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骨骼肌生理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化学》第05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调节和利用

《运动生物化学》第05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调节和利用
这种调节形式的灵敏度很低,只有当调节物浓度发生极大改变时, 才能引起酶活性明显改变。
肌肉收缩时,Ca2+可调节磷酸化酶的活性。 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桥梁,当动作电位沿肌膜传递至三 联体时,引起肌质网释放大量的Ca2+,从而使肌浆内Ca2+浓度上升。
Ca2+ 浓度升高
激活
肌原纤维 ATP酶
(2)线粒体内生成的柠檬酸转移到细胞质内,其浓度增大也将抑制 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使糖酵解速率降低。糖酵解过程的抑制使葡萄糖-6磷酸浓度升高,进而抑制己糖激酶和磷酸化酶,导致血糖利用和肌糖原利 用减少(图5-2-7)。
但是,任何果糖磷酸激酶的激活剂(如AMP、磷酸、6-果糖磷酸等) 浓度的升高,都会削弱柠檬酸对果糖磷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糖酵解加速。
Top
Intensity
• CP储量3%以下,ATP 储量大于安静值80%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CP的分解,所以CP储量下降速度比ATP快得多
75%
Vo2max
60%
Vo2max
• CP储量可降低至20%左右,ATP储量略低于安静值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供能,所以CP没有耗尽
促进肌细胞吸收葡萄糖。 ③ 因肌细胞内代谢途径的调节,葡萄糖转移进入运动肌
的绝对量增加,且不依赖血胰岛素浓度。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1) 运 动 时
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多 加速糖异生 调节肝葡萄糖的生成速率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图 5-2-4 血糖浓度对肝葡萄糖释放的调节 注:1.糖原合成酶;2.糖原磷酸化酶;3.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3.三酰甘油和脂肪酸循环的反馈调节

骨 骼 肌 的 特 性

骨 骼 肌 的 特 性

3.2.2 肌丝滑行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钙蛋白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 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因①相 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 长度不变;③从Z线到H带边缘的距离不变,即细肌丝 长度不变; ④明带和H带变窄。
粗肌丝:由肌球或称肌凝蛋白
组成,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①能与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发生 可逆性结合;②具有ATP酶的作 用 , 与 结 合 位 点 结 合 后 ,• 分 解 ATP提供横桥扭动(肌丝滑行)和 作功的能量。•
细肌丝:肌动蛋白:表面有与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3.5.4 影响神经-肌肉兴奋传递的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驰 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 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通道)。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5)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无不应期;有 总和现象;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2)横桥的循环摆动,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 滑行,滑行中由于肌肉的负荷而受阻,便产生张力。
3)横桥的循环摆动在肌肉中是非同步的,从而肌 肉产生恒定的张力和连续的缩短。

骨骼肌

骨骼肌

)、使髋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二)、使髋关节外展的作用肌
1、臀中肌 2、臀小肌 3、臀大肌上部 4、阔筋膜张肌 5、犁状肌
位 置:臀中肌位于臀部外上方,大部 被臀大肌覆盖,扇形;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 点:髂骨翼外面。 止 点:股骨大转子。 近固定:大腿在髋关节处外展 外展; 外展 两肌前部,使大腿屈、旋内; 两肌后部,使大腿伸、旋外。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 双侧收缩前部纤维—骨盆前倾; 后部纤维—骨盆后倾。 训 练:侧控腿,侧踢腿;体侧屈。
9、肘肌 、
肘关节后面外侧,三角形小肌。 位 置:肘关节后面外侧,三角形小肌。 肱骨外上髁。 起 点:肱骨外上髁。 止 点:鹰嘴外侧缘,尺骨背面上 。 鹰嘴外侧缘,尺骨背面上1/4。 近固定:前臂伸,加固肘关节。 近固定:前臂伸,加固肘关节。 远固定:助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助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8、肱三头肌 、
整个上臂后面, 羽状肌。 位 置: 整个上臂后面, 羽状肌。 三个头: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三个头:长头、内侧头、外侧头。 肩胛骨盂下结节; 起 点:长 头—肩胛骨盂下结节; 肩胛骨盂下结节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外侧头 桡神经沟外侧骨面; 内侧头—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内侧头 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止 点: 尺骨鹰嘴 近固定:三头收缩,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近固定:三头收缩,前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远固定: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负重上举,俯卧撑; 训 练:负重上举,俯卧撑;“毛巾擦 背”。
有人研究发现:预先拉长小腿三头肌,使足背屈 60°后再作跖屈,小腿三头肌力量能从384kg增大 到598kg。
九、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活动代谢 活动代谢亦称劳动代谢、 作业代谢或工作代谢。 它是人在从事特定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能量代谢。 体 力劳动是使能量代谢量亢进的最主要的原因。 因为在 实际活动中所测得的能量代谢率(用AR表示), 不仅包 括活动代谢率, 也包括基础代谢率与安静代谢率, 所 以活动代谢率(用MR表示)应为
三种产能过程可概括于图5 - 1中, 其一般特性列 于表5 - 1。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PPT文档演模板
•图5 - 1 肌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示意图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 表5 - 1 三种产能过程的一般特性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在肝、 肾内部又合成为糖原。 在食物营养充足地合理
条件下, 经过休息, 可以较快的合成为糖原。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虽然糖酸解时1g分子葡萄糖只能合成2g分子ATP, 但糖酵解的速度比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快32倍, 所以是 高速提供能量的重要途径。 乳酸系列需耗用大量葡萄 糖才能合成少量的ATP, 在体内糖原含量有限的条件 下, 这种产能方式不经济。 此外, 目前还认为乳酸是 一种致疲劳性物质, 所以乳酸系列提供能量的过程不 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 与疲劳
3. 乳酸系列
在大强度劳动时, 能量需求速度较快, 相应ATP 的分解也必须加快, 但受到供氧能力的限制。 此时,
则靠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的方式提供能量, 故称为乳
酸系列:

骨骼肌收缩

骨骼肌收缩

第一章骨骼肌收缩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肌纤维通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核。

肌浆中除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糖原和脂滴外,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这是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一肌緣纤维和肌节明带和暗带在横向上都位于相同的水平,因而整个肌细胞也呈现明暗交替的横纹。

骨骼肌也叫横纹肌。

暗带中有一块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为H带,其中央有条横向的线称为M线。

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电活动一、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人们把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相反当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细胞水平的电活动主要表现在细胞膜的两侧点位差的改变,因而也称为跨膜电位。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由于细胞膜内Na+、K+的分布不均匀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静息电位实际上是K+的平衡电位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当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Na+的平衡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动作电位的特征:1双向传平2安全相对不疲劳性,绝缘3不衰减四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冲动沿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使走图末梢去极化,改变了神经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外液中部分Ca2+进入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引起轴浆中200~300个突触小泡在接头前膜处出胞,释放出乙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

当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到达终版膜表面时,立即与中版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引起膜对Na+、K+的通透性改变而导致去极化,进而触发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沿肌膜传导到整个肌纤维,引起肌纤维收缩。

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肌纤维收缩过程包括:1肌膜电位变化出发肌肉收缩,既兴奋——收缩偶联2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的滑动3肌肉收缩后的舒张。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骨骼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肌肉组织,也是最重要的肌肉组织之一、它不仅具有支撑和保护的功能,还能通过收缩产生力量并推动我们的骨骼运动。

骨骼肌的收缩是通过肌肉纤维的收缩来完成的,以下将详细介绍肌肉收缩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学知识。

肌肉收缩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兴奋-收缩-释放-恢复。

首先,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传递给肌肉纤维,这个传递的过程称为兴奋。

神经冲动到达肌肉纤维后,会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电生理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内的钙离子释放。

当钙离子释放到肌肉纤维的细胞质中时,它们会与肌球蛋白结合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肌球蛋白和钙离子的结合。

肌球蛋白位于肌肉纤维中,并由两个部分组成:肌球蛋白I和肌球蛋白T。

钙离子结合到肌球蛋白I 上,使其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将粘着蛋白暴露出来。

接下来的步骤是收缩,也就是肌肉纤维产生力量并缩短。

肌球蛋白的构象改变会引起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肌动蛋白是另一种蛋白质,负责肌肉纤维的收缩。

当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时,肌动蛋白会拉动肌球蛋白,使肌肉纤维缩短。

这个过程不断地发生,直到肌肉纤维达到最大的收缩程度。

完成收缩后,肌肉纤维需要重新松弛。

这个过程被称为释放。

释放过程中,钙离子被重新吸收到肌肉纤维内的储钙体中。

这让肌球蛋白恢复到初始状态,使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开。

最后一个步骤是恢复,也就是肌肉纤维回到初始状态。

在恢复过程中,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断开,肌动蛋白返回到肌球蛋白表面以等待下一次收缩。

肌肉纤维的收缩过程是一个高度协调的过程。

它是由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冲动控制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到达肌肉纤维后,会引发一系列电生理反应,最终导致肌肉纤维的收缩。

这种神经冲动的传递是由神经递质介导的,其中最重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乙酰胆碱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得肌肉纤维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量大小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激活程度有关。

每个肌肉纤维都是由许多肌原纤维组成的,每个肌原纤维内有成千上万个肌纤维。

第5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第5章-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 C亚单位带负电荷,可与Ca2+结合。 • T亚单位将整个肌钙蛋白结合在原肌凝蛋 白上。 • I亚单位的作用是将C亚单位结合Ca2+的信 号传给原肌凝蛋白,引起它的变形。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制
(一)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 1、主要证据 • A. 粗细肌丝之间的几何构形表明在收缩 时它们之间要相互作用。 • B. 肌肉收缩时,暗带的长度没有改变, 说明粗肌丝没有发生卷曲变化。 • C. 拉长肌丝,H带的长度也增长。暗带的 长度不变。 • 这表明,肌收缩是粗细肌丝互相穿插滑行 造成的。
2、细肌丝(由三种蛋白质组成)
A.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actin) 占60%。单体呈球 状,聚合成双螺旋结构,是细肌丝的主干。上面每隔一 段距离就有一个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正常情况下被掩盖 着。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 B. 原肌球蛋白: 为丝状,位于肌动蛋 白双螺旋的沟内,处于横桥与肌动蛋白之 间,掩盖着横桥的结合位点。 • C. 肌钙蛋白: 是钙离子的受体含有T、 I、C三个亚单位:
由上到下:
单收缩 收缩总和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在体骨骼肌是 以运动单位而不是 以单根肌纤维收缩 的。
3、肌肉长度与收缩张力的关系
肌肉过长或过短都使张力下降,以肌小节长2.20-2.25 μm时 张力最大。此时粗细肌丝重叠程度最佳,发挥作用的数目最多。
初长过短,部分细 肌丝得不到横桥
初长过长时,部分 横桥没有结合位点
肌 管 系 统 的 立 体 模 式 图
三联体
(三)粗、细肌丝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横桥
1、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
相邻的两对横桥互相 扭转60度角,相距 14.3nm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五章肌细胞收缩、心肌、平滑肌生理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五章肌细胞收缩、心肌、平滑肌生理
↓ (量子性释放 量子性释放) 量子性释放
ACh扩散至 扩散至endplate 扩散至

结合, 与R结合 K+、Na+通道 结合
↓ (化学门控 化学门控) 化学门控
Endplate potential
↓(电紧张扩布) (电紧张扩布)
电压门控Na 电压门控 +通道激活
↓ 肌膜上
AP
注意: 注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量子释放quantal release:以小泡为 、 : 单位的倾囊释放。 单位的倾囊释放。 ★2、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 EPP 、 1)定义 : 终板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 终板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 ) 可随ACh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性变化。 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性变化。 位。可随 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性变化 2)不表现“全或无”传导,只能在局部 )不表现“全或无”传导, 进行紧张性电扩布。 进行紧张性电扩布。 3)一次神经冲动释放 所引起的EPP )一次神经冲动释放ACh所引起的 所引起的 大小超过引起肌细胞AP所需阈值 所需阈值3~4倍,可 大小超过引起肌细胞 所需阈值 倍可 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 电压门控Na 通道的肌膜 肌膜产生 刺激周围具有电压门控 +通道的肌膜产生 AP,使神经冲动与肌细胞收缩保持 对1。 ,使神经冲动与肌细胞收缩保持1对 。
(一)神经—骨骼 神经— 肌接头处兴奋的 传递 neuromuscular transmission
1.神经肌接头( 1.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肌接头 ) 的结构: 的结构:
⑴接头前膜prejunctional membrane: 接头前膜 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内含 内含ACh; ①突触囊泡 内含 电压门控Ca 通道; ②电压门控Ca2+通道; 接头间隙junctional cleft: ⑵接头间隙 50nm宽,与细胞外液相通 50 宽 与细胞外液相通; 接头后膜postjunctional membrane:又称 ⑶接头后膜 又称 终板膜endplate membrane,是肌膜特化 终板膜 , 部分,上有 上有① 受体;② 部分 上有①N2型ACh受体 ② AChE; 受体

第5章.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第5章.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动物体内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调控 系统 体温调控系统
严冬中的绵羊
思考题
1、简述动物的多层次结构。 简述动物的多层次结构。 2、动物有哪四大基本组织?试述其结 动物有哪四大基本组织? 构与功能。 构与功能。
平滑肌
疏松结缔组织 上皮组织
神经组织
血液
3.系统 3.系统
• 若干个相关器官组成能完成特定生理功 能的系统。 能的系统。 • 人体分为11个功能系统:皮肤系统、骨 人体分为11个功能系统 皮肤系统、 个功能系统: 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 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 环系统、淋巴和免疫系统、呼吸系统、 环系统、淋巴和免疫系统、呼吸系统、 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 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生 殖系统。 殖系统。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基质及分散 其中的纤维、 其中的纤维、细胞构成 具有连接、支持、保护、 具有连接、支持、保护、 防御、 防御、修复和运输等功 能。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血液、 脂肪组织、血液、 致密结缔组织、软骨 致密结缔组织、 组织、骨骼。 组织、骨骼。
疏松结缔组织
血液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由成束的具收 缩能力的长形肌纤维构 成,是脊椎动物体内最 丰富的组织。 丰富的组织。 维持机体和器官的运动。 维持机体和器官的运动。 肌肉组织包括横纹肌( 肌肉组织包括横纹肌(骨 骼肌) 骼肌)、组织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动物体内分化程度最高的一 种组织,构成通讯网络。 种组织,构成通讯网络。 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 神经元。 即神经元。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元(Neuron): 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元(Neuron): 传导神经冲动,神经胶 质细胞有支持、营养、联系、保护作用, 质细胞有支持、营养、联系、保护作用, 并为神经元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 并为神经元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 每个神经元都含有细胞体(含细胞核)和 每个神经元都含有细胞体(含细胞核) 数条长短不等的突起(树突;轴突)。 数条长短不等的突起(树突;轴突)。 细长的神经轴突和树突又称为神经纤维 细长的神经轴突和树突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很 神经纤维。 并终止于器官组织内,成为神经末梢。 细,并终止于器官组织内,成为神经末梢。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影响人体作业时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 如作业类
型、 作业方法、 作业姿势、

由表5 - 3和表5 - 4可看出, 不同类型的作业对能 量代谢的影响。 图5 - 3给出了不同作业的能量消耗值, 其范围从1.6~16.2kCal/min。
动强度和作业时间。 劳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需氧量也越多。
从事体力作业的过程中, 需氧量随着劳动强度的 加大而增加, 但人的摄氧能力却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 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 人体能量的供应依赖于 能源物质的无氧糖酵解, 造成体内的氧亏负, 这种状 态称为氧债。 氧债与劳动负荷的关系, 如图5 - 2所示。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5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数据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6 非蛋白呼吸商和氧热价的关系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实际应用中, 经常采用省略尿氮测定的简便方法, 即根据受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吸入的O2量和CO2产生量 求出呼吸商(混合呼吸商), 而不考虑蛋白质代谢部分, 实践证明, 采用简便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会有显著误差。
RMRMR ARRR (5 - 2) BR BR
第5章 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MR=AR-RR (5 - 1)

生理课后题答案

生理课后题答案

⽣理课后题答案第⼆章细胞膜动⼒学和跨膜信号转导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脂溶性越⾼,扩散通量越⼤。

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

浓度梯度越⼤蛋⽩的数量。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越⼤;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浓度的梯度,转运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式?①易化扩散:有⾼浓度或⾼电势⼀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介导。

如:钾离⼦通道、钠离⼦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侧向⾼浓度或⾼电势⼀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蛋⽩的介导。

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

需要转运蛋⽩参与。

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的介导,通过蛋⽩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通过蛋⽩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

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间接地消耗ATP。

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ATP。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NA-K泵。

过程:NA-K泵与⼀个ATP结合后,暴露出NA-K泵上细胞膜内侧的3个钠离⼦⾼亲结合位点;NA-K泵⽔解ATP,留下具有⾼能键的磷酸基团,将⽔解后的ADP 游离到细胞内液;⾼能磷酸键释放的能量,改变了载体蛋⽩的构型。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姿势则为运动的背景或基础。

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骨骼肌一旦失去神经系统的支配,就会发生麻痹。

第一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即α、β、γ运动神经元;在脑干的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内也存在各种脑运动神经元。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去干四肢和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作为运动传出最后公路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许多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都在此发生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效应器官。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神经冲动可能起以下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

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见后文)。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β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对骨骼肌的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但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个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而一个四肢肌肉(如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000根左右。

前者有利于支配肌肉进行精细运动,而后者则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同一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使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比该单位肌纤维截面积的总和大10~30倍。

第5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第5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第一节 骨骼肌生理
1.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肌肉
骨骼肌(随意肌) 心肌
平滑肌
横纹肌
(一)肌原纤 维的结构组成
明带(I带) Z线 暗带(A带) H带、M线 肌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二) 粗肌丝与细肌丝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三)骨骼肌的内膜系统
三联体
1.2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 肌丝滑行学说 (2) 横桥周期 (3) 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启动因子
肌丝滑行学说的分子基理
Hale Waihona Puke 兴奋-收缩耦联全过程:(1) 电兴奋通过横管传到肌纤维深部; (2) 三联管传递信息; (3) 肌浆网对钙的释放; (4) 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5) 肌质网对钙的再聚积,肌肉舒张。
横纹肌的横桥周期是通过物理变化启动,平滑肌则由 化学变化引起,肌丝滑行机制相似,但是平滑肌的横桥 周期显著长于横纹肌。
第三节 心肌生理
• 闰盘 • 快反应动作电位、慢反应动作电位 • 只能依赖外源Ca2+(区别于骨骼肌) • 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心动周期中,心肌细胞的平台期特别长,有 效不应期也长,当下一次冲动传来时,还处于 有效不应期,所以不会产生动作电位,也就没 有收缩,也就不会象骨骼肌一样发生强直收缩
1.3 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
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伸长收缩 单收缩、强直收缩 前负荷、后负荷、最适长度
1.4 骨骼肌的分类 • 快肌、慢肌 • 氧化型纤维、糖解型纤维
第二节 平滑肌生理
非横纹肌、不随意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收缩机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passive transport) 特点: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

分类:1、单纯扩散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概念: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此过程不需消耗细胞能量。

(包括经通道的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主动转运概念: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active transport) 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1、原发性主动转运(泵转运)(如:Na+-K+泵、Ca2+-Mg2+泵、H+-K+泵等);2、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当[Na+]i↑[K+ ]o↑时,都可被激活,ATP分解产生能量,将胞内的3个Na+移至胞外同时,将胞外的2个K+移入胞内。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膜两侧[K+]浓度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Action potential、AP):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阈强度:刚能引起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刚好达到临界强度(阈强度)的刺激;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

健身训练生理骨骼肌

健身训练生理骨骼肌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 萨尔庭(Saltin)发现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 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二)酶活性改变
第四节 力量素质
身体素质:
•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三)专门性原则 •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 动项目相适应。
•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 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 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负荷顺序原则
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
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
最大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 • 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 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福克斯(Fox): “负荷到8,训练到12” •实践:“负荷到10,训练到15” “负荷到15,训练20” “负荷到1,训练到5”
二、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 面积 • ①肌力与肌肉横 断面积 成正比。 •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 上臂肌横面积 ↑23%,肌力 ↑92%
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 (依猪饲和福永,1968)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男(69)
男(23) 男(10) 男(14) 女(4) 女(4)
股直肌
股外肌 股外肌 股外肌 三角肌 三角肌

2010 生理学复习 01

2010 生理学复习 0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思考题第1章绪论生理学、研究水平、内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外源性: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内源性:自身调节)、反馈1.何为稳态,细胞是如何实现自稳态的调节的?2.举例说明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第2章跨膜物质转运单位膜、液态镶嵌模型、通透性、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5.阐述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中通过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的Na+和溶质的移动方向。

6.试述G蛋白耦联信号转导的特点。

7. 比较化学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通道信号传递的特点。

第3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静息电位、极化、刺激、兴奋、反应、兴奋性、阈强度、阈刺激、分级电位、动作电位、兴奋细胞的不应期、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连续传导、跳跃传导、、郎飞结1.简述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2.何为离子的平衡电位?试述K+平衡电位与静息膜电位的关系。

3.简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4.试述在阈电位水平时,膜K+通道和Na+通道发生的变化。

5.在动作电位期间,去极化形成的超射值为何小于Na+的平衡电位值?6.何为神经纤维的跳跃传导?简述跳跃传导的形成机理。

7.试用离子通道的门控理论,解释神经细胞兴奋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现象。

8. 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第4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神经肌肉接头、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1. 简述神经肌肉接头结构和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

2. 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点。

3. 简述突触前抑制的调节机制。

4. 举例说明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特点及功能意义。

5. 简述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异同,举例说明在一些情况下,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之间无截然的界线。

第5章骨骼肌生理横桥、肌丝滑行学说、兴奋-收缩偶联、等张收缩、等长收缩、伸长收缩、单收缩、总和收缩、(完全、不完全)强直收缩、单位平滑肌、起搏点电位1.简述骨骼肌收缩的横桥周期的主要过程。

第五章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第五章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复习:一、人体生物力学材料的分类人体生物力学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性能可分为弹性材料、粘性材料、塑性材料、粘弹性材料。

弹性材料的特点: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材料能保证固定的形状,在外力的作用下,外力功转变为弹性能。

外力消失或恢复原状。

如体育器材中的撑杆粘性材料:应力取决于应变率,粘性流体无固定形状,流动过程不可逆,在外力作用下,外力功转化为分子热消耗。

如运动高强度粘性绷带,塑料材料:应力与应变成非线性,在外力作用下外力功转变为变形能,外力消失后材料的变形不可修复。

如我们体育器械手柄中的塑性材料粘弹性材料:如果有一种材料,其力学性质既具有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质,又具有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质,那么这种材料就叫做粘弹性材料。

如我们玩的碰碰车,属于粘弹性材料,还有我们的血管、皮肤、韧带等等人体材料也属于粘弹性材料。

二、粘弹性材料的特点1)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应力松弛,从而导致变形恢复力(回弹应力)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

打包带变松、橡皮筋变松。

2)若令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叫蠕变(缓慢变形)。

水滴石川。

3)对物体做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这种现象称为滞后。

三、骨载荷的分类1.按照载荷作用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载荷分为静载荷和动载荷静载荷是逐渐加于物体上的,由零逐渐增至某一值以后不再改变,在这种载荷作用下,物体各部分不产生加速度或是加速度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慢起倒立时,作用在手臂上的载荷属于静载荷。

动载荷是物体在载荷的作用下,它的某些部分或各部分所引起的加速度相当显著,这种载荷称为动载荷。

动载荷又分为冲击载荷和交变载荷。

如排球的扣球属于冲击载荷,长途行军属于交变载荷2.骨骼受力的形式: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扭转和复合载荷拉伸载荷是自骨的表面向外施加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载荷,例如人体各种悬垂动作时骨受到的载荷,骨在较大载荷的作用下会伸长同时变细。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5 - 2 )
表5 - 3和表5 - 4为不同活动类型的RMR的实测值和 推算值。
除利用实测方法之外, 还可用简易方法近似计算 人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消耗, 其计算公式为
AR=RR+MR=1.2×BR+RMR·BR
=(1.2+RMR)×BR
(5 - 3)
总能耗M∑=(1.2+RMR)×BR×体表面积(B)× 活动时间(t)(5 - 4)
•表5 - 4 相对能量代谢率RMR的推算值
• 图5 - 3 各种作业类型相对应的能耗(kCal/min)
作业方法不同, 能量消耗也不同。 S.R德塔 (S.R.Datta)等人对搬运重物的七种方式进行了研究, 测得相应的氧耗量, 如图5 - 4所示。
各种不同姿势的相对氧耗量, 如图5 - 5所示。
《人机工程学》第5章人 的作业能力与疲劳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5.1 人体作业时的能量代谢
5.1.1 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由于骨骼肌约占人体重的40骼肌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的贮能元 ——三磷酸腺苷(ATP)。 肌肉活动时, 肌细胞中的三 磷酸腺苷与水结合, 生成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 (Pi), 同时释放出29.3kJ的能量, 即
MR=AR-RR (5 - 1)
4. 相对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强度不同, 所消耗的能量不同。 由于劳 动者性别、 年龄、 体力与体质存在差异, 即使从事同 等强度的体力劳动, 消耗的能量亦不同。 为了消除劳 动者个体之间差异因素, 常用活动代谢率与基础代谢 率之比即相对能量代谢率来衡量劳动强度的大小。 相 对能量代谢率RMR为
1. 基础代谢 人体代谢的速率, 随人所处的条件不同而异。 生 理学将人清醒、 静卧、 空腹(食后10 h以上)、 室温在 20 ℃左右这一条件定为基础条件。 人体在基础条件下 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量 称为基础代谢率, 用BR表示。 它反映单位时间内人 体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消耗的热量来表示。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_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022年(有答案)单元测试卷(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_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022年(有答案)单元测试卷(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022年(有答案)单元测试卷(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一、选择题1. 神经纤维是指()A.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B.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C.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D.轴突或长的树突及套在外面的髓鞘2. 某人患了“脑血栓”,失去说话能力,这是由于血栓压迫了大脑皮层的()A.语言中枢B.躯体感觉中枢C.听觉中枢D.躯体运动中枢3. 酒后驾车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这主要是因为酒精麻痹了驾车人的()A.大脑B.脊髓C.脑干D.小脑4.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位于()A.小脑B.大脑皮层C.脊髓D.脑干5. 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是()A.脑神经B.脊神经C.脊髓D.脑干6.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A.脑和脊髓B.脑神经和脊神经C.脑和脑神经D.脊髓和脊神经7. 小脑的功能是()A.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B.能把外界的刺激传导到大脑C.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D.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8. 脊髓的主要功能是()A.传导神经冲动B.反射和传导功能C.形成感觉D.协调身体的运动9. 无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正常人的眼睛能看清,主要原因是()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B.晶状体曲度可以调节C.瞳孔可以放大和缩小D.眼球前后径可以改变10.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神经中枢B.神经元C.神经D.细胞体11. “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人,这种病人的脑部肯定没有受伤的部分是()A.小脑B.大脑C.舌D.脑干12. 近视眼的成像位置及矫正方法是()A.视网膜前,凹透镜B.视网膜后,凸透镜C.视网膜前,凸透镜D.视网膜后,凹透镜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应激性B.反射C.传导D.产生神经冲动14. 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15. 下列的小儿活动属于简单反射的是()A.小儿打针就哭B.小儿看到医院就哭C.小儿听说打针就哭D.小儿看到医生就哭1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的是()A.食虫鸟见到黄蜂不敢吃B.熟睡的人被蚊子叮咬会动一动C.精彩的哑剧表演引来人们的热烈掌声D.含羞草受到振动叶片并拢17. 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不靠视觉也能判断车速的快慢和左右转弯,这是由于刺激了具有特定感受器的()A.鼓膜、听小骨B.前庭、半规管C.半规管、耳蜗D.耳蜗、听小骨18. 听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其目的是()A.防止声响从口腔进入,听不清楚B.防止鼓膜内外音响度不同,听不准确C.防止鼓膜内外气压不平衡,损伤鼓膜D.防止脑震荡19. 神经系统中,专门调节心跳、血压等重要生命活动的神经传导中枢在()A.大脑皮层B.小脑C.脑干D.脊髓20. 脑和脊髓组成()A.周围神经系统B.中枢神经系统C.神经中枢D.神经元21. 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必须依赖的神经中枢是()A.语言中枢、躯体感觉中枢B.视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C.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D.视觉中枢、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22. 下列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不在脊髓的反射是()A.缩手反射B.眨眼反射C.排尿反射D.看见红灯就停车23. 一天,一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呼啸,电闪雷鸣,紧接着大雨倾盆而下,他赶紧跑到一家商店避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回收。
+ -
(横小管)
-+
纵小管
终池
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
肌细胞兴奋 兴奋传至三联管处 激活T管膜上的Ca2+通道(变构) 激活终池膜上的Ca2+释放通道 终池内的Ca2+释放入胞浆 胞浆内的Ca2+浓度升高 引发肌肉收缩
激活纵管膜上的钙泵,回收Ca2+ 胞浆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会出现一次 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由收缩期和舒张 期组成。 图
单收缩的复合: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连续刺激频率并不很高时, 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表 现为锯齿形收缩曲线。

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继续增加,肌肉 可能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内开始新的收缩,表 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
练习题
• 1.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 ( A)
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 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 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 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 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
• 2.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 长度不变?(B) A. 明带 B. 暗带 C. H带 D. 肌小节 E. 肌原纤维
• 5.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 布在( B ). A. 肌膜 B. 肌质网膜 C. 横管膜 D. 溶酶体膜 E. 线粒体膜
• 6.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 B ) A. Ca2+进出肌细胞的通道 B. 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深处 C. 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 D. Ca2+的储存库 E. 产生终板电位
横桥运动
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肌丝滑行理论 提出:Huxley(1954年) 内容: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 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而肌丝的长度和结 构不变。
直接证据: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 有明带发生缩短,同时看到H带相应变窄。
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收缩过程
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 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 肌动蛋白上活性位点暴露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 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
• 7.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 的离子是( D) A. Na+ B. Cl- C. K+ D. Ca2+ E. Mg2+
Thin filament 细肌丝
(肌动蛋白)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Thick filament
粗肌丝
横桥
Myosin(肌球蛋白)
横桥具有两个特点
①在一定条件下,头部与细肌丝上的肌动
蛋白可逆性结合而产生横桥运动; ②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可分解ATP获得能 量,提供横桥运动所需能量。
• 3.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几乎属于( D). A. 单收缩 B. 单纯的等长收缩 C. 单纯的等张收缩 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完全强直收缩 E. 完全强直收缩
• 4.使骨骼肌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刺激条件 是( D ) A. 足够强度的单刺激 B. 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 C. 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 D. 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E. 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
舒张过程
… …降低 … …分离 … …构型恢复 … …构型恢复 掩盖肌动蛋白上活性位点 横桥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细肌丝回到原位 肌小节长度恢复,肌肉舒张
三联管
骨 骼 肌 纤 维 超 微 结 构 模 式 图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
3个主要步骤: 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骨 骼 肌 生 理
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
练习题
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运动神经纤维兴奋(动作电位的产生)
兴奋的传导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
兴奋的传递
肌 小 节 与 肌 丝 结 构 示 意 图
(1)横切面 (2)纵切面
(3)分子构成
兴奋-收缩
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
等张收缩:当肌肉收缩时主要表现为长度
的缩短,但在肌肉缩短的过程中肌肉产生 的张力始终不变,这种肌肉收缩形式称为 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由于遇到足够
大的外力或负荷的抵抗作用,肌肉长度不 表现为缩短,但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却可 达到最大,这种肌肉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 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