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
高考地理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专题
高考地理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专题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区域发展则是各国和各地区关注的重点。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理解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助于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种联系和依存体现在贸易、投资、人员流动、信息传播等多个方面。
全球化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比如,我们日常使用的苹果手机,其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组装完成后再销往全球各地。
这就是全球化在生产领域的体现。
全球化还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可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着资源流失、环境污染等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化可能导致一些传统产业受到冲击,造成失业等社会问题。
与全球化相对应的是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强调的是特定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因此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
以我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起来。
而中西部地区则在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加快了发展步伐。
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的发展。
一个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
比如,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工业基础,重点发展了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珠三角地区凭借其临近港澳的优势,发展了外向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
一方面,区域可以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区域也需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备考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考点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考点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1.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实力弱、易于[1]退化且难以复原的地区。
(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2]农牧交织、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3]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4)我国生态脆弱区{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石漠化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退化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1)风蚀荒漠化: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化。
(2)水蚀荒漠化:分布于潮湿、半潮湿地区,如我国东南丘陵红色荒漠化、喀斯特地貌区石质荒漠化。
(3)盐渍(碱)化:分布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不合理浇灌地区,如黄淮海平原。
(4)冻融荒漠化:分布于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
2.北方农牧交织带的土地退化及缘由 (1)概况①位置特征:位于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4]半潮湿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②现象变更: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更时,就会出现[5]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2)土地退化的自然缘由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夏季暴雨[6]集中。
②多大风——大风多集中于冬春季节,地表易遭遇大风侵蚀。
(3)土地退化的人为缘由:过度开垦,[7]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缘由3.北方农牧交织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综合治理步骤①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疼惜、复原[8]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综合治理措施措施详细表现优化[9]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相宜性动身,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①草地退化严峻地区:接受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峻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10]自然复原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复原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限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削减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峻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限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养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11]协调发展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缘由人为缘由水土流失土质疏松;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等荒漠化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时不留意环境疼惜等湿地萎缩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围湖造田;大量引水浇灌;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等森林破坏气候异样,生物演化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居民烧柴等生物多样性削减物种有出现、演化和消亡的过程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等(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详细表现工程措施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浇灌、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水电站和水渠等)。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考地理18种大题必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9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第一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本专题考查点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等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地。
2.荒漠化的原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人为因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可能导致( )A.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C.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D.塔里木河出现水体污染C[内蒙古自治区荒漠面积扩大,沙尘暴发生的沙源增多,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示意某国家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西南部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2.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B 2.A[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对西风带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气候干旱,这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地理高考复习】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 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100余公里,有高铁、高速公路相连,长吉一体化对于形成吉林省中部经济隆起带,促进吉林省乃
二轮P68 至东1.北长地吉区一的体振化兴三,条都环具带有,举沿足发轻展重轴的向作外用辐。射读,长通吉过一轨体道化交区通域布局图,回答1~3题。
与周边的县市衔接,关于交通沿线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沿线地区城市等级得到提升,扩大了服务范围B.三个功能
出同等时间内两种模式(驾车出行模式和公共交通模式)下覆盖人口累积曲线图。
1.读左图(驾车出行模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大兴机
二轮P66
场2小时圈覆盖北京市全部人口B.首都机场对北京市域1整.B体服2务.C 3.B
效率更高C.大兴机场修建时间更早,服务设施更全D.耗时4小时
驾车出行就能抵达首都机场2.首都机场公共交通人口覆盖累积曲
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1)~(3)题。(1)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与近海陆港相
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
B.提高通关效率
C.拓展腹地范围 D.减少环境污染(3)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
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 B.高科技产业C.资源加工产业
D.前瞻性产业
(1)A (2)C (3)C
(2021·广西梧州一模)城市人口覆盖率为机场地面交通不同时间圈覆盖人口与城市总人口的
比率,用以综合反映城市居民航空出行便利性。以2019年12月15日上午10点的路况为例,下
图对北京“一市两场”(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地面交通空间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估,得
隧道(公路、铁路隧道,海底隧道,城市地铁隧道)修建的 原因: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在高考地理中,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而地处内陆的地区可能在交通和对外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色的农业资源。
(2)气候条件气候对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制度,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能耗和成本,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则更适合种植水稻、橡胶等。
(3)地形条件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设和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但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沃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紧张;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交通与通信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外部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例如,交通枢纽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
(3)市场与经济基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地理2014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命题趋向】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第二部分是了解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第三部分了解是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及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第四部分了解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1)通过图文资料分析说明造成某区域环境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某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
(3)掌握一般河流流域开发整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4)会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地区、森林、湿地等生态效应,以及对某一地区资源、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江南丘陵的综合整治,河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2)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以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主,并配以丰富多样的图表和文字叙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某一区域的环境问题,区域发展及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综合分析及实际应用,考查考生读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难看出,为了配合我国的国土整治这一热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整治,江河、湿地的治理与保护,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东南丘陵、大江大河、青藏地区等。
因此,学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以上地区的自然、人文的优劣势条件,整体的地理环境,各地形要素的因果关系、原因分析及整治方向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重点复习。
【回归教材】测试要点一: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
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自然条件较差区域发展得很好日本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1)北方农牧交错带①过渡地带⎩⎪⎨⎪⎧农区与牧区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治理原则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措施具体做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重点知识点大全
(每日一练)高考地理必修二环境与发展重点知识点大全选择题1、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
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答案:CD【提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解析:(1)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解答】(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是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我国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属于共同性原则。
故选C。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环境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减少。
故选D。
2、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近期表示,将考虑对抛弃式咖啡杯征收最高0.25欧元的“拿铁税”。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征收“拿铁税”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税收,货币回笼B.抑制消费,缓解供求矛盾C.改变观念,保护环境D.刺激自携环保杯产业的发展(2)此举措的长远影响可能是()A.抛弃式用品产业规模缩小B.咖啡及相关产业没落C.人们喝咖啡的习惯逐渐改变D.失业人口增多答案:CA【提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解析:(1)抛弃式咖啡杯的使用会导致咖啡杯垃圾的问题日益严重,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将对抛弃式咖啡杯征收最高0.25欧元的“拿铁税”,希望鼓励消费者改变习惯、保护环境。
(2)对抛弃式咖啡杯征收最高0.25欧元的“拿铁税”,会增加抛弃式咖啡杯的生产成本,减少对抛弃式咖啡杯的使用。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五单元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讲生态环境的建设课件
解析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取,注意 极值分布区域、降水量的变化描述等。该种分布与海陆位置及地形均 有关。该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上,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 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 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少。
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水草丰美、植被茂盛,近 代退化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经过治理,科尔沁沙地率先实现了治理速
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 说明科尔沁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答案 以开鲁、阿鲁科尔沁旗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大;大部分地区降水 量在345~555 mm之间;最小值小于345 mm,出现在开鲁、阿鲁科尔沁旗 附近地区。 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太平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到达 的海洋水汽越来越少;开鲁、阿鲁科尔沁旗附近地区为夏季风的背风坡 (雨影区),降水少。
大水漫灌
想一想 ①影响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见(1)]
②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见上表)
方法技巧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地形原因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自然原因 土壤条件 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 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农作区 草原牧区 干旱内陆区
具体措施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造成超载放牧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
2015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十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
专题十六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的综合开发高考试题考点一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2013年江苏地理,1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第1题:1.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A 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2013年重庆文综,9~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4题: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3.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4.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D 4.A 第2题,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第3题,题中关键词是“流域产沙量”,两个限定因素:一是“一定时间内”,二是“流域内”。
本题中涉及的是年产沙量,因此时间限定是“一年”。
“一年”为期限的水土流失状况应是全年降水的土壤流失量状况,因此A、B两项错,最能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的是流域出口而不是流域源头,因为河流往往是“泥沙俱下”,因此判断D项正确。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与环境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和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成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任务。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在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和环境规划两个方面探讨高中地理如何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区域内的生产、投资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区域发展的主要阶段包括开发阶段、成熟阶段和后成熟阶段。
其中,开发阶段主要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生产、消费方式等方面发展经济的过程;成熟阶段主要是指在已经拥有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技术和理念等方面推动区域经济再次提升;后成熟阶段则是在成熟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实力。
现代区域发展的趋势包括城市化、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和人口趋向聚集;经济转型则是指在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持下,区域经济从传统的自然资源依赖型转向科技、信息、知识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则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
2. 区域间的比较与联系区域间的比较和联系是指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关性。
比较主要是指以同一指标来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需要注意使用的指标是否准确;联系则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关注地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3. 区域发展的政策与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发展政策是指政府组织和推动的各种指导、促进、限制和引导等措施,着力于促进区域发展。
而环境则会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需要考虑保护环境的方面。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基础梳理第1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的概念、特征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利用区域图定位松嫩平原的地理特征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阅读史料推知环境特点结合过程示意图或统计图表,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农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影响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实例例证人类活动影响一、认识区域1.区域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如通过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上图)。
2.区域特征(1)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整体性: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划分下一级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异同区域要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贫乏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区域方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主要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大豆、春小麦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发达落后工业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特别提醒]地理环境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也有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区域环境建设与发展考点归纳1、荒漠化的防治(1)(2)(3) 自然环境特征2、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3)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②治理重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4)治理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②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③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①干旱地区的绿洲地区ⅰ应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ⅱ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ⅲ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C.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①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③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还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D.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E.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4、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5、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作用:⑴重要的自然资源(2)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主要作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世界森林现状: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6、热带雨林(1)分布:纬度分布——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的地区附近,被称为地球的“绿色腰带”,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地区分布——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最大分布——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2)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3)脆弱性:原因雨林群落生产力高,生物循环旺盛表现土壤贫瘠,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4)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限制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③商业性伐木④开辟大型农牧场(5)雨林的前途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开发与保护①保护: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②开发: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③协调: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保护亚马孙雨林的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1、我国南水北调方案中涉及的某水源地总面积约94700km²,表1为该地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下图示意该区域部分土地覆盖类型的地形构成。
表1 部分土地覆盖类型面积构成类型箭竹及灌丛阔叶林旱地水田石砾地、裸地高山灌丛草甸比重(%)28.90 25.30 10.40 3.10 5.70保护该水源地山地阳坡生态环境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保护高山灌丛 B.防止水土流失 C.维持林地的采育平衡 D.扩大梯田面积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2-3题。
2、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 .减轻大气污染 C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 .提高能源利用率3、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 A .缓解土地荒漠化 B .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 .减轻耕地压力 D .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4—5题。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 .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农牧 交错 带草原牧区东部农耕区饲草料农副产品待育肥家畜深加工产品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近几年春季,受北方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
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方向移了大约1000米。
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6-8题6、荒漠化的实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7、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8、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①干旱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③过度放牧④气候异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右图表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A.A→B→C B.B→C→AC.B→A→C D.C→A→B10、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A.杨树 B.桦树C.沙拐枣 D.柳树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A 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B 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C 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D 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12、在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A 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C 地表盐碱度升高D 生物生产能力提高新华社消息:中国科考队2004年8月23日结束了为期23天、行程近2000千米的科学探险考察,于27日返回北京,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对亚马孙地区进行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综合科学考察。
阅读材料,回答13-14 题:13、亚马孙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是:()①西高东低的地形②受暖流的影响大③受寒流的影响大④纬度低、热量充足⑤陆地面积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14、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15、热带雨林对水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调节全球气候 B.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C.调节全球水平衡 D.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地貌16、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原始森林位于()A.东南亚地区B.非洲刚果河流域 C.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D.加拿大的北部1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A. 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B.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C. 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D. 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读下图(1937年~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8~20题。
18、对该县1937年~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19、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20、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对比分析回答21-22题。
2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 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23、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②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4、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科尔沁沙地原为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处在农牧过度地带,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使之成为今天的沙地。
据此完成25~26题25、距科尔沁沙地最近的我国著名文物古迹是()A 敦煌莫高窟B 承德避暑山庄 C云冈石窟 D 秦陵兵马俑26、造成科尔沁草原土地沙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 过度开采地下水27、下图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A 黄土高原B 柴达木盆地 C天山 D 内蒙古高原28、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正确的措施是()A 兴建小水电站B 利用风力发电C 营造速生薪炭林D 修建核电站29、在该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是()A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B 减少水井的数量C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D 避免土壤的盐碱化30、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二、综合题(4个题,共40分)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发展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