析()。

A.重新定价风险B.期权风险C.收益率曲线风险D.基准风险【答案】 A7、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项重要风险,商业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

A.经济资本B.资本充足率C.存款准备金D.存款保险【答案】 B8、以下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巴塞尔委员在《银行公司治理原则》强调了“三道防线”在风险管理流程中的作用,指出风险治理框架中应包括建立“三道防线”及清晰的职责描述B.业务条线部门是第一道风险防线,它是风险的承担者,应负责持续识别、评估和报告风险敞口C.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部门是笫二道风险防线D.风险管理不保持独立性【答案】 D9、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数字金融的功能监管分析

数字金融的功能监管分析

数字金融的功能监管分析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金融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数字经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字金融发展愈发得到重视。

基于此,本文就数字金融的功能监管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字金融;功能监管;1 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1 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未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将向着全方位、高速度、高智能化的网络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区块链等技术被广泛运用。

首先,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移动支付进行消费,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将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安全可靠的特性,在数字金融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用于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交易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结算和清算;最后,数字金融产品、服务逐渐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客户分析、投资决策等,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和准确性,使用户可以享受到流畅、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1.2金融监管将更关注数字金融目前,我国数字金融行业机构主要包括腾讯金融、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大型科技公司。

这些企业不仅有资格提供支付、基金销售、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将销售范围扩展到全国,造成金融风险跨银行跨区域转移,增加地方监管与分业监管的难度,产生传统金融所没有的问题,如影子银行、非法集资、虚拟货币等。

若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风险并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置,很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

因此,监管部门需要紧跟数字金融发展的变化,积极协作推出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依法监管,加强监管协同,以实现对数字金融行业的有效监管。

1.3金融风险防范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行业的风险管控仍是未来数字金融行业的一大挑战。

随着技术、业务和服务的不断创新,金融风险防范将进一步加强。

面对利用数字金融进行非法集资等不法行为,数字金融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积极加强内部控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金融风险管理第三章(信用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第三章(信用风险)

03
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建议
FSB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了 一系列建议,旨在降低信用风险对金 融稳定的影响。
国内信用风险监管政策解读
银保监会监管政策
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信用 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政策,包括贷款分 类、拨备计提、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 要求。
贷款损失预测
根据评估结果,对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预测。这有助于银行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减少 潜在的损失。
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评估结果,将贷款组合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这有助于银行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管理,实 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03
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限,确 保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人民银行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对金 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进行监管,采取逆 周期调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 等措施。
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出台 了一系列政策,如限额管理、预算管 理、风险评估和预警等。
未来监管趋势展望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未来监管机构将更加关注金融机 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其建立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 机制。
金融风险管理第三章信用风险
• 信用风险概述 • 信用风险识别与评估 • 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 • 信用风险缓释策略 • 信用风险监管政策与法规
01
信用风险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交易对手 违约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特点
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非 系统性和可管理性。

金融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系统

金融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系统

金融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系统第1章引言 (4)1.1 风险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概念 (4)1.2 金融业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4)1.3 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与架构 (4)第2章风险类型与评估方法 (5)2.1 市场风险 (5)2.2 信用风险 (5)2.3 操作风险 (5)2.4 集团风险 (6)第3章风险控制策略与措施 (6)3.1 风险识别与度量 (6)3.1.1 风险类型 (6)3.1.2 风险度量方法 (6)3.2 风险控制策略 (7)3.2.1 风险预防 (7)3.2.2 风险分散 (7)3.2.3 风险转移与规避 (7)3.3 风险分散与对冲 (7)3.3.1 风险分散 (7)3.3.2 风险对冲 (7)3.4 风险监测与评估 (7)3.4.1 风险监测 (7)3.4.2 风险评估 (7)3.4.3 风险预警与应对 (7)第4章资产组合管理 (7)4.1 资产配置 (8)4.1.1 资产分类 (8)4.1.2 资产配置策略 (8)4.1.2.1 确定性资产配置 (8)4.1.2.2 随机性资产配置 (8)4.1.2.3 动态资产配置 (8)4.1.3 资产配置模型 (8)4.1.3.1 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 (8)4.1.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8)4.1.3.3 套利定价模型(APT) (8)4.2 投资组合优化 (8)4.2.1 均值方差优化 (8)4.2.2 均值半方差优化 (8)4.2.3 考虑流动性及交易成本的投资组合优化 (8)4.2.4 考虑税收因素的投资组合优化 (8)4.3 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评估 (8)4.3.1 夏普比率 (8)4.3.2 信息比率 (8)4.3.3 跟踪误差 (8)4.3.4 卡马比率 (8)4.4 资产组合调整与再平衡 (9)4.4.1 资产组合再平衡策略 (9)4.4.2 定期再平衡与动态再平衡 (9)4.4.3 调整资产权重的方法 (9)4.4.4 优化再平衡策略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税收影响 (9)第5章信用风险管理 (9)5.1 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度量 (9)5.1.1 信用评级概述 (9)5.1.2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9)5.1.3 信用评级体系 (9)5.2 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9)5.2.1 信用风险管理框架 (9)5.2.2 信用风险控制措施 (9)5.2.3 风险敞口管理 (9)5.3 信用风险监测与预警 (10)5.3.1 信用风险监测 (10)5.3.2 信用风险预警 (10)5.3.3 风险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 (10)5.4 债务重组与违约处理 (10)5.4.1 债务重组 (10)5.4.2 违约处理 (10)5.4.3 债务重组与违约风险的防范 (10)第6章市场风险管理 (10)6.1 市场风险度量方法 (10)6.1.1 历史模拟法 (10)6.1.2 方差协方差法 (11)6.1.3 蒙特卡洛模拟法 (11)6.2 市场风险控制策略 (11)6.2.1 资产分散 (11)6.2.2 风险限额管理 (11)6.2.3 期权等衍生品对冲 (11)6.3 VaR模型在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1)6.3.1 风险评估 (11)6.3.2 风险限额设定 (11)6.3.3 风险监测 (11)6.4 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 (12)6.4.1 风险监测指标 (12)6.4.2 风险报告制度 (12)6.4.3 风险预警机制 (12)6.4.4 风险评估与改进 (12)第7章操作风险管理 (12)7.1 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估 (12)7.1.1 操作风险定义 (12)7.1.2 操作风险分类 (12)7.1.3 操作风险识别 (12)7.1.4 操作风险评估 (12)7.2 操作风险控制策略 (13)7.2.1 风险规避 (13)7.2.2 风险分散 (13)7.2.3 风险转移 (13)7.2.4 风险控制 (13)7.3 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 (13)7.3.1 内部控制 (13)7.3.2 合规管理 (13)7.4 操作风险监测与改进 (14)7.4.1 操作风险监测 (14)7.4.2 风险报告 (14)7.4.3 风险改进 (14)7.4.4 应急预案 (14)第8章集团风险管理 (14)8.1 集团风险概述 (14)8.2 集团风险管理体系 (14)8.3 集团风险控制策略 (15)8.4 集团风险监测与报告 (15)第9章金融科技在风险管理与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15)9.1 金融科技概述 (15)9.2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6)9.2.1 大数据分析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6)9.2.2 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16)9.3 区块链技术及其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16)9.3.1 区块链技术概述 (16)9.3.2 区块链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16)9.4 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与挑战 (17)第10章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17)10.1 我国金融业风险控制现状与挑战 (17)10.1.1 现状概述 (17)10.1.2 挑战 (17)10.2 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与监管 (18)10.2.1 发展概况 (18)10.2.2 监管政策 (18)10.3 国内外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案例分析 (18)10.3.1 国内案例分析 (18)10.3.2 国外案例分析 (18)10.4 风险控制与资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18)第1章引言1.1 风险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与资产管理是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24上限依据

金融机构24上限依据

金融机构24上限依据1.引言1.1 概述金融机构24上限,也被称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要求,是一种监管制度,目的是确保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资本来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金融领域中,资本是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保障,能够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持续经营能力。

金融机构24上限的制定是为了平衡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获取利润,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融资需求,支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需要遵守监管机构设定的资本充足性要求,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金融机构24上限的制定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风险评估和国际监管标准。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对其资产负债表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和可能的损失。

通过评估风险水平,金融机构可以确定需要具备多少资本来应对潜在的风险。

其次,金融机构24上限的制定也要参考国际监管标准。

国际上有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监管准则和规范,如巴塞尔协议等。

这些国际监管标准为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提供了指引和框架,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相对统一的资本充足性水平,减少跨境金融风险。

研究金融机构24上限的定义和制定依据对于金融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保护金融机构免受金融风险的冲击,还可以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金融机构24上限的概念和制定依据,对于金融从业者、监管机构和广大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为: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章节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全文的组织结构。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金融机构24上限的背景和意义。

在文章结构小节中,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在目的部分,将解释本文撰写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正文部分将包括金融机构24上限的定义和制定依据两个小节,分别对金融机构24上限进行解释和探讨。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单选题(共100题)1、为了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资本充足情况进行预测和管理,资本规划通常的做法是对未来()进行滚动规划。

A.一年或三年B.三年或五年C.两年或三年D.三年或四年【答案】 B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独立设置声誉风险管理职能,负责()声誉风险。

A.识别、评估、监测、避免B.识别、避免、监测、控制C.避免、评估、监测、控制D.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答案】 D3、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A.金融稳定理事会B.世界银行C.国出货币基金组织D.巴塞尔委员会【答案】 A4、在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中,()的设定旨在控制某国家或地区敞口的持有量,以防止头寸过分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A.交易对手限额B.经济资本限额C.敞口限额D.期限限额【答案】 C5、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与()共同构成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A.公司治理B.资本管理C.市场约束D.市场准入【答案】 C6、商业银行某部门当期税后净利润5000万元,当期经济资本1亿元,资本预期收益率为20%,则该部门的经济增加值为()万元。

A.1000B.3000C.2000D.7000【答案】 B7、政治风险是影响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事件之一。

它是指由于战争、征用、罢工以及政府行为等引起的风险。

以下不属于银行面临的政治风险的是()。

A.政府新兴的立法B.公共利益集团持续的压力/运动C.极端组织的行动或政变D.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期间,商业银行调整有关政策【答案】 D8、香港金管局规定的法定流动资产比率为()。

A.10%B.15%C.25%D.40%【答案】 C9、高级法体现原则导向,银监会()。

初级经济师-金融-基础练习题(参考)-第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初级经济师-金融-基础练习题(参考)-第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初级经济师-金融-基础练习题(参考)-第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单选题]1.2003年4月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

A.资产风险管理B.资产流动性管理C.资产负(江南博哥)债比例管理D.全面风险管理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03年4月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

掌握“《指引》中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新内容和新原则”知识点。

[单选题]2.金融风险中的市场风险不包括()。

A.汇率风险B.经济周期风险C.利率风险D.投资风险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金融风险的分类。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

掌握“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知识点。

[单选题]3.由于灾难性事件引起商业银行的有形资产损失,这种风险属于()。

A.信用风险B.利率风险C.操作风险D.流动性风险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因外部事件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掌握“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知识点。

[单选题]4.下列关于金融风险的说法,错误的是()。

A.风险因素是造成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B.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可能性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C.风险事故是导致损失发生的偶然事件D.企业、居民、政府都可能面临金融风险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金融风险的定义。

风险事故是导致损失发生的偶然事件,是造成损失发生的直接原因。

掌握“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知识点。

[单选题]5.()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引发令银行界望而生畏的挤兑事件。

A.市场风险B.信用风险C.合规风险D.流动性风险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金融风险的分类。

流动性风险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引发令银行界望而生畏的挤兑事件。

掌握“金融风险的定义、特征、分类”知识点。

[单选题]6.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严禁金融营销中的不实宣传、强制捆绑销售,体现出来的金融监管新举措是()。

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

的演变
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问题历来是各经济学派争论的主要焦点,尽管金融监管本身并不等同于政府干预,但 是金融监管理论却受着政府干预理论的强力支持,因而也随着争论双方的此消彼涨而发生变化。同时,金融监管 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对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回顾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当时主流经济学 思想和理论的影响,还必须考虑到当时金融领域的实践活动和监管理念。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阐释的,一方面主要集中在市场约束与金融监管效率的关系,另一 方面则从如何应用市场约束来改善金融监管。实际上,政府监管必须充分运用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金融监 管。所以要充分发挥竞争和开放机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也有学者对如何增强对银行经营者的市场约束提出自 己的观点,这里就不做详细论述了。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有机结合,以实现金融稳定发 展和监管效率的提高。
寻租理论从追求经济利益的非正常角度来分析,考虑行业或厂商通过维持既得利益和对其再分配这些非生产 性活动来维持或获取更大的利益。美国经济学家塔洛克分析了政府管制带来的社会成本问题,由政府管制经济的 行为容易产生寻租、设租、避租等行为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他没有提出有效的监管政策框架,过分注重对 监管市场需求层面的分析。Krueger(1974)认为市场经济国家中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会引起不同形式的租金, 导致人们为这些租金而竞争,而寻租也表现为腐败、走私、黑市等。他以国际贸易的定量限制为例构造模型分析 福利损失和竞争性的寻租导致特定活动的个人和社会成本的背离。寻租理论认识到政府在监管中的不良效果,指 出了政府的监管加剧了市场的寻租机会,使市场变得不公平,导致被监管行业效率的下降。
正如经济监管理论将监管看作由政府供给,特定个人和集团所需求的一种产品。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将监管 给社会各利益集团带来的收益总和及成本总和分别看作监管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当收益大于成本时,支持监 管的力量就会大于反对力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受监管失灵学说的影响,有学者把交易费用理论引入金融监 管的探讨,明确提出了该理论。他们认为,不仅市场运作存在交易费用,而且监管的组织也需要成本,这同样不 可低估。世界银行指出,金融监管要与经济周期的阶段相适应,不同经济周期的监管成本也是不同的。成本收益 理论的一个延伸就是有学者对金融监管的效率做了分析,各国在实践中也逐渐将效率原则体现在各自的法律法规 中。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题库附答案(基础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40题)1、下列关于Credit Risk+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假定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B.组合的损失分布即使受到宏观经济影响也还是正态分布C.认为同种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且相互独立的D.根据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假设贷款组合服从泊松分布,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答案】 B2、商业银行()负责建立和实施信息分类和保护体系,应使所有员工都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组织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其职责范围内的信息保护流程。

A.风险管理部门B.高级管理层C.业务部门D.信息科技部门【答案】 D3、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属于()。

A.信用风险B.操作风险C.市场风险D.流动性风险【答案】 A4、商业银行外汇交易部门针对一个外汇投资组合过去250天的收益率进行分析,所获得的收益率分布为正态分布。

假设该组合的日平均收益为0.1%,标准差为0.15%,则在下一个市场交易日,该外汇投资组合的当日收益率有95%的可能性落在()。

A.-0.2%~0.4%B.-0.05%~0.1%C.-0.05%~0.25%D.0.1%~0.25%【答案】 A5、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A.金融稳定理事会B.世界银行C.国出货币基金组织D.巴塞尔委员会【答案】 A6、下列选项中,关于声誉风险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互独立、互不影响B.相互排斥、互不共存C.交叉存在、互相作用D.没有关系【答案】 C7、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模型计量市场风险时,应当采用压力测试进行补充,因为市场风险内部模型()。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基于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方法的分析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基于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方法的分析

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基于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方法的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与监管问题,通过引入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方法进行分析。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与监管的研究现状,指出我国在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SRISK方法的理论框架和计算过程,包括其与传统风险指标的区别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SRISK方法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不同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和潜在影响。

文章还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探讨了SRISK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识别与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以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在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系统性风险指数SRISK(Systemic Risk Index)方法。

SRISK方法是一种基于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系统潜在风险贡献度的度量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识别出那些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机构。

我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类金融机构的财务数据,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关键指标,以及它们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市场份额和业务关联性等信息。

这些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评估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基础数据。

接着,我们运用SRISK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SRISK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将金融机构的个体风险与其对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贡献度相结合,从而得出一个综合的系统风险指数。

这个指数不仅考虑了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状况,还考虑了其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

通过SRISK模型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个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指数排名。

那些排名靠前的金融机构,即SRISK值较高的机构,被认为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际范围内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为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将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金融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的管理策略,并对未来的风险管理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期望能够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推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金融风险管理,作为现代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主要关注于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金融机构或个体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在概率论、数理统计、金融工程、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之上,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决策依据。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的变动而导致金融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

市场风险的管理主要依赖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其中,马科维茨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为投资者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收益或在给定收益下最小化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按约履行债务而导致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信用评分、信贷配给、抵押品要求等手段。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评分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为错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管理强调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以及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和监控,来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面临资金短缺时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其负债或资产增长的需求。

金融行业的金融学理论与实践

金融行业的金融学理论与实践

金融行业的金融学理论与实践金融行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担负着资金的调度、风险的管理和经济发展的支持等重要职责。

而金融学作为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科,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行业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本文将探讨金融行业的金融学理论与实践,剖析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金融学理论的重要性金融学理论是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了金融活动的规律和原理,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指导。

首先,金融学理论有助于揭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提供了行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其次,金融学理论研究了金融工具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关键问题,为金融行业的交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外,金融学理论还关注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因此,金融学理论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学理论与金融行业的实践金融学理论与金融行业的实践密不可分。

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实践为金融学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数据。

例如,股票市场的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发生等现象,都成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金融学理论为金融行业的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如利率决定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对实践中的贷款定价、投资决策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金融学理论与金融行业的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三、金融学理论与金融行业的创新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不仅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创新。

首先,金融学理论的不断进步为新金融工具的开发提供了支持。

例如,金融衍生品的理论研究,促使了期权、期货等新型金融工具的诞生。

其次,金融学理论的拓展为金融市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金融学理论的革新能够激发金融行业的活力。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学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概念和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

因此,金融学理论的创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4年金融法规学习心得范本(2篇)

2024年金融法规学习心得范本(2篇)

2024年金融法规学习心得范本金融法规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依据。

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深感学习金融法规的重要性,同时也对金融法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进行总结和思考。

首先,学习金融法规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金融法规是法律的一部分,而法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只有具备一定的法理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金融法规。

因此,在学习金融法规之前,我首先系统地学习了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等,并且注重了解与金融相关的特殊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机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

其次,学习金融法规需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光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实践经验对于学习金融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践中,我通过参与金融业务的办理和处理金融争议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操经验,对金融法规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在实践中,我能够将所学的金融法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另外,学习金融法规需要注重信息的及时更新与学习。

金融行业变化快,金融法规也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和调整。

因此,了解最新的金融法规动态是非常重要的。

我通过关注金融行业相关媒体和参加行业的培训和会议,及时了解最新的金融法规和政策,并且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学习和理解。

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典型案件和裁定,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加强对金融法规的应用能力。

此外,学习金融法规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金融法规知识庞杂繁琐,一个人很难完全掌握和了解所有的金融法规。

因此,与团队成员的合作和信息共享是非常重要的。

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金融法规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和研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团队整体的学习水平和应对能力。

最后,学习金融法规需要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很容易波及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对待金融法规持严谨严肃的态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8〕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一)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是有效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的关键信息基础,是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金融业综合统计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金融业综合统计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和公布社会融资规模,2017年开始测算宏观杠杆率,对评估经济运行的风险状况提供了支持,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统计制度存在割裂,数据标准不统一,统计技术手段单一,数据组织分散,信息归集和使用难,共享机制不完善;交叉性金融活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关键领域统计监测不足,风险预警数据不敏感;宏观风险统计基础较为薄弱,政策效果评估数据不充分;部分金融活动游离于金融统计体系之外,基础数据不健全等。

上述问题亟需从制度上加以完善。

(三)新时代要求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处于风险易发高发期。

科学研判系统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求质量更高、更及时有效的预警监测数据。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方向和总体要求,有关部门在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目标、内涵和框架等方面已形成广泛共识。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政策解读与内部审计关注要点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政策解读与内部审计关注要点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政策解读与内部审计关注要点作者:黄河来源:《商情》2019年第24期[摘要]为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2018年11月一行两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本文以审计视角,对指导意见进行解读,关注政策出台背景和对银行影响。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一、《指导意见》出台背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其经营和风险状况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整体稳健性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按照各自影响范围,分为全球和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和D-SIFIs),分别由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进行监管。

本次《指导意见》出台,标志我国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正式建立。

(一)《指导意见》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2018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强调: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对于弥补金融监管短板,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指导意见》的推出,建立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识别、监管和处置机制,是我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重要监管举措。

(二)《指导意见》实现与国际监管规则衔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国际社会对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

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监管组织发布了多项监管要求。

我国在充分借鉴国际监管经验基础上,制定了《指导意见》,明确与境外监管部门协调机制,实现与国际监管准则的接轨。

二、《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解读《指导意见》共七章三十一条,建立健全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主要涵盖了监管协调、全流程监督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

(一)构建了监管协调机制《指导意见》第一条至第六条,明确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规定了不同监管主体的责任:金融委确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负责规则制定、监测分析和并表监管,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落实具体的微观审慎监管。

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对策

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对策

论文题目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对策专业行政管理(专)姓名赵雅丽学号1013001412653学校沙河电大2012年1月20日加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经济及社会运行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作为政策的决策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运行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加强政府监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经济社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政府监管又称政府规制、政府管制,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

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即政府的外部监管,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

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

所谓经济性监管,是指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发布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

经济性管制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

社会性监管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运行中存在及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约束和规范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一、政府监管的职能中国政府现有职能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过程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为相互衔接的几个环节;二是从内容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从活动过程的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政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周期。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有几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监控职能。

(1)计划职能。

这是中国政府重要的职能。

它有两个方面:①对自身的行为活动提出目标与计划,做出决议、安排,为政府自身的运行指明方向;②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定一个目标,并做出一定的安排。

三部委联合发布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

三部委联合发布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

三部委联合发布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佚名
【期刊名称】《金融科技时代》
【年(卷),期】2018(026)012
【摘要】2 018年11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一方面,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特别的监管要求,以增强其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性。

相关部门采取相应审慎监管措施,确保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合理承担风险、避免盲目扩张。

【总页数】1页(P89-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
【相关文献】
1.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 [J], 本刊讯[1]
2.动态博弈与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动态监管机制的构建——兼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相关规定 [J], 常健;王清粤
3.《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印发 [J],
4.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 [J], 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
5.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理论依据与最新进展2013年07月22日15:00 来源:《国际金融》2012年11期第56~60页作者:徐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20【作者简介】徐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组织提出从一个新的角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SIFI)来理解现代金融中介体系,并重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本文拟解决围绕SIFI的以下相关核心问题:金融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等国际金融组织对SIFI监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识别SIFI?以及针对SIFI的监管动向,又推出了哪些最新措施?一、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为什么不再稳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跃具有怎样的宏观经济效应?这一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起了Gurley and Shaw的关注。

二人试图从外在货币—内在货币角度肯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功能。

此后,Tobin 详细剖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货币控制的影响。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表明,相比于过去,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影响更大,已经成为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只是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外在表现。

金融不稳定的根源有多种。

Caprio and Honohan 考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的多次金融危机。

他认为,虽然每次危机的原因都很特别,但是,引发金融不稳定的因素通常包括:欺诈、松散的内部管理、管理缺位、过度的风险承担、金融自由化、政府主导的信贷决策、税收政策、过度乐观及羊群效应等。

关于2007-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起源,学者们一直在争论,并聚焦于以下四个方面:(1)宏观经济失灵,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全球失衡和房地产泡沫;(2)金融机构监管政策失灵;(3)难以理解的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发展,包括次级抵押贷款,信贷违约互换及其他证券化形式;(4)大型全球性私人金融机构的过度膨胀。

虽然第四方面的原因得到了多数学者和决策者的认可,危机之后的国际金融监管动向也间接认同了此观点,但未来的出路绝对不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强化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监管。

从《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可以看出,美联储始终如一地奉行市场原则,在统一的最后贷款人框架下,加强监管的侧重点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故此,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及机制对于重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包含多种业务种类不同的机构,但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创新背景下,其趋同性不断增强。

而趋同的焦点就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后的管理体系中,即现代影子银行体系。

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与商业银行平行的类银行体系,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并脱离中央银行监测。

二、影子银行日益重要的角色在美国,影子银行的主要代表机构包括政府发起的证券化机构(简称GSE);金融公司如货币市场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结构性投资实体(简称SIV)或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渠道,即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的发行主体和经纪人做市商(broker dealers)如金融危机前美国的五大独立投资银行。

在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中,主体是证券经纪商。

就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而言,Tobia and Shin估计,2007年年末,影子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规模高达10.5万亿美元,其总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总资产规模(后者约为10万亿美元)。

其中:大型投资银行资产规模达4万亿美元,隔夜回购协议规模达2.5万亿美元,结构投资实体规模约2.2万亿美元,对冲基金规模为1.8万亿美元。

投资银行参与信用市场是通过充当抵押贷款发起人、证券化机构、表外活动筹资实体以及抵押贷款相关资产管理主体等。

而且,这些投资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时所用的杠杆倍数远远高于金融控股公司,杠杆不受限制。

投资银行等主要处理商业房地产贷款、杠杆贷款,独立的专业化信用中介网络则主要处理汽车贷款、设备租赁贷款、学生贷款、航空和船只租赁和贷款、中级市场贷款和特许权贷款等。

通过这些活动,投资银行可以完全替代商业银行完成抵押贷款的所有处理过程,只不过借商业银行的名义发放贷款。

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使其急于转移风险或缩小风险资产的规模,而投资银行大量地购买其抵押贷款则完全迎合了商业银行的这一需求。

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边界开始逐步淡化,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类同于商业银行。

以下以雷曼兄弟的资产负债表(见表1)为例进行剖析。

2007年年末,雷曼兄弟规模最大的两类资产是交易资产的长期头寸和其他金融存货、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反映了雷曼兄弟作为对冲基金的主要经纪人角色,包括逆回购和其他类型的抵押贷款。

许多抵押贷款都是短期的,经常是隔夜的。

雷曼的资产科目中现金比例非常小,现金持有量只有72.9亿美元,与6910亿美元的总资产规模相比微乎其微。

雷曼兄弟的负债反映出短期性的特征。

负债中最大规模的组成部门是抵押借款,包括回购协议。

短期头寸是规模第二的负债组成部分。

长期债务只占总负债的18%。

一个比较突出的项目是应付科目,大概占总资产负债规模的12%。

可支付项目包括雷曼客户的现金存款,主要是对冲基金客户。

由于这个原因,应付项目比资产方的应收项目规模大得多。

对冲基金客户存款会根据客户需要随时被提取,这是资金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方面,证券经纪人的资产负债表与靠存款融资的银行完全不同。

证券经纪商的传统业务是在证券市场上做市以及包销股票,但随着证券化的发展,其在供给贷款方面的作用日渐重要。

在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中,证券经纪商是市场资金状况的晴雨表。

影子银行体系以新的信用创造形式形成金融网络,从而使全社会的信用创造活动呈现非线性与泛化,改变了传统的金融结构观。

已经无法严格区分银行的市场型金融中介支撑的金融市场的界限了。

故此,我们认为,2007-20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影子银行体系过度膨胀导致的最后贷款人调控机制失灵的危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现代信用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信用创造主体已经多元化;而最后贷款人却没有关注到这些变化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回应。

当影子银行机构的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其风险承担会越来越高,而其高风险活动却是靠高杠杆支撑的。

最终,就会出现“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将最后贷款人推向不得不关注影子银行体系的境地。

而此时,金融体系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会以最坏的方式出现——系统性风险得以积累并爆发。

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最新国际进展(一)监管SIFI的基本思路传统的“太大而不能倒”的机构管理者是最后贷款人,管理的日常方式是纳入货币创造管理体系,即货币政策框架;管理的特殊方式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进行流动性支持和救助。

总体而言,目前对SIFI的监管属于过渡性质,并没有直接将其银行化,纳入传统的银行日常管理体系。

金融监管始终在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因此,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虽然强调金融稳定,但因为现在是处在金融危机之中,所以可以理解为此时的金融稳定是回归常态。

在国际实践中,各国货币当局因此并未过分强调金融稳定而忽视金融效率;G20等也没有忽略金融效率和发展,而是在保持现有SIFI健康发展的情况下,降低其负外部效应,减小系统性风险。

FSB认为,系统性风险至少包括时间维度和跨行业维度,即纵向和横向视角。

因此,针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宏观审慎工具至少应该考虑这两个维度。

对付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主要包括:(1)降低顺周期性的工具,如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额外资本要求和杠杆约束等;(2)证券抵押中的保证金(margins)和预留扣减率(haircut)要求;(3)预期损失拨备;(4)调节过度信贷或资产价格上涨。

对付跨行业或国别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包括:(1)巴塞尔协议Ⅲ,如对交易活动、衍生品交易、复杂的证券化和表外活动等提出更高的资本要求;(2)SIFI监管框架;(3)完善场外市场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设施。

在金融监管的实践中,这两类风险的监管措施和工具很难被区分开,因为其针对的对象是一致的,即均针对SIFI。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对SIFI的监管维度有两个,一类针对其在长期交易活动中的顺周期行为,另一类针对其在短期交易活动中的跨行业风险传染。

笔者认为,从常态和非常态——即危机状态角度而言,对SIFI的监管包括对其信用创造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危机救助,既包括日常监管也包括危机监管。

短期内,对SIFI日常监管应该是将其纳入货币政策体系,对其信用创造活动进行监测、统计和逆周期干预,在不改变现有金融体系格局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银行化”监管;长期的任务是“驱赶”非银行金融机构回归主业,回到适度可控的混业经营。

但是,各国金融发展程度不一样,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最好的选择依然是放松金融管制,推动混业经营,增强本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

(二)SIFI监管的框架1.总体监管框架现有的关于SIFI的监管框架,基本是原有的国际监管资源和新的监管资源的配合使用。

推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研究和实践进程的国际金融组织包括:向G20负责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BCBS、IMF、场外衍生品工作组(OTC Derivatives)、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

就各国而言,选择一个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者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美联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将更多的监管资源纳入联储体系内,实际上直接充当了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者和金融稳定的责任者。

但是,按照美国政治中的三权分立原则,认定美联储为独立的系统性风险承担者需要大量论证,短期内,选择合适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者还会是一个待解的命题。

美国国会在《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消费者保护法案》中,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即将监管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尤其是SIFI的清算和监管,另一类是消费者保护。

第一类监管的职责主要赋予了美联储,第二类金融监管职责主要赋予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简称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简称CFTC)和联邦贸易委员(简称FTC)等。

目前的监管措施和工具。

G20致力于降低全球系统性风险,确定了一个广义的系统重要性主体范围,包括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

2010年11月12日,G20峰会发布首尔宣言,支持FSB为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制定的政策框架、实施步骤和时间表,以及涉及更高的吸损要求、完善处置机制、强化审慎监管、加强核心基础设施及保持各国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措施。

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具体监管措施包括:(1)应制定事前干预措施,加强对SIFI的监管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