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阅读素材: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王岳川)

合集下载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高考作文素材:斯人已去 精神长流——缅怀大师

高考作文素材:斯人已去 精神长流——缅怀大师

高考作文素材:斯人已去精神长流——缅怀大师智者光耀未来7月11日,9时整,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2003年起,季羡林即缠绵病榻,温家宝总理曾五次探寻病情,称赞他对民族不渝的信仰、对国家坚忍的担当。

6年病榻生涯,季羡林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的考验,写下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

在这部书中,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坚定地请外界将加在自己头上的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摘下来。

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在一生对国学的探究中,季羡林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

季羡林永远目光澄澈,思维敏捷,神情淡定。

他仿佛一面镜子,照射出世间的庸碌与混沌。

他像是不知疲倦的导读者,以自己对祖国的思考、对民族的期待、对生命的真诚,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征程中,引领人们打开了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大门。

不敢从心所欲7月11日,对于中国文化界来说,是一个哀恸的早晨。

93岁的任继愈先生静静地合上了双眼。

把传统贤人的风范化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情操,把传统道德的忠孝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任继愈为人与为学堪称中国学者的典范。

经历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任继愈焚膏继晷、矢志不渝的学品人格,备受世人赞慕,毛泽东誉其为凤毛麟角,人才难得。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曾有学生问任继愈。

他沉思良久,缓缓答道:只讲自己弄明白了的话。

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任先生在80岁时,却特意请人治了一枚印章,只六个字:不敢从心所欲。

以这样平静而快乐的心境,以这样谦逊而练达的笑容,以这样积极而稳健的姿态,20世纪风云变幻的中国文化舞台上,一直有着任继愈活跃的身影,他飘逸的性格和卓越的见识,填补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的心灵空白和文化沟壑,为后来者点亮一盏指路明灯。

中国话剧化石7月2日15时20分,被誉为中国话剧活化石的欧阳山尊,带着他复排话剧《日出》的心愿,走完了95岁的人生。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句子(一)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句子(一)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句子(一)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

•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厚的造诣,被誉为当代文化大师。

•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和见解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读者。

人物描写以下是关于季羡林先生及其身边人物的描写:关于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温文尔雅,举止优雅,给人一种安静而高雅的感觉。

•他的身材高大笔挺,步履从容而有力。

•季羡林先生的眼神明亮而富有智慧,每一次与他交谈,都能感受到他的学识广博和思考深入。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让人愿意聆听他的言论。

与季羡林先生亲近的人家人•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妻子赵慧芳先生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互相关心和支持。

•季羡林先生的儿女们对他非常尊敬和敬爱,亲密的家庭关系使他们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

学生和朋友•季羡林先生的学生们都深受他的影响,他们敬仰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季羡林先生拥有广泛的朋友圈,他与其他学者和作家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合作伙伴•季羡林先生与一些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他们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推动学术进步。

季羡林先生与世界的联系•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他与世界上许多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季羡林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学术讲座和演讲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听众,他的观点和理论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结语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通过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研究,以及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温文尔雅和学识卓越让他成为众多学生和朋友们的榜样,他的著作和思想将继续激励和影响后人。

回忆季羡林先生二三事中的人物描写关于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是一位道貌岸然、聪明睿智的学者,为人豪爽,极有风度。

•他的眉宇间似乎有一种深沉思索的光辉,让人不敢轻易与他争辩。

•季羡林先生的笑容温和而和善,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作文素材——季羡林

作文素材——季羡林

高考作文素材——季羡林篇(下)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

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

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

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

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

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

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

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

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

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

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

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

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季老往事的阅读答案参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季老往事唐师曾①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

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

“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加看管,现在人心不古,有人吃猫,也有人以贩猫为业,猫贼太多。

”②整整3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

由于初进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

一个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设在大饭厅的新生报到处,注册、分宿舍、领钥匙、买饭票……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手提塑料网兜路过的老者。

东奔西走,待忙过一切,已时过正午,这才想起扔在路边托人照看的行李,当即吓得灵魂出窍。

一路狂奔着找回去,只见烈日下那位光头老者仍呆立路旁,手捧书本,悉心照看地上懒洋洋的行李。

学兄对老者千恩万谢,庆幸自己吉人天相,头一次出远门,就碰上好人。

次日开学典礼,只见昨天帮他看管行李的那位慈祥老者,竟也端坐主席台上。

学兄找人一问,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学兄再次差点吓死过去。

③许多年后,季老对这段故事记忆犹新。

他说一位由穷乡僻壤乍到京城的穷学生的.全部财产只有一个铺盖,能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托付给素昧平生的我,不亚于以身相许,是对我的极端信任。

对信任,得认真对待。

④季老对事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事事讲资料、讲考据。

一日我与两位校友到季老先生家闲坐,一学兄说起张中行应算季老同学,季老侧首思索半天,认真答道,张中行年龄比我大,上学比我早,毕业比我晚,应称校友,不是同学。

该学兄又问钱钟书学问如何,季老再次侧首思索半天,说虽是同学,但隔行,从未研究过。

对未研究过的东西,无法评论。

这种刻板的认真,也许是季先生早年留德的印记。

季羡林现在能操8种语言,印度梵文、小乘巴利文、隋唐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德文等。

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

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

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关于季羡林的高考作文素材精选导语: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50句经典语录摘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1.他自己就像一个幽灵,踽踽独行于遮天盖地的辽阔的寂寞中。

2.她不会做荒唐的梦,极小的得失可以支配她的感情。

她有一颗简单的心。

3.我不哭,但是眼泪却流在肚子里去了,悲哀沉重地压在心头,我想到了故乡里的母亲。

4.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5.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6.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7.才到故乡的时候,树丛里还残留着一点浮翠,离开的时候,就只有淡远的长天下一片凄凉的黄雾了。

8.德国民族是异常勤奋智慧的民族,办事治学一丝不苟的彻底性名扬世界。

他们在短短的一两百年内所创造的文化业绩,彪炳寰中。

9.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10.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

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

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

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

13.腐败的东西终究会灭亡,这是人类和大自然不变的规律。

14.根据解放后一些代表团出国访问的,在团员与团员之间的关系方面,往往可以看出三个阶段。

初次聚在一起时,大家都和和睦睦,客客气气。

后来逐渐混熟了,渐渐露出真面目,放言无忌。

到了后期,临解散以前,往往又对某一些人心怀不满,胸有芥蒂。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县城上高中,读到一篇散文,题目是《春满燕园》。

文章中的北大校园湖光塔影、姹紫嫣红、书声琅琅、春光常驻。

我被深深吸引了,心底萌生了进燕园求学的憧憬,同时牢牢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季羡林。

没有名教授“派头”两年后,我如愿考进北大。

在东语系迎新会上,第一次见到当时的系主任季羡林教授。

他和我想象中的模样大不相同,瘦高身材,五十出头年纪,慈眉善目;穿着既非西装革履,也非潇洒长衫,而是一身半旧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讲话声音不高,语速不快,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只是说,一个大学生需要十二个农民来养活,而我们的同龄人一百人才有一个能上大学,说明我们的机会难得,担子很重。

要求我们热爱所学专业,刻苦学习,学成报国。

总之,没有一点我所想象的名教授“派头”。

当时,季羡林给梵文巴利文专业60级同学教课,与低年级同学接触不多。

但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开学不久,系学生会通知,哪位同学没有脸盆,可以领一个。

因为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久,有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是打赤脚走进校园的,买不起两元一个的白搪瓷脸盆,只好用五毛一个的瓦盆洗脸。

季先生知道了,自掏腰包买了几十个送到学生会。

我虽然没有去领,但心里暖暖的。

二是那年“十一”,我第一次参加国庆游行,见到毛主席,兴奋得不得了。

晚上回来听同宿舍同学说,他们看了电视转播,而且是在季先生家里!我着实吃惊不小。

要知道,那时候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儿。

季先生叫一群刚从乡下来的大孩子到自己家里看电视,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据此,我认定季先生是好人,好领导,能在这样的老师门下求学是我的福分。

1969年秋天,他和我们这些待分配的同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我们一起顶着星星出早操,一起蹲在场院里啃窝窝头、喝稀粥,白天一起挖防空洞,往麦子地里挑粪。

在寒冷的旷野里,年近六旬的季先生顶着凛冽的塞外北风,穿一件单薄的旧棉袄,腰里系根草绳,脸冻得铁青,胡子茬和眉毛上结满白霜。

夜里,他和几个男生挤在一条土炕上,炕上的跳蚤不分谁是先生,谁是学生,夜夜骚扰。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名家作文素材(一)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人物评价:1、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3、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师恩难忘》课外阅读:我的老师(季羡林)

《师恩难忘》课外阅读:我的老师(季羡林)

我的老师季羡林西克教授的家世,我并不清楚。

到他家里,只见到老伴一人,是一个又瘦又小的慈祥的老人。

子女或什么亲眷,从来没有见过。

看来是一个非常孤寂清冷的家庭,尽管老夫妇情好极笃,相依为命。

我见到他时,他已经早越过了古稀之年。

他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国的老师中对我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

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剧烈地跳动,老泪立刻就流满全脸。

为了存真起见,我把我当时的一些日记,一字不改地抄在下面:1940年10月13日昨天买了一张西克教授的相片,放在桌子上,对着自己。

这位老先生我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感激他。

他简直有父亲或者祖父一般的慈祥。

我一看到他的相片,心里就生出无穷的勇气,觉得自己对梵文应该拼命研究下去,不然简直对不住他。

1941年2月1日5点半出来,到西克教授家里去。

他要替我交涉增薪,院长已答应。

这真是意外的事。

我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这位老人家,他对我好得真是无微不至,我永远不会忘记!原来他发现我生活太清苦,亲自找文学院长,要求增加我的薪水。

其实我的薪水是足够用的,只因我枵腹买书,所以就显得清苦了。

1941年10月29日11点半,西克教授去上课。

下了课后,我同他谈到我要离开德国,他立刻兴奋起来,脸也红了,说话也有点震颤了。

他说,他预备将来替我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好让我继续在德国住下去,万没想到我居然想走。

他劝我无论如何不要走,他要替我设法同大学校长说,让我得到津贴,好出去休养一下。

他简直要流泪的样子。

我本来心里还有点迟疑,现在又动摇起来了。

一离开德国,谁知道哪一年再能回来,能不能回来?这位像自己父亲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见了。

我本来容易动感情。

现在更制不住自己,很想哭上一场。

像这样的情况,日记里还有一些,我不再抄录了。

仅仅这三则,我觉得,已经完全能显示出我们之间的关系了。

作家作文素材

作家作文素材

【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钱钟书】你就是那位风华绝代的博学鸿儒吗?你就是那位用一句幽默的“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婉拒拜访者的大家吗?你从来不愿意写官样文章,从来不愿意当御用文人,从来不考虑什么文章是符合“潮流”的,只做自己爱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你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你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澹泊自守,宠辱不惊,虚怀若谷。

“书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

”,你学问做到极致,虚誉浮名也淡泊到极致,站在学问至精至深、人品至纯至正的你的身边,每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生之屹立,去亦伟岸;生之从容,去亦潇洒。

这就是“文化昆仑”的巍峨。

【闻一多】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

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

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

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杨绛】杨绛的生存智慧表现在她对未来坚强的信心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安详心态。

她,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照顾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冷暖。

《纪念季羡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纪念季羡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7分)纪念季羡林7月11日,98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辞世了。

国有一老,如有一宝。

季羡林先生因为他的国学学养和真诚人格,在学术界受到广泛的尊重,如今他驾鹤西去,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我们曾经有许多次机会向季老表达我们的敬意,我们也确实在许多场合向这位大师表达过敬意。

但是当季羡林先生真的告别我们的时候,这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们甚至会怀疑我们曾经表达敬意的真诚,以及老人接受敬意时的心情;我们也会忐忑地想起老人面对晚辈做的错事和傻事,满脸宽容背后的无奈。

此刻,我们所有能做的事情,就是追忆、怀念和学习。

我们追忆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在追忆一个大师辈起的年代。

人们往往用自身的勤勉来作为成长的理由,但是有的时候,环境能够决定给予人们更多成为大师的机会。

这种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用贫穷或者富裕来概括。

大师辈起的年代,是一个充满问题的年代,也是一个尊重知识、宽容“异端”、追求平等的年代。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知识界在不断与历史争夺这种机遇。

而令我们景仰的学术大师们,恰恰就产生于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中。

我们怀念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怀念一个“以学术为业”的群体。

无论陈寅恪、傅斯年,还是钱钟书、季羡林,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以一种偶然出现,而走向一种必然。

马克斯·韦伯说,在失去了神圣性和价值统一性的世界上,以学术为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独立的思考。

当然,所有的独立思考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冷静的观察。

今天的多元化社会,铸造着多元化的个人,终生以学术为业,并且能从其中找到乐趣和力量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

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实际上是学习一种独立、自尊、诚实和执著的品行。

无论在“文革”年代、在改革开放中、还是功成名就的晚年,季羡林都在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反思;无论在佛学、梵文还是宗教的学术领域,季羡林都在将一个问题执著地研究到底。

这是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行,也是一种有现实意义的品行。

赞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赞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赞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咱心中的季羡林》要说起这季羡林季老先生,那可真是如雷贯耳呀!季老先生那可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他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简直比翻译软件还厉害呢!想象一下,他能轻轻松松地游走在各种文字和文化之间,就好像孙悟空在自己的花果山一样自在。

无论是梵文、德文、英文,还是其他咱们普通人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语言,在他那儿都不是事儿。

而且季老先生还特别勤奋努力,你说这气不气人,明明已经那么厉害了,还那么拼命。

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学习起来那叫一个刻苦,成天就泡在书堆里。

这让我等凡人情何以堪呀!想想自己有时候稍微学习一下就觉得累得不行,跟季老先生比起来,真是太惭愧啦。

除了学问高,季老先生的人品那也是没话说。

他低调、谦逊,从来不会摆什么大架子。

别人夸他,他还不好意思呢,觉得自己没那么了不起。

嘿,这多可爱呀!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但季老先生就是不一样,他就像咱身边那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让人觉得特别亲近。

要说季老先生的作品,那也是一绝。

读他的文章,就感觉是在跟他聊天儿,特别亲切。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就是实实在在的话,能说到你心坎里去。

虽然咱文化水平有限,有些深刻的地方可能理解得不太到位,但是能感觉到那里面满满的都是智慧呀。

说真的,咱特别佩服季羡林老先生。

他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了咱们这些在知识海洋里摸爬滚打的人。

咱得多向他学习学习,不一定也能成为大大学问家,但至少能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点不是。

哎,要是能有机会跟季老先生聊聊天儿,听他讲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那该多好啊!哪怕就一小会儿,咱也知足啦。

可惜呀,季老先生已经不在了。

不过他留下的那些宝贵财富,会一直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咱可得好好珍惜,可不能辜负了季老先生的一片苦心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之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穷啦,但是他特别喜欢读书。

那时候,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可这一点儿也难不倒他。

他到处去找书看,借别人的书,有时候甚至去书摊儿上站着看。

有一次,他为了借一本自己想看的书,跑了好远的路,还帮人家干了好多活儿。

拿到书以后,他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回家认真读起来。

白天没时间读,他就晚上在油灯下看,眼睛都累得不行了,可还是舍不得放下书。

就这样,季羡林爷爷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成为了一位特别有学问的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爱读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学到好多知识哟!《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事儿。

有一回呀,季羡林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

可是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全是积水,走起来特别不方便。

家里人都劝季羡林爷爷别去了,说这么大的雨,朋友可能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羡林爷爷摇摇头说:“不行,我答应了朋友,就一定要去。

”于是,他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约定的地方走。

到了那儿一看,朋友还没来。

他就一直在那等着,雨一直下,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着。

朋友终于来了,看到季羡林爷爷在雨里等他,特别感动。

小朋友们,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讲诚信哟!《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季羡林爷爷吗?他可了不起啦!季羡林爷爷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

比如说,有些知识特别难理解,有些问题研究了好久也没有结果。

但是,季羡林爷爷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

”有一次,他为了弄明白一个学术问题,查了好多好多的资料,写了好多好多的笔记,每天都忙到很晚很晚。

别人都觉得他太辛苦啦,劝他休息休息,可他还是坚持着。

终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解决了那个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l 学中文系教授 、 导 师 ,享 受 国务 津 贴 专 家 ,北 京
法 艺术 研 究 所所
息” “ 厚 德 载物 ” “ 己欲立 而立 人 ,己欲 达而 达人 ” “ 己所 不 欲 ,勿施 于人 ”等等 。 比如 道 家无 为 、不与 天 下争 的思 想 。在 现
但 也不 要 妄 自菲薄 。从 “ 五 四”开 始 ,有
季老 对 中 国文 化非 常重 视 。 他经 常说 , 中国文化 分 为 三个层 面 ,包 括思 想 文化 、
国作家协会会 员, 外 文 艺 理论 学会 香 港 中 国文 化 脘 长 , 日本 金 泽

座 教 授 ,澳 门大
我觉得很悲凉。玄奘取经没有什么丰厚的 报酬 ,也没有什么高官职位等着他 ,但他 仍坚定不移地往前走。
化固然重要 ,但更要重视艺术文化 ;艺术 文化固然重要 ,但更要重视思想文化。在
中 国 ,思 想 文化 博大 精深 ,比如 儒 家思 想
羡林学术精粹 》和 《 学问人生 :季羡林 自 讲求刚健清新 , “ 天行健 ,君子以 自强不
述 》,撰写了 《 季羡林评传》。
季 老经 常 强调 做学 问 要有 世界 眼 光 ,
大教育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j 文 化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文 / 王岳J
我是 1 9 8 4 年 到 北 大学 习 的 ,后 承 担 了季 羡林 老 师 一 些 学 术 助 手 工 作 ,并 于 2 0 0 4 年接 受 季老授 权 编撰 了 四卷 本 的 《 季
艺 术 文化 方 面 ,季老 非 常强 调琴 棋 书
学院客座教授 , 学等十所大学双
艺术文化、 民问文 他反复强调民间文

季老作文【小学六年级500字】

季老作文【小学六年级500字】

季老
人人都说,闻鸡起舞,可是现在应该改一下,改成闻他(季羡林)起舞。

今天我们看了季羡林的一些资料,知道了他是一个朴实、真实之人,对学习勤奋、刻苦。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年秋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语言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季老长期致力于焚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翻译了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天竺心影》《季羡林散文集》等。

了解季老之后,我才知道学习,做人的重要;所以我决定像季老学习,虽然我不可能起这么早,像季老一样比鸡起得还早。

我也不可能像季老一样朴实、真实,但我会慢慢改变的。

学习其实并没这么难,只要找到其中的奥秘;而做人讲究的是一个“善”字,也是做人的标准。

谈起做人的标准,还要说一下。

做人不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最主要的还是要朴实、真实。

要想季老一样,虽然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他从不炫耀自己,也不会比别人穿得好,就算让他站在人群中,不注意,也不一定认得。

其实人不一定把自己看得很高尚,也不能把自己看到很低降。

要学季老把自己看的很平凡……。

怀念季羡林先生

怀念季羡林先生

怀念季羡林先生
王岳川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在机场收到北京一位教授给我的短信"季老今天早晨去世了",心沉入了万丈深渊,眼前浮现出季老那睿智而谦和的形象。

这位精通多国语言的学者,焚膏继晷,止于至善。

从考证到义理之学,从东方语言学家到东方学家,从印度历史文化到比较文学的研究,
【总页数】1页(P124)
【作者】王岳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1
【相关文献】
1.仁者乐山——怀念尊敬的季羡林先生
2.大师的胸怀——怀念季羡林先生
3.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
4.怀念狼,还是怀念失落的自我?——贾平凹《怀念狼》对人类生存和自我精神归属的忧思
5.为往圣继绝学——怀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阅读素材: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王岳川)【王岳川书季羡林《泰山颂》:巍巍岱宗,众山之巅。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云烟。

阴阳变幻,气象万千。

兴云化雨,泽被禹甸。

齐青未了,养育黎元。

鲁青未了,春满人间。

星换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风起水涌,处处新颜。

暮春三月,杂花满山。

十月深秋,层林红染。

伊甸桃源,谁堪比肩。

登高望岳,壮思绵绵。

国之魂魄,民之肝胆。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回忆恩师季羡林先生王岳川季老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年了。

谈论季老的精神人格和学术风范,并非易事。

有不少文章在误读季老,我们应该从他的学术历程、人生沉浮、生平轶事以及价值信仰,甚至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角度阐述其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谱系承前启后如果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分成“七代”的话,那么首先是晚清一代: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是一代;五四一代: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季老应该算是第三代,就是30年代这一代学者,这一代中西打通走出国门;第四代应该是建国以后的这一代,比如汤一介教授等;第五代应该是文革一代,他们的知识体系可能同前人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社会经验很丰富;还有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77级、78级高考入大学这一代,这一代因为经历了很多磨难,确实想继承前人的学术,但是有八个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中学西学都需要补课;我们后面一代就是90年代一代,新思很多,问题不少。

可以说,季老这第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学术谱系和知识谱系上是相当重要一环,是国学西学承前启后的一代,如今斯人已去,可谓大师凋零。

后辈学人应更加努力,使得学术思想薪火相传!这一代学者将学问看成生命,可以说以最真诚的人生态度来做学问,将学问看成生命价值实现,而不是什么外在于生命的东西。

比如说季老近90高龄写《糖史》,完全可以让助手和学生来搜集资料,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每天坚持从家来回走3公里到北大图书馆。

面对壁立的图书,他告诉我:有时候一天老眼都看得昏花,却一条有用的资料也没有找到。

今天很多人做学问已经没有这种止于至善的精神了。

大师逝去是一个“学问人生时代”的终结,如何继承前贤、严谨治学,值得中国知识界反省。

大学者本身之所以如此谦虚,因为他们和上两辈大师比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陈寅恪等自觉比较,会觉得自己仍有相当的距离。

另外,现在“大师”这个称呼在当代学术界某些炒作中大大贬值。

所以先生藐视虚荣,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正确把握。

这位学问大家谦虚而低调地做学问,乐于坐冷板凳,不喜欢被他人炒作,是很有人生悟性和学术定力的。

他们冷峻客观的学术态度是对那些非学术流行炒作的抗争,是对做真学问的高贵品质的坚持,对整个中国真正学术传统的坚守!季老跟我反复说过:“我不畏先生畏后生”——前人的墓志铭是我们这代人写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是你们这代来写。

所以,季老随时有一种自我警醒感。

他常常跟我谈:国学是关于中国经、史、子、集的学问,他自己只是在小时候学过一些,主要是对“集部”的诗词曲赋比较感兴趣,而到了后来主要精力在做东方学学问,对国学确实是谈不上精深研究,也没有专门写过一本关于经史研究的着作,所以他对国学大师的帽子当然是悚然惊惧,不敢接受。

包括国宝、泰斗等一概敬谢不敏。

这说明季老对巍巍高山的“学问珠峰”仍存敬畏之心虔诚之意!我们今天很多人做学问没有敬畏、更不虔诚,学问似乎是一袭华衣、一种装饰。

但是季老这一代把学问看得非常庄严,能从学问中获得很多知识和人生启迪,并能出经入史提出新世纪中国文化走向及其文化战略。

他还有一句名言就是:今天我们以北大为骄傲,不知道将来北大会不会以我们为骄傲,这是每个学生应该去考虑的。

我们今天是以北大、清华、复旦这样名校来提升自己,我们沾了名校的光,但是很多人只是沾光,从来不会给北大、清华、复旦做贡献,让母校为自己骄傲!二学贯中西中国立场季老可以说是集成了中国大儒的学统的,他将北宋大儒张横渠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践行的方向。

尤其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变成他晚年工作的两大主题。

他关于东方学的很多着作其实就是全球能懂的只有几十个人,这当然是绝学。

记得有网友给我写帖说:我读季老文章觉得容易懂,读您的论文就觉得比较拗口。

我知道季老被误读成一个通俗读物写作者或者一个散文家了,赶紧把季老一篇写于1947年的重要短文《浮屠与佛》——被很多的专家认为是言简意赅的好文发给他,结果他根本看不懂。

我想说明的是:季老并非是一个以散文名世的作家,而是一个真正的学问家思想家,他厚重的学术成果表现在十个领域: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研究;2.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研究;3,糖史(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以及科技文化传播史研究、4.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研究;5.印度古代文学《罗摩衍那》、《沙恭达罗》的翻译和研究;6.德国及西方文学研究;7.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8.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9.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10.散文、杂文和书法创作。

季老对东方语言和印度佛教、印度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很多人不一定能深刻理解。

世纪之交,季老进入了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大视野,进入了美学、文学理论、文学战略的宏观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他站在为人类未来“开太平”基点上提出:“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过去人们总认为中国很多知识是印度或者西方输入的,其实中西中印文化是互动互相输入的);“中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化送出战略”等,这些惊世骇俗的提法振聋发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误解乃至于批判。

他还对书法很有研究,不仅每天写书法,而且对书法的重要性看得很清楚:“中国书法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

中国书法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日本、韩国都是中国传过去的。

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弘扬我们书法文化。

因为书法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艺术功能和生命陶冶功能。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

”可以说,他整个生命都投射在学问当中,但是外边理解他继东方绝学的人很少,而对他为万世开太平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文化送出去战略,双向交流等等知道较多,但理解有误。

所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一个语境,就是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

季老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很多人认为是为文明算命,为世界命运算命,有些不太科学。

其实,就这个问题我跟季老谈的比较多,我说既然你像玄奘一样坚定不移地出国求学,在西方经过严格的十年的学术训练,为什么还会提出这样一个被人批评为不太学术化的理论呢?他说:我是在反拨全盘西化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在为中国的文化失败主义,文化自卑主义打气,我在为中国找到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我在对西方的“欧美中心主义”加以拒斥,恢复我们民族自信,所以我用了一个好像有一点宿命轮回色彩的说法,来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开道。

但是您注意到没有,这三十年世界的发展真的走向了东方中国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经过30年的国民努力,中国真崛起了,中国文化真开始复兴了,倒不是季老“算”的准,而是他真正有世界眼光,真正具有打通了中西的历史宏观的文化视野。

确实如此。

西方文明受东方文明影响的。

西方文明既不是一种连续性文明,又不是独立成熟的文明形态,而是深深地受到东方文明影响的文明。

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中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处理和人与超自然力的神的关系的处理,启发了西方人。

事实上,建筑学、测量学、城建学、青铜制造、雕刻艺术都是从两河流域和埃及传入的;天文学、数学、几何学、修辞学,历法制定,都是由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明开创先河的。

就连贸易的艺术,钱币的使用,以法组织和规范社会的观念,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国际条约的签订都由两河流域和埃及人首创。

可以说在文字、艺术、宗教等方面,西方文明对近东文明有着诸多借鉴。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明是吸收东方先进文明而获得精神能量的。

三高山仰止常人心态季老亲口告诉过我:文革期间他被勒令扫地,从北大的南校门扫到三角地到一教学楼,将近一千米,最初拿着扫帚的时候很沉重很痛苦,加上没完没了的批斗鞭打,多少次想着自杀。

后来有一位年轻教师每天等在路上,在红卫兵的监视下跟他擦肩而过鼓励他只说一句话:要活下去不能自杀。

从此,他想通了,于是将扫地看做华尔兹一般,他在德国呆过,扫一步走一步,他突然觉得变了,天地变了,景色变了,灰尘变了,心态也变了。

后来不罚他扫地了,去了收发室接电话,但是他做了让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翻译《罗摩衍那》,他每天只撕下原文一页,因为一旦被红卫兵抓到就不得了,放在抽屉里面,一看没人他就拿出来翻译,翻译到一个小本本上。

他根本就不知道文革什么时候结束,谁也没有告诉你10年就结束了。

等到文革结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翻译的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2万余颂,9万余行,震惊学界!此时季老还穿着他的老布衫子,还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工友心态。

文革结束他突然被任命为副校长,正值77、78级同学入学,一个学生看见他,就让他帮着看行李,第二天开学典礼才知道他是副校长。

季老说很简单,那个大学生来了找不到地方,他看见我像个工友,事实上我就是工友。

甚至普通到在大众空间中有点不协调,比如他出去开会,戴着旧帽子,中山服上还有一些中午吃完的稀饭汤,然后坐在那儿很木讷,他像颜回,很少说话,嘴角总是微笑,性情很童心。

他在写《糖史》的时候出了一件大事:他有两套房,一小套是他的居室,另一套房间是他的书房,书房窗台离地将近一米九,他长时间写作后肚子饿了,去推门的时候发现他被出去买菜的保姆锁在里面了,他想吃点东西,居然推开窗跳了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