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论(1)

合集下载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高频考点1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点一、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2.最高限价: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1)目标: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有可能影响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或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

(2)影响:低于均衡价格,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供应短缺,出现排队、黑市交易、变相涨价。

(3)保障措施:配给制,如定量供应或凭证供应。

(4)适用: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

3.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上进行。

(1)目标:保护生产者利益。

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当某种或某些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生产者收入过少,有可能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时,政府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干预。

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

(2)影响: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生产过剩,出现黑市交易、变相降价。

(3)保障措施:政府应收购过剩产品予以储备。

(4)适用: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主要是农产品。

知识点二、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1.生产者主要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2.企业形成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科斯。

(2)企业的本质特征: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3)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交易成本的节约。

(4)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信息的不完全性。

3.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包括:(1)产生于签订契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2)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知识点三、消费理论(一)消费理论1.理论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2.理论假设前提:(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2)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3)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关注个人和家庭在面临不同经济状况时的消费行为。

该理论由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并对整个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费者心理面对微观经济事件在凯恩斯消费理论中,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他们的收入水平。

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倾向于增加他们的消费支出,反之亦然。

这种“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是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

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价格水平、经济预期、消费习惯等。

凯恩斯将消费者分为两类:有收入但不消费的个体和消费者。

这两类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将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

宏观经济中的消费理论应用在宏观经济中,凯恩斯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中的重要性。

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不稳定的消费支出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消费水平,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

通过刺激消费支出,政府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反之,通过控制消费支出,政府可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总结凯恩斯消费理论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强调了消费在经济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政府可以通过调控消费支出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观点。

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机制,制定更有效的经济政策。

以上是关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这仅仅是一个虚拟的Markdown格式文档,其中的信息并不完整也不准确。

如需具体信息,请查阅专业资料。

1.消费者理论

1.消费者理论

dx p 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2 )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i )。 dx1 pj u ( x) u ( x) u ( x) x j x xn 第三性质: i , pi pj pn 等边际法则,即消费者均衡。
23
定义1.5 代表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



如果对于所有x0,x1ℝn+,u(x0) u(x1) x0≿x1,那么,实值函数u:ℝn+→ℝ被称为代表偏好 关系的一个效用函数. 用效用函数代替偏好关系进行研究时,对消费 理论中的许多问题的分析将会被大大简化. 可以证明任何一个具备完备性,传递性与连续 性的二元关系才能被用一个连续实值函数来表 达.
≻(x0)
x0 < (x0) x1 图1:满足公理1与2的假说性偏好
13
公理4:局部非饱和性公理:



对于所有的x0Rn+,对于所 有的ε﹥0,始终存在着某 个xBε(x0)∩Rn+, 有x≿ x0。 任意一点的邻域必有一点优 于此点。这是单调性的一般 化。而单调性的意义在于: 任意一点的东北方向之点必 优于此点。 局部非饱和性是说效用函数 在三维图象中没有极值点和 平台。或者说不存在“无差 异区域”.
1 消费者理论
1
第一章:消费理论


基本概念 偏好关系和效用函数 消费者的优化问题 间接效用函数和支出最小化 需求的特征
2



本章属于经典消费理论。其中大多数原理我们已经在 中初级微观经济学中学习过。但是在那里,这些原理 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归纳,而没有严格的证明。 本章的内容是严格的从消费者偏好开始通过数学推导 出整个经典消费理论。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对对 偶,在行为上非常相似,因此,有了严格建立在数学 推导上的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就为整个微观经济 学科学性有了保障。 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现代微观经济学是如何从 消费者偏好——效用函数——选择——需求建立起科 学的消费者理论的。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8章-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消费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1.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即当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时,消费支出增加的数量。

可用公式表示为:=∆∆/MPC C Y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

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认识消费与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

可用公式表示为:=APC C Y/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即与穷人相比,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3.有关消费决定因素的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

凯恩斯承认,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

所以,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C a bYa>,为自主性消费,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01<<,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图8-1所示。

b图8-1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在图8-1中,45°线表示所有的收入都被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其斜率等于1。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1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1

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1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1凯恩斯消费理论的核心主张是人们在决定消费支出时主要受到他们的收入水平和预期收入变化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个人的消费支出是根据他们可用的收入水平来决定的,尤其是在短期内,个人对于预期未来收入的变化反应是有限的。

因此,个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他们的当前收入水平,还取决于他们的预期收入变化。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还强调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一个人增加可支配收入时倾向于将其用于消费的比例。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小于1,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将全部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而是用于储蓄或投资。

这解释了为什么当个人收入增加时,人们的储蓄和投资也会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经济学家还可以通过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来确定个人消费决策的驱动因素。

他们可以对不同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个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购买决策中所考虑的因素,以及他们的预期收入变化会对其消费决策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经济学家还可以利用统计学和经济模型来对凯恩斯消费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他们可以借助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评估个人消费与收入间的关系,并确定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实证运用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研究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了解个人消费决策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政策制定者可以制定措施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公共投资等方式来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综上所述,凯恩斯消费理论及其实证运用对我们理解个人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验证和验证该理论,并利用其来指导经济政策制定。

第8章消费理论(1)

第8章消费理论(1)
依据上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 C = a + bY (8.3) 其中C为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a为自主性消费,为一大于0的常数,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介于0到1之间。这一函数关系可用图8-1表示:
短期和长期两种不同的平均消费倾向是“消费之谜”产生的根源,因此,找到两种消费函数存在的原因,也就解开了“消费之谜”。20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和莫迪利亚尼分别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之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 二、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其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对凯恩斯理论的消费之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0
在图8—1中有一条45º线,该线上每一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相等,表示所有的收入都被用于消费支出,因此,其斜率等于1。当收入为Y1时,消费线与45º线相交,此时收入等于支出。当收入由Y1增加到Y2时,消费从C1增加到C2,消费增量小于收入增加量。消费函数直观地反映了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三个核心内容。首先,消费线的斜率小于45º线,说明边际消费倾向b的数值介于0到1之间,表明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幅,这与凯恩斯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推断一致。其次,与凯恩斯提出的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吻合。由于平均消费倾向即为消费线上对应各收入水平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随着收入的增加,上述连线的斜率不断变小,这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是逐渐下降的,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最后,由于上述消费函数反映的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并未包含利率变量,表明消费变动与利率无关,与凯恩斯提出的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的观点一致。

第7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基数效用论

第7讲 消费者行为理论1--基数效用论
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 递减规律。
•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 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 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 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 的生活富裕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 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
[案例] 时间资源的均衡安排
[案例] 时间资源的均衡安排
❖ 你有一种资源(时间), 可以投入不同的用途 (读书、上网、休息), 那要先选择边际收益 (效用)最大的。
❖ 你不断把产出较低的 用途改变给产出最高 的用途,最后,使投 入在各项用途的边际 产出(效用)相等。
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平均量边际量与弹性mutu为1个单位才好理解最好用边际量的文字定义或下面的求导公式理解最好mudtudq当商品的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q例面包消费量q边际效用mu总效用tu3030205010601050以q为自变量横坐标以mu和tu分别为因变量纵坐标把上表画图出来
效用论
• ?D、S、P • 本章分析需求曲线D背后的
• 同一商品效用的大小因人、因时、因 地而不同。(面条?米粉?)
• 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不同的 偏好(喜好)决定了人们对同一种商 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 森用“幸福方程式”来概括即:
幸福=效用/欲望
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 越大越不幸福。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
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得 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消费理论——精选推荐

消费理论——精选推荐

消费理论介绍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消费指的是居民户在最终的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务上的支出。

研究消费理论,研究消费理论,研究消费理论,就是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就是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就是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现在现在公认的消费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其次是财富等其他因素。

对消费需求的基本经济学理论,自凯恩斯以来,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假说,最著名的有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ni) 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M.Friedman)(M.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和杜森贝的持久收入假说和杜森贝的持久收入假说和杜森贝(J.Duesenberry) (J.Duesenberry) (J.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假说。

的相对收入假说。

这些不同的假设性消费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不同的假设性消费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 , 但这些假说又都有自身的特点但这些假说又都有自身的特点但这些假说又都有自身的特点, ,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理论。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理论。

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

凯恩斯认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绝对收入假说的一般表达式为:c=c(y)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包括三个假设:假设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他从心理他从心理规律角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向递减规律”,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是消费支出在费支出在收入中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因为人们所增加的收入并增加的收入并没有完全消费。

没有完全消费。

没有完全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MPC )是指消费的增量△是指消费的增量△C C 和收入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Y Y 之的比率之的比率,,也就是增加也就是增加的的1单位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单位的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比率。

高鸿业 第8章 消费理论

高鸿业 第8章 消费理论

为了使持久性收入概念具有可操作性,弗里德曼还进一步 论证了持久性收入的估算。由于持久性收入是人们对未来 收入的预期,通常情况下,这种预期的形成是基于过去所 获得的持久性收入和现期收入水平,因此,持久性收入的 估算公式可表示为: YP = Yt-1 + θ(Yt-Yt-1) 0<θ<1 = θYt + (1 – θ)Y t-1 (8.6) 其中Yt为现期收入, Y t-1为前期收入,θ为加权数, 表示两个时期收入变动对持久性收入的影响程度,θ越大, 持久性收入越接近现期收入,θ越小,则持久性收入越接 近前期收入。将8.6式带入8.5式,可将消费函数进一步表 示为: C = c· = cθ Yt + c(1 – θ) Y t-1 (8.7) YP 上式中cθ表示现期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c(1 – θ) 则表示前期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不难理解,cθ < c,这 说明短期消费倾向小于长期消费倾向,可见存在两种不同 的消费函数。
依据上述理论,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 C = a + bY (8.3) 其中C为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a为自主性消费,为 一大于0的常数,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取决于生存的 基本需要;bY为引致消费,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 b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介于0到1之间。这一函数关长期消费倾向的原因 在于:当现期收入增加时,人们并不能确认其属于持久性 收入还是暂时性收入,因此,消费的变动不大,这样,随 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占比会越来越低,平均消费倾向呈递 减变化。一旦人们能够确认收入的增加是持久性的,就会 依照新的收入水平调整其消费支出,因此,从长期来看, 消费者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并且由于持久性收入是持续、 稳定的,所以,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也是稳定的,基本上是 一个常数。持久性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用下图表示:

宏观经济学 第4章 消费理论

宏观经济学 第4章 消费理论

式中:MPC=c=dC/dYd;
APC= C0/Yd +c
本式说明在线性需求曲线模型中,平均消费倾
向是递减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变的;
2 、线性储蓄曲线
S=-C0+bYd
式中:MPS=b=dS/dYd;
APS= -C0/Yd +b;
MPC+MPS=c+b=1;
APC+APS=1;
第二节 其他消费理论
一、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
1 、最早进行长期消费研究的经济学家 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6 年库兹涅茨根据美国1869年至1938年之 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支出的长期经 济资料,以十年为一个时期,求出了每 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2 、统计结果:尽管从1869年到1938年 之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7倍多,但其 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至0.89之间变 动。
3、现期消费支出取决于现期的财富状 况和一生中预期的收入状况。
3 、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如图: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由于存在着消费的 示范作用,家庭的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 入的比重较大,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当经济衰退时,家庭收入比起高峰期 收入来说有所下降,但由于存在着消费 的棘轮效应,人们将尽可能少地削减原 有的消费水平,这使消费沿着一条斜率 比长期消费曲线斜率小的曲线缓慢下降。
3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指随着可支配收入 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 重会逐步减少。(P59倒第3行)
4 、存在着自发性消费:
自发性消费指当家庭收入为零时,为了维持 家庭成员的生存而必须支出的消费。(P59倒 第1行)
五、线性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
1 、线性消费曲线
C=C0+cYd

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

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

预算线反映在一定价 格水平与预算支出下
Y B1
消费者能够购买的产 B2
品组合状况:
Y=M/PY-PX/PY•X
支出或产品价格发生变
动时,预算线转移:
O
消费者可能购买的产品空
间变动
A2 A1’ A1X
消费者最优选择----消费者均衡
1、支出一定,效用最大化 2、效用一定,支出最小化 约束条件下的目标优化,为对偶问题。 效用水平以无异曲线刻画,支出水平以预算线反映。
消费者均衡选择:1、支出一定效用最大
消费者可以选BA任一产 品组合
B1点:MRSXY>PX/PY, 可增加X减少Y,效用 增加
A1点:MRSXY<PX/PY, 可减少X增加Y,效用 增加
Y B
B1
O
I A1 M
AX
消费者均衡选择
消费者均衡选择点E : MRSXY=PX/PY 由于
MRSXY = MUX/MUY
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边际效用是总效用 函数的导数
总效用曲线凹向横 轴
边际效用曲线凸向 横轴
当TU最大时,MU 等于零
TU
MU MU
TU Q
Q
三、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同样具有总效用和 边际效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货币的边 际效用可能会不变或者递减。 当面临一定商品价格时,消费者花费单位 货币取得的实际边际效用递减。 分析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由于消费者货 币数目有限,希望每单位货币支出所获得 的边际效用相等。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Px下降
Mux/PX>MUy/Py
故应增加X,减少Y,导致均衡点变化
2、Px下降,实际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加)

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因此,扩大消费需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一年一次的加薪,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相对别人—示范效应,向高消费看齐。

我国称之为“攀比效应”。

相对自己过去—习惯效应,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有滞后性。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

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b·YL……WR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劳动收入,实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不同年龄的收入;b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表明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收入。

(4)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相对水平,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以持久收入为函数。

C L =bYL……YL为持久收入,如下公式:YLt=θYt+(1—θ)Yt-1……YLt为现期持久收入,Yt 为现期收入,Yt-1为上期收入,θ为权数。

上式表明,现期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与现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5)我国GDP总量中消费占比约35%,与发达国家70%左右相差较大,导致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但这是很难持续的,必须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

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消费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凯恩斯消费理论1

凯恩斯消费理论1
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消费理论概述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Ct=a+b+Yt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凯恩斯消费理论
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五)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双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四)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2、消费之迷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

(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

(1)跨时消费约束线:既定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最大可能消费组合点的运动轨迹。

(2)跨时消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各种不同消费组合,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点的运动轨迹。

(3)跨时期消费者的选择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1并消费C1,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2并消费C2。

由于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

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

在第一个时期,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即:S=Y1-C1在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C2=(1+r)S+Y2在这里,r实际利率。

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并不储蓄。

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

第12章 消费理论_宏观经济学(第4版)_黄亚钧

第12章  消费理论_宏观经济学(第4版)_黄亚钧
• 这种长短期消费函数之间的差异,正是产生凯恩斯理论引出的消费 之谜的原因。
C
长期消费函数
B
C2=αA2+βY
αA2
A
C1=αA1+βY
αA1
0
Y1
Y2
Y
生命周期理论对“消费之谜”的解释
第四节 永久收入假说
• 弗里德曼提出的“永久性收入假说”从另一个角度对凯 恩斯理论的消费之谜做出了解释。
• 永久性收入假说考虑了人们的收入变动必然存在不确定
C2 A
C2*
E
I3
I2
B
I1
0
C1*
C1
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跨期选择
• 消费者跨期选择的均衡条件为:1+r=MRS
• 考察收入变化对跨期消费最优选择的影响。 • 不都是管使是预Y1增算加约,束还线是向Y右2增上加移,动或,者并两且者只同要时利增率加不,变其,效预果算
约束线肯定是向上平行移动,即其斜率始终是1+r。这时 候预算约束线会和离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消费者 选择的范围扩大,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能够实现代表较高效 用水平的跨期消费组合。
• 在这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的消费函数被写成:
C=a+bY • 其中C为消费;Y为收入;a称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
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 “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与1之间。
C
C=a+bY
B
b
A
1
a
0
Y1
Y2
Y
凯恩斯消费函数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很快发现凯恩斯关于平均消费 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假设存在着问题。

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

三、消费理论(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客观因素(1)、影响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2)、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的总体水平居民的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①收入水平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

注意:可支配收入: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可以直接支配的,而是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项目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物价总体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①原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②表现:第一: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可见,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第二: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化,对人们消费的影响不同。

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人们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导致对基本生活消费品消费的减少,那么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会使食品消费支出增加,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

这也就是国家特别关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蔬菜等价格变化的原因。

第三、一种商品的消费不仅受该商品价格的影响,还会受相关商品价格的影响。

(3)、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原因,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服务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

2、主观因素: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①特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②评价: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③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理论介绍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消费指的是居民户在最终的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研究消费理论,就是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现在公认的消费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其次是财富等其他因素。

对消费需求的基本经济学理论,自凯恩斯以来,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假说,最著名的有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ni) 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和杜森贝(J.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假说。

这些不同的假设性消费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但这些假说又都有自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理论。

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

凯恩斯认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绝对收入假说的一般表达式为:c=c(y)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包括三个假设: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概括起来,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的倾向递减。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不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该假说也存在严重的理论缺陷。

第一,凯恩斯理论建立在主观的心理分析基础之上,而且逻辑也较不严密。

在概括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时,把它称之为“正常心理法则”。

把这一规律只是归结为“人类天性”,将作为经济理论的支柱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之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凯恩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的现象,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收入背后的收入分配,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及其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差异,而只是笼统地称“公众”、“居民”,虽也提及“富人”与“穷人”,但也只是只言片语。

第三,由其理论得出的许多结论也是不合情理的。

如战争、地震之类都可解决失业问题等等。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基本思想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其消费水平。

因此,人们的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消费和收入在长期内都会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比率。

由此提出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两个具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假设。

相对收入假说的两大效应示范效应定义某些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支出和收入的高低变化对其他消费者和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即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在空间上进行相互比较,试图在消费水平上超过别人或至少不低于同一阶层的其他人。

所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也受他人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影响。

消费示范效应产生的原因消费的“示范效应”是由于消费的外部性,即偏好和效用在个人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而产生的。

棘轮效应定义消费者在消费时由于受过去的消费习惯影响,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杜森贝里反对凯恩斯的消费者行为在时间是可逆的观点,认为消费支出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现期收入的影响,也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即使现期收入有所下降,仍可能通过减少储蓄或借贷消费以保持过去“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

这种“后顾”的消费行为使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当收入减少时,由于消费的不可逆性,消费者在较短时期内仍将维持过去“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

这种消费只能上升很难下降的现象,类似于“棘轮机”,对消费的下降起阻碍作用,因此称为“棘轮效应”。

下面我们用图来说明这个问题。

由上图可知,当收入沿着长期趋势增长时,C 和Y 沿着Y C L β=变动,APC 保持不变。

假定现在收入为1Y ,消费为1C 。

当收入由1Y 减少时,消费并没有循着L C 变动,而是循着1S C 变动。

反之,当收入由1t Y 逐渐恢复时,消费循着1S C 变动,直至达到原先的最高收入水平1Y 时的1C 为止。

当经济由1Y 稳定增长时,消费又是沿着Y C L β=变动。

然而当收入在2Y 处经济发生衰退时,C 不是沿着Y C L β=变动,而是沿着短期消费函数2S C 变动。

如此反复,短期消费曲线就像棘轮一样,对消费下降起着阻滞的作用。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核心观点就是,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对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简评第一,相对收入假说是对绝对收入假说的修正与发展,但本身也有不完善之处,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

第二,相对收入假说强调消费是一种社会行为,即人们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第二,相对收入假说认为示范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发展中国家面临两种示范效应,一是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与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示范效应;另一是发展中国家高收入集团对低收入集团的示范效应。

示范效应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经济发展,但也会导致“消费早熟”或“超前消费”现象。

第三,相对收入假说中关于棘轮效应的论述解释了消费的稳定性,说明了消费对经济稳定的作用,这一点是有道理的。

第四,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该理论关于消费不对称性的解释是值得怀疑的。

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短期中消费与收入呈现正相关变动,并不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思想★弗里德曼1957年在其《消费函数理论》中将人们的长期收入看作决定现期消费支出的主要变量,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模式。

★它的基本观点是:1.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

对于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这一点,所有经济学家都是没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是什么。

凯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现期绝对收入水平,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把可支配收入解释为相对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说则解释为持久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2.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区分与联系。

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响消费支出。

暂时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响而发生的。

可以过去收入与暂时收入的变动来计算出持久收入。

3.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也是稳定的。

持久收入假说模型★式(1):持久消费Cp是持久收入Yp的函数,但两者之间的比率(k)取决于变量i(利息率)、w(财产收入与持久性收入总量的比例)以及u(其他影响货币效用的非收入性因素,例如消费的年龄、家庭结构、偏好等因素),与持久收入关系不大。

一般情况下,i等因素不易变动。

持久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Yp。

★式(2):现期收入Y是持久收入Yp与暂时收入Yt之和。

★式(3):现期消费C是持久消费Cp和暂时消费Ct之和。

★式(4):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暂时收入与暂时消费的相关系数皆(即PYpYt,PCpCt)为零。

持久收入的估算一定时期的持久收入水平是在过去持久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现期实际收入的变化也会影响持久收入水平。

根据过去的持久收入水平与现期的收入水平来估算持久收入水平为:上式表明,现期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现期持久收入等于现期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持久收入假说的结论★如果现期收入等于前期收入(Yt=Yt-1),则持久收入不变。

★如果现期收入增加(Yt>Yt-1),则现期持久收入小于现期收入(Ypt<Yt);如果现期收入减(Yt<Yt-1),则现期持久收入大于现期收入。

持久收入假说的评价★持久收入假说是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持久收入假说从长期结构和短期波动两个方面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在长期方面,财产与收入的比例w是影响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比率k的重要变量,w的提高会提高k的值,因而MPC不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提高;在短期方面,现期消费主要是由较长时期的收入而不是现期收入决定。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观点★莫迪利亚尼与布伦贝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提出。

★消费者一生的总效用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

★消费者是理性的,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其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费。

★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于一生的收入。

其消费函数为: C=aWR+bYL其中,C 为年消费额,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图中横轴T表示时间,纵轴r表示消费或储蓄的价值量,莫氏将人的一生分为就业前期(OT1)、就业期(T1T2)和退休期(T2T3)三个阶段,除了就业期进行正储蓄外,其余两个期间只有消费,储蓄为负(两个阴影部分)。

按消费效用最大化原则二者正负抵消,在生命周期内实现收支平衡,即使有遗产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果。

生命周期假说的评价生命周期假说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首先,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

具体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

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

其次,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阶层家庭消费的差别、消费的逐季变动等问题。

对生命周期假说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一假说的一些假设条件上。

例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等。

上述四种消费理论都是以消费行为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