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生死场》序

合集下载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叙事研究——以生死场为例2010届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 華東師範大學萧红叙事结构研究——以《生死场》为例The study on Xiao Hong’s novel structure——"Life and Death" as an example院系: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班级:学号:姓名:2014年5月完成中文摘要萧红在小说结构上的创新之举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生死场》这部早期作品中。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对“意象”的重复轮回叙述展示其对于生命存在的深深质问,这种轮回叙述也形成了章节内部间的有效联系,并且延伸到了文本以及文本之外,和叙事节奏相互应和。

使得文本内容之间形成紧密关系的还有文本隐含的对于人和物、男性和女性、父母和孩子、地主和农民、中国和日本这五对关系的详尽叙述,这五对关系形成纵向和横向的交错关系的背后都是对权力的争夺作为支撑,以此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生存境况。

本文将对以上两点进行深入探析,探索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方式,成功地打破传统小说在结构上的束缚的重大意义。

以此再次提起萧红的意义。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叙事结构AbstractIt is very obvious that Xiao Hong is a pioneer in the innovation of novel structure, which is especially embodied in herearly work called Life and Death. In this book, she uses cycling narration to talk about its “images” which expresses her deep queries towar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and this method guarantees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chapter, besides, cycling narration also extends beyond the text and echoes with the rhythm of narration. Besides the narrative method, what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of the content is the specific narration about five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people and things, males and females, parents and children, landlords and peasants, China and Japan.The crisscros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five relationships is based on the competition for power, which actually is to pay attention to living condition of the weak and the survival condition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se two points deeply to probe into Xiao Hong’s unique planning of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breaking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novel structure.Key words: Xiao Hong Life and Death novel structure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 ........................... II 目录........................................................................................................................... ....................III 引言. (1)一、环境和人性的二重奏——对生命存在的叩问 (3)(一)闪光 (4)(二)太阳 (5)(三)荒山和乱坟岗子 (8)二、二元对立关系的同构——对物质和权力的争夺 (11)(一)人和物(价值) (11)(二)男性和女性 (13)(三)父母和孩子 (16)(四)地主和农民 (18)(五)中国和日本 (19)结语 (23)参考文献 (25)致谢 (26)引言1935年12月,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发表“给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和惊动”①,使得东北女作家萧红确立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牢固地位。

“哀其不幸,悯其不争”——评《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

“哀其不幸,悯其不争”——评《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

现当代文学“哀其不幸,悯其不争”——评《呼兰河传》中的有二伯李慧玲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摘要:萧红在《呼兰河传》塑造了一个阿Q式的人物——有二伯,但相较于后人在解读鲁迅对阿Q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萧红对有二伯却是“哀其不幸,悯其不争”。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有二伯,来揭示萧红对有二伯“哀其不幸,悯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关键词:有二伯;悲悯;承袭《呼兰河传》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萧红的代表作,它代表了萧红在艺术方面的成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德国诗人拜伦的评价,他说拜伦“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其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①后人在解读鲁迅对阿Q的态度时,便理解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多人在解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对萧红塑造的一系列“阿Q”群体,尤其以“有二伯”为例,基本上承袭了鲁迅式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细细读来,我们发现,作者对有二伯除了同情、讽刺外,还有一种对有二伯性格、处境和缺点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对其命运的悲悯,确切来说,就是“哀其不幸,悯其不争”。

一、哀其不幸(一)哀其“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有二伯这个人物形象在第五章第九节开始出现,到第六章正式叙述,这其中有二伯多次谈论到“死”——“……人死还不如一只鸡……”,“像你有二伯这条穷命,越老越结实。

……像二伯就是这穷命,穷命鬼阎王爷也看不上眼儿来的”,“……活着是个穷人,死了是个穷鬼。

”②这种看法代表了萧红对北方人民生死观的解剖,正如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③这种生死观虽然悲观无望却具有韧性。

有二伯韧性地挣扎着活着,活着却也没有什么希望,没有想着去改变什么,只是麻木地“逆来的,顺受了”。

这跟鲁迅提到的祥林嫂、阿Q、闰土一类人物对穷苦的看法类似,他们只是觉得苦,却形容不出。

鲁迅说:“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生死场》

《生死场》

《生死场》她们的故事便像流水一般地在夜空中延展开,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凄沉的阳光,等待宏壮悲愤的典礼来临。

一、“母亲神话”的分崩离析即使有少许作家描绘了母亲形象的阴暗面, 其最终目的也是致力于表达在父权社会中母亲的不幸遭遇。

然而萧红却背离了主流话语的叙述, 其笔下的母亲形象无一例外地被丑化了。

在传统观念中, 女性的生育象征了一种生命力, 生育后的母亲是神圣而伟大的存在。

“到了现代时期, 作家们积极肯定女性的生育价值, 不仅细致描摹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 而且站在男女平等的立场上给予女性在家庭中极高的和重要的地位, 给予女性这种‘自然本能’以社会价值方面的积极认可。

”[2]87所以在大多数的作品中, 生育的肉体磨难是基于精神上的满足, 展现了一种高贵和慈爱的母性之光。

然而萧红笔下的孕妇和生育过程则充满血淋淋之感, 毫无神圣可言。

《生死场》中, 金枝觉得肚子像个可怕的怪物, 在确认怀孕后, 她的反应不是欣喜, 而是发呕一般的颤栗。

同时萧红还以全知的视角俯视五姑姑姐姐的生育全过程:“她就在草上爬行……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可是罪恶的孩子, 总不能生产, 闹着夜半过去, 外面鸡叫的时候,在《生死场》中, 王婆家年仅三岁的因无人看管从草堆掉下来摔死的女儿小钟、五姑姑姐姐一出生就夭折的孩子、来到人间不到一个月就被摔死的小金枝, 这些儿童大多是以童尸的形象出现, 她们没有享受过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 来到世上不长时日, 生命就被遏止了。

这种书写固然是与萧红本人曾两次生育后失子的经历有关, 但在另一种层面上,这是由于母亲的失责、母爱的缺失导致的生命悲剧。

形象, 来消解母亲形象中的神圣与贤淑。

萧红通过对女性生育的纪实性描绘, 在女性角色的转变上, 消解了母亲形象的神圣性;通过对儿童形象不同寻常、背离常规的塑造, 展现了母亲角色由于教养失职导致生命无法延续的悲剧性。

正是通过这两方面, “母亲神话”在萧红的笔下分崩离析了。

萧红的《生死场》——“生”和“死”贯穿全文

萧红的《生死场》——“生”和“死”贯穿全文

萧红的《生死场》——“生”和“死”贯穿着全文的主线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在1935年12月在上海出版发行后,立刻引起当时文坛上的巨大轰动。

小说《生死场》描写了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后农村农民悲惨的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描写人民的悲惨的人生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农民坚决同侵略者抗争到底的精神和誓死不屈的民主气节。

《生死场》的题目“生”和“死”贯穿着全文的主线:在“死的命运”中求“生的挣扎”。

小说围绕着“生死场”的主线,通过描写几个家庭的变迁,暗示着国家从乱世中走向进步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萧红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分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颠覆旧式家庭观和描写女性的痛苦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刻画。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用了最多的描写来刻画“王婆”这个乡村老太婆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出她的不屈不挠,意志力坚强、执著的个性特点。

从王婆的形象刻画中:“束紧头上的蓝布巾,加快了速度,雪在脚下也相伴而狂速地呼叫”“宛如一阵风落到平儿的身上,好像山间的野兽要猎食小兽一般凶暴。

”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村子里妇女当中不落人后的地位。

小说中,在描写王婆和他丈夫赵三暗中较量时,王婆永远显示出不服输的姿态,“不管赵三什么态度,王婆就是自行其是,旁若无人……”。

萧红在刻画王婆意志力坚强时,有这样的描写:当她为儿子死讯痛不欲生,服毒自尽后,所有的人都以为她已经死了……,而她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王婆的复活正是她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的体现。

其次,《生死场》还在颠覆旧式“家庭观”的方面突出进行了描写。

作者描写最为深入的家庭就是王婆的家庭。

王婆的丈夫赵三具有强悍的男人形象,作者欲打破旧式家庭的束缚,在王婆临死前,有一段和丈夫意志上的“搏斗”:“赵三用他的大红手贪婪着把扁担压过去,扎实的刀一般的切在王婆的腰问……她的黑嘴角也动了起来好像说话……血从口腔直喷,射了赵三的满单衫。

”作者的这段描写的背后王婆实际上获得了胜利,她的生命虽然结束,然而却给了丈夫一记有力的回击,人物的胜利意味着旧式的“家庭观”的残害并不能轻易地把人置于死地,反而创造了人思想上的“复活”。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论《生死场》中乡村女性群像

论《生死场》中乡村女性群像

2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3期总第838期No.3,2021Total of 838《生死场》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35年底以“奴隶丛书”之三出版。

书中描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近郊一个小村庄里农民(尤其是农妇)苦难深重的生活。

在众多评论中,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是对这部作品的经典评论之一,被无数研究这部作品的学者引用过,至今仍对这部作品的剖析起重要导向作用。

序言中“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一句被大量学者引用,使得《生死场》里的人物描写一直以来都被看作这篇作品的败笔。

笔者尝试结合时代背景对这句经典评论进行分析,同时结合萧红本人的经历,对《生死场》塑造的乡村女性群像进行分析,探寻这部作品中人物描写的合理性。

1经典评论背后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这样评价道:“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1]。

”之前的学者在解读该句时,往往会和鲁迅后来写给二萧的一封信中的内容联系起来。

鲁迅在那封信中说:“那序言中……的一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不是好话,也可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2]。

”鲁迅本人尚已如此解答,于是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凭这句话,对《生死场》中的人物描写“判死刑”,认为人物描写得不够突出是《生死场》的败笔。

《生死场》中的人物描写不受当时公认的小说学所认同。

然而,任何评价都是评论者基于其所处的时代提出的。

当时的左翼文化阵营普遍认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要求人物创作要遵循人物刻画的圭臬,即刻画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如鲁迅笔下脍炙人口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

根据萧红和鲁迅的师徒关系,可以推测鲁迅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生死场》中的叙事和写景令他满意,相较于叙事和写景而言,人物描写却不怎么好,即没有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中心人物。

二是作为导师,鲁迅对萧红格外关照,加之萧红初进文坛,于是对她的要求也相对严格,以期其创作出更加鲜明突出的艺术形象。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

《生死场》简介及评论林淑君 Sok-Koon Lim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

曾用笔名悄吟。

∙左翼作家。

∙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9月9日完成《生死场》的写作。

∙其他的著作有《跋涉》、《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马伯乐》等。

∙艺术成就:作品不局限于描绘东北沦陷后的苦难,也强调东北的自然风光及人性光辉的一面。

时间: 19211年至1932年,跨度为十一年2。

背景:中国东北、哈尔滨人物:二里半、麻面婆、罗圈腿赵三、王婆、平儿福发、成业、金枝、金枝娘李青山、李二婶、月英内容简介:全书共分成17章。

一、麦场:二里半为了寻找走失了的羊,不慎踩坏了邻居的白菜,被邻居打了一顿。

他因此觉得养羊不是好兆相,想托常往城里走动的赵三找买主。

二、菜园:成业和金枝在河沿私会。

成业的叔叔福发在得知此事后,便请二里半到金枝家说媒。

金枝的母亲本来并不愿意把女儿嫁到福发家,但因金枝怀孕而无奈答应。

11921年冬,中国东北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因流行性肺炎鼠疫而死去。

这便是书中第九章所提到的传染病。

2第十章虽点明时间跨度为十年,然而哈尔滨沦陷于1932年,故应为十一年。

三、老马走进屠场:王婆为了缴地租,不得已将家中的老马卖到私宰场去。

四、荒山:月英(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饱受病魔的折腾,又遭丈夫遗弃,死后被埋葬在荒山下。

赵三、李青山等农民为了对抗地租加价,组织了“镰刀会”,欲杀了替地主做事的刘二爷。

但,“镰刀会”还没有正式动手,赵三就因打断了小偷的腿而入了狱。

赵三后来受了刘二爷的帮忙,从牢里放出来,对地主的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激烈反对地租加价,地租也就加成了。

五、羊群:当上牧童的平儿,在羊背上戏耍时撞倒了主人家的小孩,被主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第二天就被辞退了。

赵三于是让平儿和自己一起到城里去卖鸡笼。

季节一过,养鸡人家不再需要鸡笼,赵三生意惨淡,便不再进城兜售,平儿又回去当牧童了。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萧红《生死场》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含答案)——萧红《生死场》

小说专题训练----萧红《生死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萧红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

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

他走出去了。

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

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

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

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

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又是一个晚间。

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

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

”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

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

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

’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

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

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

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

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

作者简介:萧红

作者简介:萧红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萧红《生死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萧红《生死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萧红《生死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萧红《生死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

《生死场》读后感《生死场》,萧红著名小说之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1934 年东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民们每天辛勤劳动,但还是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

九一八事故后,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村庄,无情的折磨着村民。

但村民们并不屈服,他们在暗中组织起来,多难的王婆顽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机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机密宣传员,白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寡妇把孩子送回投靠了义勇军。

就连那个胆怯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卖了山羊,头领参与了义勇军。

即使会丧失性命,他们也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打败剥削人民的恶霸。

作者以毫无任何修辞的句段,一句句的向我们讲述着正义的村民在生与死、降服与反抗之间做的抉择。

他们在降服与反抗之间果断选择战斗下去;在生与死之间,他们也同样选择去冒险。

他们觉得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守护国家、生存下去,而不是听天由命;他们以这样的想法与意志力生存下去,打败面前的敌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得了绝症的年轻人,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家人和医生们都觉得他没救了,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相信自己能够从死亡的边缘逃出来。

于是,他每天下床运动的时间增多了。

他尝试着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奔跑、去感受阳光,而不是躺在床上,因为他坚信自己可以痊愈,因此他还晕倒了好几次,但他依然在坚持。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他出院了,没错,他以自信的力量、坚强的意志力顽强地战胜了病魔;同样,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因为找不到工作,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

他逐渐失去了自信、不再相信自己、渐渐消极,最后他真的一无所有。

人因为相信自己才生存到现在,科学家因相信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才变得受人尊重。

所以,同学们,不论遇到什么,都请记住,要相信自己。

在老师讲到萧红之前,我就借了《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来看,因为中学的时候看到过萧红的一篇文章,十分有意思,还依稀记得一些片段。

鲁迅:直面民族的“生死场”

鲁迅:直面民族的“生死场”

鲁迅:直面民族的“生死场”作者:古耜《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4日13版)端木蕻良指绘鲁迅头像图为鲁迅为萧红小说《生死场》所作序言图为鲁迅杂文《“友邦惊诧”论》许广平、萧红、萧军、周海婴在鲁迅墓前于1936年10月病逝的“民族魂”鲁迅,虽然未能经历为期八年的全面抗战,但他在抗战初期发表了一系列抗战言论,表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加于中国民众反日反帝斗争的任何压迫,反对中国政府的对日妥协”。

直到临终之际,他依然庄严宣布无条件地加入抗日统一战线,“因为我不但是一个作家,而且是一个中国人”。

作为一名心灵深邃、目光透辟的作家,鲁迅在民族生死关头发出了别有新意与深意的声音。

一1935年11月14日深夜,鲁迅在荧荧的灯光下,读完了《生死场》的校样,随即写下了《萧红作〈生死场〉序》——这篇序文很短,满打满算不足千言。

然而,在我看来,它却是鲁迅著作中意义丰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该序言紧紧抓住日寇侵占我国东北这一重要历史情境,透过作品“力透纸背”的叙事与写景,充分肯定了其描绘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一严峻主题,以及作家作为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天幕上,凸显了《生死场》所承载的具有开创性的精神主题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这篇序言里,鲁迅由萧红笔下已经沦陷的生死惨烈的北方乡野,联想到自己四年前亲历的“一·二八”抗战时的“闸北的火线”,和近日里因“谣言蜂起”重又“抱头鼠窜”的闸北居民;同时又由“像死一般寂静”的周围,推及“当不是这情形”的英法租界,以及遥远的哈尔滨。

其绵长跃动的思绪,显然已进入一个更大的“生死场”——中华民族因外敌入侵所面临的空前的危急时刻与危难境地。

斯时的鲁迅,有忧患,有愤懑,但更多的还是“我们还决不是奴才”的沉思,是留给人们“以坚强和挣扎的气力”的热望……在这一意义上,一篇《萧红作〈生死场〉序》,不单是鲁迅对萧红的扶持和奖掖,同时也是他自己直面民族生死存亡的别一种呐喊,是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家国情怀的又一次敞开,是鲁迅之所以是鲁迅的强有力的精神自证。

从《生死场》看萧红写作风格

从《生死场》看萧红写作风格

从《生死场》看萧红写作风格发布时间:2021-01-12T15:39:25.897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作者:王慧[导读]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上海市医药学校王慧摘要:《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散文化、抒情化、浅白式的语言,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农村里,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以及牲口的故事。

萧红用近乎童稚的心灵感受和文字,写成人物松散、风格动人的散文式小说《生死场》。

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结构、言语使用以及题材等方面着重论述了《生死场》这部小说所体现的萧红式写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写作风格萧红的作品深受她个人的性格、经历以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与许多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萧红特别重视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并乐于将这些体验和感受通过作品真实地再现出来。

因此,萧红作品的写作模式显得不是那么传统和规范,形式结构也相对较为“松散”,这跟她本人所秉持的观念是一致的,她认为:“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而萧红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是在这种观念下将小说散文化、诗化、绘画化,呈现出来的总体的叙事色调则是以悲凉为主。

“稚拙陌生而又清新灵动的语言展示了一幅幅绚丽的乡俗风景画,独特的叙述语言吹来了东北大地上浓烈酣醇的乡土气息……”,《生死场》就是萧红这种风格中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东北某一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十年跨度的东北农村生活景象的变化。

小说前九章主要描述了村民们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描写了他们跟动物一样在自然状态下毫无意义的生死。

从小说的第十章开始,侧重描写了当地人民在日军到来之后的生存状态,以及有了民族觉醒的农民斗争。

(新高考)萧红《生死场(节选)》阅读训练精选全文

(新高考)萧红《生死场(节选)》阅读训练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新高考)萧红《生死场(节选)》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场(节选)萧红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

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

他走出去了。

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

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

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

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

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又是一个晚间。

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

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

”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

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

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

’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

踏进来的时候,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

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

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

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

高一鲁迅文化常识练习

高一鲁迅文化常识练习

1.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续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后于1984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读书笔记大全】萧红《生死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萧红《生死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萧红《生死场》读书笔记《生死场》读书笔记(一)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

它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乡村的生活。

鲁迅和胡风分别为《生死场》的第一版写了序言和后记。

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生死场》就是一部洗去着"伤感"的小说,这种伤感源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源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沈重的心里反应。

在黄土地里,贫苦圣帕尔滕兰县的农民身负重伤地主阶级的残暴榨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就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劳累,累弯了腰,辛苦跛了腿,还是不能获得温饱,受到着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玉兰下来的孩子也就是畸形的。

"九一八"事变后,声称"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入了这个小小的村庄。

受到着地主阶级残暴榨取的社会各界农民身上,又轻易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

亲人被射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抓走了,连鸡都抢夺得不剩下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出来了。

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著声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

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东站出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

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

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到娘家投靠义勇军回去了。

就没了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死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瘸腿二里半,也挥别了老山羊,跟著头领出席了义勇军。

人民誓词的日子,用感伤的气氛,烘托人民建议抗战到底的决意。

正是在这两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切合现实,以先觉者的伤感笔触为善写人生苦痛命运,展现人生的荒芜美感。

《生死场》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

鲁讯对于生死场的序

鲁讯对于生死场的序

鲁讯对于生死场的序鲁迅对于萧红作《生死场》序》全文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

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

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侯了。

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

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之道的。

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

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骆驿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

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

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

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

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

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

【名师讲题】萧红《生死场 蚊虫繁忙着》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萧红《生死场 蚊虫繁忙着》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文本一:前情回顾:王婆带着两个孩子嫁给了赵三,这是她第三次嫁人。

赵三反对地主增加地租,加入“镰刀会”,造反不但没有成功,还惹上官司,被迫卖掉耕牛,靠编鸡笼谋生。

王婆得知儿子被官府抓去枪毙的消息,伤心至极,服毒自杀。

嫁出门的女儿听说妈妈服毒,跑来见妈妈,悲痛不已。

在钉棺材盖时,王婆醒了过来。

王婆能够拿着鱼竿坐在河沿钓鱼了!她脸上的纹褶没有什么增多或减少,这证明她依然没有什么变动,她还必须活下去。

晚间河边蛙声震耳。

蚊子从河边的草丛出发,嗡声喧闹的阵伍,迷漫着每个家庭。

日间太阳也炎热起来!太阳烧上人们的皮肤,夏天,田庄上人们怨恨太阳和怨恨一个恶毒的暴力者一般。

全个田间,一个大火球在那里滚转。

她偎在窗下和睡了似的,对向幽邃的天空。

蛙鸣振碎人人的寂寞,蚊虫骚扰着不能停息。

这相同平常的六月,这又是去年割麦的时节。

王婆家今年没种麦田。

她更忧伤而悄默了!当举着钓竿经过作浪的麦田时,她把竿头的绳线缭绕起来,她仰了头,望着高空,就这样睬也不睬地经过麦田。

王婆的性情更恶劣了!她又酗酒起来。

她每天钓鱼。

全家人的衣服她不补洗,她只每夜烧鱼、吃酒,吃得醉醺醺地,满院,满屋地旋走;她渐渐要到树林里去旋走。

有时在酒杯中她想起从前的丈夫;她痛心看见来在身边孤独的女儿,总之在喝酒以后她更爱烦想。

现在她近于可笑,和石块一般沉在院心,夜里她习惯于院中睡觉。

在院中睡觉被蚊虫迷绕着,正像蚂蚁群拖着已腐的苍蝇。

她是再也没有心情了吧!再也没有心情生活!王婆被蚊虫叮咬,满脸起着云片,皮肤肿起来。

王婆在酒杯中也回想着女儿初来的那天,女儿横在王婆怀中:“妈呀!我想你是死了!你的嘴吐着白沫,你的手指都凉了呀!……哥哥死了,妈妈也死了,让我到哪里去讨饭吃呀!……他们把我赶出时,带来的包袱都忘下啦……”后来孩子从妈妈怀中站起来时,她说出更有意义的话:“我恨死他们了!若是哥哥活着,我一定告诉哥哥把他们打死。

”最后那个女孩,拭干眼泪说:“我必定要像哥哥,……”说完她咬一下嘴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作《生死场》序
鲁迅
记得已是四年前的事了,时维二月,我和妇孺正陷在上海闸北的火线中〔2〕,眼见中国人的因为逃走或死亡而绝迹。

后来仗着几个朋友的帮助,这才得进平和的英租界,难民虽然满路,居人却很安闲。

和闸北相距不过四五里罢,就是一个这么不同的世界,——我们又怎么会想到哈尔滨。

这本稿子的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早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

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听说文学社曾经愿意给她付印,稿子呈到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去,搁了半年,结果是不许可。

人常常会事后才聪明,回想起来,这正是当然的事: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恐怕也确是大背“训政”〔3〕之道的。

今年五月,只为了《略谈皇帝》〔4〕这一篇文章,这一个气焰万丈的委员会就忽然烟消火灭,便是“以身作则”的实地大教训。

奴隶社〔5〕以汗血换来的几文钱,想为这本书出版,却又在我们的上司“以身作则”的半年之后了,还要我写几句序。

然而这几天,却又谣言蜂起,闸北的熙熙攘攘的居民,又在抱头鼠窜了,路上是络绎不绝的行李车和人,路旁是黄白两色的外人,含笑在赏鉴这礼让之邦的盛况。

自以为居于安全地带的报馆的报纸,则称这些逃命者为“庸人”或“愚民”。

我却以为他们也许是聪明的,至少,是已经凭着经验,知道了煌煌的官样文章之不可信。

他们还有些记性。

现在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四的夜里,我在灯下再看完了《生死场》。

周围像死一般寂静,听惯的邻人的谈话声没有了,食物的叫卖声也没有了,不过偶有远远的几声犬吠。

想起来,英法租界当不是这情形,哈尔滨也不是这情形;我和那里的居人,彼此都怀着不同的心情,住在不同的世界。

然而我的心现在却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麻木的写了以上那些字。

这正是奴隶的心!——但是,如果还是搅乱了读者的心呢?那么,我们还决不是奴才。

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1‟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小说家。

《生死场》是她所著的中篇小说,《奴隶丛书》之一,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2‟指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战争。

…3‟“训政”孙中山提出的建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训政时期”由政府对民众进行行使民权的训练。

国民党政府曾于一九三一年六月公布所谓《训政时期约法》,借“训政”为名,剥夺人民一切民主权利,长期实行独裁统治。

…4‟《略谈皇帝》应作《闲话皇帝》。

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易水(艾寒松)的《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名提出抗议。

国民党政府屈从压力,并趁机压制进步舆论,将《新生》周刊查封,由法院判处该刊主编杜重远一年二个月徒刑。

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也因“失责”而撤销。

…5‟奴隶社一九三五年鲁迅为编印几个青年作者的作品而拟定的一个社团名称。

以奴隶社名义出版的《奴隶丛书》,还有叶紫的《丰收》和田军的《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后记
胡风
我看到过有些文章提到了萧洛霍夫(Sholoxof)在被《开垦了的处女地》里所写的农民对
于牛对于马的情感,把它们送到集体农场去以前的留恋,惜别,说那画出了过渡期的某一类农民的魂魄。

《生死场》的作者是没有读过《被开垦了的处女地》的,但她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的爱,真实而又质朴,在我们已有的农民文学里面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动人的诗篇。

不用说。

这里的农民的命运是不能够和走向地上乐园的苏联的农民相比的: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食粮,养出畜类,勤勤苦苦地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但这样混混沌沌的生活也是并不能长久继续的。

卷来了“黑色的舌头”,飞来了宣传"王道"的汽车和飞机,日本旗替代了中国旗。

偌大的东北四省轻轻地失去了。

日本人为什么抢了去的? 中国的治者阶级为什么让他们抢了去的?抢的是要把那些能够肥沃大地的人民做成压榨得更容易更直接的奴隶,让他们抢的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驯服,为了取得做奴才的地位。

然而被抢去了的人民却是不能够"驯服"的。

要么,被刻上"亡国奴"的烙印,被一口一口地吸尽血液,被强奸,被杀害。

要么,反抗。

这以外,到都市去也罢,到尼庵去也罢,都是不出这个人吃人的世界。

在苦难里倔强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忏悔过的"好良心"的老赵三也站起了,甚至连那个在世界上只看得见自己的一匹山羊的谨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

那寡妇们回答出"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的时候,老赵三流泪地喊着"等我埋在坟里......也要把中国旗子插在坟顶,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不是亡......亡国奴......"的时候,每个人跪在枪口前面盟誓说:"若是心不诚,天杀我,枪杀我,枪子是有灵有圣有眼睛的啊!"的时候,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就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

蚁子似地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地为生而死了。

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的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

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序《八月的乡村》语)。

使人兴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重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的手笔。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前者充满了全篇,只就后者举两个例子: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

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

一株山边歪斜着的大树,倒折下来。

寒月怕被一切声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这时候隔壁透出来的声音更哀楚。

(六六页) 上面叙述过的,宣誓时寡妇们回答了"是呀!千刀万剐也愿意!"以后,接着写:哭声刺心一般痛!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

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了!(一六四页) 老赵三流泪地喊着死了也要把中国旗插在坟顶以后,接着写:浓重不可分解的悲酸,使树叶垂头。

赵三在红蜡烛前用力敲了桌子两下,人们一齐哭向苍天了。

人们一起向苍天哭泣。

大群的人起着号啕!(一六四页)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作家里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

然而,我并不是说作者没有她的短处或弱点。

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篇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

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象的加工非常不够。

个别地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不凸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前面。

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

我想,如果没有这几个弱点,这一篇不是以精致见长的史诗就会使读者感到更大的亲密,受到更强的感动罢。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的好事者的苛求,这只是写给作者和读者的参考,在目前,我们是应该以作者的努力为满足的。

由于《八月的乡村》和这一本,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一九三五,一一,二二晨二时记于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