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水族介绍

水族介绍

网站首页 |今日中国 | 中国概况 | 法律法规 | 公文公报 | 政务互动 | 政府建设 | 工作动态 | 人事免 | 新闻发布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水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4月14日 13时57分 来源:国家民委网站【字体:大 中 小】概况水族总人口406902人(2000年),主要生息于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黎平等县为主要散居区,此外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水族与周边的汉、苗、布依、侗、瑶、壮等民族友好相处,共建家园。

水族自称“睢(sui3)”,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

对于水族的来源,民间和学术界出现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实际是针对水族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而论,都有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

据《百越源流史》载,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形式。

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古代居住着许多部落,史学界统称为“百越”。

水族先民南迁之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骆越”支系中,然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因此,水族社会保留着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浓郁文化遗存。

水书是夏商文化的孑遗,属水族的精神支柱。

鱼是水族的图腾,饭稻羹鱼是水族的重要社会习俗。

水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

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

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

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

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单一民族迈进。

水族先民水族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水族马尾绣的资源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水族马尾绣的资源转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水族马尾绣的资源转化作者:于振荣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水族马尾绣承载了丰富的水族传统文化因素,是水族本土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与创新一直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水族马尾绣所承载的产品、观念、工艺等慢慢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下来。

笔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出发,结合水族马尾绣文化资源开发的状况,讨论资源转化如何实现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一、水族马尾绣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被称为“中国刺绣中的活化石”,有六道工序、五十二种工艺之多,是水族妇女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的集中体现。

马尾绣承载了水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及历史研究价值。

2006年,马尾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成功申请了“贵州三都水族马尾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科研项目,项目主要研究马尾绣的传承发展问题。

水族马尾绣作为一种水族社会特有的民族艺术,具有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和认同功能。

水族马尾绣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女性绣花鞋、服装的局部装饰、女性围腰的胸牌、童帽、幼儿口水兜、荷包等。

在水族的习俗中,母亲会将象征着吉祥富贵的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童帽作为礼物送给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的第一个孩子。

这样精心制作的背带经久耐用、代代相传,倾注了水族人对生命的期盼与渴望。

水族妇女服饰中出现的图案纹样,是水族妇女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劳动对自然万物的领悟和体验,并运用概括夸张、抽象生动、移情于绣的艺术手法,反映出水族人淳朴的生命情感意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水族马尾绣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也出现了传承保护和发展创新之间的矛盾。

许多研究讨论了马尾绣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

比如,传承主体断层、管理不当、现代生产技术的冲击、文化创新困境等问题。

对此,有的研究指出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冲击,马尾绣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淡化,其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水族民间棋类游戏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水族民间棋类游戏的研究

易行 的特点 。 3 从 行 棋 的 规 则 来 看 : 述 五 种 棋 中 的前 四 . 上
之 间 的空档 , 形成 挑 担 状 , 可 将 对方 被 担 的两 颗 则 棋挑 掉 ; 若能 以 自己两 颗 棋夹 住 敌 方 一 棋 , 可 讲 则
敌 棋抬走 。这 样 , 道 把 敌 方 棋 子 吃得 只剩 一 颗 , 知
图2 三都水族 自治县水根村 的水族 同胞在下棋
图5
4 挑抬 棋 ( 6 : 种棋 比较 复 杂 , 能 锻 炼 . 图 )这 最 智 力 。挑 抬棋 为二 人对 弈 , 方 分 占左 右 , 摆 五 双 各 颗棋 子 。依棋 盘 格 子 中的 直线 或 斜 线 走 棋 。在 直
线 上 , 次可 跨越 数格 。如 果能将 棋走 进对 方两 棋 一
/ /

5 官王棋 : 叫 “ 化 棋 ” 三 人 对 弈 , . 又 叫 , 甲乙 丙
三 方各 摆 一 颗棋 子 , 拳 动 手 。事前 , 猜 各人 先 要 好 自己 的数字 , 甲要 “ 五 一 ” 乙要 “ 四二 ”, 如 七 , 八 则 丙就 是 “ 九六 三 ” 。三 家 同 时 出拳 , 人 限 出 三 个 每
儿童游戏 歌 舞类
棋 艺类
类 ) 羊吃麦子 ( 、 法借嗷抹 ) 卷晒席 ( 田)摇 摆 ( 格铃麻 ) 猫 捉老 鼠( 、 领 、 孔 、 苗行 反难 ) 捡 子 ( 倒 ) 打地 、 麻 、
老 鼠( 梅暖反难 ) 耍纲花 ( 、 怀弄 ) 骑颈马 ( 、 挤麻哥 ) 等
铜鼓舞 ( 丢压 ) 斗角舞 ( 、 贵都 刀) 芦 笙舞 ( 印) 、 补 等
并将 其 逼上顶 点 即胜 。
《 ∈ \ \ /

水族传统节日

水族传统节日

水族传统节日中国水族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以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为人所知。

下面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水族传统节日,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这些文化瑰宝。

夏刈节夏刈节是水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份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丰收。

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神灵、舞蹈表演、传统音乐演奏和各种竞技比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花龙舞”,参与者身穿华丽的服装,手持花龙,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形成壮观的游行队伍,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灵山节灵山节是水族人民纪念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节日。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人们会前往当地的山上举行盛大的祭典。

在活动开始之前,人们会清理祭祀场地,并摆放各种供品和祭坛。

届时,水族族长和祭祀师会带领人们一起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他们保佑家庭安康,生活幸福。

与此同时,音乐和舞蹈表演也会随着祭典的进行不断拉开序幕,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氛围。

水灵节水灵节是水族人民独有的传统节日,用来庆祝田间灌溉水源丰沛和庄稼的成长。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人们在庆祝活动中会装扮成各种精灵的形象,带着祝福和喜庆的心情,走向田间地头,一边边播撒庄稼种子,一边边歌唱跳舞,提升庄稼生长的喜悦氛围。

同时,人们还会组织搓丝比赛、水上竞技等活动,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火把节火把节是水族人民的独特节日,也是他们庆祝驱邪、辟邪和纳福的重要方式。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一月中旬举行,为期三天。

期间,人们手持火把,在夜晚的街道上跳舞,形成一片星光闪烁的壮观景象。

火把跳舞的同时,还有音乐和舞蹈表演,为整个节日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举行篝火晚会和传统竞技比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水族传统节日是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水族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也传承了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统节日也在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呈现出更加多彩和多样的庆祝活动。

水族百草药酿酒技艺

水族百草药酿酒技艺

水族百草药酿酒技艺
水族百草药酿酒技艺是水族的一项传统技艺,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每当夏末秋初,水族群众上山采集120多种草本、藤本、木本植物的茎、藤、叶等,晾干后制成药粉,与米糠按比例合成,然后用新采草药熬成药汤搅拌,经过发酵,制作成当地特色的百草酒药。

使用时,将粉末圆球捏碎成粉末,与煮好的米饭、玉米等按一定比例拌匀,让其发酵,变成酒酿,大概过十来天,用甑子来馏,蒸出酒。

用这种酒药烤出的米酒,口味醇香甘甜,口感温软,喝酒不痛头、不口渴,具有舒筋活血、滋补、健胃等功效和药膳保健的特征,深受消费者青睐。

水族百草药酿酒技艺是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水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项技艺也为水族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

2006年,水族马尾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省是水族大本营,三都县是中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

马尾绣这种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流传分布于三都县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以及独山县的本寨水族乡等少数水族村寨。

1、历史渊源水族马尾绣与水族历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水族发祥于睢水流域,属百越民族的一支。

水族生息地区史称东谢蛮。

《唐书?南蛮传》载:“东谢蛮,其地在黔州之西数百里……丈夫衣服有衫袄,大口祷,以锦绣及布为之。

”此外,当地“有功劳者,以牛马铜鼓赏赐”。

马是水族社会中重要的畜种,水族人养马、爱马、赛马,至今赛马仍是水族重要节日里不可或缺的节目。

另外,水族男丧牺牲品最崇尚马匹。

这些习俗在水族依旧传承,由此可见马尾原料的供给与水族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习俗有关。

马尾绣按其制作方法应属于钉线绣。

这种技法早在唐宋时期便已流行。

东谢蛮的“锦绣”衣服或许与水族马尾绣有关。

但是,马尾绣的具体起源已不可考,也无考古实物为证,只有民间的一些传说和专家的评述。

著名史学家史继忠教授在《触摸夜郎魂》一书中,称水族马尾绣背带主体图案酷似中原古代的饕餮纹。

①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的纹样也在发展和变化,与其他民族的工艺技法交流,整合,然而其基本的意念造型和主题符号却仍然保存至今。

2、马尾绣使用范围和题材水族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亦即背扇、育儿袋)、女性绣花鞋、服装的局部装饰、女性围腰的胸牌、童帽、幼儿口水兜、荷包、古代男性服饰的点缀等。

饰有马尾绣的服装及饰品是很珍贵的,一般只在节日和重大活动时穿戴,在水族生活礼仪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水族女子出嫁后。

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家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

马尾绣图案的题材很广泛,最常见的主体图案貌似展翅的蝴蝶,呈中轴线对称,圆润饱满,也有人解释为水族地区常见的梯田,另有大量造型别致的花、鸟、虫、鱼、蝙蝠、葫芦等动物和植物的变形图案,还有龙、凤、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以及太阳、铜钱、云纹、水纹等图案,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书,即水族文字。

水族马尾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水族马尾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水族马尾绣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特有的刺绣,起源已不可考,它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

现主要分布于三都县境内的三洞、廷牌、水龙、中和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传统马尾绣以背带、服饰、鞋帽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尾绣产品又增加了钱包、装饰绣片等,但仍以背带最具代表性。

1 马尾绣的价值马尾绣是我国刺绣大家庭中独特的一员,2021年5月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主要价值:1.1 历史文化价值水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马尾绣自从诞生就体现了水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基因,承载着鲜明的民族记忆,是水族历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活态的水族文化史,对研究水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审美欣赏价值马尾绣制作工艺独特,它先用马尾做芯以白丝线缠绕后盘绣于图案轮廓上,再用丝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再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使绣品呈现浅浮雕感。

绣品造型生动、概括,用色夸张强烈,具有极强的审美情趣及视觉美感。

1.3 经济价值三都水族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对马尾绣进行合理开发,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为制作者和传承人带来经济效益,既可促进马尾绣的传承与发展,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

1.4 文化传播价值近几年随着旅游热的兴起,贵州的山地文化、旅游产品也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富有特色的马尾绣成为众多旅游人士和藏家购买、收藏的对象,为宣传多样的贵州民族文化,让外界了解认识贵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水族马尾绣的现状马尾绣申遗成功给它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现在愿意长期从事马尾绣工作并且技艺高超的人越来越少,且年龄主要集中在50~65岁这个阶段。

65岁以上的绣娘虽然有技术也有经验,但体力、眼力大多力不从心了。

50岁以下无论技术好坏愿意长期从事此行业的绣娘呈逐年减少的态势。

虽然政府大力提倡并有相应鼓励及帮扶措施,但遗憾的是传承出现断层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由于急功近利的原因绣品质量下降明显,同时市场上愿意买这种产品单一、费时费力、知名度远低于其他各大名绣且价格相对昂贵的纯手工绣品的普通消费者也并不多。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

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

Culture 文化 艺术水书是世界上除东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在水族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至今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婚丧嫁娶仍然照水书记载的“水历”推算决定。

远古贵族的玄妙“天书”在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远古走来的贵族”,她有自己系统的语言、文字、风俗,并由此衍生出其自成一体又神秘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就是水族。

水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的一个支系,其聚居地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脉以南、都柳江和龙江上游,现在主要以贵州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中心和环三都周边地区。

在17种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中,水族便是其中之一,水族的古老文字称为“水书”。

水书是勤劳智慧的水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

水语将水书称为“泐睢”,意即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书。

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宗教等文化信息,是水家人的“易经”,目前仍在水族民间普遍使用,故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一部解读水族悠远历史的重要典籍,亦是破解、研究和传承水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密码。

/李 音象形文字“活化石”水书▲ 古朴的水族村寨文化 Culture水书包括丧葬卷、婚嫁卷、起造卷等多种,内容涵盖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时令节气、鸟兽鱼虫、身体五官、数目方位等,字体形态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是图画象形,有些是楷书的颠倒、斜置或反写,外行人看来就是一部费解的“天书”。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振江长期在水族地区考察,从事水书与水族社会的研究。

他说:“大概自明末清初起,水族就主要生活在广西、贵州相接的偏远山区,山高林密,瘴气弥漫,野兽众多,自然条件与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各种意外导致的悲惨人身伤亡事故层出不穷。

受限于当时普遍低下的理解能力和生产能力,普通民众不能够解释,更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逃脱这些厄运,而只能归因于鬼灵作祟,水书因此应运而生,并长期影响了水族社会。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三都县乡村振兴研究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三都县乡村振兴研究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三都县乡村振兴研究作者:杨红艳罗林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3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唤醒了不少已经“沉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使它们重焕生机,迸发出蓬勃的活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拥有丰富的水族非遗。

在新时代,探索更好的水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深挖非遗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发展乡村产业的优势,优化乡村生态,改善乡村生活,建设乡村文明,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族;非遗;乡村振兴;三都县千百年来,非遗与乡村同命运、共兴衰,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2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可以看出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国也经历了工业文明、外来文化、商业浪潮的轮番冲击,出现了乡村非遗加速消亡、乡村现存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应对新技术乏力、文字梳理和传授能力弱等问题。

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非遗的作用。

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也不只是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水平,应该是实现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

一、三都县水族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水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县内的水族人口占67%,且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在这里。

目前,这里的水族特色文化保存完整,可谓世界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为保护水族文化,三都县建立了完整的水族非遗保护体系。

水族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有4项,省级名录的有15项,州级名录的有3项,县级名录的有26项;国家级传承人有2人,省级传承人7人,州级传承人19人,县级传承人400人。

这体现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非遗的核心要义,且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永恒主题。

水族的特色传统文化

水族的特色传统文化

水族的特色传统文化
水族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宗教信仰、饮食、服饰等等。

在宗教信仰方面,水族信仰原始宗教,崇奉多神,对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都十分重视。

饮食方面,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

在服饰方面,水族喜欢色彩浅淡素雅的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此外,水族还有独特的节日文化。

例如,卯节是水族的传统节日,当天水族的青年男女会打着伞,拿着手帕到卯坡唱歌、跳舞和玩游戏。

额节与端午相似,用鱼作为贡品,还有糯米饭、甜酒、南瓜等。

苏宁喜主要起源于原始宗教和祭祀活动,小孩子可以提着小竹篼,唱着歌出没于各家门户。

敬霞节是为了风调雨顺,在霞堂设祭坛,坛前立着一根竹竿,竿顶上站立一只公鸡。

铜鼓节起源于赶走野兽,人们会吹芦笙、唢呐,有的骑马,有的挑着各种食品,还会在中央草坪设立一些杉杆,增添神秘感。

水族的其他传统文化比如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印染、雕刻等,都精巧别致。

水族的石雕也颇具盛名。

阳安地区的石雕栩栩如生,名闻遐迩。

水族马尾绣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总的来说,水族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包括宗教信仰、饮食、服饰、节日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水族的独特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水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

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

马尾绣的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

水族马尾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

四川成都织绣和其它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

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

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

现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1]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水族端节

水族端节

水族端节端节是我国水族最重要的节日,2006年1月已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uan festival is the Shui people ’ s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t has been selected in the firs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 January, 2006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

“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

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

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通称“水年”。

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

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

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

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

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

2006年5月20日,青海省同仁县申报的水族端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43)历史源流水族端节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

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

三都水族端节文化习俗

三都水族端节文化习俗

三都水族端节文化习俗
七个水族分支,七天节庆周期,共历时七七四十九天的水族端节,是世界上最长的传统民族节日。

“端节”在水语中为“开端”,有辞旧迎新之意。

端节的第一天相当于我们熟知的大年初一,热情好客的水族人民会在这天把客人请到家中,一起享用水历新年的第一顿饭。

饱餐后,他们穿上崭新的水族服装,带上银饰,携亲戚好友来到三洞乡马坡,为赛马选手摇旗呐喊。

水族“端节”民间赛马,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隆重节日活动。

每到“端节”这一天,水族聚居的村寨附近的“端坡”上,人山人海,马跃人欢,热闹非凡,那就是水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端节”赛马。

由于水族端节是以不同族姓分别轮流过的,因此不同族姓都有自己的“端坡”。

三都水族主要由七个分支组成,他们以村落的方式居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三洞乡、中和镇等地。

按照传统,每个分支从水历十二月至水历新年二月轮流举行为期七天的端节庆典,届时他们会邀请周边各个村落的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丰收之喜。

水族端节又叫瓜节,其历史悠久,水族人称之为“借端”,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
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水族端节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水族马尾绣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水族马尾绣

绣花的完整艺术品。 制作这样一

歹 结 “

要花一
年左 右 的时间。 水族
中老 年妇 女 制作
结 歹 “

尾花 ,

般不 用剪纸底样 , 而 直接在红 色 或蓝
色缎料上 用预 制好 的马尾绣线盘绣 , 综合运 用结绣 、 平针 、 乱针 , 灵 活 自如 , 图 案美观 耐看 。
资料 来源 : 《贵 州古镇 名寨 》( 贵州 人 民 出 版社 ) 责 州 财经 学 院省情 资料室提供 责任 编辑 ,萧敏娜
二 十 多块 大 小 不 同 的马 尾 绣 片组 成 , 周 围 边 框 在彩 色缎 料底 子 上 用 大红
或 墨 绿色 丝 线 平绣 出几 何 图 案 , 而 在上 部两 侧 为马 尾 绣背带手 , 下 半部
为背带尾 。 有精美 的马 尾 绣 图 案与主 体部位相 呼应 ,
结 歹 “

成 为通 体
水 族 民俗 、 民风 、 图腾 崇拜 及 民族 文化 的珍 贵艺 术资料 。
马尾 绣 工 艺 十 分 复杂 , 采 用 这 种 工 艺 制 作 的绣 品 具 有浅浮 雕 感 , 造
型 抽象、 概括 、 夸张 。 虽 历 经 时代和环 境 的变化 , 但其造 型 理 念和程 式
Hale Waihona Puke 化符号 基 本 不 变。 马 尾 绣 背带 主 要 包 括三 部分 , 上 半部 为 主 体 图 案 , 由
主 管 主 办 :贵 州 财经 学 院 编 辑 出版 :贵 州 财经 学院学 报 编辑 部 地 址 :贵 阳 市 鹿 冲 关 路 2 7 6 号 ( 邮编 5 5 0 0 0 4 )
电子 邮件 :g z
.c yx b

贵州创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

贵州创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

贵州创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江南非遗编辑】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贵州三都“水书”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水书”研究者成功制作完成的水族水语有声词典电子版已正式问世,并免费供社会各界使用。

水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

据考,甲骨文之前,水族古文字就已存在。

用其书写的文字被称为“水书”,记载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等文化信息,至今,水语仍在水族地区广泛应用。

有关专家认为,水语、水书是独特古老的人类文化瑰宝,誉之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据了解,水族水语有声词典电子版由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士潘中西及县民宗局工作人员潘政波共同发起制作,在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的鼓励和协助下,耗时2年时间制作完成,收纳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综合词、日常用语、水书常见水族古文字等1600多个水族古文字或词组,一个文字或词组均由汉字、国际音标、水族读音组成,用鼠标轻点一个字后“小喇叭”,即可听见这个字的水语读音,是一部轻松学习水语和研究水书文字的工具书。

近年来,水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备受关注,国家教育部曾派专家调研组对水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进行调研,同时三都县从立法的高度开展水书保护工作。

2007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水族文字的字典《水书常用字典》问世,成为水、汉两族语言信息交流的工具书。

此次,水族水语有声词典是少数民族语言有声资料的创举,有声词典运用国际音标对其注音,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水书文字,对水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协助词典校稿的语言学者、贵州大学西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赖静如表示,丰富的水族文化蕴涵在水族人民的语言当中,水书中的祝词、民间的诗歌、口头传说,随着传承的断代,迫切地需要被记录下来,水族水语有声词典电子版的问世对于水书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研究——以水族斗角舞为例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研究——以水族斗角舞为例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研究——以水族斗角舞为例潘丽君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摘要: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当中,水族斗角舞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非遗瑰宝之一。

水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形成时,对其过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严格挑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

斗角舞作为水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水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水族斗角舞从民间表演走向体育竞技舞台表演的调研,发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斗角舞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以促进水族斗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水族;斗角舞;民间表演;体育竞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是挖掘和创造传统体育项目的源泉,是分析民族民间舞蹈在各个阶段的开端和发展的活化石,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现在保存在水族民间的传统舞蹈,最具民族特色的有水族铜鼓舞、水族斗角舞和水族芦笙舞等,这些水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水语称为“贵都刀”,水语“都刀”是“打架、相斗”的意思,在汉语当中的意思是“水牛打角”,也就是斗角、斗牛之意。

斗角舞是一种模拟舞蹈,舞蹈的基本步骤大多反映了斗牛的不同姿势和接近牛的动作,这不仅是对美的赞扬,更是生命与权力的颂歌。

斗角舞的摆荡动作幅度大,如摆动腰身、跨部、翻滚和抖肩等,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大方的性格[1]。

水族斗角舞是在过年过节、丧葬、祭祀等活动中开展,斗角舞活动现象反映的是生存、认知、思维和精神价值。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斗角舞开展现状(一)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斗角舞民间开展情况水族斗角舞作为水族的文化现象,对这一文化现象的分析,主要是对水族斗角舞流传区域的分析,对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的地理分布进行探究。

水族主要分布于三都县的都江、打鱼、中和和水龙等乡镇。

富有青春活力的斗角舞,在三都一带的九阡镇、扬拱乡、坝街乡、中和镇地祥乡、三合镇、拉揽乡懂术村、打鱼乡盖赖村、排炮村和都江镇怎雷村寨等水族的居住区都很流行,其中贵州省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是三都县都江镇的怎雷村,且怎雷水族村寨的“重点保护”对象是“斗角舞”。

享誉千年的水族九阡酒(九阡酒的名字由来)

享誉千年的水族九阡酒(九阡酒的名字由来)

享誉千年的水族九阡酒(九阡酒的名字由来)
九阡酒,民间俗称“九仙酒”,是水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健饮品,是按水族民间传统药方,采集130多种地产药材制成酒曲,选用地产优质摘糯为原料酿制而成。

色泽棕黄,醇香馥郁,天然淳正,酒性平和,清新淡雅,余味悠长。

并具有强身健骨、劫风去湿、滋阴壮阳、延年益寿之功能。

同时,对多种妇科杂症有独特之疗效。

2009年,“九阡酒酿造技艺”被评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产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

九阡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

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

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

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

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开发与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略论罗燕(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民族古籍办)论文摘要: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民族,有着独具的特色。

文章着重论述扶贫开发与水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提出对水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对策。

使水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永续发展.关键词:扶贫;水族;保护传承水族有近4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福泉市,黔东南州的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从江县、剑河县,广西的南丹县,云南的富源县等地区。

一、水族文化资源1、水族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口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容来讲,是非常丰富的。

涉及文学、历史、地理、经济、语言、文字、艺术、医学、宗教、历法、民俗、生产技术等。

水族口头文化通过民间口耳相传,世代沿袭,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繁多,以神话、歌谣、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多种形式流传于民间。

⑴、神话。

水族的神话格调高昂,思想健康、气魄宏伟,具有激发和鼓舞人奋发向上的作用,构思巧妙、幻想新奇,具有永久的魅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水族的社会发展和每一个民族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低级经济基础和贫乏的知识,决定了水族先民认识世界的水平,从而才以他们奇丽的幻想创作了极为丰富的神话。

按其内容可分为:开天地类,如《开天地造人烟》、《恩公开辟地方》等;人类起源类,如《人类起源》、《牙仙造人》等。

我们可以从这些神话中了解到水族先民为了生存而与自然作,斗争以及人类自身演变的情形。

⑵、歌谣。

水族的歌谣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等。

按内容分为古歌如《人龙雷虎争天下》、迁徙歌如《在西雅,上广东》、生产歌如《造房歌》、风俗歌如《端节歌》、苦歌如《苦难歌》、酒歌、丧葬歌、婚嫁歌、情歌等等,其主题鲜明、内涵丰富、言语简练、风格刚健清新,所反映的内容充满了劳动的美、斗争的美和情感的美,渗透在水族人民的各个生活领域,具有民族凝聚功能、历史功能、寄托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功能等多种功能和研究价值。

⑶、传说和故事。

水族的传说和故事的产生是继承了神话流传的影响,随着现实生活视野的逐步扩大,而逐渐产生和不断丰富。

水族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题材广泛。

从内容上可分为迁徙如《燃火》、风物如《温泉的传说》、爱情如《韦光与石仙》、善恶如《石马宝》、抗暴起义如《简大王的故事》、机智人物《金贵的故事》、动植物如《满懂满》、物产《漆树的来历》等方面至今尚在水族人民生活中流传,由于它是在各个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从人们的客观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⑷、童话和寓言。

水族童话是对儿童进行人生启蒙教育形象化的教科书深为水族人民所需要和喜爱,因而世代相传,久经不衰。

水族童话的内容是扬善怨恶,赞扬勤劳、忠厚、善良的美德,批判贪婪、狡诈、恶狠的恶行。

具有代表性的有《包谷姑娘》、《葡萄姑娘》、《兄妹斗虎》等。

水族寓言以教诲为主要目的,含有较深刻的意义,大体可分为道德性寓言和哲理性寓言,道德性寓言从各方面反映了水族人民长期纯朴的道德和真诚、谦逊、无私、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

如《乌鸦和老蛇》、《蜘蛛网和蚊子》等。

哲理性寓言揭示事物的规律,含有一定的哲理,知识性强,能启人以思,晓人以理。

如《石匠和木匠》、《脚和眼睛》、《鹌鹑和老鼠》等。

无论是水族童话还是寓言,都是水族人民对积累生活、生产经验的一种总结。

是水族人民智慧的一种结晶,是非常珍贵的财富。

水族口头文化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全面纪录了水族历史根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揭示了水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特征。

2、水书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均为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它源于洛书、周易。

2006年被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书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其象形原理亦与甲骨文相似。

行文体例,先注年月日时方,下注兆象及说明,犹甲骨文先注占卜时间,下注贞兆。

又有许多表达宗教内容的文字,有些字近似汉字的反写或倒写等。

(水书)水书是水族先民用以记载古代天文、地理、历史、宗教、历法、民俗、伦理、哲学、美学、法学、人类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水族的百科全书。

水书的抢救、征集、整理,对进一步研究水族古代语言文字、历史、哲学、天文、历法、语言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解读人类发展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受到世界语言学界的瞩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水书所反映的天象、历法资料,显示了水族先民的天文知识水准,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民俗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水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社会生活价值,更具有经济开发的价值。

水书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目前我国稀有的、完整地、活态地保存并应用至今的古老文字。

水书不仅仅在水族社会应用,水族聚居区周围的汉族、布依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也相信水书、认可水书、应用水书。

水书就其应用范围来说,是开放型的,可为任何一个民族服务。

水书结构较为丰富,可分为1、象形字。

2、指示字。

3、会意字。

4、假借字。

5、象形、会意与指事结合造字。

水书是我们今天推断文字历史的重要依据。

3、水族马尾绣水族马尾绣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2006年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马尾绣)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马尾绣、平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水族姑娘用这种手法绣出来的花纹图案有很强的浮雕美。

刺绣手法与西周时期辫子骨刺绣填彩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特征都是以流动曲线组成的对称图纹,似花非花、似蔓非蔓、象波涛滚滚、如行云,似流水,叫人瞩之神往,似乎让人进入一个完全抽象的空间和另外一个神奇的远古世界。

水族通过这种传统的刺绣得到不断的传承、补充和发展。

4、庆典活动——端节卯节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006年也被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端。

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独山县、荔波县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

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

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

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端节的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

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如都匀市奉合、阳河等地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过第二个亥日;恒丰,三洞地区过第三四个亥日。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

“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

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敲铜鼓)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

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

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大叶韭菜、广菜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

相传,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往北迁徙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

远祖靠这食物充饥来到黔南落户,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

(祭祖)端节清晨,水族村民在长老指挥下敲起了神圣的铜鼓,大家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人寿年丰,然后随着铜鼓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

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语:干杯!干杯!)的欢呼声中干杯,一边吃些鱼和其他菜肴。

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

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也不敢冷落他们。

赛马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

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

青年人赶端坡不但为了看赛马,还把这盛大的聚会看成是物色情侣的好机会。

跑马之前也要举行--个简便的祭典。

人们在跑道中央设一供席,上摆各种各样的祭品,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主祭,长老伫立桌前神情肃穆,端斟满酒的酒杯,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吉祥如意的话语。

祭典完毕,寨老跃身上马在跑道上遛上一圈,方宣告赛马开始。

水族的赛马形式非常独特,叫做"挤马"。

当指挥者一声号令,骑手扬鞭策马,在山谷互相冲闯,在抗争中挤出山谷向坡顶冲去,谁先到远坡顶,谁就是胜者。

当夜幕降临,水乡山寨星光点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人们将铜鼓悬挂在堂屋中央,敲击为乐,彻夜不息。

趁着夜幕,在端坡上相识的未婚青年男女相约而至,芦笙悠悠,情意绵绵,青年男女成双成对漫步在低矮的丛林中;幽坐在散发着缕缕清香的池塘边;他们无所顾忌,纵情歌唱,相互倾吐衷肠。

在水族中,有“过端不过卯,过卯不过端”的传统区分。

过卯节的这些村寨把水历九月或十月(农历五、六月)的卯日作为新年节日,叫做"借卯",意为"吃卯"。

按照水族的族规,凡过端节的村寨,就不过卯节,而过卯节的,就不过端。

赛马二、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1、物质文化⑴水族村寨大多数是依山傍水而立,人们居住“干栏”式房屋,这些村寨需要进一步维修并培植环境。

⑵与水族衣着有关的水族刺绣、剪纸与印染艺术是水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⑶水族的石雕、木雕、工艺美术及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的商品价值的潜在力也是不可忽视。

铜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及社会功能也是急待开发的问题之一。

⑷水族的饮食文化,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扶贫开发使产品进入市场,从而才能改善水族地区的同胞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2、精神文化水族的水书、神话传说、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是异常丰富多彩的,它最具民族特色。

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所有文化资源的开发,要通过研究使之变成文字的表达,图画的宣传,艺术象征的表演,最终达到物化和商品化,其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的自我意识,其次才是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产品商品化,使之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

3、观念文化水族人民的观念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其原始宗教的观念、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