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原因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它在我国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灾害。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并得出合适的对策。
下面是一个关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的文档。
1. 工作背景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和财产向自然环境中扩展,因此,地质灾害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和防治工作,本文提出以下方案。
2. 工作目标地质灾害调查目标:调查本地区防汛、防灾、防震等的基础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地形与地貌、地下水位、地质构成、地震地貌、天气气候等因素,分析各种因素对本地区地质灾害影响程度,及其发生规律和趋势。
3. 调查内容3.1 土地利用状况统计土地利用信息,明确土地利用面积和土地分布,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要特别注意;3.2 地形与地貌对本地区地形、地貌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包括地形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物质运动规律等,并制定详细的调查报告;3.3 地下水位通过钻孔、测井、地质雷达等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地下水位的分布以及影响因素;3.4 地质构成调查地质构造,研究地壳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收集地质材料,绘制地质图和矿产储量图;3.5 地震地貌对本地区的地震地貌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地震地貌的发育、变化规律和地震活动特征;3.6 天气气候对本地区的气候进行调查,发展气候预报技术,开发早期警报系统。
4. 调查方法4.1 野外调查采用地质测量、钻探、勘探、观测、测量和测试等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了解地质环境和隐患情况;4.2 室内研究对野外所得资料进行仔细分析、整理、归纳、统计,采用数字序列、模拟方案、客观评估等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4.3 数据处理采用电子计算机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方法处理和分析各种材料所获数据。
5. 具体步骤5.1 组织调查队伍成立地质灾害调查组,由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明确每个人员的职责和任务;5.2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目标和工作任务,制定适当的调查计划,明确工作进度和目标;5.3 野外实地调查深入实地勘察,收集资料,绘制调查图、地质图和矿产储量图;5.4 整理、分析和汇总资料对野外勘探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汇总,形成详细的调查报告;5.5 提出防治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规律、评估灾害的危险性,提出防治方案和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查明镇地质灾害隐患,摸清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根据,减轻或者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缺失,根据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实施方案,为认真做好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的以村(居)为基本单位,全面开展我镇1。
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我镇已发生与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摸清我镇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为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与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基础数据与技术根据,进一步夯实与强化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任务通过开展倒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及不稳固斜坡调查、测绘与勘查,为防灾减灾提供基础地质根据;查明全镇滑坡、倒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要紧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形成条件、稳固状态,分析评价其危害程度及进展趋势,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对严重威胁城镇、重要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测绘、勘查,提出合理化的防治措施;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规划,对集中避灾搬迁安置新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完善全镇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三、工作步骤全镇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务必于2014年12月前完成,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审查验收,其中野外调查工作要于汛期前完成。
要紧工作分五个阶段:(一)工作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由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成立项目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完成调查技术实施方案及项目预算,完成有关资料收集,完成1:5万县遥感图片解译,完成调查装备准备工作。
(二)野外调查与勘查测绘阶段(2014年3-9月)。
在镇、村组协助下,逐村、逐组、逐户开展调查,完成野外地质灾害测量、质量检查与野外工作实际材料图编绘、野外资料整理;对严重威胁城镇、重要基础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测绘、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规范主要是指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系统和全面的调查工作所遵循的规范。
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为了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危害程度等,为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关于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一份主要内容及要点:一、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明确调查范围、调查区域、调查内容等。
调查目的可能包括确定某一地区是否存在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危害、提供减灾建议等。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确定地质灾害的调查范围,包括调查的地域范围和调查的对象类型。
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情况、起因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三、调查方法和技术: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实验室测试等。
野外调查包括采样、测量、探测和绘制调查图件等。
室内分析包括文献研究、图像解译和数据分析等。
实验室测试包括岩土力学试验、地质环境监测等。
四、数据和信息收集:确定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来源,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统计数据分析等。
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和信息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五、调查报告和成果:根据调查结果编写调查报告,报告要包括调查目的、范围、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建议和措施。
报告要具备科学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六、调查的安全和保障措施:当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要考虑到相关的安全和保障措施。
首先要关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人员在高山、峡谷、陡坡等危险地形中的安全。
其次,要考虑到安全评估,比如地质灾害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滑坡触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的实施是为了保障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同时,规范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调查能力。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是一个基础性和重要性文件,对于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
责任
负责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确保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
监督机制与方式
要点一
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规 范标准的执行。
要点二
监督方式
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公众举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监 督。
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修订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 要,对规范标准进行定期修订,确保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流程
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准备工 作、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与分析 、成果编制等。
调查步骤
每个流程应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如 制定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踏勘 、样品采集与分析等,确保调查工作 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03 地质灾害评估标准
评估内容与指标
评估内容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性、危险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等。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和农村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等提供参考。
资源开发利用
评估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 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地质灾害机理研 究、预测预报模型建立等。
04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防治原则与策略
预防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 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
发生的风险。
分级管理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 围和危险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综合治理
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 治效果。
动态监测
对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 时发现和预警灾害发生,为防
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II)引言 (III)1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总则 (1)3 基本要求 (2)4 调查区分级 (3)5 调查方法 (5)6 地质环境调查 (9)7 滑坡灾害调查 (10)8 崩塌灾害调查 (13)9 泥石流灾害调查 (15)10 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 (18)11 地面塌陷灾害调查 (19)12 地面沉降灾害调查 (20)13 地裂缝灾害调查 (21)14 潜在溃决冰湖调查 (21)15 冻土灾害调查 (22)16 河岸坍塌灾害调查 (22)17 地质灾害链调查 (23)18 避险搬迁安置调查 (23)19 治理工程复查复核 (24)20 设计书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 (25)21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7)附录 A (29)附录 B (42)附录 C (43)附录 D (44)附表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记录卡片 (50)附表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汇总表格式 (51)前言本细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表一、附表二为资料性附录。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解释、更新。
引言为规范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查工作,依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61—2014),结合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补充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潜在溃决冰湖、冻土、河岸坍塌、地质灾害链、避险搬迁安置等的调查以治理工程有效性复核等工作内容,制定本实施细则。
西藏自治区先后开展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县(市、区)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初步查明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及工程治理,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实施细则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实施细则目录第1章统一格式规定 (2)1.1 图件格式 (2)1.2 工程和样品代号及编号方法 (3)1.3 粒度及层厚的规定 (4)第2章地质测量 (5)2.1 剖面测制 (5)2.2 地质填图 (6)2.3 地质测量提交资料 (9)第3章山地工程编录 (9)3.1 编录基本要求 (9)3.2 探槽编录 (10)3.3 坑道编录 (10)3.4 钻探地质编录 (11)3.5 山地工程编录提交资料 (11)第4章采样与化验 (12)4.1 岩矿鉴定标本 (12)4.2 化学分析样 (12)4.3 岩石光谱样 (13)4.4 土壤金属测量(化学样) (14)4.5 矿床开采技术样 (14)4.6 其他分析 (15)第5章其他 (16)附录一 (17)附录二 (19)附录三 (21)附录四 (22)为加强地质勘查项目工作的质量管理和地质资料汇总、汇交,提高地质工作成果资料的质量,项目野外地质工作除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及中国地调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外,针对一些具体工作内容制定本工作细则,作为各项目工作的统一标准。
项目组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变动和更改。
随着地质工作进展和认识的加深,本细则有不恰当、不完备之处,可提出意见,并将意见汇集到总工办,由总工办负责作进一步修改和增补,使之逐步完善。
第1章统一格式规定1.1 图件格式所有图件包含有图名、比例尺、图廓线、图面内容、接图表(分幅时)、图例、剖面图(必要时)、柱状图(必要时)、图签等内容。
原始素描图则用文字说明代替图例。
1.1.1 图名1.1.1.1 凡区域地质图、矿区(点)地质图、工程分布图等综合图件,图名都冠以“广西××县××矿区×××图”。
1.1.1.2 勘探线剖面图、纵投影图、储量计算图、工程素描图等图件,图名冠“×××矿区×××图”。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科学、高效地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本工作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明确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等。
二、工作内容1. 前期准备a) 制定调查任务书,明确工作目标和调查范围;b) 确定研究区域及样本地点,进行相关地质背景研究;c) 调集相关调查设备和工具,确保调查工作的准备就绪。
2. 调查方案制定a) 根据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调查方案;b) 确定调查的重点内容,如地形地貌、岩性结构、水文地质、地下水位等;c) 制定调查方法和调查工作的流程。
3. 野外调查a) 执行调查任务书,按照调查方案进行野外实地调查;b) 采集有关地质灾害的必要数据,包括照片、录像、样品等;c) 记录调查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观察结果;d) 绘制调查地图和示意图,标注地质灾害点、隐患点和易发区。
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标准化处理;b) 运用合适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c) 将数据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生成报告和图表。
5. 结果评估与建议a)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评估调查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风险;b) 撰写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c) 在必要情况下,组织专家会商,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工程方案制定。
三、工作时间安排本次调查工作的时间安排如下:- 7月1日至7月5日: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查任务书的制定、研究区域的选择和调查设备的准备;- 7月6日至7月20日:野外调查工作,包括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采集和记录;- 7月21日至7月30日:数据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和防灾建议提出;- 7月31日:完成工作总结和报告,提交最终成果。
四、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 野外调查:实地观察和测量,记录地质灾害现象和特征;b) 采样分析:采集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地理方面的分析;c) 实验室测试:对采样样品进行室内实验和试验室测试;d) 水文地质分析: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e)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分析调查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情况。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地质灾害调查是指对某一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和准确的调查研究。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危害和破坏的现象,包括地震、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泥石流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预防、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应先了解该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活动强度、地下水状况等。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包括历史资料、地质图、气象数据等。
2. 调查区划的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以确定各个调查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生特点,将调查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对各个区域进行不同的调查和评价。
3. 野外实地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需进行实地勘察,通过观察和测量的方式,记录地质灾害的现象、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并进行现场取样和实测。
实地调查时,应注意安全措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配合。
4.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采集的样本和测量数据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和数据。
同时,还需要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 调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估:将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制作调查报告,并对灾害的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灾害预防和减灾的建议和对策。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与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合作。
对于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四月目录一、总则 (1)(一) 目的 (1)(二) 名词解释 (1)(三) 任务 (1)(四) 基本要求 (2)(五) 组织形式 (3)(六) 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 基本要求 (3)(二) 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 调查要点 (5)(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 基本要求 (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六) 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技术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年3月目录一、总则1(一)目的1(二)任务1(三)基本要求1(四)组织形式2二、设计编制2(一)基本要求2(二)设计书提纲3三、野外调查4(一)野外调查记录方式4(二)野外调查记录内容4(三)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9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0(一)群测群防体系10(二)监测网主要职责10(三)工作内容11(四)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1(五)监测数据12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3(一)基本要求13(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3(三)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4(四)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4(五)报告编制17(六)报告附件20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3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29附件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33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任务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以人为本”,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野外工作方法-权威
(二)、“以人为本”的原则 调查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城镇、
重要的交通干线、重大建设工程等作为重点调查对 象,重点调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 济建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达到避免“群 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目标。为实施地质灾害 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
调 第四步:当项目组完成乡镇调查工作后,应及时对乡
查
政府进行必要的地灾调查工作汇报,了解当地政府需 求及想法。当整个县市调查完毕后,需及时整理资料
,向相关单位进行必要的工作汇报,以确定是否根据
地方要求进行必要的工作补充,完善调查内容。
联合调查
5、项目组在乡镇开展调查工作前,
项目组成员必须熟悉各乡镇灾害分
布特点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已有
区划资料和乡镇上报资料),掌握
乡镇内的重大工程等详查调查内容
点的分布特点。与地方配合人员进
行协商,合理安排调查路线,做到
地灾调查与工程环境地质调查两不
误。
恩施太阳河乡联合调查小组野外滑坡调查
三、工作开展原则
(一)、以行政区划单元进行部署 以行政区划单元进行部署,并以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 查区进行工作布置,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 为主的原则,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 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龙凤镇龙马村彭家湾组
二、调查工作开展基本流程
二、调查工作开展基本流程
第一步:调查工作开展前期,一般需与调查县市政府及 联 国土部门进行相关工作联系,传达工作意图和目的,取 合 得地方支持和配合。在项目组进入工作区之前,由地方 调 以乡镇为调查基本单位进行前期的地灾情况大摸底,以
便工作组顺利快捷的完成本项工作。 查 第二步:项目组每到一乡镇,首先需于国土部门(国土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包括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也包括避险搬迁调查)。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包括项目设计执行情况检查和项目质量检查二项内容。
一、设计执行情况的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验收野外调查、观察点与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及是否达到设计目的。
1.地质灾害观察点及记录卡片:检查每100km2点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观测点、线布设是否合理,能否控制和查明环境地质条件并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2.物探:检查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解释结果的准确性,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任务要求。
3.钻探: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孔位布设是否合理;是否按设计规定查明环境了地质条件或问题。
4.动态监测:检查验收设计规定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点位布设是否合理,观测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基本控制监测对象的动态变化规律(项目工作周期内)。
5.采样:检查验收各类样品采集数量是否满足设计规定要求,检测单位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测试方法是否先进;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是否为研究分析、评价环境地质条件或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参数。
二、项目质量检查验收要求主要检查观察点记录卡片(分实地与室内检查)、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主要工程(物探、钻探、动态监测、采样)是否达到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
1.区域地质灾害观察点及记录卡片重点检查观察路线的布置是否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为原则。
是否根据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以及重点区与一般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
路线布置是否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次,路线通过的环境地质界线是否有观察点控制。
对观察点的检查要求记录格式统一,点的性质、点位准确并与手图一致;记录内容要丰富,地质灾害应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形成原因、危害及发展趋势分析等记录详细;有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或照片;测量数据准确;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各种注记及计量单位应符合规范,着墨及时。
DZ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四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的 (1)(二)名词解释 (1)(三)任务 (1)(四)基本要求 (2)(五)组织形式 (3)(六)质量监控 (3)二、设计编制 (3)(一)基本要求 (3)(二)设计书提纲 (4)三、野外调查 (5)(一)调查要点 (5)(二)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三)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四)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一)基本要求 (20)(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三)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四)成果图件编制 (23)(五)成果报告编制 (24)(六)报告附件 (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名词解释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细则(《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县( 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目录一、总则⋯⋯⋯⋯⋯⋯⋯⋯⋯⋯⋯⋯⋯⋯⋯⋯⋯⋯⋯⋯⋯⋯⋯⋯⋯⋯⋯⋯(1)(一) 目的⋯⋯⋯⋯⋯⋯⋯⋯⋯⋯⋯⋯⋯⋯⋯⋯⋯⋯⋯⋯⋯⋯⋯⋯⋯⋯⋯(1)(二) 名词解释⋯⋯⋯⋯⋯⋯⋯⋯⋯⋯⋯⋯⋯⋯⋯⋯⋯⋯⋯⋯⋯⋯⋯⋯⋯(1)(三) 任务⋯⋯⋯⋯⋯⋯⋯⋯⋯⋯⋯⋯⋯⋯⋯⋯⋯⋯⋯⋯⋯⋯⋯⋯⋯⋯⋯(1)(四) 基本要求⋯⋯⋯⋯⋯⋯⋯⋯⋯⋯⋯⋯⋯⋯⋯⋯⋯⋯⋯⋯⋯⋯⋯⋯⋯(2)(五) 组织形式⋯⋯⋯⋯⋯⋯⋯⋯⋯⋯⋯⋯⋯⋯⋯⋯⋯⋯⋯⋯⋯⋯⋯⋯⋯(3)(六) 质量监控⋯⋯⋯⋯⋯⋯⋯⋯⋯⋯⋯⋯⋯⋯⋯⋯⋯⋯⋯⋯⋯⋯⋯⋯⋯(3) 二、设计编制⋯⋯⋯⋯⋯⋯⋯⋯⋯⋯⋯⋯⋯⋯⋯⋯⋯⋯⋯⋯⋯⋯⋯⋯⋯⋯(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野外调查⋯⋯⋯⋯⋯⋯⋯⋯⋯⋯⋯⋯⋯⋯⋯⋯⋯⋯⋯⋯⋯⋯⋯⋯⋯(5)( 一) 调查要点⋯⋯⋯⋯⋯⋯⋯⋯⋯⋯⋯⋯⋯⋯⋯⋯⋯⋯⋯⋯⋯⋯⋯⋯⋯(5) (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14)(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16)(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8)(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18)(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20) (一) 基本要求⋯⋯⋯⋯⋯⋯⋯⋯⋯⋯⋯⋯⋯⋯⋯⋯⋯⋯⋯⋯⋯⋯⋯⋯⋯(20)(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0)(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23)(四) 成果图件编制⋯⋯⋯⋯⋯⋯⋯⋯⋯⋯⋯⋯⋯⋯⋯⋯⋯⋯⋯⋯⋯⋯⋯(23)(五) 成果报告编制⋯⋯⋯⋯⋯⋯⋯⋯⋯⋯⋯⋯⋯⋯⋯⋯⋯⋯⋯⋯⋯⋯⋯(24)(六) 报告附件⋯⋯⋯⋯⋯⋯⋯⋯⋯⋯⋯⋯⋯⋯⋯⋯⋯⋯⋯⋯⋯⋯⋯⋯⋯(26)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27)附件1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总则(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三、工作部署原则
☛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 4、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 6、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将遥感解译-野外核查-再解译贯穿于详细调查工作全过程,发挥遥感
技术优势,获得了常规调查方法难以获取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信 息,起到了先导和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了调查精度和工作效率。
二、技术路线
3、调查区采用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将调查区划分为重点调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对已有治理、勘查或调查资料的灾害点,根据已有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
与完善,重点核查地质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二、技术路线
地面调查:对于已成灾的已有地质灾害点或具有威胁对象的地质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必须统筹考虑、统一部署,统 一技术思路与技术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 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一规划,优先开展地质 灾害多发和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逐步实施。
三、工作部署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 ☛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兼顾重要公共设施、 资源和环境。重点调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经济建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达到避 免“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目标。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天量灾害家中考察细则之阳早格格创做第一章考察重心1、出有宁静斜坡考察的真量包罗:形成斜坡的天层岩性、风化程度、薄度、硬强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收育特性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薄度;山坡坡型、坡度、坡背战坡下;岩土体中结构里与斜坡坡背的推拢闭系.出有宁静斜坡与兴办物的仄里闭系(如:房屋与下陡边坡的距离).考察斜坡周围,特天是斜坡上部暴雨、天表火渗进或者天下火对付斜坡宁静的效率、人为工程活动对付斜坡的益伤情况等.对付大概形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里的鸿沟条件、坡体非常十分情况等举止考察分解,以此推断斜坡爆收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天量灾害的伤害性及大概的效率范畴.斜坡宁静性考察表中有闭栏目挖写央供如表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得稳条件:(1)百般典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背坡中、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里存留;(3)斜坡被二组或者二组以上结构里切割,产死出有宁静棱体,其底棱线倾背坡中,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爆收推缝隙;(5)顺坡走背卸荷裂隙收育的下陡斜坡或者凸腔深度大于裂隙戴;(6)岸边裂隙收育、表层岩体已爆收爬动或者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者坡基存留缓倾的硬强层;(8)位于库岸或者河岸火位变动戴,渠讲沿线或者天下火溢出戴附近,工程建成后大概时常处于浸干状态的硬量岩石或者第四系重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余根据天貌、天量特性分解或者用图解法收端判决为大概得稳的斜坡.表1 《斜坡宁静性考察表》挖写证明2、滑坡(1)考察的范畴应包罗滑坡区及其相近宁静天段,普遍包罗滑坡后壁中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效率战妨害的天区),滑坡体二侧自然沟谷战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者江、河、湖火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爆收与天层结构、岩性、断裂构制(岩体滑坡尤为要害)、天貌及其演变、火文天量条件、天震战人为活动果素的闭系,找出引起滑坡或者滑坡复活的主宰果素;(3)考察滑坡体上百般缝隙的分集特性,爆收的先后程序、切割战推拢闭系,分浑缝隙的力教属性,如推张、剪切、鼓胀缝隙等,藉以动做滑坡体仄里上分块、分条战纵剖里分段的依据,分解滑坡的产死体制;(4)通过缝隙的考察,藉以分解推断滑动里的深度战倾角大小.滑坡体上缝隙纵横,往往是滑动里埋躲出有深的反映;缝隙简单或者仅睹鸿沟缝隙,则滑动里埋深大概较大;如果前提埋深出有大的挡土墙启裂,则滑动里往往出有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隐位移,而挡土墙等依旧完佳,则滑动里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仄缓揩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里倾角靠近普遍;滑坡体的好速缝隙二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揩痕,共样是下部滑动里倾角的反映;(5)对付岩体滑坡应注意考察缓倾角的层理里、层间错动里、出有调整里、假调整里、断层里、节理里战片理里等,若那些结构里的倾背与坡背普遍,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里倾角,则很大概死少成为滑动里.对付土体滑坡,则最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交战里形成的滑戴形态特性及统制果素,其次应注意土体里里岩性好别界里;(6)考察滑动体上或者其相近的建、构筑物(包罗支挡战排火构筑物)的缝隙,但是应注意区别滑坡引起的缝隙与动工缝隙、挖圆前提出有匀称重降缝隙、自重与非自重黄土干陷缝隙、伸展土缝隙、温度缝隙战冻胀缝隙的好别,预防误判;(7)考察滑戴火战天下火情况,泉火出露天面及流量,天表火自然排鼓沟渠的分集战断里,干天的分集战变迁情况等;(8)盘绕推断是尾次滑动的新死滑坡仍旧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举止考察.表2 古(老)滑坡的辨别标记注:属A级标记,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 级标记或者一个B级、二个C级,或者4个C级标记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稳当性愈下.(9)当天建理滑坡的体味战教导.(10)考察滑坡已经制成的益坏,滑坡进一步死少的效率范畴及潜正在益坏.3、崩塌崩塌考察包罗危岩体考察战已有崩塌聚集体考察.危岩体考察应包罗下列真量:(1)危岩体位子、形态、分集下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天量构制、天层岩性、天形天貌、岩(土)体结构典型、斜坡组构典型.岩土体结构应收端查明硬强(夹)层、断层、褶直、裂隙、缝隙、临空里、侧鸿沟、底界(崩滑戴)以及它们对付危岩体的统制战效率.(3)危岩体及周边的火文天量条件战天下火赋存特性.(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天量体的工程天量特性.(5)危岩体变形收育史.履历上危岩体产死的时间,危岩体爆收崩塌的次数、爆收时间,崩塌前兆特性、崩塌目标、崩塌疏通距离、聚集场合、崩塌规模、激励果素,变形收育史、崩塌收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果的能源果素.包罗降雨、河流冲刷、大天及天下启掘、采掘等果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付危岩体变形益伤的效率战效率.正在下陡临空天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启裂产死的危岩体,应仔细考察采空区的里积、采下、分集范畴、顶底板岩性结构,启采时间、启采工艺、矿柱战死存条戴的分集,天压局里(底鼓、冒顶、片助、鼓助、启裂、压碎、支架位移益伤等)、天压隐现与变形时间,天压监测数据战天压统制与管制办法,钻研采矿对付危岩体产死与死少的效率战效率.(7)分解危岩体崩塌的大概性,收端划定危岩体崩塌大概制成的灾害范畴.(8)危岩体崩塌后大概的运移斜坡,正在分歧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疏通的最大距离.正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力战合射回弹效力的大概性及由此制成的特殊疏通特性与妨害.(9)危岩体崩塌大概到达并聚集的场合的形态、坡度、分集、下程、天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合的最大聚集容量.正在分歧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聚集场合背下运移的大概性,最后聚集场合.(10)考察崩塌已经制成的益坏,崩塌进一步死少的效率范畴及潜正在益坏.已有崩塌聚集体考察应包罗下列真量:(1)崩塌源的位子、下程、规模、天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天量特性及崩塌爆收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天形坡度、细糙度、岩性、起伏好,崩塌办法、崩塌块体的疏通门路战疏通距离.(3)崩塌聚集体的分集范畴、下程、形态、规模、物量组成、分选情况、植被死少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战稀真度.(4)崩塌聚集床形态、坡度、岩性战物量组成、天层产状.(5)崩塌聚集体内天下火的分集战运移条件.(6)评介崩塌聚集体自己的宁静性战正在上圆崩塌体冲打荷载效率下的宁静性,分解正在暴雨等条件下背泥石流、崩塌转移的条件战大概性.4、泥石流泥石流沟谷正在天形天貌战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产死区多为下山环绕的山间盆天.流利区多为峡谷,沟谷二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聚集区则多呈扇形或者锥形分集,沟讲晃动一再,大小石块混纯聚集,垄岗起伏出有服.对付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那些区段均能明隐区别,但是对付出有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隐的产死区、流利区与聚集区.钻研泥石流沟谷的天形天貌特性,可从宏瞅上判决沟心是可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区别其区段.考察范畴应包罗沟谷至分火岭的局部天段战大概受泥石流效率的天段,主要包罗泥石流的产死区、流利区、聚集区.应考察下列真量:(1)冰雪融化战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普遍及最大流量,天下火活动情况;(2)天层岩性、天量构制、出有良天量局里、紧集聚集物的物量组成、分集战储量;(3)沟谷的天形天貌特性,包罗沟谷的收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蜿蜒、细糙程度.区别泥石流的产死区、流利区战聚集区,圈画所有沟谷的汇火里积;(4)产死区的火源典型、火量、汇火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本量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出有良天量局里的收育情况及大概产死泥石流固体物量的分集范畴、储量;(5)流利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火、慢湾等特性,沟床二侧山坡坡度、宁静程度,沟床的冲淤变更战泥石流的痕迹;(6)聚集区的聚集扇分集范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讲变迁战冲淤情况;聚集物的本量、条理、薄度、普遍战最大粒径及分集程序.判决聚集区的产死履历、区别古泥石流扇战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聚集速度,估算一次最大聚集量;(7)泥石流沟谷的履历.历次泥石流的爆收时间、频数、规模、产死历程、迸收前的降火情况战迸收后爆收的灾害情况.区别仄常沟谷仍旧矮频次泥石流沟谷.(8)启矿弃渣、建路切坡、砍伐森林、斜坡启荒及过分搁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天防治泥石流的步伐战兴办体味.(10)考察泥石流已经制成的益坏,泥石流进一步死少的效率范畴及潜正在益坏.泥石流沟阻碍程度分级如表3.表3 泥石流沟阻碍程度分级泥石流概括评判部分各果素评分按《泥石流沟宽重程度(易收程度)数量化评分表.考察表仔细挖写证明如下表4.表4 《泥石流(潜正在泥石流)考察表》挖写证明易收程度(宽重程度),概括评判总分决定睹表5.表5 泥石流易收程度分级5、大天陷落大天陷落主要考察岩溶大天陷落战采空大天陷落,包罗收育正在黄土等天区的土洞型大天陷落.岩溶陷落正在尔国90%以上爆收正在可溶岩上有紧集土层覆盖的岩溶区.陷落主要爆收正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陷落”.普遍下列天段易爆收岩溶陷落:(1)浅部岩溶收育热烈,可溶岩顶里起伏较大,并有洞心或者裂心,岩溶洞穴空间无充挖或者充挖物少,且充挖物为砂、碎石战亚粘土的天段;(2)采、排天下火面附近战天下火位降降漏斗范畴内(特天是天下火的主要补给目标上),以及天下火位变动明隐的天区(浸出引导火位降下);(3)构制断裂戴、背、背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交战部位;(4)岩溶洼天、积火矮天战池塘;(5)第四纪土层为砂、沉亚粘土、亚粘土,且薄度小于10米的天段;果此,考察历程中最先要依据已有资料举止概括分解,正在基础掌握区内岩溶收育、分集程序及岩溶火环境的前提上,查明岩溶陷落的成果、形态、规模、分集稀度、激励果素、土层薄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性.天表、天下火活动动背及其与自然战人为果素的闭系.考察岩溶陷落对付已有兴办物的益伤益坏情况,圈定大概爆收岩溶陷落的区段.采空陷落应通过支集资料,考察考察等处事查明:(1)采空区战巷讲的简直位子、大小、埋躲深度、启采时间战回挖塌降、充火等情况;(2)矿层的分集、层数、薄度、深度、埋躲特性战启采层的岩性、结构等;(3)矿层启采的深度、薄度、时间、要领、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降、稀真程度、清闲战积火等;(4)天表变形特性战分集程序:包罗天表陷坑、台阶、缝隙等的位子、形状、大小、深度、蔓延目标及其与采空区、天量构制、启采鸿沟、处事里促成目标等的闭系;(5)天表移动盆天的特性,区别中间区、内边沿战中边沿区,决定天表移动战变形的特性值;(6)采空区附近抽、排火情况及对付采空区宁静的效率;(7)支集兴办物变形及其处理步伐的资料等.6、天缝隙本考察所指天缝隙为天区性天缝隙,与滑坡、崩塌、大天陷落相陪死的天缝隙出有正在此考察范畴内中.天缝隙考察真量主要为:(1)单缝特性战群缝分集特性及其分集范畴;(2)产死的天量环境条件(天形天貌、天层岩性、构制断裂等);(3)天缝隙成果典型战激励果素;(4)死少趋势预测战现有灾害评估及已去灾害预测;(5)现有防治步伐战效验.7、大天重降主要考察由于常年抽汲天下火引起火位或者火压低重而制成的大天重降,出有包罗由于其余本果所制成的大天低重.主要通过支集资料、考察考察去查明大天重降本果、现状战妨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概括分解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重积、天貌单元,特天要注意冲积、湖积战海相重积的仄本或者盆天及古河讲、洼天、河间天块等微天貌分集.第四系岩性、薄度战埋躲条件,特天要查明硬土层战硬强压缩层的分集;(2)查明第四系含火层火文天量特性、埋躲条件及火力通联;支集历年天下火动背、启采量、启采层位战天区天下火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大天丈量资料战兴办物真测资料,共时分散火文天量资料举止概括分解,收端圈定大天重降范畴战判决乏计重降量,并对付大天重降范畴内已有兴办物益坏情况举止考察.8、其余其余天量灾害,此处出有搞道述,简直考察尺度及重心,可参照国家有闭技能央供举止.第二章家中考察记录央供1、每个考察住户面、天量灾害面战天量灾害隐患面的天量环境条件,天量灾害特性,应根据安排书籍中确定的技能央供战布面的脚段举止仔细记录战挖表.搞到脚段精确、真量周到、重面超过、数据无误、词汇语准确、字迹工致领会.2、对付百般天量灾害产死条件、效率果素、激励果素的形貌应分浑主次.特天是激励果素的分解,应用数据证明.如降雨激励,应尽管支集灾害爆收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为切坡激励,应考察切坡的时间,丈量切坡后的坡度、下度;如采矿激励,应尽管支集启采起初时间、年启采本领、矿石总产量、坑讲位子、采矿工艺、采空区别集及里积等资料;如抽、排火激励,应尽管支集抽排井孔安插、抽排时间、抽排火量、抽排前后天下火位及变更等资料.3、百般天量灾害的规模区别尺度,参照表6、表7、表8.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区别尺度表8 大天陷落分级尺度4、滑坡战斜坡的宁静性分为三级,即宁静性佳、宁静性较好、宁静性好.滑坡战崩塌宁静性家中判别尺度睹表9战表10.岩溶陷落体的宁静性分为宁静性佳、宁静性较好、宁静性好三级.陷落体战土洞宁静性评介尺度睹表11、表12.5、对付已举止勘查与处置的天量灾害,应支集勘查程度、处置步伐、处置效验及效率.6、对付要害的斜坡变形战天量灾害面,皆必须画出仄里图、剖里图,需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者录象.所有照片均应统一程序编号,并证明正在相映的瞅测面记录表上.表9 滑坡宁静性家中判别表表10 崩塌(危岩体)宁静性家中判别表表11 陷落体宁静性定性评介表12 土洞宁静性定性评介第三章家中考察记录形式1、家中考察记录必须按确定的考察表宽肃挖写,要用家中考察记录本做沿途瞅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仄里图、剖里图、素描图等)战影像资料等.对付于考察的天量灾害面及天量灾害隐患面,挖写相映灾种的家中考察表(附表18);对付于考察的住户面,挖写《村(住户面)天量灾害考察情况统计表》(附表9).2、灾情或者危机以及规模属中型及其以上的天量灾害面必须举止仔细考察;对付灾情或者危机以及规模属小型者可视简直特性战分集位子搞统制性定面考察(灾情战危机分级尺度睹表13).表13 天量灾害灾情战危机分级尺度注:①灾情分级——灾情采与“牺牲人数”战“间接经济益坏”栏指标评介;②危机分级——危机采与“受威胁人数”战“潜正在经济益坏”栏指标评介.3、对付属共一典型的天量灾害,出有管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仍旧集体,皆应一面一表,出有允许正在共一灾害体上定二个以上的瞅测面,也出有允许将相邻二个灾害体合定一个瞅测面.共一天面存留几种天量灾害或者其余环境天量问题时,不妨只定一面,但是应分类挖表.4、对付于乡、镇及村委会,皆应举止考察,如无天量灾害分集,可出有布设瞅测面,但是应做佳考察记录;对付于普遍住户面,只消大概受到天量灾害妨害,均应布设瞅测面举止考察评介.5、家中记录应采与图文互补办法举止考察记录,用图客瞅天反映出天形形态、滑坡缝隙、隆起等变形局里的空间展布,天下火出露或者所测火位埋深等部位,人为边坡分集位子,受威胁对付象与潜正在灾害体相对付空位子,土体薄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丈量位子,照像位子战镜头目标等等.用笔朱客瞅天补充记录天形坡度,边坡下度,缝隙特性战产死时间,威胁户数人心等,包管家中记录客瞅周到.家中记录要庄重注意区别主瞅推断的客瞅存留的局里,并推断大概的成灾范畴.第四章处事脚图战浑图挖画央供1、采与数字化天形天量或者工程天量底图搞处事脚图.正在已赢得上述图件情况下,以1/5万天形图动做处事脚图,并据己有资料将百般天量灾害面及天量界线透画到天形底图上供家中考察功夫使用.2、处事脚图上的百般瞅测面战天量界线,正在家中应用铅笔画制.转画到浑图上后应即时上朱.3、处事脚图上瞅测面标记用×表示.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表面线时,用出有依比率尺的标记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率尺圈定其鸿沟线.4、处事脚图上瞅测面定位应按照以下准则:滑坡面定正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面定正在聚集区中部,大天陷落面定正在陷落核心面,天缝隙面定正在主搞缝隙的中面,斜坡、边坡面定正在变形区中部.5、浑图(比率尺普遍采与1:10万),百般天量灾害战天量界线应按确定图例画制,出有再表示瞅测面标记.滑坡隐患面考察表示企图剖里图(滑坡结构、大概妨害范畴、威胁的对付象)考察单位:崩塌(危岩)隐患面考察表名称天理位子省县(市)乡(镇)村社家中编号崩塌典型□倾倒式□滑移式□坠降式坐标(m)X:Y:海拔(m)冠室内编号趾统一编号经度:E °′″ 纬度:N °′″天名:崩塌收死的斜坡环境天量环境崩塌(危岩)天层岩性天量构制微天貌天下火典型时代岩性产状构制部位天震烈度□ 陡崖□ 斜坡□ 上凸下凸坡□ 上陡下缓坡□孔隙火□裂隙火□岩溶火□潜火□启压火□表层滞火降雨河流效率降雨量(mm)冲刷危岩坡足的河流火文年均日最大时最大洪流位(m)枯火位(m)相对付于河流的位子□左岸□ 左岸□凸岸□ 凸岸危岩斜坡坡下(m)坡度(°)坡背(°)斜坡结构典型□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结晶岩斜坡□蜕变岩斜坡□仄缓层状斜坡□顺背斜坡□斜背斜坡□横背斜坡□反背斜坡□特殊结构斜坡判崩塌聚集体暂时宁静情景□ 宁静□ 基础宁静□ 出有宁静(爆收滑坡时应挖写滑坡考察卡片)死少趋势分解□ 宁静□ 基础宁静□ 出有宁静危岩崩塌制成的益得或者妨害评估妨害对付象□ 民房□ 公路及止车□ 市政前提办法□ 河讲□ 其余:伤害性分级灾害妨害程度灾害规模等第已制成妨害(灾情)牺牲(人)间接经济益坏(万元)毁房(间)□特大□大□中□小□普遍□较大□要害□特大□小型□中型□庞大□巨型潜正在威胁(危机)威胁人数威胁户数威胁财产(万元)其余□特大□大□中□小提议搬家安顿:户人防治提议防治提议□制定防灾预案群防□汛期临时躲躲□博业监测□工程处置□搬家安顿监测提议□定期目视查看□拆置浅易监测设备□大天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群测人员村少通联电话仄里及剖里图仄里图(危岩范畴、崩塌降石大概妨害范畴、威胁的对付象的分集)剖里图(危岩结构、大概妨害范畴、威胁的对付象)比率尺1:照片编号考察单位:潜正在出有宁静斜坡隐患面考察表称呼天理省县乡(镇)村社出有宁静斜坡示企图比率尺1:照片编号剖里图(潜正在出有宁静斜坡结构、大概妨害范畴、威胁对付象)赤仄投影图(斜坡坡背与结构里)比率尺1:考察单位:泥石流隐患面考察表名称天理位子省县乡(镇)村社家中编号坐标(m)X:Y:海拔(m)沟心室内编号沟源统一编号经度:纬度:天名:火系称呼泥石流沟与主河闭系主河称呼泥石流沟位于主河的沟心至主河讲距离(m)□左岸□左岸泥石流沟主要参数、现状及灾害史、防治工程考察泥石流典型□泥流□泥石流□火石流沟心巨石三轴少度(m)Da Db Dc火能源典型□暴雨□冰川□溃决□天下火泥沙补给门路□里蚀□沟岸崩滑□沟底再搬运补给区位子□上游□中游□下游评分12345678911112131415总分易收程度评估□下易收□中易收□矮易收□出有简单收死少阶段□产死期□死少期□出落期□停歇或者末止期泥石流制成的益坏或者妨害评估妨害办法□泥石流泥沙淤埋□泥石流冲打益伤□泥石流冲刷益伤□次死洪流灾害威胁妨害对付象乡镇□村寨□铁路□公路□航运□引灌渠讲□火库□电站□工厂□矿山□农田□森林□输电线路□通讯办法□国防办法已制成妨害(灾情)牺牲(人)间接经济益坏(万元)其余伤害性分级灾害妨害程度灾害规模等第□特大□大□中□小□普遍□较大□要害□特大□小型□中型□庞大□巨型潜正在威胁(危机)威胁户数威胁人心威胁财产(万元)其余提议搬家安顿:户人防治对付策防治提议□制定防灾预案□临时躲躲□博业监测□工程处置□死物处置□搬家安顿监测提议□汛期雨情预报及巡视报警□拆置浅易监测设备□泥石流暴雨预警系统监测群测人员村少通联电话示企图仄里图(沟源紧集聚集区、沟心扇天大概妨害范畴、威胁的对付象的分集)比率尺1:照片编号剖里图(泥石流物源区、流利区、聚集区、威胁的对付象)考察控制人:挖表人:考查人:挖表日期:年月日考察单位:1.此表按陷落区挖写,每个陷落区一张;共一考察面(村、组、矿山等)有多个分散的陷落区者,应分别挖写.2.每一陷落区挖写代表性陷坑13个;有2个以上陷坑者,须挖写陷坑集体特性.3.情况切合“□”后里笔朱真量者,正在“□”中挨“√”;其余形貌用笔朱挖写.县(市)天量灾害隐患面搬家安顿户考察表。
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方法
广义的地质灾害:即把由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
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洪水灾害、地下水污染、地方病、 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冻土冻融、水库淤 积、水库及河湖塌岸、特殊岩土灾害、冷浸田等等。
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研究,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
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就需要研究地 质灾害形成的机理、演化规律及其防治措 施。有许多滑坡,由于进行了监测预警与 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灾害损失。
如长江三峡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1985),体积约3000万方, 造成长江断航,千年古镇新滩被毁。
2、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995
2003.7.13
1933.8.25
60 900 600 260 500 28000
2400
滑坡摧毁6个车间,7人死亡,损失2000多万元
滑坡体变成碎屑流冲出4km,摧毁1个村庄,死亡216人。 滑坡摧毁71户民房,因提前预报无伤亡。 滑坡体堵塞印江,淹没上游一村镇,威胁下游印江县城安全。
滑坡威胁车站安全,治理费9000万元。 滑坡造成易贡藏布江、帕龙藏布江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桥梁冲毁,使川藏 线断路达四月之久,250万人无家可归,公路,铁路交通中断。
1995年6月10日滑坡体二道桥沟失稳,1995年10月29日三道桥沟发生滑坡,致 使长江断航12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滑坡截断青干河,滑坡上的村庄、工厂、公路、家园毁于一旦,1200多人无家 可归,导致14余人丧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发生一巨型高速滑坡,将迭溪城从100米高的台地上滑入江中,百里之内皆受 重灾,死难者达8800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第一章调查要点1、不稳定斜坡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
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
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
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
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 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
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
(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
(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3、崩塌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
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
(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
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
(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
(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
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
(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
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
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
(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
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
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
(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
(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
(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
(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
(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
(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
4、泥石流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
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
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
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
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
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
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
(10)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3。
表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
调查表详细填写说明如下表4。
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5。
表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在我国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
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
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溶塌陷:(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米的地段;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3)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7)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
6、地裂缝本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
地裂缝调查内容主要为:(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7、地面沉降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