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铁5号线(海底隧道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地铁5号线(海底隧道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大连地铁有限公司
环评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
2016年2月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受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委托对“大连地铁5号线(海底隧道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现根据国家法规及规定,并经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同意向公众公示环评内容。
本文内容为现阶段环评成果。大连地铁有限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对所发布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下个阶段,将在听取公众、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或调整。
1、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1)工程概况
大连市地铁 5 号线为大连市核心区东部南北向跨湾骨干线,线路长23.8km,
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8 座,其中换乘站7 座,平均站间距1372m,分别设后
关村车辆段,虎滩停车场各一座。本项目大连地铁5号线(海底隧道工程)位于地
铁5号线的火车站至梭鱼湾南站线路区段,该区段线路具体走向如下:在火车站站
北广场西侧设置火车站站后,线路向北穿过快轨3号线桥梁,从财富小区绿化广场
下穿越,后继续向北分别下穿货运铁路、疏港路,从黒咀子码头东侧进入海域,后
下穿香炉樵航道,于钻石湾居住区的东侧出海,设置梭鱼湾南站。该区段长度为3410m,南岸陆域段840m;海域段2427m;北岸陆域段123m。该跨海段拟设计为
单洞双线方案,采用盾构法施工。
本工程用海面积约为8.6公顷。工程费用约10.99亿元,土建总工期47.7个月。
(2)工程分析
本海底隧道工程段采用的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选用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工艺为:通过加压泥水来稳定开挖面,在机械式盾构的刀盘的后侧,其刀盘后面有一个密封隔板,隔板与刀盘间的空间定名为泥水舱。把水、粘土及添加剂混合制成的泥水,经输送管道压入泥水舱,待泥水充满整个泥水舱。通过向密封舱内加入经过加压的泥水来平衡开挖面水、土压力,保持开挖面稳定。盾构采用刀盘开挖,由刀盘切削下来的土体则在密封土舱储留,与加入泥水的浆搅拌、混合后用水力输送方式排出。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
A 水环境污染环节:生活污水、机械含油污水
B 振动环境污染环节:施工时盾构机振动
C 固体废物污染环节:(1)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
(2)弃渣
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关键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车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影响。
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水质环境质量现状
参照《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规定的相应功能区要求的相应海水水质标准进行现状评价。
2015年9月调查结果:
①大连湾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大连湾港口航运区取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位于该评价海域的所有调查站位各评价因子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②大连海滨旅游休闲娱乐区和大连湾保留区取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评价结果显示,pH有4个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DO有3个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Pb有1个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类有2个站位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超标站位的个调查项目均满足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本评价区内其余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
依据《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中的环境管理要求选择《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相应的评价标准。
2015年9月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该评价区内Cu有3个站位超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中,1个站位满足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2个站位超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Zn有3个站位超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中,2个站位满足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1个站位超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Hg有4个站位超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中,3个站位满足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1个站位超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硫化物有5个站位超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同时超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石油类有4个站位超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其中,2个站位满足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2个站位站位超三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本评价区内其余调查项目均能达到了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3)海洋生态现状
2015年9月调查结果:
①浮游植物:调查区内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基本以硅藻类为主,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属于较典型的北方海域近岸种类组成,优势种较突出,其优势度较显著;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较丰富,共检出浮游植物2大类27种,其中硅藻15种,甲藻12种;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数量较高,属正常范围;调查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反映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好,各种类间个体分布匀均性差,结构稳定性差。
②浮游动物:本次监测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大类2/种以及浮游幼虫(体)10大类:桡足类10种,水螅水母类4种,毛颚类、被囊类、端足类和磷虾类各1种,枝角类2种,肥胖三角溞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浅水I、Ⅱ型网样浮游动物的共同优势种。
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湿重)平均为106.5mg/m3。各站位生物量波动范围在38.9~426.1mg/m3之间。浅水I型网浮游动物总个体丰度平均为823.7ind./m3,丰度波动范围在67.7~4173.9 ind./m3之间。浅水Ⅱ型网浮游动物总个体丰度平均为11928.6ind./m3,丰度波动范围在1052.8~27212.5ind./m3之间。
浅水I型网样,各站位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0.55~3.38之间,平均指数为1.82。均匀度介于0.14~0.81之间,平均为0.50。物种数介于9~18种之间。浅水II型网样,各站位浮游动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在0.45~2.46之间,平均指数为2.08。均匀度介于
0.13~0.74之间,平均为0.58。物种数介于10~15种之间。
③大型底栖生物:调查海域,共记录大型底栖生物36种。分布于5个动物门。其中,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种;节肢动物10种;棘皮动物1种;纽形动物1种。主要为个体较小的环节动物。
海域各站位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在0~460 ind./m2之间,平均密度为270 ind./ m2。密度优势种主要为:寡节甘吻沙蚕、小头虫。均为耐污性物种,说明该区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物干扰。底栖生物总生物量在0~57.1 g/m2之间,平均生物量为12.6 g/m2。
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在1.46~2.86之间,平均值为2.23;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均匀度指数在0.73~0.94之间,平均值为0.86。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水动力、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设计,本工程海底隧道位于海底以下,顶部距离海底约为12~20m,在正常施工过程中,利用盾构机进行掘进,整个海底隧道施工过程均位于海底以下,正常施工情况下,海底会有一定的沉降,正常情况下沉降值较小(一般在1~2cm左右),相对于海水水深可以忽略,同时在海底以上无构筑物等工程设施及建筑,不改变海底地形,不会对水动力环境和冲於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2)海水水质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正常施工均位于海底以下,不接触海水,不会对海水水质环境造成影响。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均集中收集处理,不排放入海,不会对海水水质环境造成影响。营运期,项目自身不产生污水,不会对海洋水质环境造成影响。
(3)海洋沉积物环境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施工及运营期均位于海底以下,均不向海洋排放污水及固废,不会影响海洋沉积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