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近岸不同海域水质概况
中国水环境概况
![中国水环境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2887ffa04a1b0717fd5dd6c.png)
中国水环境概况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
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
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为便于衡量水质状况,方便评价水体,我国把水体分为如下几类: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区域。
据此标准,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1],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包括Ⅳ类、Ⅴ类河长占总河长27.7%,劣Ⅴ类河长占15%)已占总河长65 405 km的42.7%。
完全污染、失去水的使用价值的劣Ⅴ类河流占总河长的15%。
而松辽、黄河、海河、淮河的污染河长竟达到65%~80%。
如果按Ⅴ类和劣Ⅴ类计,严重污染的河长占本流域评价河长的百分比依次为:辽河流域70.4%、淮河流域69.5%、海河流域67.3%、太湖水系46.7%、黄河流域32.1%。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我国七大水系
![我国七大水系](https://img.taocdn.com/s3/m/058e8837f111f18583d05a32.png)
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许多城市严重缺水。
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这一年,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89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188亿吨(见图1),乡镇工业39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75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073万吨,生活污水COD排放量684万吨。
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666万吨(见图2),乡镇工业407万吨。
状况七大水系长江干流污染较轻,水质基本良好。
监测的67.7%的河段为III类和优于III 类水质,无超V类水质的河段。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其次为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
长江三峡一期工程完工后,未发现对长江干流施工区上、下游水质产生明显影响。
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双重压力。
监测的66.7%的河段为IV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
70年代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6年为133天,1997年长达226天。
珠江干流水质尚可。
监测的62.5%的河段为III类和优于III类水质,29.2%的河段为IV类水质,其余河段为V类和超V 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汞。
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
干流水质以III、IV类为主。
支流污染仍然严重,一级支流有52%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二、三级支流有71%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非离子氨和高锰酸盐指数。
海滦河水系污染严重,总体水质较差。
监测的50%的河段为V类和超V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大辽河水系总体水质较差,污染严重。
监测的50%的河段为超V类水质。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汞、挥发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43a5a2290c69ec3d5bb75aa.png)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
根据水利部1997年的统计,全国河流中,污染河长,已占总河长65405km的42.7%。
与1984年相比,十几年来受污染河流的长度翻了一番。
10多年过去了,200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海河、辽河、淮河、巢湖、滇池、太湖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不适合作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其中淮河流域和滇池最为严重。
工业较发达城镇河段污染突出,城市河段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水污染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危害。
我国主要水体的污染现状如下:1、河流污染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
水体中的Hg经微生物的作用,能够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会使藻类植物改变颜色、海鱼大量死亡。
不仅仅是Hg,其他大部分重金属如Pb、Cr等也和即一样会危害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
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湖泊污染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多数湖泊的水体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在几大湖泊中,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污染最为严重。
太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质尚好,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轻污染,特别是1987年以后,污染趋势更为严重,水体中有机污染指标和水体富营养化指标升高。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生态环境部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生态环境部](https://img.taocdn.com/s3/m/5de36bcb5ef7ba0d4a733b91.png)
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3月目 录前 言 (3)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二、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物状况 (15)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23)四、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27)五、海上重大污染事故 (29)前 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第七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五条、第十五条有关编制及发布环境质量公报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农业部、交通部共同编写了《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2005》,现予以发布。
2005年,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实施方案》中确定的299个环境质量监测站位,网络成员单位依据不同情况和监测条件,进行了二至三期的监测,共监测站位293个,其中渤海47个测点、黄海54个测点、东海93个测点、南海99个测点,监测近岸海域面积为271851平方千米。
监测项目为:水温、悬浮物、盐度、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非离子氨等16项。
海水质量评价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中:一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二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三类海水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四类海水水质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海水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判别法,即某一测点海水中任一评价指标超过一类海水标准,该测点水质即为二类,超过二类海水标准,水质即为三类,依次类推。
浓度均值和样品超标率均以样品个数为计算单元,样品超标率计算时统一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海水标准。
海洋渔业水质评价标准采用《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没有的项目,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
![我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3dc66c1711cc7931b71645.png)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治理摘要: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
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良好。
海水、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本底范围内。
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经河流排海的氮、磷入海量较上年明显增大,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依然较低。
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2012年我国近海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符合第二类、第三类和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46 910、30 030和24 700平方公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67 880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 080平方公里。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增加了8 870、6 990、6 700和1 520平方公里。
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沿岸、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
3、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由于江河携带大量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的重点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2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
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
同时我国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水体富营养化是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75%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为重度富营养化。
二、我国海洋污染的成因1、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现在;(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4cf0468783e0912a2162af7.png)
福建省近岸海域水质现状评价作者:陈文花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6期[摘要]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福建近岸海域水质现状1引言福建海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北起福鼎市沙埕港,与浙江海域相接,南至诏安湾,与广东海域相连。
福建海域十分辽阔,沿岸0~20m深的海域面积达8959.6km2,大陆岸线总长3324km,直线长度535km,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首位[1]。
福建省沿海地区共包括六个地级市,按地理位置从东北至西南依次为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和漳州市。
近年来,沿海地区以其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台侨优势,表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前景最为广阔的区域。
然而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剧增,大量污染物通过河流输送、污水渠等途径直接或间接排放人海,另外近岸海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生产废水直排入海,这些都将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本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概况2.1 监测时间与点位2007年共布设65个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点位,监测点位分布情况见图1。
2.2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为: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a) 等15项。
2.3 评价标准和方法2.3.1 评价项目评价项目为: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无机氮、汞、铜、铅、镉、石油类和非离子氨等11项。
2.3.2 评价标准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2]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对海水水质进行定性分级评价。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995aec1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e.png)
最新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一、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海水淡化作为一种获取淡水资源的有效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海域的水质参数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各海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海水淡化方案。
二、各海域水质参数分析(一)渤海海域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其水质受到周边河流输入、工农业排放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渤海海域的盐度相对较低,平均盐度约为30‰。
但由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海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较高,水质较差。
(二)黄海海域黄海海域的盐度在30‰至32‰之间。
水质相对较好,但仍受到陆源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
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有所增加,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石油类污染物。
(三)东海海域东海海域的盐度在32‰至34‰之间。
由于受到长江等大河的淡水输入和沿岸经济活动的影响,东海的水质较为复杂。
近岸海域的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富营养化物质。
(四)南海海域南海海域是中国最大的海域,盐度较高,一般在32‰至35‰之间。
水质相对较好,但在一些近岸区域,也存在着石油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
三、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一)反渗透法反渗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水淡化技术之一。
对于渤海海域,由于水质较差,在采用反渗透法之前,需要进行较为严格的预处理,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和胶体等杂质,以保护反渗透膜。
而在南海海域,水质相对较好,预处理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对海水进行杀菌消毒等处理,以保证淡化水的质量。
(二)多级闪蒸法多级闪蒸法适用于盐度较高的海域。
对于南海海域,其较高的盐度使得多级闪蒸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该方法能耗较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
(三)低温多效蒸馏法低温多效蒸馏法在处理高盐度海水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能耗相对较低。
对于东海和南海等盐度较高的海域,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方法。
但该方法设备投资较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b65b86fa98271fe910ef973.png)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2019-2020年整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9-2020年整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0d3ed59e3143323968939a.png)
海洋简介
污染及生态破坏
保护海洋
♥ 海洋简介
地球表面被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 洋,其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 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 的97%。
主要有四个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 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 人类已探索的海洋仅仅只有5%,还有95%的还是 未知区域。
♥ 主要问题
3.污损事件会更加频发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上运输日益频繁,船舶数量增加很
快,加之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源自海上的污染也日趋 加剧。我国每年海上发生原油泄漏事故几十起,溢油可达上万 吨。船舶碰撞溢油事故也屡见不鲜。由于大型油轮和石油生产 平台大量增加,溢油事故发生的机率也大大增加,其规模和危 害程度也会加大。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大型港口 工业城市 河口附近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 自净过程 海水的扩散,稀释,氧化,沉降,生物分解等作用逐渐 分解和消化废物
6.资源将会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将会继续退化 随着污染的日益严重,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
起生物资源的衰减,甚至造成许多排污口附近海域生物绝迹 。
♥ 海洋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
海洋环境 污染
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污染物 来源 自净 危害
废水 废物 有毒化学物质 放射性物质等
♥ 海洋的重要性
海岸环境数据分析报告(3篇)
![海岸环境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9c693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第1篇一、前言海岸环境是人类重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岸环境现状,为海岸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报告对海岸环境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国沿海地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监测部门等公开的统计数据、调查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
数据涉及海岸线长度、海岸带面积、海滩侵蚀、水质、生物多样性、污染排放等多个方面。
三、海岸线长度及海岸带面积分析1. 海岸线长度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海岸线总长度为3.4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长度为1.6万公里。
从沿海省份来看,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和海南省的海岸线长度较长,分别为4312公里、3322公里、3111公里和2444公里。
2. 海岸带面积我国海岸带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海岸带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岛屿海岸带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
沿海省份中,广东省、浙江省和海南省的海岸带面积较大,分别为4.6万平方公里、3.7万平方公里和3.2万平方公里。
四、海滩侵蚀分析1. 侵蚀现状近年来,我国海滩侵蚀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中国海岸侵蚀监测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海滩侵蚀总面积约为6450平方公里,其中侵蚀严重区域约为2470平方公里。
海滩侵蚀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生态环境、旅游业和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
2. 侵蚀原因海滩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质构造、海平面上升、风暴潮等;人为因素主要有海岸工程、过度开发、海洋污染等。
五、水质分析1. 水质现状根据《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2018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水质总体良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78.1%,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21.9%。
部分海域存在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为氮、磷、有机物等。
2. 污染原因沿海地区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陆源污染、海洋污染和船舶污染。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治理目标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和治理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a5b47f571fe910ef12df8ae.png)
文昌市
清澜港
二类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类2020年2017年丰水期水质为四类
6
文昌市
清澜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三类
一类
2020年
7
万宁市
小海
四类
二类
2020年
说明:崖州养殖区、新英湾养殖区、清澜港近岸海域监测站点2017年丰水期水质为四类。
序号
市县名称
治理水体名称(监测站点)
2017年水质现状
2020年水质目标
完成时间
备注
1
海口市
东寨红树林
四类
二类
2020年
2
三亚市
崖州养殖区
二类
二类
2020年
2017年丰水期水质为四类
3
三亚市
三亚港
一类
二类
2020年
2017年丰水期水质为三类
4
儋州市
新英湾养殖区
二类
一类
2020年
国家“水十条”水质目标为一类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
![2017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975cc5ab7e21af45b307a8da.png)
目 录Contents概述 (3)一、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4)(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4)(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5)(三)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7)(四)沿海省(区、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8)(五)沿海城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9)(六)部分沿海城市海水浴场水质状况 (10)二、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分析 (11)(一)水质超标因子 (11)(二)主要超标因子 (11)(三)富营养化状况 (18)三、部分重要海湾生物及沉积物状况 (23)(一)辽东湾 (23)(二)渤海湾 (23)(三)黄河口 (24)(四)胶州湾 (24)(五)长江口 (25)(六)杭州湾 (25)(七)闽江口 (26)(八)珠江口 (26)(九)北部湾 (27)四、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一)全国及四大海区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8)(二)沿海省(区、市)入海河流水质状况 (29)(三)入海河流水质分析 (30)五、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一)全国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3)(二)四大海区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4)(三)沿海省(区、市)直排海污染源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5)六、海洋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36)(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海水水质状况 (36)(二)海水重点增养殖区海水水质状况 (36)(三)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质状况 (37)(四)海洋渔业水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37)(五)海洋重要渔业水域生物环境状况 (37)七、海上污染事故 (38)(一)船舶污染事故 (38)(二)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38)八、海洋环境保护相关行动与措施 (39)(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39)(二)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40)(三)船舶环境保护管理 (42)编制说明 (43)概 述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
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129a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0.png)
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作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根据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需要,将近岸海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域,以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逐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确定近岸海域的生态特征、划定生态分区的边界、评估和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通过将近岸海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有助于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以保护珍稀生物的栖息地、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的质量。
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还在于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的生态分区具有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丰富程度,通过对近岸海域生态分区的划定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和提高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以期为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同时,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案例的分析和整理,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在海洋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策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目的和概述。
首先简要概述了近岸海域生态四级分区的主题以及其在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其次,明确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即通过对近岸海域生态分区的背景和意义的探讨,提出一种新的四级分区方法,以期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正文部分包括了近岸海域生态分区的背景和意义两个主要内容。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645f73a524de518974b7d7d.png)
《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发展之本,遏制水污染,保障水安全,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中国的水污染程度日益加深,已危害到了人民的健康和国民经济,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水污染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位地球人的高度重视。
本文对水污染概念做了大概的解释,呈现了水质的分类标准,概括性的描述了我国的七大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并对这些水污染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水污染水污染分类水污染现状治理方法建议措施目录一、水污染概念及分类................................................................................................................. ..1(一)水污染................................................................................................................. . (1)(二)我国水质等级标准的划分 (2)二、中国水污染现状................................................................................................................. (2)(一)中国七大流域水污染现状 (3)(二)湖泊水污染现状 (4)(三)海洋水污染现状 (6)(四)地下水水污染现状 (7)三、水污染治理及措施................................................................................................................. ..8(一)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方法 (8)(二)水污染对策................................................................................................................. ..8中国水污染及其治理措施引言我国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的国家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状态,虽然我国总体水资源不少,但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广西近岸海域不同海区水质评价及其动态
![广西近岸海域不同海区水质评价及其动态](https://img.taocdn.com/s3/m/b5cbb3367375a417876f8f1d.png)
第35卷第5期 2017年10月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V ol.35 No.5October2017生物•化学广西近岸海域不同海区水质评价及其动态吴建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广西近岸海域不同海区的水质状况,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 征。
结果表明:2016年各海区大多数站点的水质状况良好,少数站点水质受到污染,超标污染物主 要为pH、溶解氧、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
2016年钦州海区水质状况较差,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指数p>1,最高值发生在丰水期和平水期;p H和溶解氧污染指数最高值发生在平水期。
防城港 和北海海区水质状况较好,总体未受污染。
1990—1998、2014、2016年3个时段动态比较表明,钦 州海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石油类有所降低;防城港海区化学需氧量污染指 数逐年上升,无机氮和石油类呈下降趋势;北海海区无机氮和石油类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化学需 氧量则表现为先减后增的趋势。
关键词:近海海域;水质评价;污染指数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7)05-0102-07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获取经济利益的结果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特别是 在近岸海域,由于沿岸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压力增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得海洋污 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1]。
目前,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2]。
海水水质评价是依据相关标准对某一海域海水水质优劣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对于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评价对加强海水污染监测、有效开展海洋生 态保护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3]。
广西近岸海域主要由钦州市、防城港市和北海市3大海区组成,位于我国近岸海域的西南端,向西与 越南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在广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
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原因分析
![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8e7b4ecfc789eb172dc8f6.png)
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及污染原因分析张敏艳(福州市环境监测站 350011)【摘要】通过对福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的分析评价,结合2010年福州市闽江、敖江、龙江入海污染物通量及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我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的原因,为近岸海域水质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福州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污染原因福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和,拥有辽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全市海域面积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920公里,占全省的%,乡级以上海岛海岸线390公里;潮间带滩涂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的%;海洋生物种类达1580种;沿海港口、渔业、盐业及旅游业发达,并有较高程度的开发,随着沿岸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各种污染物排海量增加较快,对近岸海域环境已构成威胁。
1监测概况-海水监测点位福州市近岸海域共有罗源湾、北茭、定海湾、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川石岛、闽江口梅花东、闽江口外、沙尾澳、福清湾、海坛海峡、长乐东部海区、平潭岛东等12个水质监测点位(含海域环境功能区点位9个),其中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外和长乐东部海区属于远岸点,不参与功能区评价,监测点位分布见图1。
监测时间近岸海域水质每年监测三期,监测时间为4月-5月(丰水期)、7月-8月(平水期)、10月-11月(枯水期),在落潮时采样。
评价项目与评价方法评价选用的项目为pH、溶解氧、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汞、铜、铅、镉和非离子氨共11项。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福建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对海水水质状况进行定性分级评价。
图1 福州市近岸海域监测点位分布图2 水质状况评价—各测点水质状况2006年-2010年福州市近岸海域各测点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
各测点中,三个远岸点(连江东部海区、闽江口外、长乐东部海区)与北茭、平潭岛东测点的I类-II类水质比例均达到100%,水质状况为优;定海湾测点的I类-II类海水比例为80%,水质状况为良好;闽江口梅花东和沙尾澳点位水质状况为一般;罗源湾、闽江口川石岛、海坛海峡水质状况为差;福清湾水质状况为极差。
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
![各海域海水淡化方案及水质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9f17e8ea14791711cd791704.png)
为应对全球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工作。
以色列70%的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水;澳大利亚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总装机规模的96%;美国的海水利用主要用于市政,占89。
5%;沙特阿拉伯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生产国,2010年其产量达到11亿m3.中国淡水资源缺乏,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淡水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增加水资源总量,有效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淡水短缺的矛盾。
在海水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海岸线超过1。
8万km,水资源相当丰富.但海水淡化发展速度相对其他国家缓慢,直至“十一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才开始较为迅速地增长。
据统计,至2011年底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为66万m3/d。
目前,影响海水淡化的因素有政策、技术和价格等.其中海水水质是影响淡化技术正常应用及成本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海水中的有机物污染、SDI(淤泥密度指数)、温度、浊度和盐度是影响反渗透膜运行的重要指标,进而影响淡化水品质。
因此对中国海域的海水理化性质、海水利用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对于优化沿海水资源结构、保障国家用水安全和促进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基于此,笔者首次将海水水质和海水利用状况相结合,介绍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4个海域海水淡化的相关水质情况,归纳各地区海水利用的工艺技术条件和发展现状,分析形成原因和经验教训,旨对海水利用发展落后的沿岸地带提供帮助,对海水淡化利用较好地区的发展和转型方向提供参考,并为中国海水利用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1 渤海海域1.1 渤海的水质特征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水温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2月份平均水温在0 ℃左右,8月份达21 ℃。
受大陆淡水注入的影响,盐度仅为30‰,是中国近海中最低的。
1978—2010年历年8月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渤海夏季海水pH年际变化范围为7。
简述我国四大海域海水透明度的分布规律
![简述我国四大海域海水透明度的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63bb3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a.png)
近年来,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海洋环境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海水透明度作为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海洋生态、水质和水下能见度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我国,有四大海域分布着不同水域透明度的特点,其分布规律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
一、黄渤海黄渤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沿海海域之一,其海水透明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域深度、悬浮物质含量、河流污染等。
一般来说,黄渤海的海水透明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夏季雨季和江河入海口附近,大量的泥沙和悬浮物质会导致海水浑浊,透明度较低。
而在海岸线远离入海口的地方,由于悬浮物质较少,海水透明度较高。
但总体来说,黄渤海的海水透明度整体较低,成为该海域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东海东海是我国东部重要的海洋交通要道和渔业资源区,其海水透明度具有一定的特点。
一般来说,东海的海水透明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海岸线远离河流口的地方。
该地区受台湾暖流和黑潮等温、盐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水透明度较高,水质相对较好。
然而,由于近年来东海地区的工业污染和船舶交通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东海的海水透明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一定地区出现了海水浑浊的情况。
三、南海南海作为我国南部的重要海域之一,其海水透明度也有一定的特点。
总体来说,南海的海水透明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海岸线远离河流口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
受季风季节性影响以及热带气候的影响,南海的海水透明度较高,水质较好。
然而,由于近年来南海地区的环境变化和船舶交通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南海的海水透明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一定地区出现了海水浑浊的情况。
四、辽宁渤海湾辽宁渤海湾是我国东北部的重要海域之一,其海水透明度也有一定的特点。
一般来说,该地区的海水透明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江河入海口附近。
大量的泥沙和悬浮物质会导致海水浑浊,透明度较低。
海岸线远离入海口的地方,由于悬浮物质较少,海水透明度较高。
我国四大海域的海水透明度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黄渤海和辽宁渤海湾相对较低,东海和南海相对较高。
我国水污染最新概况汇总
![我国水污染最新概况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bf9ff3f31126edb6f1a10fb.png)
我国水污染最新概况汇总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但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人们就会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据最精确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亿人患上经水传染的疾病,其中大约1000万人死于非命——每三年的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人口。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
水污染现状更是触目惊心,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7亿元。
城市水污染水现状水源污染源于城市工业、生活污水排放。
水利部水资源司和国家环保局的调查表明,1988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340亿吨,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滦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纳了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
昔日清澈见底的大运河,碧波疏影的秦淮河,许多河段现已变成浊流泛臭的“黑水河”。
俗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
城市废水污染了江河,也危及城市自身。
全国目前有381座城市面临水污染威胁。
以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为例,该市每天排出五百万吨污水(不包括电厂冷却水),其中工业污水占80%.由于这些废水、污水基本上未得到处理即流入苏州河,致使苏州河早已成为污水河。
专家们指出,照此下去,不久黄浦江也将成为污染江。
农村水污染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
从而致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而水污染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呈现出迅速恶化趋势,生活污水直排、随处泼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Ѡ㉏ 36.9%
फ⍋
图3 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三)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 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与上年相比,黄河 口、胶州湾和北部湾水质变差,水质下降1个等级;其他各海湾水质基本稳 定。
100%
80%
60%
40%
20%
0% 䖑ϰ ⏸⍋ 咘⊇ষ 㛊Ꮂ 䭓∳ষ ᵁᎲ 䯑∳ষ ⦴∳ষ ࣫䚼
ϔ㉏⍋∈ Ѡ㉏⍋∈ ϝ㉏⍋∈ ಯ㉏⍋∈ ࡷಯ㉏⍋∈
图4 重要海湾水质状况
8
全国近岸不同海域水质概况
(四)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沿海各省份中,海南水质优,河北、山东、江苏、广西水质良好,福
建、广东水质一般,辽宁、天津水质差,上海、浙江水质极差。
浙江 近岸海域水质极差,与上年相同。一类海水比例为8.0%,与上年 相比,上升8.0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12.0%,比例持平;三类海水比例 为6.0%,下降12.0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8.0%,上升8.0个百分点;劣 四类海水比例为56.0%,下降4.0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 酸盐。
河北 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优于上年。一类海水比例为50.0%,与上年相
比,上升25.0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37.5%,下降12.5个百分点;三类
海水比例为12.5%,下降12.5个百分点;无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主要超标因
子是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
天津 近岸海域水质差,优于上年。无一类海水,二类海水比例为
相比,下降12.2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65.9%,上升9.8个百分点;三类
海水比例为4.9%,上升2.5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2.4%,上升2.4个百分
点;无劣四类海水,下降2.4个百分点。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石油类。
江苏 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优于上年。一类海水比例为25.0%,与上年相
比,比例持平;二类海水比例为56.2%,上升18.7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
为18.8%,下降6.2个百分点;无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四类海水下降12.5个百
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
9
上海 近岸海域水质极差,与上年相同。一类海水比例为30.0%,与上年
2011
相比,上升30.0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0.0%,上升10.0个百分点;劣 四类海水比例为60.0%,下降20.0个百分点;无二类和三类海水,三类海水 下降20.0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全国近岸不同海域水质概况
一、全国近岸不同海域水质概况
2011年,共监测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点位301个,其中渤海49个、黄海54 个、东海95个、南海103个,监测点位代表面积281012平方千米。监测频次 为2至3期,1期为全项目监测。
(一)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 2011年,全国近岸海域总体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为一般,主要 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按照点位代表面积计算,一类海水面积为64809平方千米、二类为 120739平方千米,三类为39127平方千米,四类为18008平方千米,劣四类为 38329平方千米。 按照监测点位计算:一类海水比例为25.2%,与上年相比,下降1.0个百 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37.6%,上升1.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为12.0%, 下降2.4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8.3%,上升3.9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比 例为16.9%,下降1.9个百分点。
20.0%,与上年相比,上升20.0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为20.0%,下降10.0
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20.0%,上升10.0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比例为
40.0%,下降20.0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铅、石油类和活性磷
酸盐。
山东 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与上年相同。一类海水比例为26.8%,与上年
辽宁 近岸海域水质差,劣于上年。一类海水比例为25.0%,与上年相
比,下降7.1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21.4%,下降14.3个百分点;三类海
水比例为32.1%,上升17.8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7.9%,上升3.6个百
分点;劣四类海水比例为3.6%,比例持平。主要超标因子是pH、无机氮、
铜、铅、锌和镉。
7
2011
ಯ㉏ 14.3%
ࡷಯ㉏ 10.2%
ϔ㉏ 16.3%
ϝ㉏ 14.8%
ಯ㉏ 1.9%
ϔ㉏ 33.3%
ϝ㉏ 18.4%
ࡷಯ㉏ 40.0%
⏸⍋
Ѡ㉏ 40.8%
ϔ㉏ 7.4%
Ѡ㉏ 29.5%
Ѡ㉏ 50.0%
咘⍋
ಯ㉏ ࡷಯ㉏ ϝ㉏ 2.9% 7.8% 10.7%
ϔ㉏ 41.7%
ಯ㉏ 14.7%
ϰ⍋
ϝ㉏ 8㉏ 25.2%
ϝ㉏ 12.0%
Ѡ㉏ 37.6%
图1 2011年全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类别
5
2011
图2 中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分布示意图
6
全国近岸不同海域水质概况
(二)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 渤海 近岸海域水质差,与上年相同。一类海水比例为16.3%,与上年 相比,下降12.3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40.8%,上升14.3个百分点;三 类海水比例为18.4%,下降2.0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4.3%,上升4.1个 百分点;劣四类海水比例为10.2%,下降4.1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 氮、铅和石油类。 黄海 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与上年相同。一类海水比例为33.3%,与上年 相比,上升1.8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50.0%,下降5.6个百分点;三类 海水比例为14.8%,上升7.4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9%,下降1.8个百 分点;无劣四类海水,下降1.9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pH和石 油类。 东海 近岸海域水质差,优于上年。一类海水比例为7.4%,与上年相 比,上升7.4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29.5%,下降3.1个百分点;三类海 水比例为8.4%,下降8.4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14.7%,上升8.4个百分 点;劣四类海水比例为40.0%,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 活性磷酸盐。 南海 近岸海域水质一般,劣于上年。一类海水比例为41.7%,与上年相 比,下降5.3个百分点;二类海水比例为36.9%,上升2.9个百分点;三类海 水比例为10.7%,下降2.3个百分点;四类海水比例为2.9%,上升2.9个百分 点;劣四类海水比例为7.8%,上升1.8个百分点。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机氮和 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