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也有外交

合集下载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学习外交史课程有感经过一学期当代中国外交史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的外交史有了一些了解。

中国的外交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句话“弱国无外交”。

每多一次外交史课程的学习,我就越能感觉到这句话的正确性。

可以说,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前,外交方面一直是处于弱势,甚至到了现在,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包括对日、对台等的外交,仍然是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这让我感觉非常的难过,深感国力不足难以在世界有足够的影响力。

在我看来,外交就是建立在雄厚的国力基础上。

国力匮乏,外交过程中就没有话语权,事事由他国主导,事事处于被动,有时甚至不能维护国家的基本利益。

在学习外交史课程的过程中,第一次感到我们国家因国力匮乏而在外交上处于被动,是在讲到新中国刚成立时,蒋介石退守台湾,有美国提供的先进的战斗机,可以随时威慑大陆,导致我们对自己国家的领空都不能维护,最后还是靠着苏联提供的新式米格喷气式战斗机,才能堪堪维护自己的领空。

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难过,难过于我们匮乏的国力,而使得我们的外交经常处于被动。

再想到现在的钓鱼岛相关事件,我们国家一直都是在外交辞令上严正抗议,却没能有切实的相关行动,不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军事实力,在面对日本,以及日本背后的美国,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吗?假如我们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独占鳌头,那么这些被动、弱势的局面还会出现吗?归根到底,还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不足,导致了外交上的被动和弱势。

说到综合国力,主要就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首先是经济,经济是一切的基础,说的通俗点,有钱才能办大事。

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持,一切的计划都是不切实际的。

历史上无数次的经验都证明着这一点。

而发展经济,很重要的因素是先进的科技带来的先进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

这不就是先进的科技带来的优势吗?正是蒸汽机带来的能源利用和生产力的飞跃,让英国的经济实力飞速增长,同时拉动科技发展,从而使得英国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如此成就了不列颠帝国的传奇。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

感悟历史 得到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长 达100多年的屈辱历史,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
通过新旧外交的对比学习,两者有什么最重要的区别 呢?我们又有何感想呢?对,我们不难看出旧中国的 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如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的签订。新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基础上的,如:新中国成立后的港澳回归、中国成功 加入WTO组织。
近代外交,弱国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 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 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 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
组员:黄成凤 阮云莲 邓颖珍 谢亚琼 杨忻 郑闽慧 艾云鹏 曾毅 曾魏 曾小亮
目录
外交含义
近代外交,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外交,国力上升
外交: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 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 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 签订条约和协定等。 国家以和 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 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 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 的对外交往活动。
7.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8.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 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近代中国外交,国力强盛:
9.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 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0.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 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 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 家的关系。 11.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 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 过了《上海共识》。 地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 外交活动。 12.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 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 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

弱国无外交主题演讲稿

弱国无外交主题演讲稿

弱国无外交主题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向大家阐述的是“弱国无外交”的主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的国际交往活动,是国家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弱国来说,外交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通过外交,弱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弱国无外交意味着在国际事务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没有有效的外交手段,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所忽视或者欺凌。

在国际事务中,弱国往往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可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侵害。

因此,弱国必须要重视外交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弱国无外交也意味着在国际合作中缺乏话语权。

国际合作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一个弱小的国家如果没有外交实力,很难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作用。

因此,弱国需要通过外交手段,扩大自己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再次,弱国无外交还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缺乏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和作为,而外交是一个国家展现自己形象和实力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个弱小国家在外交上不够重视,就很难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也就难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严重性,要重视外交工作,提升国家的外交实力。

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更多的合作机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们要通过外交手段,扩大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外交工作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外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全国人民的事。

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努力,我们才能在国际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谢谢大家!。

质疑“弱国无外交”

质疑“弱国无外交”

质疑“弱国无外交”:评中国外交理念的三大误区众所周知,外交的实质,乃是在国际交往中,维护、争取本国国民在世界上的充分利益和有尊严的国际人权地位,详情可参阅笔者《国际人权与国内人权》一文。

但是,长期以来,从清王朝后期直至今天,中国人的外交理念却始终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三个重要的误区分别是:1、“落后就要挨打”论;2、“弱国无外交”论;3、重战略轻战术、重大局轻局部、重长远轻当前。

1 、质疑“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笔者在2000年初撰文《应当停止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并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的政府官员、传播媒介、普通民众中,经常在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

这种说法看起来既通俗又有说服力,其目的是为了焕发广大国民的民族自强精神,以便尽快改变落后状态,使自己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国外族的欺辱。

然而,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中,反复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极其有害的。

这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抹杀了侵略战争的性质,它把侵略与被侵略的事件转述为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成是人类社会一种正常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侵略者的罪行不再被谴责、不再被追究,而被侵略者却在检讨自己的过失,显然这对于被侵略者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明智的。

此外,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表述用语的另一种含义乃是“强大就要侵略”。

目前我国正在日益强大起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反华势力也在不断鼓吹、煽动、贩卖“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无异于为敌对势力提供口实,他们会说“按照这种逻辑,你们中国人强大起来当然也要打别人了”。

也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既开脱了过去的侵略者,又对我们自己日后的强大不利。

其实,一个国家敢于侵略另一个国家的原因非常复杂,落后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软弱、分裂、腐败。

道理很简单,一个软弱的民族缺少抵抗入侵者的勇气,一个分裂的国家难以团结一致抗击入侵者,一个腐败的社会不可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而这一切正是侵略者认为有利于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

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

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

2023年度: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1. 引言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下,弱国的处境愈加艰难。

弱小的实力、疲软的经济、不稳定的内政,都使得弱国在国际上缺乏话语权,难以维护国家利益。

而要想在弱国中立足,外交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弱国外交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其应对之道。

2. 外交概述外交是一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在弱国的情况下,外交显得更加重要。

外交可以帮助弱国争取资源、发展经济、扩大影响力等等。

但弱国在参与国际事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风险。

2.1 弱国外交的现状对于弱国来说,外交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1. 需要面对地区和国际大国的政治压力;2. 受限制于自身实力和资源,无法独立承担国际责任;3. 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安全的平衡问题。

2.2 弱国外交的挑战1. 资源不足,无法与大国展开公开的竞争;2. 国家形象不佳,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3. 外交政策不具备可持续性。

3. 弱国外交策略为了有效应对上述挑战,弱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明晰的外交政策,加强国际合作;2. 扩大外交资源和渠道,增强外交话语权;3. 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家形象;4.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3.1 外交政策在制定外交政策时,弱国需要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国别情况、国家利益、学术观点、投票行为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参与联盟、提升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等方式,积极地推动国家利益并维护国际和平。

3.2 外交资源和渠道弱国需要增强其外交渠道和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可以采取对外投资、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外交官队伍等方式,增强外交话语权。

3.3 国家形象和软实力通过展示国家文化、推广国际友好合作等方式,提高国家形象和软实力。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国际社会对于弱国的认同度。

3.4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往往有着共同的利益,在此基础上,弱国可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其在国际事务中发言的能力。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抵制日货与弱国外交

抵制日货与弱国外交

中国政府对新闻舆论加以审查管制 , 日置益 的思路更加清晰。 五四排货运动初起时, 官方 国国民之感情 ,其他 问题 亦曾向新任外交 总长 陆征祥抗议 中国政府 之所 以“ 不予强力禁阻 , 而任其燎原”原 因之 自可迎刃而解 。乃 自本案 ,

反传统习惯 ,不仅对报界言论不加管制 ,
-・_-
鹭 雪 j_糖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 ,自身力量极其 孱 沸腾等 , 能再作更多之让步。袁世 终不 ” 弱, 亦缺乏现代外交知识 , 民众排货行动 凯所发排货运动禁令的有关措辞 , 对 一是
基本未能运用。 自民国以降 , 历届政权或多 对民众的爱 国情感始终有所肯定 。 5月
或少 均将排货运 动视为抵抗 日本侵略的武 2 6日的禁令声称 ,各处函电 “ 语多激
器之一 , 在外交博弈 中予以充分运用 。 烈, 其出自公义者 , 固不乏人 , 亦有未悉
袁世凯政府一度容忍 民众进行排货运 实情 , 故为高论 , 置利害轻重于不顾 , 言
动 ,交 涉谈判 中亦 以舆情压力为 由应付 日 虽未当心 尚可原”6月 2 , 9日的禁令虽
方, 甚至违背“ 严守秘密” 的承诺而大肆运用 然强调中央迭 降明令 , 抵制余波仍 而“ 新 闻策略 , 故意将“ 二十一条” 内容及 中 日交 未尽息”但依然承认抵制 日 , 货者“ 各具爱国 然关系感情之事 ,又非政 涉问题泄露于中外媒体 , 以期获得西方各 国 之诚” 。二是对普通民众与所谓的“ 乱党 ” 区 府所能压制,政府亦无可
人 一切 自必 稍 能够让步者 , 均已作了让步 。但虑及 中国主 达到 目的。排货等事 , 推究原因, 皆由 日 国 能 撤退 军舰 , 民不平 之心 稍平 , 本 权 和 与 其 他 外 国条 约 之 关 系 以 及 国 内舆 论 民所主动 , 中国国民实居于被动或反动地位。 易办理 。” 日

强国与弱国的经典名言

强国与弱国的经典名言

强国与弱国的经典名言《强国与弱国的经典名言》嗨,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强国和弱国那些有意思的经典名言。

你知道不,有句话说“弱国无外交”。

这可太真实啦!一个弱小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说话可能都没几个人认真听。

就好像在一个大聚会里,弱小的家伙声音总是被淹没。

但还有一句“多难兴邦”也特别棒!有时候国家遇到很多困难,反而能激发大家的斗志和团结,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就像一个人经历了很多挫折,反而能变得更坚强一样。

强国也有自己的名言哟,比如“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这多霸气!强大的国家有实力保护自己的人民,谁要是敢来惹事儿,绝对不会轻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是一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大家都为了让国家更好而奋斗。

朋友,你想想,要是咱们国家不强大,能有现在这么安稳幸福的生活吗?所以呀,不管是强国还是弱国,那些名言都能让我们深思,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咱们都得努力,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到时候,更多响亮的名言会从咱们这里传出去!《强国与弱国的经典名言》嘿,亲爱的!咱们来唠唠强国和弱国相关的经典名言。

先来说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这话说得多在理啊!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老是喜欢打仗,也得玩完;就算现在天下太平,要是忘记了战争的威胁,也会有危险。

“位卑未敢忘忧国”,就算是咱普通人,力量小,也不能忘了关心国家的事儿。

国家的兴衰和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

还有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强大或者弱小,可不是光靠领导人,咱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出一份力。

强国也有让人佩服的名言,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强大的国家有信心面对任何困难,相信一定能成功。

弱国也别灰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就算暂时弱小,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总有一天能强大起来。

你看,这些名言不管是对强国还是弱国,都是一种提醒和鼓励。

咱们生活在这个国家里,就得为它的发展加油鼓劲。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咱们一起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努力吧!。

贾葭:弱国真的无外交吗?

贾葭:弱国真的无外交吗?

贾葭:弱国真的无外交吗?洋务运动的失败、中体西用宣告破产,说明器物层面的大跃进,并不能带来国际上的被尊重以及国家的真正强大。

北京东单的外交部街,我第一次去是2000年。

那时候外交部早就迁出,只有几座四合院被武警把守,想来就是早年的总理衙门及外务部旧址。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里配发过一张总理衙门的照片,门楣上书四个大字:中外禔福。

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中外禔福”四个字,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安详,背后是晚清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痛苦的惊心动魄的心态变化。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因应这一变化成立的。

差不多在我看到那张照片的同时,也被告知:弱国无外交。

最近读完日本学者川岛真以及台湾学者唐启华的几本关于中国近代外交的论著之后,对“弱国无外交”这句缺乏事实论证的似是而非的定论,不免心存疑虑。

尤其是,这句话隐含的民族主义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形塑了上个世纪的中国外交的基本形态,但也遮蔽了晚清及北洋时期中国外交的努力。

【从一统垂裳到列国并立】中国传统的文化本体论塑造了“无国家、有天下”的特殊的“天下观”。

所谓夷夏之别,是文化上而非种族的区分。

“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

”所以中国本部与外围中国的边界常常是变动不居的(用石之瑜的定义)。

钱穆先生也说过,“中国文化之发展,乃系随于新地域之转进而扩大。

”在天下朝贡体制之下,古代中国(古代其实没有一个“国家”叫做“中国”)是没有外交的。

朝贡体制是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中国皇帝是天子,处于同心圆的中心与金字塔的顶端,等着万邦来朝,夷狄们只有下跪的份。

明清时期对海外番邦的翻译差不多都带一个“犬”字边,这种自信现在看来当然骇人听闻。

从马戛尔尼入华到鸦片战争时期,紫禁城的衮衮诸公才意识到原来大清朝并不是万邦之首,这个世界还有好多国家——有的一点儿不比中国小,好像随便一个国家陈兵大沽口都能威胁到大清朝。

中法战争之后,朝鲜成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朝贡秩序只对朝鲜有效,早期的暹罗、安南、琉球等,早就脱离了中华朝贡体制。

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

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

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弱国无外交800字议论文最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弱国无外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对于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弱国无外交的原因,后果以及解决办法。

一、弱国无外交的原因1.经济条件不足弱国通常经济条件不足,无法参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它们往往无法承受参加国际组织的成本,无法与其他国家建立贸易关系,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参预。

这种情况使得弱国在国际舞台上无法发挥影响力,更难以实现自身发展。

2.政治和宪法限制弱国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往往限制了其对外交的参预。

例如,一些弱国的宪法规定国家不能出兵,不能与其他国家达成重要条约,这妨碍了弱国的外交行动。

3.国际体系不公国际体系的不公使得一些国家成为了弱国。

那些掌握国际影响力和机构的大国往往能够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弱国的话语权和利益则很容易被忽视。

二、弱国无外交的后果1.无法吸引外国投资弱国的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无法吸引外国投资,导致缺少重要的投资和知识转移。

2.无法保障本国利益外交活动是保障本国利益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如果弱国不能参与外交活动,本国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被边缘化弱国无法参预国际事务,从而被排击、孤立,无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这使得弱国的影响力和角色越来越边缘化。

三、解决办法1.寻求国际组织的支持弱国可以寻求国际组织的支持,成为他们的成员,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开辟银行等。

国际组织可以为弱国提供支持和援助,加强合作关系,匡助弱国参预到国际经贸合作中来。

2.积极参预区域合作弱国可以参加区域性合作。

许多国家时常举行会议,这些会议可以匡助弱国扩大网络,建立合作关系,增加话语权。

3.加强国内发展强大的国内经济和稳定的政治事态是弱国参预国际事务的基础。

弱国需要加强国内经济、人材、技术和制度的建设,提高自身实力。

四、附件列表1. 联合国《世界惟独一个》宣言2. 亚洲开辟银行《财务年度报告》3.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构报告》4.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五、法律名词及解释1.国际组织:由国际条约组成的可供多个国家参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体。

弱国有外交

弱国有外交

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是1945年民国时期第一任外交总长陆徽祥总结一生外交经历的感慨,后来为许多人所用,致使一谈到中国近代史的外交就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其实提起陆徽祥,不能不想起一个人——顾维钧。

在巴黎和会上,大国暗中操纵,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反而欲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

当时陆徽祥称病没有出席,其他三名外交成员对此措不及防,而只有顾维钧早有准备,据理力争,配合国内爱国人士游行对政府的压力,最终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一个非常混乱与羸弱的阶段,然而却在与强国的外交上取得了胜利,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陆徽祥所说的“弱国无外交”的正确性。

事实上,在国际外交史上,小国、弱国乃至战败国的外交,搞的非常好的也并非罕见。

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拿破仑战败。

1814年3月31日,盟军攻占巴黎。

4月11日,拿破仑宣布头像。

欧洲列强为确立拿破仑战败后欧洲的新秩序,在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期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战败国法国的代表是外交大臣塔列朗。

一开始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四大列强想联合起来严惩法国,但塔列朗巧妙地利用了四大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分歧,不仅避免了列强的严惩,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利益。

1974年,在纽约召开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主题的第六届特别联大。

此会议震动了世界,对于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二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

这个主张不是大国提出来的,而是由阿尔及利亚提出来的。

阿尔及利亚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当时是不结盟运动主席国的地位,提出了这个倡议,不仅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出席会议。

阿尔及利亚在外交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些都是近现代史发生的国内外的实例,弱国并非没有外交,相反有些弱国的外交还搞的有声有色。

这些外交上特别的探索,为今天弱国、小国在外交上的策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弱国无外交例子

弱国无外交例子

弱国无外交例子【篇一:弱国无外交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胜利一方的参战国,派顾维钧等出席巴黎和会.巴黎和会由美英法等列强操纵,尽管顾维钧才华出众,活动能力也强,很受法国的“老虎总理”克里蒙梭的赞赏,但是由于中国积贫积弱,在国际上势单力薄,列强决定把战败国德国所占中国山东的权利交给日本.这是“弱国无外交”的典型事例,【篇二:弱国无外交例子】学了六年外交,基本可说毫无建树,这个题目我曾写过一篇论文,也是在一段时间内认真关注过的,所以发上来,望得高人指点。

首先从“弱国无外交”这一概念来说。

在一般的学术性著作中,并不太用到“弱国无外交”这样的说法,所以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对它规范的严谨的定义。

这个词一般见于一些时评文章或是口头讨论中,因此也没有人过分深究它的概念定义。

所以,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一般是从字面上直接来理解。

“弱国”即是那些力量弱小的国家。

“无外交”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外交无法实现,或者说很难以外交手段达到自己国家的目的。

从简单的概念分析中,不难看出“弱国无外交”一词在逻辑上的勉强。

外交作为主权国家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方式,不仅包括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样政治性的事务,也包括保护本国公民和企业在国外的利益等事务性的工作。

从后一点来看,无论是强国弱国都必须有外交的存在。

而且无论外交政策实现与否,无论国家的目的达到与否,一国都必须保护本国国民和企业在国外的利益,外交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因此在这方面,“弱国无外交”这一说法是片面的。

而换个角度来说,那些所谓的弱国的外交就一定不能达到目的吗?从国际关系史中,不难找出范例。

战败国通过外交受益免灾的突出的例子是拿破仑战败后法国的外交。

在维也纳会议上,战败的法国,特别是其外相塔列朗巧妙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极力挑拨分化战胜国,与英奥秘密签订针对俄国的秘密同盟协定;另一方面,顺势提出所谓“正统原则”,力图恢复并保持法国的利益和地位,因而使法国作为战败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

弱国无外交外交作为主权国家对国家间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处理方式,不仅包括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样政治性的事务,也包括保护本国公民和企业在国外的利益等事务性的工作。

从后一点来看,无论是强国弱国都必须有外交的存在。

而且无论外交政策实现与否,无论国家的目的达到与否,一国都必须保护本国国民和企业在国外的利益,外交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因此在这方面,“弱国无外交”这一说法是片面的。

其次,“弱国”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不严谨性。

国家强弱的划分方法,有着很多不同的人标准。

现在比较公认的是以综合国力为标准。

综合国力的概念有很多,例如约瑟夫·奈(Jorseph S.Nye)认为,“力是影响他人行为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能力”。

而另一位国际关系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认为,构成国力的要素有很多,具体包括有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工业能力、军事准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9项。

根据不同的定义与标准,弱国的概念也随之改变。

因此很难说“弱国无外交”这一说法是科学严谨的。

而换个角度来说,那些所谓的弱国的外交就一定不能达到目的吗?从国际关系史中,不难找出范例。

战败国通过外交受益免灾的突出的例子是拿破仑战败后法国的外交。

在维也纳会议上,战败的法国,特别是其外相塔列朗巧妙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极力挑拨分化战胜国,与英奥秘密签订针对俄国的秘密同盟协定;另一方面,顺势提出所谓“正统原则”,力图恢复并保持法国的利益和地位,因而使法国作为战败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从“弱国无外交”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

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在国家内部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乏弱国巧用外交策略和外交谈判技巧获得胜利的例子。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在齐国实力大不如楚国的前提下,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也能不辱使命。

同样的,在秦国远胜于赵国的情况下,蔺相如依然能完璧归赵,也是杰出外交谋略与胆识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 演变
鸦片战争以前
• 中国是一个完整的封建帝国 • 其他国家→卫星国(不对等)
• 受理藩院管理
鸦片战争以后
• 被殖民→开始西方外交 • 政策:以夷制夷
• 实质:弱国无外交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政权混乱,无外交可言
抗日战争爆发时
• 倒向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联盟 • 依靠美国的军事,经济支持
• 史迪威将军,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
新中国成立
• 秘史:刚开始希望能得到美国的承认,后来美国政府选择支持了 蒋介石,毛泽东便转而投向了苏联 • 核心: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曾威胁要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为 此还用了空城计),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交好第三世 界
改革开放后
• 弱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外交政策 • 核心:闷声发大财
符合当时中国国情。邓小平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把中国带进 了,国际秩序中,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
同菲律宾等 国的海洋权 益争端
日本在钓鱼 岛问题上继 续僵持
中国与印度的领 土争端问题长期 僵持
核心:把握中美关系,继续沿用搁置外交

弱国无外交与救亡运动

弱国无外交与救亡运动

弱国无外交与救亡运动弱国无外交,这是一个充满着悲壮与苦涩的词语。

它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外交上的地位低下,处于国际游戏中的被动局面。

当一个国家陷入无外交的困境中,它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国家往往会发起一场救亡运动。

本文将探讨弱国无外交与救亡运动的关系,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弱国无外交的原因1.历史和地理条件历史和地理条件是一个国家在外交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很多弱小国家都处于大国的统治之下,由于历史种种原因,这些国家的领土被侵占、领海被侵犯,这使得它们无法在外交上独立自主地行动。

同时,一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或资源匮乏,也加剧了它们在外交上的困境。

2.经济发展和科技条件经济发展和科技条件也是弱国无外交的重要原因。

现代社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的重要指标。

弱小国家由于资源、技术和资金的匮乏,缺乏竞争力,无法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从而导致它们在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二、救亡运动的重要性对于一个陷入弱国无外交困境的国家来说,发起救亡运动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救亡运动是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它既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涵,也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1.国内层面在国内层面,救亡运动可以唤醒国家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促使民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复兴。

救亡运动可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号召和动员国内力量,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奋斗。

2.国际层面在国际层面,救亡运动可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一个弱小的国家发起救亡运动,无论是经济上的援助、军事上的支持还是外交上的认可,都可以为该国争取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增加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地位。

三、救亡运动的实践与启示历史上有许多弱小的国家发起过救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1.牢固树立自信心在救亡运动中,一个国家需要牢固树立自信心。

论“弱国无外交”

论“弱国无外交”

论“弱国无外交”——《我的1919》观后感黄琪摘要:在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上,“弱国无外交”一直被广泛地运用在外交领域。

从李鸿章到顾维钧,再到后来的周恩来,国家的弱小严重影响了外交官们在外交事宜中的地位和分量。

然而,“国弱”并不意味着“民弱”,“弱国无外交”也并不意味着弱国就只能在外交中忍气吞声,束手无策。

关键词:弱国、外交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了和平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巴黎和会。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以为可以在会议上一洗前耻,拿回应有的权利。

没想到这次标榜和平的会议实际上却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中国在会议上并没得到任何好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

全权代表顾维钧在会议中精彩论辩,巴黎的华侨华工及留学生以热血抗议,还有国内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在“弱国无外交”的无奈与愤恨之下,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弱国中人民的强大和勇敢。

外交会议是强者的戏码要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实际贡献,中国并不小。

毕竟有几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做苦力,挖战壕,修工事,运物资,抬伤员,相当于中国派遣了一支几十万之众的后勤部队。

但当时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新世界”,依然没有走出丛林时代,所谓的公理、正义,不过是好听的外交辞令,巴黎和会是个决定战后国际秩序的会议,但战后的国际秩序却是要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制定的。

中国跟多数殖民和半殖民地国家一样,在和会上的命运,如同是砧板上的鱼肉,所差的无非是切给谁而已。

刚到巴黎,代表团就遭遇到了第一个打击--和会席位问题。

原本被承诺应有5个席位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无理划归为了最末一等,只拥有两个席位。

并且在中国代表团还没来得及向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之前,就被日本先发制人,率先在五个大国的"十人会"上提出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直接由日本继承的无理要求,并让代表团在没有时间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到会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弱国也有外交北洋时代是弱国有外交的时代,北洋外交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北洋后期的外交努力和斗争,已显示出中国作为远东大国的政治地位与作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纵横》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得对:“中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国家,它没有像印度那样彻底沦为殖民地,这是中国外交艺术的一大胜利。

”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认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外交相当不简单,在内乱不断的情况下,居然将清朝遗留下来的版图,大致维持完整,是个不可忽视的成就。

(陈钦《北洋大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一大转型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古代外交(以磕头为礼的夷务外交时代),到近代外交(以鞠躬为礼的洋务外交时代),再到现代外交(以握手为礼的国务外交时代)的转型。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外交主管部门鸿胪寺的地位低下,朝廷六部建制之内,没有“外交部”。

1901年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转轨。

中华民国成立,外务部改组为外交部,中国外交向现代外交并轨。

中国外交体制从朝贡体系向条约体系转型与近代外交向现代外交转型正好在时间上重合和同步。

北洋外交时代完成了向以条约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外交的转型,换句话说,北洋时代中国外交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这次转型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陆征祥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职业外交体系的人,对中国现代外交体制的建设贡献卓著。

陆征祥出任北京政府首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开始。

陆凭借多年出使欧洲时积累的经验,着手革除清朝官场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

他从1912年在唐绍仪内阁任外长始,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旨在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

第一次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机构模式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日常事务由一厅四司一室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参事室。

陆氏第二次改革是把中国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性机构,规定凡驻外使馆人员,一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任职,外交人员随即成为职业外交官。

驻外公使、领事及使领馆馆员,都要经北京外交部委任,须按年度制定预算,按月汇发经费,并须定期汇报。

地方涉外机构方面,外交部在各省设特派交涉员,各重要商埠设交涉员,使其成为外交部直属机构,逐步将地方外交事权收归中央。

陆氏还制定外交官服制,与世界接轨。

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对外交官必须有素质要求,明显提出了外交的技术性。

陆氏第三次改革是除去外交部内部墨守成规、穿长袍马褂的习俗。

如“总长一到,仆役即从大门口直到各司高声通报总长到”,人人起立、低头,现改成“总长一到就按电铃”。

《顾[维钧回忆录(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陆氏注重外交人才之培育,制定人才录用三原则:一、外交人员均要经过考试;二、选举标准要打破省界;三、多选通外国语者。

部内外之推荐人选,不合此三原则者,绝不接收。

他说服袁世凯同意废除清代外务人员“保举制”(由高官推荐外交人员)的任用办法,禁止他部向外交部“疏通”人事,坚持选拔“不闹笑话之外交官”。

他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150名,连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

北洋外交时期,通过对清末的旧外交机构的改造,破旧立新,完成了外交机构的现代化,使得一批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台。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到国外接受专门教育,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群体。

由于军阀一般不懂外交,也不管外交,外交官威望崇高,外交不受党派利益的牵制,能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比起其它部门更能独立决策且具延续性。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中央各部专业化程度甚低,唯有外交部一枝独秀,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高级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弱国”争取到较多利权,从而奠定了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基础。

北洋外交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除美、日、欧留学生外,就是同文馆和广方言馆毕业生。

陆征祥、顾维钧堪称世界第一流职业外交家。

陆氏就任8次外长,顾氏7次,颜惠庆6次。

[《近代稗海(第六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顾为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颜氏则毕业于上海广方言馆,后攻读于弗吉尼亚大学。

他们有广泛的国际知识,了解世界大势,掌握近代外交专业技能,通晓外交礼制和外国语言。

陆征祥、顾维钧、颜惠庆、王正廷、魏宸组这些人,都是中国外交史上的出类拔萃之辈。

北洋外交时代,是职业外交官活动空间很大的时代,北洋政府领导人尊重职业外交官的意见。

曹锟任总统时,亲信吴毓麟等人想借驻伦敦公使的人选问题,向外长顾维钧施加压力。

双方争执不下,吴毓麟就请曹锟出面,曹锟正色道:“老弟,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的外交?因为我们不懂外交,才请顾先生来做外交总长。

顾先生对外交有经验,你们凭什么干预?”(余世存《常言道》,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两大考验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

1917年4月,美国参加欧战。

中国驻美国大使顾维钧立即判断协约国必胜,力促北京向德奥宣战。

同时设立专门小组搜集材料并予以分析,为在战后和平会议上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做准备。

8月14日,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命令将所有德国在华驻军一律解除武装,所有可作军事用途的德国公私产业,一律查封,或予充公。

北京政府又令有关地方政府派警察进入天津和汉口的德租界,收回租界,改设特别区。

同时宣布在此之前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条约,以及国际协议中与中德、中奥有关系者,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原由荷兰领事馆代理的德国人案件此后交由中国法院受理,取消德奥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著名的《十四条宣言》,规划战后世界新秩序。

《十四条宣言》的提出,在强权当道的时代简直闻所未闻,不仅震动了世界,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和人民而言,更是扬眉吐气的希望之所在。

北洋外交时代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一战中没有站错队,成为战胜国,这说明北洋外交的战略路径总体上是对的。

中国参加欧战,虽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却因单独与德签约,逐步走向自主外交,既享受到和约利益,又避免受和约中的“山东条款”的约束,甚至还得到其它协约国所没有的俘虏收容费。

战事赔偿方面,中国若加入协约国赔偿委员会,必定拿不到赔偿;单独议约却取得巨额赔偿,使法、比等国眼红。

更重要的是,中德签订了第一个完全平等的新约《中德协约》,取消德在华一切特权。

中国比照和约,在德享有最惠国待遇,德却无法在华享有此权利,可说是对德“不平等”的一款。

巴黎和会外交不能说中国失败了,起码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资格出席列强会议,没有屈服于列强的摆布。

特别是在和会拒签对德和约,不仅促成中德单独议约,使中国得到远超签署《凡尔赛和约》的收获,而且使日本不能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无法使占领胶州湾行动合法化,这为不久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逼日本交还山东埋下了伏笔。

此外,中国在和会上没有达到目的,美国也没有达到目的。

如果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失败了,美国是否也失败了?二是武力收回外蒙古的考验。

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外蒙古在沙俄的威逼利诱和卖国王公的唆使下,宣布独立,脱离祖国。

民国成立后,俄国人对中国边疆的趁火打劫并未止步,譬如策动蒙军开进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宣布“独立”,1913年11月,北京政府经艰难谈判,与俄国签订《中俄声明文件》,俄国承认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并承认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中国则承认外蒙古享有自治权,同意只派出办事大臣、属员及卫队进驻库伦,军队不进入外蒙。

作为条件,俄国在《俄蒙商务专约》中攫取的特权得到承认。

1915年6月,经过近一年的谈判,中、蒙、俄三方签订《中蒙俄协约》,哲布尊丹巴取消皇帝称号和年号,俄国确认了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而俄国在蒙古的各项特权也再次被确认。

如何在不刺激列强的前提下,依靠有限的力量夺回这片领土呢?这是北洋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题目。

实际上,从一战爆发起,北京政府就在考虑利用俄国在远东力量的削弱收复外蒙,具体的执行者就是徐树铮将军。

1919年10月,徐树铮率中国东北边防军挥师出塞,向库伦进发,拉开了中国军队收复外蒙的战幕。

外蒙古地域辽阔,中国军队实际上兵力不足。

徐树铮仿效孔明增灶,一路旌旗招展、大肆张扬,俄国猝不及防,只能坐视中国军队占领外蒙的各要点。

虽然外蒙后来又在苏联的支持下再次宣布独立,这是后话,但北洋政府当年收复外蒙古的历史功绩确实不容抹杀。

1919年11月17日,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外蒙古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废除中俄“蒙”一切条约、协定,回到中国怀抱!蒙古全境重归祖国,尤其是早已被沙俄侵占的唐努乌梁海,也在这时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中国的版图在辛亥革命后达到最大。

徐世昌同时向当时的总理段祺瑞和南方革命政府孙中山先生发电述职,孙中山先生收到来电后异常喜悦,不顾国民党内某些人的反对回电庆贺他的大功。

三个先例先例之一,巴黎和会上,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中国成为27个与会国中唯一在对德和约上拒绝签字的国家。

后来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也仿效中国,拒签对奥和约。

一个历史性的场景永远留在世界外交史上: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精彩发言赢得全场掌声雷动,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首,五大国代表纷纷离席争相与顾氏握手祝贺,日本首席代表西园寺公望也不禁鞠躬致敬。

法国总理克莱蒙梭事后评价道:“顾维钧之对付日本,有如猫之弄鼠,尽其擒纵之技能。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家唐启华说:清末民初正值帝国主义外交高潮,弱肉强食被视为天经地义,中国赖列强均势,免于瓜分已属万幸;加以列强在华条约利益一致,中外实力差距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的外交,要全面挽救颓势是不可能的,只能寻求局部突破,力求不丧失新的权利,或将已失权利加以严格限制。

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日美之争,美国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对日本作的让步。

(唐启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不算失败》,共识网2014年8月21日)实际上,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不等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

中国最终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第一次对列强说“不”,而且日本最终也没有获得山东的统治权。

除此之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还是有很多外交成就的。

中国签署了对奥和约、对匈牙利和约、对保加利亚和约,废除了奥匈帝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第一次以战胜国姿态出现于国际社会。

顾维钧代表中国还签署了国际航空专约,使中国与其它国家具有同样的领空权。

签署对保加利亚和约和对匈牙利和约,这两个国家均无在华特权,但中国以战胜国身份签约,脸上添了光彩。

6月15日,中国拒签对土耳其和约。

理由是该和约有侵害土耳其国家领土、主权之嫌,开中国主持世界正义之先。

加入国联是中国加入形成中的国际新秩序的开端。

入选国联行政院意味着中国具有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以及参与制定第一个世界政治组织的纲领,并获得非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王宠惠还成为入选国际法院法官的第一个中国人。

中国过去无资格适用国际法,不被看成是国际社会的一员,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当时是“类似殖民地”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