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作者:李碧函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2期摘要:课堂冷漠,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
课堂冷漠主要表现在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方面。
课堂冷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成才,而且会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会浪费教学资源。
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着重分析造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应该呈现出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面貌。
然而,有些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课堂上懒散、敷衍,逃课、迟到、玩手机。
一、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1.显性逃课逃课现象在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见。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2016年对2002名正在读大学或大学已毕业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逃课经历,50.8%的受访者有过找别人替课的经历;61.1%的受访者曾替别人上过课。
有过逃课经历的受访者表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冲突(37.3%),其次是考核不严格,去不去上课都无所谓31.8%。
其他原因依次为:懒惰31.1%、不喜欢任课教师28.1%、认为课程本身不重要27.5%、更喜欢自学20.9%、课程太难不想学12.3%、课程太简单不需要上课10.9%等[1]。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逃课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阻碍。
2.隐性逃课隐性逃课通俗来说是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心却不在,只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忽视老师的存在。
隐性逃课通常表现为: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看视频、走神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导致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自导自演,老师提出问题无人作答。
此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现象:教室的前三排在大多数情况下空位置总是有很多,后排的座位则成了最“抢手”的。
因为在学生看来后排距离老师较远,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摘要】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其进行社会学分析。
在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后,正文部分将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导致原因以及影响,并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现实情况提出解决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该现象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同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重视,促进校园教育的改进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冷漠、社会学、表现、原因、影响、角度分析、建议、总结、展望、结束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课堂冷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冷漠态度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逐渐增多,给教师授课和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困扰。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课堂冷漠不仅仅是个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在课堂上的冷漠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目的,为解决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研究,我们旨在找出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大学生课堂冷漠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其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课堂冷漠现象是指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度和积极性,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漠视和课堂氛围的冷淡。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需要进行社会学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与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参与度。
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习惯了被动接受和中规中矩的学习方式,缺乏对课堂内容的主动思考和参与。
大学课堂中存在教师单向传授和学生单向接收的关系,学生参与度低下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问题。
大学生课堂冷漠也与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有关。
大学生正处于身份转变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课堂内容的认同度和兴趣程度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满意,就容易产生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课程安排时,往往选择将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更重要或者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导致对课堂的冷漠。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带来了多样化的知识渠道和学习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容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忽视课堂的重要性。
社会竞争激烈和职业发展压力也迫使大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上,从而忽视了课堂学习。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教育部门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热情和好奇心。
学生自身也应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心态,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术交流中。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教育制度、学生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多个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包括教育机构、教师和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
大学思修调查报告——关于大学生对待社会冷漠现象及其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待社会冷漠现象及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调查人:糖糖班级:学号:调查时间:2012年5月目录一、调查报告正文调查背景 (3)调查目的 (3)调查对象 (3)调查形式 (3)调查容 (3)总结与体会 (3)二、附录调查问卷 (3)结果统计原始数据统计表................................................................................关于大学生对待社会冷漠现象及自身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社会冷漠现象”日趋严重。
2006 年11月20日上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宇案”。
市鼓楼区法院对“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裁定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 元,10日给付。
2011年8月27日中午,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西边的黄立交桥上看见了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被撞倒,司机殷红彬下车搀扶了老人。
不想面对警方的调查,那老人一口咬定是那辆撞倒大巴车撞她的。
最后,通过调阅监控录像,警方发现,正如殷红彬所述,他不是撞人者,而是下车救人者。
2011年9月2日上午,在省市,88 岁的大爷在离家不到100 米的菜场门口迎面摔倒了。
这期间来往者众多,但大家仅仅是围观,却无人敢扶他一把,致使他一个半小时后才被送医院救治,终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在家附近的巷子里玩耍,一辆面包车和一辆小型货柜车先后三次从悦悦身上碾过并逃逸。
然而18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是漠然不理,无一施以援手。
最后只有一位拾荒者阿姨将小悦悦扶起,躺在路边小悦悦就这样躺在血泊中七八分钟,最终抢救无效。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达,中国人越来越患上了“发达社会冷漠症”。
它突出表现为:社会越发达,人的竞争意识越强,法律的自我表现保护意识也越高。
一些时候,许多受到帮助的人不太懂得感恩,这也就使得人们帮助他人的热情减退。
当我们去帮助别人时,可能会招来旁人异样的目光。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公共事务中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参与。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是当务之急。
一、分析冷漠的原因为什么当代大学生会出现冷漠的现象呢?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是专业知识,对于社会问题的了解可能相对较少,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些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身的发展上,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参与。
一些大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对于社会问题的改变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选择了冷漠和放弃。
二、激励视角下的治理措施针对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现象,我们可以从激励的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治理。
学校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参与公益活动。
学校可以设立社会实践周、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政府部门可以开展相关政策,给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大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提供奖学金、就业岗位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
社会各界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形成社会上的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除了外部的激励措施,当代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做出努力,改变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要提高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改变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四、案例分析近年来,一些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激励,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在大学生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状态,他们可能是在玩手机、睡觉、不听讲或者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等。
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屡见不鲜,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体心理等因素有关。
在社会环境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的注意力被更多地吸引到了虚拟世界中。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学生可能因为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出现对课堂学习的冷漠态度。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和热情。
另一些家庭可能过分严厉,使得孩子在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冷漠行为的出现。
在家庭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氛围也会使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还与个体心理因素有关。
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有的同学可能天生活泼开朗,对学习充满热情;而另一些同学可能内向孤僻,对学习缺乏兴趣,表现出冷漠的状态。
一些同学可能因为自卑、自傲等心理问题,导致对学习缺乏积极性。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在社会学分析下,大学生课堂冷漠不仅是在课堂上的现象,更是与社会、家庭、个体相关的综合性问题。
而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出现也给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学习动力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给课堂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学生的冷漠行为会打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冷漠甚至会扩散到整个班级,形成一种不良的学习氛围,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课堂冷漠现象就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我们需要了解课堂冷漠的定义。
课堂冷漠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漠视、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对老师和课程缺乏兴趣和热情。
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越来越常见,给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表现出课堂冷漠的现象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冷漠与社会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环境的变迁是导致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大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渐渐显得过时和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
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他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从而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个人心理因素也是导致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长时间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挑战、对未来的焦虑等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对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也是导致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
那么,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加以解决呢?高校应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从 passi e 变为 active。
高校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校和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大学生们也需要自身调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激情。
论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
论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等于没课”这是现在大学生之间流行的观念。
大学生的课堂冷漠现象是越来越普遍,可以说是呈疯长趋势,我作为一位教学信息员,平时在学校很真实、确切地看到这种现象,并留意观察,想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小谈一下这种现象。
时间: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时间地点:教室人物:老师、学生事件:老师上课,学生上课迟到、逃课、玩手机、打瞌睡等其他事上述就是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大概情况,在网上了解到“课堂冷漠”在高校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显性逃课就是不向学校请假明摆着逃课,直接不来上课,而隐性逃课就是学生在教室里坐着,但他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无视老师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左右,专业课占到20%,而哲学政治等公开课达到了50%,另外统计又逃课经历的占到80%,从不逃课的仅仅占18%。
当然隐性逃课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个人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例如我们现在大二的英语课就是这样,永远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而同学坐在下面都是在各干各的事。
上了一学期的社会心理学,我就想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这个现象。
首先我想讲这个现象中的学生的一些原因,其实我觉得主要就是学生的态度问题。
态度就是指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的反应倾向。
大学生对大学课堂的态度追溯起来应该是高中时听老师对大学生活的描述形成的。
态度具有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社会生活中习得的,我们在高中天天听老师讲到“大学就没人管你们了”、“大学老师都只管上课”、“60分万岁”等等,导致我们对大学的形成的最初印象就是“好玩、没人管、不用担心考试、可以逃课”。
这也算是我们对大学的第一印象吧,而且第一印象往往影响我们进入大学后的对大学课堂的态度,造就一种“不逃课,不算是读过大学”的观念。
进入大学后,大一时开了许多的公共课,基础课,而这两类课的冷漠程度确是最高的。
就拿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概论这两门课来说,其实就是我们对它形成了刻板印象。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100新课程研究观察思考2016.11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赵娟范忠雄【摘要】对于大学生而言,课堂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主要阵地,而当前大学课堂内学生旷课、上课时不认真听课已成为普遍现象,且有呈疯长趋势,这种课堂冷漠现象极大地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正确看待并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院1671-0568(2016)32-0100-02_、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随着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使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日益复杂化。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呈现复杂化,进而影响到大学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互动的场所,但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一些不良的风气侵蚀着我们的大学校园,课堂冷漠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大学教育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姅脚石,而课堂冷漠的表现之一就是逃课。
1. 显性逃课逃课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逃课就是指显性逃课。
心理学家季亚钦将逃课的概念定义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
”目前显性逃课已成为高校管理的硬伤,针对学校的考勤制度,学生也总结了各种各样的逃课经验,“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恋爱闪电化、补考专业化”已成为大学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
据了解,逃课率与年级的增长是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4%c,大二为24.3%c,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5%。
逃课率在性别上也存在差异,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是我国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学校里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理应是社会责任意识最强、社交能力最好的一群人。
但事实上,现在许多大学生出现了社交冷漠现象,表现为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与同学交流,甚至对教师的讲解视而不见。
这种冷漠行为背后隐藏着哪些社会学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
他们生性好动,喜欢以自己为主角,对于一些非自己关心的事情往往缺乏兴趣。
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们生活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容易产生“自闭”现象。
他们可能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失去了和外界交流的动力。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独立时空,不容易受到家庭、朋友的监督和教育。
由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都不同,这容易导致对课堂上教师讲解和同学讨论的态度产生分化。
有些人认为课堂上的内容不适用于自己,或者觉得老师的讲解不能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就会表现出冷漠;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课堂上的交流是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会比较积极地参与。
再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差异较大,较难满足各个人的需求。
有的人需要更多的知识,有的人需要更多的交流,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由。
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关注不够。
同时,当前教育环境下评价与考试的重要性较大,对于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原因都会成为大学生表现出冷漠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年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家庭、教育环境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教育家、家庭成员、学生本人、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冷漠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活跃性、参与性、积极性,甚至出现叛逆、抵触、荒废、拉黑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教育的质量。
那么,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的不良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变得无聊乏味,他们对课堂上的内容和说明毫无兴趣,所以就产生了冷漠现象。
同时,学习环境不良也是造成大学生冷漠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习环境恶劣,很多学生觉得课堂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经常会失去对学习的动力,所以就会出现冷漠的现象。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有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老师应该改进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有趣和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科研究、教师培训等,让老师能够更好地教书,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真学习,而不是避免课堂活动。
其次,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看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学校也应该发挥积极性和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
学校也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则和课堂纪律,让学生能够更严格地遵守学习规则,更加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总之,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上述的解决方案,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多多关注,建立更好的教育服务体系,给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最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
教学实践研究当代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探析李碧函(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课堂冷漠,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问题。
课堂冷漠主要表现在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方面。
课堂冷漠不 仅会影响学生的成才,而且会挫伤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更会浪费教学资源。
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着重分析造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关键词:课堂冷漠显性逃课隐性逃课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应该呈 现出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精神面貌。
然而,有些大学生未 能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在课堂上懒散、敷衍,逃 课、迟到、玩手机。
_、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1.显性逃课逃课现象在当今一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常见。
据中 国青年报社 中,#016 2002 在大学大学已毕业受访者的显示:83.1%的受访者 在大学期有过逃课历,50.8%的受访者有过课的历;61.1%的受访者 上过课。
有过逃课经历的受访者示,逃课的主 是上课 活动时(37.3%),是 ,上课31.8(。
:懒惰31.1%、不喜欢任课教师28.1%、认课身重27.5%、自学20.9%、课学12.3%、课 上课10.9%等⑴。
、上 据中 逃课 学过程中的一个。
2. 隐性逃课逃课 来说是学生虽然身在教室心却不在,只管做自的,的在。
逃课常现:玩手机、、、、神。
些的在:堂课 是 在自 自,。
此外,现一个现象:的在大下空位置总是有很多,后排的座位则了最“抢手”的。
B在学生看来后距离较远,毫顾忌地自的。
上述种种现象,无疑会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 产生不同度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影响1.学生层面课堂本应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部分学生把课堂当作休息放松的场,学生自身的展产生两方面,提 对 。
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没有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学生的知识储备足,致使部分学生在试中及。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了课堂“沉默症”现象。
所谓“沉默症”,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或者不敢发言,表现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课堂讨论的回答很少,甚至完全不说话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主观因素1. 自卑心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上不愿意发言。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担心自己说出的话会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者不被认同,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在课堂上表现得胆怯,甚至不敢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2. 害怕被评判在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课堂上,学生害怕自己的回答或观点会被老师或同学否定,因此不敢轻易发言。
他们担心被他人看作是“不懂装懂”,也担心自己的言论不符合大家的期望,所以选择了保持沉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压力和打击。
3. 社交恐惧症一些大学生天生害怕与人交流,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
这种社交恐惧症让他们对于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异常排斥,更愿意选择保持安静。
这些学生需要时间去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培养自己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因素1. 教师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愿意发言。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只是讲授,而缺乏互动交流,那么学生就缺乏发言的机会。
一些老师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否定,这也会让学生产生退缩心理,不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课堂氛围课堂上的氛围是否轻松愉快也对学生的发言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愿意发言。
而如果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就会更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家庭因素1. 严厉教育一些家庭过于严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注重于听话,不注重于独立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保持沉默,害怕说错话,习惯了依赖他人的看法,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管理学 社会冷漠现象
社会冷漠现象第一——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如今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出现的事情便是逃课.”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也成为大家上课的一贯风格.而逃课这个习以为常的话题也是经久不衰,这几年来甚至更为突出.不但如此,课堂参与现象也变得越发的紧张.课堂气氛差,同学未真正参与课堂,大学生上课目的不端正等等现象也尤为严重.表现:而今社会把大学生逃课行为也分为了两大类别,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所谓显性逃课便是不到教室参与上课.也就是所谓的旷课,这也是比较恶劣的行为.而隐形逃课也就是指上课,但是并未真正参与课堂中去.也是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今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
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特点:1.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现象存在年级上差异,逃课率与年级增长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4% ,大二为24.3% ,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5%。
2.逃课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3.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 ,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4.大学的层次与学生逃课的比例成反比。
调查表明,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低;层次越低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高。
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为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15%以上。
案例:如今大学课堂尤其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知识的课堂逃课率高达30%甚至更为夸张.学生普遍反映自己不想去上.导致逃课率大幅度上升.现象分析:1.大学生个人因素(1)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学生面对着自己学业及其他环境的压力,自己不能进行很好的额调节导致产生过强的逆反心理,也就导致逃课和课堂冷漠在个别学生身上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从众心理也是导致大面积学生显隐性逃课的原因。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学习态度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日益严重,表现为漠视课堂、缺乏参与度和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
这种冷漠现象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积极性。
深入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对策和改进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分析出发,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课堂冷漠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课堂冷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课堂冷漠现象日益突出,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大学生课堂冷漠表现在课堂上的不认真听讲、缺乏参与讨论、缺乏注意力集中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个体因素、课堂教学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为有效改善大学生课堂氛围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课堂冷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蕴含着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揭示他们对课堂教育的态度和认知方式。
深入探讨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大学生课堂冷漠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完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作为大学生代表的一群人群,在课堂上出现冷漠的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为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上课玩手机、听音乐或者打瞌睡等。
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大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因素影响的,但背后也蕴含着诸多社会学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可以追溯到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渐渐形成了一种“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即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此,学生们开始对课堂的积极性逐渐减退,表现出较为冷漠的态度。
另外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现象变得十分严重,大学生们在接收着大量的信息,每天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学习任务,渐渐疲于应对过多的信息和任务,也就导致了课堂上的冷漠表现。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行为、态度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溺爱或者忽视,导致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陷。
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课堂上表现出冷漠,可能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教育观念,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动力。
一些家庭环境较差,父母在生活中的消极懈怠、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会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体制依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单一,老师普遍缺乏教育的激情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们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和动力。
义务教育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而大学阶段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教育体制并没有能够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冷漠的态度。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放 日 )0 1 1 、 河北 日报) 0 2年 5月显 报) 0 年 2月 《 2 ) 0 2
示, 大学 里 的基 础 课 逃 课 率 一 般 在 2 % 左 右 , 业 5 专 课逃 课 率在 2 % 左 右 , 哲 学 、 治 经 济 学 等 公 共 0 而 政 课 的逃课 率有 时竟 达到 5 % 以上 。20 年 《 民 日 0 01 人 报》 调查 显示 , 学生 中有逃 课 经历 的 占 8 % , 常 大 2 经 逃课 的 占 1% , 不逃课 的仅 仅 占 1% 。 1 从 8 ( ) 二 暗伤—— 隐形逃课 现 象普遍 隐形 逃课 指 学 生 虽然 没 有 旷课 现 象 , 是 在课 但 堂 内并 不认 真 听老 师讲 授 知 识 , 是 做 自己感 兴 趣 而 的事情 , 无视课 堂 和教 师 的存 在 。一些 研究 者认 为 ,
的特点 :
当前高校逃课 现象 已经普遍化 , 不仅有 大量显 性逃 课 , 还有严 重 的隐 性 逃课 。逃 课 的 动机 也 是 多 方面的, 既有惰 性 逃课 , 又有 理 性 逃课 。“ 课 成 了 逃 必修课 , 必修课成 了选 修课 , 选修课相 当于没课” ,
大学里 流行 的这 句话 成 了一些 大学 生 的共识 。正 确 看待并 认 真解决 当前 大学 生 的逃 课 行 为 , 我 们 应 是
大 学 生 课 堂 冷 漠 现 象 的社 会 学 分 析
杨 娟
( 湖南师范大学 , 湖南
【 摘
长沙
4 08 ) 10 1
要 ]课 堂 冷 漠 , 经成 为 当代 大 学教 育 一 大伤 口 , 大 学教 育 带 来 深 远 影 响 。 目前 大 学 课 堂 冷 漠 , 要 已 给 主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近年来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日益严重,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课堂冷漠是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心思不集中,往往倾向于追求短期的成果和利益,对于课堂教学往往缺乏兴趣。
社会环境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容易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或参与课堂互动。
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不符合预期也可能导致他们对课堂冷漠。
一些学生觉得课程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符,或者与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无关,因此对课堂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个体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冷漠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自律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产生消极或冷漠的态度。
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课堂的投入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那么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会比较冷漠。
个体对教师的认同和态度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态度或者人格特点不满或者不认同,他们也很可能表现出课堂冷漠的态度。
针对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教育环境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课程的设计和内容的更新,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相契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学校也可以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对大学生的教育进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能力。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是由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课堂冷漠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它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却不容忽视。
首先,大学生课堂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接受的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中,学生们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和在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而大学教育被视为实现这些目标必要的手段之一。
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取得高分和学历是他们进入职业社会的直接凭证,而不是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功利主义”教育为大学生课堂冷漠提供了思想基础。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了课程的应试性上,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知识和实践意义。
其次,大学生课堂冷漠还与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有关。
传统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们只需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实际意义和参与性,许多学生会感到无趣和暴躁。
而在现代社会,因特网和其他数字技术的普及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课程和知识已经不如从前重要,而更需要创造性和创新性。
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在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对课程和教育目标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对未来和职业前景没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加了学生课堂冷漠的风险。
第三,大学生课堂冷漠还与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有关。
在某些学校和课堂中,竞争文化和成绩考核成为学生们最主要的参考指标。
学生们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氛围呈现出竞争越来越重于合作的趋势,而这种氛围会导致学生们对课堂和知识的关注度下降,进而导致课堂冷漠的风险增加。
与此同时,学校文化中的“压力文化”也加重了这一现象。
许多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都过分注重各种考试成绩的排名、统计数据,把一些涉及到学生的权利、兴趣和参与度的实际问题视为次要。
总之,大学生课堂冷漠既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系统相关,也与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相关,所以想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调整。
改革大学教育目标与方法,更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技能的培养,这需要我们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数字工具将知识和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关键 词 : 课堂冷漠; 大学生;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5
一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9 — 0 1 7 8 — 0 2
、
问题 的提 出
有 研究 显 示 , 相 对显 性 逃课 , 隐性 逃课 范 围之 大 , 涉 及
更多的学生。 本科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 生 逃课现象 , 隐性逃课 率甚 至达 到 了 8 4 . 4 %。 对于逃 课 现象 , 大部 分大学 生 持一 种理解 和容 忍 的态度 , 认 为逃课 是可 以接受 的 , 仅有 1 4 . 2 %的学生 表示 “ 反 对” , 2 . 1 %的学 生表 示 “ 极力 反对 ” 。
觉, 必 将影响其未来 的发展 , 对家庭 的建设具有 不 良影 响。 5 . 对 社会 的 危害 。大学 生 “ 课 堂冷 漠 现象 ” 影 响 了高等
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 , 将导致高校向社会输送高质量 人才的比例下降 , 培养一批眼高手低的“ 人才” 造成恶劣 的 社 会影 响 , 进 而 阻碍 社会 发 展 。
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及思想水平的提高 , 大学生参加会员 制收费管理制度的体育社 团和俱乐部 , 不但能对 自己喜欢 的运 动项 目进行 学 习和训 练 , 还可 以找 到 有相 同爱 好 的同 学进 行 相互 交流 学 习 。另外 由于高 校 的开放 性 , 社 区居 民 加入 高 校体 育俱 乐部 的情况 屡 见不 鲜 , 随着烟 台市 高校 体 育与社 区体育的相互对接和融合 , 会有更多的社 区居民参 与进来 , 为俱乐部创造较好的效益 , 这对烟台市高校休 闲 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 的益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课堂冷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一大伤口,给大学教育带来深远影响。
目前大学课堂冷漠,主要表现在明伤暗伤两个方面,即显性逃课凸显,隐性逃课现象普遍。
大学课堂冷漠影响学生成才,损害教师积极性,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造成课堂冷漠的原因,主要是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改善大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减少课堂冷漠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冷漠;社会学一、课堂冷漠的表现当前高校逃课现象已经普遍化,不仅有大量显性逃课,还有严重的隐性逃课。
逃课的动机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惰性逃课,又有理性逃课。
/逃课成了必修课,必修课成了选修课,选修课相当于没课大学里流行的这句话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共识。
正确看待并认真解决当前大学生的逃课行为,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明伤)))显性逃课现象凸显社会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定义逃课概念:学生在未请假情况下,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去上课的旷课行为。
目前我国高校逃课问题比较突出,据5解放日报62001年12月、5河北日报62002年5月显示,大学里的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左右,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有时竟达到50%以上。
2001年5人民日报6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逃课经历的占82%,经常逃课的占11%,从不逃课的仅仅占18%。
(二)暗伤)))隐形逃课现象普遍隐形逃课指学生虽然没有旷课现象,但是在课堂内并不认真听老师讲授知识,而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视课堂和教师的存在。
一些研究者认为,隐形逃课几乎涉及全体学生,大部分教师遭遇的经常是一个人表演的尴尬局面。
并且暗伤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学生心理、思维、情绪等方面密切相关,对其定向测量有一定的难度。
(三)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的特点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0。
显性逃课与隐性逃课二者都具有明显的特点:1.显性逃课与隐形逃课现象存在年级上差异,逃课率与年级增长呈正相关性。
调查显示:大一学生逃课率为12. 4%,大二为24. 3%,而大四学生逃课率竟高达50. 5%。
2.逃课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生逃课率要普遍高于女生。
3.逃课率在专业上也存在差异,总体上文科类学科逃课率要高于理工类。
据相关调查显示,文史类逃课率为38%,比理工科类逃课率高出12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学生对逃课的课程是有选择性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0已成为很多学校的普遍现象。
4.大学的层次与学生逃课的比例成反比。
调查表明,层次越高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低;层次越低的学校,大学生逃课的比例越高。
重点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5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为6%左右;一般本科院校,逃过课的学生占67%左右,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0%左右;高职高专,逃过课的学生在80%以上,经常逃课的学生在15%以上。
二、课堂冷漠的危害内伤与外伤并存课堂冷漠带来的危害是多层次的,有对社会、学校的危害,也有对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危害;有精神层面的危害,也有物质层面的危害。
本文仅从内伤与外伤两个主要层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危害。
(一)内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把内伤定义为:/在人精神层面上造成的无形伤害0。
以下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析课堂冷漠的内伤。
1.课堂冷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1)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后,课堂学习积极性下降,对知识的追求和掌握大幅下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加大了差距。
(2)学生世界观发生偏移,/读书无用论0在学生世界观方面抬头,/实用主义0、/功利主义0价值观被广大学生接受。
(3)学生组织纪律弱化,纪律观念在学生思维中被/个人自由0观念逐渐取代。
2.教师最基本职业心理需求是自己的教学能够受到学生的关注,到课率与听课踊跃程度同教师心理满足程度成正比。
课堂冷漠对教师的影响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感,相反却更容易受到挫败感和无能感的影响。
有些教师对课堂冷漠现象采取了相应/冷漠0态度,这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形成恶性循环,使课堂冷漠现象更加严重。
(二)外伤外伤主要指对于精神之外领域里造成的伤害。
与内伤相对应的,我们主要从个人和社会维度着手分析:1.从个人层面看:课堂冷漠消极后果首要的是阻碍了个人成长、成才,浪费了个人时间、金钱和精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从社会层面看:首先,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课堂冷漠视课堂纪律和老师如无物,直接影响授课老师心理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计划正常实行。
其次,高等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课堂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需要国家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课堂冷漠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第三,间接造成作弊、代考现象严重,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滑坡。
三、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以往学者对此类问题研究大多数倾向于二因素法,即将逃课原因归结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也有三因素解释法,即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三方面探寻原因。
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从个人(主要探究学生心理)以及社会两因素来解释课堂冷漠现象的成因。
(一)个人因素的影响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坦利#赫尔提出青春危机理论,认为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无法逃避的调试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注重个性表达,但是自身尚不成熟,性格不稳定等等是大学生主要特征。
1.逆反和从众心理明显。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自尊或满足自身某方面需要,而对对方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
逆反和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只是青少年时期显得更为突出。
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学校和老师的某些管理制度让某些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逃课来表示不满和反抗,希望引起他人关注。
还有一类学生因逃课受到惩罚,使他们对学校考勤制度以及任课老师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认为,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的从众现象则更为明显,且由于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定向,常常表现出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在逃课现象中最为明显。
从对逃课的认识上看,不少学生随大流认为逃课是正常现象;从逃课的行为上看,学生从众心理更为突出,有的是特定情境中对逃课的采纳,有的是长期对逃课行为的耳濡目染,从众地将此行为合理化。
2.学习动机与兴趣缺失。
动机是驱动人社会行为的基本力量,人的社会行为发生和表现总是与一定目标和方向相联系,只有动机才可能直接推动个体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个体行为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指导和规定下进行的。
调查研究显示,逃课主要原因是/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0。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升学成为许多学生学习唯一目标和动力,学生一旦升入大学,原来支撑其努力学习动力自然消失了,而新的目标又没有及时树立起来,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更谈不上对学习的兴趣,这自然就少不了逃课。
逃课还与其认知有关,不少学生认为考试与上课关系不大,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图书馆或宿舍看书效率更高。
3.学生群体规范作用弱化。
群体规范一致性表现在群体成员在行为、情绪和态度上的统一,它调节着群体成员行为,如果群体规范标准化很低,导致群体成员认知标准化作用降低,群体结构松散。
班级过去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最基本形式,班级具有鲜明结构特征和目标特征,因此,同班的学生比较容易有共同价值和规范,其内聚力也较强,群体规范作用强。
但现在大学一般不再以班级上课,有时甚至是跨系、跨专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学生心理上的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较弱,群体的规范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就难以起作用。
尤其是很多大学实行学分制之后,学生群体规范作用进一步弱化,在一个课堂里上课的学生甚至互不认识,群体内聚力、共同的规范及群体的压力对某个学生而言似乎不复存在,上不上课或者听不听课完全靠个人自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又有其他外在因素影响,有较多的学生逃课也就不足为奇。
4.学生价值取向偏离。
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都是父母安排,缺乏主成长的心理需要。
进入大学后,受到市场经济实用性指导,功利价值、实用价值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在学术性和功利性选择中,更多学生倾向于功利性,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他们读书更多是为了短期务实的目标)))赚钱。
对那些赚钱前景不好的学科选择能逃就逃,这点也印证了逃课率与学科的选择有相关联性。
在一项调查大学生逃课主要去向报告显示,去自习占52%,其中自习目的是考证占7912%;找工作占6%;兼职打工占512%。
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引导下,日趋理性化是造成课堂冷漠的一大原因。
5.教师与学生对逃课归因的偏差。
社会心理学认为,归因偏差是指根据所获得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其原因时,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标准程序造成的偏差。
当前大学生外控倾向比较明显,常将个人挫折归因于外在环境因素,而较少思考自己的主观原因。
然而作为教师也容易将逃课责任单方面追究于学生身上,而较少考虑课程本身或授课方式、开课时间等等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归因理论,人们在做归因判断时,必须依赖共变原则。
逃课作为具体行为,应考察其普遍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分析逃课原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一角度做判断。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高校课堂冷漠现象的外在因素,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影响也是明显的。
1.大众传播媒介消极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指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等。
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但是,大众传播媒介是一把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民众/选秀0活动目不暇接,如/超女0/快男0一轮接着一轮,为拍某部电视剧大张旗鼓选男女主角赚取人们的关注度,某某女星嫁于某一富豪举行千万婚礼等等,这些造就一夜成名的人大有人在,与/寒窗苦读十年0形成明显对比。
相反地,大众传播媒介频频报道如/53%人认为读研不值0、/大学生毕业零工资就业0、/大学生等于民工0等等。
这些明显对比的报道,使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形成/相对剥夺感0,认为自己的目的没有完全得到实现,在期待与现实中出现差距,相对剥夺感也随之而来。
大学生社会地位下降、就业难等现象加剧了他们对课堂教育的怀疑,使其对课堂教育产生冷漠,/读书无用论0也越来越被他们所接受,出现逃课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2.高教体制的缺陷,这是造成课堂冷漠最主要的原因。
/三旧0存在是导致课堂教学吸引力下降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