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回避型依恋人格特征
回避型依恋型人格特征
回避型依恋型人格特征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人格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在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时,往往会选择回避交往、保持距离的方式。
这种依恋模式通常源于在早期的亲密关系中遭受了不安全、不稳定或创伤性的经历。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回避型依恋的特征、原因和对个人关系的影响。
1.避免亲近:回避型依恋的人在面对亲密关系时会感到不安,他们害怕接近和依赖他人。
因此,他们可能会避免过于亲密的接触,避免分享内心的感受和需求。
2.自主独立:这类人往往独立、自主且自我依赖。
他们习惯独自处理问题,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独自承担一切,不需要依靠他人。
3.感情控制: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感情进行控制,保持冷静,不愿意展示情绪。
他们害怕被情感冲昏头脑,因此会压制自己的感情,以避免失控。
4.忽视重要的需求:为了避免依赖他人,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忽视自己的重要需求。
他们常常忽视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不愿承认自己需要他人的支持与关爱。
1.早期的依恋关系不安全:在婴儿和幼儿时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稳定的依恋关系,婴儿便可能出现回避型依恋。
忽视、虐待或其他不安全的依恋经历会导致婴儿失去对他人的信任,从而形成回避型依恋的特征。
2.隐蔽性依恋伤害:有时,依恋伤害是非常隐蔽的,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冷漠或不稳定的关注。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不会明确地意识到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爱,但这种排斥会在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中体现出来。
1.难以建立可靠的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会避免建立亲密关系,因此他们很难建立起可靠和稳定的亲密关系。
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满足,因为他们很难满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
2.没能得到支持和安全感: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缺乏他人的支持和安全感。
由于他们常常选择保持独立,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情感支持,因此他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助。
3.难以应对冲突和不稳定性:回避型依恋的人对冲突和不稳定性往往感到不安全。
他们通常会回避冲突,避免面对问题,而不是积极解决和应对。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依恋型回避人格
依恋型回避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Avoidant Attachment)是成人三大依恋类型之一,其他两种分别是: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和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 Preoccupied Attachment)。
在三种类型中,回避型依恋的人“槽点”最多,“杀伤力”最大,跟他们谈恋爱堪称“自虐”。
[一] 如何判断对方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亲密恐惧(Fear of intimacy)。
回避型依恋人格渴望被爱,又拒绝被爱。
在刚接触时,甚至给人相反的感受,他们是那么的热情。
但一旦进入关系,会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疏离和冷淡,一点没有恋人间的亲密感。
你会觉得,怎么都走不进他们的心里去。
这是因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对情感浓度的感知和我们不同。
我们觉得亲密度30%的情感,在高敏感的回避型心中可能已经高达90%了。
这让他们感到恐惧,从而想要逃开。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第二个特征是假性独立(Pseudo- independence)。
他们看似独立,且强调独立,注重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感。
但实际上不是他们真的不需要,而是他们压抑了自己对关系的需求。
这种营造出来的独立人设只是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防御机制。
因为他们害怕真的亲密起来、产生依赖后,自己没有办法维持这段关系或者无法百分百保证对方会一直对自己好。
于是,为了不让自己受到这样的伤害,不如就让自己相信“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我喜欢孤独的感觉,我更适合一个人”。
亲密恐惧和假性独立的背后,其实都是自卑的人格和压抑的防御机制在作祟。
[二] 回避型依恋人格如何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往往是在童年早期形成母婴依恋时,遭受过父母的情感忽视。
婴幼儿因为弱小,天生对父母会产生依恋的需求。
当他们产生亲密的渴望时,如若父母给予积极的回应,那么,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被爱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恋;相反,如若父母比较冷漠,拒绝回应他们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全和痛苦。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回避型依恋的⼈,在感情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活中有很多回避型依恋的⼈,但很多⼈都不知道⾃⼰是不是回避型依恋,简单来说,有5个判断标准:1.喜欢⼀个⼈的时候对他充满了幻想,但如果他真的回应⾃⼰后,就会觉得排斥,内⼼会产⽣出⼀种不安的感觉让她想要逃离。
2.他们在感情中有很强的防御⼼,⾃⼰会竖起⼀道屏障保护⾃⼰。
他们会觉得不论如何⾃⼰都不能受伤害,甚⾄在感受到受伤时会主动切断和伴侣的关系。
明明很想得到爱,但真正谈恋爱后⼜会觉得烦躁。
到受伤时会主动切断和伴侣的关系。
明明很想得到爱,但真正谈恋爱后⼜会觉得烦躁。
3.他们经常否定⾃⼰的感受。
⽐如分⼿了,他们会觉得⾃⼰其实并没有爱上他,特别擅长找到⼀个理由去告诉⾃⼰爱情不靠谱,否认⾃⼰的感情。
4.他们不喜欢和另⼀半表达⾃⼰的感受,因为他们经常忽视别⼈,对于和别⼈的依恋关系,会表现出不在乎的状态。
为了避免⾃⼰受伤,他们主动切割了和别⼈的联结,以此来保护⾃⼰。
所以在感情中,这类⼈很少对你说爱,不懂得怎么表达⾃⼰的爱。
5.出现⽭盾后,他们的第⼀反应是逃跑和隔绝,也就是表现出特别冷漠的样⼦,或者选择离开你。
因为他们经常⽤这样的⽅式,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为模式。
⽆论⾃⼰是回避型依恋,还是伴侣是回避型依恋的⼈,感情都会过得很痛苦,甚⾄经常⾛到分⼿、离婚的边缘。
原因是:当和回避型依恋的⼈相处时,你会觉得⾃⼰很难⾛进他的内⼼世界,你每次靠近他⼀步,他就会主动远离你⼀步,你会怀疑他对你的爱,会猜测他是不是真的爱你;⽽且,回避型依恋的⼈不懂得表达爱,伴侣很难感受到他的爱,会因为感受不到爱⽽选择离开;此外,每⼀次出现⽭盾,他都会表现出毫不在意的态度,不解决⽭盾,伴侣会因为这种态度⽽⽣⽓,也会因为⽭盾总是不被解决、⼀点点累积⽽爆发,最终彻底失望⽽分⼿、离婚。
所以,回避型依恋的⼈,要解决⼀些问题,并找到适合⾃⼰的经营感情的模式,才会让⾃⼰幸福。
如果你或伴侣是回避型依恋的⼈,感情遇到了危机,可以把你的问题私信和我说⼀说,我教你处理。
回避型人格是什么样的
回避型人格是什么样的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个体对于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持续和明显的回避和害怕。
以下是回避型人格的一些主要特征:
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感到不安:回避型人格的人往往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感到不安,因为他们害怕被别人评价、拒绝或者嘲笑。
回避人际接触:回避型人格的人倾向于回避人际接触和交往,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不能胜任社交场合,或者害怕自己会出现尴尬或不合适的行为。
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信心:回避型人格的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信心,他们认为自己不足以胜任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
容易感到被忽视或者冷落:回避型人格的人容易感到被忽视或者冷落,他们认为别人不关心他们,或者别人不喜欢他们。
缺乏亲密关系: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缺乏亲密关系,他们害怕和别人建立深入的联系,因为他们认为这会让自己更加容易受伤害。
总之,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是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感到不安的,他们往往害怕被别人评价或者拒绝,缺乏自信和亲密关系。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有些什么?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其特点是避免社交互动、害怕批评和拒绝、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等。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被批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与人争吵或冲突。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他们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被他人嘲笑或否定。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他们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得很好。
他们也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回避型人格的人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被批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与人争吵或冲突。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依恋型人格
回避型依恋型人格1 、对亲密关系有着消极的态度,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有着怀疑的态度。
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也会像正常人一样喜欢上人,因为他们的天性是对亲密关系有所向往的,但是他们很少主动或者完全不会主动。
不管是在追求或者是确立关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你在主动,他们不相信长久的亲密关系能够存在,他们普遍认为爱恨短暂,很容易转瞬即逝。
2、渴望爱却又逃避爱,有很强的界限,很少人能够进入他们内心。
他们渴望爱情,却又害怕爱情。
太过热情只会让他们想要逃避。
他们自卑,善于伪装。
他们有自己的城堡,里面堆满了精美的瓷器。
他们把城堡的入口守得很好,路过的人路过都会称赞她的城堡。
她能与侃侃交谈,为人友善,总给人一种容易相处的感觉。
但是,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很低。
他们向往完美的自己,往往无法正视自己,把自己伪装起来。
当有人想进入她的城堡时,她充满了期待和焦虑。
她想把自己的宝贝分享给别人,又怕它对别人来说一文不值,但她自己就是把它当成宝贝。
避免I型依恋人格的人也是如此。
他们隐藏真实的自己,想让人们了解他们,又害怕他们了解自己后会讨厌真实的自己。
一直在矛盾中,挣扎着。
3、适合做普通朋友,一旦确定亲密关系,整个人就会开始疏离排斥。
回避型依恋很适合和他们做普通朋友。
他们不进心里的城堡也能和你相处的很好。
一旦他们从朋友进入了伴侣关系或者闺蜜基友的关系,刚开始还可以,大家都在互相适应。
她也很开心有这样一个可以关心爱护他们的人。
然而渐渐的,随着两人关系的亲密,他们开始有了回避的情绪。
他们渴望独立,想要独立,想要拥有自己的时间,想要自由。
他们会排斥亲密行为,甚至一起吃饭也会不舒服。
当你想接近他的时候,他们会想,你为什么不能独立?你没有想做的事吗?4、客观理性且“冷漠”,不喜甜言蜜语。
当你对他们说甜言蜜语时,他们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他们客观理性,甚至冷漠。
在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爱情的负面感受。
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短暂的,容易转瞬即逝。
他们不是不喜欢你,而是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筛查测试和特征表现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筛查测试和特征表现回避型人格障碍容易与内向性格混淆,因为回避的很多表现都与内向性格类似,如果在童年时期不进行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很容易演变成一种人格障碍,虽然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和困扰,但是非常影响自身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那么回避型人格障碍究竟有何症状和前期表现呢?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前期表现,主要在人际交际方面和心理斗争方面,因为害怕才会对社会自我回避,希望家长在儿童时期,可以正确鉴别回避型人格障碍,并给予子女适当的鼓励,消除其对外界的抵触心理。
一、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前期表现1、从心理方面:表现为“孤独、寂寞、冷”,具体为害羞在人多的时候不敢说话,面对陌生人时不知道怎么沟通,经常会感到孤独,不喜欢甚至是害怕陌生的环境,这与适应能力差很相似,但是长期的敏感害怕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了。
2、从感知方面:缺乏社交能力肯定是肯定的,对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很敏感,并且非常容易与自卑联系到一起,因为担心被拒绝,所以也很难建立任何社交关系。
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1、与外界接触时,心理会不自觉的产生自卑、害怕、畏惧等想法,然而不自觉的回避跟中人际交往和职业活动,比如:同学聚会、企业团建等团体活动。
2、想法多以自卑、不行、拒绝等想法先入为主,过分的敏感,思想过分纠结、压抑、觉得天生低人一等。
除非确定被喜欢,要不然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3、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退缩,想尽各种办法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唯有自己才会感觉到安全,但这又与时常感到孤独相矛盾,因此就会出现一种恶性循环。
4、如果“内心性格”多于极端,在我们应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进行分析时,该部分的量表分数会偏高。
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病因1、父母的教育方式: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尝试、因为害怕错误而不敢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胆怯、畏惧、退缩等负面想法,这与家庭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子女经常被父母嘲笑、批评、训斥、甚至打骂,这种屈辱感会慢慢被内化。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一、表现特征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伯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样心理(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
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中华勵志網]二、形成原因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回避型人格爱情特征
一、回避型人格爱情特征。
1、回避型伴侣总是避免正面回答问题、避免正面给出承诺。
比如当你们商定未来的目标和规划时,他总是含糊其辞,不会说出任何实质性的、明确的内容,只会说“你定吧,我没有意见”;当你硬要逼他回答“你有什么具体想法”、“你想要什么”、“你有什么目标”时,他就会消极应对,比如借故离开,比如保持沉默到只能由你打破僵局。
2、回避型伴侣不愿投入当下的婚姻,他会沉浸在过去的感情关系中。
这倒不是因为他忘不掉前任,还爱着前任,只是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已经失去的才是最完美、最安全的、最无害的,能够满足他对理想男女关系的幻想。
当下的婚姻对他来说是现实的、有缺陷的,他害怕投入越多被伤得越深,所以会有所保留。
3、回避型伴侣会尽力阻碍两个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他往往会用各种手段,比如生气、挑剔、不讲理、郁闷等反应,试图打消你的意图。
比如结婚前,你如果不怎么了解他的原生家庭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结婚后,当你提出想和他的原生家庭多接触、多沟通时,他就会特别警觉,怀疑你是否另有所图,从而拒绝为你安排。
4、回避型伴侣特别害怕和讨厌你的一些比较“黏人”的言行举止。
比如你希望每天中午的时候,两个人可以用微信互道午安;比如你向伴侣提出这周六能够一整天都陪着你…你的这些在正常夫妻眼中很理所当然的请求,会被你的这个回避型伴侣视为严重越界,他会特别恐慌,并且想法设法拒绝,如果拒绝不了,他甚至会产生出离家出走、离婚的念头。
5、回避型伴侣的处世哲学是:这个世界上,能够靠得住的只有我自己,其他任何人都可能背叛你、伤害你。
在这种处世哲学的影响下,即使你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也会为自己筑起高高的城墙,并且挖一条深深的护城河,让你触及不到他的内心,更触及不到他最脆弱的那一面。
6、回避型伴侣往往想法很消极,习惯做最坏的打算,常常曲解你的好意,让你特别郁闷和失望,觉得他真的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他不敢相信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总是觉得一旦付出了真心,就会被对方抓住把柄,从而受到胁迫或伤害。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有些什么?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有些什么?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很难与人交流,不喜欢被人注意到,不喜欢被人询问自己的私事,不喜欢被人打扰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就是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交回避:回避型人格的人往往不喜欢社交活动,不喜欢参加聚会、宴会等活动,也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喜欢与人相处。
2.独来独往:回避型人格的人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一起做事,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3.内向孤僻:回避型人格的人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善于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4.恐惧焦虑:回避型人格的人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害怕与人交往,害怕被人注意到,害怕被人评价,害怕被人拒绝。
5.缺乏自信:回避型人格的人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配与人交往。
6.避免冲突:回避型人格的人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不喜欢与人争吵,不喜欢与人对抗,宁愿忍受不愉快。
7.消极退缩:回避型人格的人常常消极退缩,不愿意面对问题,不愿意解决问题,宁愿逃避问题。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不仅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回避型人格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克服他们的困难,重建他们的自信和社交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交回避、独来独往、内向孤僻、恐惧焦虑、缺乏自信、避免冲突和消极退缩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还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
回避型人格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帮助患者克服他们的困难,重建他们的自信和社交能力。
7-1.1144 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例分析
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例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内心很想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但自己不敢去,即使别的同学主动找他们玩游戏,他们也是缩手缩脚,听从别人摆布。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即回避型性格异常的萌芽的表现。
一般讲,具有这种性格异常的人,很想与别人交往,但又很怕被人拒绝、抛弃、羞辱,结果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行动上畏畏缩缩。
以上的一些关于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很容易在我身上体现。
在本文中,我将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分析,并相应介绍回避型人格。
1 回避型人格定义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我满足了14567项。
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归到回避型人格的行列里了。
“回避型人格”这个词是在老师的课上第一次听到。
当时,老师讲到有些人很怕别人依赖自己的行为属于回避型依恋,我立刻就把这个词记下来了。
我曾经有过两次经历,我的朋友对我产生依赖,做什么事都希望能跟着我,而我却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并且最后都用了一些不恰当的方式终止了他们的行为。
尽管我的内心很矛盾,不想伤害我的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依赖让我心里产生负担,我会不自觉得躲避他们的亲密行为。
这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我不喜欢朋友依赖我,他们喜欢我、信任我才会想要和我走近,而我也很喜欢我的朋友,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她们的依赖行为,正常人反而都会乐意接受吧。
直到老师上课提到“回避型依恋”,为我指明了方向。
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
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依恋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情感连接和依赖关系。
它来源于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并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在社会关系中持续存在。
在依恋理论中,人们通常将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稳固的依恋模式,表现为个体对亲密关系的信任、安全感和亲密感的积极表达。
而回避型依恋则与之相反,表现为个体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和避免,不愿意表达情感或依附他人。
本文将讨论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避型依恋,其特点是个体回避使用概念式定义或名词解释来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
在分析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依恋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
依恋研究者认为,依恋是一个心理系统,作为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存在。
这个模式由个体的早期经验塑造,决定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如何感受、解释和回应他人的行为。
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是一种独特的依恋模式,它表现为个体对于情感体验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回避和避免。
这种回避不仅体现在口头表达上,也反映在书面文字和其他非口头形式的表达中。
这种回避型依恋的特点源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依恋经历或创伤性的亲密关系经历。
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倾向于避免直接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这可能是因为个体在早期的依恋经验中遭受了忽视、否定或伤害,导致他们对情感的表达和回应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自我保护,他们选择使用概念定义、逻辑推理或其他非情感话语方式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这种回避型依恋的表现形式在不同人群中可能存在差异。
有些人可能直接拒绝或回避谈及情感话题,他们会尽可能把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保密起来。
有些人则通过言语说辞的含糊和模糊来回避情感表达,他们可能使用概念、名词解释或抽象的语言来掩盖真实的感受。
还有一些人则通过逃避社会互动来避免直接面对他人,这种回避可能表现为孤立、自闭或社交回避行为。
名词解释回避型的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无法直接表达情感,个体可能无法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导致孤独感和社交隔离。
理解回避依恋模式的特征与影响
理解回避依恋模式的特征与影响回避依恋模式是心理学中对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模式的描述,它通常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倾向于回避、避免接近和依赖他人的行为模式。
回避依恋模式可以在儿童和成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影响,本文将从儿童和成年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模式。
一、儿童回避依恋的特征和影响儿童回避依恋模式通常表现为对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冷漠和避免亲近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和影响:1. 冷漠和独立性:回避依恋的儿童往往不太主动寻求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他们更倾向于独立处理问题,对父母的依赖需求较低。
2. 情感压抑:这些儿童通常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他们可能学会隐藏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对父母的情感互动持有冷漠的态度。
3. 社交障碍:由于对亲密关系的回避,这些孩子在社交环境中可能表现出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
他们可能不太擅长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
4. 自我保护机制:回避依恋的儿童往往会建立一些自我保护机制,以防止受伤害。
他们可能会采用逃避、隐瞒和抵触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二、成人回避依恋的特征和影响成人回避依恋模式通常表现为在亲密关系中难以表达情感和依赖他人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征和影响:1. 远离亲密关系:回避依恋的成人倾向于远离亲密关系或避免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
他们可能更喜欢独立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亲密关系感到压抑和束缚。
2. 渴望独立:这些成人通常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工作和事业上追求成就感,而不是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
3. 冷漠和难以信任:回避依恋的成人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持保留态度,他们可能不太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很难相信他人对自己的感情。
4. 恐惧和逃避: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不安全感,回避依恋的成人可能会有逃避和回避的倾向,他们可能不敢面对问题和困难,选择逃避和回避。
总结起来,回避依恋模式在儿童和成人中都会产生特定的特征和影响。
儿童回避依恋可能导致情感的压抑和社交障碍,而成人回避依恋则可能导致亲密关系的冷漠和难以信任他人。
社交恐惧之——回避型人格
社交恐惧之——回避型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
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社恐系统脱敏法则:1)实在严重的,建议就医,接受心理治疗,并根据医嘱服药;2)要进行认知纠正,不要固守现在的消极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你必须用新的好习惯来覆盖现有的消极模式;3)学会调动情绪,除了2中的认知纠正外,要让自己能够保持一种愉悦的情绪状态,或振奋或平和的都可,总之不要是满脑子的低落伤感和胡思乱想;另外要心怀憧憬,不要让心里只剩下麻木与现实的苍白痛苦;4)每天坚持身体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要坚持,即使没有兴趣即使状态不佳或有懒惰思想和杂欲的干扰,也要强迫自己专注坚持规律的运动;5)坚持每天学习,热忱而投入,以及定期旅游,学习和旅游可以帮助你拓宽视野探索新的东西,从而看到生活不一样的更好可能;6)试着去去参与去交友,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封闭和孤僻,要去社交场合,你必须得经历初期突破舒适圈的痛苦;7)不要太虚荣和在意面子,更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太完美主义,你去和外界接触,收到更多的成功愉快体验,才能拥有更多自信的后盾才能帮助你脱敏,如果只是貌合神离地走个形式,而内心仍旧抱着对抗和遮掩的心态不肯放开,收到的都是消极体验,那也只会是增敏而已。
回避依恋型人格
回避依恋型人格
回避型依赖人格也就是既有回避型人格的问题,也有依赖型人格的问题。
很容易出现
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不稳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我的形象以及定位特别不稳定。
回避型人格的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当中,特别是亲密关系当中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可能拒绝亲密的关系,甚至没有亲密关系的需要,往往表现的很冷漠甚至冷酷,缺乏对生
活的兴趣以及追求,总是在生活当中回避过多的亲密接触,会在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朋友关系当中受到很多挫折。
至于依赖型人格问题,主要是病态的人格特点,主要是
患者显著的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自我的形象比较差,甚至温良驯服,不爱竞争,避免人
际冲突,总是想依赖别人。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测试
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测试1、什么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回避型依恋人格和焦虑依恋型人格一样,是一种特殊的依恋型人格,当然也是一种异常的人格类型。
回避型依恋人格就是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依恋型人格。
回避和依恋这两种表现特征看似矛盾的人格重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回避依恋性人格。
这类人往往也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既想依恋自己亲近的人,但是,依恋,又会带来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最后又只能通过回避的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但回避又会让他们非常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回避依恋性人格者非常的难受,甚至会出现其他的精神障碍或者人格异常。
2、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特征(1)依恋特征: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往往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有着非常依恋的心理特征,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十分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自己被亲近的人稍微忽视,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和痛苦心里。
他们渴望能和自己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但这往往是不现实的。
如果他们和自己亲近的人稍稍分离。
很容易面临情绪崩溃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而他们不能正确的解决自己内心中的这种情感和人格问题,久而久之,产生的后果也可能会比较严重。
(2)回避特征:虽然回避型依恋人格者,恨不得每时每刻都粘着自己亲近的人。
但因为他们内心极度敏感,一点小小的隔离变会让他们非常的痛苦。
但是他们处理这种痛苦的方式却是赌气和回避。
盲目的认为只要自己一言不发,沉默不语就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从而使对方关注自己。
有时候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大多数时候,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只能独自承受回避带来的更大的痛苦。
3、回避型依恋人格怎么改善(1)经常陪伴: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最主要的特点还是依恋。
所以在日常相处中,如果他把你当做最亲近的人,你一定要多多的陪伴他。
让他能够印证自己内心的想法,觉得你是一个真正能够依靠的人。
给他鼓励、陪伴,让他在日常相处中建立起安全感。
(2)注意关注他的情绪: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回避型依恋人格好友的情绪。
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回避型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依恋类型。
当婴儿被成年人不情愿地照顾时,他们会形成一种回避型依恋,成年人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敌对或排斥,而不是养育和爱。
这样的婴儿学会了远离他人,而不是发展亲密、信任的关系。
等到童年时期,回避型儿童倾向于淡化或忽视自己的情感脆弱,对他人也更挑剔。
而体现在恋爱中,回避型人格更是会屡屡碰壁。
恋爱中回避型人格的思维具体表现为:1⃣️担心你的伴侣太爱你了,当他们流露出他们的情绪时,你会感到不舒服。
2⃣️对你来说,充满感情或脆弱是很困难的,你很难接受别人的支持或信任他们。
3⃣️你可能有很多秘密,但你不会告诉你的伴侣,比起你的伴侣,你需要更多的空间。
1990年,依恋专家金·巴塞洛缪(Kim Bartholomew)提出了一种看待依恋风格的新方法。
她注意到,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总体判断可能是相对积极的,也可能是相对消极的。
巴塞洛缪最重要的理论观点之一是,她认为回避型依恋比大多数研究人员之前意识到的更为复杂。
1⃣️一些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希望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的关系,但同时又害怕被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真的很想接近,但他们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们害怕受到伤害。
在怀疑自己的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做最坏的打算。
换句话说,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负面的看法。
巴塞洛缪称这种类型的回避型依恋为恐惧回避型。
很多表现出恐惧回避型的人在回避亲密关系上得分很高,因为他们对被抛弃的焦虑也很高。
对于被抛弃的焦虑阻止他们接近他人,即使他们想接近。
因此,他们在亲密的伙伴关系中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免受来自于他人的拒绝。
2⃣️另一类表现出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是那些真正喜欢自力更生而不是与他人亲近的人。
他们喜欢自己,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们。
对他们来说,亲密并不值得付出努力,他们很高兴能够自给自足。
巴塞洛缪称这种类型的回避型依恋是轻视回避。
表现出轻视回避型的人不会担心被拒绝。
由于自力更生,不关心他人的看法,他们对被抛弃的焦虑很低。
回避性依恋人格
回避性依恋人格
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
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
逃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
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
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来说我会从4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第1,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什么特征表现?第2,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第3,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话,你应该要怎么跟他相处?第4,如果你自己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你应该要怎么进行调整。
我们先来看第1部分,回避型依恋人格有什么特征表现。
在正式讲解之前,可能有些人并不知道依恋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先简单解释一下,所谓依恋,指的是婴儿和她的养育人之间,一般是父母,所形成的一种感情上的联结,这种联结模式形成了之后,会影响到婴儿长大之后的行为。
依恋理论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提出来的,约翰·鲍比发现,婴儿和养育人之间的依恋模式分成了安全和不安全两种。
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就是来源于小时候的不安全依恋模式。
一个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人和他分开的时候,并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像有些孩子,一旦母亲离开就会哭个不停,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就不会抗议,也不会太多的去表达伤心或者焦虑,等到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他也不会自发地去寻求亲近,而是持续保持自己和母亲之间的距离,大多数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和陌生人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偏爱,也就是说母亲和陌生人在他们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母亲在或者不在,对于他来讲都没有什么影响。
这个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慢慢长大,在没有更深刻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下,自然而然的就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回避型依恋人格有这么几种典型表现。
第1,这种人格的人,对待感情她们经常会感到矛盾,既渴望独立又渴望依恋,既害怕被抛弃也害怕被控制,在关系中的表现总是摇摆不定,若即若离,让人摸不准。
他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得到爱和回应,而且一旦陷入爱情之中,也会对他的另一半深深的沉迷,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一旦自己追求的对象积极回应,向自己表达感情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排斥和不安,当关系过于紧密的时候,有的时候甚至是关系一旦确定,他们就想要逃离,想要淡化这个紧密的连接,比如会跟身边其他朋友或关系对象说:“我们的关系其实还没有那么认真”;“其实我也没有那么喜欢ta”。
他们内在的声音会说:“你不需要任何人。
”“不要投入太多感情,不然你只会感到失望。
”女人会告诫自己说:“你们男人都一样靠不住”“你们男人都是自私的”,而男人也会暗暗的提醒自己:“女人总是试图诱惑你,你不要轻易相信她,被她控制住。
”即使亲密关系的对象有完全正当的情感需求,回避型依恋人格也会感到对方要求太多,总是无理取闹,并且会说“生活中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呢,怎么能让感情的事情消耗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呢?”,即使自己认为关系发展顺利的时候,内心依然会常常产生的一个对白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护自己,别在关系中受伤。
”第2种表现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在面对分离或丧失的时候,比如吵架即将要分手的时候,他们更善于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问题上。
他们的痛苦和难过往往无法被当时的自己觉知,因为他们习惯性否认自己的脆弱性,即使他们觉得需要寻求伴侣的支持时,也会更多的使用间接策略,比如暗示,抱怨和生闷气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第3种表现是,这种人格的人,他们常常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一个更加努力,更成功,更有社会价值的人。
他们不会去坦露自己的脆弱和挫折,对自己的孤独和被边缘化的体验也常常感受不到,而是保持专注的去获取更多的成功,可以让自己不需要别人,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体会痛苦。
第4种表现是,回避型依恋的人格特质会让一个人过度的专注自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别人的感受和兴趣。
他们会发现很难向伴侣透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面对争论,冲突和其他压力情况的时候,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根据成人依恋专家Phil Shaver和Mario Mikulincer的说法,回避型伴侣如果无法自我觉知,他们通常会对自己的看法过于积极,对其他人则保持着一种消极的、愤世嫉俗的态度。
这是一种高自尊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这种高度自尊的状态其实是防御性的,是为了保护脆弱的自我。
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非常容易体会被轻视,被否认,和被抛弃。
在关系中,他们也非常容易被拥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伴侣伤害。
这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第5种表现。
总而言之,许多在生命早期受到伤害的人,都感到对爱情有一种极度的渴望,这其实是潜意识里他们试图弥补自己在童年时代所缺乏的稳定的爱和持久的温暖。
但是一旦他们真的动了情,一旦他们觉得自己陷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容易患得患失,陷入对失去这份爱的恐惧感中,而这个可能性会迫使他们回到自己小时候曾体验过的痛苦境地。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会无意识地退缩,或者开始隐瞒自己的伴侣特别喜爱的那些品质。
那这种人格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第2课里我们讲过,经过上亿年的进化,人类婴儿依赖他们天生的敏锐觉察力才得以存活下来。
当婴儿不能感到安全的时候,他们会调整和压抑自己的需求,来适应这个不安全的养育关系或者生存环境,这个可以理解为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是你对于一个你感觉总是靠不住的人,你会让自己不再去依靠他,因为对你来说,不断依靠一个并不能真正被依靠的人,轻则会耽误事儿,重则会带来愤怒,痛苦,失望,悔恨,羞耻这些负面情绪,甚至伤害到你的存在感,越是你不得不保持亲近状态的人,就越是能在他们靠不住的时候伤害到你的根本安全感,你只有停止去依靠这个人,你才会感到更安全,更稳定。
之所以说这个比喻不太恰当,是因为婴儿和你还不一样,婴儿太弱了,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养育关系多么不安全,他们依然需要依靠那个养育人才可以存活。
这种依附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婴儿和养育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且不可改变,养育人的否认和忽视都会让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人格。
比如养育人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生活时,指责和怨恨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回避型依恋人格会更容易体会到羞耻,仿佛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自己的需求都是给别人添麻烦,大多数时候这些孩子会更早学会懂事,学会乖巧,以至于成年后他们更容易看起来非常独立,甚至很能干,但在感情中却总是承受痛苦。
再比如养育人习惯否认自己的情绪,缺乏自我关爱,因此对孩子的需求,尤其孩子表达的情绪信号反应迟钝,当孩子脆弱需要关怀的时候,他们很难注意到并作出回应;在临床工作中也有大量研究发现,这一类养育人常常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受到其他毒性压力的伤害等。
再比如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就会非常明显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信号,通过闹觉,挑食,大哭,怕生人,难以融入新环境等等来表达自己的安全感匮乏,这些信号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养育人无法无视,这会让他们更容易陷入抱怨的痛苦之中,觉得怎么自己这么倒霉养了“不省心”的孩子,将自己的痛苦归罪于孩子的需求。
当一个孩子的需求被准确的理解,被及时的回应,在遇到挫折时他们的痛苦/恐惧情绪可以被父母感知,他们自己想要做出的尝试可以被真诚的鼓励,平静的引导,ta就拥有了安全的依恋模式。
这让他们在人生初期体会到强大稳定的安全感,也因此可以全然真实的存在于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中,对于他们来说,亲密的就是安全的。
反过来说,当安全依恋不能建立的时候,情绪表达和心理需求就被压抑和扭曲,这时亲密的就是不安全的,只有在心理上情感上保持一些距离,比如不能耍赖,不能撒娇,不能不乖,要吞下委屈,忍住渴望,才能一直表现为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而那些不能被父母接受的情绪和需求就不可以表达,必须回避。
反复多次这样的经历之后,自己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也保持了疏远和回避。
回避型依恋的小孩因此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爸妈不亲近,不会撒娇,事事努力,即使有什么需求也都不会去麻烦爸妈,但成年后,尤其是进入亲密关系和他人共建家庭后,经常感到痛苦和困惑,对于他们来说,朋友或伴侣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不理解,甚至喘不过气来。
当自己被生活挑战,实实在在需要去体会和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又往往是极其陌生和可怕的。
这便是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形成原因。
如果你的关系对象是与回避型依恋人格,我有这5点建议给到你:第1点,去留意到他的情绪,当他让自己情绪封闭起来,忽视你的感受和表达时,这意味着ta体会到了焦虑,并在试图压制自己的情绪体验。
我知道虽然很难做到,但是你需要去了解,他的情绪感受,说到底这是他自己的人格状态的显现,并非是你的需要/情绪/想法值得不被看到,不被好好对待,要清楚的知道,他的行为和反应不是针对你的。
第2点,请记住,虽然他会否认,但是回避型依恋人格者会害怕强烈而痛苦的负面情绪。
如果这个人在谈话中关上了心门,或者你发现对方变得过于聪明,用强大的逻辑和理论来说服你,拒绝回应你的感受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他现在内心深处是有很强大的对害怕和痛苦情绪的,那就不要再尝试对他表达了,时机不对,你可以换个时间再试试。
第3点,如果他需要离开你,请一定不要去抓取他。
这会让他跑得更快,你需要给这个人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可以在自己的安全空间中,重新感知他到对你的思念,和因为见不到你而有的焦虑感受。
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够调节自己的痛苦情绪,必要的时候,你可以求助于生活圈中让你信任的支持者,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你的心理咨询师。
第4点,了解自己的需求,你需要意识到如果你在关系中需要很多很多的亲密感受的话,对方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伴侣,即使他有很多其他吸引你的优点,你也需要做出取舍,在必要的时候懂得放弃。
最后一点也是最有难度的一点,就是让自己去学会与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交流方式,这必须是一种平静的,温和的,并且只看到对方的交流方式,你尽量少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尤其是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对对方的愤怒和失望等,而是只表达你认为他的感受,并说明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然后再真诚的寻求对方的回应。
他如果否认的话,也不要让自己的痛苦情绪爆炸,不去指责和抓取。
这种沟通方式帮助他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个人意识,从根本上帮助他更多的体会和表达自我的情绪。
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人格,你可以做些什么来调整呢?如果你拥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你很可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但是,你可能曾在工作中得到反馈,失去关系或者被你的伴侣拖去寻求心理咨询,而这些在生活中得到的反馈让你间接感到,或许你很容易回避强烈情绪,和他人保持距离。
如果你有兴趣改变和调整的话,可以尝试这5种方法:第1,先开始练习阅读其他人的情绪,然后与他们(或信任的知己/咨询师)核实,看看你对别人情绪的解读有多准确。
第2,当其他人对你表达负面情绪时,请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坚持倾听。
你可能感觉浑身不舒服,想要反击,想要完全否认对方,或者想要逃跑。
我鼓励你不要这样做,通过回馈对方对你所说的内容,来向ta展示你可以理解他们,表达完你的理解之后,一定忍住了不要通过说“但是”来反击对方,然后再强行植入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