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共45页文档
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并以高热、头痛、皮疹和关节痛等症状特点明显。
本文档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疾病。
二、临床特点1.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至7天,最长可达14天。
2.发病初期症状: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和全身不适。
3.皮疹:发热2至5天后常伴有皮疹,疹子呈小点状或斑丘疹,可在躯干、四肢和面部等部位出现。
4.溶血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明显。
5.登革热的严重类型: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登革热,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
三、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登革热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特征:发热持续2至7天,伴有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结膜充血、肌肉疼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现象等。
2.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清IgM和IgG抗体检测阳性,或病毒RNA、抗原检测阳性。
3.流行病学联系:患者近期有旅行史或居住地为登革热疫区。
四、治疗方法目前,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患者在感染初期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2.液体补充:病人应饮食清淡,多饮清水和含电解质的液体,以防止脱水。
3.退热药物: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对成人安全且适用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4.控制疼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其他止痛药缓解头痛和关节痛。
5.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必要时进行输血。
6.预防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严重登革热可导致出血、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和处理工作:1.全面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进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传染病,主要由登革病毒引起。
该病通常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主要影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热的诊断和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诊断标准:1.病史:登革热患者通常具有近期去过疫区或病毒流行区的旅行史,或者居住在这些地区。
此外,患者通常有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症状。
2.体检:登革热患者往往出现皮肤瘀点、出血现象,例如皮肤出血点、黏膜瘀点和鼻出血等。
他们也可能出现头痛、关节痛、眼结合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胃肠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登革病毒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例如血糖和血小板计数等。
同时,应对患者的补液、血小板输注以及肝素等抗凝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处理原则:1.管理症状: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对症治疗,例如退烧药的使用、止痛药的使用以及抗过敏药的使用等。
此外,应避免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等类似化合物的制剂。
2.避免并发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运动和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定期测量体温、血小板计数和其他体征可以帮助确定病情发展。
3.加强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登革热患者的症状及疼痛。
抗病毒药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促使免疫系统进一步应对病毒侵入;二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生长。
总之,登革热的处理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严格的管理。
机关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预防意识,避免进入疫区或者居住在疫区,提高自我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对于已经感染疫病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诊治,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卫生,从而避免疫情蔓延,阻断疫情传播路径。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登革热临床诊疗-文档资料96页
41.0
40.0
体温(℃)
39.0
38.0
37.0
36.0
0
1
2
3
4
5
6
7
8
9
35.0
时间(天)
临床表现
2、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 • 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但外观无红肿。 • 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或便秘。 • 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 • 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708
AST升高
853
CK升高
298
LDH升高
434
血清K+减少 171
% 62.47 62.26 5.32 3.37 72.39 87.21 30.47 44.38 17.48
4、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 • 一侧或双侧胸水 • 间质性肺炎 B超 • 肝脾肿大 • 胆囊壁一过性增厚 • 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 CT和核磁共振 • 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
有效
无效
无效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精神异常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尿毒症 急性血管内溶血 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二重感染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性治疗。
治疗
1、隔离: • 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2、一般治疗 • 急性期卧床休息; • 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对典型和重型病例应加强护理; • 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 • 保持一定的尿量和大便通畅 • 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HCT等。
流行情况
国内 • 1873年我国厦门发生登革热(75%以上居民发病) • 1917年 • 1944年 • 1978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突发登革热流行; • 1979年海南岛开始出现登革热流行; • 1993年 • 以后每4~5年流行一次。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课件
人群分布
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感染登革热,但青壮年和儿 童更容易发病。
02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01
发热
02
头痛
03 关节痛
04
皮疹
淋巴结肿大
05
突然高热,可持续5-7天,体温可高达39°C以上。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和太阳穴。 关节疼痛,尤其是膝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 皮肤上出现红色斑疹或麻疹样皮疹。 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抗感染
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 情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可使 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如板蓝根、金银花等。
免疫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免疫球 蛋白或恢复期血清进行治疗,以增强 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
05
登革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媒介传播
登革热病毒在媒介昆虫(主要是 蚊子)体内繁殖,通过叮咬将病 毒传播给人类。
人类-人类传播
登革热病毒也可通过感染者的血 液、分泌物和唾液等途径传播, 但传播概率较低。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地区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 带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也较为常见。
季节性流行
饮食
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瘦肉等,以增强身 体免疫力。
补液
由于登革热会导致发热、 出汗等症状,患者容易脱 水,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 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
降温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 或药物降温的方法,以缓解症状
登革热诊断和治疗
另一类型是输入性流行地区,在这里有传 播登革热的蚊种,平时无病例发生,仅在 有传入时,可引起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我 国就属于这类地区。
蚊子染上登革热病毒,终身保持传染性, 还可将病毒经卵传给下代。曾有观察发现, 人经 1 ~ 2 只这样的蚊子叮咬即可受到感 染或发生登革热。
谁容易感染登革热?人不分年龄、性别、 种族,对登革热病毒都很易感,尤其是从 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 人。由于登革热的病原分为 4 型,患过由 某一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还可以发生另 一型病毒引起的感染。
(二)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 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 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 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 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 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 4~6小时内死亡。
登革热的流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 地方性流行地区,在那里常年有病人发生,且 雨季流行多、年幼病人多。泰国、越南、缅甸、 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柬埔 寨、菲律宾及南太平洋岛国等都属于地方性流 行地区。如泰国,今年 1 月以来报告发病近 4 万人,在首都曼谷就有近千名病人,死亡 79 人。菲律宾至今年 7 月 22 日报告发病近 6000 人,死亡 50 人。
2.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 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 烈,似骨折样或腹痛、腹 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 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 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 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 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 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 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临床讲课文档
。 ❖ (3)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
❖ (4)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第三十九页,共45页。
临床标本采集
❖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 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 后低温保存。
4.肝肿大
第九页,共45页。
皮疹
第十页,共45页。
第十一页,共45页。
第十二页,共45页。
第十三页,共45页。
△轻型:短期发热,疼痛轻,皮疹少,淋巴结肿
大,病程短,常被忽视。
△重型:早期类似典型登革热,3~5天后突然加重
,出现:脑膜脑炎,严重出血。
第十四页,共45页。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 ,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数天才恢复正 常
单核细胞绝对计数低 ❖ AST及ALT水平升高 ❖ 血小板下降,1/2~3/4病例减少
第三十一页,共45页。
诊断要点
❖ 流行病学资料 ❖ 临床特征 ❖ 实验室检查
第三十二页,共45页。
❖ 疑似病例
诊断类型
❖ 临床诊断病例
❖ 实验室诊断病例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疑似病例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 1、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到过登
第四十三页,共45页。
临床医生
❖ 1、熟知流行病史,掌握早期诊断要点,提高 敏感性。
❖ 2、内、儿、皮肤、急诊、全科等相关科室医生 接诊发热病人,除询问流行病史外,对每一例开 展血常规检测。
第四十四页,共45页。
谢
谢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本文将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两个方面介绍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一、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高热(通常持续2-7天)、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出血倾向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降低、肝功能异常等指标异常。
3. 流行病学史:患者有被登革热病毒传播媒介蚊虫叮咬史,或与登革热疫区人员密切接触史。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对登革热进行初步诊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登革热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病毒性出血热类似,因此必要时需进行病毒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二、处理原则1. 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发热、缓解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不适症状。
2. 补液纠正:由于登革热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和血管渗漏,严重病例可发生休克,所以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3. 注意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密切关注血小板计数、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4. 预防措施:对于登革热疫区的居民,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
同时,对于疫区的蚊虫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5. 早期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
6. 注意并发症:登革热的并发症包括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会更为严重。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或病情恶化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及时处理。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三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在处理原则上,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对症治疗,并进行补液纠正。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以及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登革热的治疗和防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增加对登革热的了解,并引起人们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登革热诊治及护理
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定期消毒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心理护理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恐惧
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0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适应和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
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获得情感支持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饮食:保持清淡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住院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
补充水分:多喝水,防止脱水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退烧药等
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继发感染
2.
1.
谢谢
头痛:剧烈头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
皮疹: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通常在发热后2-5天出现
诊断方法
0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近期是否去过登革热流行地区
0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淋巴结等部位是否有异常
0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指标检测
04
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病毒检测
05
刀客特万
登革热诊治及护理
01.
02.
03.
04.
目录
登革热的症状及诊断
登革热的治疗方法
登革热的护理措施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1
登革热的症状及诊断
典型症状
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3-7天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二十四页,共57页。
第二十五页,共57页。
第二十六页,共57页。
第二十七页,共57页。
第二十八页,共57页。
重症登革热的特征
临床特征: 严重的出血、血浆渗漏及器官损伤 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症 其他重症病例
第二十九页,共57页。
登革出血热(DHF)
临床特征:
第五十四页,共57页。
脑炎表现者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 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 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 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 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第五十五页,共57页。
白细胞低于3×109/L时可使用适量抗 生素预防感染;如低于2×109/L可使用升 白细胞药物。
Areas infested with Aedes aegypti Areas with Aedes aegypti and recent epidemic dengue
第四页,共57页。
全球登革热发病数及流行国家分布
第五页,共57页。
1991-2011年全国登革热流行趋势
、老挝等)报告的登革
热病例数较2010年出 现不同比例下降。
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脑脊液或尸解脏
器中分离到病毒或检测到抗原 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或测出相关基因系
列
第四十七页,共57页。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 中毒性肝炎 精神异常 病毒性心肌炎 急性肾炎 急性血管内溶血
第四十八页,共57页。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鉴别诊断
第四十九页,共57页。
治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 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 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