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合集下载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概述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是指高校教育所提供的课程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具备更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而高校的教育体系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毕业生面对就业与职场的挑战时,往往难以胜任。

因此,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问题原因分析1.缺乏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信息高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脱节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缺乏与市场需求对接的信息。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学校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

2.教师队伍结构落后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过于保守,难以及时了解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使得教学内容难以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

3.缺乏实践和创新性的课程当前高校课程体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和创新性的课程设置。

而市场对毕业生更加看重的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能发挥的能力,并对创新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4.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完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机制,导致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无法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三、解决方案1.建立市场需求信息反馈机制高校需要建立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机制,定期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2.鼓励高校师资队伍的实践经验积累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形成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3.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和创新性的内容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和创新性的内容,尤其是在技术类专业,要注重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大学生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大学生课程设置调研报告

大学生课程设置调研报告大学生课程设置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期望和评价,以期为大学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

问卷包括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

三、调研结果1. 课程需求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实习、实训等。

他们认为实践经验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 课程期望大多数大学生希望课程设置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他们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3. 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程过多而实践课程不足。

他们认为理论课程虽然重要,但过多的理论课程容易导致学习的枯燥和乏味。

此外,大学生对于课程的教授方式也提出了不少批评,希望教师能够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实践课程的设置需更加重视。

大学生认为实践经验对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大学课程应该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2. 课程设置应贴近社会需求。

大学生希望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以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课程教学方式需改进。

大学生对课程的教授方式提出了建议,希望教师能够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论,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 大学应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实习、实训等,以拓宽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2. 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3. 教师应更加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互动性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期望和评价。

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调研结果能为大学的课程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教学脱离实践(3篇)

高校教学脱离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而高校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1. 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较少。

学生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 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践能力难以提高。

3.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

4. 师资力量薄弱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原因1. 教育观念滞后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认为理论知识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导致实践教学环节被削弱。

2.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理论成绩,忽视实践能力考核,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倾向于重视理论知识。

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高校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4.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政府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导致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有限。

四、高校教学脱离实践的对策1. 转变教育观念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

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激发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一、问题背景与现状分析在我国,学用脱节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这种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二、整改措施一: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一)加强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对接1. 建立企业、行业与高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定期开展调研,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

2.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减少理论性、陈旧的课程。

3. 引入企业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

2. 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能。

3. 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 优化考试制度,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

2.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以下为整改措施一的具体内容:1. 建立紧密的企业与高校联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为了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高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践项目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实际需求。

同时,高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服务,实现互利共赢。

2. 增加实践性、应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当前教育体系中理论课程过多、实践性不足的问题,高校应适当增加实践性、应用性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技能。

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实际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学用脱节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用脱节,即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二、学用脱节问题存在的主要表现1.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对新兴行业和岗位时,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储备。

2. 教育模式单一我国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3. 实践环节不足虽然近年来高校逐渐重视实践环节,但仍然存在实践机会不足、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4.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教师队伍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5. 企业参与度不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三、学用脱节问题的原因分析1. 教育体制问题我国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学历教育,忽视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

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际应用。

同时,课程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3.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学生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4. 社会观念问题社会观念对学用脱节问题的解决产生了一定影响。

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忽视了对实际技能的培养。

四、学用脱节问题的整改措施1. 优化课程设置(1)紧跟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新兴行业和岗位所需的课程。

(2)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的报告(精选)

关于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的报告(精选)

关于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的报告(精选)第一篇:关于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的报告(精选)关于根据就业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课程设置的报告一、面向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过去,我们往往是在“厚基础”的原则上,过多强调专业基础课的稳定和课程内容的大容量,这相对于过去终身不变的岗位和职业需求来说,尽管从业者专业知识单一,总体看还是能适应社会需求的。

而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行业、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岗位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的社会职业和就业岗位也变动频繁。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宽厚的同时,就应当用新的变革思维去应对新变化,操作课程设置:一是要随时淘汰已滞后于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增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课程;二是在专业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益,要在课程内容含量的实与精上下功夫。

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不合理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二、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灵活设置就业方向课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高质量就业、开展创业活动。

就业类课程是围绕学生的各类升学考试、留学考试、就业考试、社会考证及用人单位意见,根据学生需求而灵活设置的课程,既包括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统一设置的各类课程,又包括用人单位提出设计的各种理论、实践课程。

对这类课程的开设,必须明确三点:一是这类课程选择权在学生,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能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模块,这个模块应在学生导师的指导下,由个人自由组合;二是学校要做大这类课程的“课程超市”,给学生提供充分选择的课程;三是积极吸纳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实行订单培养。

这类课程可以是理论课程,也可以是实践课。

三、适应终身教育需要,开设创造性课程终身教育的思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高校课程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1)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1)

思政课实践报告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学院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班级:10级四班姓名:学号:成绩:2012 年 9 月 22 日随着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了继续读研,读博,我们不排除有人仅仅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以后能找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有大部分人甚至是为了逃避本科生激烈的就业形势,那么,为什么本科生就如此不好就业呢?不管是校园招聘,还是工作面试,甚至是参加电视求职节目,本科生没有企业需要的技能成了很多大公司拒绝求职者的重要理由。

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看到这样的形势,确实会让人心寒,因为那些公司可能更会招一些低学历但是有经验的人,所以,我们虽然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成本,但回报却并不和付出成正比。

究其原因,这和大学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有莫大关系的。

为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这个暑假我做了关于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在校大学生,主要分布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12间大学,分布在6个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用问卷78份。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有大约5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大约76%的人觉得工作不好找或者要通过关系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有55%的同学认为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大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课程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生产方式更是几乎年年更新,那么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也在变化,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大学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变化,还是按照原来陈旧的专业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刚毕业就会被社会淘汰,他们会觉得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根本用不到工作实践当中,同时,由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过分注重理论的知识,导致了毕业生操作能力远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状。

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2019年文档

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2019年文档

论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才逐渐被企业认定为核心竞争力。

而人才质量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也愈来愈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与实际联系甚少在学校课本上学到的只是一些脱离实际的、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内容,没有联系实际,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时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何在,比较迷茫。

到了工作岗位上后,一大部分毕业生发现自己对实践操作一无所知,动手能力极差,需要从头学起。

(二)就业指导课只是基于形式为响应国家政策,很多高校开设了社会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数是基于形式,把这门课程当作是选修课程,提前对学生没有思想上的动员,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上课形式依旧是照本宣科,讲授理论层面的大话空话,完全属于应付差事,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目前高校中开设的这门课程根本起不到帮助学生们认识现实社会的作用,导致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目标,缺乏针对性,在毕业季找工作时迷茫、过于理想化,甚至在结束了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后对所学专业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没有清晰的界定和认识。

(三)社会实践调查只为应付差事首先,学校没有提前告知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每年按规定把社会实践调查表发放给同学,学生们只需把填好的、盖好章子的调查表交给班上的负责人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这样一来就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只要随便找一个小商铺跟商铺老板协商一下就可以轻松完成社会实践调查表。

其次,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场所,通过学生个人的能力去找到一份暑期社会实践的实习岗位在某些二三线城市是很难办到的,这就使很多学生放弃去找一份暑期实习,取而代之的则是整个暑假在家里无所事事,白白浪费了时间。

二、对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的建议(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不仅应该教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提前准备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在教授完理论知识后将其与实际相联系,促进同学们对理论的理解,让同学们对具体操作实践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学反思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本文将就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来分析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而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

另一个原因是教学内容在传递和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滞后。

例如,在某些学科领域,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科技的飞速发展,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已经过时或者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面对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教育目标。

教师应该通过与行业专家、企业HR等人士的沟通交流,了解当前社会所需的人才素质和技能,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

其次,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教材应该及时地进行修订,删除过时的知识点,增加与时俱进的内容,保持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

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以保证所教授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实践性教学、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来拉近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通过实际操作和针对性的项目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师的努力,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调研和指导。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活动等方式,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教育机构和教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反思和改进,我们才能使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通过改进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内容以及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我们能够有效地缩小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提高教育的质量。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学用脱节是当前教育和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运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学用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教育体制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却缺乏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能力。

2. 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的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生学习的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学用脱节的现象。

3. 教育与就业的对接不紧密。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不足。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不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改革教育体制,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实用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教育与就业对接机制。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学用脱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整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

大学课程话题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学课程话题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大学课程的话题。

大学课程是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石。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大学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大学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我们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在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大学课程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应涵盖人文、艺术、体育等多方面内容。

二、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与挑战1. 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部分大学课程设置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了人文、艺术等课程。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重专业、轻人文”的观念。

2. 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然而,部分大学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3.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论文、实践、答辩等。

三、改进大学课程设置的措施1. 加强课程整合。

将专业知识与人文、艺术、体育等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注重课程更新。

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 优化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4. 增加实践教学。

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学生应如何应对大学课程1.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认识到大学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通过阅读、实践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 注重团队协作。

在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活动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4.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课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体系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贴近、学生职业规划不足以及社会对工科人才需求变化快速等方面。

对此,可以采取加强与企业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习实践环节和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等对策来缩小这一差距。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以确保工科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持续进步。

【关键词】工科高等教育, 社会脱节, 原因分析, 对策分析, 教育体系, 学生职业规划, 实习实践, 职业规划教育, 企业合作, 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 工科人才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一方面,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

在现实中,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这种脱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二者的紧密结合。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体系滞后、教学内容不贴近实际需求、学生职业规划不足、社会对工科人才需求变化快速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加强与企业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习实践环节、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等手段。

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仍然存在,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相信这一难题将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1.2 问题引入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工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工科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个人发展,也制约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

那么,造成工科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一一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课程设置优化与社会需求及学生成长需求匹配

课程设置优化与社会需求及学生成长需求匹配

课程设置优化与社会需求及学生成长需求匹配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

本文将探讨课程设置的优化与社会需求及学生成长需求的匹配,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优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全面发展。

优化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匹配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学校应该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保持匹配。

以STEM教育为例,STE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

因此,学校可以增设STEM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学生成长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也需要得到课程设置的重视。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成长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

比如,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设置音乐课程,对热爱运动的学生可以设置体育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1. 了解社会需求:学校应该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与社会各界保持沟通和合作,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

2. 调查学生成长需求: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选择。

3. 引入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合。

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设实践环境:学校可以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结语优化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相匹配。

只有做好课程设置的优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成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是否与社会的需求保持一致,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许多人认为学校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和生活。

尽管学校教育在提供基本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仍然有必要探讨其中存在的脱节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学校教育在一些方面与社会需求脱节。

首先,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学校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接触。

这使得许多毕业生毫无实践经验和技能可言,难以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工作。

其次,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忽视了个体兴趣和潜能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热爱和深入理解。

这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可能选择了与自己兴趣不符的职业,无法发挥潜力。

另一方面,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学校教育却没有及时跟上。

当代社会对创新、沟通和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学校教育仍然主要注重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

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无法培养出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而且,社会对实用技能和职业技巧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学校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上,缺乏对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个体的兴趣和潜能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机会。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另外,在学科设置上,学校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和实用技能。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外,学生也应该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

学用脱节整改措施2篇第一篇: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整改措施一、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导致许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着技能不足、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困境。

为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以促进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

二、整改措施1. 加强行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1)建立行业调研机制:高校应定期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各行各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技能、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

(2)建立与企业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时了解企业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为课程设置提供数据支持。

2. 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实用性(1)调整课程结构: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开发模块化课程: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行业需求,开发一系列模块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

(3)引入企业参与课程开发: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1)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人才引进、兼职教师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

(2)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教学奖励、职称晋升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

4. 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技能。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作文范例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欣赏作文素材

《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作文范例命题作文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欣赏作文素材

《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需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和升级课程设置,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变革背景、课程设置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

一、变革背景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新问题。

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在迅速改变。

学校需要加快课程改革和升级,满足社会对于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需求,培养具有才华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制定并实施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现代社会对于学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更具科技含量的课程。

例如,在初中阶段应该加强科技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中阶段,则应该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协调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学校内部各科目之间的协调,另外一个则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

在学校内部,学校需要注意多学科之间的衔接和互动,避免知识重叠或信息孤岛的出现。

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上,学校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并适时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四、总结与展望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

学校需要不断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更新,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学校需要更加注重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与适应,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大学生青年意见报告

大学生青年意见报告

大学生青年意见报告前言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的未来希望。

我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我们的意见应该被倾听。

为此,我们特意撰写本报告,总结了一些当代大学生青年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改善和完善。

高校教育当前,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认为现行的高校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大学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

我们希望高校能够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我们建议高校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方式和实践性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外,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重视。

我们希望高校能够加强教师培养和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业与创业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我们面临着就业难、就业不满意等诸多问题。

首先,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应该融入高等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更多与实际行业结合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其次,我们呼吁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

避免因户口、地域等原因造成的就业难题,倡导公平竞争的招聘机制和晋升机制,让每一个有潜力和能力的年轻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此外,我们也鼓励并支持年轻人积极创业。

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

社会关注与参与大学生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有责任关心和参与社会事务。

首先,我们希望社会能够关注和重视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

当前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很多年轻人面临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加大宣传力度,让年轻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支持。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

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及解决方案一、问题描述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高校的职业教育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课程设置往往是由教师和学校决定的,而这些教师和学校往往距离市场需求较远,导致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内容制定周期较长,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无法及时更新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实训与实际需求不符。

高校教育中的实训环节往往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匹配,无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二、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高校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等方面。

1.改革课程设置。

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行业和市场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建立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等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教师需要加强与行业专家的联系,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建立行业资讯平台、专家讲座等机制,为教师提供及时的行业信息和技术知识。

3.加强实训环节。

高校需要加强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建立更多的实训项目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

4.开展课程评估。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定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进行评估,了解课程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确保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5.提高教师水平。

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更好地指导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教育脱钩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脱钩社会实践报告

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

然而,在教育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提出教育脱钩政策,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本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对教育脱钩政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实践内容1. 调研教育脱钩政策背景及实施情况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资料的收集,了解我国教育脱钩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 调研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实地走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了解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分析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3. 调研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通过访谈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了解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4. 调研教育质量及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国教育质量及评价体系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5. 探讨教育脱钩政策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影响结合调研结果,分析教育脱钩政策对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

三、实践过程1. 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了解教育脱钩政策的背景、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 实地调研组织团队成员走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进行访谈,了解教育现状。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教育脱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撰写报告根据调研结果,撰写教育脱钩社会实践报告,提出相关建议。

四、实践结果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调研发现,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严重,城乡、地区、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主要原因包括:政策导向、地方财政投入、教育管理体制等。

2. 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问题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僵化,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实践报告
关于“大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报告
学院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
班级:10级四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2012 年 9 月 22 日
随着人们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了继
续读研,读博,我们不排除有人仅仅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但是大部分都是为了以后能找一份相对较好的工作,有大部分人甚至是为了逃避本科生激烈的就业形势,那么,为什么本科生就如此不好就业呢?不管是校园招聘,还是工作面试,甚至是参加电视求职节目,本科生没有企业需要的技能成了很多大公司拒绝求职者的重要理由。

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看到这样的形势,确实会让人心寒,因为那些公司可能更会招一些低学历但是有经验的人,所以,我们虽然付出了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成本,但回报却并不和付出成正比。

究其原因,这和大学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有莫大关系的。

为了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认识和探讨,这个暑假我做了关于这方面的社会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是在校大学生,主要分布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贵州大学,长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等12间大学,分布在6个省。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收回有用问卷78份。

从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有大约5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大约76%的人觉得工作不好找或者要通过关系才能找到一份工作,而有55%的同学认为大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大学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考虑到课程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生产方式更是几乎年年更新,那么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性技术人才也在变化,而且现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操作实践能力,但是大学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变化,还是按照原来陈旧的专业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刚毕业就会被社会淘汰,他们会觉得在大学里学的东西根本用不到工作实践当中,同时,由于社会实践的机会很少,过分注重理论的知识,导致了毕业生操作能力远不能达到企业要求,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状。

实际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部分大学生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眼高手低,这也是造成他们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大学开设的课程,很多课程根本和专业知识扯不上关系,但是因为是必修课,学生是必须要学的,不然就拿不到学分,我们也是怕拿不到学分,怕不能毕业才不得不学的,实际上学习的太多太杂会让我们失去方向,不知道哪方面才是重点,结果是各方面都只学到了皮毛,看似什么都懂一些,但实际上什么都不懂。

而且,很多专业课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不会提醒你哪些方面是要重点把握的,哪些是可以随便了解一下的,如果我们问哪些是重点的话,老师肯定会以为我们只不过是想要考试的重点而已,呵呵。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傅其杰同学这样说道。

实际上我很能理解傅其杰同学的说法,就像我们专业吧,城乡规划,但是我们要学习环境化学,而且学的是是一些微观的知识,我们搞规划的怎么还要研究物质分子原子吗?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调查,我还采访了贵州省某建筑设计公司的杨总,他说:“现在的大学生出来是不能和有经验的高中生比的,因为他们虽然没有高的学历,但是他们的经验都是和企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不能怪大学生们,这可能和大学的专业设置老化有关。


同时,我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戴教授,他告诉我:“学习知识到达一定程度可以拿到某某证,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现状。

有了某某证才能在某单位上班,这是中国当代企事业单位用人的现状。

所以中国无数创新人才逼迫放弃实践和创新,去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来应试,所以中国也就出现了无数应试天才却无实际工作能力的书呆子,大学已经失去了原有大学的意义,她不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地方,而是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场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要想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那么,既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怎样改善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湖北大学教务处长邵士权说:“大学应改正“因师设课”的局面,把中心放到学生上。

大学的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般高校都以“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和“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为主。

对于专科生来说,应该偏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对于本科生来说,应该偏重于对学生的知识的培养。

大学应该引导老师转型,积极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修订学科专业目录的时候,必须科学、慎重对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要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的呼声不断。

全国人大代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表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依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我们将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起,结合学位条例的修订,适时修订专业目录,使之更加科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目前的专业设置主要存在局部性、结构性问题。

这位负责人认为,专业目录既要讲究灵活性,又要注重稳定性。

目录外专业,只要满足现有专业不可替代、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专业名称科学规范、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等条件,一般都会获批。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大学不应该商业化和功利化,大学应该及时获取企业社会需求人才的类型,然后根据国家对未来合适时间段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课程作合理的调整和安排,着手培养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大学生无用武之地的现状,同时还解决了很多企业抱怨人才难寻的尴尬局面。

同时,大学课程也必须同样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解决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高智商低能力的现状。

当然,很多大学生对科研方面很感兴趣,但是一些学生却更希望毕业后就在社会上寻找工作,鉴于此,我建议一些大学试点实施分部制教育,即建立科研部和实用部,将一些有研究潜力的大学生划入科研部,以便将来进一步深造,为我国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

而对那些一毕业就需要在社会上拼打的同学纳入实用部中,结合社会实践,多教一些谋生常识,像特工那样接受培训,这样的话,相信大学毕业学生会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党国英.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农民问题[N] .学习时报,2005-3-7(4).
[2]张忠军.经济法学[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63-65.
[3]宋书刚.经济哲学刍议[J] .哲学大视野,1998(2):34-36.
[4]王明光.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EB/OL](网上数据库).
“大学课程设置问题”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假期终于如期到来了,首先祝你有一个快乐的暑假。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专业,以及各自的专业所学课程能否在以后的就业中起到作用的问题,我们想做一个仔细的调查,请你认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您就读的大学是(),专业是()。

2.您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3.您在填报志愿之前是否认真了解过您所读的专业?
A 认真了解过
B 跟着感觉走的
C 父母的要求
D 专业调剂
4.您对您的专业是否满意?
A 很满意
B 无所谓
C 不满意
5.您对自己毕业后能否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持什么态度?
A 不好找
B 有关系的话可以
C 凭专业知识可以找个不错的
6.您觉得毕业后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原因是?
A 在学校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
B 没关系
C 学校开设课程和社会需求脱节
D 人才已饱和
7.您是否认为很多专业存在课程和需求脱节的问题?
A 是的
B 没关注
C 不这么认为
8.是否有一些不感兴趣且自己有觉得不是很重要的课程?怎样对待的?
A 有,不学
B 没有
C 有,为了学分还是得学好
9.您认为不重要的课程仅仅是公共课吗?
A 是的
B 学不懂的都认为不重要
C 专业课业存在同样问题
10.您是否认为自己的专业课程需要调整才能使其适应发展的需要?
A 是的
B 无所谓
11.谈谈您对专业课程调整的看法。

“大学课程设置问题”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注:本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80份,收回78份。

题 号
A B C D
2
5 3
6 2
7 10 3
21 20 24 13 4
28 7 43 5
34 25 19 6
7 20 43 8 7
53 8 8
10 4 64 9
11 3 64 10 72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