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业管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张玉利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业与创业精神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并不单纯研究个体的创业行为,而是将创业与创业精神拓展到已经存在的公司甚至是大公司,拓展到非赢利组织和整个社会,创业与创业精神成为动态复杂环境下管理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创业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创业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一种挑战。本文以个体创业与公司创业的差异为主线,揭示了创业管理领域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希望对创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的一些畅销书和管理学著作掀起了一场追求卓越(Excellent)的浪潮;90年代发展为“再造和变革”;进入21世纪以来,创业和创业精神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新热点。许多管理活动与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如创业型战略(Entrepreneurial Strategy)、创业领导、创业营销等。专家学者纷纷从创业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管理理论,谋求创新。创业管理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面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研究课题。

一、社会转型中的创业行为

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网站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市场的生命周期缩短,重点是如何快速进入和退出市场,迅速推出升级产品,竞争的关键转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新事业、新产品策略包括研发管理、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应该成为管理工作的重点(见图1)。[1]

80年代以来,公司创业(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简称CE)的概念被提出,并很快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2]公司创业突出表现在,一是由组织而非个人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特征;二是这些特征转化为企业绩效是依靠组织而非个人的力量。公司创业可以存在于各种组织,强调的是在现有组织基础上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行为。[3]尽管公司创业与新创建企业都强调创业行为,但创业活动表现的特点却有很大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创业类型的对比

关于公司创业的本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urgelman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借助新的资源组合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4]Spann,et.al.把公司创业视为公司内部各单位在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采用新技术方面所展现的能力;Pramodita &Chrisman 认为公司创业就是组织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而将个人创意转化成集体行为;Dess则认为公司创业是公司借助内部创新或合资合作在现有组织基础上产生新业务,并通过战略革新带动的组织变革;[5]Morris & Kuratko认为创业型的公司更像一个大的孵化器。[6]Morris & Kuratko 从公司创业精神的本质、公司创业精神的视角与方向、构建公司创业精神的支持体系三个大的方面构造了一个公司创业精神研究和应用的初步框架,为以后相关研究搭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创业活动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创业理论,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对于新创建企业来说,如何让那些具备企业家素质的经营管理者保持一种强烈的进取心,或者说,不让创业精神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被不断淡化甚至泯灭是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难题。事实上,没有哪一种固定的因素可以使企业成为成长的永动机,初期创新的推动力量会随消费者熟悉程度的增强和竞争对手模仿行为的增多而减弱,在缺乏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组织保证的情况下,新创建企业的创新业绩会减弱,与竞争对手的模仿行为相比,由组织机制带来的改善

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而显得力不从心,企业的创新机制需要从企业家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对于现存企业特别是大公司来说,其面临的挑战是使传统的管理工作富有创业精神,要改变侧重于稳定和控制甚至是规避风险的管理模式,代之以变革式的管理模式,要在公司内部培育创业文化。

三、创业活动的理性与度量

创业活动的活跃使得创业活动的内涵得到延伸。对创业活动本质的研究起初更多聚焦于创业者的个性和心理特征。百森商学院的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指出,成功创业家的性格特质包括六个方面:强烈的事业心和坚定的信心、领导才能、创造或者寻找机遇的执着,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承受力、创新能力、追求卓越的动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强化了该观点,即创业精神只是一部分人的、给定的自然禀赋。企业家的创业活动通常被认定是非理性的行为,是一种随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业家进取和冒险倾向的体现。

创业行为的非理性来源于创业活动是一种集中于机会而不是资源的行为,是在不确定因素作用下企业家与环境互动的实现特定目标的复杂过程,但这却是一个主动的目标实现过程。事实上,不论是最初的“创意”还是创业行为过程都更多地具有理性成分。若没有理性的思维和行动,企业家则难以驾驭环境的变化,从而难以成功地开展创业活动。[7]个体创业行为具有理性成分,公司创业也同样应该可以被度量,这是开展创业管理研究的前提。

目前,对于公司创业活动的度量已经有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Morris构建了一个创业程度(Degree)和创业频度(Frequency)的两维模型,并借以分析了大公司的不同创业行为,引进了创业强度(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简称EI)的概念。[8]Lumpkinand Dess将企业的创业导向分为五个维度:(1)自主(Autonomy),指个体和团队形成主意和愿景并实现这种主意和愿景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性;(2)创新(Innovation);(3)冒风险(Risk Taking);(4)超前行动(Proactiveness);(5)竞争性进攻(Competitive

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创业精神与突出专业化、规范化的专业管理结合起来。

社会大量需要企业家型管理人才。从微观层面看,人多但人力资源缺乏,企业一方面用大量的临时工、合同工代替正式工人以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以高薪设法挖掘企业家型的高级人才。从社会层面分析,环境的变化使致使企业成功的因素成为企业再发展的障碍,政府不能单纯强调为企业服务,需要向企业家型政府转变,为企业创造机会。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发扬创业精神对于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至关紧要。88%的企业领导人坚信三年之内中国企业将更富创业精神。与其它国家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一样,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97%)都认为,今天发扬创业精神对于他们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85%的人认为他们的企业注意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发扬创新和革新精神,82%的人认为他们企业中的许多人具备积极主动的创业精神。[10]

社会对企业家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将对管理教育提出明确的挑战。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以大企业的管理实践为基础,管理教育侧重于为学员提供在现存大企业中开展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围绕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或者功能(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展开并细化,管理理论和方法被割裂开来。到目前,管理学院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管理课程仍然主要以职能性课程为主。在职能性课程中,大多数的教学工作采取的是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学员传授带有大量假设的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问题程序,这些知识将管理问题简单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核心问题是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过程远远不及实际管理工作那样复杂,结果是学员把他们所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时却常常招致失败。传统管理教育向人们灌输的是以保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来运用这些理论和分析方法。例如,要开展周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要制定合乎逻辑的、严谨的经营计划等等,商学院是在为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而努力,而不是去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从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