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共76页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
14
• 龙门宾阳中洞主佛 北魏
15
16
响堂山佛像 北魏
四、佛教建筑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
17
第三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牵牛 甘肃嘉峪关6号墓壁画 西晋
18
绘画艺术
• 著名画家:这一时期人物画仍是主流,出现了以生活为题材的人物、 肖像画,风格手法上更加注重传神;山水画呈现出独立的趋势;花 鸟画艺术出现萌芽;宗教特别是佛教题材的绘画占有较大比重。
3、 顾恺之: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早期绘画理论家。创作以道释、人物、肖像为主,兼能山水、禽鸟。所作线 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他将战国 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任智 图》。时人称顾恺之为三绝—画绝、文觉和痴绝。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4. 王微:《叙画》也是有关早期山水画的重要文献。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 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 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32
二、书法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 系。孕育了钟繇、王羲之这样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 上的黄金时代。
1. 钟繇: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擅长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其楷书笔法 遒媚,结构朴茂,开创了有隶入楷的新貌,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 “钟王”。书法特点字形扁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舒朗,笔画富有意趣。临摹本《宣 示表》、《荐季直表》。
2.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是楷、行、草,其楷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 劲键,草书浓纤折衷。对王羲之的书法历来评价很高,后世尊他为“书圣”,并与其子 王献之合称为“二王”。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东方画赞》,草书有《十七帖》, 行书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及《孔侍中帖》等。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迁想妙得”
东晋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张。“迁 想”指画家艺术构思过程中的想象活动, 把主观情,“迁入”客观对象之中,取得 艺术感受。“妙得”为其结果。 即通过 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 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这 是对绘画审美活动和艺术构思特点的最早 的概括,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 原则。
而产生的雕塑艺术。 秣菟罗艺术是印度本土艺术 “犍陀罗”+秣菟罗艺术——东渐
42
第四节 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东渐路线:
39
“畅神说”:刘宋时宗炳 《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山水画艺 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自 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 美的享受。“畅神说”丰富了中 国绘画的理论体系。
40
山水画在此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① 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 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
② 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 画创作的热情;
3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魏220-256
(蜀221-263、吴222-280)
晋: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4
第一节 概 述
一、动乱年代 二、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发展 “玄学”兴起
5
三、艺术成就
1.文学、文学批评、文艺理论
13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14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15
列女图 东晋 顾恺之
16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7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8
洛神赋 东晋 顾恺之
19
中国美术史讲义4(魏晋南北朝部分)ppt课件
作为外来文化因素与艺术表现形式,佛教 与佛教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 文化发生融合、影响,最终完成中国化的 改造,取得了继续、快速发展的空间。
7
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概论
美术创作题材范围扩大,人物画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表现士族生活面貌的现实题材作品增加, 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活跃,山水、花鸟画 有脱离人物画而成为独立画种的趋势
风格艺术典型代表为云冈最早开凿的昙曜 五窟造像。
54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艺术风格特点和影响:
云冈石窟主要保存了5世纪下半叶和6世纪初的 北魏佛教雕刻艺术。
地处北魏都城于一世”。
代表着北魏石窟艺术早期成就的昙曜五窟,在
移植外来佛教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继承
46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谢赫与“六法论”:
谢赫,南朝齐梁之间人,著有《画品》(《古 画品录》),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 专著。
《画品》对魏晋以来的27位画家进行评价,其 中对于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六法”所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 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42
山西 大同 北魏 司马 金龙 墓漆 画屏
风
43
44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的建设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
宗炳:刘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 南阳人。
著有《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映物”、 “澄怀味像”、“畅神”等观点。
提出人与山水审美的关系:“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与山水画的关系:
27
28
29
30
南朝绘画
张僧繇:萧梁时期,吴(今苏州)人。擅 画人物、山水、走兽,尤擅画道释人物画。
(整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ppt
时代简介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时Hale Waihona Puke 代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 质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一种 无本体终极的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 玄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 思想、不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
4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曹不兴
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 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 能力。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 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由僧人支谦 和康僧会先后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 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 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 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三国时期 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绘画内容在此时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 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曹不兴之 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其画人物衣服 布纹疏朗,有“曹衣出水”之称。
7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1 第一节 绘画艺术
8
9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中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中外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23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24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25
中外美术史
2、顾恺之 顾恺之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
官僚家庭。为东晋大画家和文学家,他以“画绝、才绝、 痴绝”而驰名于世。顾恺之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对人物 性格、内在气质、才情的表现)之妙。 四体疵研,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意思是四肢外形画得好不好看,与表现人物性格无 关,传神的关键就在眼睛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在经济、文化、 社会领域发生重要变动的时代。 军阀割据一方,战乱不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 常尖锐。这一时代又是民族和文化重新打散、整合的时 代。汉末三国鼎立的局面短期统一于西晋政权,随后的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王室的南迁和北方、西北少数民 族进入中原建立国家,形成南北割据的格局。
28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29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小结: 秦汉歌功颂德,尊崇孝道;南北朝重视个人修养,脱离功利。 秦俑与汉佣的特点,马踏飞燕与马踏匈奴 早期书法的演变 顾恺之绘画特点与意义:中国古代绘画第一人 谢赫六法:绘画评价标准 春蚕吐丝,秀骨清像,曹衣出水
9
10
11
12
13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画家也在佛教美术中施展才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审美风范的样式, 石窟寺艺术在中原文化与国外文化碰撞交流中吸收新元素,踏上本土 化历程。
第一节 绘画
• 卷轴绘画 • 三国两晋画家及传世作品 • 曹不兴,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亦名弗
第九窟西壁胁侍菩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第八窟北壁坐佛局部,石雕,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及东立佛
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残卷)
《北齐校书图》局部
墓室壁画
• 汉魏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民众迁往局势相 对稳定的西北和东北地区,促进了当地文 化的发展。汉代中原地区的墓室壁画装饰 的传统在这些地区延续发展。
• 西北地区主要包括河西走廊到新疆吐鲁番一带。这 一地区的壁画墓主要是魏晋与五凉时期的,较有代 表性的有嘉峪关新城曹魏墓、敦煌佛爷庙湾西晋墓 以及十六国时期的酒泉丁家闸5号墓和新疆吐鲁番 地区的哈拉和卓北凉墓等。
画史与画论
• 顾恺之的传世画论有《论画》、《魏晋胜 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 。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 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 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 也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提出“以形写神”、 “悟对通神” 、“迁想妙得”等观点,是谢赫 “六法”产生的基础,对中国画创作及其 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
北齐壁画墓—— 娄睿墓壁画
门吏图
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葬 壁画局部,墓主人徐显秀夫妇
陵墓砖画
• 南京古为六朝都城,一些高等级的墓葬集中在该区,如西善桥、 鹤仙坳、金家村、吴家村、油坊村等南朝王侯陵墓。
魏晋南北朝美术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画家和画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有记载的著名画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东吴的曹不兴式最早享有盛誉的画家,相传屏风落墨为蝇,使吴主孙权信以为真。
另一位有名的人物是西晋卫协,能创造细密画风,并且注重风范气韵的表现。
但他们的画迹没有流传下来,使我们不能一饱眼福。
顾恺之在《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中出现的线条,粗细均匀,行笔缓慢,像一根丝线般连绵不断,古人给这种线起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春蚕吐丝描”。
顾恺之(约344~405)式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留有作品的人,是东晋最伟大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是中国美术史中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他是江苏无锡人,出生贵族家庭,活动于上层社会。
从小受到良好教育,长大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文人。
除绘画外,文辞与书法也很出色,所著“恺之文集”虽已失传,但有部分篇章因后人传诵而保留至今。
顾恺之以前的中国画家,虽也有绘画技艺,但缺乏文化素养。
顾恺之以后的中国画家,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历史.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还能作诗和弹琴,这使中国绘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也许是得益于广博的艺术修养,顾恺之的画在当时就被看成“自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他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提出“以形写神”,尤其重视眼睛刻画。
他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春蚕吐丝描”是顾恺之创造的线型,使绘画表现力得到提高。
他能借助典型细节突出人物性格,如画裴楷颊上加三毛,也能通过环境来衬托人物精神风貌,如将谢鲲画在岩石中。
他的创作很多,流传至今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种摹本。
《女史箴图》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而作。
“女史”指宫中的妇女,“箴”是规劝的格言。
顾恺之根据文章内容分十二段进行描绘,因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九段了。
这件作品的内容是进行道德说教。
如第一段描写汉宫女官冯婕妤挡熊救驾,突出忠于职守的精神;第四段表现宫女对镜梳妆,画中题字“人咸之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意思是说人们大都知道修饰外表,而不知美化内在的德性。
魏晋南北朝美术PPT课件
• 壁画: 佛教壁画 墓室壁画
• 卷轴画: 著名画家--曹不兴、卫协、顾
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
绘画理论--《论画》、《古画品
录》 、《画山水序》、《叙画》 等
• 雕塑:陵墓雕塑 佛教雕塑
第1页/共86页
• 中国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和佛教绘画迅速发展, 出现了一大批佛教艺术石窟和一些画佛像的名家, 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 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 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
第41页/共86页
顾恺之
• 顾恺之(约346~407)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 位有画迹(摹本)传世的伟大人物画家和理 论家。有“三绝(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 在理论上,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传神”的 重要性。认为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神” 是人物画的根本要求,而“形”的描绘则是 表现“神”的手段”这就是“以形写神”。
新 疆 克 孜 尔 石 窟 壁 画
第9页/共86页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 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第10页/共86页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 莫高窟壁画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主 要题材包括具有情节性构图的佛传故事、佛本 生故事、因缘故事,还有大量的菩萨、飞天、
第19页/共86页
敦煌壁画题材
• 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 代表作品:《尸毗王割肉贸鸽》、《王子舍身喂虎图》、《鹿王本生
中国美术史魏晋南北朝美术76
▪ 三国时期,兵祸连结,杀伐无已,提倡和平行善的佛 教乃迅速发展,一些西域(今中亚一带)僧人将佛本 生故事画传到内地。吴国画家曹不兴见后,摹写不已。 他心敏手灵,能将佛像头、面、手、足、肩、背等人 体比例,画得与真人一样。后来由熟生巧,自成一体, 所绘人物,衣纹折皱,紧贴身体,富有立体感,世人 有“曹衣出水”之称,号“曹家样”。
▪ 曹不兴学会佛像后,或绘卷轴以供礼拜,或图寺壁以 助庄严,所作大佛像有的高达5丈,气魄恢宏,庄严 妙相,仰之弥高,令人肃然。他被誉为“佛像之祖”, 对佛教东渐起到一定的推动。
世传曹不兴绘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等。他的画风为卫协所师承,再传顾恺之、陆探微、 张僧繇等,不仅佛像画绵延不绝,风行百代,而且人 物画也精益求精,蔚成大观。
▪ 《女史箴图》 ▪ 此图仍足顾恺之的一幅仕女画卷,为宋人摹本。与《女史箴图》一样,
内容表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抨击贾氏皇后的不检点行为。仕女的形 象也近似《女史箴图》。其技法古朴,笔墨细腻,画中人物情态各异。 虽线描敷彩,稍觉浮薄,但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态、构图及表现风格 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而摹写的作品。摹写痕迹颇为明 显,但并非粗制滥造,确是一个好底本,非苏州片子所能。宋代版画 插图本《列女传》曾经清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 此图相似,但增加了背景,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比 较,至少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与藏于北京故宫 博物院的《洛神赋图》相比较,此卷更能体现顾恺之的艺术风格,得 其风范独多,古朴之气迎面而来。行笔流畅,人物面部、手臂等处的 勾画亦能细处求工,但略显雍容。顾恺之的原作散佚已久,今能看到 忠实于原作的宋人摹本,已是非常难得。
▪ 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 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