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孝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又一次发展高潮。孟子自称其思想来源的之一是曾子,所以,曾子的言行,特别是曾子的孝论,受到孟子的特别推崇,并着意加以发挥。在孟子的时代,上层社会由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的倾轧和仇杀所引发的政治动乱远甚于孔子和曾子时代,所以,在孟子的孝论之中,极端之论更加明显。孟子孝论的另一特色,是从远古圣贤的言行寻找依据,并最终把孝行的顶点定格在了大舜的身上。《孟子》一书中对大舜孝行的描述,为后世确定了孝子的典型。《离娄下》○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离娄下》○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第一,孝子养“志”

孟子认为,自我的良好修养,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而在个人的良好修养中,事奉双亲是最重要的,而事奉双亲的核心就是“养志”,而不是单纯的“养体”。孟子以曾氏三代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想当年,曾子(参)奉养父亲曾晰的时候,每顿饭必有酒肉;收拾剩饭的时候,必定要问父亲还吃不吃;如果曾晰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曾参一定会回答说有。可是,到了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情形就不同了。虽然每餐也有酒肉,但收拾剩饭时从不问曾参还吃不吃,而当曾参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时,曾元就会回答说没有,这是打算下一顿再进用。在这个对比里可以发现,曾元对待父亲,只能叫做奉养口体,有吃有喝就行了,而不太在意态度。可在曾参那里,却是奉养意志,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还要满足双亲的精神和意愿,让他们心情舒畅。不用说,像曾子那样事奉双亲的,才是合格的孝子。”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孔子孝论的积极继

承,并为这一思想最终成

为儒家孝论的重要方面

做出了贡献。当然,这种

观点也容易形成“愚孝”

之弊,所以,在具体的孝

行中还应该把握适当的

分寸。

第二,“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在孟子看来,不孝的

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他所

说的“五不孝”。但是,孟

子认为最大的不孝是“无

后”。所谓“无后”,指的

没有后人祭祀先人,并不

完全是后来所说的传宗

接代的意思。“无后”之所

以为不孝之首,是因为有

无后祀与家族的存亡息

息相关。孟子说过,国与

家灭亡的标志就是社稷

和宗庙的“不保”,从而使

子孙失去了祭祀祖先的

地方。这是那个时代的习

俗,孟子只是把这一习俗

引入到孝行的范畴之中。

当然,在当时,无论是家

族的祭祀,还是家庭的祭

祀,都应该由长子来主

持,这对于早已存在的生

子为贵的传统观念是一

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虽

然孟子“无后为大”的观

点重在表述政治意义,但

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对于

社会下层孝道的影响,还

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以实现“仁政”为

目标的孝道

在商周以来的孝论

中,在孔门的孝论中,孝

行已经不单是个人的行

为,也不单是个人的道德

表现,而是与个人的政治

行为和社会的安定有着

密切的联系。孟子不仅继

承了这一思想,并把孝行

与自己宣扬的“仁政”结

合在了一起。孟子强调

说:“仁的实质就是事奉

双亲,义的实质就是顺从

兄长。”他把仁义的本质

确定在事亲和从兄上面,

严格来讲与孔子的仁义

思想是不一致的。就人生

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与

兄长可以说是一个人最

早的道德实践的对象,但

是,作为道德伦常之中心

思想的仁义,绝不能仅仅

局限在孝道之中。可以

说,仁义是孝道的中心,

但孝道却不是仁义的全

部。

第四,大舜的孝行

在孟子的孝论中,由

大舜的孝行所引发的议

论是最有特色的,对此后

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也

是最为深远的。根据古代

的传说,大舜是尧帝的继

任者,而在那个时代,帝

位的继任是以继任者的

道德品质为标准的。在个

人道德修养方面,大舜是

当时天下最无可挑剔的

杰出人物,而大舜的品质

就主要表现在孝行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