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

西城区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8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集》)

【乙】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

谁手。及睹《事物纪原》①,谓武后②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

..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③?花王之封,允④宜肇⑤于此日。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事物纪原》: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的原始归属。②武后:指武则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做过正统女皇帝的人,称帝期间多权略,能用人,治国有方,但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所以才会有下文所记“她冬天到后花园游玩,百花惧怕其威严都改在冬天开放”的这一传说。③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它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耻辱呢?这句是李渔自己领悟到牡丹品格高贵,不该受屈,堪当花王。“八千”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句,借指被降职流放到边远地区。④允:确实,果真。⑤肇:开始。

1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濯.清涟而不妖濯:

11.“强项”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解释【乙】文中加点词“强项”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强横。

B.强,通“僵”。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

C.指有竞争力的项目。

D.刚正,不为威武所屈。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共2分)

(1)香远益清

翻译:

(2)予初不服是论

翻译:

13.【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牡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这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借牡丹表达了怎

样的看法。(4分)

答:

10.答案:洗

评分标准:1分。有错字不得分。

11答案:D

评分标准:1分。选错不得分。

12.示例:(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

(2)我当初不信服这种观点

评分标准:共2分。每句1分,关键词“远”“益”“予”“是”理解有误,此句不得分。

13.示例:【甲】文中的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作者通过写牡丹要表达对追求富贵的世态的厌弃。

【乙】文中讲了牡丹没有屈从于武后而被贬的故事,作者借牡丹要表达的是对刚正不屈品

格的赞许。

评分标准:4分。两文作者看法各1分,共2分;结合选文各1分,共2分。

东城区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第 10~13 题。(9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所给的词条,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只填序号,2

分)

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⑵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11.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百里奚举于市。

翻译:百里奚从集市里被赎回并起用。

理解:举百里奚和舜等六人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后文“大任”的重要性。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困苦,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作者认为,人只有与忧患不断斗争,超越自我,才能有所作为。

C.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位国君,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

外来的侵略,他就有被颠覆的危险。

理解:这句举国君丧失政权的事例,反面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2. 结合上文和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从“忧患”和“安乐”两个方面分别谈谈它们给个人和

国家带来的影响。(4 分)

【材料一】

江南朝士①,因晋中兴②,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末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③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坺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

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⑤,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唐]颜之推 文)

【材料二】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

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故及于难。

(选自《戊戌政变记》,梁启超 文)

喻:①晓谕,开导。②明白,知道。③表达,说明。④比喻,譬喻。

⑤通“愉”,愉快。

①朝士:朝中士大夫。②中兴:西晋亡后,东晋又建国于江南,故称中兴。③信:依靠。④

坺:

bá,耕地时翻起的土块。⑤办:治理。

答:

13.古诗文中,有不少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语句。调动积累,写出在这方面给你印象

最深的一句:“”。(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1 分)

(三)文言文阅读(9 分)

10.答案:⑴②⑵④

评分:2 分。每小题 1 分。

11.答案:B

评分:2 分。

12.示例:忧患既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让人成就大业,也可以救国家于危难。安乐不仅会让人能

力低下,不懂社会事务,还会造成灭国的危险。

评分:4 分。结合具体内容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谈“忧患”“安乐”的影响,各 2 分。谈“忧患”和“安乐”各 2 分。其中,结合主文本和链接材料从个人和国家分别谈“忧患”

“安乐”带来的影响各 1 分。

13.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商

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评分:1 分。错一字即该空不得分。

重点关注:学生答出的这句古诗文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如果基于该题主文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可以是对个人的忧患,更可以是对国家的忧患。也就是说,

《生于忧患》一文的“忧患”与《岳阳楼记》一文、乃至现在所提的“忧患意识”,有区别。后两者

的“忧患”所指为国家。这也体现了“忧患” 意识内涵的发展。

【附录】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江南朝廷的士大夫们,因为晋朝的中兴,渡江南来,最后客居异乡的,到现在已过了八九代了,还从来没有下力气种过田,全靠俸禄生活。即使有点田地的,都是靠僮仆们耕种,自己从未亲眼看见翻一尺土,薅一株苗;不知道哪个月该播种,哪个月该收割,这样哪能懂得社会上的其他事务呢?所以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