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痂菌属Spongospora多粘菌属Polymyxa

合集下载

植物病理学题库

植物病理学题库

植物病理学题库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第一部分:拉丁学名一、病原菌拉丁学名1、真菌Plasmodiophora (根肿菌属) Physoderma (节壶菌属)Achlya (绵霉属) Pythium (腐霉属)Phytophthora(疫霉属) Peronospora(霜霉属)Spongospora (粉痂菌属)Polymyxa (多粘菌属)Saprolegnia (水霉属) Aphanomyces(丝囊霉属)Sclerospora(指梗霉属) Plasmopara (单轴霉属)Pseudoperonospora (假霜霉属) Bremia (盘梗霉属) Albugo(白锈属) Peronophthora(霜疫霉属)Rhizopus (根霉属)Mucor(毛霉属)Choanephora(笄霉属)Absidia(犁头霉属)Taphrina(外囊菌属)Blumeria(布氏白粉属)Ceratocystis(长喙壳属)Gibberella(赤霉属)Valsa(黑腐皮壳属) Elsinoe(痂囊腔菌属)Guignardia(球座菌属)Venturia (黑星菌属)Sclerotinia (核盘菌属)Erysiphe(白粉属属)Sphaerotheca(单丝壳属)Pod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 Phyllactinia(球针壳属)Uncinula (钩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壳属)Meliola(小煤炱属) Glomerella (小丛壳属)Gaeumannomyces(顶囊壳属) Cryphonectria(隐球丛赤壳属) Gnomonia(日规壳属) Phyllachora(黑痣菌属) Diaporthe (间座壳属)Claviceps (麦角菌属) Myrangium(多腔菌属) Mycosphaerella(球腔菌属) Sphaerulina(亚球壳属)Pleospora(格孢腔菌属)Pyrenophora(核腔菌属)Cochliobolus(旋孢腔菌属)Rhytisma(斑痣盘菌属) Lophodermium (散斑壳属)Puccinia(柄锈菌属)Gymnosporangium(胶锈菌属)Ustilago (黑粉菌属)Tranzschelia(疣双胞锈菌属)Uromyces (单胞锈菌属)Phakopsora (层锈菌属)Melampsora (栅锈菌属)Urocystis (条黑粉菌属)Entyloma (叶黑粉菌属)Tilletia (腥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 (轴黑粉菌属)Neovossia (尾孢黑粉菌属)Doassansia (实球黑粉菌属) Septobasidium (隔担菌属)Helicobasidium (卷担子属) Exobasidium (外担菌属)Phragmidium (多胞锈菌属)Pyricularia(梨孢属属)Penicillium (青霉属)Bipolaris (平脐蠕孢属)Fusarium (镰孢属)Rhizoctonia(丝核菌属) Colletotrichum (炭疽菌属) Macrophomina(壳球孢属)Monilia (丛梗孢属) Botrytis (葡萄孢属)Trichothecium (聚瑞孢属) Ramularia (柱隔孢属)Oidium (粉孢属) Aspergillus (曲霉属)Verticillium (轮枝孢属) Cercospora (尾孢属)Alternaria (链格孢属) Cladosporium (枝孢属)Fusicladium (黑星孢属) Drechslera(内脐蠕孢属)Exserohilum (突脐蠕孢属) Curvularia (弯孢属)Sclerotium (小核菌属) Ustilaginoidea (绿核菌属) Sphaceloma (痂圆孢属) Marssonina (盘二孢属) Cylindrosporium (柱盘孢属) Pestalotia (盘多毛孢属)Phoma (茎点霉属) Phyllosticta (叶点霉属)Macrophoma (大茎点霉属) Phomopsis (拟茎点霉属)Septoria (壳针孢属)Cytospora (壳囊孢属)Diplodia (色二孢属)Ascochyta(壳二孢属)2.细菌Agrobacterium(土壤杆菌属)Erwinia (欧氏杆菌属)Pseudomonas (假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黄单胞杆菌属) Ralstonia(拉尔氏菌属) Burkholderia (布克氏菌属)Xylella (木质部小菌属)Liberobacter(韧皮部杆菌属) Clavibacter (棒形杆菌属)Arthrobacter (节杆菌属) Curtobacterium (短小杆菌属) Rhodococcus(红球菌属)Bacillus(芽孢杆菌属)Streptomyces(链丝菌属) Phytoplasma(植原体属) Spiroplasma (螺原体属)3.病毒Tobamovirus (烟草花叶病毒属)Cucumovius (黄瓜花叶病毒属) Potyvirus (马铃薯Y病毒属)Luteovirus (黄症病毒属)Nepovirus(蠕传病毒属) Furovirus(真菌传杆状病毒属) Sobemovirus(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Phytoreovirus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 Geminivirus(联体病毒属)4.线虫Anguina (粒线虫属)Ditylenchus (茎线虫属) Heterodera (异皮线虫属)Meloidogyne (根结线虫属) Aphelenchoides(滑刃线虫属)5.寄生性种子植物Cuscuta(菟丝子属)Orobanche (列当属)Loranthus(桑寄生属)Viscum (槲寄生属)Striga(独脚金属)二、请写出引起下列病害的病原菌拉丁文属名(不写种名)十字花科霜霉病十字花科软腐病茄科青枯病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稻瘟病柑橘溃疡病棉花枯萎病。

鞭毛菌

鞭毛菌

一、概
述:
(一)、形态: 1、营养体: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结 构,较原始的类群是没有细胞壁的原质团;较进化 类群是单细胞或简单的菌丝体;高级类群是分 枝繁 茂的无隔菌丝体。在老菌丝上或产生繁殖 器官或受 伤时也可产生分隔,但其隔膜均无小 孔,为封闭式 的。 2、无性繁殖:基本特征是产生游动孢子 囊和游动 孢子。根肿菌纲的营养体是原质团、和低等单细胞 的壶菌 多为整体产果,而某些单细胞壶菌为分体产 果。鞭毛菌繁殖时,有的整个营养体全部转变为繁 殖体,称为整体产果;有的只是营养体的一部分转 变为繁殖体,称为分体产果。
说明生命之间是同源的。
9+2
鞭毛类型
游动孢子囊 低等:有水才能萌发 高等:
有水,温度低,产生游动 孢子——间接萌发
温度不高,直接产生芽管 ——直接萌发 。
3、有性繁殖:主要通过游动配子或配 子囊结合而形成休眠孢子囊和卵孢子。
进行交配的两配子多为同型的,也 可以是异型的。交配的二配子囊多为异 型的,交配时由雄器上产生授精丝,将 雄核输送到雌器中,最后在藏卵器内(雌 配子囊)形成一个或多个卵孢子。 有性配合可产生休眠孢子、卵孢子。
毒。
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
三、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根肿菌纲真菌的营养体为原生质团,生活
在寄主细胞内。以整体产果的方式繁殖,营养
体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形成大量散生或堆积在
一起的孢子囊。
无性繁殖时原生质团发展成为一个或多个 游动孢子囊,具薄膜,内生游动孢子。游动孢 子一端生有两根长短不等的尾鞭式鞭毛。 有性繁殖由同型配子囊配合形成合子(休
整体产果式
分体产果式
单元分体产果式(体内生)

植物病原细菌与病毒

植物病原细菌与病毒
1967年,日本学者土居养二 (Doi,Y)首先从桑萎缩病电 镜切片中发现了类菌原体 (Mycoplasma like orgnism, MLO),1992年改称为植原体, 属于软壁菌门。以叶蝉、飞虱等 介体传播。
引致桑萎缩病、枣疯病、苹果缩 果病、梨衰退病、水稻黄矮病、 甘薯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椰子 死亡黄化病等。
三、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移动
植物病毒从一植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物的过程称为传播; 而从植物的一个局部到另一局部的过程称为移动。
1.侵入和扩展:
病毒的侵入:轻微伤口(寄主细胞膜不能破坏),只 能侵染活细胞进行繁殖。
病毒的移动:在局部薄壁组织中通过胞间连丝扩展, 扩展较慢。一旦病毒进入输导组织,在强大的代谢流带动 下,迅速扩展。因此,病毒病害多为系统型侵染病害。
5.化学防治 波尔多液、铜制剂、抗菌素
植物病毒
病毒概述
❖ 概念:病毒(virus)是无细胞结构的一种分子状态专性 寄生物,能利用寄主细胞进行遗传、繁殖并能引起寄 主病害的分子寄生物,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质衣壳组 成的核蛋白粒体。
•R.E.F. Matthews (1991)将病毒定义为:通 常包被于保护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 只能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 的一套(一个或多个) 核酸模板分子。
❖ 包含5个种和7个亚种,都是植物病原菌, 引起系统性病害,表现萎蔫、蜜穗、花叶 等症状。
❖ 模 式 种 是 密 歇 根 棒 形 杆 菌 ( C. michigenensis), 马铃薯环腐菌亚种(C. m. subsp. sepedonicum)引起马铃薯环腐 病。
无细胞壁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菌体无细胞壁,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在菌体的四周。 与植物病害有关系的统称为植物菌原体,包括螺原体

鞭毛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

褐土壤中。
稻绵霉(A. oryzae)寄生水稻幼苗,引起绵腐病,
通称烂秧。秧苗期长期低温阴雨、秧田灌水过深、过多 易发生。 症状特点:稻秧3叶期以前变黄腐 烂,基部近地面处有成团的放射状菌
丝体。
1、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孔口处形成休止孢 2、游动孢子 3、雄器、藏卵器及卵孢子
(三)霜霉目(Peronosporales)




游动孢子囊的释放:高等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囊成熟后 从菌丝或梗上脱落,随凤传播;低等鞭毛菌的游动孢 子囊成熟后不脱落,只放出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囊的萌发:有直接萌发和间接萌发两种方式。 直接萌发是孢子囊萌发产生芽管发育成菌丝,高等鞭 毛菌;间接萌发是孢子囊萌发释放游动孢子,低等鞭 毛菌。间接萌发又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游动孢子在 孢子囊内形成,通过孢子囊直接破裂或孢子囊顶端排 孢孔或逸出管放出;一种孢子囊先长出排孢管,其顶 上长出泡囊,在其中形成游动孢子,通过泡囊破裂或 从泡囊顶端排孢孔放出。
游动孢子前端有一根茸鞭 卵菌纲(Oomycetes):图-3 游动孢子有一根尾鞭和一根茸鞭
二、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共同特征是游动孢子前端具2根长短不等尾鞭。
(一)一般性状
1.生态 寄生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寄生于真菌、藻类、高等植物。 寄生于维管束植物地下部时常常引起根肿(细胞膨大和组 织增生)。 2.营养体 多核原生质团,变形虫状,可在细胞间移动。其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整体产果式。 3.无性繁殖 营养体生长一定阶段,整个变成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 孢子囊的原质团为单倍体),产生两根长短不等顶生尾鞭, 短的在前,长的向后。
休眠孢子。
•分类意义:休眠孢子囊的排列方式、放出游动孢子数目、有 无囊盖都是分类依据。

多黏菌素概述

多黏菌素概述

多黏菌素概述多黏菌素是一类单独的抗生素,包括多种不同的化合物。

然而,仅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也称为黏菌素)应用于临床。

它们是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olymyxa)中分离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

肌内注射黏菌素过去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但在开始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后,黏菌素因其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而逐渐被放弃。

最近,静脉用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更常用于治疗对其他抗菌药物泛耐药的医院感染,尤其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感染。

还以雾化形式用于囊性纤维化患者。

多黏菌素B和黏菌素的化学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作用机制、耐药模式和抗菌谱也相近,但药动学和药效学差异很大。

多黏菌素类药物是杀菌药物,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外膜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磷脂结合,竞争性取代膜脂磷酸基团上的2价阳离子,从而破坏细胞外膜,导致细胞内含物外漏,最终使细菌死亡。

除杀菌作用外,多黏菌素还能够结合并中和脂多糖,可能减轻血液循环中内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

抗菌谱多黏菌素的抗菌谱窄,仅限于一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主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例如,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某些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其他敏感菌还包括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嗜肺军团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Shigella),以及大多数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株(在一项报告中,23份检测的分离株中有74%敏感)。

另一方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粘质沙雷菌、卡他莫拉菌、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氏摩根菌全都对多黏菌素类耐药。

其他固有耐药的微生物包括所有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耐药性有差异的微生物包括气单胞菌属、弧菌属、普式菌属(以及梭形杆菌属。

耐药性耐药率和耐药机制—多黏菌素耐药较为罕见,但有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

壶菌门菌物-新

壶菌门菌物-新

1.节壶菌属(Physoderma Wallr.)
营养体:变形虫状,其间有丝状体相连,分
体产果。 休眠孢子囊为扁球形黄褐色,以开盖式释放 游动孢子。 主要种:玉蜀黍节壶菌(P. madis)引起玉 米褐斑病,危害叶片,叶鞘,产生泡状、褐 色隆起的病斑。
菌体在寄主细胞内形状多变, 之间有细丝相连;最后在寄主内 形成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扁 球形,黄褐色,具囊盖,萌发时 释放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囊 上有裂纹,萌发时自裂纹处盖裂, 释放游动孢子。 为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侵 染寄主常引起病斑稍隆起,但不 引起寄主组织过度生长。。 如:引起玉米褐斑病的玉蜀黍 节壶菌(P. maydis)。
(一)一般形态
(1)大多是水生,少数是两 栖或陆生。 (2)营腐生、寄生、专性寄 生生活。常专性寄生于藻 类、蕨类、种子植物、昆 虫及其它真菌上。 (3)营养体:从简单到复杂 原质团 单细胞 根状菌丝 菌丝(菌丝发达,有分枝, 无隔膜)。 整体产果或分体产果。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现已把它归入藻界(Chromista) 形态结构、生活史与壶菌纲相似。多生于水中,寄生于藻类




或水生真菌上或腐生于水生植物或昆虫残体上,少数生于潮 湿的土壤中。 游动孢子前端单生茸鞭式鞭毛;多数种的有性生殖不明,少 数已知为配子结合,在寄主体内形成休眠孢子囊。 细胞壁为纤维素。 分类:1目[丝壶菌目(Hyphochytriales)]、3科[异壶菌科 (Anisolpidiaceae)、丝壶菌科(Hyphochytriaceae)、根 前毛菌科(Rhizidiomycetaceae)]、6属、约16种。 经济意义未知。
Plasmodiophora alfalfae

多粘类芽孢杆菌

多粘类芽孢杆菌

Pesticid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2019,40(1)多粘类芽抱杆菌多粘类芽抱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Ash,Priest&Collins)是一种产芽抱,具有固氮能力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多粘类芽抱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工矿业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已将其列为可商业上应用的微生物种类之一,此外我国农业农村部也将其列为免做安全鉴定的一级菌种。

作用机理:1.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多粘类芽抱杆菌的芽抱利用植物叶面和根部的营养和水分繁殖,与植物病原菌争夺同一环境内的空间、营养、氧气等,其芽抱优势在于营养竞争能力强、抗菌物质产生量高、生长速度快及适应性强等特性,快速生长成为优势菌群,占据生态优势,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菌侵染,使病菌没有生存空间,表现其持效期长2.产生抗菌活性物质:①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产生肽类抗菌物质,如多粘菌素,粘菌素,环杆菌素等,其作用位点为细菌的细胞膜,如多粘菌素分子中的环状结构能插入细菌细胞膜从而改变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造成细菌内含物的流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②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多粘芽抱杆菌产生的拮抗蛋白质大多数为细胞壁降解酶类,如P-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等。

P-1,3-葡聚糖酶可水解卩-1,3-葡聚糖中的B-1,3-糖昔键,从而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与增殖。

同时分泌的核昔类抗菌素多氧霉素作用于病原真菌细胞壁,能引起真菌生长时的菌丝尖端形成膨胀泡而破裂:③活菌体直接抑制,多粘类芽抱杆菌活菌体能抑制镰刀菌的生长,而无菌滤液对镰刀菌无作用。

这说明这株多粘类芽抱杆菌对镰刀菌的抑制是活菌体直接起抑制作用。

④保护作用,多粘类芽抱杆菌可以产生胞外多糖,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侵害;该菌和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根毛发生物理变化。

3.诱导作用:多粘类芽抱杆菌不仅能直接杀死病原菌,还能通过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来起到抗病效果。

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
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 到生长后期,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 眠孢子囊球,充满寄主细胞内。病组织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 越冬或越夏
4.发病条件
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4.7~5.4,适于病菌
发育,因而发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本病发
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田间再侵染即使发 生也不重要。
5.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种。 (2)农业措施 ①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关,剔除病薯。
②病区、病田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年以上轮作。
③增施基肥或磷钾肥,多施石灰或草木灰,改变土壤ph值。 ④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传播蔓延。 (3)药剂浸种 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 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晾干播种。
谢谢
谢谢!
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3
1.症状
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 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mm不等 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 “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 “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 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平滑,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的双鞭毛,在水

多粘类芽孢杆菌抗病作用综述

多粘类芽孢杆菌抗病作用综述

多粘类芽孢杆菌抗病作用综述赵爽多粘类芽孢杆菌是一类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属于类芽孢杆菌属,1993年之前为芽孢杆菌属。

多粘类芽孢杆菌是一类对植物非致病性同时具有防病作用和促生作用的极富潜力的生防菌种,已被农业部列为免做安全鉴定的一级菌种(宋永燕,2006)。

多粘类芽孢杆菌能够作为一种生防菌种,首先在于这种细菌能产生多类抗菌物质,其中主要是肽类和蛋白酶类,也有关于多粘类芽孢杆菌产生激素类抗菌物质的报道。

另一方面,多粘类芽孢杆菌能够通过固氮和溶磷作用为植物提供养料(Xuan T.H., 2004; Khan Z., 2007),促进植株生长,从而进一步起到抵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效果。

植物促生长根围微生物(PGPR)是指在多种植物根部表面定殖并且能对植物造成明显好处的微生物。

PGPR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直接原因在于分泌一些促生长物质,间接原因是PGPR能分泌多种抗生素抵抗有害微生物。

而作为PGPR,则不仅要有能在根部定殖的能力,还要能进行病害防治,促进植物生长。

研究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有从土壤向植物根部移动定殖的能力(Choi O.H., 2004),还可以作为多种植物病害的生防菌(Helbig J., 2001; Perrin H, 2002; Jeon Y.H., 2004;童蕴慧,2004;赵德立,2005),是一种很典型的PGPR。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目前,全世界的人口已经接近60亿,解决如此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成为了农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植物病害是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植物病害的流行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重大而多样的:首先,植物病害必将造成产量的损失,严重时甚至绝产,最有名的是1845—1846年欧洲爆发的马铃薯晚疫病,仅在爱尔兰就有数十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100多万人背井离乡逃亡美洲。

1943年孟加拉由于水稻胡麻斑病而使稻谷歉收,发生严重的饥荒,死亡200多万人。

壶菌门菌物-新

壶菌门菌物-新

附录2:根肿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
寄生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寄生于真菌、藻类、高等植物。 寄生于维管束植物地下部时常常引起根肿(细胞膨大和 组织增生)。
营养体:无细胞壁的多核原质团。菌体内生,整体产果。
无性繁殖:原质团以整体产果式割裂为单核的具有厚壁 的休眠孢子。
是由31根亚纤丝组成的。
根据鞭毛的结构和功能,鞭毛可分为:
(1)茸鞭型鞭毛(茸 鞭): 呈羽毛状结构,有一个长 的主轴,沿主轴两侧有长 2–3的茸毛,茸毛顶部 还生有更细小的小茸毛 1––至根。
(2)尾鞭型鞭毛(尾鞭) 有长而坚实基部,顶端甚 短,而且软,具弹性。
(三)有性生殖
性结合方式: 游动配子的结合 配子囊结合 菌丝结合
单毛菌科(Monoblepharidaceae)
例如: 多形单毛菌(Monoblepharis polymorpha Cornu)
单毛菌目在进化上的地位: 1)营养体由发达的菌丝组成,大多
数真菌的特征 2)出现了长形菌丝状的孢子囊,这
是水霉的特征 3)有性生殖方式特殊。第一次出现
卵球,受精后发育成一个固定的 卵孢子。 4)卵孢子萌发生芽管也是进化的趋 势
(一)一般形态
(1)大多是水生,少数是两 栖或陆生。
(2)营腐生、寄生、专性寄 生生活。常专性寄生于藻类、 蕨类、种子植物、昆虫及其 它真菌上。
(3)营养体:从简单到复杂 原质团 单细胞 根状菌丝 菌丝(菌丝发达,有分枝, 无隔膜)。 整体产果或分体产果。
(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囊着生部位:间生、顶生;
为高等植物的专性寄生菌,侵染 寄主常引起病斑稍隆起,但不引 起寄主组织过度生长。。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原真菌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原真菌
❖ 单主寄生(autoecism);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 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单 主寄生。
❖ 转主寄生(heteroecism):有些真菌需要在两种 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 称为转主寄生。
四、真菌的分类
1、生物八界系统与广义真菌的分布:
2、真菌的主要分类单元
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 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二、卵菌门(Oomycota)
❖ 特征: 1. 营养体是很发达的、没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 低等的是多核的有细胞壁的单细胞。细胞壁为纤 维素。它的营养体是二倍体。 2. 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中产生多个双鞭 毛的游动孢子。 3.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
有性孢子
卵菌纲的分类
❖ 卵菌门引起植物病害的有卵菌纲4个目。
色菌界:卵菌门
真菌界
1、壶菌门 2、接合菌门 3、子囊菌门 4、担子菌门 5、无性菌类
一、根肿菌门
❖ 寄主细胞内专性寄生菌,多数寄生高等植物的根或茎组织, 常引起细胞膨大和组织增生。
特征
1. 营养体为原质团,生活在寄主细胞内; 2. 无性繁殖产生长短不同的两尾鞭的游动孢子; 3. 有性繁殖产生合子,合子萌发产生原生质团。
真菌菌丝体的变态
菌环
菌网
附着胞 吸器
疏松组织
疏松组织
❖真菌的菌丝组织体主要有:
菌核(sclerotium):抵抗不良环境,可萌发; 子座(stroma):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抵抗不良环境; 菌索(rhizomorph):与植物的根相似,抵抗不良环境,在 基质上蔓延。
❖真菌的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真菌菌丝或

4-鞭毛菌亚门真菌

4-鞭毛菌亚门真菌

) 生 活 史
(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孢囊梗多级有限生长。藏卵器中卵周质不明 显。兼性寄生。 含1个属: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引起荔枝霜霉病。
1、孢囊梗及孢子囊
2、雄藏卵器及卵孢子
(3) 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如: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1、孢子囊 2、孢子囊萌发形成泡囊
②疫霉属(Phytophthora): 孢囊梗分化明显,不分枝或假轴式分枝。孢 子囊球形或倒梨形,顶端有明显的发芽区域。
如:致病疫霉(P. infestans)引起马铃薯晚疫病。
致 病 疫 霉 (
P. infestans
白锈属(Albugo):
油菜白锈病(A. candida)
(二)形态特性
1 、营养体:发达的菌丝体,菌丝无隔,为二 倍体。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其它真菌多为几 丁质)。 2、多数分体产果式,少数整体产果式。
重要属: ①腐霉属(Pythium): 孢子囊形状变化大,有丝状、瓣状、和球形, 成熟后一般不脱落;孢子囊萌发先产生泡囊,在泡 囊内形成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单卵球。多数腐 生于土壤中或水中。主要危害植物的非绿色部分。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 viticola)
黄瓜霜霉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指梗霉属
致病性特点: 寄生程度高,专性寄生菌;
在寄主表面形成霉层,颜色不同,多数为白色
(霜霉),还有灰色等。
多数局部侵染,少数系统性侵染。多长在叶片的

粉痂菌属Spongospora多粘菌属Polymyxa

粉痂菌属Spongospora多粘菌属Polymyxa

大 白 菜 根 肿 病
B、粉痂菌属( Spongospora)
❖ 休眠孢子聚集成中间和表面有 空隙、似海绵状的球状体(休 眠孢子球)。
❖ 马铃薯粉痂菌(S.subterranea) 为害马铃薯块茎皮层,形成疮 痂状小瘤,引起马铃薯粉痂病
马 铃 薯 粉 痂 病
C.多粘菌属 (Polymyxa)
卵菌纲:
霜霉科:指梗霉属(Sclerospora)
单轴霉属(Plasmopara)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 霜霉属(Peronospora ) 盘梗霉属(Bremia)
白锈科:白锈属(Albugo)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
根肿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 )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The fungi of Mastigomycotina and it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stigomycotina
重要的是引起水稻烂秧。
2)Main genus
a.绵霉属(Achlya ) b.丝囊霉属(Aphanomyces) c.水霉属(Saprolegnia)
A、绵霉属(Achlya)
• 孢子囊具层出现像,即新孢 子囊从老孢子囊基部的孢囊 梗侧面长出,游动孢子具两 游征象,藏卵器中产生多个 卵孢子。
3) 防治方法:a、培育抗病品种 b、轮作(4-6年) c、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石灰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以前的分类学家将真菌和细菌都列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 1 子囊菌门 Phylum (Ascomycota)1.1 外囊菌亚门 subphylum(Taphrinomycotina)▪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 ∙ 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5.1 毛菌纲 (Trichomycetes)5.2 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粒毛盘菌目(Neolectales)粒毛盘菌科 (Neolectaceae)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肺孢子菌目 (Pneumocystidales)肺孢子菌科 (Pneumocystidaceae)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裂殖酵母目 (Schizosaccharomycetales)裂殖酵母科(Schizosaccharomycetaceae)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原囊菌目 (Protomycetales)∙外囊菌目 (Taphrinales)∙棒囊菌目 (Coryneliales)∙梭绒盘菌目 (Medeolariales)∙菌粉衣目 (Mycocaliciales)∙小核衣目 (Pyrenulales)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星裂菌目 (Arthoniales)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刺盾炱目 (Chaetothyriales)∙瓶口衣目 (Verrucariales)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煤炱目 (Capnodiales)∙座囊菌目 (Dothideales)∙纵裂菌目 (Hysteriales)科 (Mytilinidiaceae)假黑粉霉属 (Sirodesmium) ∙目 (Jahnulales)∙多腔菌目 (Myriangiales)∙胶皿菌目 (Patellariales)∙格孢菌目 (Pleosporales)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目 (Arachnomycetales)∙散囊菌目 (Eurotiales)∙爪甲团囊菌目 (Onygenales)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虫囊菌目 (Laboulbeniales)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微孢衣目 (Acarosporales)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地卷目 (Peltigerales)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目 (Agyriales)∙凹盘衣目 (Gyalectales)∙厚顶盘菌目 (Ostropales)∙鸡皮衣目 (Pertusariales)∙星果衣目 (Trichotheliales)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柔膜菌目 (Helotiales)柔膜菌科 (Heloti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核盘菌科 (Sclerotiniaceae)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李基那地衣目 (Lichinales)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圆盘菌目 (Orbiliales)盘菌纲 (Pezizomycetes)∙盘菌目 (Pezizales)马鞍菌科 (Helvellaceae)羊肚菌科 (Morchellaceae) - 羊肚菌肉盘菌科 (Sarcosomataceae)肉杯菌科 (Sarcoscyphaceae)块菌科 (Tuberaceae)侧盘菌科 (Otideaceae)盘菌科 (Pezizaceae)粪盘菌科 (Ascobolaceae)平盘菌科 (Discinaceae)火丝菌科 (Pyronemataceae)地菇科 (Terfeziaceae)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美球菌目 (Calosphaeriales)∙路霉目 (Lulworthiales)∙小煤炭菌目 (Meliolales)∙黑痣菌目 (Phyllachorales)∙假毛球壳目 (Trichosphaeriales)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冠囊菌目 (Coronophorales)∙海壳菌目 (Halosphaeriales)∙肉座菌目 (Hypocreales)o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 冬虫夏草∙小囊菌目 (Microascales)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团壳菌目 (Boliniales)∙目 (Coniochaetales)∙间座壳菌目 (Diaporthales)∙长喙壳菌目 (Ophiostomatales)∙粪壳菌目 (Sordariales)∙目 (Spathulosporales)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炭角菌目 (Xylariales)o炭角菌科 (Xylariaceae)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酵母目 (Saccharomycetales)o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酵母属(Saccharomyces) - 酵母 - 酿酒酵母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木耳目 (Auriculariales)o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褐黄木耳(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毡盖木耳(Auricularia mesenterica)▪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象牙白木耳(Auricularia eburnea)o黑耳科(Exidiaceae)o明目耳科(Hyaloriaceae)∙花耳目 (Dacrymycetales)o科(Cerinomycetaceae)o花耳科(Dacrymycetaceae)∙蜡壳耳目 (Sebacinales)o蜡壳耳科(Sebacinaceae)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目 (Christianseniales)o科 (Christianseniaceae)∙目 (Cystofilobasidiales)o科 (Cystofilobasidiaceae)∙线黑粉菌目 (Filobasidiales)o线黑粉菌科(Filobasidiaceae)∙银耳目 (Tremellales)o科(Aporpiaceae)o链担耳科(Sirobasidiaceae)o银耳科(Tremellaceae)∙丝孢酵母目 (Trichosporonales)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伞菌目 (Agaricales)o蘑菇科(Agaricaceae )o鹅膏菌科(Amanitaceae)o粪锈伞科(Bolbitiaceae)o牛肝菌科(Boletaceae)o鬼伞科(Coprinaceae)o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o靴耳科(Crepidotaceae)o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o铆钉菇科(Gomphidiaceae)o蜡伞科(Hygrophoraceae)o环柄菇科(Lepiotaceae)o网褶菌科(Paxillaceae)o侧耳科(Pleurotaceae)o光柄菇科(Pluteaceae)o红菇科(Russ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o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香菇 (Lentinus Edodes) ∙多孔菌目 (Aphyllophorales)o地花菌科(Albatrellaceae)o科(Atheliaceae)o耳匙菌科(Auriscalpiaceae)o刺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o绒柄革菌科(Boreostereaceae)o革菌科(Coriolaceae)o伏革菌科(Corticiaceae)o科(Cystostereaceae)o云片衣科(Dictyonemataceae)o科(Epitheliaceae)o牛舌菌科(Fistulinaceae)o白肉迷孔菌科(Fomitopsidaceae)o灵芝科(Ganodermataceae)o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o科(Grammotheleaceae)o彩孔菌科(Hapalopilaceae)o丝毛伏革菌科(Hyphodermataceae)o茸瑚菌科(Lachnocladiaceae)o柔韧菇科(Lentinaceae)o薄孔菌科(Meripilaceae)o皱皮菌科(Meruliaceae)o科(Phanerochaetaceae)o柄杯菌科(Podoscyphaceae)o多孔菌科(Polyporaceae)o科(Pterulaceae)o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o科(Sistotremataceae)o齿耳菌科(Steccherinaceae)o科(Tubulicrinaceae)o科(Xenasmataceae)∙牛肝菌目 (Boletales)o牛肝菌科(Boletaceae)o硬马勃科(Sclerodermataceae)o须腹菌科(Rhizopogonaceae)o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o科(Diplocystaceae)o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o拟蜡伞科(Hygrophoropsidaceae)o科(Leucogastraceae)o干腐菌科(Serpulaceae)∙鸡油菌目 (Cantharellales)o鸡油菌科(Cantharellaceae)∙角担菌目 (Ceratobasidiales)∙高腹菌目 (Gautieriales)∙地星目 (Geastrales)o地星科(Geastraceae)∙猴头菌目 (Hericiales)∙刺革菌目 (Hymenochaetales)o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 ∙腹菌目 (Hymenogastrales)∙马勃菌目 (Lycoperdales)o马勃科(Lycoperdaceae)∙鸟巢菌目 (Nidulariales)o鸟巢菌科(Nidulariaceae)o弹球菌科(Sphaerobolaceae)∙鬼笔目 (Phallales)o笼头菌科(Clathraceae)o鬼笔科(Phallaceae)∙韧革菌目 (Stereales)∙革菌目 (Thelephorales)o革菌科(Thelephoraceae)∙胶膜菌目 (Tulasnellales)∙柄灰包目 (Tulostomatales)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目 Atractiellales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目 (Agaricostilbales)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目 (Cryptomycocolacales)∙目 (Heterogastridiales)∙白冬孢酵母目 (Leucosporidiales)∙微球黑粉菌目 (Microbotryales)∙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目 (Classiculales)∙目 (Cystobasidiales)∙泛胶耳目 (Platygloeales)∙隔担子菌目 (Septobasidiales)∙锈菌目 (Uredinales)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目 (Entorrhizales)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实球黑粉菌目 (Doassansiales)∙叶黑粉菌目 (Entylomatales)∙外担子菌目 (Exobasidiales)∙目 (Georgefischeriales)∙目 (Malasseziales)∙目 (Microstromatales)∙腥黑粉菌目 (Tilletiales)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条黑粉菌目 (Urocystales)∙黑粉菌目 (Ustilaginales)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芽枝菌目 (Blastocladiales)∙壶菌目 (Chytridiales)∙单毛菌目 (Monoblepharidales)∙目 (Neocallimastigales)∙∙小壶菌目 (Spizellomycetales)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原囊霉目 (Archaeosporales)∙多孢囊霉目 (Diversisporales)∙球囊霉目 (Glomerales)∙类球囊霉目 (Paraglomerales)接合菌门 (Zygomycota)毛菌纲 (Trichomycetes)∙钩孢毛菌目 (Harpellales)o钩孢毛菌科(Harpellaceae)o科(Legeriomycetaceae)接合菌纲 (Zygomycetes)∙双珠霉目 (Dimargaritales)o双珠霉科(Dimargaritaceae)∙内囊霉目 (Endogonales)o内囊霉科(Endogonaceae)∙虫霉目 (Entomophthorales)o新月霉科(Ancylistaceae)o担子霉科(Basidiobolaceae)o虫霉科(Entomophthoraceae)o科(Neozygitaceae)∙梳霉目 (Kickxellales)o梳霉科(Kickxellaceae)∙被孢霉目 (Mortierellales)o被孢霉科(Mortierellaceae)∙毛霉目 (Mucorales)o刺枝霉科(Chaetocladiaceae)o笄霉科(Choanephoraceae)o小克银汉霉科(Cunninghamellaceae)o吉尔霉科(Gilbertellaceae)o毛霉科(Mucoraceae)o科(Mycotyphaceae)o水玉霉科(Pilobolaceae)o辐枝霉科(Radiomycetaceae)o瓶霉科(Saksenaeaceae)o共头霉科(Syncephalastraceae)o枝霉科(Thamnidiaceae)∙捕虫霉目 (Zoopagales)o卷头霉科(Helicocephalidaceae)o头珠霉科(Piptocephalidaceae)o科(Sigmoideomycetaceae)o捕虫霉科(Zoopagaceae)。

根肿菌、壶菌、接合菌

根肿菌、壶菌、接合菌
◆ 特征:休眠孢子游离分散在寄主细胞内,不联合形成休 眠孢子堆,外观呈鱼卵块状,成熟时相互分离。 ◆ 该属菌物都是细胞内专性寄生物,危害植物根部引起手 指状或人参块状的畸形膨大。
油菜根肿病
5
代表菌:芸薹根肿菌(P.brassicae),引致十字花科植 物根肿病。
观察十字花科根肿病新鲜样本,注意观察根肿的特点,
13
2.毛霉属( Mucor)
特征:菌丝发达,多分枝,一般无隔,无假根和匍匐枝。 孢囊梗直立,单生,不分枝或假单轴分枝,顶端着生球状 的孢子囊;有囊轴,无囊托;孢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
与根霉的区别: ①不产生假根和匍匐枝 ②生长不如根霉旺盛 ③毛霉的孢囊梗顶端的囊轴 为长圆柱形,而根霉的囊 轴为近球形
马铃薯粉痂菌 油菜根肿病
7
2、多粘霉属(Polymyxa)
特征:休眠孢子聚集成休眠孢子堆。休眠孢子堆长条 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形,产生在草本植物表皮细胞内;但 不引起寄主细胞肿大。 代表菌:禾谷多粘霉(Polymyxa graminis)。
8
(二)壶菌门
营养体: 从球形或近球形的单细胞至发达的 无隔菌丝体
玉米褐斑病
10
1、内生集壶菌(S.endobioticum)
特征:主要危害块茎,病菌刺激细胞组织增生,造成畸形肿
瘤,表面粗燥。
观察永久玻片时注意金 黄色的休眠孢子囊。
马铃薯癌肿病
11
(三)接合菌门
营养体: 大多为无隔菌丝体,较高等的种类 菌丝体有隔膜
无性繁殖: 孢囊孢子
有性生殖: 接合孢子
分类地位: 真菌界
然后徒手切片、镜检,注意观察:①寄主细胞内是否见到 成堆的休眠孢子;②受病细胞的大小与正常细胞有无区别
6

云南马铃薯粉痂病病原研究

云南马铃薯粉痂病病原研究

云南马铃薯粉痂病病原研究
刘霞;杨艳丽;罗文富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2007(33)1
【摘要】马铃薯粉痂菌(Spongospora subterranea f.sp.subterranea)是引起马铃薯粉痂病的病原.本试验对云南省马铃薯产区的马铃薯粉痂菌进行了研究,通过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进行了描述.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典型的海绵状蜂窝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休眠孢子囊结构与国外观察的一致,证明了马铃薯粉痂菌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存在.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刘霞;杨艳丽;罗文富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不同马铃薯品种对粉痂病的抗性研究 [J], 王利亚;杨艳丽;刘霞;张明;李延龙;王贞;马培芳
2.云南马铃薯粉痂病发生情况初步研究 [J], 刘霞;杨艳丽;罗文富
3.6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疮痂病及粉痂病的防效 [J], 张彤彤;张武;陈富;梁宏杰
4.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分析 [J], 赵彬;和平根;卢春玲;杨艳丽;刘
霞;丰加文;陈吉;斯纳七皮;张宽华;杨雄;李贵吉;杨俐
5.六种杀菌剂对马铃薯粉痂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J], 刘霞;黄勋;赵彬;杨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防治方法:a、培育抗病品种 b、轮作(4-6年) c、施用石灰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
1.主要特征:
➢ 营养体形态变化很大,最低等的是单孢体,稍进化的是具 根状菌丝的单孢体,较高等的为无隔菌丝;
➢ 无性繁殖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有开盖释放和通 过出管或囊壁破裂孔口释放的非开盖两种方式;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二)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Mastigomycotina
根据游动孢子鞭毛数目、类型及着生位置将鞭毛菌 亚门真菌分为4个纲:
1) 根肿菌纲:游动孢子前端有两根长短不等的尾鞭; 2) 壶菌纲: 游动孢子后端有一根尾鞭(whiplash); 3) 丝壶菌纲:游动孢子前端有一根茸鞭(tinsel); 4) 卵菌纲: 游动孢子有一根茸鞭和一根尾鞭;
➢ 有性生殖大多是通过两个游动配子配合形成的结合子发育 成休眠孢子囊(萌发时以开盖或非开盖方式释放1至多个游 动孢子)。
游动孢子
营养体
休眠孢子囊开盖释放游动孢子
节壶菌属(physoderma)
• 营养体为有细胞壁的膨大细 胞,其间有丝状体相连;休 眠孢子囊扁球形,有囊盖。

节 壶 菌 属 休 眠 孢 子 囊
玉蜀黍节壶菌(P.maydis) 引起玉米褐斑病
内生集壶菌引起马铃薯癌肿病 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Potato Wart
芸薹油壶菌(Olpidium brassicae): virus vector : 游动孢子是传播病毒的介体
Lettuce big-vein virus Tobacco necrosis virus
大 白 菜 根 肿 病
B、粉痂菌属( Spongospora)
❖ 休眠孢子聚集成中间和表面有 空隙、似海绵状的球状体(休 眠孢子球)。
❖ 马铃薯粉痂菌(S.subterranea) 为害马铃薯块茎皮层,形成疮 痂状小瘤,引起马铃薯粉痂病
马 铃 薯 粉 痂 病
C.多粘菌属 (Polymyxa)
甜 菜 丛 根 病
代表菌:芸薹根肿菌(P.brassicae)-十字花科根肿菌 1)生活史
休眠孢子 土壤、病残体
越冬 减数分裂
萌发 释放
1个游动孢子
侵入根毛
原生质团(2N) 刺激细胞肿大
原生质团(N)
侵入根部
合子
质配
4-8个游动孢子 (配子)
释放
发育形成
游动孢子囊
2)传播途径:灌溉水、病土移动(土传病害)
1、营养体差异较大:
a. 较原始类型:无细胞壁的原生质团或变形体(根肿菌纲); b. 稍进化类型:单胞体或单细胞具假根(壶菌纲); c. 较高等类型:无隔菌丝体
2、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3、有性生殖:
低等:同形或异形配子交配→合子→发育成休眠孢子囊 高等:异型配子囊(精卵)交配,形成卵孢子。
1、Main characters of Plasmodiophemycetes ➢ 营养体为无细胞壁的原生质团或变形体,生活在寄主细胞
内,以整体产果的方式繁殖,营养体以原生质割裂的方式 形成大量散生或堆积在一起的孢子囊。
➢ 只有一个根肿菌目,重要的有3个属。
2、main genus A. 根肿菌属( Plasmodiophora)
B. 粉痂菌属(Spongospora)
C.多粘菌属(Polymyxa)
A、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 休眠孢子在寄主细胞内游离 分散成鱼卵状
➢ 寄生在寄主根部,形成肿瘤, 细胞内专性寄生。
➢ 芸苔根肿菌(P.brassicae)主
要寄生在十字花科植物如芜 菁、油菜、大白菜等的根部, 引起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尾鞭:基部坚实,端部细软而有弹性,无茸毛 茸鞭:呈羽毛状结构,有一长的主轴,沿主轴两侧有茸毛
(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
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
根肿菌纲: 粉痂菌属( Spongospora)
多粘菌属(Polymyxa)
腐霉科:腐霉属(Pythium)
疫霉属(Phytophthora)
莴苣巨脉病
卵菌纲(Oomycetes)
鞭毛菌亚门最大的纲,也是其中与植物病害最密切的纲
1.主要特征:
① 营养体为分枝繁茂的无隔菌丝体(二倍体,2N),细胞壁 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② 无性繁殖形成各种形状的游动孢子囊,在孢子囊内产生双 鞭毛的游动孢子;
③ 有性生殖异形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交配在藏卵器中形 成一个多个卵孢子-卵菌
• 休眠孢子聚集成不规则形的休 眠孢子堆,产生在植物根表皮 细胞内,但不引起寄主细胞肿 大。
• 禾谷多粘菌(P.graminis)游动孢 子可传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 (WSBMV); 甜菜多粘菌 (P.betae)传播甜菜 坏死黄脉病毒(BNYVV)-甜菜 丛根病
Polymyxa graminis Top: low-power view of a root Bottom: two clusters of resting spores in a single root cortical cell
④ Cause seedling and root rot diseases
Diseases caused by Oomycetes Seed rots and Seedling Damping-off
第二章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The fungi of Mastigomycotina and its pathogenic characteristics
第二章 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astigomycotina
卵菌纲:
霜霉科:指梗霉属(Sclerospora)
单轴霉属(Plasmopara)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 霜霉属(Peronospora ) 盘梗霉属(Bremia)
白锈科:白锈属(Albugo)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Peronophythora)
根肿菌纲 (Plasmodiophoromycete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