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近代中国被全球化的历程及评析

近代中国被全球化的历程及评析
雷江梅
【期刊名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16)005
【摘要】中国加入全球化,是中国由一个有着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被帝国主义强行纳入全球化的进程,而这一进程自始至终都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近代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求索的过程,他们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这是近代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一条重要线索.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步履维艰,但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所做出的一切探索,都可以看作是历史的进步,都对后来的中国能以如此自信、从容的脚步迈向世界起到了奠基作用.
【总页数】5页(P125-129)
【作者】雷江梅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审视近代中国文化观嬗变的新维度——评《近代中国人权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2.近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兼评《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肇始与嬗变研究》
3.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路径的探索与思考——柳镛泰《职业代表制:近代中
国的民主遗产》评析4.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刘志彪教授新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发展》评析5.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与逆流\r——兼论中国应对科技全球化的历程与对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前期的屈辱、抗争与探索教案

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前期的屈辱、抗争与探索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的屈辱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1.2 教学内容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鸦片贸易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国对华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的割地赔款和五口通商。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鸦片战争的细节。
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的抗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重要事件。
2.2 教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清朝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和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太平天国的覆灭和洋枪队的镇压。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细节。
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中国的探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探索史的重要事件。
3.2 教学内容洋务运动的背景:清朝的困境和自强运动的兴起。
洋务运动的过程:引进西方技术和创办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结果:洋务派的分裂和运动的失败。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洋务运动的细节。
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第四章:戊戌变法与中国的探索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探索史的重要事件。
4.2 教学内容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的过程:维新派的兴起和戊戌政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与参考答案(期末必备)

1、近现代历史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影响及其评价。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
在亚洲,英国占领了印度,并入侵阿富汗、新加坡和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并发动了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9年到1933年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格局重大变化。
中国和世界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进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100多年来遭受侵略的苦难史。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它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变迁有着深刻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增加了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本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结构调整地难度和遭遇外部冲击的风险,对中国的建设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21世纪初国际格局的基本走向继续向多极化发展,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外部环境。
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2020届二轮:第8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至今)(专题卷)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中美间的交往属于对外开放的范畴,“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一制度下的变通,体现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故选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这一事件不能作为突破计划经济的开端,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29位”,这是我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的体现。2009年起,“我国连续9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说明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D
12.(2019·济南模拟)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年份
出口额
(百万美元)
进口额
(百万美元)
贸易差额
(百万美元)
贸易额/
GDP(%)
1978年
9750
10890
-1140
9.53
1984年
26139
27410
-1271
17.29
1989年
52538
59140
-6602
24.75
1992年
84940
8058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355
33.90
1997年
182792
142370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媒体行业率先启动对外开放
2019年版河北版中考历史 专题一 列强侵略 抗争探索——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

与合作,努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1)请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状况,并指出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 主要历史事件。 (2)为什么说抗战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耻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国际地位发生变化的认识。
答案 (1)状况: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局面或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严重。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签订。 (2)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斗 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3)中国国力强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国家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大加 强;联合国中亚非新会员国的增加;中国的积极外交活动;和中国建交的国家 越来越多;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4)①民族独立是提高国际地位的前提。②综合国力提升是国际地位提高的 后盾。③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增进对外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是 公开宣称他“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称 赞义和团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 C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的主要依据是义和 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选C。
3.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反映了 ( B )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华民国政府遭到反动势力攻击 D.北洋军阀政府榨取老百姓的血汗
年份 人数(人)
思政云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思政云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1、14.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提高风险意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增强自我保护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表现在:()(1)要正确面对全球化。
(2)积极参与全球化。
(3)在全球化中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4)拒绝经济全球化。
* [单选题] *A、(1)(2)B、(1)(2)(3)(正确答案)C、(1)(2)(3)(4)D、(2)(3)2、在社会意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单选题] *A.政治和法律思想(正确答案)B.艺术C.宗教D.文学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体现在()[单选题] *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B.要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成为主导C.我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护稳定D.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答案)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所包含的两个阶段是(? ?)[单选题] *A.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B.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反封建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正确答案)5、中美的贸易战争引发多方关注,人们担心带来经济复苏缓慢乃至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单选题] *A消费不足B.消费过剩C.生产不足D.生产过剩(正确答案)6、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除包含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些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外,还包括()。
[单选题] *A.科学技术、教育、法律B.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生产制造C.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教育(正确答案)D.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生产制造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单选题] *A.真理具有客观性(正确答案)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8、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是()。
[单选题]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正确答案)D.杰出人物9、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重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重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https://img.taocdn.com/s3/m/35e66ce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5.png)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作用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世界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又进一步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世界市场的形成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为殖民侵略创造了条件。
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了荷兰和法国,最终于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随后,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德、美、俄、日等国家,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极大发展,也促使资本主义在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即已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
它促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各国在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具体发展表现如下:(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形成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始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区的商品也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影响:(1)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2)对亚非拉: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3)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二)19世纪中后期:初步形成1、主要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1)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2)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3)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

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1. 历史背景: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百年的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内部动荡的混乱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闭关自守和守旧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国家的发展需要。
2. 实现途径:我国选择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3. 发展成果: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成果斐然,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上升。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价值1. 经济效益:我国式现代化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进步。
2. 社会进步:我国式现代化为我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有所改变,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3. 国家影响:我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我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帮助其他国家了解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4. 世界和平:我国的现代化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我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我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1. 历史意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我国几千年来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国繁荣的具体实践。
2. 现实意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国家建设的一个宏伟目标,使得我国始终走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前列,为世界现代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价值意义:我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结语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既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全人类文明进步共同追求的体现。
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我国式现代化之路,为人类文明打造新的福祉。
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续写)四、我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挑战1. 技术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

2009年08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8,2009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口杨晓丹(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本文从区分民族、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概念入手,指出在中国面对民族危难时刻,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情境中相互融合的情形.近代中国的最高追求目标是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既是自由主义者,又是民族主义者的粱启超,作为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的代表之一,所追求的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具有民主政治内容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在中国民族面临危机与困难的时刻,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出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欲救国图存的一种选择.关键词:民族民族主义自由民族主义梁启超从全球角度看,20世纪民族主义出现三次浪潮。
”简单来说,第一次浪潮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浪潮表现为出现中期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第置次浪潮在世纪之末与苏东剧变同时出现,造成国际格局的又一次巨大变化。
”[1】中国也被卷入到20世纪民族丰义的浪潮中,尤以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为大的背景,中国的知识分子”拿来”西方的理论结合中国面临的问题,提出各种理论,其中就包括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自由民族主义。
近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是”温和的民族主义”、”理性的民族主义”,其直接的最高目标,是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石是以自由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和宪政体制。
”【2】一、概念区分“民族”的定义概来是复杂难以捉摸的。
安德鲁·海伍德认为,”民族是结合文化和政治凶素来界定的。
在文化上,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宗教、历史和传统联结起来的人群。
但最终而言,民族是以共同公民意识的存在来自我界定的,传统上表现为要求获得或维系国家地位。
”【3】而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则认为,⋯民族‟乃是通过民族主义想象得来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接着民族主义来预想‟民族‟存在的各种情况:但是,真实的…民族‟却只能视为既定的后设产物,难以讨论。
近代中国与全球化

近代中国与全球化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因此全球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遭到了异化。
对经济利益的无限渴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
回顾历史,即便是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提高富国与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一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作用。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大工业的出现必然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而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则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
马克思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为开端,至今历经100多年。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利益的相互交织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
毫无疑问,没有鸦片战争以来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或迟或早也会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但实事求是地说,大清王朝的基本国策同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后,当时国人看重的是开放通商口岸如何不好、允许洋人做生意如何不好。
《南京条约》虽然确定了五口通商,但并不等于中国因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轨道。
1848年以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极力反对洋人入城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京条约》订立后,广州、福州等地因拒洋人入城经商引起了一系列纠纷。
但列强以《南京条约》为依据,不断要求将五口通商落到实处、不断运用种种手段扩大通商口岸的过程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致的。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
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
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
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商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其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智能化、高效性等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优化和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逐渐放宽。
虽然中国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当时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同。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一种动态的相互依赖的进程。
就其要义而言,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进程与趋势。
全球化的进程古已有之,其始于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新大陆,时至今日,全球化更是蓬勃开展。
当今全球化有许多特点:1、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全球化,有开放市场、降低关税、私有化的客观要求。
2、参与者多元化,既有兴旺国家,也有开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
3、经济运行规那么全球化〔知识产权标准,劳动者工作环境标准、卫生标准〕。
4、引发许多全球问题。
客观评价: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意志和历史进程,充满了变动与矛盾,必须以动态、开放的眼光审视和应对全球化。
全球化塑造着社会、全球文明,表现出一定的超国家倾向,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反思国家中心主义,全球化必然要导致全球治理。
二、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治理在国家层面的拓展与运用。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人、团体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一般认为,全球治理是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多远行为体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一种新的管理人类公共事务的规那么、机制、方法和活动。
其要义是:从政府转向非政府;从国家转向社会;从领土政治转向非领土政治;从强制性、等级性管理转向平等新、协商性、自愿性和网络化管理;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权威。
要素:1、全球治理的共识价值2、全球治理的规制3、全球治理的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4、全球治理的客体5、效果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的绩效评估。
全球治理对国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1、它促进新体制、新模式的产生与开展,从而为人类应对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可能。
2、全球治理有利于民众对人类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者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3、全球治理倡导对话、合作、协调,有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经济全球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期,其中经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交流。
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外商在中国进行商业活动的增加,中国的市场逐渐向外国开放。
外商的进入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近代中国的纺织工业得益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品的重要出口国之一。
同时,外商的进入也加速了中国市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促使中国企业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
其次,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技术传播和创新。
随着全球信息和技术的迅速流动,中国得以接触到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在近代中国,传教士和外国专家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医学理念,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医疗水平。
此外,中国学生赴国外留学也加速了知识的传播。
通过接触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研究环境,中国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将所学知识带回中国,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
第三,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全球贸易的加强,中国的商品开始出口到世界各地,也引进了许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
这使得中国人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此外,外国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培训机会,改善了中国人民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素质。
然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全球经济的竞争加剧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外国企业的进入,中国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一些产业甚至面临倒闭和裁员。
这使得中国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平等问题。
虽然经济全球化改善了一部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问题。
浅析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争鸣浅析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方道木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
制定合理对策,保持清醒头脑,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试图从近现代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入手,探讨经济政策及对外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经济全球化含义。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一体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资本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本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科技的全球普及和应用周期大大缩短;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信息时代,全球经济联系空前密切;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呈现多元化格。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史学界一般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起始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交流与互动,并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从15世纪到18世纪初,是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紧随其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并不断拓展。
其特征是以西欧为中心,世界各地的商品和货物向欧洲汇聚。
2.从18世纪中后到19世纪中期,是经济全球化的起步阶段。
以英国为中心和代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动力的驱使下,要求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
他们兼用船坚炮利和廉价商品,把亚非拉美更多国家裹挟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就是在这一时期,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把我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经济全球化的确立阶段。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后篇巩固提升1.某同学整理的如下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A.文艺复兴的影响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三角贸易”的影响“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的血与火的历史”可知,这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评述,故B项正确。
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原因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排除C项;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3.1785—1832年间出现的北太平洋的动物皮毛市场是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市场,该贸易以中国市场为中心,以欧美商业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并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大约到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这种动物皮毛贸易逐渐衰退。
据此可知该贸易()A.兴起时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B.活跃程度与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有关C.兴衰过程可能与皮毛资源过度开发有关D.发展状况反映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可知该贸易衰退的原因可能是对动物皮毛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该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欧美的商业资本,衰退原因并不是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排除B项;仅根据皮毛市场无法说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排除D项。
全球化对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的影响

全球化对近代中国国家政治的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政治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是明显的。
由于地理位置的
优势,近代中国的贸易、金融和技术交流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向世界各地受益。
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新
技术也对中国实现了重大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宣传方式使国民
了解全球发展的变化;跨国经济关系也使中国实现了文化、技术和市
场融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政治上,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贸易、金融、技术、法律
等方面,促进了国家政治的变革。
例如,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
政府主导的改革正在改变现有的政治体制;全球化的影响也推动了中
国宪法的修改,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的演变,中国政府
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保障国家利益和发展前景。
总之,全球化对近代中国国家政治发挥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对
推动中国国家政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阳一中2024届高考月考卷(五)历史-答案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 2 3 4 5 6 7 8 答案A B B D A C C D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C A A B B BD C【解析】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满天星斗”是其基本特点,故A 正确。
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但材料无法证明仰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最中心,故B 错误。
“二里头”文化的出现是“月明星稀”时代来临,故C 错误。
华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发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 错误。
2.材料提到“仕于诸侯为左官,绝不得使仕于王侯(当作朝)也”,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故B 正确。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王国力量已逐渐减弱,故C 错误。
A 、D 与材料意思无关。
3.由材料中“人口的迁移”“尽失女真故态矣……宛然一汉户少年子也”可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杂居,民族意识发生改变,中华意识得以发展,故B 正确,A 错误。
C 、D 与材料要表达的意思无关。
4.西方列强通过铁路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便于其获得巨大的效益,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故D 正确。
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与材料无关,故A 错误。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洋务运动中产生,故B 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的信息,故C 错误。
5.材料中章太炎提到征婚条件“文理通顺”,可见有文明开化的新思想,但又要求“服从性质”,说明思想解放有艰巨和渐进,故A 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共和思想传播的情况,故B 错误。
材料只是在报纸上发表一篇征婚广告,并不意味着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故C 错误。
传统婚姻观念依然在材料中可以体现出来,故D 错误。
考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6.根据材料要“削弱”富农的封建剥削性质,而不是“消灭”富农;同时又因为富农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不能“削弱”富农生产、还要“奖励”富农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
18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兴起并急剧扩张。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这次访问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方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中国与全球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在这次交锋中,满清君臣所表现出的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潮流的愚昧无知暴露了这个貌似强大的帝国落后和虚弱的本质。
英国使团与清政府的贸易谈判虽无功而返,但此时英国已找到了平衡对我国贸易逆差的武器——鸦片。
清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严禁鸦片,英国则决心以武力征服,一场鸦片战争不可避免。
而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清帝国一败涂地,这是迟暮的封建主义对青春的资本主义的失败。
马克思对此评论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了中国正经历着千古未有的变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深重危机,他们主张通过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强国富民、洗雪国耻的追求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了戊戌新政,然而仅仅持续103天。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也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这两个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剥削压榨其他民族尤其是欠发达民族的本质。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一战与十月革命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命运新的思考与新的抉择;而经过激励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思潮,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同时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自身的力量。
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于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从此,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我国照搬“俄式”的道路能否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呢?历史已经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走“俄式”道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即要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道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采取恰当的策略。
正是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将我国纳入了全球化进程之中。
从“经世派”睁眼看世界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物质层面变革,再到维新派的全面改良,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不断抛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以新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周边的世界。
俄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给正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这样,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选择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终于走向世界,融于全球化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