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害虫的抗药性解释拉马克
1、害虫体内对抗冲药物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又称抗药性,系指生理系统被对于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 产生灭活酶,灭活酶inactivated enzy~指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和合成酶。
水解酶主要为户内酞胺酶。
其中有青霉素酶、头饱菌素酶和头抱峡新酶,这些酶能分别水解相关不稳定的R_内酞胺抗生素。
按传播类型舟内酞按酶可分为染色体介导的和质粒介导的,分别水解相关乒内酞胺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
合成酶如氛霉素乙酞转移酶,能使氯霉素转化为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
再如破坏氨基糖廿类酶的磷酸转移酶、乙酞转移酶和核昔转移酶,可分别破坏相应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2. 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3. 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主要来自于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质,所以想要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主要是改变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活性,方法有很多,比如降温,改变PH 。
4. 主动转运泵作用。
5.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
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农作物抗虫性与虫害防治

农作物抗虫性与虫害防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关乎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
然而,农作物常常受到各种虫害的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研究和应用农作物抗虫性以及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作物抗虫性的原因和机制、农作物虫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作物抗虫性的原因和机制农作物之所以能够抵御或减轻虫害的侵害,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抗虫性。
农作物抗虫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1. 遗传因素农作物的抗虫性往往与其遗传背景有关。
通过选育和培育,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性,使其对虫害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2. 植物内源物质农作物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内源物质,例如生物碱、挥发性物质、生长调节物质等,这些物质对虫害具有抑制或驱避作用,能够减轻虫害的发生和繁殖。
3. 生理机制农作物在与虫害的互作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例如,受到虫害咬食的植物部位会产生伤口愈合和防御物质的释放,以减轻虫害的损害。
二、农作物虫害防治的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的虫害种类和农作物类型,可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进行虫害防治。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体等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来食害虫,或使用寄生虫干扰害虫的生命周期,以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控制的方法。
农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杀灭害虫,但也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 种植技术防治种植技术包括轮作、间作、套作等措施,通过改变农田的种植结构和栽培方式,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条件。
此外,优质土壤的管理和养分供应也能增强植物的健壮性,提高其抗虫性。
4. 遗传防治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基因改造,使其具备抗虫性。
这种方法可提高农作物的抗虫性能力,从根本上减少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三、农作物抗虫性与虫害防治的前景和挑战农作物抗虫性研究和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7 杀 虫剂 的 停 用 或 限 用 . ’
生 理过程走一个绕道 , 因而不受药剂的影响等 。
2 防止害虫产 生抗药性 的措施 害虫 的抗药性给化学防治带来一定 的困难 , 针对其抗
药 性, 应科学运 用各 种防治手段 , 防、 预 推迟或克 服抗药性
用新药 ,必 须对作物 的重要害虫进行 系统 的抗性测定 , 及
受刺激作用所致和非受刺激作用所致。
1 . 其 它机 制 6
一
时发现抗药性种群 , 及早设法解决 。
26 增 效 荆 的 使 用 .
个机制就是产生了当作用部位受抑制时 , 常的 正
凡是在一般浓度 下单 独使用时 ,对 害虫并无毒害作 用 , 与杀虫剂混用时 , 但 则能增加杀虫效果 , 这类 化合物称 之 为增效剂 。常用的增效剂有 4种 : 即增效醚 、 丙基增效
・
森林公 园是 动植物 的栖息地 , 是城市 的生 态园 , 我 是
们美好家园 的重要屏 障。必须将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 , 按 照以人为本 , 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要求 , 围绕创建 国家园
林 城市 目标 , 充分挖掘 山水之美 , 以青 山、 秀水为依托 , 构 筑 大生态框架 ; 挖掘 山水文化 内涵 , 承和弘扬优 秀地域 继
包括选 用抗病虫 品种 , 减少害虫危害 , 减少 农药使用
次数, 合理密植 , 改善林地条件 ; 合理施肥 , 氮 、 、 使 磷 钾保
持平衡 , 并增施农 家肥 , 必要时喷施微肥和植物生长剂 ; 冬
春 采用深耕和灌水等农 事操作方式 , 降低虫源期数 , 并及 时消除杂草 , 消灭害虫寄主。 收稿 日期 :0 7 0 ~ 6 2 0 — 4 1
农业害虫的抗药性

从杀虫剂发展的历史来看,各种昆虫和螨类对各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表2可以看出,对各药剂产生抗性的虫数以5为基数, 则从5~160种止,平均翻一翻所需的时间依次为越来越少,对近20年来 新发展的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发生抗性虫种的速度越来越快(唐 振华,1993)。
表2 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增长速度
年时用化肥的成本为7-8元/亩),只好用人
工捉虫,每头棉铃虫以0.05-01元收购。
在害虫抗性治理上的四个不通
领导思想不通 群众不通 技术指导不通
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
1.领导思想不通,防治抗性,要求消灭70%-
80%的害虫,剩下的由天敌控制,而领导则要求100% 的消灭,只管任期的产量,不管抗性的发展。 2.群众不通,抗性治理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 与农民个体效益相矛盾。 3.技术指导不通,农技站搞第二产业的多,农 业技术不能到达农户。 4.农药进货生产资料部门不通,农资公司只图 效益盈利,不搞抗性治理。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
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
德国小蠊等,这些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多种杀虫剂产 生了抗性,并且抗性水平较高。
至1986年止,各种昆虫和螨类历年发生抗性 的情况见表1(唐振华,1993)。
表1 节肢动物对一种或几种药剂发生抗性的情况(1908-1986) Table 1 The numbers of arthropod species developed resistance to pesticides
药剂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有些较敏感,有些较差,
多数处于中间状态,而害虫的死亡率的比例是随药
剂的比例增加的。
抗药性,一般通过比较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致 死中量倍数来确定,把害虫的死亡率查表变成几率 值,把药剂的浓度换算成对数,这样害虫死亡率的几 率值与药剂的对数值成为一个直线关系,即剂量对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

昆虫的抗药性与农药研究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成为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昆虫的抗药性形成机制以及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1. 遗传因素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某些昆虫天生具有对特定农药的抗性基因,这些基因往往通过昆虫的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
此外,突变也是昆虫获得抗药性的一种途径。
2. 生理因素昆虫在长期的农药使用中,会出现生理上的反应,以适应农药的作用。
一些昆虫表现出有效地将农药快速代谢或排出体外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损伤。
此外,昆虫抗药性还与神经系统有关,昆虫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受体的构成或功能来减少农药对其产生的影响。
3. 行为因素昆虫抗药性还与其行为习性有关。
有些昆虫会主动避开感染农药的地区或采取其他方式来避免农药的接触,从而减少抗药性昆虫的数量。
二、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1. 开发新型农药为了应对昆虫的抗药性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农药。
目前,很多研究集中在发现新的杀虫机制或开发对昆虫新颖的靶点。
同时,一些研究还鼓励使用复合农药,即多个杀虫剂的混合使用,以增加抗药性的效果。
2. 优化农药使用策略除了开发新型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策略也是防治昆虫抗药性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建议农民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农药,以减少昆虫对特定农药的抗药性形成。
此外,科学合理的农药施用方法和剂量也是重要的优化策略。
3.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昆虫的基因,从而提高其对农药的敏感性。
这些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的编辑和修改,可以有效地削弱昆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三、总结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昆虫抗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农药研究,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根据当前使用虫害防治药剂的弊端,从防治手段、用药方式及害虫敏感期特性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现今,农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类农药,使害虫产生抗性,增加了防治难度,甚至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为此,特对害虫抗药性进行研究。
1害虫抗药性及其产生原因1.1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害虫产生抗药性主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自身先天存在的抗药性;二是“适者生存”定律的必然结果,即后天获得抗药性[1]。
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昆虫抗药性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现实的农业生产中,所谓的先天抗药性有很多也是由后天获得抗药性经过自然演变而遗传产生的[2]。
1.2害虫抗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生物为了谋求生存,不断改变自身生理性能以此来适应外界环境,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本能,害虫也不例外。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施用虫害防治药剂方法不当,在同一区域长期施用同一种药剂,一些残存下来的抗性比较强的个体,继续繁殖,会产生抗药性较强的后代,经过反复选择和淘汰,抗性差的逐渐死亡,抗性强的继续生存,这样害虫的抗性一代比一代增强,时间一久,就会形成新的抗药性很强的虫害群体。
因此,害虫之所以有抗药性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虫害的防治方法不当,施用药剂过于单一或用量过多,导致虫害后天获得抗药性[3]。
2害虫抗药性防预措施2.1充分利用综合防治技术国外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害虫综合治理和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其总体思路是一致的,但前者更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
其实质性内容都是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措施,甚至包括人工的一切有效措施,互相交叉、配合、取长补短,尽量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和用量,真正实现多种防治手段交替应用的综合防治,尤其要注意生物手段的利用。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数逐年增加 2、有些害虫对多种药剂产生抗药性
危害
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人畜中毒;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害虫抗药性?
1、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 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6.增效剂的使用 凡是在一般浓度下单独使用时,对害虫
并无毒害作用,但与杀虫剂混用时,则能增 加杀虫效果,这类化合物称之为增效剂。常 用的增效剂有四种即增效醚、丙基增效剂 、亚矾化合物、增效菊。
在南方地区菜农习惯在一些杀虫剂中加 人一定量的芝麻油来防治小菜蛾。
(三)推广生物防治
1.以植物代谢产物防治害虫 烟碱、除虫菊酯等
再见
(一)生理性抗性
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农药穿透昆虫表皮速率的降低是昆虫产生 抗性的机制之一, 对抗性害虫而言,由于穿透 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 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所以表皮穿透性 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 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 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 药性。
(二)正确使用农药
1.混合用药 2.交互用药 3.适时用药 4.改换新药 5.杀虫剂的停用、限用 6.增效剂的使用
1.混合用药
特点:农药混施,不仅能延缓抗药性产生,而且能病 、虫兼治,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具有提高药效, 扩大 防治对象范围, 降低毒性, 降低成本等
农药混用的类型:有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用, 杀卵 剂与杀幼虫剂混用, 杀幼虫剂与杀幼虫剂混用等。
目前,使用农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
适期,对于防治工作,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 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 不是根据各自家农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 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 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有的是 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 ,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 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 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 ,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应对方法

推进抗药性治理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
01
深入研究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遗传特征和进化规律,为抗
药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创新防治技术
02
研发新型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新品种和新剂型,创新害虫
抗药性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加强技术推广
03
将成熟的抗药性治理科技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提
农药使用量不足
农药使用量不足容易造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环境因素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会影响害虫的繁殖和迁徙,从而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导致抗药性 的产生。
03
害虫抗药性的应对策略
科学使用农药
1 2 3
做好虫情预测
提前了解害虫的繁殖规律和虫情,确定防治指 标,避免过度用药。
结合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如灯光诱杀、色诱、食诱等防治害 虫。
合理使用耕作制度
通过合理安排茬口、种植布局和轮作等方式,改 善农田环境,减少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建立抗药性监测与预警体系
设立监测网点
在重点区域和作物上设立监测网点,实时监测害虫的抗药性水平变化。
预警与应急处置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抗药性预警信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抗药性上 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05
结论与展望
害虫抗药性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生产的保障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影响了农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治理害虫抗药性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
生态平衡的维护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中天敌的生存,还可能导 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治理害虫抗药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
害虫的抗药性及预防对策

222 同一个 害 虫种 群抗 药 性 是否 一 致 。 药 性 的发 生 , .. 抗 在 同 一 个 生物 种 群 里 表现 应 该 是 基 本 一致 的 。 果在 同一 个 如 地方 ,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好 而 另外 一部 分 田里 药效 很 差 . 某 这 种 情 况 下 也 不 能 轻 率 作 出抗 药 性 的判 断 。 要 作 物 的 品 只
某 种 农药 产 生 抗性 后 , 而 对 另 一种 农 药 表现 更 加 敏 感 的 反
21 代谢 抗 性 。 过 增 强 生理 代谢 活 性 , 加 解 毒 能 力 。 .. 2 通 增 如 棉铃 虫对 有 机磷 的抗 性 。 21 穿透 抗性 。 过增 加体 表皮 膜 、 经 膜厚 度 增加 抗 毒 .. 3 通 神 能力。 蚜虫( 如 增厚 表皮 ) 敌 杀死 的抗 性等 。 对
种 和 耕 作条 件 等 基 本 一致 , 般 抗 药性 的 表现 不 致发 生 很 一 大差别。
力 。 虫在 解毒 代 谢 中各 种各 样 的酶起 着关 键作 用 , 中又 害 其 以 位 于细 胞 匀 浆 的微 粒 体 内 的 多功 能 氧化 酶 最 为 重 要 。 许 多抗 性 品系 害虫 体 内 的多功 能 氧化酶 含 量和 活 性 均有 显 著
在不 断使 用 某种 药剂 后 , 过 若干 世代 的 自然 选择 作 用 . 经 敏
接 触 , 而增 强抗 毒能 力 。 假死 、 食 等行 为 。 从 如 拒
22 判 断抗 药 性的 方法 .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任 何 一 种 作 物 在 生 长 发 育 过 程 中 , 有 可 能 受 都
受 到多种 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剂 的选 择 压力 , 而 使 害虫 能 同时 对 已 帆 使 用 过 的 多种 药剂 产 生抗 药 性 , 这就 是 正 被逐 步 重 视起 来的 多抗 药 性 问题 。
到 害虫 的危害 , 随着 耕作栽 培水 平 的不断 提 高 . 而 对 害 虫种 群数量 的控 制 又有更 高 的要求 作 为 主要防 治 措 施之 一 的 化学 防治 , 由于 使用 方 便 、 击倒 力 强 、 效 率 高、 适应 范 围, 价格便 宜 等特点 而深 受农 民 的 、
抗 药 性 的产 生 、 响害 虫 抗 药性 发 展 的 因 素及 如何 影
克 服 和 延 缓 害 虫 产 生 抗 药 性 几 个 问 题 做 一 阐 述
作 用而形成 抗 药性 。 无论 哪种 观点 , 抗药 性形成 的根 本 原 因归根结 底是 由于 药剂选 择作 用 的结果 。
1 害 虫 的抗 药 性
2 害 虫 抗 药 性 的产 生
人们 对 害虫抗 药 性 的产 生问题 持 有 两种 观点 :
一
种 认 为生 物 体 内先 天就 存 在抗 性 基 因 , 续多 代 连
使用 杀虫 剂 . 药剂选 择 压力 的作用 下 , 在 只有抗药 性
个 体 生 存 下 来 ; 一 种 认 为 生 物 体 内 不 存 在 抗 性 基 另 因 . 是 由 于 杀 虫 剂 的直 接 作 用 , 害 虫 群 体 内 的 某 而 使 些 个 体 发 生 突 变 , 生 抗 性基 因 , 由于 药 剂 的 选 择 产 再
欢 迎 。 但 近 年 来 , 于 化 学 农 药 的 使 用 日益 广 泛 . 由 害 虫 抗 药 性 问题 也 日益 突 出 。 于 害 虫 产 生 抗 药 性 . 由 使 害 虫 的 防 治 变 得 更 加 困 难 , 民 则 常 常 采 用 加 大 用 农 药 量 和增 加 用药 次数 来 达到 有 效 防治 害 虫 的 目的 . 这 又 加 速 了 害 虫 抗 药 性 的 产 生 , 而 使 害 虫 的 防 治 从 形 成 了 恶 性 循 环 的 局 面 下 面 就 害 虫 的抗 药 性 、 虫 害
昆虫对化学杀虫剂的抗性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

OCCUPATION1262010 8自1993年,瑞典发现DDT对家蝇具有明显滞留杀虫作用以来,各类农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卫生害虫的防治,对除害灭病确保人体健康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也曾经挽救过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但是许多用巨额开发出的新型杀虫剂由于使用不当,几年中就导致药效减退或是失效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杀虫剂的工业发展前途,而且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过去的几年中,Rathman等人做了四种品系鸟蝇科拟寄生虫的生测实验,发现杀线威和灭多威对抗性品系及敏感品系的最大抗性比分别达20和21;高希武等人发现,北京地区马连洼种群对抗蚜威和未曾使用过的灭多威、呋喃丹均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为39~245倍。
可见昆虫对部分杀虫剂的抗性已很强,研究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及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一、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关于昆虫抗药性的产生机理分为选择学说和诱变学说。
选择学说认为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是昆虫在杀虫剂的选择下,带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衍繁后代的结果;诱变学说认为是昆虫种群中某些个体的抗性基因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由于杀虫剂的直接作用,使得种群中的某些个体发生了突变,因而产生了抗性基因。
所以他们认为昆虫的抗药性是一种后适应现象,杀虫剂不是选择剂而是诱变剂。
但是,无论是选择学说还是诱变学说,在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杀虫剂作用的结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昆虫的抗药性机理大致可分为行为抗药性和生理生化抗药性。
行为抗性国内外研究均较少,而对生理生化抗性研究相对较多。
关于昆虫的生理生化抗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代谢解毒作用的加强,靶标敏感性降低。
1.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降低穿透速率的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Saito认为抗三氯杀螨醇的螨对该药穿透速率较慢是由于几丁质较厚引起的,Vinson则认为抗DDT的烟芽夜蛾幼虫,DDT穿透较慢是由于凡丁质内蛋白质与脂类物质较多而骨化程度较高而引起的。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抗药性与防治策略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民的生产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害虫抗药性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害虫抗药性的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策略。
一、害虫抗药性的原因害虫抗药性指的是害虫对农药产生的抗性,即在长期使用同一种或相似作用机制的农药后,害虫对该农药产生抵抗能力。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1. 过度使用农药长期、频繁地使用同一种农药将迫使害虫逐渐产生抗性。
这是因为抗药性基因在害虫个体中的比例会不断积累并传递给后代,从而对农药产生抵抗。
2. 农药选择压力不同于过度使用同一种农药,选择不恰当的农药或频繁更换农药也会对害虫产生选择压力。
害虫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抗药性基因,而过度更换农药则使得抗药性基因在害虫群体中快速传播。
3. 抗药性基因的遗传抗药性基因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遗传给后代害虫。
这意味着即使只有少数害虫个体有抗性,通过繁殖,后代害虫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携带抗药性基因的个体。
二、害虫抗药性的防治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农民和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合理使用农药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施用,不要过度使用或滥用同一种农药。
可以采取轮作、间作和混作等方式来减少害虫对特定农药的抗性。
2. 选择合适的农药选择农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并且根据害虫对农药的抗性现状进行筛选。
这样可以减少害虫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抵抗的可能性。
3. 优化防治措施仅仅依靠农药防治是不够的,农民还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例如,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作物的自然抗性,增强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4.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降低害虫对农药的抗性。
通过引入天敌、寄生蜂等天然的控制因子,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加强监测研究及时了解害虫对农药的抗性情况非常重要。
通过病虫害监测网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农民和研究者可以及时了解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害虫抗药性原理

一个突变型的AChE中几个点突变的组合不但会导致产生不 同的抗性型,而且对抗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即高抗性有可能来 自几个低抗性点突变的组合。
神经膜磷脂双分子层的变异;钠通道数量的改变;钠通道质 的改变。
膜上的脂对膜蛋白和酶的结构与功能起重要作用,如果神经 膜脂蛋白或脂类组成发生变化,或由于脂诱导而造酶的构型发生 变化,最后都会导致神经敏感性下降。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的毒性 反应有很大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昆虫的神经膜中的脂质比 例不同而引起的。
Ffrench-Constant等首先从野生型对环戊二烯类杀虫剂有高 抗性的果蝇品系中克隆了环戊二烯抗性基因Rdl。在Rdl基因 中, 仅发现在302位的丙氨酸变为丝氨酸,正是这一突变与环戊二烯 /PTX结合部位的不敏感度有关。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2. 抗药பைடு நூலகம்形成的机制
2.1 生理生化抗性 2.1.3 代谢作用增强
穿透作用降低,作为一个抗性因子单独起作用时对抗性影 响较小。但若与其他抗性因子,比如解毒代谢因子互做时,抗 性就会大大加强。
例如,在抗DDT的家蝇中发现,由于MFO活性增高,产生50 倍的抗性,表皮穿透作用降低,产生2倍的抗性,那么这2个因 子共同起作用时,其抗性水平可达900倍。
四、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第四章 抗药性原理
迄今至少有500多种昆虫及螨、150多种植物病 原菌、180多种杂草生物型产生了抗药性。
了解有害生物抗药性形成的机理及抗药性治理 的策略,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及研制新农药都 有重要意义。
农药抗性的形成机制与防控策略

农药抗性的形成机制与防控策略农业是人类基本生产活动之一,农业成果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农药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必备品,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增加作物产量。
但是,随着长期使用,某些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导致了农业生产损失。
本文将从农药抗性的形成机制入手,并提出一些防控策略。
一、农药抗性的形成机制农药抗性是指某些有害生物虽然受到农药的杀灭,但个体或种群中已经有了一部分个体在农药的浓度下生存下来,这部分个体具有遗传耐药性,可以繁殖后代,从而整个种群对该农药产生的抗性。
农药抗性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正常的生物学现象,也是生态平衡作用的体现。
但过量使用农药,会使一部分有害生物形成抗性,虽然短时间内看重了农作物产量,长期来看却会减少产量。
农药抗性的形成机制多种多样,但往往与使用不当有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 使用同一种类农药过度。
当农民连续使用同一种农药时,对于一部分个体有害生物,如果之前不具有的一种突变或变异,能够使其在由农药造成的环境压力下存活下来。
这些个体成为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民持续使用该种农药,那么种群就会逐渐形成对农药的抗性,一旦形成抗性,剩余的个体将会难以对付。
2. 不合理的农药喷施次数及剂量。
农民为了追求农药使用效果,可能对农药喷施的次数和剂量过多,这样虽然能够短时间内达到杀灭有害生物的目的,但长时间来看,这种方式对种群的影响不断累积,也容易导致这种有害生物的抗药性。
3. 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农民使用的方法不当,例如没有掌握好农药喷洒的时间、喷洒的区域、喷洒的方法等细节,就容易使农药的作用范围不准确,从而导致部分有害生物在农药的压力下生存下来。
二、农药抗性的防控策略为了避免农药抗性带来的损失,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控措施,以降低抗性的形成,以下是一些主要策略:1.轮作种植通过轮作种植,可以减少同一种植物的连续,进而避免有害生物在长期农药的压力下形成抗药性。
2.使用不同种类农药当发现某些有害生物对某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可以适当地改变使用农药的种类,并且把各种农药交替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作者:————————————————————————————————日期: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姓名:王欢学号:201101130062专业:11 设农教师:袁盛勇时段:周一、6 7节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
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
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
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
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
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
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
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
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
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1.3靶标作用部位的改变绝大多数的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即毒剂在机体内经过运转,最终的作用部位 (靶标) ,大都是神经系统,通过打断正常的神经传导而使昆虫致死。
生物的神经传导系统 (或称为反射弧) 一般主要由感觉神经原 (外周神经系统)、中间神经原 (中央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原及肌肉 (反应的运动器官) 等构成。
在神经原与神经原之间、神经与腺体或肌肉之间,都不是机体细胞直接连接的,而是以突触细胞相连。
突触与突触之间实际也没有真正直接接触,而是依靠某些神经传递物质来联系的,如乙酰胆碱等。
在抗性昆虫中,由于药剂长期的选择作用,突触间的物质传递活动已对药剂的干扰或破坏作用有了很强的适应性,发生了某些改变,甚至完全可以不受药剂的干扰而进行正常的神经传导作用,这时、毒物药剂就失去了效用,昆虫不能因神经传导中断而死亡,表现为抗药性。
作用部位的改变可以有多种类型,但目前研究较深入的一般是突触间催化神经传递物质乙酰胆碱释放或接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改变和抗击倒基因的改变。
2.环境因子的影响2.1农药使用不合理目前,使用农药防治棉虫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抓不住防治适期,有一些棉区,群众一般年份防治棉铃虫多是看邻村、邻地、邻居施药就打“保险药”、或者盲目提高浓度打“彻底药”,不是根据各自棉田害虫发生情况适期施药、遇到特殊年份即易错过适期,一次防治不行就简单地增加次数、提高浓度,甚至反复用药;用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乱用,防治对象与农药不对口,有的是盲目滥用,一种菊酯使用效果好就包治百病百虫,不论见虫不见虫,也不管是什么虫,每隔三五天就打一次“定期药”,还有的是盲目混用、乱配;田间施药操作不恰当,主要是走速太快,打不匀,打不透,喷头方向没有根据防治对象,施药目的而变换。
2.2 特殊的气候对抗性起诱导作用特殊的气候也可对抗性的产生起诱导作用,一方面,菊酯类杀虫剂的药效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与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湿度越高药效越低,害虫耐药力越强;另一方面,特殊的气候 (如光周期、温度、降雨等) 通过适宜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同时作用于寄主植物和害虫种群,可间接地影响到抗性的增长。
2.3杀虫剂的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昆虫一旦对某一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也往往容易对同类型 (分子结构属同类、作用机制相同的) 的其他种类杀虫剂产生抗性。
杀虫剂的分子结构、以往的用药历史,对田间害虫的抗药性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选择作用类型不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品种进行轮换使用,就成为抗性预防和治理的手段之一。
3.小结综上所述,棉花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内因、外因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其中杀虫剂及其不合理的管理使用是主要的因素。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预防或降低植物虫害抗药性的影响。
3.1综合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化学防治、农业措施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单一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
3.2与新农药轮换使用如某地区害虫对某种农药已产生抗性,就应停止或暂时停止使用这种农药,改用其他新农药。
3.3混合使用药剂把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速度。
例如作物对菊酯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将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混合使用,可抑制害虫的抗药性。
3.4轮换(交替)用药单一品种农药会诱发抗药性,生产中可生物农药、抗生素农药轮换使用,可以阻碍生物种群中抗药性种群的形成。
交替用药就是在植物的某一生育期内,交替使用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农药。
3.5科学间歇用药若发现某种农药已经产生很大的抗药性,应间断或停止使用。
当一种药剂已经引发了抗药性后,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使用,抗药性现象有可能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3.6应用增效剂增效剂能增加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提高药效。
在某些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增效剂,是延缓或克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7坚持综合防治方法病虫害的发生于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相关,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特别是化学防治,容易产生抗药性。
4.参考文献:01.齐志茹,杨秀英.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 河北林业科技,2007.12,第6期02.刘雪梅,戚春峰,张树奎,窦丽. 大棚蔬菜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长江学报,2012.1,栽培技术03.王美平,刘建敏,王曼. 大学校园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建议——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 河北林业科技,2011.04,第2期04.李苏轻,马建立. 果树病虫害抗药性的治理. 河北林业,科技星火,2007.605.张秀花. 大棚果树土壤盐渍化的预防. 百花园,河北果树,HEBEI FRUITS 2001( 1)06.刘新影 , 吕庆茹. 哈尔滨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 中国林福特产,2010.4,第2期07.少江,谢良生,梁敏国. 几种棕榈科植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广东园林,2001年,第2期08.克月民. 农作物病虫害杭药性的经验. 致富百科,第19期09.许超. 作物害虫抗药性的防治对策. 农技服务,2007年,第6期10.苏群山,张兴启. 鲜食玉米如何防治玉米螟. 植物保护,2009年,第11期11.宋海德. 怎样防止害虫抗药性. 致富短平快,2010年,第5期12.赤卜强,梁高健,颜发广. 卫生害虫的抗药性及防治. 中国卫生杀虫药械,2002年,第8卷,第1期13.刘刚. 蔬菜害虫农药抗药性性易发原因与治理对策. 植物保护14.舒昌彬,田时铭. 桑树害虫的抗药性及其应对措施. 蚕学通讯. 第27卷,第3期15.邹梁斌. 如何防止害虫的抗药性.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8,第12卷16.王巧兰. 农业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 植物保护,2004年,第6期17.张春良, 廖燕俸, 严叔平. 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 武夷科学,2002.12,第18卷18.冯国民.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客服措施. 植物保护19.李洪波. 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及克服方法. 现代化农业,2002年,第5期20.王凛,廖文君,王文雪. 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5期21.潘雅文.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植物保护22.刘俊利. 果园害虫抗药性的防止方法. 北方园艺,2003年,第4期23.黄清臻, 崔淑华, 李宏. 从细菌的耐药性到害虫的抗药性.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年第11卷,第5期24.段丽霞,徐英. 茶树害虫抗药性的综合防范对策. 植物医生,2006年第19卷,第3期25.曹晶晶. 廊坊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现代农业科技,2012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