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作者:杨恩泰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4年第6期杨恩泰云南昭通永善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昭通 657300[摘要] 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疾病,糖尿病会引发患者的各组织器官出现功能减退和慢性病变,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一直在不断的增长。
所以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关注。
该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062(2014)05(a)-0075-01目前,人们尚未能彻底了解糖尿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而且针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的时候,西医学还缺乏特效的药物,通常采用胰岛素、口服药物治疗、血糖监测、运动疗法以及医学营养治疗等方式进行对症治疗。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很早之前就是有所阐述,其属于“消渴”证的范畴。
在针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该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现报道如下。
1 经方治疗唐晓晨研究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观察前,针对患者进行适当运动、糖尿病教育以及饮食控制。
针对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西药降糖药进行治疗,在应用西药降糖药基础上,针对治疗组60例患者加用加味生脉散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达到了67.5%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则达到了81.67%的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西医降糖药进行运用的基础之上,采用加味生脉散可以促进疗效的显著提升,同时还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有研究人员[2],在二甲双胍片基础上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3%,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中医辨证施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辨证施护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
其临床特征表现为血糖持续提高,对患者带来较大危害,若未及时控制血糖水平会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造成多器官或脏腑功能障碍,进而威胁患者生命。
该疾病发生机制复杂,在中医中属于“消渴”范畴,根据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可为患者提供多元化护理服务,延缓病情发展,改善高血糖症状。
故文章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展开综述。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2型糖尿病;应用进展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渐提升,通常情况下患者选择西药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但西药治疗副作用较多,对患者机体危害大,长期治疗可造成诸多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
而在中医领域中对2型糖尿病有独到见解,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病理机制由于五脏虚弱、素体阴虚、情志不郁、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可对患者辨证施护,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帮助,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发挥中医护理优势。
一、2型糖尿病中医一般护理(一)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中需要重视对患者个体化情况了解,针对患者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并发症等,并了解患者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加强对患者叮嘱,保证患者作息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
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述中医护理目的,提高患者认知,解答患者心中疑问,消除患者顾虑。
同时结合患者疾病类型提供营养支持,在饮食方面需由营养师提供科学饮食方案,确保定量定时规律进餐,并注意禁食糕点粉食物,戒烟戒酒,补充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提供中药足浴、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二)并发症护理并发症护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随着疾病发展可造成多器官及组织系统损伤,其中包括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其中糖尿病足是2型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
在并发症护理中除了常规日常护理还需予以重要配方干预,提供清解通络汤药,配合祛腐生肌药外洗治疗可防治糖尿病足,促进溃疡创面愈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亿人,且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且无法根除疾病。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宝贵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和患者所重视。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草药、饮食调理等,这些方法在根本调理和改善患者体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西医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物等。
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注重对症治疗,能够迅速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逐渐受到更多关注,结合了中西医的优势,能够在调理体质、降低血糖、延缓并发症进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依据。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独特优势。
西医则注重通过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来控制糖尿病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治疗糖尿病,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总结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管理好糖尿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研究方案: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考察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和方法。
二、研究方案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分组:选取一定数量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
2. 方案实施:(1) 实验组治疗方案:采用中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取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包括降糖、调脾胃、滋阴降火等,具体用药剂量参照中医药诊疗指南。
(2) 对照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疗程为3个月,包括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等。
(3) 治疗评价:按照糖尿病相关指标(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定期检测并评估治疗效果。
3. 数据采集与分析:(1) 数据采集:定期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记录。
收集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指标(如血糖、血脂、血压等),并在疗程结束后收集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
(2) 数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信息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考察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临床效果。
三、创新和发展1.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总结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中的研究成果,包括中药的分类、方剂的选择和用药机制。
2. 提出新观点和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中医药在糖尿病并发症防治中的新观点和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四、数据整理和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使用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对结果进行分析。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作为T2DM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两者常常并发存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宝库,其在治疗T2DM合并肥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T2DM合并肥胖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方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医药在治疗T2DM合并肥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药物治疗方面,多种中药方剂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肪堆积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则在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临床试验设计不够规范、样本量偏小、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中医药治疗T2DM合并肥胖的机理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组合方案,同时加强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积累,中医药将在T2DM合并肥胖的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在中医理论中,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多涉及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多方面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弱,尤其是脾胃运化功能低下,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化为膏脂痰浊,留滞体内,形成肥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膏脂内蕴,发为肥胖。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损伤肝脾,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浊内生,阻滞气机,发为肥胖。
劳逸失度,久坐少动,气机不畅,脾运失健,水湿痰浊内生,亦可形成肥胖。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
因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不足。
2型糖尿病多见。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是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
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致残率高。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方面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体质理论在糖尿病中可以指导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情演变,转归和预后,进而揭示疾病的本质,因此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意义重大。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因素往往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倾向性[1]。
体质的强弱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规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体质学参考,以此提高临床疗效。
1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2]。
2008年我国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9.7%,中国人的易感性: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
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
充分说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
2古代文献关于消渴病体质的论述2.1概念认识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早在两千多年《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称之为“消”。
提出消瘴、消渴、肺消、扁消、脾痒、肾热病、风消、消中、食亦等,此外尚有肌(肤)肉消烁、筋骨消烁、消谷等相关称谓。
2.2体质认识《素问·通评虛实论》云:“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慢性鼻窦炎主要病因与肺、脾、胆、肾的功能相关。在临床上 ,
我们 在辨证 论治 的同时 ,往 往结合 采用鼻腔 熏吸疗法 。胡洪汉 _ 6 采用 白芷 、升麻 、防风 、苏梗 、木通 、薄荷 、苏梗 、辛夷花、葱 白、蔓荆
[】 张洁 , 月 婵, 华 , . 8 刘 廖文 等 中医辨 证施 治 与熏 吸疗 法 治疗 慢 性 鼻
王 燕妮 自拟鼻渊汤加 减治疗慢性 鼻窦炎7 例 ,总有 效率8 . %【 8 07 3 7 】 。魏
[】 魏炯洲. 2 慢性鼻窦炎的证治探讨 [ . 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
2 0 , 4: -5 098 ) 42 . ( 2
仲逵 认为慢鼻渊多属虚寒证 ,分为肾阳亏虚型和肺脾气虚型,分别 给予五子衍宗丸加减和补中益气汤治疗6 例,痊愈4 例,总有效率为 0 8
参考文献
[] 郑 立 峰, 国秀 . 医论 治鼻 窦 炎[] 医耳 鼻喉 科学 研 究杂 志 , 1 张 中 J. 中
2 0 ,4: — . 065 ) 94 ( 3 0
流。方药 :归脾汤合肾气丸加减。熟地2g 0 ,党参、黄芪、茯苓、白
术、淮山药、山萸肉、枸杞、辛夷各1g 0 、附子、甘草、当归各6 。 g
【 摘要 】 目的 综 述 2型 糖尿 病及 其 并发 症 治疗 的研 究进 展 ,为 糖尿 病 治疗 药物 选择提 供 优 良备 选方 案和 应 用思路 。方 法 以近年 国 内外 关 于糖尿 病及 并 发症 的治 疗研 究文献 为基 础 ,总 结各 种 治疗 方 法或 药物 的优 势及 不足 之 处 。结 果 糖尿 病 病程 及并 发症 不 同 ,其 进展 和预 后 差 别很 大, 治疗方 案 多样 。结 论 2型糖尿 病 治疗 方法和 药物 各 有优 缺点 ,开 发新 型降 糖 药物 将给 患 者带 来更 大福音 。 【 键 词】2型 糖尿 病 ;二 甲双胍 ;运 动疗 法 关 中图分 类 号 :R 8 . 57 2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7- 14 (0 1 3 0 6- 3 6 1 8 9 21 )3 - 29 0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型糖 尿病 的临床分析
王 宗强( 崇阳县人民医院 , 湖北 崇阳 4 3 7 5 0 0 )
摘要 : 选取我院 2 0 1 1年 1 月 2 0 1 3年 3月 收 治 的 1 4 0例 2型糖 尿病 患 者 随机 分 为 观 察 组 和对 照组 . 观 察 组 患 者 给 予
3 讨 论
2型 糖 尿病 在 中 医学 中属于 消 渴 的范 畴 . 发 病 机 制 主要 是 因为先天不足 、 劳伤 、 饮食 、 六 淫 以及 情 志等 原 因 导 致 。 化 瘀 益 气 生 津 和 养 血 中药 应 用 于 治 疗 2型 糖 尿 病 中 具 有 养 阴 清 热、 生 津 润燥 、 温 补 肾 阳 以及 益 气 养 阴等 功 效 。中西 医结 合 应 用 于 临床 治 疗 中 ,能够 有 效 延 缓 患 者 的肠 道 对 糖 的 吸 收 . 起
效 改 善 患 者 的 临 床 症状 , 提 高 了 2型 糖尿 病 患 者 血 糖 的达 标 率 , 值 得 在 临 床 上 广 泛 推广 和使 用
关键词 : 中西 医结 合 ; 美 吡达 片 ; 2型糖 尿 病 ; 临床 疗 效
中图 分 类 号 : R 5 8 7 . 1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1 7 4 ( 2 0 1 3 ) 0 6 — 1 2 7 7 — 0 1
吡达片进行 1 : 3 服治疗 . 3次/ d 。 一个 疗程为 2 w. 持 续 服 用 2个
到 了 良好 的降 糖作 用 I 3 l 。 通过上述结果显示 : 观察组I 临床疗 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类病变、肾脏病变、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和皮肤感染,不同并发症发病机理各不相同,需要分别针对各患者特点进行对症治疗,但根本的治疗措施在于控制血糖。
在中医方面,糖尿病患者以燥热为标,以阴虚为本,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多数表现为气阴两虚。
气虚就会表现为无力,阴虚就会使得血脉干涸,在加上久病之后进入脉络,进而致使内生血淤,因而糖尿病的晚期多数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脑血管病症、脂肪肝病、眼类疾病、高血脂、神经末梢炎症等的产生。
在临床的辩证治疗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更加的注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高血脂,气阴两虚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随着病程的不断增加会诱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会使2型糖尿病变得难以治愈,在西医方面,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类病变、肾脏病变、心血管病变、眼部病变和皮肤感染;在中医方面有文献报道:中医中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辨证分型对于糖尿病确诊年龄、病程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重新认识糖尿病并发症证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针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分别综述如下1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西医研究进展1.1神经病变多见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小腿或下肢疼痛。
以后累及运动神经,肌张力常降低。
早期腱反射亢进,晚期减低而消失。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学者们认为是多因素的。
相关文献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并发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血及缺氧性因素;二是PKC(蛋白激酶)的异常激活;三是多元醇通路被异常激活;四是NGF(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早期表现为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
Schwann细胞增生,随着病程进展,表现为轴突变性和髓鞘纤维消失,在髓鞘纤维变性的同时有再生丛的产生,再生的从密度会随着病情的变化的进展而降低,显示成为一项不恰当的修复,这种现象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尤为常见。
有的时候,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的检查和临床的资料显示是慢性的炎症性质的性脱髓鞘多神经性病变(CIDP),其中最为主要的改变就是轴突的丧失、髓鞘的脱掉和炎性的浸润,和特发性的CIDP 相比难鉴别。
自主性的神经受累时候,主要体现在交感神经以及内脏的自主神经的神经节的细胞发生变性。
微血管的受累的具体表现为血管壁的增厚、血管腔变窄、内皮的细胞增生、毛细管数量变少、血管透明变性,严重的患者还会产生小血管的闭塞现象。
1.2肾脏病变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
前者主要表现为间歇蛋白尿、浮肿,晚期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严重反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腰痛、血尿等肾乳头坏死症状。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出现该类并发症的患者在发病初期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肾脏会逐渐出现水肿,此时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大,继而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尿毒症和死亡。
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为多因素所致,主要包括代谢紊乱、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遗传易感性等,其中代谢紊乱可能为其先决条件。
1.2.1肾小球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可改变GBM和系膜区基质蛋白的理化特性,促进GBM 通透性增加、GBM增厚和系膜区基质增加。
上述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应用氨基胍直接阻断组织蛋白的非酶糖化而证实。
1.2.2山梨醇旁路代谢的活化可损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足突的功能和结构,破坏GBM结构的完整性,尿蛋白排泄增加。
醛糖还原抑制剂对其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1.2.3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高血糖可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C信息传导途径,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病理生理改变,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
应用其拮抗药或抑制剂可一定程度上防治DN 的发生。
高血糖的上述病理生理作用详见第十二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机制。
1.2.4细胞因子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及一些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报道,高血糖可使肾实质细胞(主要包括系膜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等)表达和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如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等增加,因此在细胞因子水平阻断其病理作用,是今后值得研究的防治DN的重要途径之一。
1.3眼部病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
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晚期呈增生性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
糖尿病可以损坏眼睛后面非常细小的血管。
这种损害的医学名称是糖尿性视网膜病。
糖尿病患者眼部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糖尿病病程发展而有所不同。
有文献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在20%以上,随着患者病情的延长和对眼睛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1.4心血管病变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
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可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坏疽。
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原性休克而猝死。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若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对组织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促进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胰岛素分泌异常,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即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这些患者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相反,常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状态,这种状况可直接或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诱发并加重心血管病。
糖尿病的患者因为其身体内部的糖代谢产生紊乱,从而致使脂代谢发生紊乱,体现成血脂异常。
甘油三脂显著升高,β-脂蛋白和胆固醇也逐渐升高,容易产生粥样的动脉硬化,进而使得血管的官腔变窄,管壁的弹性衰减,供血的能力减退,进而引发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自主性的神经病变等。
此外糖尿病的患者通常会有血小板的功能亢进以及凝血的异常等现象,进而使得血栓的生成以及血小板的集聚得到促成。
在粥样的动脉硬化当中这些起着主要的作用。
另外,糖尿病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减弱,使得身体内部的活性氧的自由基不能得到有效的清楚,致使自由基在体内集聚,进而使得血管和心肌损伤,使得心血管类疾病发生并加重。
1.5皮肤感染糖尿病人皮肤感染是糖尿病人皮肤病的症状。
糖尿病皮肤感染会使糖尿病人的皮肤瘙痒,因此很容易抓破从而产生上回不愈合感染导致溃烂。
如果不积极的控制和治疗会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因此一定要积极的处理和治疗。
最根本的就是要控制血糖水平至合理的范围。
二是可以通过药物对症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呋喃西林、双氧水、生理盐水、聚维酮碘稀释液清洗。
聚维酮碘的效果教好,刺激小,效果比较显著。
使用方法是每100ml生理盐水中加聚维酮碘5ml,摇匀后用棉球擦洗伤口,擦的过程中要用力,把腐烂的组织完全擦掉,露出鲜红的新鲜组织为止,如果腐烂组织较多,可以用剪刀剪除。
2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祖国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外邪入侵,七情郁结而成,再加上患者可能年老肾虚,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说明肺、脾胃、肾是水谷传输的重要器官,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演变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2.1不同类型并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的类型从整体上可以分成湿热中阻型和肝肾阴虚型,其微血管类并发症可分为眼部并发症、神经并发症和肾病并发症等,都可归属于传统中医中的麻木及痿证、雀目、水肿症。
以上糖尿病并发症的病机可阐述为患者因阴虚燥热而或湿热流注筋脉,进而引起筋脉弛缓而不用。
另外,由于肝开窍于目,其出现阴虚之症时必然导致目失濡养,水液代谢失常可致水肿。
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酮症等。
从整体上可以分为肺胃燥热型及湿热中阻型。
祖国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感染一般是外邪入侵而致。
湿热流连体内,则易化火生毒。
也有文献研究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因此湿热中阻型和肺胃燥热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
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变,对应于传统医学中的胸痹、眩晕、中风等症,整体上可以分为阴阳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其病因病机为阴虚不能潜阳,阳亢于上,进而引起眩晕、中风。
而湿热停留于体内,则易聚生痰浊,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见眩晕。
2.2不同病程患者并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对于病程较短(即病程小于1年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以肺胃燥热型为主,该类患者发病的病机是喜食辛辣刺激之品,以致损伤脾胃,胃中燥热内生,伤及肺津,津液耗伤,脏腑津液皆失其濡养而发为消渴。
病程在1~5年之间的患者中以肝肾阴虚型为主,该类患者发病的病机是消渴日久,五脏六腑濡养皆失其常度,精气不足,肾亦无精可藏,终致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
病程在5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以湿热中阻型为主。
该类患者发病的病机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逐渐消耗元气,损伤精血,久则发展为阴阳两虚。
2型糖尿病患者的消渴表现和脾胃、肺、肾三脏密切相关,病程延迟,则三脏失其濡养,水液代谢功能失调,郁而化热,湿热内停。
3总结在西医当中,能够对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引发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产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也就是糖尿病的前期一般是胰岛素和肥胖的抵抗者。
这些同2型糖尿病的患者相同有着能够引发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的危害性的因素。
这种因素比糖尿病能够更早的对机体进行破坏。
换一种说法就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不仅是高血糖所引发的,此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能够引发并发症。
仅仅使得血糖降低不能全部的使得并发症的发生得到防止。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很好,但是还是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状,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治疗上面,2型糖尿病产生的最初因素是机体不能够正常的运用各类营养物质。
这样不但能够让血糖值恢复正常,糖尿病患者得到康复,并且各类并发症也得到预防以及康复。
在中医上,糖尿病患者以燥热为标,以阴虚为本,阴虚就会导致津液的不足,气血不能载负,燥热能够使津液耗气,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多数表现为气阴两虚。
气虚就会表现为无力,阴虚就会使得血脉干涸,在加上久病之后进入脉络,进而致使内生血淤,因而糖尿病的晚期多数的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脑血管病症、脂肪肝病、眼类疾病、高血脂、神经末梢炎症等的产生。
在临床的辩证治疗当中我们应该更加的注意。
参考文献[1]王秀彩.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特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75-76.[2]曹玉,李萍,徐毅君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血浆中左卡尼汀及其酰化物的含量分析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7):952-955.[3]陈永欣,韦锦斌.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并发症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23(3):63-66.[4]田自有,陈赛贞,徐利君等.蚓激酶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3,21(5):536-538.[5]刘洁,王尧.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J].现代医学,2010,38(2):200-203.[6]刘辉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6):1319,1321.[7]张瑞雪,陈光亮,方朝晖等.四妙勇安汤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739-2740.[8]许樟荣,张立.多学科协作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介绍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糖尿病中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5):193-194.[9]黄昭穗,刘靓,何艺芬等.长期系统性强化教育干预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5):295-298.[10]张卫,许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49-3150.[11]李桂林,梁尚栋.趋化因子5及其受体CCR5与糖尿病并发症[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0):1333-1337.[12]巩璇,马建伟.治疗糖尿病并发症验案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4,(6):481-484.[13]齐凤琴,吴军凯,于丹等.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理作用及机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3):267-270,285.[14]王静,李启富,程庆丰等.血清胆碱酯酶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48-50.[15]赵蔚菁,李连喜,刘风静等.血清胱抑素C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2013,20(6):768-771.[16]朱征,杨敏,黄倩等.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1):76-77.[17]李鹏,赵天才,杨景锋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6):553-554.[18]周书,丁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现状[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5):80-81.[19]郜红.从中医肝肾同源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J].陕西中医,2009,30(8):1039-1040.[20]谭格铭.浅释中医糖尿病“三多一少”症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对之治疗的见解[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35-36.[21]马明姬,吕岩妍,张杰等.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7):99.[22]赵健清,赖国祥.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优势及发展思考[J].中医临床研究,2012,04(6):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