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

合集下载

司马相如与辞赋..

司马相如与辞赋..
《子虚》叙诸侯之事,不足观,为写《天子游猎 赋》。于是《上林赋》面世。武帝甚喜,任为郎。 后曾奉名出使西南,对沟通汉与西南少数民族的 关系起了积极作用。作《难蜀父老》一文。晚年 因病免官,家居而卒。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 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 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 来,其神化所至邪!”
公元前98年,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怀着无比的仰慕之情,把一个几乎 和他同时代的文人写进了他的历史巨著《史记》。后人评价《史记》“ 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而司马迁为这位文人作的 传,竟然洋洋洒洒近万字,不仅收录了他的八篇文章,还记叙了他的 生平和传奇的爱情故事。这位令一向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大书特书的 人物,就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西汉大辞赋家 ,他以大气磅礴,经世绝伦的辞赋,被后世 尊为“赋圣”“辞宗”。他还曾奉旨出使西南夷,为汉武帝开疆拓土 ,平定大西南,立下汗马功劳。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 被千载传诵,家喻户晓。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司马相如和 司马迁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 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 艺文志》著录“司马 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 、《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 鱼□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 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 的代表作家。
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 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岪(fú)郁,隆 崇嵂崒(lǜ zú): ,岑崟(cén yín)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 上干青云。罢池陂陀(pí tuó),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zhě è ),雌黄白坿(fù),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 ,琳珉昆吾,瑊瓑(jiān lè)玄厉,碝(ruǎn )石碔砆(wǔ fū )。 其乐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藭(xiōngqióng )菖浦,江蓠蘼芜,诸柘 (zhè )巴苴(jū )。其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陁(tuó )靡,案衍坛曼 ,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葳菥(wēi xī )苞荔,薛莎青薠(fán );其埤(pí )湿则生藏茛(gèn )蒹葭,东蘠(qiáng )雕胡。莲藕觚(gū )卢,菴闾(ān lǘ ) 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 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jù )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jiāo tuó ),瑇瑁(dài mào )鳖鼋(yuán )。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柟(pián nán )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樝(zhā )梨梬(yǐng )栗,橘柚芬芬 ;其上则有鹓鶵(yuān chú)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曼蜓貙 犴(chū àn )。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那么,你对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了解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解一下吧。

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第一: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因其文学影响,司马相如被认为是与司马迁齐名的重要作家。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言:“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赋二十九篇,其它古籍还引用了相如两篇赋的一些文句和篇名。

其赋作多佚,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和《哀二世赋》六篇,其中《长门赋》与《美人赋》的作者仍有争论。

扬雄文论研——精选推荐

扬雄文论研——精选推荐

摘要扬雄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思想丰赡.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视角对之进行解读。

从扬雄文论的角度来解读扬雄著述,可发现其文论对于先秦以来言意之辨的一些基本问题都有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体意识,而且自成体系。

扬雄认为,一般人由于“文体谬误”和“意图谬误”而“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圣人则由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文质兼备,内外一致而能做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一般人难以言尽其意,只有圣人才能真正做到言书以尽心意。

在言意观基础上,扬雄从文体意识角度提出著名观点:“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从作者身份出发对辞赋进行区分,认为“辞人之赋”“劝百风一”、“文丽用寡”以至言不达意尽意而予以断然否定,“涛入之赋”合乎儒家法度能够言尽其意而予以肯定。

扬雄的言意观和文体意识内涵着其文论体系“明道、征圣、宗经”的实质和文用兼顾中注重功用的文学价值观.扬雄关于辞赋功用和价值的否定以及他在赋体流变、文体自觉意识发展方面的贡献在两汉之际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扬雄又探讨了关于“得言之解,得书之体”和解决言意矛盾问题的原则和途径。

扬雄认为,一般人应该以“明道、征圣、宗经”为原则,从继承发展往圣先贤的优良传统和加强个人学识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探求解决之道。

扬雄文论虽是复古的儒家文论,但经过批判、融合的复古,己不单纯是复占,而是“推故而别致其新"llI扬雄文论因此而显示出其不乏创造性的智慧之光。

关键词:扬雄言意观文体意识儒家思想文论ABSTRACTYangXiongisamallofgreatlearning,manyworksandrichthoughts;reseachworkerscallstudyhimfromvariousaspects.Studinghisworksfromhisliterarycriticism,wecanfindthathiscriticismelaboratessomebasicquestionsonthedifferencebetweenwordsandmeaningsfromthepre—QindaysonandithasitsOWl]systems.andYangthinkthatthepeoplecannotexpresstheirmindbywordstheirwordsbywritingbecauseof‘stylefaults’and‘intentionfaults',butthesagesCanbecausetheirstyleandintentioncanbeunanimousSOthattheycanexpresstheirmeaningpreciselywhichisdifficultfortheOrdinarypeople.Onthebaseoftheviewsonwordsandmeanings,Yangadvancesthefamousidea,thatis,Ciwriters’Fuaresplendidandandproper,whichdifferenceextravagant,butpoets’FuaresplendidbetweenCiandFuiSinaccordaneewithwriters’status.Ciwriters’Fuaremoreencouragable,lesscritical,moreextravagant,lessusefulSocannotfullyconveytheirYangcriticizesthemfirmlybecausetheirFuideas.butpoets’FuconformstotheConfucianists’moralstandardandCallfullyexpresstheirideasandYangaffirmsit.Yangxiong’Sviewsonwerdsandmeaningsaswellasviewsonstyleconnotestheessenceof‘makeDanunderstandable,letsagesagree,taketheclassicsasmodels’andakinkofvaluesthatisgivingmoreconsiderationonpracticalusebutliterarygraceaswell.YangXiong’SnegationofFu’SuseandvaluesandhiscontributiontothechangeofthestyleofFuandtheconsciousnessdevelopmentofthestyleearlyforwardthecauseandforgeaheadintothefuturebetweenthetwoHeat》.Then,Yangseekstheprinciplesandwaystothecontradictionbetweenwordsandmeanings.InYangXiong’Sopinion,thepeopleshouldpersistinmakingDaoUnderstandable,lettingsagesagree,takingtheclassicsasmodelsandsearchingafterthewayofsolvingthecontradictionbymeansofcarryingonenlargingtheindividualknowledgeofmorality.Though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theConfucian’Stheoryofliteraturebyrestoringsomeanciantways,hisrestoringisnotjustthesamebuthavingitsnovelty.Therefore,YangXiong’Sliterarytheoryisnoticeableowingtohiswisdomandcreativity.Keywords:YangXiong,ViewsOnwordsandmeanings,Consciousnessonstyle,Confucianism,Literarytheory.Ⅲ引言:扬雄研究概述扬雄(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生于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卒于王莽天风五年(公元18年),先后为宫黄门侍郎和中散大夫,是我国西汉末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学习参考:阮忠《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

学习参考:阮忠《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

附录一、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汉赋的创作从西汉初年之兴,至东汉建安时期,前后四百年,作家璨若星辰、作品绵延不绝及其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两汉文学的主流,领受了汉文学代表的殊荣。

当汉赋的创作在西汉武帝时期迈入鼎盛,汉赋的研究从相传为司马相如的汉赋创作论发轫,直到20世纪末,前后约二千一百年。

其中,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约二千年,20世纪一百年。

为明晰起见,本文先述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然后叙说20世纪汉赋研究状况,略于前者而详于后者。

因此题为“20世纪汉赋研究综述”。

一、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两汉至清末的汉赋研究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元明清时期。

(一)两汉的汉赋研究两汉的汉赋研究面相当宽泛,赋的欣赏者与创作者迎合汉赋的审美趣味,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汉赋有所思考。

尤其是创作者的汉赋研究构成这一时期汉赋研究的重要特征,他们以自己的创作体验感发对汉赋的深刻认识,使汉赋一进入研究的轨道就达到具有典范意义的高度。

1、汉赋生成研究汉人对汉赋的考察,首先体味到《诗》与楚辞对汉赋生成的影响,不过二者影响的趋向不同。

《诗》的影响在于讽谕。

汉代儒学的独尊导致汉人以儒学的眼光看《诗》,从《诗》中看出风化、美刺,很自然地以汉赋比附《诗》。

好奇美之词的司马迁为司马相如立传,就其《子虚赋》、《上林赋》发表意见,认为“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册,第3073页。

)汉宣帝刘询则说,“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班固:《汉书·王褒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 册,第2829页。

),意为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草木多闻之观”,与孔子论《诗》之义相近。

延及东汉,对赋的发展进行梳理的班固表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但赋是“古诗之流”,是“雅颂之亚”,“恻隐古诗之义”的观念不变。

他批评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在赋中以“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册,第1756页。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骚体赋的创作在东汉时期仍然持续进行。

骚体赋的代表作品包括班彪的《北征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以及蔡邕的《述行赋》等。

这些作品或者以纪行的方式抒发感慨,或者以述志的形式展现情怀,情感表达十分浓厚。

冯衍的《显志赋》在创作上受到了屈原赋的较大影响,而蔡邕的《述行赋》则通过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集团。

另一方面,赋体创作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东汉初期的赋家继承了前汉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然而,到了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开始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

张衡的《归田赋》是这一转变的开端,它标志着东汉赋体创作的新趋势。

此后,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作品也体现了这种转变的特点。

此外,东汉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也是汉赋发展的重要阶段。

抒情小赋具有现实性、抒情性、篇幅短小活泼以及语言趋向骈俪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种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综上,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主要体现在骚体赋的创作延续和赋体创作的转变,特别是抒情小赋的兴起,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如需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研究专家。

关于扬雄辞赋观的一点厘清

关于扬雄辞赋观的一点厘清

关于扬雄辞赋观的一点厘清张明辉【摘要】扬雄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矫枉过正的偏激之辞,是文学取消主义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这是对扬雄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对"雕虫"的错误理解,"雕虫"当读为"雕彤",是"雕饰"意思,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学写虫书".基于此,扬雄这句话的本意是反对过度的文饰,提倡文与质的统一.【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9)011【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虫;彤;辞人之赋【作者】张明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认为:扬雄视赋为雕虫小技,壮年后不屑再作赋。

语出:《法言·吾子篇》:“或问:吾子少而好赋。

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或曰:雾縠之组丽。

曰:女工之蠹矣。

”扬雄壮年悔赋,“壮夫不为也”这句话可以作为确证。

但是,悔赋的原因是什么?学术界一直语焉不详,其原因是“童子雕虫篆刻”这句话难以训释。

传统的解释,如韩敬《法言注》、权威辞书《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俱认为:“虫书、刻符分别为秦书八体之一,西汉时蒙童所习。

因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关于扬雄的辞赋观,曹植曾有所论及。

他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犹称壮夫不为也。

①《与杨德祖书》,《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54页。

曹植的“辞赋小道”与扬雄的“雕虫篆刻”,被后人糅合成“雕虫小技”,成为后代鄙夷辞赋文章的熟语。

唐·孙过庭《书谱》云:“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今人大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扬雄之所以悔赋,是因为赋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

举例子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

举例子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

举例子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摘要:一、引言二、蜀鄙二僧的观点简述三、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1.例子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2.例子二: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3.例子三: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四、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脍炙人口,他们的智慧、才情和成就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蜀鄙二僧,作为古代四川地区的两位才子,他们的观点和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通过举例的方式,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

【蜀鄙二僧的观点简述】蜀鄙二僧,即唐代的诸葛亮和刘备。

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勇敢的品质和忠诚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他们主张忠诚、仁爱、智慧、勇敢等品质,强调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

【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1.例子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他辅佐刘备,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通过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为刘备规划了蜀汉建国的大计。

他提出“得蜀汉者得天下”的著名论断,强调了蜀汉在三国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诸葛亮的智慧、勇敢和忠诚,无疑证明了蜀鄙二僧的观点。

2.例子二: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成就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杜陵野客。

他们两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诗圣”,在唐代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白的诗歌豪放、奔放,杜甫的诗则沉郁、凝重。

虽然二人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的成就,证明了蜀鄙二僧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观点。

3.例子三: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

他们两位文学家都是汉代辞赋创作的代表人物。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以瑰丽的想象、优美的文辞,展示了汉代文化的繁荣。

扬雄的《甘泉赋》、《长杨赋》等作品,则以深刻的议论、严谨的结构,体现了汉代辞赋的发展。

司马相如与扬雄的辞赋创作,进一步证明了蜀鄙二僧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观点。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举例证明蜀鄙二僧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卓越成就。

浅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评论研究

浅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评论研究

14浅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文学评论研究■胡晨楠/上海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司马相如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辞赋大家,后世文学批评家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论述司马相如,给予了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的极高评价。

但是又在文风方面对司马相如的靡丽浮华加以批评。

本文主要研究了刘勰对司马相如正反两面的评价内容及矛盾关系,同时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加以对比探究。

关键词:司马相如 刘勰 《文心雕龙》 文论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辞赋大家,他的辞赋语言华丽浩荡,慧巧奇特,后世文学评论家对于司马相如都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看法。

本文主要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的评论观点出发,研究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风格以及刘勰对司马相如褒贬同在的文学观点。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

”在司马迁看来,司马相如的辞赋语言浮华“滥说”,但是它的讽谏效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如其不用何?”班固在此基础上继承了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过于浮华靡丽,认为赋乃“古诗之流”[1]“劝百讽一”。

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之前的文学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的的评价标准是文学创作的政治作用和对社会的意义,从而忽视了文学创作的进步和文学形式可贵性。

这体现了当时以汉代经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学批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从建安时期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从经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不再担当经学家说教的工具。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曹丕的赋丽说可以体现出此时的文论学家已经注意的文学作品形式美的一面,汉代经学的实用性文学批评逐渐被摒弃。

扬雄文案

扬雄文案

扬雄文案今日上午,“扬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纪念扬雄逝世两千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扬雄故里”郫都区举行,研讨会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扬雄研究中心、郫都区委宣传部、《文学遗产》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邀请到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扬雄的思想论著、扬雄对蜀学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扬雄是郫都文化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哲学、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被誉为“西道孔子、文化宗师”,2017年扬雄入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

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文学院许结教授以“论扬雄赋学的建德观”、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易闻晓教授以“论扬雄与汉大赋的转向为题,从扬雄的“赋”入手,将文赋与思想文化相结合,不仅注意到了扬雄文赋的“讽谏”态度,还突出了其社会教化功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刘跃进以“扬雄论略”、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蔡方鹿教授以“扬雄对蜀学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熊良智教授以“扬雄文学思想的意义及其贡献”、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吴光兴教授以“扬雄《法言》的目录地位与文集体制之建构”为题,用宏观角度来评价扬雄的为人、作品及其地位、影响力等。

主题发言后,与会学者就其发言内容和论文成果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此次研讨会还成功辑成《扬雄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纪念扬雄逝世两千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共收录28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和方向针对扬雄本人及其作品来进行研究,以此加强各个机构的对接促进了扬雄研究在行内的影响力,推动了扬雄研究与其文化实践应用的深化。

据介绍,郫都区作为“扬雄故里”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巴蜀文明、丰富发展天府文化,注重以人文底蕴、精品资源塑造引领城市文化,深度挖掘扬雄文化、望丛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郫都区按照“六个一批”工程要求,扎实推进扬雄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牵头成立了四川省扬雄研究会。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其中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几位汉赋的著名代表人物——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1.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西汉著名辞赋家。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

被后人称为“赋圣”和“辞宗”,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以及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其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代表作有《子虚赋》《长门赋》《凤求凰》等。

其中《凤求凰》是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

2.扬雄扬雄,一作“杨雄”。

其本姓杨,扬雄好奇,特自标新,又改姓为扬,字子云,西汉官吏、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扬雄年少时十分好学,博览多识,十分喜好辞赋。

自小口吃,不善言谈,但十分善于思考。

年轻时,扬雄非常崇拜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外忧内患的汉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但他自认为自己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因为扬雄的辞赋成就可以媲美于司马相如,后世将两人合称“扬马”。

3.班固班固,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并且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

论中国古代的两种立言观——从扬雄的“辞赋雕虫论”到章学诚的“言公论”

论中国古代的两种立言观——从扬雄的“辞赋雕虫论”到章学诚的“言公论”

论中国古代的两种立言观从扬雄的“辞赋雕虫论”到章学诚的“言公论”宋z内容提要面对着生命短暂和世禄难永的境况,中国古代的知识人逐渐产生了通过立言活动去突破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垂名后世的理想。

鉴于扬雄所处时代的早先性、其立言动机的鲜明性以及其思想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力,扬雄可以被看成是意欲借由文章去立言以升华立言者个体生命之价值的代表性人物。

他于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这一论断,在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其晚年著名的“悔赋”行为,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中国人对待文学创作乃至于对待整个立言活动本身的态度#然而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来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它呼唤着立言者I越对自己身后荣名的关注,纯以天下为己任,以大公无私的心态为人世间发声和立言,清代章学诚的“言公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代表。

中国古代存在的两种反差巨大的立言观,展现出古人在从事文章立言活动中所具有的为私与为公的两种精神追求。

关键词雕虫辞赋存言为公公私之辨立言观不朽扬雄的“辞赋雕虫论”及其产生原因西汉扬雄《法言•吾子》云:“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①这是中国文学史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命题,它可以被提炼成“壮夫不为辞赋”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可以简称它为“辞赋雕虫论”。

“辞赋雕虫论”的内涵一目了然,它指出真正的大丈夫不应去从事那种雕章刻句的辞赋创作的活动。

从表述上看这是一个否言性的论断,但实则蕴含着扬雄在晚年态度转变后而推崇的新的创作价值理念。

纵观扬雄的一生,他早年因倾慕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创作出诸如《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等一系列辞藻繁丽的作品,到晚年后转而好古乐道,后悔自己青年时过于沉醉于辞赋文学,继而效法《论语》和《周易》,撰写出《法言》《太玄》这样通经博古的深奥著作。

对圣贤文章的追随取代了对词臣的艳羡,扬雄一生在写作态度上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他自己对“辞赋雕虫论”最好的诠释。

《文心雕龙》中的司马相如评论

《文心雕龙》中的司马相如评论

《文心雕龙》中的司马相如评论守望先锋代练/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司马相如及其作品作了多角度评析,他的批评有对司马迁、扬雄和班固的承袭,有受于儒家思想主导而形成的观点,也有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见地。

本文从《诠赋》《才略》《风骨》《辨骚》等诸篇论述了刘勰对司马相如文学地位及文风的评价渊源;从《序志》《丽辞》《夸饰》《事类》《练字》诸篇阐释了刘勰对司马相如创作既褒又贬的批评态度;从《体性》《程器》诸篇探析了刘勰对司马相如的品性论断,以期对《文心雕龙》中的司马相如评论有一个略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刘勰司马相如辞赋批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具体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倾向。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历代文学发展以及作家作品的评述可谓不惜笔墨,其中涉及对司马相如评价的篇目有22篇,总计25处。

在这些评价中刘勰对司马相如既有肯定褒扬也有批判贬斥。

司马相如作为西汉文坛成就最高的辞赋家,将汉赋糅合了各家特色,自创并奠定了散体大赋的文学体式,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刘勰对相如的评价一方面继承发挥了司马迁等史学家的观念,另一方面以才性论为本,从纯粹文学批评的角度评价了司马相如及其赋作。

一、刘勰对司马迁、扬雄、班固前人评价的承继最早对司马相如作出文学评论的应该是司马迁。

值得一提的是,太史公在整册《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传的只有两个篇目:《屈原贾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足见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的重视程度。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道:“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又写道:“《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F(夸),然其风谏,归于无为。

”司马迁在否定司马相如之赋“虚辞滥说”的同时强调了它的讽谏功能,尽管汉赋的语言艺术形式有“靡丽多?F(夸)”的缺憾也不妨碍其讽谏之义的表现。

这直接影响了扬雄、班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

扬雄批判司马相如赋的淫丽:“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班固辞赋观矛盾与局限管窥

班固辞赋观矛盾与局限管窥

第36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6 No. 22021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21收稿日期:2020-06-1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赋论整理研究”(19ZDA249) 作者简介:吴雪美(1989― ),女,广西崇左人,博士研究生。

· 60 ·班固辞赋观矛盾与局限管窥吴雪美(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摘 要:班固以“讽喻”为中心构建的辞赋理论体系,在两汉“王权”场域与书写话语相黏附、经义之学与“辞章”之美互有矛盾、“美”与“刺”比例失衡、赋家主观评识转变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存在言语上乃至思想上的矛盾,在肯定辞赋价值为主导的基础上,亦存否定与质疑之论。

关键词:班固;王权;辞赋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21)02–0060–07一、“王权”场域下的两汉赋论“王权”即政治。

两汉辞赋创作与赋论具有鲜明的王权烙印。

东汉桓谭《新论》记载:“汉武帝材质高妙,有崇先广统之规,故即位而开发大志,考合古今,模范前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选俊杰,奋扬威怒,武义四加,所征者服;兴起六艺,广进儒术,自开辟以来,惟汉家最为盛焉。

”[1]汉武帝雄才大略,缔造了汉帝国之繁荣图景,并推行了一系列促进文艺发展的政策。

在王权与政治渗透下的汉代文学书写整体上呈现以下趋向:一是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以“宣汉”“颂美”为旨归;二是形式上追求“巨丽”之美,语言繁盛广博;三是向宫廷化聚拢,为王权立言。

首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使儒家思想成为两汉主导思想,经学成为两汉学术主流。

汉代官学与私学皆讲授儒家经典,汉儒解经成为一时风尚,开始出现古今文经学之争,而不同创作者亦有家学或师承渊源,经义之学构成“辞章”语体的重要内容。

其次,政教与功用占据文学创作主导,政论散文指摘时弊、以古鉴今,骋辞大赋润色鸿业、歌功颂德,皆与“王权”需求紧密相连。

《文心雕龙》称引扬雄摭谈

《文心雕龙》称引扬雄摭谈

J u n .2021V o l .41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1年6月第41卷第3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文心雕龙»汇释及百年 龙学 学案 (17Z D A 253)子课题 «文心雕龙»精义今释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何等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在读博士生,普洱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文心雕龙»称引扬雄摭谈ʻ何等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㊀100089;普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㊀普洱㊀665000)[摘㊀要]㊀«文心雕龙»一书体大思精,自古及今很多人称之 文章作法 大典,影响深远.刘勰知识积累丰富,频繁征引前人,其中汉代扬雄称引次数较多,显示了作者对扬雄的认可和推崇.本文立足于此,从义理与文辞㊁辨体与得体㊁模拟与内化的典范性三个角度解析«文心雕龙»称引扬雄的原因.[关键词]㊀«文心雕龙»;㊀称引;㊀扬雄[中图分类号]I 206.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8610(2021)03-0014-07㊀㊀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1.03.002㊀㊀«文心雕龙»包罗万象,20世纪以来蔚然成 龙学 ,研究者灿若星辰,这是1500年前的刘勰不曾想到的.同理,离刘勰500多年前的汉代作家扬雄,也不曾预料自己会在一位横跨僧俗两界的学者书中反复出现,备受推崇.«文心雕龙»一书引及作家322①人,共有38次直接称引扬雄②,还不包括书中间接征引«法言».这其中除了扬雄的思想㊁文学经验等对刘勰有影响③外,扬雄作品的典范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要素.罗宗强在读«文心雕龙»时感叹刘勰惊人的知识积累,反复提到很多作家,他说 提到的次数多少虽不能说明被提到的作者对刘勰影响的大小,也不能绝对地说刘勰对他们评价的高低;但似乎可以说明,那些被反复提到的作者,有可能是他最为熟识的作者,或者是作品涵盖面广,适于在不同的篇目中作为例证加以引用的作者.从这个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提到次数多的作者,大体上是各种文体中的重要人物 [1]2.确实如此,在«文心雕龙»提到的重要文体中扬雄都有涉及.不过最为重要的是38次称引互有联系,指向了一个作家的典范和师范意义.扬雄是刘勰认可和推崇的作家,也是从文体和写作上向时人介绍和师法的作家,指导创作者先从模拟范本开始创作.一㊁义理与文辞的典范义理和文辞关系其实就是文质关系.文质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从先秦孔子讲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文质并用观开41始,一直到两汉,总趋势还是重质轻文④.而第一次从文学或哲学层面提出 文质相副 ⑤思想则为扬雄.«文心雕龙»中贯穿的文质统一观与扬雄脱不了关系,具体体现在对扬雄义理和文辞结合的文质观的赞赏和推崇.扬雄义理与文辞结合的文质观,首先是在«诠赋»篇中进行的,刘勰用了扬雄 雕虫 的典故.刘勰具体地阐释了作品创作中义理和文辞同等重要的意义,好的作品必然是二者完美的结合.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杂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2]304赋应该兼居雅正的内容和华丽的文辞,文辞是形式㊁是末,雅正才是本.好的作品如同玉石的质地和它的花纹那样㊁丝绸的质地和本采那样相称㊁配合,作赋的根本立足于此.然而,实际创作中,大家却舍本逐末,追求华丽的文辞, 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 [2]307.放弃了赋的根本,只能如扬雄所说的变成了雕虫小技,于现实无益,于教化规劝无益,于政治无益.这同时也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路子要正,不然就会流于淫艳.扬雄晚年提出赋是 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 ,从侧面说明作赋绘景状物,不能与雕刻虫书㊁篆写刻符一样流于形式,而要有深刻的义理.其次,义理与文辞结合的典范性是从与司马相如的比较中展开的.«才略»说: 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然覆取精意,理不胜辞,故扬子以为 文丽用寡者长卿 ,诚哉是言也! [2]1777借用扬雄«法言 君子»篇 文丽用寡,长卿也 典故评价司马相如名为辞赋宗师,但文辞艳丽,缺乏精思妙意,艳丽的文辞盖过了文章精义,盖过了义理,终不实用.«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判多集中在这一点:«诠赋»篇 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 ;«体性»篇 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 ;«夸饰»篇 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明俱获 .与对司马相如形成相反态度的是刘勰对扬雄的认可: 子云属意,辞义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2]1779班固在«汉书 扬雄传»中称许 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 , 雄少而好学 默而好深湛之思 .刘勰继承了这一观点,认为扬雄在众辞人中最具广度和深度,能靠自己的才力钻研思考,能做到既义理丰富又文辞确切,做到了文质统一,符合儒家典雅的标准.相对应,这种认可在«文心雕龙»中随处可见:«诠赋»篇 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 ;«哀吊» 扬雄吊屈,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沈膇 ;«杂文» 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 ;«封禅» 观«剧秦»为文,影写长卿,诡言遁辞,故兼包神怪;然骨制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练字» 扬雄以奇字纂训,并贯练雅颂,总阅音义 故陈思称: 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传不能析其辞,非博学不能综其理. ;«体性»篇 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 ;«时序»篇 子云锐思于千首,子政雠校于六艺,亦已美矣 ;«知音»篇 扬雄自称: 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众多的称引评述都是强调扬雄文风精深㊁博达, 趣幽旨深 业深综述 志隐而味深 不事浮浅 ,等等.而文辞华美是魏晋时期的共识,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而在这一点上,扬雄与司马相如㊁班固等人一起被称引:«丽辞»篇 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 ,自四人崇尚丽辞以后,骈俪的句子和精深的文采一起流传;«才略»篇 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51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而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 [2]1770.李曰刚在«文心雕龙斟诠»中解释: 诸子之说皆有可观,其在偏重武功之七国,皆不能以文见称,若在崇尚文治之盛世,则亦扬雄班固之俦匹也. 刘勰对先秦作家才思的评价,突出他们用力在武功,不在文辞.但如果生逢重辞采的时代,他们可以与扬雄班固匹敌.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对孔融有一段评价: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㊁班俦也. 孔融所善长是文辞,与扬雄㊁班固也是一类.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扬雄做到了理赡而辞坚,义理与文辞的统一.最后,我们来看扬雄是如何做到义理与文辞的完美统一的.刘勰给出的答案是宗经.«定势»篇: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 [2]1117凡是取法儒家经典的作品,自然具有雅正的义理,而司马相如 师范屈宋 ,终跌入艳辞.从 洞入夸艳 到 必归艳逸之华 ,都可以看出刘勰对淫艳之赋的批评. 理不胜辞 是它的最主要的缺点,所以刘勰推崇模拟经书的雅正之美,从侧面也可以见出其对扬雄宗经思想的继承.饶宗颐先生在«文心各篇之取材述略»一文中有深入探讨,认为宗经的意识在扬雄«法言 吾子»篇㊁«法言 寡见»篇早有涉及,早已提出经为文辞之源⑥.生逢汉世,扬雄骨子里有深刻的宗法经书㊁崇尚经典的意识,征圣㊁宗经思想在«法言»中有充分的展示.刘勰«宗经»篇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的说法就来源于«法言 寡见»篇 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 [3]221.刘勰认为,作为 群言之祖 的五经,能成为各种文体的奥府.经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尽管百家以来的文章写作竞相腾越,但始终没有超出五经的范围.五经内涵崇高精深,树立了文章写作的规范,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以经书为体式,采取五经中雅正的语词,那么文章易如反掌.刘勰用典扬雄就是为了说明美玉需要雕琢,五经蕴含文采.不过扬雄并不是十全十美,刘勰对扬雄也有一些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杨雄几部作品的缺憾和处理政事的能力上.«诔碑» 扬雄之«诔元后»,文实烦秽 .据«汉书»记载,王莽立国五年,元后去世,王莽诏令扬雄做诔文.以王金凌的说法,诔文中有一段为王莽做辩护,有悖诔文体例,所以称为烦秽.«哀吊»篇认为«反骚»虽精深,但了无新意,有些滞涩.«封禅»篇认为«剧秦美新»用了诡异的语言和隐约文辞,但典而不实.«夸饰»篇 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剪除扬㊁马过分的夸张,就可以达到完美.«程器»篇 彼扬马之徒,有文无质,所以终乎下位也 ,讲像扬雄和司马相如一类人,虽有文才,但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始终处于下位.但刘勰也说 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 ,作为个人,只要 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 [2]1894即可.二、辨体与得体的典范吴承学对中国文体学曾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学其实是文章体系,是基于礼乐制度㊁政治制度与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迥异于西方式的 纯文学 体系.中国文体学的核心是 辨体 ,辨体的目的在于 得体 .所谓 得体 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地表达. 文体学 就是中国文章写作的特定语境[4].自古以来,«文心雕龙»是一部什么书早已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从回归古代文学的 特定语境 来看,其被冠以 作文指导 文章作法精义 文章学著作 写作61学著作 或 典型的写作理论著作 的说法.综合来看,詹锳先生讲 主要是一部讲写作的书 的说法似乎更合理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心雕龙»作为一本文体写作的书,必然要辨体,要探讨哪些作家的作品得体,哪些作品会成为经典,会成为典范.我们选取从文体和选本上有影响力的几本书来简单梳理各个时代对扬雄作品的选录.首选«文章缘起»,此书有文体辨析开启之功;其次,是«文心雕龙»;第三,«文选»,被称为 文章之奥府,学术之渊薮 ;第四,«艺文类聚»是类书的代表,古代类书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从中采撷典故,更包含写作范本的功能;第五,«古文辞类纂»是古文选本的经典.«文章缘起»(«隋书 经籍志»集部总集类): 梁有«文章始»一篇,任昉撰. 注曰: 亡. 后载张绩补录一卷,著录于«旧唐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子部杂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 引据颇疏 疑为伪托 ,但卷首所载«文章始序»经清代严可均㊁姚振宗考证乃是任昉所作[5]196.著录了85种文体,其中扬雄创立的文体有6种:反骚㊁箴(«九州百官箴»)㊁志录㊁记(«蜀记»)㊁解嘲㊁连珠.«文心雕龙»:赋(«甘泉赋»«羽猎赋»)㊁颂(«赵充国颂»)㊁箴(25篇«官箴»)㊁诔(«元后诔»)㊁吊(«反离骚»)㊁杂文(«解嘲»«连珠»)㊁诸子(«法言»)㊁封禅(«剧秦美新»)㊁书(«答刘歆书»)及«训纂».«昭明文选»:赋(«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㊁颂(«赵充国颂»)㊁对问(«解嘲»)㊁符命(«剧秦美新»).«艺文类聚»[6]91-92:箴23篇㊁«剧秦美新»«皇后诔»«蜀本记»«解嘲»«自叙»«逐贫赋»«甘泉赋»«幸河东赋»«羽猎赋»«蜀都赋»«酒赋»«家牒»«反骚»«连珠»«赵充国颂»«与刘歆书»«琴清英»«法言».«古文辞类纂»:奏议类(«谏不许单于朝书»)㊁箴铭类(州箴12首㊁«酒箴»)㊁颂赞类(«赵充国颂»)㊁辞赋类(«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解嘲»«解难»«反离骚»).比较发现,«文心雕龙»选录扬雄作品,首先是辨体,涉及10种文体,为赋㊁颂㊁箴㊁诔㊁吊㊁对问㊁连珠㊁封禅㊁书㊁诸子.10种文体中各选本选录大部分文体,由于时代差异,各个选本的定位㊁选录对比不一定科学.不过从选录作品来看,«文心雕龙»的选录具有上承«文章缘起»,下启后来各选本的价值.从«文心雕龙»称引的作品来看,«文心雕龙»用力精思的几部作品,都成为经典,如«法言»«甘泉赋»«羽猎赋»«反离骚»«解嘲»«剧秦美新»«赵充国颂»(25篇箴)等作品.«剧秦美新»由于受到宋代朱熹等人抑扬思潮影响,称扬雄为 莽大夫 ,失节于汉,自宋以后很少选录.扬雄在文体上的创制和革新,使赋㊁箴等文体获得了新的价值和意义,符合吴承学所说的 得体 ,这种得体体现在刘勰对扬雄各体作品的褒赞之中.扬雄对赋从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用力深湛.刘勰赞其 王㊁扬聘其势 ㊁«甘泉赋» 构深玮之风 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 .杨雄官箴25篇,稽查创新,重新使箴体兴盛起来,追前古,鉴有征.刘勰«铭箴»篇说: 战代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至扬雄稽古,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及崔胡补缀,总称«百官».指事配位,鞶鉴可征,信所谓追清风于前古,攀辛甲于后代者也. [2]413-414;刘勰称,«赵充国颂» 褒德显容,典章一也 ;反离骚 思积意深 ;连珠体 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 ;«解嘲» 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亦为工 ;«剧秦美新» 骨制靡密,辞贯圆通,自称极思,无遗力矣 ;«答刘歆书» 志气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 .扬雄通过自己的文体实践,获得了刘勰的认可.71«文心雕龙»中对扬雄作品的评价和称引,多来源于«汉书».扬雄的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中.«艺文志» 小学家类 录有«训纂»1篇, 儒家类 录有扬雄所序38篇,班固原注«太玄»19篇,«法言»13篇,«乐»4篇,«箴»2篇, 陆贾赋类 有扬雄赋12篇.«汉书 扬雄传»载有«反离骚»«甘泉»«河东»«羽猎»«长杨»«解嘲»«解难»等赋以及有目无文的«广骚»«畔牢愁»;«陈遵传»有«酒赋»;«匈奴传»有«谏不许单于朝»文;«元后传»有«元后诔»(仅四句);«赵充国传»有«赵充国颂»;«五行志»有«对灾异问».后经«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 经籍志»㊁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㊁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补遗,到严可均编辑«全汉文»时,扬雄名下收录文章如下:«蜀都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灵赋»«太玄赋»«逐贫赋»«酒赋»«反离骚»«广骚»«畔牢愁»«上书谏勿许单于朝»«对诏问灾异»«与桓谭书»«答桓谭书»«难盖天八事»«解嘲»«解难»«蜀王本纪»«赵充国颂»«剧秦美新»«连珠»«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元后诔»«琴清英»«家牒»[7].由于«太玄»«法言»«方言»(«训纂»已失传)独立成书存世,所以在«全汉文»中不收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涉及的文体和作品,可能是以«汉书»为底本,有些«汉书»未收录的作品,如«逐贫赋»等,«文心雕龙»并未涉及.从刘勰的知识积累来说,对«汉书»非常熟悉,引«汉书»46篇[1]6,其中就有«扬雄传»«陈遵传»«赵充国传»«元后传»«王莽传».三、模拟与内化的典范清代姚鼐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成书«古文辞类纂»,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吴汝纶曾说 因思«古文辞类纂»一书,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之第一书.此后必应改习西学,中国浩如烟海之书,行当废去,独留此书,可令周㊁孔遗文绵延不绝 [8]158,给予了同六经一样崇高的地位.他认为西学之后,其他书都可以废去,但应独留此书.吴说虽有一定偏颇之处,但也表明了清中叶以来此书的重要性.姚鼐编选这本书的目的是为读书人了解各类文体的特点㊁源流及做模拟之范本,以便应考.这种选本的价值,唐人早在«昭明文选»中就已尝到了甜头,有 «文选»烂,秀才半 的传言.大名鼎鼎的杜甫也告诫儿子作文时要 熟精«文选»理 .可见,对范本的学习是很重要的,而范本学习的第一步则是模拟,用心揣摩㊁模仿,如同练字先要从临帖开始一样.魏晋南朝时期这种风气更是浓厚,模拟是较盛行的一种办法,也是一种完善写作的策略.钟嵘«诗品»论诗,经常说某人之诗 其源出于某人 就是一种追根溯源,那首先肯定是模拟学习,所以才会有痕迹.模拟的意义在«文心雕龙»中有所涉及,«体性»篇就说 慕体以定习 .徐复观先生在讲到文体论的效用时,专列一节讲摹体[9]200-201,他认为,摹体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从五经开始,第二层将各种文体汇通,又能加以铨别,第三层摹体要内化.如果找一个代表的人物,非扬雄莫属.扬雄就是从模拟开始自己的赋学生涯.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10]3515早年模拟司马相如,到了晚年更是: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10]3583«太玄»«法言»«广骚»㊁四赋㊁箴体皆是模拟的产物.这种模拟不是就模拟而模拟,而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性以练才 ,摹体而内化,不然就很难成为汉代杰出文学家㊁思想家.近代学者谢无量列中国六大文豪,扬雄赫然在列,即屈原㊁司马81相如㊁扬雄㊁李白㊁杜甫㊁韩愈.«古文辞类纂‹序›»讲到模拟古文: 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㊁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而遽摈之,谓不足与于文章之事,则过矣.然遂谓非学者之一病,则不可也. [11]134文人效法古人,最成功的是韩愈,因为你看不出他模仿的痕迹.扬雄和柳宗元也很善于学习古文,但模仿的痕迹还是有的,他们文章的形式和面貌太像古人.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韩愈,但是能够做到扬雄㊁柳宗元也是不错的.魏晋时期未出现韩柳前,从模仿的角度来讲,扬雄当仁不让.近人黄节«曹子建诗注 序»评价曹植文学造诣: 嗟乎!余何勤乎陈王之诗也!陈王本国风之变,发乐府之奇,驱屈宋之辞,折扬马之赋而为诗,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矣. [12]1这段评述中,黄节从曹植的诗歌中发现子建善于学习,从扬雄和司马相如的赋中汲取了作诗之法,化赋而为诗,可见汉末就已经开始了对扬马等人的学习.«典论 论文»中曹丕说孔融善长辞采,跟扬雄和班固一类,也是这个道理.扬马在古代的文献中经常连用,司马相如有 赋圣 之称,那为什么不学习司马相如而要学习扬雄?明代王世贞曾以«子虚赋»和«长林赋»为例,比较了司马相如㊁扬雄㊁贾谊㊁班固㊁张衡㊁潘岳的辞赋,言: «子虚»«上林»材极富,辞极丽,而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长沙有其意而无其材,班张潘有其材而无其笔,子云有其笔而不得其精神流动处. [13]91通过比较发现,司马相如是不可学习的,不仅有赋笔㊁禀赋,还有极高的精神流动,而有赋笔的只有扬雄一人.今人徐复观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同扬雄题材较为相近的«校猎赋»和«长杨赋»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规模阔大,后者结构谨严;前者散文的成分多于骈文,而后者的骈文成分多于散文;前者的文字疏朗跌岩,而后者的文字紧密坚实.司马相如的赋犹如天才的想象,在空间中拓展,天马行空,而扬雄的赋是学力的思索,在事物上揣摩,有如玉人琢玉[14]433.从风格上讲,一个是壮阔,一个是精深.恰如刘勰所说,子云贵在覃思极虑尽搜镵刻之巧,相如贵在酝酿自造.这种风格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对初学者㊁师法者而言,结构谨严㊁思索揣摩的扬雄更适合模仿.«西京杂记»记载了有关扬雄创作的7则故事,分别是扬雄梦玄㊁读千首赋㊁字挟风霜㊁相如天才㊁怀铅提椠㊁辨«尔雅»㊁文章迟速.这本成书于魏晋之际的笔记小说从侧面也反映了时人对于扬雄创作的认可.«文心雕龙»中对读千首赋等故事都有称引, 子云锐思于千首 扬雄辍翰而惊梦 ,可见刘勰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明代徐祯卿在«谈艺录»曾言: 昔桓谭学赋于扬雄.雄令读千首赋.盖所以广其资,亦得以参其变也.诗赋粗精,譬之絺绤,而不深探研之力,宏识诵之功,何能益也? [15]168读赋千首,若不深入探研㊁认识读的意义,即使读千首又有何用?模拟也是一样,要不断深化,最后形成自我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扬雄树立了一个典范.四、结㊀语刘勰«通变»篇说,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 ,文章体制有规范,文辞气力无定法,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要想让写作永不枯竭,那就要借鉴继承前人已有的样式,参考新的为文之法.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2]1093.才颖之士大都忽略对汉代诗文91的学习,师范宋集,亲附了近代疏远了古代.在这个背景下,扬雄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难能可贵.从义理与文辞㊁辨体与得体㊁模拟与内化三个角度来讲,能够起到师范的意义,疗救时弊.ʌ注释ɔ①参看罗宗强«从‹文心雕龙›看刘勰的知识积累»一文,可能由于统计角度差异,罗先生对扬雄统计为26次,与笔者不同(罗宗强«晚学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②王万洪«扬雄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蜀学»第九辑)对扬雄出现频率的统计,也是38次,并从骈俪角度解读;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431页)有简单统计,讨论古今最了解扬雄文学的莫过于刘勰,扬雄有关文学的言论,皆成为刘勰论文的准绳.③范文澜讲到的扬雄是刘勰遵圣的原型(«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日本学者兴膳宏讲到的刘勰尊孔效法孟轲㊁扬雄(«‹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版);方铭从文学理论建构方面对扬雄的继承(«扬雄与刘勰»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3期),魏鹏举« 雕虫 与 雕龙 的故事 兼论扬雄与刘勰的文学观»(«文化与诗学»2008年第1期)等等学者也有相关论述.④墨子㊁韩非㊁老庄都强调质美.如韩非讲 文害用 ,参考孙耀煜«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文质论»载«包头师专学报», 1983年S1期.⑤关于文质说起于何人,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孔子,也有人认为是刘勰,我赞成扬雄说.参考此篇文章,束景南㊁郝永«论扬雄文学思想之 文质相副 说»(载«文艺理论研究», 2007年第4期).⑥如«吾子»篇 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 ;«寡见»篇 或问: 五经有辩乎? 曰: 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舍斯,辩亦小矣.ʌ参考文献ɔ[1]罗宗强.晚学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汪荣宝.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4]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2).[5]穆克宏,郭丹.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6]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王以宪.扬雄著作系年[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 (3).[8]徐寿凯,施培毅,校点.吴汝纶尺牍[M].合肥:黄山书社, 1990.[9]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1]胡云翼.历代文评选[M].北京:中华书局,1940.[12]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3]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2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4.[15]毕桂发,张连第,漆绪邦.精选历代诗话评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T h e S t u d y i n g o n t h eC i t a t i o n i n 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o fY a n g X i o n gH eD e n g h o n g(C o l l e g e o fL i t e r a t u r e,M i n z u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a,B e i j i n g,100089;C o l l e g e o fH u m a n i t i e s,P u e rU n i v e r s i t y,P u e r,Y u n n a n,665000)A b s t r a c t: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i s aB o o k o f g r e a t t h i n k i n g,w h i c hh a s b e e n c a l l e d t h em e t h o d o fw r i t G i n g b y m a n y p e o p l e s i n c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 a n d t o d a y,a n d h a s a f a r-r e a c h i n g i n f l u e n c e.L i uX i e a c c u m u l a t e d r i c hk n o w l e d g ea n df r e q u e n t l y c i t e d p r e d e c e s s o r s,a m o n g w h i c h Y a n g X i o n g i n H a n D y n a s t y w a sc i t e d m o r e f r e q u e n t l y,w h i c hs h o w s t h ea u t h o r s r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e s t e e mf o rY a n g X i o n g.B a s e do nt h i s,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a s o n sw h y W e nX i nD i a oL o n g c i t e dY a n g x i o n g f r o mt h r e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C o n t e n t a n d l a n g u a g e f o r m,s t y l e a n d a p p r o p r i a t e n e s s,i m i t a t i o na n d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W e nX i nD i a oL o n g;㊀c i t a t i o n;㊀Y a n g X i o n g02。

论扬雄著述中的所谓“模仿”

论扬雄著述中的所谓“模仿”

二○二○年·第三期四川历史名人9田晓斌有人认为:“扬雄最重要的理论著述和文学创作都是模仿的产物,他思想观念中的重要内容基本上都来自于前人已有的思想传统。

”[1]“扬雄治学,从辞赋到学术,都是在模拟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2]这样的观点在对扬雄的评价中带有普遍性,权威的《辞海》就说:“扬雄……早年所作《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在形式上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

后来……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

”[3]只是这样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

一、扬雄辞赋写作确有“拟之”在我国文化史上,汉代的司马相如和扬雄是一生以创作为主要事业,作品有专集行世的两位著名作家。

不过,史书明载,扬雄进入文坛,是以模拟司马相如之辞赋的方式,而非独创的。

《汉书·扬雄传上》有载: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4]扬雄好学亦好胜,因“尝好辞赋”,心中又有佩服之人,那就是“作赋甚弘丽温雅”的司马相如,故必学习之。

“常拟之以为式”的“拟之”也可以认为是模仿。

由此可见,扬雄早期创作就偏好翻用他人模式,并获得成功。

扬雄辞赋,名动文坛,“孝成帝时,客有推荐雄文似相如者”,他也就离开巴蜀,到了京城,得到赏识,做了黄门侍郎,并模仿气势磅礴、卓厉风发的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朝廷写作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

这四赋,铺事抒情,文采绚丽,大开大合,层次严密。

就全文的气势磅礴,风格扬厉而言,并不逊于司马相如。

所以,扬雄的赋,确实类似于司马相如;说是“模仿”,应该没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相如与扬雄辞赋研究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司马相如与扬雄则是汉赋发展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本文在研究两人赋作的基础之上,分析其性格特质的内因、客观存在的时代环境外因,运用对照分析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注重文本的多角度分析与对比解读,分别从两人辞赋的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辞赋理论入手,探讨他们辞赋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并试图找出其辞赋差异的原因。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曲尽奇妙的辞赋创作风格,分为三节:一、汉赋的体裁分类,整体概括汉赋分类以及司马相如与扬雄赋作分类;二、两人汉赋作品的主题内容;三、两人汉赋作品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司马相如、扬雄的辞赋理论,分为三节:一、司马相如的辞赋理论;
二、扬雄的辞赋理论;三、司马相如、扬雄赋作的变化。

第三章:司马相如、扬雄辞赋创作差异之原因,分为两节:一、时代与经历对两人辞赋创作内容的影响;
二、自身个性对两人辞赋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