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2022版)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筛查与临床管理专家共识一、《共识》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

如能在疾病的早期识别并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可进一步降低ASCVD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采用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可以很好地估计人群水平的风险,但在预测个体风险时往往不够准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个体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标志物,反映了特定个体所有危险因素综合起来的终生影响,识别斑块的存在及特征对疾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影像学的进展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识别斑块的组分和形态,基于斑块筛查和管理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我们制定管理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学说[2],脂质浸润学说是目前公认的学说。

该学说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含有载脂蛋白B(Apo B)的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壁内的沉积,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动环节。

沉积在动脉内皮下的LDL‐C,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累积形成脂质条纹并逐渐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同时过多的LDL‐C沉积会诱发产生更多的凋亡细胞[3],巨噬细胞虽然可以吞噬并清除凋亡细胞,但在超过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后,斑块会不断增长并伴随着脂质的堆积形成薄纤维帽斑块,如发生斑块破裂或侵蚀,则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此外,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失稳定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导致的慢性进展性病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LDL‐C 在受损动脉壁中积累而形成斑块[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的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变因素:年龄、遗传、种族与性别等➤可变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与超重、心理因素、缺乏运动与炎症等LDL‐C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最强的可改变危险因素。

临床颈动脉彩超异常病例分享、治疗建议及要点总结

临床颈动脉彩超异常病例分享、治疗建议及要点总结

临床颈动脉彩超异常病例分享、治疗建议及要点总结病例1患者A,男性,62岁,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最高血压160/100mmHg,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有吸烟史30年,每天20支,未戒,体检发现血脂高,LDL-C2.65mmol/L,颈部血管彩超提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根据《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该患者为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建议戒烟,继续服用降压药物。

病例2患者B,女性,55岁,有“高血压病”病史4年,最高血压180/110mmHg,不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佳,有“糖尿病”病史2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6.6%,目前空腹血糖6.0mmol/L,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低回声斑块。

根据《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该患者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不论血脂是否异常,均建议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监测肝功能及定期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和血脂,继续控制血压和血糖。

病例3患者C,男性,68岁,有“糖尿病”病史10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化血红蛋白7.8%,目前空腹血糖9.0mmol/L,此次因“右侧肢体活动无力伴言语不利2天”就诊,查头颅磁共振提示左侧半卵圆中心及左侧大脑皮层多发散在新发脑梗死,头颈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狭窄(<50%),脑梗死病因分型考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发病机制考虑动脉-动脉栓塞及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均有可能。

患者属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不推荐行CEA或CAS治疗,建议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强化降脂、稳定斑块药物应用。

病例4患者D,男性,66岁,有“高血压病”病史15年,最高血压190/120mm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每日1次,厄贝沙坦片150mg 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有吸烟史30年,每日20支,未戒,饮酒10余年,1-2次/周,半斤白酒/次,未戒,此次因“头晕伴右侧肢体活动无力1天”就诊,查头颅磁共振提示左侧脑桥点状和左侧枕叶分水岭区片状新发脑梗死,头颈CTA提示左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70%左右),脑梗死病因分型考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发病机制考虑动脉-动脉栓塞及低灌注/栓子清除能力下降均有可能。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一、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1. 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 度。颈动脉血管超声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通过超 声灰阶图像可将斑块分为高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低回声斑 块及异质回声斑块。异质回声斑块内多含有脂质成分、坏死物 质或有斑块内出血等,常提示为易损斑块;而高回声斑块则多 钙化或者富含纤维成分,提示斑块较稳定。血管超声显示斑块 表面不规则或凹陷大于2mm即提示溃疡形成。颈动脉血管超声 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影像学检查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头颈部 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越来越全面细致,与病理学诊断越来 越接近。头颈部血管影像学诊断报告可以给出血管病变部 位,并且对动脉存在斑块及性质、动脉发生狭窄及狭窄程 度描述得十分详细。但是,相比之下临床诊断却显得过于 简单,也缺乏统一的、公认的诊断分类。
而在未发生脑梗死的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对轻 度狭窄或未导致狭窄仅表现为斑块或内中膜增厚的血管病 变应该怎样恰当处理等问题,已发表的指南或共识均未涉 及。哪些需要治疗?怎样合理治疗?这些属于临床热点但 争议很大的问题却尚无共识发表。
四、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
推荐意见:(1)对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相关危险因素(I 级推荐,A类证据)。(2)对于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 防指南》。(3)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 在药物防治无效时,对介入手术风险较低者,可选择血管 内介入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 诊疗指南2015》(III级推荐,C类证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7年8月第50卷第8 期

我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培训课件

我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培训课件

纤维化与钙化
随着病程进展,脂质沉积 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形 成纤维斑块,最终可导致 钙化。
血管狭窄与闭塞
纤维斑块可引起动脉管腔 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血 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AS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 年上升,与年龄、性别、家族史 、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吸烟、肥胖等,这些因素可加速 AS的发生和发展。
病例概述
一位年轻患者因颅内动脉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经过手术治疗,成功扩张狭 窄的颅内动脉,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手术方式包括球囊扩 张术、支架置入术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病例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
病例概述
一位老年患者因颈动脉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经过介入手术治疗,成功扩张狭窄的颈动 脉,改善了患者的症状。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 括血管造影、超声等检查,以确定狭窄程度和手术方式。
病例二:颅内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
评估病情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抗血小板药物、调脂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以考虑 手术治疗,如内膜剥脱术、识
01
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公众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头颈部动脉粥样
如降压药、降糖药等,根据患者具体 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一、A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西医对AS 病因的认识AS 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AS 发生和进展。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AS 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交互作用。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 岁,女性<65 岁),近亲患AS 几率明显增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某些疾病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加速AS 发生。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和饮酒是AS 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久坐及缺乏运动会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睡眠质量差、时间不足与亚临床AS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血压病、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增加AS 的风险。

此外超重和肥胖,感染(包括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牙周微生物以及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高水平,体内储存铁增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过高,高尿酸水平,睾酮减少等因素也与AS 发病相关。

2.西医发病机制AS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 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在AS 的起始期,动脉局部血流紊乱导致内膜破裂,影响内皮细胞功能,LDL-C 在动脉内膜沉积,激发炎症反应;在AS 的进展期,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和增殖,同时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可能经历细胞死亡、凋亡,构成AS 斑块的坏死核心。

在AS 的复合期,AS 斑块有钙盐沉着,AS 不稳定斑块破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持续性和闭塞性血栓可引发缺血性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中风。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气滞血瘀证 。( 2 )治疗 方法主要 包括 一般 治疗、西 医治 疗、 中医药治疗。 ( 3 ) 西 医治疗方法 主要 包括 :调
6节血脂治疗 、抗血 小板 治疗 抗凝 和溶栓治疗、扩血管治疗、抗氧化 治疗 、抗 炎治疗 、介入 或手术 治疗。 ( 4 )9
中医药治疗 方法 : 疲 瘀 互结证 ,治以活血 干 匕 痰 ,理气止痛 ,代表方 :瓜蒌 薤 白半夏 汤舍桃红 四物 汤 ;气阴 两虚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Gr o u p o f L i p i d a n d A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C o mmi t t e e o f C h i n e s e As s o c i a t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h t t p: / / w ww. c h i n a g p . n e t E— ma i f :z g q k y x @c h i n a  ̄ p . n e t . c n
・5 07 ・

专 家 共 识 ・
【 编者按】 动脉 粥样硬化作 为心脑血 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其导致 的 心脑血 管疾病 目前 已成 为全球人 口死亡的 首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 Me d i c i n e . E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o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b y c o mb i n a t i o n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完善预防和治疗体系
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早
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THANK YOU.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无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表现为无症状性血管病变。
心绞痛
当冠状动脉受到粥样斑块的影响时,可能 引起心绞痛,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
疲劳和虚弱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身体各部位供血不 足,引起疲劳和虚弱等表现。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技术相对成熟,在社 区和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开展,有利于提高医 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均等化。
目前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临床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实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 效果和安全性。
技术创新与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如高分辨率超声、CTA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头颈 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02
AS在中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和死亡密切 相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03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CSHA)是指发生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 脉等部位的AS,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CSHA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TIA)、颅内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
0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
脂质条纹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始 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 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

我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培训课件

我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培训课件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方式,通过改变致病基因的表达,从根本上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对相关基因靶点的发现和基因治疗技术的改 进。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1
一位55岁男性,长期吸烟史,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
诊断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病例2
一位68岁女性,高血压病史,突发 右侧肢体无力,影像学检查显示左 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血管扩张剂
对于有明显血管痉挛或狭窄的患者,血管扩张剂如硝苯地平等可缓解症状,改善血流灌注 。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对血管扩张剂的优化使用和新型血管扩张剂的研发。
手术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手术方法,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对手术指征 的进一步明确、手术技巧的优化以及围手术期管理和并发症防治的改进。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 汀、瑞舒伐他汀等,用于 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其他药物
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 剂、β受体拮抗剂等,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通过手术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消 除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血流。
其他手术
如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等,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02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 现与诊断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脑部短暂性缺血,表现为一过性肢体 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 引起脑部长时间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 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共识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手术治疗
1 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及斑块,恢复血流。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
在颅外和颅内之间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脑部 供血。
3
其他手术
如血管成形术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 方式。
04
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
制体重、心理平衡等。
降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等,可降低血 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 化斑块的形成。
其他药物
如降压、降糖等药物,控 制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动 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介入治疗
球囊扩张
通过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恢复血流。
支架植入
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植入血管 支架,维持血管通畅。
斑块旋切或抽吸
使用特殊设备将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切除或吸出,度压 力和焦虑。
05
展望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强化临床研究
01
进一步深入探讨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研究新的治
疗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关注疾病预后
02
完善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体系,以便更准确地
预测患者病情发展趋势,提高治疗效果。
优化诊疗流程
03
进行柔韧性训练
如瑜伽、太极拳等,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肌 肉伸展性。
健康生活方式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 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 胖和超重。
合理饮食
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 果,减少高脂肪、高糖分、高 盐分的食物摄入。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 不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还要重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治疗。

头颈部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严重阶段。

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类型。

随着影像学检查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越来越全面细致,与病理学诊断越来越接近。

相比之下临床诊断却显得过于简单,也缺乏统一、公认的诊断分类。

哪些需要治疗?怎样合理治疗? 这些属于临床热点但争议很大的问题却无共识发表。

本项共识所提的头颈部动脉为:头部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主要包括动脉斑块形成、狭窄和闭塞,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増厚。

—、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影像学诊断特点1. 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

颈动脉血管超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颅多昔勒超声(TCD )通过测定血管的血流速度来估计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在检测狭窄程度>50%的大脑中动脉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强,但准确性受骨窗和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

推动脉颅外段解剖位置较深, 血管超声可以检查椎动脉狭窄。

2. 血管造影诊断方法:CT血管造影(CTA )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的斑块与狭窄程度。

对头颈部斑块与狭窄进行MRI检查。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可以显示斑块形态、斑块体积,可以分析斑块性质、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大小、斑块钙化、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

3. DSA诊断方法:DSA —直被作为诊断头颈部动脉疾病的全标准。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要点1996年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至今仍被作为我国脑血管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对脑血管病分类认识的不断加深,迫切需要对我国主要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进行更新修订。

本文参考了脑血管病国内外相关诊治指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指南共识专家委员会反复讨论,修订而成,供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 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符合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一般在24h内(多数不超过1h)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2. 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未发现相应急性脑梗死证据,为影像学确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条件行DWI检查时,头颅CT/MRI常规序列未发现相应梗死灶,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无法得到影像学责任病灶证据时,仍以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为时间界限标准。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诊断要点】:1. 急性发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可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失。

2. 头颅CT/MRI证实脑部相应梗死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或在24h内导致死亡。

3. 排除非缺血性病因。

附1:由于病因学不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

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2.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3. 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4. 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5. 原因未明的脑梗死:附2: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临床过程复杂。

1. 脑分水岭梗死:2. 出血性脑梗死:(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要点】: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发作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或上肢缺血症状;(2)患侧上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收缩压比健侧低20mmHg 以上,或锁骨上窝可闻及动脉杂音;(3)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狭窄或闭塞,血管超声或DSA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液逆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

合理治疗,让颈动脉斑块不“作恶”——《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解读

合理治疗,让颈动脉斑块不“作恶”——《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解读

合理治疗,让颈动脉斑块不“作恶”——《中国头颈部动脉
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解读
陈智超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7(000)028
【摘要】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人群逐年增多,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成为缺血性脑卒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陈智超
【作者单位】广州市颐寿养老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合理治疗,让颈动脉斑块不"作恶"r——《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解读 [J], 陈智超
2.2016年中国“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与2017年欧洲“复发性流产诊治指南”的解读 [J], 李洁
3.评估标准再细化,首次划分超高危人群——《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周敬山
4.《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王伊龙
5.《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乐辰升;高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要点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

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中,不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还要重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治疗。

头颈部动脉狭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严重阶段。

伴有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脑卒中是导致严重残疾与死亡的主要类型。

随着影像学检查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越来越全面细致,与病理学诊断越来越接近。

相比之下临床诊断却显得过于简单,也缺乏统一、公认的诊断分类。

哪些需要治疗?怎样合理治疗?这些属于临床热点但争议很大的问题却无共识发表。

本项共识所提的头颈部动脉为:头部动脉包括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颈部动脉包括颈动脉与椎动脉颅外段,以及锁骨下动脉和头臂动脉。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主要包括动脉斑块形成、狭窄和闭塞,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一、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1. 血管超声诊断方法: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

颈动脉血管超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通过测定血管的血流速度来估计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在检测狭窄程度>50%的大脑中动脉敏感度和特异度较强,但准确性受骨窗和操作者技术影响较大。

椎动脉颅外段解剖位置较深,血管超声可以检查椎动脉狭窄。

2. 血管造影诊断方法:CT血管造影(CTA)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动脉的斑块与狭窄程度。

对头颈部斑块与狭窄进行MRI检查。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可以显示斑块形态、斑块体积,可以分析斑块性质、斑块纤维帽、脂质核心大小、斑块钙化、斑块内出血。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显示头颈部动脉狭窄,并测量狭窄程度。

3. DSA诊断方法:DSA一直被作为诊断头颈部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CTA 或MRA不能明确的头颈部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治疗指佂的患者应进行DSA检查。

DSA作为有创检查,存在手术风险、造影剂过敏及辐射量较大等问题。

二、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分类原则
1.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用标准。

2. 动脉斑块的病理学分类原则。

3. 头颈部动脉斑块与狭窄的分类原则。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分类(一)颅外动脉粥样硬化
1.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2. 颈动脉斑块:
3. 动脉狭窄或闭塞:
(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或闭塞(三)多发性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四、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原则
1.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如果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2)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类证据)。

2.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以他汀类药物为主。

其能通过降低血液中的LDL-C含量,防止新的动脉斑块形成,但不能消除已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推荐意见:(1)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或斑块伴斑块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Ⅰ级推荐,B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斑块伴斑块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可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2)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Ⅰ级推荐,A类证据)。

3.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CEA和CAS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2)对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Ⅰ级推荐,A类证据)。

(3)对于颈动脉狭窄的CEA和CAS的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15》(Ⅰ级推荐,A类证据)。

4. 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无症状椎动脉狭窄,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2)对于有症状椎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Ⅰ级推荐,A类证据)。

(3)对于椎动脉狭窄的支架介入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15》(Ⅱ级推荐,C类证据)。

5. 锁骨下动脉狭窄与头臂动脉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1)对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心脏,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
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2)对于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心脏,推荐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类证据)。

(3)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狭窄(>70%)并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时,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建议使用支架或内膜剥脱术治疗(Ⅱ级推荐,C类证据)。

6. 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2)对于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3)对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对介入手术风险较低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介入诊疗指南2015》(Ⅲ级推荐,C类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