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生活第四课周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精品试题(原题+模拟)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课练·哲学·第四课·B组

高中政治精品试题(原题+模拟)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课课练·哲学·第四课·B组

2020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B组模拟题1.(19届重庆南开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他曾做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之前就会灭绝。

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霍金的预言表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变规律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运动变化的2.(19届湖南永州高考一模)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预言”人类可能在2600年之前就会灭绝。

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霍金的预言告诉我们(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变化发展的C.规律是客观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D.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3.(19届浙江绍兴高三9月选考)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海子村痛定思痛,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开荒育林。

昔日荒山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海子村的转变告诉我们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③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19届江西红色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今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尊重自然规律是“荒原变林海”的基础和前提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出绿水青山③从一松到百万林海的质变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④获得“地球卫士奖”实现了建设者的真正价值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5.(19届吉林长春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三上第一次调研)面对自然灾害,必须树立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心、顽强拼搏。

2012高二《哲学与生活》1第1-4课测试题

2012高二《哲学与生活》1第1-4课测试题

2012高二《哲学与生活》第1-4课测试题(中秋作业)(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误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

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

”这句话表明,哲学()A.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 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和人们对实践的追问C. 是一门智慧的学问,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D. 是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以上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 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5. 甲说:“我在故我思。

”乙则说:“我思故我在。

”从甲乙的观点可以看出()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高二哲学生活周清测试题

高二哲学生活周清测试题

高二政治周清测试题(考察范围:生活与哲学1——8课)高二()班姓名一、单选题1、钱学森说:“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每一部门也有自己的概括,作为每一部门通往马克思主义殿堂的桥梁。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指导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也会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告诉我们①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时产生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建立在具体科学之上的哲学是科学的哲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与无知;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脱出愚蠢。

”这句话意在说明①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哲学的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产生的③哲学的任务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④人们创造哲学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有新浪网友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

”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②属于不可知论③属于可知论④是形而上学观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4、漫画《工作汇报》中这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A.形而上学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教条主义5、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西方学者在论及文艺复兴的意义时,普遍将它作为西方社会近代化的开端。

这充分体现了①反映时代要求和任务的哲学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②社会变革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③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来变革社会④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①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②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③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④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8、我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3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本质3

错答率 A:21%;B:36% C:49% B:21%;D:36% A:22%;C:21% B:21%;D:21% D:66% D:67%;C:14%
题号 29 31 32 34 37
错答率 B:47%;C:16% A:15%;D:25% A:34%;B:31% B:29%;D:26% A:18%;B:14%
思维拓展2、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1)规律与联系
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哲学上的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3)规律与规则、定律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规则、定律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 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你知道哪些是规律吗?
A、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苹果落地 B、水往低处流 D、万有引力规律
注意2: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
而是本质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守株待兔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思维拓展1、理解规律的含义把握几个关键词 ①“固有的”是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具有的、 既不是神的旨意、天的命令,也不是人的认识和意志强加 给事物的。它源自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和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②“本质的”是说,规律是在各种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 深刻的东西。规律通过各种现象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现象 可以认识到规律。规律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只有那些善于动 脑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才能发现和把握到规律。 ③“必然的”是说,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 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偶然 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④“稳定的”是说,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 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哲学第四课1

哲学第四课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试题含答案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试题含答案

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试题含答案哲学生活是高二政治必修四内容,同学们需要通过试题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哲学生活试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许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塞翁失马”“守株待兔”等,都包含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都体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这从侧面反映了哲学A.源于寓言故事B.产生于哲学家的头脑C.源于民间传说D.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一定科学B.前者是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后者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C.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对实践不起作用D.前者是人人都有的,后者要经过学习才能掌握3.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

这一评价强调了哲学是A.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B.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C.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D.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4.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

美诺分别讲了男人、女人、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各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

这表明哲学①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②是人们对于具体领域的根本观点③研究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④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出共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5.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而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

这是因为A.哲学的任务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B.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辨识事物,永不犯错C.哲学是与客观实际完全吻合的理性思维D.哲学能为实践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6.爱因斯坦谈到自己发现相对论时说:“对于发现这个中心点所需要的批判思想,就我的情况来说,特别是由于阅读了戴维•休谟和恩斯特•马赫的哲学著作而得到决定性的进展。

哲学第四课练习

哲学第四课练习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2.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可是,假如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

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④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3.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的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 ②④4.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物质是不可以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概括D.物质包括所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5.(2008海南高考)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左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②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④构成社会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 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下列体现了客观实在性的有()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决议②2008北京奥运会③中华人民共和国④科学发展观⑤学校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③④⑤8.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哲学生活第四课复习题   4-2-4

双基限时练一、选择题1.(2013·吉林实验中学检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②③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C2.(2013·河南长葛市检测)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④⑤D.④⑥解析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而非客观存在。

它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反映。

故①②③⑤都是错误的认识。

答案 D3.(2013·四川成都市月考)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而人的思维、精神则不是运动的C.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意识也在运动,所以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和意识相比较而言的,即客观实在性,故A项错误,人的思维、精神也在运动,但运动的主体是人脑,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故B、D两项排除。

答案 C(2013·四川南充检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据此回答4~5题。

4.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解析自然界的客观性应从人类产生前后去分析。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C.②④
D.①②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
第1页共3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选修)

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选修)

哲学生活第四课巩固练习(选修)2007-8-6一、单项选择题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回答1—2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物质B、意识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2、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可见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回答3—5题:3、《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4、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即含静。

”回答5—7题:5、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6、“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①物质是运动的②世界是物质的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疱丁解牛”事半功倍,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A.运动是绝对的 B.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C.夸大了主观对客观的制约作用 D.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高二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高二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高二哲学第四课练习题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又有趣的学科,它旨在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理性思考的方式。

高二哲学的第四课练习题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考方法。

本文将就这一练习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练习。

1.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志是指人类在行为选择时具有的决定性权力。

决定论则认为一切事件都是由前因后果所决定,包括人类的行为选择。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复杂的哲学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主要的立场:自由意志主义、决定论和兼容主义。

自由意志主义认为人类拥有自主的选择能力,行为并非受前因后果所决定。

自由意志使得人类能够独立于外部条件做出决定,承担起道德责任。

然而,自由意志主义面临的困境是无法解释自由意志可能由何种因素产生,也无法与科学的因果关系相协调。

决定论主义则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前因后果的制约,每一个选择都是早已注定的结果。

决定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决策并非自主的,因此无法对其行为承担真正的道德责任。

然而,决定论主义也无法解释人类的主观体验和道德判断。

兼容主义试图将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结合起来。

它认为虽然人类的行为受到前因后果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力。

兼容主义者认为人类的选择是在一系列可能性中做出的,虽然受到限制,但仍具有自由意志的成分。

然而,兼容主义也面临着解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关系的难题。

总之,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不同的哲学立场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但没有一个完美的解答。

2.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性的辩论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客观性是关于道德价值的两种不同立场。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道德价值是相对于不同的文化、社会或个体而言的。

它主张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一切道德观念都是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文化的相对规范。

道德客观性则认为道德价值是普遍存在的,与文化、社会或个体无关。

它主张存在着绝对的、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哲学生活:辩证唯物论(4、5课)

哲学生活:辩证唯物论(4、5课)

34、“我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这一论断除体现了矛 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外,还蕴含了以下哲理 ①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②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原理)意识 的能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 正确的意识,发 挥主观能动性。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 志。
(09年浙江会考)31、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彪形大汉穿越马路时, 愿意让路的车辆不到50%,车祸率很高。而老弱病残者穿越马路, 却是众人相让,大家不仅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是在做善事,车祸 率几乎为零。这表明 (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相互 依赖不可分割 ③正确的认识能够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④意识对人 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1年浙江会考)
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绝对运动
区别 含义 不同
相对静止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 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 发生变化; 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 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 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人一次也不能
3、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或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 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 复制当前,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 用,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 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 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 和控制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生活第四课周测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28×3)84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2.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范畴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物质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集合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物质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物质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形态,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该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同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意识与物质的关系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5.(2009年高考海南卷)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08海南卷20)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

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D)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下列属于物质的是()
①十二五规划②抗震救灾精神③“嫦娥二号”卫星④泥石流灾害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9.(2010·江苏高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10、(2011·江苏高考)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

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11.[2011•浙江卷] 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2010·天津高考)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

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
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3.宋代诗人陈简斋的诗作:“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这首诗说明了()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4.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保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5、(07江苏卷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水,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 (2009年高考广东卷)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17.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而是要改造自然B.人不仅要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
18.[2011•重庆卷] 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19.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临沂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临沂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20.“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这一论述表示,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近期,印尼活火山爆发频繁,火山喷发还引起地震和海啸,给当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伤害。

但面对火山喷发及其连锁灾害,人们当前最好的方式还是躲避。

这表明()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2.(2011四川卷)《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以下选项,与荆人教训具有相同哲学寓意的是
A.士以进死为荣,退生为辱
B.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C.九河盈溢,非一块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3.(2011重庆卷).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

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地震的成功预警来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把握,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24.(12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