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综述
对 于宽恕 ,一直 以来都 有许 多不 同的理解 和分 类 , r nr Ta e 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 型:角色期 待宽 i 恕 、利 己的 宽 恕 和 内 部 的 宽 恕 ;E r h 将 宽 恕 分 ni t g 为报 复性 的宽恕 、压力 迫使 下 的宽 恕 以及无 条件 宽 恕 ;Magr 将 宽 恕 分 为 对 他人 的宽 恕 和对 自 己 ue 则 的宽 恕 ;Mc ul g C luh则将 宽恕分 为倾 向性 宽 恕和 状 o
中图分类号 :G4 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7 - 0 (0 2 0 -150 6 25 9 2 1 ) 1 6 -2 4 0
宽 恕这一 名词 ,贯穿 了人类从 古 至今的文 化和 生 活 。对 其 的研究 ,历经宗 教 、哲 学 ,直 到上 世纪 经 由品德心 理 学 的 角 度 ,发 展 到 如 今 的 宽 恕 心 理 学 ,走过 了漫长 的道路 。本 文是从 心理学 角度对 宽 恕 的 内涵 、研究 现状 、前景 等进行 了综述 。


宽恕 的定义
收稿 日期 :2 1 - .2 0 11 1 0
作者简介 : 梁嫒 (96 ) 18 一 ,女 , 黑龙江大庆人 ,硕士研究 生 , 从事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张红兵 (92 ) 男 ,山东 1 一 , 8
菏泽人 ,硕士研究生 ,从 事心理健康教 育研究 。
BA JA G JN IN I N IG Y WE H A U N U
2 1 第 1期 0 2年 ( 总第 9 7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ORDER B ECONOMY AND CUL TURE
N . . O1 o 12 2 C nn . o9 , edN.7 e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阶段。翻 在暴露阶段 ,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 上 ,指出 ,与人 口学变量 、共情 、宗教性 、社会 由冒犯事件所 引起 的消极情绪 ,如悲伤 、气愤 、 愿望相 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 愤怒 、焦虑等 。在决定阶段 ,被冒犯者为 了摆脱 用 ,其研究 也证实 了这一结果 。t而最新 的对此 l 0 ] 这种消极情感状态认识到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他 的研 究 是 N r (0 7 对 12名葡 萄 牙大 学 生 的 eo 2 0) 5 们开始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 。 研 究 ,结 果 也 与 以上 的结 果类 似 ,大五 人格 模 型 在操作 阶段 ,被 冒犯者开始 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 中的神经质与持久的怨恨呈正相关 ,与宽恕倾 向
料 ,可 以看 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 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 ,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 量的研究 ,并取得 了一定 的成果 。本文试 图对宽 对侵犯者产生共情 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 ,该
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 ,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 过程降低 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 的动机 ,增

宽恕一词源于宗教 ,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 久 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憎恨和恐惧 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 中解脱 出来 ,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
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踟 在心理学界 中, 对宽恕 过程。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 同的理解 ,至今 ,心理 宽恕的理解不 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 了三个基本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5 6 2期
2 1 年第 7 01 期
总第 83 0 页
・ 论研 究 ・ 理
宽恕与人格特征关 系的研究综述

中职生宽恕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中职生宽恕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

2 . 中职生宽恕水平的特点。
表1 不 同性 别 、是 否 独 生 子 女 中职 生 宽 恕 水 平 差 异 比较
( M ±S D)
在: 从研究视角来看 , 宽恕研究大都是从宽恕他人 的角度展 开的 , 宽恕 自己作为宽恕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 却没 有得到应有 的重视 。从研究对象来看 ,存在两种明显的倾 向:一是早些时候大部分的宽恕研究是以正在接受心理治 疗的患者为被试 , 缺乏对普通人宽恕心理的研究 ; 二是 当前 无论 国外还是国内对宽恕的研究 ,绝大部分都是以大学生 为研究对象 ,国内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是以大学生为研 究对象。中职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 , 是产生心理 困惑 、 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 宽恕的研究必然从对大学生 、 成人扩 展到了对青少年,对 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宽恕状况进行 深入探讨也 日益显出其现实意义。
p <O . 0 5 , p< O . 0 5, p <O . 0 0 1
由表1 可知 , 宽恕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男生 的宽 恕水平均高于女生 , 两项 比较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 宽恕水平 不存在显著 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四、 讨 论
1 . 中职生宽恕水平的总体状况 。 本研究采用H e a r l a n d 宽 恕量表测查 了许 昌卫生学校 中职生的总体状况 , 结果发现 , 中职生宽恕 自己和宽恕他人水平总体较高。多数心理学家 研究证实宽恕水平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 中呈现上升趋势 , 但也有部分研究指出青春期阶段 的孩子 ,接触 到的是来 自 教师的不停的说教 , 反复强调学 习, 淡化人际关 系, 一心埋
问题 提 出 国 内外 有 关 宽 恕 的 研 究 己经 得 出 了 一 些 有 价 值 的结 论, 但宽恕研究并不成熟 , 还存在一定的局 限性 , 主要表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宽恕心理研究概述

系的和谐 是最主要 的价值取 向 。根据文化心理 学的观点 , 心理 和文化是相互渗透 的 , 人们的认知 、 感 、 情 动机和行为 的形成和产 生是 由其生活 的文化世 界塑造 的 , 人们 的人格 、 思维方式 、 感觉和 行动无不有着文化 的烙 印。
另有研 究发现具有 高共情特 是指设身 处地地感 受他人 当前情绪体验 的一种心理倾 向。M C l u h c ul g 等研 究发现 , o 对被试 者进行共情教育 和宽恕的临 床 干 预 , 果表 明共 情 与宽 恕 问有 着 密切 的关 联 。We e 指 结 ir n 出, 共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 出报复还是 宽恕 的决定 过程。
般来 说 , 宽恕包括三个层 面 : 宽恕他人 、 宽恕 自己与寻求宽
恕 目前 , 。 心理学一般将 宽恕定 义为 : 宽恕涉及到两 个人 , 中 其

个人在心理 、 情感 、 体或道德方 面受到另一个 人 的深度 而持 身
久的伤害; 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 、 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不再
关 键 词 : 恕 宽 恕 干 预 心 理 健 康 宽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DOI1.9 9 .s. 7 ~ 1 1 0 00 . 5 :03 6  ̄in1 2 8 8 . 1.50 s 6 2 0
1 宽恕的内涵 宽恕不仅是我 国传统伦理学 的重要 内容 、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 德之一 , 也是 西方基督教 文明的核心思 想 。现代 汉语词典》 《 对宽 恕的解释是宽容饶恕 , 宽容指心胸宽广能容人 、 有气 量 ; 饶恕则是 指免予责备或惩罚u 。英汉词典 中的‘og e es一般被译 为“ ' ri n s” f v 宽 恕” 其 意思是停止对他 人的愤怒 、 , 责备 或惩罚 , 与汉语 中“ 原谅 ”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邯郸市大学生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二级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级:应用心理专业2008本科姓名:牛潇潇指导教师:董好叶1 前言1.1 研究意义1.1.1 理论意义本研究对象是邯郸市在校大学生,研究继承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研究模式,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关于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分析二者的影响因素,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继承并拓展了前人的研究,完善了相关理论体系。

1.1.2 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邯郸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宽恕水平的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二者在性别、年龄、年级、文理科、是否独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自我宽恕水平进行合理干预,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我宽恕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道德建设。

1.2 文献的收集在确立论文题目后,为了更好的撰写论文,通过中华知网、万方、读书秀等收集了与自我宽恕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有关的文章,收集到的文章包括各种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还有同学帮忙收集的一些文献。

这些文章不论发表的时间如何,但对于我完善有关自我宽恕和主观幸福感的知识体系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2 正文2.1 国外自我宽恕水平的研究一直以来,宽恕被认作是宗教的研究内容,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宽恕被列入心理学研究范畴才被人们所接纳。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国外关于宽恕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对自我宽恕概念的界定Mauger(1992)等人最先根据宽恕对象的不同,将宽恕分为宽恕他人和宽恕自己两类。

宽恕自己,即自我宽恕,前提假定自己为冒犯者,受害者既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但宽恕行为的实施者是自己,也就是说自我宽恕的过程是一种内部动机变化的过程[1]。

Enright(1996)在宽恕的咨询疗效与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自我宽恕是“个体在面对自己的、已认识到的错事时主动放弃对自己的不满,并给予自己同情、宽大和关爱的过程”[1]。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概念 . 为 “ 恕倾 向是 指基 于个 体 特性 的 因素 . 认 宽 在被 侵犯 时 , 个体 会 以一 种善 意 的 、 慈 的方 式 来 中止 自 仁
今 ) 在第 一 阶段 , 国和 欧洲 的 心理 学家 和心 理健 康 。 美
专 家偶 尔 论 及 宽恕 现 象 . 例如 皮 亚 杰 和 B h e n分 别 论 述 了宽 恕能 力 是 如何 随着 道 德 判 断水 平 的提 高 而 发 展 的 .i isi Lt nk 也最 早试 图描 述人 际 宽 恕能 力 的情 感 w 结 构… 第二 阶段 . 以 E f h 为 首 的一批 心 理学 家 在 n gt i
健 康 和治疗 领 域研 究 的热 点 恕在西 方 心理 学 领域 宽 的 发 展 主要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早 期 的 宽 恕 研 究 阶 段
( 9 2 1 0至 13— 9 0 和 18
作 为一 种 人格 特质 .宽恕 表现 为在 不 同时 间 、 不 同人 际情 境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共 同 的宽 恕 侵 犯 行 为 的 倾 向 。R b r 最早 提 出 了宽 恕倾 向( riig es 的 o et s f gvn n s) o
宽恕心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 会 驰 . 明 霞 吴
摘 要 : 恕是 近年 来 心 理 学 领 域 的研 究 热 点 当前 研 究 者 对 宽 恕概 念 的 界 定 主 要 有 两 种 观 点 , 宽 即状 态 宽 恕 和 特 质 宽恕 .
对 宽 恕 的 影 响 因素 及 其 积 极 功 能 的 实证 研 究进 行 了 系统 总 结 。提 出未 来研 究 的 重 点 应 包括发 展 宽 恕 的 概 念 、 完善 研 究
目前 学 术 界 对 宽 恕 的 理 解 尚 不 统 一 . 是 根 据 性 但

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宽恕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床心理学家已出版了不少个案研究 , 表明宽恕的干预在临床上 是 很 有 助 益 的 [2]。 许 多 人 声 称 , 当 试 图 帮 助 人 应 对 困 难 经 历 时 , 宽恕是一个合理且值得努力的目标 。 这些临床医生和研究 者认为帮助来访者学会宽恕比只是应对伤害的结果对解决各种 困难和提升总体幸福感更有用 [3]。 目前 , 宽 恕 作 为 积 极 心 理 学 的一部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题 , 日益展 现 出 它 的 理 论 价 值 及 应 用 潜 力 。 在 近 30 年 里 , 社 会 学 家 和 实 践者对宽恕及其能够提升个人幸福感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潜力越 来越感兴趣 [4]。 这种兴趣的增加部分是因为 有 证 据 显 示 宽 恕 能 够成为用于广泛人群的有用的咨询工具, 包括解决物质滥用、 癌症患者及婚姻关系破裂等问题 [5]。 大学生 宽 恕 状 况 与 心 理 健 康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 在当今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问 题中 , 由人际关系困难引发的问题占据显著的位置 。 引发大学 生人际困难的事件往往并不是很严重 , 但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 能容忍他人的错误 , 产生报复心理 , 最终使得小问题往往引发
2 SCL 10

及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

!"# )* -.
01 2
2.3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宽恕总分与综合幸福问卷的生活满意 、 正性情感 、 生命活 力 、 健康关注 、 利他行为 、 自我价值 、 友好关系 、 人格成长等
1.2 方法 1.2.1 工具 ① 《 中国 -Mullet 宽恕问卷 》 (The Chinese-Mullet Forgiveness Questionnaire CMFQ ), 该 问 卷 来 自 2004 年 傅 宏 发 表 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Psychology 上 的 论 文 《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the disposition towards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 A Chinese perspective 》。 此问卷共有 16 个项目用以测量中国人的 宽 恕 行 为 , 记 分 为 17 级 , 得 分 越 高 宽 恕 水 平 越 高 。 其 内 部 一 致 性 系 数 ( Cronbach ’s Alpha ) 为 0.85 。 ②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SCL-90 ), 在 个 体 心 理 健 康 状 况 的 调 查 中 , 采 用 临 床 上 广 泛 应 用 的 症 状 自 评 量 表 ( The Self -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 , 90 ), 简 称 SCL-90 。 采 用 1 ~5 级 记 分 , 得 分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比较
男生 ( n =1 0 9 ) 女生 ( n = 1 7 0 )
M s D M ∞
1 . 研 究 对 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 随机 取样, 以某 大学 四个 年级的学生为研 究对象 , 发放了3 0 0 份 问卷, 有 效问卷2 7 9 份, 有效率为 9 3 %。 其 中, 文科生 1 7 3 人, 理科生 1 0 6 J  ̄ ; 男生 l O 9 A, 女生1 7 0 j k , ; 大一学 生4 2 j k , 大 二学生8 8 A, 大三学生7 3 人, 大四学生8 6 人。
2 . 研 究工 具
文科 ( n = l 7 3 ) 理科 ( n =1 0 6 )
M M s D
躯体化 8 . 4 5 8 . 5 9 6 . 1 l 6 . 4 4 2 . 5 9 * 6 . 9 2 6 . 9 l 7 . 1 9 8 . 2 4 -0 . 2 8 7 强迫症状 l O . 9 1 6 . 9 8 8 . 6 7 6 . 1 8 2 墙0 ¨ 9 . 3 6 6 . 3 0 9 - 8 5 7 . 0 5 — 0 . 6 0 4 人 际敏 感 1 O . 9 1 6 . 9 8 8 . 6 7 6 . 1 7 2 . 8 0 * 9 . 3 6 6 . 3 0 9 - 8 5 7 . 0 5 — 0 . 6 0 4
状 自评量表 ( S C L 一 9 0 ) 由N e o n 于1 9 7 5 年 编制 , 之 后国内王征宇
对本量表 进行了本土化修订, 其信度、 效度 都比较 高, 之后 的应
用也证实了其科 学性 。 本量表 由9 0 个项 目组成 , 包含 如思 维、 情 感、 行为、 人 际关 系、 生活习惯等精神病症状 学内容 , 采用 五级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心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也 证实 了宽 恕 因文化 差异 而有 所差 别 的观 点 , 该 研 究 生普查 时 实用 、 简便 且有 价值 的量 表 。 还指出 , 大 学 生 所 理解 的宽 恕 是个 体 认 知 、 情 绪 和行 2 . H e a d l a n d宽 恕量 表 为 发生 r从 消极 到积极 的一 系列 转化 , 并 且 最 终原 谅 了对方 的过 错 , 不 再做 出任 何报 复 的行为 。 该量表 由 H e a r t ] a n d编 制 , 包 括 宽 恕 他 人 和 宽 恕
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因素之一 , 对个体 的生活和成长 具有非 常重 要 的 意 义 。本研 究 主要 从 品德 与社 会 认 知的角度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 寻求对大 学生 更有 效 的宽恕 干预途 径 , 以期 帮 助 大学 生 实 现 内
心 和谐 , 预 防相 关 心理 障碍及 精神 疾病 的发 生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二) 研 究 工 具
1 . 症状 自评 量表 ( S C L一 9 0 ) L . R . D e r o g a t i s 于 1 9 7 5年 编 制 的《 症 状 自评 量 表
系列 复杂 的亲 社 会 动 机 转 变 的 过程 ¨ 。赵 敏 和 寇
或 面对 中国大 学 生 所进 行 的 开放 式 访 谈 研 究 的结 果 ( S C L一 9 0 ) 》 是 进行 心理 健 康 状 况鉴 别 及 团体 心 理 卫
表 1 宽 恕总分与 S C L一 9 0的 相 关 分 析 表
正相 关 ; 而 自我 宽 恕 的失 败 则 与 抑 郁 、 焦虑、 不信任 、 低 自尊 和社 会 内 向性 有 显 著 的正 相 关 J 。 我 国 胡 三 嫂等 人 的研 究 也 发 现 了大 学 生 的 宽 恕倾 向 对抑 郁 具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 07 。 .9
2 2症状 自评 量 表 (C 一9 ) . S L 0
S . e =422 得分分布的偏度是 0 0 1偏度的标准差等 t Dv . , d 8 .8 ,
于 0 13 峰度为 一0 33 峰度标 准差 等于 0 25 .4 , .4 , . 。因为众 8
第 1 卷第 4期 1
20 年 l 09 2月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a f a g a g P lt h i o r lo n g n oye n c n Hu c
V 1 1 . 0 . 1 No 4 D c.o 9 e 20
大学 生宽恕 水平 与心理 健 康 的相关研 究
在个体心理健康状况 的调查 中, 大多采用 临床上广 泛
收 稿 日期 :09 0 2 20 —1 —1 基金项 目: 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B I X U 04 阶段性研究成果。 S XZ  ̄ '1 ) / 作者简介 : 徐晓娟 . 。 女 盐城师苑学院讲师。

2 ・ 5
徐 晓娟
( 城师范学院, 苏 , 盐 江 盐城 ,20 1 245 )
摘 要: 目的 : 了解 当代 大学生宽恕水平状况 , 并研 究与心理健康 状况的 关 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提 供依据。方 为
法: 用宽恕倾 向量表、 症状 自评量表(C 一9 ) S L 0 分析 男、 大学生和文 、 女 理科 大学生的宽恕行 为的特点 以及与心理健康状 况
岁 , 均 年龄 2 平 o岁 。
2研 究 工具
2 1 恕 倾 向量 表 .宽
量表选 自 R a .r n ynP Bo 所写的{ esr gI id aDf w M au n dv ul i i n i -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

宽恕心理学相关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外心理学界有关宽恕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阐述。

主要包括对于宽恕的界定、影响宽恕的因素以及宽恕的模型。

最后提出了当前宽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及对未来宽恕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宽恕;共情;宽恕模型;自我宽恕一、宽恕的概念宽恕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受到特别重视,但宽恕的内涵在两种文化中不尽相同。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东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个人修身养性、道德升华的必要条件;而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强调宽恕是一种爱,是“上帝的指示”。

心理学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对宽恕进了界定。

north[1] 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出发,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了对冒犯者消极的情感和判断,并用理解、同情和关爱来对待对方的过程。

enright及其同事进一步补充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认知,情绪,行为三方共同作用。

mccullough [2]等人则以共情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基于对冒犯者的共情产生的一系列动机变化过程。

二、宽恕的影响因素(一)人格对宽恕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宽恕受人格特征的影响。

brown[3]通过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

张登浩等人的大七人格与宽恕各维度关系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三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二)共情对宽恕的影响。

共情,即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zechmeister等[4]采用叙事法进行研究,发现共情特质高的受害者对冒犯者的归因和描述较为积极,产生的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冒犯者。

(三)责任归因对宽恕的影响。

宽恕的责任归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理解。

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

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20/No.6心理学研究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薛艳[摘要]本研究以当代青少年青春期宽恕发展的特征为切入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对处于青春期三个阶段的35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处于青春期不同阶段的青少年宽恕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归纳青少年应对人际冲突时宽恕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研究宽恕对缓解青少年人际冲突产生的影响机制,构建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干预对宽恕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进而探讨以宽恕为导向的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的作用模式。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少年宽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青春后期的青少年宽恕水平最高,青春前期、青春中期的青少年宽恕水平次之。

2.宽恕干预在减少青春期人际冲突中具有显著作用。

3.青春前期是对青少年实施宽恕干预的最佳时期$ 4.干预导致了对宽恕内涵的认知变化、对冒犯事件的情感体验变化和处理冒犯与冲突的行为变化。

5.影响干预有效性的因素包括他人期待、社会规范、社会与人际和谐。

[关键词]青春期;不同阶段;人际冲突;宽恕发展水平;质性研究一、问题提出在当下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处于青春期的大中学生难免面对各种人际冲突,成为人际伤害中的受害者或冒犯者。

我国青少年青春期人际冲突的现状令人担忧,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个体层面,人际冲突有可能会引发愤怒、抑郁等身心健康问题,甚至更严重的心理危机如自杀等;而在群体层面,则有可能升级为校园暴力,甚至更加恶性的伤害事件如投毒等;此外,有一些特定专业(如:医学)的大学生毕业工作之后,还会面临当前社会医疗、教育、公共管理等领域人际矛盾突出、伤害事件频发的现状(朱婷婷,2014)。

心理危机在青春期的不同阶段主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青春前期(11—13岁",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的频繁冲突(如与父母争吵)。

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自己觉得已经长大成人,应享受成人的一切权利,而父母却仍把他们当成孩子,未充分给予所需要的自由,与父母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成人的权利和自由。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

宽恕的心理学过程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宽恕的过程,并介绍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

宽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行动表达。

在认知重构阶段,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产生了负面情绪,并且意识到宽恕对我们自身的好处。

在情感调适阶段,我们需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

决心放下阶段是宽恕的关键,我们需要下定决心真正地放下对他人的怨恨和伤害。

最后,在行动表达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与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宽恕之意。

宽恕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同时,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对方是否表示悔意以及与对方的关系也会对宽恕的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对方是我们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我们可能更容易选择宽恕。

宽恕的过程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宽恕可以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

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交关系,增进亲密关系的质量。

因此,培养宽恕的能力对于保持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宽恕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接受自己的情绪来开始宽恕的过程。

不要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要尝试理解它们,并找到释放它们的健康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有助于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更好地处理和释放负面情绪。

需要强调的是,宽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但是,宽恕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伤痛,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宽恕的过程包括认知重构、情感调适、决心放下和行动表达。

高中生宽恕心理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高中生宽恕心理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量 表 总 分 范 围 为 12-84 分 ),均 值 为 49.58,标 准 差 为 12.34, 说明高中生总体宽恕水平低于中等水平, 且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2、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整体现状分析
表 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整体现状 (N=469)
Mix
友谊
5
家庭
6
学业
4
自由
5
学校
5
主观幸福感总分
49
第 15 卷·第 1 期 2012 年 2 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15,No.1 Feb.2012
高中生宽恕心理、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研究

陈雅彬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对福建省 469 名高中生进行调查,采用青少年宽恕心理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分析、探讨了高 中生宽恕心理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结果表明:(1)高中生宽恕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现状良好,但在各 纬 度 上 均 表 现 出 不 平 衡 性 ;(2)高 中 生 宽 恕 自 己 和 主 观 幸 福 感 各 纬 度 均 存 在 显 著 正 相 关 ;宽 恕 他 人 与 主 观 幸 福感各纬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3)高中生友谊和自由对宽恕自己有预测作用。
测。 问卷回收后逐一进行检测,剔除无效问卷。 运用 SPSS15.0 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主要进行描述
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高中生宽恕心理和主观幸福感整体现状分
析 1、高中生宽恕心理整体现状分析
表 1 高中生宽恕心理整体现状(N=469)
Mix
宽恕他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r s a c u s o n i e d t e p re td ;r lt n hp r s a c e d t e w d n d a d t e r s ac f i r vn e e r h q e t n a r n e o b e f ce , ea i s i e e r h n e o b i e e n h e e r h o mp o ig i e o
务 一 阶 段 等 三种 模 型 , 恕 的 问卷 法 、 事法 和实 验 法 等 三 种 研 究 方 法 , 恕 的发 生 受 到 冒 犯 者 、 宽 叙 宽 冒犯 事 件 、 害 者 受 等 因素 影 响 , 提 出 了研 究 方 法 需 创 新 、 究 群 体 需 广 泛 、 究 量 表 需 完 善 并 研 研 关 提 需 加 大 等 五点 展 望 。 关 键 词 : 积极 心理 学 ; 恕; 响 因素 宽 影 中 图分 类 号 : B 4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5—3 3 ( 0 1 O —o 4 6 8 2 1 ) l o 2—0 6
20 0 1年 4月 赛 格里曼 在 《 国心 理 学杂 志 》 美 上
发 表 “ 极 心 理 学 导 论 ” 式 宣 布 了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积 正
的广 泛讨 论 , 是在 国 内还 处 于初步 阶段 。 但 近年来 由
于人 际 冲突而产 生 的报 复心 理甚 至恶性 暴力 事件增 多。 而宽 恕 的研 究正 是 让人 们 去积 极 、 观 、 确地 乐 正
fr ien s e e e t n r a e o g v e s lv lne d o bei c e s d.
Ke o d : p st ep y h lg ; r ie e s if e c c o yW r s o i v s c oo f gv n s ;n u n e f tr i y o l a

宽恕的好处 心理学

宽恕的好处 心理学

宽恕的好处心理学宽恕是一种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的冒犯、背叛或伤害等负面行为的谅解和接受。

宽恕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回应,更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宽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宽恕的好处。

首先,宽恕有助于减轻个体心理压力。

当我们遭受他人的冒犯或背叛时,常常会感到愤怒、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给我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通过宽恕,我们可以主动放下对对方的愤怒和怨恨,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研究表明,习惯性宽恕的个体往往比不宽恕的个体更能够忍受生活中的压力。

其次,宽恕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我们一直怀恨在心,对于他人的过错不能宽恕,那么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得到修复和改善。

研究表明,宽恕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从而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此外,宽恕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

宽恕需要个体具备理解、接纳和原谅的能力,这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重要素质之一。

当我们学会宽恕他人的过错时,我们也在成长和发展自己的心理健康。

通过宽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心情,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这对于个体的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宽恕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能够宽恕他人的过错时,我们放下了愤怒和怨恨,从而让自己的内心感到轻松和平静。

宽恕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宽恕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宽恕,我们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成长和心理发展,提升主观幸福感。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恕他人的过错,给予自己和他人一个更加宽容和和谐的心灵空间。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道 德体 验 和道 德态 度 的争论 。换 言 之 , 这种 哲学 倾 向更 多 关心 对道 德 “ 在 ” 存 的研 究 , 而不 太重 视 道德 “ 动 ” 行 。不 过 , 正是 由于这样 一 种争 论 的结 果 , 在客 观上 它最 终 却导 致 了一 种更 看 重宽
恕行 动 的 “ 德行 理论 ” 的兴起 J 。
维普资讯
论 的思 想是 合 理 的 , 么 , 们 的行 为就 不存 在 对 错 之 分 , 们 也 无 须 要 去 为 自己 的行 为 负责 那 人 人 任 。与此 同时 , . ; 自主论 的倡导 者 们则 强 调虽 然宽 恕 是一 种 自然 现 实 , 它 毕 竟 不 能等 同 于实 但 际 的现实 世 界 。尽 管决 定论 在 现实 世界 中有 它 的合理 性 , 问题 在 于它 否认 个人 的责任 , 个 但 一
能 够去 控 制任 何事 情 , 因此 , 没有 任 何人 需要 在 任何 事情 上 承担 道德 的责任 。如果 这种 决定 也
收 稿 日期 : 0 2— 7—2 20 0 1
作 者 简 介 : 宏 (9 9 ) 男 , 京 师 大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 傅 15一 , 南

8 一 O
其实 , 大部 分 的研 究者 都相 信人 际 间 的宽 恕与 和解 是不 容 忽视 的 。问题 是 在其 中 , 德 到 道 底 是 如何 被 表达 出来 的 。到 目前 为止 , 于这 个 问题 在 西方 的学 术 界依 然存 在 争论 , 过在 一 对 不
些 具 体 问题上 已经有 了比较 明确 的看 法 。
们 的 生命 历程 而逐 渐发展 成 熟 , 宽怒 与 心理 健康 、 心理 治疗 呈现 正相 关。 当代 心理 学 关于 宽恕 的研 究越 来越表 现 为对 多种 理 论观 点进 行 整合 , 现 出良好 的发展 势头 。 呈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

宽恕及宽恕影响因素的心理研究综述曲璐明[摘要]:宽恕作为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近二十年来,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对宽恕的科学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

本文对宽恕的含义、类型、研究方法、特点、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笔者关于宽恕在国内发展的构想和展望。

[关键词]:宽恕心理影响因素前言70年代中期以前,品德心理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公正问题,品德发展的研究领域基本上为Kohlberg的公正模式所主宰。

到了70年代中后期,Gilligan提出了关爱伦理取向。

几乎在吉利根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指出,完整的德性除了包括公正还必须包含仁慈的成份,而仁慈又包括两个亚成份:关爱和宽恕。

从80年代开始,一部分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宽恕,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成立了以Enright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专门对宽恕的道德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1]。

从公正到关爱,再到宽恕,表明品德心理的研究主题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

到了90年代,出现了许多与宽恕相关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宽恕日益成为品德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

一、宽恕的概述(一)宽恕的定义一直以来,宽恕的定义都是各个学者争论的话题,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宽恕。

Enright和Fitzgibbons[2]认为,被不公平对待的人们理性的决定宽恕,他们抛弃怨恨和相关的反应(这样的反应,他们是有权利的),并且对犯错者的反应基于仁慈的道德原则。

包含热情、无条件的爱、慷慨和道德爱。

Worthington[3]试图用宽恕的另一方面——不宽恕来定义宽恕,他认为不宽恕是一些相关情绪的联合体,如怨恨、难过、憎恨、敌视、残余的愤怒、恐惧,这些情绪是受害者对冒犯事件沉思以后体验到的,但他没有具体指出宽恕究竟是什么。

Rye和Pargament[4]定义宽恕为:个体在遭受不公平伤害的时候,随着消极情绪、消极认知和消极行为的释放,个体开始积极地对冒犯者反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对于宽恕的解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研究者普遍都强调它的宽容、饶恕、积极情绪的特征[4-9]。

在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范畴中,“宽恕”如同“恕道”,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以任》、《理伦》、《泰伯》中都曾提及宽容、忠恕的思想[3]。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恕道”侧重于从“修身”的角度解释宽恕,把宽恕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观和方法,强调宽恕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因此它还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forgiveness"。

在宽恕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宽恕的定义,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有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受到伤害的个体通常会与他人反抗,而宽恕就是停止抵抗,并且无条件地把作为“人”加以认同和接纳[10]。

2宽恕的研究方法目前,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实验法、问卷法、叙事法[3]。

2.1实验法当前,研究宽恕的实验法主要有两种: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

认知函数的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影响宽恕的各因素间内在的关系;确定支配信息加工的心理认知法则;探索人们在做出宽恕判断时,怎样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

而宽恕的干预研究目的则主要是,验证宽恕干预在临床上的效果;考察宽恕干预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2.2问卷法目前,研究宽恕的问卷主要有两类。

其中一类是基于测量宽恕倾向,代表性的有(Willingness to Forgive Scale)[11]。

另一类是基于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代表性问卷有McCullough[12]等人编制的与侵犯有关人际动机问卷(Tansgression-Related Interpersonal Motivations Inventory)和Enright编制的宽恕问卷(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以上两类问卷的评分一般都是采用利克特式五点量表法。

关于宽恕的测量多是采用问卷法,因为这种测量工具比较多。

Mocullough等人从现有的宽恕评价工具中分出三个评价维度。

其一是对宽恕强度的测量,也就是说,采取相应的侵犯测验用来评价侵犯者做出的侵犯强度;其二是情境测量,实验者可以根据该维度对不同的宽恕做出分类;其三是基于宽恕使用的方法而建立的,做出宽恕或是接受宽恕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测量[13]。

2.3叙事法叙事法又称为临床访谈法,就是要求被试叙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侵犯的事件,尤其要详尽报告事件中自己认为重大或有重要意义的方面,研究者再根据被试的报告进行分析[12]。

在被试的报告过程中,要求被试对自己叙述的事件重要性或意义性方面,进行主观的描述[3]。

因为这样有助于理解被试描述事件的动机,所以事件的报告本身比事件的客观真实性更重要。

但是在叙述法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被试所述内容的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分析的准确程度如何,这两者都是影响研究的关键问题所在。

事实上,叙述法的主要作用是有助于确定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以及观察各种因素对宽恕是否产生影响,同时叙述法也可查明人们宽恕的动机。

3宽恕的相关因素国内关于宽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很成熟,纵观学者的研究报告,大多是基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的,即受害者、侵害事件、侵犯者。

3.1受害者3.1.1人格因素影响宽恕的一个稳定性因素是人格。

因为人格不因时间、事件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它是相对稳定的,或者说宽恕是某种人格类型的一种特质。

关于宽恕和人格之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五大人格因素来考察分析的[14]。

宜人性、情绪稳定性高的人具有更强的宽恕他人的性格倾向,精神性和宗教性高的人也可能更容易宽恕他人。

3.1.2文化背景个人的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宽恕的产生,已有的研究表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宽恕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认为宽恕自己是必要的,而东方文化则不这样认为,东方文化注重对他人的宽恕。

但也研究表明宽恕不受文化的影响。

3.1.3认知因素影响宽恕的认知因素包括归因、对侵害程度的评估、对侵犯者道歉真诚度的感知及对伤害性事件的回忆频率和沉思时间。

认知归因因素是指受害者对侵犯产生的原因解释。

有研究表明责任归因可直接影响宽恕,也可经由情境性共情和负性情绪反应间接影响宽恕。

也有研究认为受害者的应对方式、共情、同感体验、性别等都对宽恕产生影响。

3.2侵害事件侵害事件是影响侵害行为的外部原因,影响受害者的宽恕心理及宽恕行为的产生。

如果侵犯事件对受害者造成重大的省心创伤,则侵犯者越难以得到宽恕;如果侵害事件对受害者未造成大的伤害,侵犯者则易于得到宽恕。

有研究表明侵害后果的消除程度与宽恕成正比,在控制了其它因素的情况下,侵害后果的消除越彻底就越易于得到宽恕;同理,侵犯越严重越难得到宽恕。

3.3侵犯者侵犯者的态度、道歉及寻求宽恕的方式会影响宽恕,有研究表明道歉可直接影响宽恕,亦可通过共情间接影响宽恕。

在侵犯行为发生后,如果侵犯者的道歉的态度诚恳,就会易于得到宽恕,反之则很难获得宽恕。

傅宏[2]教授认为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决定的因素中,这是唯一一个能由侵犯者控制的因素。

人际关系也对宽恕产生影响,特别是亲密、有义务责任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亲密程度与宽恕呈正相关,亲密关系的一方特别是有义务承担的一方会更容易宽恕对方。

人们会倾向于宽恕自己比较亲密的人,如父母、家人、朋友等自己认为重要和关系要好的人。

4宽恕对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的影响4.1宽恕与心理健康在宽恕的最新研究动向中,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学者们专注于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宽恕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讨怎样消除或减少因伤害、背叛、愤怒等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

从生理机制方面讲,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宽恕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相关。

宽恕自己和他人与抑郁症成负相关,也就是说易于宽恕的人患抑郁症的机率低。

研究发现经常谴责他人的人患心脏病的机率高。

王志琳[10]等研究认为,个体通过宽恕自己和他人,以及要求和接受宽恕的频率,有助于减少个体的痛苦(愤怒、谴责及报复性思想和感受)时间,减少交感神经在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上的唤醒,从而降低疾病的风险。

从社会机制方面讲,宽恕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可使人们具有安全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乐观思想,有助于减少焦虑、恐惧、愤怒、沮丧、敌意及无助感产生的可能性。

宽恕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支持系统。

受害者对侵犯者的宽恕是一个从惊恐、愤怒、怨恨等复杂的负面情绪向正面情绪转变的过程。

宽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产生的。

宽恕的干预有助于减少危及心理健康的因素。

4.2宽恕与群际关系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除了有助于心理健康,还在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冲突,面对伤害总是选择报复、惩罚、打击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国内研究者也多是关注大学生的人际宽恕护护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但是Katz等提示,在某些人际关系状态下,当个体受到比较严重的肉体伤害时,宽恕反而有可能会纵容侵犯者的侵犯行为更为频繁的发生。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宽恕则间接成为人际关系危机的制造者[14]。

5总结与展望首先,在宽恕概念的界定上,迄今为之没有统一。

西方研究者对宽恕给出的是操作性定义,国内研究者对宽恕的解释,多是基于对西方研究者的介绍。

因此,宽恕的心理学研究若想在中国进一步深入发展,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必须要统一、要明确。

其次,在宽恕的三种研究方法方面,测量工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信度和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再次,在影响宽恕的相关因素方面,西方研究者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国内还缺乏对各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因此有待于对相关因素做深入的实证研究。

最后,在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西方研究者多是基于临床医学方面的研究,而国内研究者虽然做了大量的综述,但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确定,在未来的宽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仍有很大的深入研究和发展空间。

在概念的统一、研究方法的完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1]傅宏.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J]. 中国新医学,2002,(6):81-86[2]傅宏. 宽恕心理学:理论蕴含与发展前言[J]. 实用新医学,2003,(6):92-97[3]罗春明,黄希庭. 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 新疆预防医学, 2004,12(6):908-915[4]Enright R D.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ness[J].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91,123-152[5]Pingleton J P . Why we don't forgiveness:A biblical and object relations theoretic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failures in the forgiveness process[J].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1997,(25):403-413[6]Hargrave T D & Sells J N. The development of a forgiveness scale[J].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997,23(1):41-53[7] North J. 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J]. Philosophy,1987,(62):336-352[8]Mccullough M E &Worthington E L &Rachal K C.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3):321-336[9]Denton R T &Martin M W. Defining forgiveness: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ocess and rol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8,26(4):281-292[10]王志琳,郑爱明. 宽恕与健康:心理学视角的分析[J]. 中国新医学, 2006,10(42):134-137[11]Rye M S & Loiacono D N &Folic C D.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wo forgiveness scales[J]. Current Psychology,2001,20(3):260-277[12]Mccullough M E R K.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and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6(15):1586-1603[13]舒敏,饶夏. 宽恕一个不断拓展的心理学研究领域[J]. 中国新医学, 2007,(7):183-184[14]Walker D F &Gorsuch R L. Forgiveness With i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 [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2,32:1127-1137(收稿日期2013-02-02)(编辑唐和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