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合集下载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阅读次数:687]各位家长:你好!当你的孩子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出现反应,但有极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了,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一发热:分为轻度(—37.5°C)、中度(—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安尓宝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重度反应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二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5.0cm和强反应(>5.0cm)。

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

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

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尓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一、接种登记前家长主动向医生提供儿童身体健康情况,如感冒、发热、急慢性疾病、过敏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心、肝、肺肾、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等。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2009年版)
—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
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 防接种档案。 (二)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 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需要, 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 种工作。 (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 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 要求。在边远山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 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 接种疫苗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 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 注意事项,可口头告知,并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全身反应的处理方法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
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 1天不超过4次。
力等综合症状。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
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 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 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 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15
基层单位作上述处理后,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 院以便进一步处理,或至少留观12小时,以防晚 期过敏反应的出现。
16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群发性癔症?有哪些特点?
群发性癔症是在接种疫苗后多人同时或先后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发生,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临床症状如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同癔症。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 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症状,但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体检无阳性体征。具有以下特点。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 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2种临床经过 种临床经过。 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 种临床经过。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 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 发下,或者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 影响,诱发症状。 影响,诱发症状。
10
这种反应在某些人往往重复出现,不仅在预防接 种时会引起,在针灸、穿刺时也可发生。 晕针应与过敏性休克,换气过度综合症及各种癔 症及各种癔症性发作相鉴别。
11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发生过敏性休克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抢救?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 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在接种疫苗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个别可 达1-2小时)。 首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 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 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导致 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 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幼儿园接种应急处置方案

幼儿园接种应急处置方案

幼儿园接种应急处置方案1. 背景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幼儿园儿童疫苗接种已成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部分。

虽然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接种后的意外事件。

因此,幼儿园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安全。

2. 应急处置措施2.1 接种前准备在接种前,幼儿园应从家长处了解儿童健康状况及接种过敏反应史。

对于有接种风险的儿童,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接种。

2.2 接种过程中的应急处理2.2.1 疫苗过敏反应对于接种过程中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肤发红等过敏反应的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在等待急救过程中,可先将儿童移至通风处,并保持稳定呼吸。

2.2.2 接种不当如接种时发现注射区域出现出血、挛缩等异常情况,应保持镇静,并立即呼叫医生进行处理。

2.2.3 接种后不适对于接种后儿童感觉不适,如发热、头痛、恶心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同时,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应帮助儿童安静休息,并饮用适量温开水。

2.3 监测应急处理2.3.1 应急预案的执行在应急事件发生时,幼儿园应已经建立应急预案并实施。

通过演练,提高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迫感和效率。

2.3.2 疫苗接种后监测在儿童接种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实时检测儿童接种情况,了解并记录儿童的身体反应情况,以便发现疫苗异常反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

3. 保障措施除了应急处置措施外,为保障幼儿园儿童的健康安全,还应采取以下措施:3.1 接种医生的资质监管幼儿园应对接种疫苗的医生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包括医疗资质、职业背景、从业经验等方面的考察。

同时,还应加强对接种过程中医生职业操守和规范操作的监管,保证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 空气消毒和疫苗存放措施为预防疫苗感染,幼儿园应定期对接种室进行空气消毒和环境清洁。

同时应建立疫苗存放标准,确保疫苗品质和存储安全性。

3.3 家长配合在幼儿园疫苗接种的过程中,家长与幼儿园工作人员还应保持沟通畅通,了解儿童接种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

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

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
目标:
确保在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保护受种者的健康与安全。

应急处置步骤:
1. 停止接种: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程序。

2. 寻求专业帮助:立即通知疫苗接种现场的医务人员,寻求专业的医疗支持与指导。

3. 评估与观察:医务人员应对受种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并进行密切观察,了解症状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4. 报告与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情况报告给相关卫生部门,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描述、接种疫苗的批号和日期等。

5. 提供支持与治疗: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类型,医务人员应提供相应的支持与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监测等。

6. 跟进与咨询:医务人员应进行后续的跟进与咨询,关注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注意事项:
- 医务人员应始终保持冷静与专业,采取合适的措施对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应急处置。

-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并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与支持。

- 所有应急处置的过程和操作都应严格按照相关的卫生部门的规定执行,确保操作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以上是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急处置方案的内容,请遵循上述步骤,在确保受种者健康与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应急处置。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原则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接种疫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免疫系统的情况不同,因此一些人可能会对疫苗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异常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则:
1.掌握适宜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的推荐接种时间表,及时接种各种疫苗。

延迟接种或未按推荐的时间接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反应。

2.完全了解接种疫苗的信息:在接种前,了解和掌握疫苗的成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接种剂量、接种方式等信息,并向医生提供个人健
康状况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

3.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使用:确保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规定,避
免使用过期疫苗和疫苗受损的情况。

4.接种时遵循操作规范:接种时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包括洗手、
采用无菌技术、正确注射等。

避免接种时带有细菌的创伤导致的感染。

6.处理疫苗异常反应:针对不同的异常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接种后的发热,可以给予适当的退烧药;对于局部疼痛、红肿,可以
使用冰敷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喉咙麻痹等,应立即就医,采取急救措施。

7.记录接种信息和反应: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的疫苗名称、批号、
接种日期及注射方法,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便日后参考和对疫
苗的质量监控。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预防接种应急处置预案及流程

预防接种应急处置预案及流程

一、预案背景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在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过敏反应、注射部位感染等。

为有效应对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处置预防接种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2. 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性,增强人民群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

3. 规范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接种者发生过敏反应。

2. 接种部位出现感染。

3. 接种疫苗质量不合格。

4. 其他预防接种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四、应急处置流程1. 发现异常情况(1)接种人员应密切关注接种者的反应,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接种。

(2)接种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向接种人员报告。

2. 初步判断(1)接种人员根据接种者的症状,初步判断异常情况的原因。

(2)如初步判断为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立即停止接种,将接种者转移至安全区域。

②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等。

③密切观察接种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3. 上报信息(1)接种人员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异常情况。

(2)报告内容包括:接种者基本信息、异常情况描述、处置措施等。

4. 现场处置(1)接种人员应协助医生对接种者进行救治。

(2)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②注射部位感染:进行局部消毒,给予抗生素治疗。

③其他情况: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5. 后期处理(1)对发生异常情况的接种者进行跟踪观察,了解病情变化。

(2)对接种点进行自查,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3)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应急处置情况。

五、应急处置注意事项1. 接种人员应熟悉本预案,掌握应急处置流程。

2. 接种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能够对接种者进行初步救治。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接种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制定和完善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反应的种类、处理原则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疫苗接种反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另一种是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对于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通过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全身反应,应及时监测体温、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使用退热药物以降低体温。

其次,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原则包括:第一,及时发现和记录接种者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在接种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症状、时间、接种疫苗等。

第二,分类评估接种反应的轻重程度。

根据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等进行评估,区分轻度、中度或重度反应,以确定处理的方法和紧急程度。

第三,个体化的处理方法。

根据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休息、药物治疗、就诊等。

为了规范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工作,可以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流程。

首先,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

通过接种后随访等方式,对接种者的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其次,建立反应处理指导方案。

根据疫苗的不同类别和接种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指南,包括对不同症状的处理方法、使用药物的剂量和时机等。

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疫苗接种反应处理的认识和能力。

第三,建立反应处理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对医务人员的处理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总结起来,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的建设对于保护接种者的权益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疫苗接种反应监测机制、制定处理指导方案、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可以提高反应处理的效能和水平,为接种者提供更安全、贴心的健康服务。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和研究工作加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疫苗接种反应处理制度。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报告及处理PPT培训课件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报告及处理PPT培训课件

告知义务
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告知疫苗接种的种类、作用、禁忌、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健康状况评估
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是否存在接种禁忌症,如发热、 急性疾病等。
过敏史询问
询问受种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过敏史,避免因过敏反应导致的不良后 果。
接种后的观察与护理
1 2
留观观察
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观察受种者是否出现异 常反应,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 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
展开调查和处理。
记录详细信息
对不良反应的症状、发生时间和 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为后续
的调查和分析提供依据。
特殊处理原则
针对不同症状进行处理
针对不同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症状, 如发热、皮疹、呼吸急促等,采取相 应的处理措施,如物理降温、抗过敏 治疗等。
严重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心脏疾病等,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并及时转诊至医疗机构。
处理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在处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时,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情况,安抚情绪, 共同协作解决问题。
协作调查
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协作,共同开展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原因并 提出改进措施。
0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疫苗选择与使用
疫苗种类选择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疫苗接种方案和个体情况, 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
疫苗使用方法
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和接种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确保接种剂量和途径正确。
疫苗保存与运输
确保疫苗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存和运输, 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膁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疑似接种反应及处置原则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袈 1 全身反应芄 1 临床表现薂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 天,很少超过 3 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2~4 小时即有发热,6~12 小时达高峰。

.蚈 2 处置原则薇受种者发热在 37.5 ℃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受种者发热超过 37.5 ℃,或 37.5 ℃以下并伴有其它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莃 2 局部反应羃临床表现有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 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 30mm ,一般在 24 ~48 小时逐步消退。

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 2 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 8~12 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莆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蒃 3 处置原则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肀红肿直径和硬结 15mm ~30mm 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 ~15 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 30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袈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或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薃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判定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薀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膈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蚃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袂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肈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羇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螃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预防接种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预防接种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预防接种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事件,确保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该预案的详细内容:一、背景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然而,由于人们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不足或存在误解,以及一些制度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可能会出现预防接种事件。

为了保障公众的权益,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预案。

二、目标1. 保障公众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因预防接种事件可能引发的风险。

2.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 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和信任,促进接种率的提高。

三、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和监测阶段- 建立完善的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获取疫苗安全情况和接种效果信息。

- 加强对疫苗生产厂家和接种单位的监管,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应急响应阶段- 一旦发生预防接种事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

- 采取紧急措施,如暂停接种、召回疫苗、追踪接种人群等,以控制风险。

- 加强信息公开和沟通,向公众及时报道事件的处理情况和安全提示。

3. 评估和处置阶段- 进行预防接种事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评估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

- 加强对接种人群的健康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4. 恢复与整改阶段- 经过评估和处置后,根据情况恢复接种工作。

- 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完善预防接种工作的制度和规范。

- 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和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进行。

四、资源保障1. 人力资源- 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 建立专业的应急处置人员队伍,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物资资源- 储备充足的疫苗和防护用品,确保应急处置需要。

- 加强与疫苗生产厂家的合作,确保疫苗的供应和质量。

3. 信息资源- 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共享机制,及时获取事件信息。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换气过度综合征、晕厥、过敏性休克鉴别诊断
鉴 脉搏

换气过度综合征 呼吸性碱中毒 速、细
晕厥 脑缺血 慢、饱满
过敏性休克 抗原、抗体反应 快、弱
发生原因
呼吸
血压 荨麻疹
慢、深、叹息样
正常 无
慢、深
正常,严重者降低略低 无 无
快、浅
有 一般有 一般有
血管性水肿 无
支气管痉挛 无
预后 良好

大多较好
可能有
过敏反应的治疗
局部疗法
根据皮疹性质选用:
▲ 小面积糜烂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后涂氧化锌油 ▲ 红斑丘疹、水肿者(急性期无糜烂渗液时)用 炉 甘石洗剂与皮质类固醇类霜交替使用。 ▲ 亚急性期有糜烂结痂而渗液少时,可用氧化锌 糊 剂或40%的氧化锌油外用。
过敏反应的治疗
▲ 慢性期皮肤干燥、局部浸润肥厚、苔藓样 变,选用各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如去炎 松、适确得等。面部不宜长期应用激素类 药。 ▲ 若有水疱、糜烂渗液、分泌物多者,可用 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连续性开放式 湿敷。 ▲ 有感染者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搽1% 甲紫液。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概念

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在机体产生有益 的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了与免疫接种 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疫苗接种 副反应。

疫苗不良反应包括接种疫苗后的一般反应和异常 反应两种。 一般反应: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反应,由疫苗 的性质所决定,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 一般反应的特点:
对异常反应定义的解释(3)
•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损害
• 严重的或不可预料的医疗事件
• 预防接种后发生 • 没有其他原因
事件相关的各方均无责任的药品不良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37。

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伴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的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

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 为强反应。

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

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

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

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荡摇匀。

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

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

1%肾上腺0。

3~0。

5ml 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其处理措施引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

然而,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了解和处理这些一般反应是保证接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般反应及处理措施1. 发热一些疫苗在接种后可能会引起发热反应。

这是因为接种疫苗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这种发热反应是正常的,通常在接种后的24至48小时内发生。

处理措施包括: - 让接种者多休息,补充足够的水分。

- 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 使用药物降低体温,如扑热息痛或布洛芬。

但在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2. 疼痛或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会有疼痛或红肿的反应。

这是因为疫苗中的成分会刺激局部组织。

处理措施包括: - 使用冷敷物或冰袋缓解疼痛和肿胀。

- 避免过度用力或按摩注射部位,以免加重疼痛。

- 如果症状持续或恶化,请咨询医生的建议。

3. 轻度呕吐或腹泻部分疫苗可能引起轻度的呕吐或腹泻反应。

这是因为疫苗刺激了消化系统。

处理措施包括: - 给接种者饮用大量的水分,以防脱水。

- 避免过量进食,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请及时就医。

4. 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 - 立即停止接种,并告知医生或工作人员。

-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寻求治疗建议。

处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处理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接种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曾经出现过敏反应的人群,医生应在接种前进行详细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建议。

•若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持续时间长、反应严重,或者有其他身体异常情况出现,应咨询医生的进一步指导。

•接种点应设有应急设备,如急救箱和紧急联系人信息,以便迅速处理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安全接种

安全接种

三、安全接种实施------免疫程序
3、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意义 产生效果:
*保护性 *持久性 *安全性
减少资源浪费:
*人力 *物力 *财力
三、安全接种实施------免疫程序
4、免疫程序说明 基础免疫完成时间 加强免疫完成时间 起始月(年)龄时间 同种疫苗接种间隔 不同疫苗接种间隔 儿童免疫程序中的几个问题
对政府部门要求:加强法律法规管理;人力、物力、
财力投入利于工作开展。
对有关部门要求:宣传教育、部门工作协调、工作人
员互相配合;
对接种人员要求:工作责任心、健康问题、技术培
训——安全接种关键。
安全接种制度(1)
一、疫苗必须是国家卫生部或国家医药管理局有批准
文号的生物制品研究所正式生产产品,并按照规定渠 道供应的产品。
出血热疫 16~60周岁 苗(双价) 炭疽疫情发生 时,病例或病 畜间接接触者 及疫点周围高 危人群
3
1ml
炭疽疫苗
1
上臂外侧三角 皮上 肌附着 划 处 痕
0.05ml(2滴)
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 不能接种
疫苗免疫程序
疫 苗
接种对象 月(年)龄 流行地区可 能接触疫水 的7~60岁 高危人群 8月龄(2剂 次),2周 岁,6周岁 18月龄, 24~30月龄 接种 剂次
--起始时间要求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 疫起始时间,不得提前。
脊灰减毒活疫苗2月龄。
百白破疫苗3月龄。
麻风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8月龄。 A群流脑6月龄。 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 A+C群流脑疫苗3周岁。
三、安全接种实施------免疫程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
全身反应
1.发热 分轻度(37.1 ℃ ~37.5 ℃ )、中度(37.6 ℃ ~38.5 ℃ )和重度(≥38.6℃)。部分受 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 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 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到高峰, 持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 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注射麻疹疫苗后 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 疹样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二、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表现 三、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一、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概念 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 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 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 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 等症状。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一般不需要进 行特殊处理。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3)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 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处置-局部反应的处理
(1)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2)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 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 反应不能热敷。
谢谢大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 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 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的处置:
全身反应的处置 局部反应的处置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1)轻度反应者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 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 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处置-全身反应的处理
(2)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可考虑给予小 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 天即可。
2.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接种后数小时至 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 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直 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 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 逐步消退。
3.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 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 以后化脓或溃疡,3~5周结痂,形 成疤痕(卡疤)。
2.其他反应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 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 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 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 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 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
局部反应
1.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 直 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 应 (2.6~5.0CM)和强反应(>5.0CM)。 凡有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 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