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衙门十二太监 明朝内廷设置和太监管理
揭秘中国神秘的太监文化十大著名太监组图
揭秘中国神秘的太监文化十大著名太监组图中国最早的太监是在哪个朝代?在人们的印象里,宦官与太监是一码事,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据文学考证得知:其一,最早的宦官并非都是阉人;其二,宦官与太监在封建社会的概念是有别的。
秦国宦官嫪毐据记载中国自从殷商时代(公元前1520~1030年)就有“寺人”,也就是太监了,就是3500年前就有,《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
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
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太监起源的时代,无法准确确定,但据传是亚述的一位美丽贤妃所创,而东方则是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时期就开始了,这个时期大致都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被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说过,在公元前6世纪时,波斯已有此风俗习惯,波斯人认为太监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同时对太监的忠诚大加赞扬。
由于太监的广泛使用,需求量很大,古希腊人就诱骗或强迫一些长得清秀的男少年,将他们阉割后加以贩卖。
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也就是圣经上所称的那披索及利吉亚的首都沙鲁德斯等地,将阉人高价卖给波斯人,所以沙鲁德斯以出产阉人而著名。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阉人都大量使用,从甲骨文考证,中国古代对阉人的使用在殷商时代已出现了。
周朝开始的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在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
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竖刁本身不是太监,但是为了拍齐桓公的马屁,不息自宫成为太监。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
二十四衙门[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家族的机构]
⼆⼗四衙门[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家族的机构]⼆⼗四衙门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家族的机构⼆⼗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监、四司、⼋局,统称⼆⼗四衙门。
⼆⼗四衙门并⾮明代宦官体制,其主官太监也⽆硬性规定必⽤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后多派宦官掌其职,因此常被现代⼈误解,甚⾄藉清代野史证明明代有宦官⼗万⼈,事实上这些单位绝⼤多数是由南京乔迁来的⼯匠,北京⼀地含其他各部会的⼯匠不过27,000户,每户抽⼀丁服徭役,有五年⼀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年⼀班者,故现代称为“宦官⼆⼗四衙门”是⾮常不适合的。
内设⼗⼆监、四司、⼋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
随后清初时,清朝亦仿明朝体例设有⼗三衙门。
基本信息中⽂名⼆⼗四衙门下设机构⼗⼆监,四司,⼋局作⽤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由来⼆⼗四衙门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
为管理皇宫内廷事务,朱元璋设⽴内廷⼆⼗四衙门,同时鉴于历朝以来宦官专权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诏规范、限制宦官的⾏为。
他曾对侍⾂⾔道:“此曹⽌可供洒扫,给使令,⾮别有委任,⽏令过多。
”此外他还定下规矩,“内侍⽏许识字”。
⼆⼗四衙门1384年朱元璋下令铸造铁牌,置与宫门中,上书“内⾂不得⼲预政事,犯者斩”,同时⼜下诏给政府各部门“⽏得与内官监⽂移往来”。
但之后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开始⼤肆派遣宦官担任出使、监军、巡边的任务。
此后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四衙门也成为显赫⼀时的权⼒机构。
职位总览⼗⼆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司,宝钞司,混堂司;⼋局:兵仗局,银作局,浣⾐局,⼱帽局,针⼯局,内织染局,酒醋⾯局,司苑局。
⼗⼆监司礼监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的权⼒机构。
司礼监设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数⼈,负责皇帝的公⽂处理,是相当于秘书的职权单位。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在皇帝的许可之下替皇帝抄写奏折上内阁的批⽂,传宣谕旨;2.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明朝宦官衙门
明朝二十四局(宦官衙门)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体制,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
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司礼监:为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司礼监的主要职权为:1.批答奏章,传宣谕旨;2.总管所有宦官事务。
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为所有宦官的首领 3.兼顾其他重要官职。
如南京守备,或专由司礼文學迷兼领,或为司礼外差。
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刑讯机构,各秉笔分管各监各司局。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司礼监同时也是明代官方主要的出版机构之一,下设“经厂”,置经厂提督太监一名,总管印刷业务,主要是印行皇帝指示刊发的书籍,相当数量的前代经史文献,在明代为司礼监重新排印保存。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御马监:管理御用兵符;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卥簿、仪仗、围幙、帐幔、雨具等; 御用监:掌办御前所用之物;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明朝官职体系
明朝官职体系明朝的官员制度是中央集权,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起初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但是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
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
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中央下设六部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六部:吏部:主管文官升迁。
户部:主管户籍财经。
礼部:主管祭祀大典。
工部:主管公共建设。
刑部:主官刑罚审判。
兵部:主管军方事宜。
监察机构督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
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
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
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
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
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
五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同时大理寺和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司,类似于现在的法院、公安和检察院。
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
其余四寺职权较低。
太常寺负责祭祀。
太仆寺管理马匹。
光禄寺负责寿宴。
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内阁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亲自处理政务,但是一个人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所以就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人被冠以“某某大学士”,这就是所谓的内阁制度。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这些特务机构的职责就是替皇帝监察百官,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其他机构还有其他的包括三公、诸司、外三监、内十二监等。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这些官职都是虚弦。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
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
此外还有太医院。
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
而翰林院远比太医院重要。
太监竟不是中国首创的,这些地方比中国更早!
太监竟不是中国首创的,这些地方比中国更早!本文导读: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懂得将人阉割的技术。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
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
到了战国、秦代时期,以阉割男性生殖器为惩罚手段的“宫刑”成为重要刑法之一,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主要还是宫廷使用。
阉人由于接近国君,所以受宠当政亦开始出现,正如赵国举荐蔺相如的缪贤、秦国指鹿为马的赵高。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专权的时期,汉代太监叫作“宦者”或“宦官”。
但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在东汉之后才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
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东汉末年成为宦官与外戚之间彼此厮杀的舞台,称为“第一次宦官时代”。
著名的有“十常侍”,祸乱朝廷,致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在唐代安史之乱后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称为“第二次宦官时代”。
这是由于唐代安史之乱后期,宦官自殿中监李辅国开始掌握了军权,“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日后宦官不但总领神策军,而且还组建牙队,甚至有立废皇储之大权,唐文宗甚至称自己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宦官一直专政至唐朝灭亡。
宋朝建立后,基于唐朝灭亡的教训,对宦官参政防范较严,宋太祖不许宦者“干预政事”,故宋代虽有童贯、梁师成等祸国宦官,但宦官之权力并没有凌驾于丞相之上的权势。
在唐代再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称为“第二次宦官时代”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下有“少监”、“中监”,由于太监职位常由宦官担任。
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后开始重用宦官,并创立任用宦官充当特务的机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
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人,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尤其是天津、泉州、宁波、广州等对外商船贸易海港港口必定派驻“税监”太监,称为“第三次宦官时代”。
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
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宦官又名太监,属内廷侍从,原本不能干预政事,但他们往往凭借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机会,博取宠信,窃夺权柄,广树党羽,凌驾百司,操纵朝政,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延续时间最长、危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宦官机构主要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宦官二十四衙门”。
其具体设置如下:司礼监:掌皇城内一切礼仪当差,关防门禁,催督供应,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批朱;内官监:掌管宫殿、陵墓营造,宫廷建材器用及冰窖等;御用监:掌管宫廷生活用品、玩器、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司设监:掌管卤簿、仪仗、帷幔等;御马监:掌管腾骧四卫营并管皇城内外草场、大坝等二十四马房;十二监神官监:掌管太庙洒扫、香灯等事;尚膳监:掌管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信印;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帖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扫除;尚衣监:掌管御用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掌管随驾前导警跸清道。
惜薪司:掌管宫中及二十四衙门所用薪炭;四司钟鼓司: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杂戏等;宝钞司:掌管制造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堂子。
兵杖局:掌管制造军器;巾帽局:掌管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掌管宫中衣服;八局内染织局:掌管染造御用及宫中应用缎匹;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蔬菜、瓜果等;浣衣局:设于皇城之外,凡宫人年老及罢废退者发配此局,待其自毙;银作局:掌管打造金银器饰。
其中,司礼监为二十四衙门之首,总揽各衙门。
司礼太监可代皇帝批阅奏章,其地位与内阁首辅相当;其次掌东厂者,地位相当于内阁次辅。
二十四衙门的太监还经常被派出使,或派往各地担任守备、镇守、监军、织造、市舶、监督仓场、采办、矿监税使等。
此外,明朝还设有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这些机构并不属于宦官机构,但委任宦官主持,因而也成为了宦官专权的工具。
明朝二十四衙门
明朝⼆⼗四衙门明朝⼆⼗四衙门⼗⼆监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监”之⼀,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切礼仪。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
内官监:明⼆⼗四衙门中⼗⼆监地位较⾼,掌印者为太监,正四品衔,余次为少监、监丞等。
各个监在太监之下,管辖多名宦官。
且各个监的掌印太监同为正四品,根据职责分⼯不同,⼗⼆监的地位差遣也各有不同,且随时代变化有所升降,⽽在明初时,负责管理宫⼈的内官监则是其中最为重要者。
例如明处的三保太监郑和,就乃明初内官之⾸。
太监是⼀个监的主管宦官,所以,太监必定是宦官,他们都是阉⼈。
但在明朝宦官不等同于太监,宦官中的头才是太监。
只是到了清代,⼈们把太监等同于宦官,太监成了宦官同义词。
内官监负责哪些事务呢?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内官监"掌⽊、⽯、⽡、⼟、搭材、东⾏、西⾏、油漆、婚礼、⽕药⼗作,及⽶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暨冰窨诸事。
" 由此看来内官监相当于外庭的⼯部。
御⽤监:明宦官官署名。
⼗⼆监之⼀,有掌印太监,下设⾥外监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等员。
掌造办宫迁所⽤围屏、床榻诸⽊器,以及紫檀、象⽛、乌⽊、螺甸等玩器。
⼜有仁智殿监⼯⼀员。
掌武英殿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
清顺治时⼗三衙门亦有御⽤监,康熙即位后裁撤,改设⼴储司,属内务府。
司设监:司设监,明朝⼗⼆监之⼀。
专责管理卤簿、仪仗、⾬具、⼤伞等,设掌印太监⼀员。
司设监事繁且杂,⼜⽆实权。
清初废司设监。
御马监:明宦官官署名。
⼗⼆监之⼀。
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各⼀员,下有监官、掌司、典簿、写字等员。
掌腾骧四卫营马匹及象房等事。
清顺治时⼗三衙门亦有御马监,康熙即位后裁撤。
神官监神官监尚膳监:明宦官官署名。
⼗⼆监之⼀,有掌印及提督光禄太监、总理,下设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及各⽜⽺房等⼚监⼯等员。
掌皇帝及宫廷膳⾷及筵宴等事。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明朝官制之中央官明朝中央官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具体如下:第一个特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
明初沿元制,设中书省和丞相。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鉴于元末丞相权力很大,足以废立皇帝,又因本朝丞相胡惟庸擅权挠政,于是在杀掉胡惟庸后,立即宣布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
从此,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明清500多年推行的是无宰相的君主专制体制。
废丞相后,明朝中央机构重新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
六部按其序列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职权有较大的局限性。
废丞相后,六部直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权力机关。
吏部是管理文官的机构。
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
户部是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的机构。
下设十三司,司名与明代地方十三省区的名称相对应。
各司又分民、度支、金、仓四科。
户部库藏称太仓,是明朝的国库。
礼部是主管礼仪教化的机构,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
兵部是主管军政的机构,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
刑部是主管刑政的机构,下设十三司,司名与户部相同。
工部是主管工程建设的机构,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
六部长官是尚书,副贰是左、右侍郎,同称正官或堂上官。
司又称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同为属官。
郎中视为正郎,员外郎视为副郎。
又设司务为首领官,负责部内庶务。
《大明会典·弘治间凡例》云:“本朝设官……虽文武并置,而政事皆归之于文职。
”吏部是管理文官的机构,在六部中地位最高。
各部、各司的权力集中在正职手中,《明史·颜继祖传》说:“六部之政管于尚书,诸司之务握之正郎,而侍郎及副郎、主事止陪列画题。
朱棣与明代宦官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
还有战时监军之权甚至还 曾领兵 出征; 经济上 , 管 理草场 、 皇庄 , 提督 上林 苑 , 提督 织 造 、 造 , 督 烧 提 工程 营 造 , 提督 仓 场 、 库藏 , 提督 皇店 , 视 盐课 , 监 出任矿监税使 , 总理户工二部等等 ; 外交上 , 出使 外 国、 提督 市舶 。总之 , 明代宦 官机 构 的职 能 已渗 透到朝政的各个方面。而明代宦官机构上述职能 的演 变 , 永 乐开 始 的 。 是从 三 、 乐年 间 宦官的 任使 永 政治方 面 , 官替 皇 帝批红 , 官替 皇帝批 红 宦 宦 大概 是在 朱棣 末年 开始 的 , 当时 尚没有 权力 上 的 规定 , 也不 专属 司礼 监 , 司礼监 的批 红权 是宣德 时 期 正 式 确立 的 ; 外 皇位 交 替 时参 与 活 动 , 《 另 据 明 史》 : 载 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 , “ 庚寅 , 至榆木川 , 大 渐。 遗诏传位皇太子 , 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 。 辛卯 , 崩, 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 、 金幼 孜谋 , 以六军在外 , 秘不发丧 , 镕锡为棹以敛 , 以 载 龙睾 , 所至朝夕上如常仪。壬辰 , 杨荣偕御马监少
第1 O卷第 3期
Vo . 0 N O. 1 1 3
潍坊学院学报
J u a o W ef gUnv r t o r l f i n iesy n a i
21 0 0年 6月 J .2 1 u .00
朱棣与明代宦官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
乔 海 燕
( 潍坊 学 院 , 山东 潍坊 2 16 ) 6 0 1
J( q 今浙 江 宁波 )泉州 、 州设 立 了三 个 市舶 司 , 、 I 、 广 每个 市舶 司设 提举 一 人 , 五 品 。副提 举二 人 , 从 从 六 品。 其属 , 目 吏 一人 , 从九品。 掌海外诸蕃朝贡市 易之 事 。 武七 年 一度 罢三 市舶 司 , 洪 不久 复设 。 洪
明朝为什么太监专权
明朝为什么太监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中不乏手握生死大权的人。
下面店铺整理了明朝为什么太监专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从明朝太监看明朝宦官的权势有多大郑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其实郑和也是一名太监。
郑和,是道衍和尚菩萨戒的弟子,也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塬名马叁保,生于1371年,死于1433年。
10岁时,马叁保被掳进皇宫成了太监,后来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为朱棣立下战功。
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叁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叁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1431年钦封郑和为叁宝太监。
刘瑾刘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生于1451年,死于1510年,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正德五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魏忠贤也是明朝著名的宦官之一。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生于1568年,死于1627年,明末宦官。
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
魏忠贤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
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汪直汪直是明代权宦之一。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入宫后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王振王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字美旭,本是一个教书先生,后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
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
瓦剌大举入侵。
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
明朝那些事
• 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明曰遵奉祖 训,但却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 干预政事”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 主。换言之,只要在皇帝可控制的 范围内,宦官自可做主。于是,明 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问鼎权力峰 巅的第一步。永乐元年(1403年), 内宫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永 乐三年(1405年),遣太监郑和率 舟师下西洋。永乐八年(1410年) 都督谭青营内有内官王安等,又命 马靖镇甘肃、太监马骐镇交趾。永 乐十八年间(1420年),设立东厂, 由太监头目掌握。从此,明代宦官 权力从无到有,获得了出使、专征、 监军、分镇与刺臣民隐事之权。此 明代宦官权力嬗变之一。
讨好的部门。
一说到明朝的太监,几乎所有人都会 想起魏忠贤,历史知识多点的还会 想起王振和刘瑾,这三个人是明朝 历史上著名的权奸,所以大家就对 明朝太监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权奸。
•
看起来似乎很合理,但大家却
不约而同地犯了一个错误:片面。
•
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虽然
太监这个群体受过某种特殊的苦痛,
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中就没有好人。
•
明代初年,洪武爷废除丞相,大权独揽,但后来明朝又形成了内阁制度,这种内阁
制度实际上可以类比于如今的公司制度,老百姓们是股东、皇帝是董事长、内阁大学
士们则是职业经理人。公司名义上是属于股东的,经理人只是个打工的,但到最后,
经理人却往往会凭借着自己高超的职业能力对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谋取私利。
•
而内阁官员的这种情况。身为董事长的皇帝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了。为了对抗这个利
益团体。他选择推出一位信任的人来作为监督者。于是与皇帝最为亲近的太监成为了
不二人选,所以司礼监太监出现、东厂出现,其作用只是为了监督这些官员,让他们
别胡作非为。用公司制度的话讲,这就是监事会。
明朝司礼监简介 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如何?
明朝司礼监简介明朝内廷司礼监的权力如何?>明朝内廷之司礼监概况简述:明朝宦官机构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俗称二十四衙门,而司礼监则是24衙门中权柄最重的一个行政机构,如外朝内阁,国之重地。
司礼监的权力在明朝究竟有多大呢,据明史记载:司礼监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
秉笔、随堂视众辅。
——《明史》有此可见,司礼监几乎可以和外朝分庭抗礼,力量十分强大。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司礼监建立的的过程、原因、工作职责、人事组成、行政架构:司礼监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官方史料是1384年也就是洪武17年,在此之前司礼监有多个前身,如纪事司,内正司后改为典礼司接着有改为典礼纪察司。
明史中没有明确的说明典礼纪察司就是司礼监的前身,不过依据太祖实录上的说法,司礼监刚开始是掌宫廷礼仪纠察内官违犯礼法者,这些正是之前典礼纪察司的工作职责,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司礼监就是由典礼纪察司整改而来。
洪武28年,朱元璋再次整改内廷宦官机构,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整改中司礼监的职责中包括了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和御前勘合。
光禄司就是后来的光禄寺。
前者代表了这开启了明朝内廷机构第一次督外衙门的例子。
后者代表了朱元璋有意将内官编进帝国行政体系的链条中,从而达到监督和制约外臣的作用,明帝国几乎所有是政策商讨和推行都必须经过内廷程序才算完整和合法。
如果内廷不同意就推行不下去,这是明朝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也表明了宦官在帝国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合法性,总而言之就是宦官与士大夫集团共同执政是师出有名,不像汉唐那样师出无名。
虽然其中都有皇帝的放任,但是明朝的更多的利用帝国的行政体系,所以明朝宦官200多年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都始终让这个国家离不开他们。
司礼监在建立之初的时候因为朱元璋是比较防范宦官干政的,所以权利不大,更多的只是在于内廷这一亩三分地有些影响,而且那会内廷当家的是内官监的大佬们。
历史趣闻太监不等于宦官 太监在清朝以前都是宦官的职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监不等于宦官太监在清朝以前都是宦官的职称
导语:在很多时候,在众多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因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
在很多时候,在众多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因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差别比较大的概念。
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
“宦官”一词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
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
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
宦官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自“官”而言的。
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
其次,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必须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
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
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
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
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中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
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一般宦官。
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
生活常识分享。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
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
职位
介绍其职能。
明朝十二监的公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内阁中最具权势的职位之一。
该职务起源于南宋将按宋朝礼仪规定,由专人担任“掌印太监”,掌管朝廷之中各种典礼,掌握朝廷权限核发文书,并负有代表宫廷监
督各朝廷宗族大臣进行宴会、祭祀等,进入朝廷大礼服仪式的责任,
以保证各种仪式正常进行。
掌印太监在明朝朝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宫廷和朝廷大臣仪
式时,必须由他来掌管,他要遵守朝规朝纪,认真贯彻各项规定。
此外,他还负责审核臣子将士在朝廷被聘请和升职时出具的文书和内部
文件,决定处分和任命,摆宴,也要负责活动中出席人物的安全。
另外,他还负责制定并实施朝廷礼制,监督宫廷出使各国的使节,监督
各朝政官的行为,管理各项宗教仪式,审核士林等文书和议案,以确
保朝廷的文书秩序和公共行政的良好运行。
掌印太监的职能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更加显著,他是公共事务的
守护者,有时他在朝政中承担特殊的任务,可以用来检查、处置政治
犯罪。
在提出重要政策时,他也会代表朝政作出处理,起到不可或缺
的作用。
总而言之,明朝十二监的掌印太监行使的权力是很大的,其负责
的事情也是很多的,对朝中有重大的影响,因此被称之为“十二监中
的节骨眼”。
哪个朝代被史学家称“中国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哪个朝代被史学家称“中国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导语: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因此,史学家们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朝宦官总数最多时达到十万,这是一个空前
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因此,史学家们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明朝宦官总数最多时达到十万,这是一个空前、也是绝后的数字。
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宦官,国家机构又是如何容纳数目如此庞大的宦官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宦官的机构,共有二十四衙门,即司礼等十二监,惜薪等四司,兵仗等八局;另有内府供用诸库,甲字等十库,御酒、御药等房,盔甲、安民等厂,提督东、西厂,京营。
二十四衙门的太监还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备、织造、镇守、市舶、监督仓场、诸陵神宫监,以及监军、采办、粮税、矿税、关隘等使。
本来明代的司法机关在权力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习称三法司,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但是,明代司法大权基本上都被宦官侵夺。
那么,宦官集团是怎么达到这一目的的呢?
其实最初明太祖设立司礼监的时候,二十四衙门的地位并不高。
但是在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
所谓“批红”,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
随后,宦官的机构立马膨胀,逐渐完备起来。
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
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
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
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
生活常识分享。
论明太祖时期宫廷宦官的制度建设
不作为、宦官个人跋扈有密切关系,宦官机构的权 年又增银作、宝钞二局,其库有三……其司有二,曰
势会因某些权阉的沉浮而发生较大变化,并且宦官 钟鼓,曰惜薪,今中官辈例称为二十四衙门……今
机构的功能局限在宫廷服务的范围之内,尚不具备 内府所称十二监,与前无异,而六局之外,又以浣
管理机构的性质。明代则建立了以“二十四衙门” 为主体的宦官组织,并且颁布 《祖训录》《皇明祖 训》等法 令 对 宦 官 个 人 生 活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规 定。 完善的宦官组织为明代宦官权势不断扩张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一、“二十四衙门”及其他宦官衙门的设置演变 “二十四衙门 ”是 明 代 宦 官 组 织 的 主 体 机 构, 除此十二监、八局、四司之外,还有如司钥库、内承 运库、内府供用库、各门门官、东宫宦官等机构。这 些宦官衙门的设置与定型基本完成于明太祖在位 时期。 宦官衙门经历过多次大的调整,明人沈德符已 经注意到宦官衙门的多次调整: 太祖定宦官之制,亦历五次而始有成规。其初 吴元年内史监至有正三品者。洪武四年降为正五 品,其长曰令。十七年又降其长为正六品,盖爵秩 逊女官之六尚焉。至二十八年始定为十监,以太监 为之长,秩正四品,不复更矣……至三十年又增都
(2)洪武九年八月,置六局、二司: 置颜料、司菜、司牧、巾帽、针工、皮作六局,兵 仗、绳顽二司,秩俱正六品,副从六品。[3] (3)洪武十年十二月,置一监、五库及皇门官: 置神宫内使监,掌太庙洒扫陈设之事,设监令, 正五品;丞,从五品;司香奉御,正七品;典簿,从九 品。天地坛祠祭署、神坛署,各设署令,正七品;丞, 从七品;司香奉御,正八品。甲、乙、丙、丁、戊五库, 库设大使,正七品;副使,从七品。及置皇城门官, 端门、承 天 门、东 长 安 门、西 长 安 门、东 安 门、东 上 门、东 上 南 门、东 上 北 门、西 安 门、西 上 门、西 上 南 门、西 上 北 门、北 安 门、北 上 门、北 上 东 门、北 上 西 门,门设正,正七品;副,从七品。[4] (4)洪武十二年四月,置三监、三局、四库: 置内府尚衣、尚冠、尚履三监,针工、皮作、巾帽 三局,甲、乙、丙、丁四库。改尚佩局为尚佩监。[5] 洪武三十年七月,设置都知监。[6]宫廷宦官衙 门正式形成十二监的规模,但其中包含神宫监与孝 陵神宫监,缺少“御用监”这一重要衙门。此次重定 是明初乃至整个明代宦官衙门最后一次大调整,宫 廷宦官衙门的设置及其职掌基本确定,未再发生大 改动。 宦官衙门设置明显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专门服 务于皇帝,如尚宝监、尚衣监、司设监、尚膳监等,掌 御用诸物。一类则负责宫廷宦官的管理与服务,如 原先负责皇帝酒醋面局职责此时发生巨大转变,由 供用皇帝变为供用内官诸人。尚衣监负责提供皇 帝的衣着,而巾帽局负责成造内官的纱帽靴袜等。 经过洪武时期多次大的调整,明代宫廷宦官从 名称、品级、到僚属、职掌方方面面基本已经成型, 到洪武二十八年明代宫廷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 的宦官体系,由原先从吴元年开始称呼的监令、监 丞变为等级更加完善的太监、左右少监、左右监丞、 典簿体系,每一个宦官衙门官员定额从二个增加到 五个。门官设置数量大幅减少,设置宦官的城门数 量从洪武十四年的 52个减为 7个。正官、佐贰官 设置比较齐备,职责稳定,分工明确,明代宫廷宦官 完成了体系化建设。 二、其他消失的宦官衙门 在上述多次宦官衙门调整中,部分曾经非常重
太监,原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在唐朝、辽时期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
太监,原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在唐朝、辽时期都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本文导读:明朝是宦官最为盛行的时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管理宦官,使能各司其职,废内侍省,设九监、二库、六局,后来发展为二十四衙门,即十二监、八局、四司,各设掌印太监领导,专管皇帝及皇室吃喝拉撒睡等诸事,后来又设立了由宦官负责的东厂、西厂、内行厂,对官府和百姓进行侦缉和刑狱,又插手干预财政、管理皇庄、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等。
宦官因为权势膨胀,于是拍马屁的人就多了,太监原本是少数上层宦官的称呼,而到了明朝,不论其职务高低,无不点头哈腰,以尊其长官之例,通通戴上了“太监”这顶高帽子。
久而久之,太监便成为了日常用语。
到了清朝,太监便成了宦官的通称。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和古人的世俗用语中,太监还有许多别的称呼,粗略地算了一下,也有几十种之多,现在以最为常见的称呼简单介绍之。
寺人:原指商、周二朝宫廷内使用的近侍小臣。
后来专指经过阉割的宦官,“寺”音同“侍”。
故称为寺人,寺人是早期宦官的称谓,西周春秋之时已见于文献,而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中国,所以,不能将“寺人”和“僧人混为一谈。
宦官:又称宦者,为战国以后对阉人的专门称呼。
秦汉至清朝以前的官方文书中,宦官、宦者是常用的正规称呼。
阉人:又称阉官、阉尹、奄人、奄官等。
男人去势曰阉。
势指的是人和动物的睾丸。
阉本作奄。
“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
”在《周礼》中记载,奄人一般承担看门的任务,所以在“奄”字上加一个“门”为“阉”。
腐人:又称腐夫,即阉人的意思。
腐人由腐刑而得名,腐刑即宫刑。
“宫刑,其创腐臭,故曰腐也。
”《汉书》中又有一说:“腐:宫刑也,丈夫割势,不能复生子,如腐木不生实。
”中官:又称中人、中臣、中使、内官、内臣、内监等。
宦官多在宫中或内廷服役,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因此多以“中”、“内”之名冠之。
宦官充使称中使,权势宦官称为中贵。
貂珰:貂、珰皆为汉朝宦官佩戴的饰物。
貂,即以貂尾为冠饰,珰指的是冠首金属器物。
大明王朝神秘的内廷二十四衙门,你知道几个?
大明王朝神秘的内廷二十四衙门,你知道几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
为管理皇宫内廷事务,朱元璋设立内廷二十四衙门,同时鉴于历朝以来宦官专权造成的危害,他曾多次下诏规范、限制宦官的行为。
他曾对侍臣言道:“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非别有委任,毋令过多。
”此外他还定下规矩,“内侍毋许识字”。
1384年朱元璋下令铸造铁牌,置与宫门中,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又下诏给政府各部门“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但之后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的朱棣开始大肆派遣宦官担任出使、监军、巡边的任务。
此后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而二十四衙门也成为显赫一时的权力机构。
那么二十四衙门都有哪些,各自的职掌又是什么呢?根据文献记载二十四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也并全是权势熏天的机构,其中也有费力不讨好的“清水衙门”。
十二监:1.司礼监是整个明朝内廷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设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等数人。
主要负责“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司礼监也在内廷二十四衙门中居于领导地位。
由于明朝皇帝深居后宫懒政,经常不上朝,所以司礼监逐渐掌握了奏章的“批红权”(明朝内阁通常将自己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此为“票拟”。
而皇帝要用朱笔红字做出批示,称为“批红”),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
司礼监在事实上代行皇帝权力,发布各项诏令,从而产生宦官专权。
曾经职掌司礼监而比较出名的宦官有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曹化淳、王承恩等人。
2.御马监是权势仅次于司礼监的机构,主官为掌印、监督、提督太监。
御马监最初负责管理御马,此后竟负责管理部分禁军(腾骧四卫及四卫、勇士营)。
这支军队最多时曾有4万多人,就连当时的人都说御马监“名为养马,实为防奸御侮也”。
而御马监的禁军在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中曾发挥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十四衙门十二太监明朝内廷设置和太监管理
导语: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
选用制度。
当时规定,凡自愿阉割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
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
选用制度。
当时规定,凡自愿阉割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
明代曾规定,一家有四五个孩子以上、愿意将其中的一个孩子阉割者,由相关部门登记造册,待收补之日选用,如果私自阉割,一经发现,课以重治,邻居知而不报者,一并治罪。
但是,这一规定并未能严格遵行。
从明代录用宦官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按照规定报名就阉、候补收用者之外,朝廷还大量直接录用了那些未经报名起送而私自至京的自宫者。
明代宦官录用事务的主管机构为礼部。
但是,随着司礼监地位的不断提高,录用宦官事务逐渐由司礼监会同礼部办理,宦官机构在实际上已拥有相当的决定权。
管束制度。
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明确规定,“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除此之外,明廷还曾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宦官管束惩罚的具体制度。
宦官犯法,照例由司法机构逮问治罪。
或下刑部狱,或下都察院狱,或下锦衣卫狱,并由法司议罪。
为了惩治宦官在外犯法,明廷还特意强调了“有司”惩治犯法宦官的职权。
对犯法宦官的惩罚方式,主要包括死刑、籍家、革职、革荫、降职、调斥、杖笞等。
明宣宗赐宦官银皿奖赏制度。
宦官因功劳或因受到君主宠幸,除擢升官职外,其他奖赏方式还有赐金银、加禄米、赐免死诏、赐印记、赐敕旌励、赐祭赐祠、父母授(赠)官号、弟侄族人荫官授爵等。
病老丧葬制度。
宦官年老有病,多退居京城内外各寺庙,供给柴米、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