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内分泌临床药师培训日常理论考核试题
内分泌临床药师培训日常理论考核一、选择题1对伴糖尿病肾病的T2DM患者,推荐在eGFR≥45m1∙min1∙(1.73m2)的患者中使用(),以降低糖尿病肾病进展和(或)心血管事件的风睑[单选题]*A、SG1T2I√B、睡嗖烷二酮类C、α糖苗酶抑制剂D、磺眠类药物E、DPP4抑制剂答案解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3版,对伴糖尿病肾病的T2DM患者,推荐在eGFR≥45m1-min-1∙(1.73m2)-1的患者中使用SG1T2I z以降低糖尿病肾病进展和(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2、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首选降压药物为[单选题]*A、利尿剂B、α受体阻滞剂C、β受体阻滞剂D、钙拮抗剂E、ACE1或ARBV答案解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3版,对于糖尿病患者,ACEI或ARB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时时首选药物。
A、瑞格列奈B、刃陷列奈C、格列喽酮D、格列齐特E、达格列净V答案解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3版,sg1t2抑制剂低血糖风险低。
4、能减轻体重的是[单选题]*A、罗格列酮B、格列嗖酮C口比格列酮D、格列美版E、达格列净√答案解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23版,SGIt2抑制剂可降低体重。
5、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中血糖的控制目标[单选题]*A、空腹4.4-7mmo1∕1,非空腹V1OrnmO1∕1√B、空腹4.4-7mmo1∕1,餐后2h<10mmo1∕1C、空腹6.1-7mmo1∕1,餐后2h<10mmo1∕1D、空腹4.4-7mmo1∕1,非空腹<11.1mmo1∕1E、空腹<7mmo1∕1,非空腹<11.1mmo1∕1答案解析: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空腹4.4-7mmo1∕1,非空腹<10mmo1儿6、中国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中血压应控制在[单选题]*A、140/90mmhgB s130∕80mmhg√C x120∕80mmhgD、130∕90mmghE、140∕80mmhg答案解析: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130∕80mmHgβ7、一些患者在单药或二联治疗时甚至在诊断时即存在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可直接给予短期强化[单选题]*A、胰岛素治疗√B、嚷嘤烷二酮类C、α糖昔酶抑制剂D、磺眼类药物E、DPP4抑制剂答案解析: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一些患者在单药或二联治疗时甚至在诊断时即存在显著的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可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包括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每日多次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泵治疗。
20181114《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不同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病情分类
内分泌科 或 其他内科
外科手术
重症监护 (ICU)
新诊断、非老年、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 血糖风险
低血糖高危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同时伴有稳定心脑血管疾病
因心脑血管疾病入院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中重度肝肾功能不全
特殊群体
75 岁以上老年人
预期寿命<5年(如癌症等)
HbA1c(%)
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6.5 <6.0 胰岛素治疗者<7.0
<5.5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 1 ): 1-10.
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批准 任何口服降糖药用于治疗妊娠期
住院患者血糖分层管理
内分泌科住院 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管理
01
非内分泌科住 院糖尿病或高 血糖患者的血
糖管理
02
糖尿病妊娠 或妊娠糖尿 病住院患者 的血糖管理
03
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
• • 新新诊诊断断11型型糖糖尿尿病病
•
• • 新新诊诊断22型型糖糖尿尿病病需需进进行行慢慢性并性发并症发筛症查筛或评查估或,评或估血,糖
>2并00发m症g发/dL生率
• 非ICU患者,n=2471
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显著增加
住院时间(天) 总住院费用(元)
18
*
16
*
*
*
14
12
10
8
6
4
2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h y p e rg y ce m
l i
i
a f o r t
yp
e 2 di a b e te s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ev id e nc e a nd c l g
i
n
i
ca l
e xp e r
i
i
enc e s
.
T h e m a
i
i
n
c on t e n t s n c l u de d t h e d e fi ni t i o n a nd t h e h a rmf ul ne s s o f p os t p ra n d a
i
l
h yp e rg l y c em a t h e re l a t on s h p
作者单位
:
1
00 8 5 3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内 分 泌 科 母 义 明 h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内 分 泌科 纪 立 农
(
(
)
;
中
日
友 好 医 院 内 分 泌代 谢 中 心 杨 文 英
( ( )
;
)
;
北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内 分 泌科 洪 天 配
(
(
)
;
南 京 鼓楼 医 院 内 分泌 科 朱 大 龙
F PG
控 制 达 标 以 防 治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糖尿 病 患 者 餐 后 心 肌 血 容 量 及 心 肌 血 流 较 正 常 对 照 者 下 降 餐后 高 血 糖 及血糖 波动 与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糖 尿 病 的 管 理 中 控 制 PP G 的 手
立足国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秦映芬,E m a i l :y i n g f e n q@126.c o m 立足国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秦映芬(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西南宁530021) 摘 要:‘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基于我国糖尿病特点及国人循证的不断丰富应运而生,为我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指导㊂‘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②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③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④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关键词:糖尿病,2型;餐后高血糖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6)09-0936-03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6.09.003B a s i n g o nn a t i o n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i nC h i n a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S t a t e m e n t o nP o s t p r a n d i a l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i nT y pe 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Q i nY i n gf e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g y ,th eFi r s t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G u a n g x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n i n g 53002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Q i nY i n g f e n ,E m a i l :y i n g f e n q @126.c o m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E x p e r tC o n s e n s u sS t a t e m e n t o nP o s t p r a n d i a l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i nT y p e 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i s b a s e d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i a b e t e s a n d 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 e n r i c h m e n t o f 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m e d i c i n ei n C h i n e s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t h ec o n s e n s u s p r o v i d e san e w g u i d a n c ef o rt h e m a n a ge m e n to fd i a b e t e si n C h i n a .I ta n s w e r st h ef o l l o w i ng f o u r k e yq u e s t i o n s :①Wh y s h o u l dw e f o c u so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p o s t p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 ?②C a nw eb e n e f i t f r o mk e e p i n g i nc o n t r o lo f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 ③W h oa r et h e m o n i t o r i n g p e o p l ea n d o b j e c t i v e si nc o n t r o lo f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 ④H o ws h o u l dw e d o t o i n t e r v e n e i n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l u c o s e ?K E Y W O R D S :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 ,t y p e 2;p o s t p r a n d i a l h y p e r g l yc e m ia 秦映芬,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㊂现任广西医科大学一第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广西内分泌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西糖尿病分会第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广西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㊁肾上腺㊁性腺学组委员㊂大部分中国2型糖尿病(t y pe 2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T 2D M )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㊂在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高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的糖耐量减低(i m pa i r e d g l u c o s e t o l e r a n c e ,I G T )[1]㊂餐后血糖增高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h e m o gl o b i n A 1c ,H b A 1c )升高的重要原因,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㊂因此,控制餐后血糖是促使H b A 1c 控制达标和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㊂这是制定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的背景㊂随着循证不断丰富,‘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应运而生,为我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指导㊂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小时血糖>7.8mm o l /L ㊂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共识“主要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②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③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④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1 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1 在‘共识“产生的背景中提到大部分中国T 2D M 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㊂1.2 餐后血糖对H b A 1c 达标的贡献度大,针对欧美人群的M o n n i e r 研究显示H b A 1c 越接近正常值,餐后血糖对H b A 1c 的贡献越大[2]㊂当H b A 1c<7.3%时,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当H b A 1c 在7.3%~9.2%时,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即使当H b A 1c >9.3%时,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㊂而针㊃639㊃‘临床荟萃“ 2016年9月5日第31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S e pt e m b e r 5,2016,V o l 31,N o .9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对中国人群的K a n g等[3]研究显示H b A1cɤ9%,餐后血糖贡献仍>50%㊂1.3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㊁大血管病变及多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相关㊂1.4餐后高血糖比H b A1c能更好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㊂餐后血糖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作用优于空腹血糖㊂多项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D E C O D E㊁D E C O D A㊁美国NH A N E SⅡ数据)㊂1.5餐后高血糖升高渗透浓度,增加血小板反应性,激活血小板,与餐后高凝状态相关[4],餐后高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相关,并且可进一步使β细胞功能恶化[5],餐后高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与老年人的整体认知㊁执行和注意障碍有关[6-7]㊂此外,餐后血糖还与血糖波动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㊂餐后血糖升高和低血糖构成日内血糖波动,但餐后高血糖是日内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㊂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还与低血糖具有密切相关性㊂‘共识“是国内外首个对餐后血糖和低血糖与血糖波动相关性进行明确强调的指导性文件㊂2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获益2.1餐后血糖控制有助于H b A1c达标当H b A1c 接近7%时,餐后血糖对其贡献的比例更显著㊂控制空腹血糖达标(<5.6mm o l/L)的患者可有64%实现H b A1c<7%,而进一步控制餐后血糖达标(<7.8 mm o l/L)的患者则有94%实现H b A1c<7%㊂提示控制餐后血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整体血糖达标率㊂2.2控制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获益控制餐后高血糖是否带来T2D M患者心血管获益尚需确定㊂H E A R T2D研究[8]比较胰岛素治疗控制空腹高血糖或餐后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终点的影响,结果降低餐后高血糖未能进一步降低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风险㊂对该研究的亚组分析[9]发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控制餐后高血糖可降低心血管风险㊂M e R I A-7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阿卡波糖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肌梗死的风险降低64%㊁任何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35%)㊂2.3降低餐后血糖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控制餐后血糖的治疗常常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例如总胆固醇(t o t a l c h o l e s t e r o l,T C)㊁甘油三酯(T 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C)升高;血压㊁高凝状态及炎症因子均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进展减慢,甚至部分逆转[10]㊂3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血糖干预时机的早晚与 代谢记忆效应 的结果密切相关, 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即使后期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早期强化治疗所带来的益处在停止强化治疗若干年后仍有体现 ,即所谓的良好的 代谢记忆效应 ㊂U K P D S研究表明,新诊断患者强化血糖控制可降低T2D M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风险, A C C O R D/A D V A N C E/V A D T研究显示:对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进行强化治疗,并不能带来心血管获益,近两年公布的上述3项强化降糖研究的后续随访[11-13]显示:病程长者长期强化降糖心血管结局依然未能显著改善3.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设定H b A1c目标值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㊁病程㊁预期寿命㊁并发症的严重程度㊁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对应的餐后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㊂见表1㊂表1一般人群推荐餐后血糖控制目标项目常规目标严格目标*H b A1c(%)<7.0ɤ6.5餐后血糖(mm o l/L)<10.0ɤ7.8注:*指新诊断㊁病程较短㊁年龄较轻且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T2D M患者3.2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人群,餐后血糖的密切监测尤为重视[14]:①任何H b A1c不达标的T2D M患者均应该检测餐后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达标,而H b A1c不达标的患者;②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㊁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的患者;③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餐后血糖药物时,可通过监测餐后血糖评价疗效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㊂4餐后高血糖的管理高升糖指数(G l y c e m i c I n d e x,G I)饮食可导致餐后血糖显著升高,且增加血糖曲线下面积(a r e a u n d e r c u r v e,A U C)㊂分别摄入低G I的饮食与高G I 饮食可使H b A1c相差0.5%~0.7%㊂餐后运动可以降低T2D M患者餐后血糖,降低的幅度与运动的持续时间和频率密切相关[15-16],但较少影响空腹血糖㊂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但其疗效㊃739㊃‘临床荟萃“2016年9月5日第31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5,2016,V o l31,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有限且难以维持,患者依从性较差,故应采取联合药物干预以控制餐后血糖㊂见表2㊂表2常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特点降糖药物降低H b A1c(%)降低餐后血糖(mm o l/L)低血糖体质量主要不良反应口服降糖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0.5~1.13.08~6.96单用不引起低血糖降低或中性胃肠道不良反应短效磺脲类促泌剂1.02.1~7.8可以导致低血糖增加低血糖及原发或继发失效格列奈类促泌剂0.5~1.02.6~6.4可以导致低血糖增加低血糖及原发或继发失效二肽基肽酶(D P P-4)抑制剂0.4~0.91.8~4.5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中性或轻度增加感染注射制剂短效人胰岛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强,与剂量相关强,与剂量相关可以导致低血糖增加低血糖胰高血糖素样肽1(G L P-1)受体激动剂0.8~1.51.01~6.9单用不引起低血糖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5小结基于我国糖尿病特点及国人循证的不断丰富,‘共识“应运而生,为我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指导,并从以下4个方面解答了诸多疑问:①餐后血糖对H b A1c达标贡献度大,餐后血糖及其引发的血糖波动还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等密切相关㊂②优化餐后血糖控制有助于提高H b A1c达标率,还可改善多种心血管死亡风险因素㊂③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部分患者应需要密切监测,以便评价疗效㊁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㊂④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但其疗效有限且难以维持,生活方式干预不佳时应选择药物治疗方案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2] M o n n i e rL,C o l e t t e C,D u n s e a t h G J,e t a l.T h el o s s o f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y c e m i c c o n t r o l p r e c e d e s s t e p w i s e d e t e r i o r a t i o n o ff a s t i ng w i t hw o r s e n i n g d i a b e t e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7,30(2):263-269.[3] K a n g X,W a n g C,C h e n D,e t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o f B a s a lG l u c o s e a n d 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t oH e m o g l o b i nA1c i n t h e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P a t i e n t sw i t hT y p e2D i a b e t e s--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 S t u d y[J].D i a b e t e sT e c h n o lT h e r,2015,17(7):445-448.[4]S a n t i l l i F,F o r m o s o G,S b r a c c i a P,e t a l.P o s t p r a n d i a lh y p e r g l y c e m i a i sad e t e r m i n a n to f p l a t e l e ta c t i v a t i o ni ne a r l yt y p e2d i a b e t e sm e l l i t u s[J].JT h r o m bH a e m o s t,2010,8(4):828-837.[5] B i a n H,G a o X,G a o J.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g l u c o s ef l u c t u a t i o na n db e t a c e l l 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 b e t e s[J].Z h o n g h u aY i X u eZ aZ h i,2009,89(10):664-668.[6] R i z z o M R,M a r f e l l a R,B a r b i e r i M,e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 d a i l y ac u t e g l u c o s e f l u c t u a t i o n s a nd c o g n i t i v ep e r f o r m a n c e a m o n g a g e d t y p e2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0,33(10):2169-2174.[7] Z h o n g Y,Z h a n g X Y,M i a oY,e t a 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g l u c o s e e x c u r s i o na n d c o g n i t i v e f u n c t i o n i n a g e d t y p e2d i a b e t e sp a t i e n t s[J].B i o m e dE n v i r o nS c i,2012,25(1):1-7.[8] R a z I,W i l s o nP W,S t r o j e kK,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p r a n d i a l v e r s u sf a s t i n gg l y c e m i a o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t h eH E A R T2Dt r i a l[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9,32(3):381-386.[9] R a zI,C e r i e l l o A,W i l s o n P W,e ta l.P o s th o cs u b g r o u p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H E A R T2D t r i a l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l o w e rc a rd i o v a s c u l a r r i s k i n o l de r p a t i e n t s t a r g e t i n g p o s t p r a n d i a lv e r s u s f a s t i n g/p r e m e a l g l y c e m i a[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1,34(7):1511-1513.[10]S i e g e l a a rS E,K e r rL,J a c o b e r S J,e t a l.Ad e c r e a s e i n g l u c o s ev a r i a b i l i t y d o e s n o t r e d u c e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e v e n t r a t e s i nt y p e2d i a be t i c p a t i e n t s af t e r a c u t em y o c a r d i a l i n f a r c t i o n:a r e 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H E A R T2D s t u d y[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1,34(4): 855-857.[11] A C C O R D S t u d y G r o u p.N i n e-y e a re f f e c t s o f3.7y e a r s o fi n t e n s i v e g l y c e m i c c o n t r o lo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16,39(5):701-708.[12] Z o u n g a s S,C h a l m e r sJ,N e a lB,e ta l.F o l l o w-u p o fb l o o d-p r e s s u r e l o w e r i n g a n d g l u c o s e c o n t r o l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NE n g l JM e d,2014,371(15):1392-1406.[13] H a y w a r dR A,R e a v e nP D,W i i t a l a W L,e ta l.F o l l o w-u p o fg l y c e m i c c o n t r o l a n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NE n g l JM e d.2015J u n4;372(23):2197-206.[14] A m e r i c a nD i a b e t e sA s s o c i a t i o n.P o s t p r a n d i a l b l o o d g l u c o s e[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1,24(4):775-778.[15] M a c L e o dS F,T e r a d a T,C h a h a lB S,e ta l.E x e r c i s el o w e r s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u c o s e b u t n o t f a s t i n g g l u c o s e 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 a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s t u d i e s u s i n g c o n t i n u o u s g l u c o s em o n i t o r i n g[J].D i a b e t e sM e t a bR e sR e v,2013,29(8):593-603. [16] C o l b e r g S R,G r i e c o C R,S o mm a C T.E x e r c i s e e f f e c t s o np o s t p r a n d i a l g l y c e m i a,m o o d,a n ds y m p a t h o v a g a lb a l a n c e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J].JA m M e dD i rA s s o c,2014,15(4):261-266.收稿日期:2016-08-19编辑:张卫国㊃839㊃‘临床荟萃“2016年9月5日第31卷第9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S e p t e m b e r5,2016,V o l31,N o.9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专家共识(2023
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DSMES的目标与原则推荐意见1 DSMES的实施应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满足T1DM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并对患者进行持续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DSMES实施方案推荐意见2 DSMES团队应由多学科管理团队组成,团队的核心成员需包括医师、营养师、经系统培训与认证的T1DM教育师或糖尿病专科护士推荐意见3除多学科管理团队外,社会公益组织在DSMES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荐意见4 DSMES团队成员需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完成资格认证DSMES的基本内容不同时期DSMES的基本内容见表1。
一、T1DM的基本特征目的是帮助患者了解T1DM的基本特征,树立与T1DM共存的信心。
教育内容如下。
1.T1DM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胰岛素的作用、T1DM的发生机制、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T1DM的发病因素,重点强调胰岛素是机体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普通人群与T1DM患者同样需要胰岛素,减少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负面情绪。
2.T1DM自我管理常见误区:包括“治愈”的骗局而停用胰岛素治疗,担心遗传不敢结婚生子,担心T1DM影响寿命等,可以通过讲述糖友真实故事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观念。
3.如何与T1DM共存: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讲述真实案例帮助糖友树立信心。
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T1DM管理的基础,每个T1DM患者均应接受由专科营养师提供的个体化营养治疗。
饮食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了解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及规律饮食的重要性。
教育前需要对患者的饮食习惯、营养状态、代谢水平及碳水化合物相关知识水平进行评估,儿童青少年患者还需要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教育内容如下。
1.糖尿病健康饮食原则:强调糖尿病健康饮食是均衡营养的膳食,可以保证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维持健康体重,而不是盲目限制饮食。
2.膳食营养素对血糖的影响: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升糖效应以及富含这三大营养物质的具体食物种类,强调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2 h血糖的主要营养素。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619·
誗指南与共识誗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摇 摇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长期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制约因 素[1] ,因此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糖尿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 重要问题[2] 。
表 1摇 低血糖的临床分级
1) 轻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2) 中度: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性低血糖症状鄄患者可自行处理 3) 重度:血糖浓度<2. 8 mmol / L( <50 mg / dl) ,可能出现意识丧失鄄需他
人协助治疗
摇 摇 二、Biblioteka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对因治疗而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考虑传统的和提示
如事先已有安排锻炼前应进食适量碳水化合物及或减少胰岛素用型糖尿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使用可降低1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事件2228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降低型糖尿病患者所有低血糖和夜间低血糖的发生29尿病患者中地特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与nph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相比低血糖风险显著降低其中所有低血糖风险减少21夜间低血糖风险减少5528型糖尿病孕妇中进行的多中心开放平行对照研究中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相比血糖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全天低血糖风险降低28夜间低血糖风险降低52白天低血糖风险降低1529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成人及妊娠期妇女均推荐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为基础量餐时推荐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尽可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三、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危害 大多数 l 型糖尿病患者不能避免低血糖发生,每周平均发 作 2 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可发作数千次。 30% ~ 40%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 需要他人的救助) ,严 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 ~ 1. 7 次(患者 / 年),可伴有癫痫或 昏迷(表 3)。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7-02-15 MediEndo周讯院内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7.8 mmol/L,若血糖水平持续而明显地高于此水平则提示患者有可能需要接受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联合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组共同制定了《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标准糖尿病患者有以下情况建议住院:·新诊断1型糖尿病;·新诊断2型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或血糖较高需考虑胰岛素强化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不能明确分型,需入院进一步明确分型;·糖尿病妊娠或妊娠糖尿病(详见“糖尿病妊娠及妊娠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部分);·糖尿病合并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酸中毒伴高血糖等;·糖尿病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经门诊调整治疗不达标;·病程长的糖尿病需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或评估;·糖尿病合并各种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创伤、感染和手术等;·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不达标者;·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如各种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溃疡伴或不伴感染等;·糖尿病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如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等;·特殊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在门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低血糖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者;·需要安装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治疗者。
糖尿病患者在经住院短期优化血糖控制,完善相关检查和缓解应激状态和病情之后,可在出院前修改为出院可维持的方案或维持住院治疗的方案门诊治疗。
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为了进一步规范内分泌科住院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制定本共识。
《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要点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如下:1. 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对于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应该在130/80 mmHg以下,而对于一些特定的患者群体(如老年人或伴有心肾并发症的患者),可能更低的血压目标值是值得考虑的。
2.药物治疗策略: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应采用降压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同时,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也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3.血压监测:血压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并记录血压数据。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4.生活方式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遵循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体重,限制钠摄入量,增加体育活动,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等。
这些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血压水平。
5.血压和糖代谢控制的关系:研究表明,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不仅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有助于糖代谢的改善和控制。
6.目标器官损害的预防:通过有效降低血压,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目标器官损害。
目标器官包括心脏、肾脏和眼睛等,降低血压可以减少这些器官的损害风险。
7.基于个体化的治疗:针对不同个体的治疗应该是基于个体化的。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关并发症的存在以及个体健康状况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8.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值可能需要更加谨慎地制定,因为老年人通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和生理变化。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个体化因素。
总之,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强调了有效的血压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的治疗策略和指导,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优】糖尿病低血糖专家共识优选版
饥饿
波士顿的一项关于普通病房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情况的研究显示:发生低血糖的天数,每增加一天,出现的死亡风险增加85.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 对抗低血糖的防卫机制减弱的危险因素
1. 内源性胰岛素缺乏; 2. 严重低血糖发作及(或)不能察觉低血糖发作
的病史,近来发生过低血糖,运动或睡眠后;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
• 对抗低血糖的防卫机制减弱的危险因素
3. 降糖治疗过于激进(HbA1C 过低、设定的血 糖控制目标较低或血糖下降过快);
是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 血糖浓度过 低状态。
血糖降低 并出现相应 的症状及体 征时,称为低 血糖症。
低血糖生化诊断
目前对低血糖生化检测阈值的定 义尚未达成共识,根据 糖尿病学会,加 拿大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对 低血糖最新的诊断标准:
血糖水平小于3. 9 mmol/ L(70 mg/ dl)即可诊断低血糖。
• 社会因素
2.很多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以及治疗引起的 低血糖的危险认识不够、依从性差、几乎不 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亦不自我管理疾病能力, 从而增加了严重的低血糖的发生,加重患者病 情和经济负担。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危害
• 1型糖尿病
每周平均发作2次症状性低血糖,一生中 可发作数千次。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 ~1. 7 次(患者/ 年),可伴有癫痫或昏迷。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过量、给药时间不当或剂型错误
2mmol/L)的发生率为3-11%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危害
胰岛素清除能力降低(如肾功能不全,等)。
低血糖的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以吞咽,推荐在可能情况下进食碳水化合物,如不能安全进食,必须胃肠道外给糖或药纠正低血糖
《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全文)
《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全文)糖尿病属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慢性疾病,而目前管理模式下控制达标率不佳,急需远程管理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难易适中适于远程诊疗,基于此两点原因,糖尿病是最适合远程管理的慢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逐渐发生变化。
移动APP的开发和可穿戴设备的不断涌现,使医疗机构或专科团队选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远程管理包括线上诊疗成为可能。
国家大政策互联网+医疗的背景下,医保政策的倾斜使医疗机构线上医疗服务和互联网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
1 糖尿病远程管理的适合场景【推荐1】:实施远程管理的医疗机构应获得国家慢性疾病远程管理中心和相关卫生部门认证及接受相应的质控监管,具有远程管理相关资质。
医疗行为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强烈推荐,C)(表1)。
【推荐2】:实施远程管理的团队应包括但不限于相关专业执业医师、具有资质认证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营养师、远程管理者等(强烈推荐,C)。
【推荐3】:利用远程管理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定期监测,推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早期筛查与风险预警(强烈推荐,C)。
【推荐4】:利用远程管理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个体化可视化饮食、运动指导,以及效果评估(强烈推荐,A)。
【推荐5】:利用远程管理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以及并发症管理(推荐,C)。
【推荐6】:利用远程管理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线上复诊(强烈推荐,A)。
2 糖尿病远程管理的适合人群【推荐7】:能与远程管理人员互动、接受个性化管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接受远程管理(推荐,B)。
【推荐8】:最适合接受远程管理的糖尿病人群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强烈推荐,A)。
【推荐9】:存在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不应接受远程管理(强烈推荐,A)。
2.1 对于能够上传自我检测数据、接收教育信息,并且能与远程管理人员互动、接受个性化管理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接受远程管理。
血糖波动共识解读
各因素与FRS风险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血糖波动参数均值
年龄
r 0.717 <0.001
血压
0.525 <0.001
MAGE
0.509 <0.001
SDBG
0.485 <0.001
4
3 2 1.55
3.9
2.29
1.93
1
0 低风险组 中风险组 高风险组
血糖波动与HbA1c控制良好糖尿病患 者的10年心血管风险相关(P<0.01)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显著相关 OR 2.18 (1.47–3.24),P<0.001
1. Gong Su, et al.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11:10-19 2. Hirakawa Y, et al.Diabetes Care. 2014 Aug;37(8):2359-65 3. Tang X,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6 Oct 1;461:146-50.
血糖波动的管理
Q4:临床上有哪些血糖波动的监测方式?
动态血糖监测(CGM)
自我血糖监测(SMBG)
二者都可以有效评估血糖波动,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两种血糖波动监测方法各有优缺点
CGM SMBG
全面、准确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灵活方便,简单易操作,经济, 可行性高
监测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 不易在糖尿病人群中普及
Tang X,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6 Oct 1;461:146-50.
血糖波动与多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血糖波动是评价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虽能反映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无法反映血糖波动的情况,HbA1c控制相似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血糖波动的程度不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不相同。
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血糖控制不仅要HbA1c达标,还应尽可能减少血糖波动的幅度。
目前,针对血糖波动相关指标的评估方法较为复杂、可操作性差,不利于临床医生对血糖波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1 血糖波动的定义?
血糖波动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不仅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即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还包括长期血糖波动,即HbA1c变异性[2]。
本共识着重介绍日内血糖波动的相关危害及管理。
2 哪些因素可导致血糖波动?
(1)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自身β细胞功能减退甚至衰竭,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不足,血糖调节能力低下,导致血糖容易波动。
(2)饮食:饮食的“质”和“量”均可影响血糖波动,摄入高升糖指数(GI)食物以及食物摄入量过多均可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血糖波动的幅度增加。
(3)药物:应用降糖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也是血糖波动增加的诱因之一。
此外,饮食和运动不规律、治疗依从性差、情绪应激、睡眠障碍、酗酒、感染、胰岛素不规范注射等多种因素也可增加血糖波动,而应对餐后血糖的药物作用不足也是导致血糖波动的原因之一。
3 血糖波动会带来哪些危害?
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1)大血管并发症: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患者冠心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其作用独立于血糖水平本身,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再发显著相关。
(2)微血管并发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测得的血糖波动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具有相关性。
血糖波动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4 临床上有哪些血糖波动的监测方式?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C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都可以有效评估血糖波动程度。
CGM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但监测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不易在糖尿病人群中普及。
SMBG灵活方便、易操作、
相对经济、可行性高,通过每日7~8次SMBG值能够较为准确地估计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内血糖波动,且与CGM有较好的相关性。
5 CGM评估血糖波动有哪些指标?
CGM已成为评估血糖波动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CGM评估血糖波动的指标及正常参考值见表1。
6 SMBG评估血糖波动的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7点SMBG评估血糖波动的指标及正常参考值见表2
7 不同的降糖药物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是否不同?
餐后高血糖和低血糖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两个重要原因。
常用降糖药对餐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影响见表3。
表3 常用降糖药物对餐后血糖和低血糖的影响(分类降低餐后血糖能力/ 低血糖风险)
二甲双胍↓/ ←→
短效磺脲类促泌剂↓↓↓/ ↑
格列奈类促泌剂↓↓↓/ ↑↑
α-糖苷酶抑制剂↓↓↓/ ←→或↓
DPP-4抑制剂↓↓/ ←→或↑
SGLT-2抑制剂↓↓/ ←→
短效GLP-1受体激动剂↓↓/ ←→或↑
餐时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
注:↑增加;↓降低;←→中性
8 哪些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血糖波动?
餐后血糖高、胰岛功能差、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或胰岛素促泌剂、低血糖风险高、长病程、高龄的糖尿病患者一般血糖波动大,应重点关注。
尤其是使用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因为这两类药物的低血糖风险较高,故更易造成血糖波动。
9 特殊人群的血糖波动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以下患者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并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选用降糖药
物,以避免低血糖的发
生。
如果选择使用具有低血糖风险的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及对药物的反应。
(1)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推荐理想的HbA1c控制在7%以下,强调糖尿病血糖控制应权衡利弊,实行个体化,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尚无低血糖风险意识的患儿可适当放宽标准。
(2)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管理。
异,女性高于男性。
此外,糖尿病病程、HbA1c水平也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3)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在餐前及餐后2h分别为≤5.3mmol/L、6.7mmol/L,特殊情况下可测定餐后1h血糖,其控制目标是≤7.8mmol/L;但夜间血糖不低于3.3mmol/L。
(4)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尤其是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1.73m2)-1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5)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于这类人群,应尽量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使血糖控制达标。
因此,本共识建议,对于老年、病程长、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HbA1c控制目
标应适当宽松(<7.5%~8.0%)。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血糖波动控制的重要性将比肩于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