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新部编版九年级教材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建性思想罗迦费因格教课目的1、认识创建性思想的因素。
2、认识谈论文环绕中心逐层睁开阐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裕创建力的人。
教课重难点1、学习环绕中心逐层睁开阐述的方法。
2、培育创新能力。
教课时间1课时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正如古诗所言“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答案也多种多样。
生活中各种各种的因素 , 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只有一种选择, 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打破惯例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二、阅读感知——理解文章阐述的话题1、认识文体。
经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谈论 -------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建议、看法。
以谈论这类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谈论文。
在认识文中作者的看法、立场以前,首先要认识的。
2、明确。
1— 3 段,思虑:文章开篇,从剖析一个的答案入笔,否认哪一种思模式?种思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哪一种思方式 ?学法指:注意文中的关“模式”和“方式”的不一样,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沟通言。
·否认“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模式,倡“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的思方式。
小:本文开篇,通一个象,来引出述的——那就是造性思。
三、扣——理清文章的脉1、跳 4—— 12 段,思虑:“ 新思”,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学法指:注意句在文中出的地点及其作用。
——常常出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前启后的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互相、尔后沟通言。
明确: 1) 生造性思所必要的因素。
2)富裕造力的人 ) 和缺少造力的人的区。
四、仔思索——剖析文章的内容1、声朗4--8 段,思虑:1)作者生新思所必要的因素有哪些?2)句理解:“ 种状况可能出在 6 分此后⋯⋯”。
种状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2、学生疏,疑,沟通明确:渊博的知识;有探究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锲而不舍地进行各种试试。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理解由具体实例引出论点的写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看图说话由于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角度的变化,知识积累的差异等的原因,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音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 bó)2、词语解释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三、介绍文体常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四、整体感知全文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那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3、用浪线划出引起你思考的警句,并结合自己谈谈会。
五、分析课文指导回答问题的思路:问题---观点---论证方式1、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是哪一句?明确: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很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由对四个图形分类的不同答案引出,这样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doc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doc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 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2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目的要求:通过本文的学习, 我们要树立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和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的写法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用语特点。
重点难点: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围绕中心、逐层论述和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的写法特点。
3、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用语特点。
教学课时:2 课时。
一、教学过程:导入:有一天放学回家,你发现父母在桌子上给你留了一张字条,字条上说他们有事到外面去了,晚饭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对于从未做过饭的你来说,该如何去做?(可能性举例:自己学做饭;去饭店或小吃店;去买方便食品;去亲朋好友家或邻居家吃;不吃,饿一顿,等等)。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生预习课文,查词典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引出要谈论的话题?为什么能这样?要点:通过一个材料引出的,因为问题中的“性质”两字没有明确限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置标准。
2、要实现话题中的内容,我们首先应树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要点:首先应树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这是要首先解决的认识问题。
3、树立这种思维方式后又应当如何?要点:要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如何使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要点:自信;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三个“关键”。
三、整体感知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以一个问题引出话题,说明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4~8):由话题引出创造性的问题,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9~12):论述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第四部分(13):论述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四、深入学习,小处入手,局部突破。
1、作者开头引述这个材料有何好处?要点:这样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发人深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谈创造性思维》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概念和表达方式,学习议论文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思维训练、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美国著名教育家和作家,以其对教育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著称。
教学准备:《谈创造性思维》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迦·费·因格的生平简介、《谈创造性思维》的文学特点和相关教育背景。
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或视频,如著名发明家的故事、创新产品的例子等。
学生作业本、笔、思维训练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创新故事”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创造性思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谈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迦·费·因格的生平和《谈创造性思维》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罗迦·费·因格对创造性思维的阐述。
深入探讨(15分钟)1. 创造性思维:分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培养方法,如何促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发展。
2. 创新实践:讨论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6)(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的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1.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渊博(yun )2、多音字创(chung)创伤称(chèn)对称3、形近字蒂(dì)根深蒂固di 喻(yù)不言而喻汲(jí)汲取谛(dì)真谛谛听渝(yú)忠贞不渝吸(x )吸取4、重点词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的样子。
5、词语辨析“吸取”“汲取”辨析“吸取”有二层意思,即把液体或气体等吸进来;吸收采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好书中吸取知识。
“汲取”吸取经验、养,主要用于书面语。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2.本文论述哪两个问题?(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3.理清文章思路,同时思考,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的?1——3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了“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论点。
4——8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所引发的创造力9——12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13总结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第1课时】(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材分析《谈创造性思维》一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从直观的图形入手,娓娓道来,亲切平易。
既是对读者思维的启迪,又不强加于人。
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可以帮助点燃师生理性的火苗,激发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同时本文有着清晰的思路、恰到好处的事例和道理论证、强大的说服力,是一篇很耐揣摩的说理文,也是一篇学习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阅读:19谈创造性思维》优课教案_0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读懂作者的主张是什么,即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能明白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即本文的论证轨迹。
3、理解并学会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感知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探究文章的论点——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呢?2、人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想要“寻求第二种答案”要依靠什么?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条件?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明确】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创造性思维。
3、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没取知识,精通各种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5、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且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小结:本文的论点什么?——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是什么)四、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思考以下问题,探究本文的论证思维轨迹。
1、文章是如何推出论点的。
(提示:思考第1-3段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推理方式?)2、那么接下来的5-13段又有什么作用呢?(提示:从议论文论证结构来思考,结合前面的第3-5的问题答案,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小结:1-3段阐述“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育学生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1.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2.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出示“1+1=?”问题,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快速地说出答案。
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给出相关的答案:(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2.从这个小练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师在学生回答色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等,得到事物的答案往往也不相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那么,我们要寻找事物的多种答案,就必须要发挥“创造性思维”。
今天就上一起跟随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脚步,去领悟创造性思维奥妙,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1.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著作创意思考的书籍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学生集体朗读作者的名言)2.背景资料许多人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的思维模式,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
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作者想要说明,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思考问题,也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谈创造性思维》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课文是美国学者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
课文观点明确:材料翔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晰课文论证的思路,弄清楚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作用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崇尚科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话题切入法: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要点。
学法:探究、讨论法:学习时,宜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抓住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小组内探究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摆事实论证的好处,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概况,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docx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川,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木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提高对论据的认识。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判断作者论证的中心内容,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感受议论文的逻辑性和针对性。
2.读写结合,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践阐述对文章观点的认识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增强拥冇创造力的自信心,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把握作者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准确运用论据证明观点。
2滩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握论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多媒体出示),冋答问题。
图中有两根柱子还是三根柱子?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明确:第一幅图既可以看到三根圆形柱子,又可以看到两根方形柱子;第二幅图既可以看到一张女人的脸,又可以看到两匹马。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來看,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由此对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一文,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汲取(ji) 压榨(zha) 根深蒂固(di)• • •孜孜不倦(zT) 锲而不舍(qie)• •(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1、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2、分析本文论证思路
3、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4、作者阐述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
5、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要素
6、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7、分析典型事例论证方法的作用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借助词典等工具,做好重点词语积累
大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分析并回答: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2、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划分文段落层次
5、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6、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2、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如: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
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计
领
导
评
部编(统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示范教案【精品】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罗迦·费·因格,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论点,学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想
从理解观点入手,理清论证思路;结合时代特点,指导学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设问,运用该修辞格的句子叫设问句。
合理使用设问句往往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表达作用。
五、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简析。
总结固趣
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的典范代表。它的观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并运用好知识。
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要求读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作者的观点与论证;
2.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是长久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4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从容说课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富于思辨色彩。
文章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以及时代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
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本文,首先应帮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明确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第三,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品味文中设问句的表达效果,培养议论文的阅读能力;最后,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本文,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动,还课堂以活力,使议论文教学多一些情趣,多一些生机,因此,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便显得异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能力目标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讨论探究法2.实物演示法3.竞赛法教具准备多媒体钥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中心论点,理清全文论证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论述核心;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创造火花。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3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一、由图片导入课文图片一: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白色背景上的黑色侧面人像图片二:老妇;少女二、展示课文标题三、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深入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2、培养我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四、检查预习:1、给红颜色字注音。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dìzījíqiè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划线的词。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五、齐读课文。
六、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在书上画出。
学生发言,补充。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3、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4、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5、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七、讨论下列问题:(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从哪些古诗句或成语中可以看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可作多种引申,请举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例如:多元化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不同意见的宽容、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或:积累知识、活用知识、发展知识)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补充几个事例。
课文事例: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补充事例提示:自然科学(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社会科学(“一国两制”)日常生活(运用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4、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创造性的人?你欣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谁?文章结尾段八、考考我们的创造力:(四人小组讨论、发言)1、回形针有什么作用?2、冰融化以后是什么?(水、春、温暖、友谊、和平)4、课文第二节中“恭喜”一词感情色彩如何?褒义:讲道理,循循善诱贬义:轻微的讽刺意味,因为你思考问题没有跳出定势思维的框框,不值得“恭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是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也是可以的。
因为A是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
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难点)
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让自己有创造力。
(重点)
教学内容:
一、基础部分:
1、作者信息: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词语及正音:
汲(jí)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孜不倦
汲取:吸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二、课文内容简析:
一)概括每段内容:
1段:以一个选择题为引子,引发下文的议论。
2段:说明选择题的答案不是的。
3段:由数学问题推而广之,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4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上句总领前文;下句发问,引出对创造型思维必备条件的论述。
5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渊博的知识,因为知识的组合能形成新的创意。
6段:论述创造性思维要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的毅力。
7段: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在于不断运用新知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和态度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8段: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是思维在发明创造中的作用。
9段:用两个问句过渡,重在明示作者进一步论述的内容。
10段: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说明有创造力的人和没创造力的人的区别,使论证更具性。
11段:认为自己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其实不是自己没有创造力,而是由于被动的自我压制,使自己的创造意识被埋没了。
12段:拥有创造力的人总是主动地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并不断地寻找突破口,使之变为现实。
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一层:(04-8)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二层:(9-12)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论证方法简析:
1、摆事实(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列举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
列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的事例。
列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事例。
2、讲道理(道理论证)
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
四)相关问题探究:
1、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
它的作用有:答: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
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文中设问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例还有承接、过渡作用。
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答: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文分析
主题结构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还要持之以恒。
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写作特点
1、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
2、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条理性强。
3、采用举例论证的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说服力强。
4、多处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写作背景
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能有所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