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导论讲义-zlh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ka kd
ka0e-Ea
kd
e-Ed
0
RT RT
K0eEd-Ea RT
K0eQ RT
反映吸附的强弱,吸附键强度的量度
Q
势能零点,非物 理吸附态最低点
简化位能曲线
d ln K Q dT RT 2
van’t Hoff方程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基本假设: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靠分子间范德华力形成第一吸附层,被 吸附分子与气相分子之间仍有此种力,故可以发生多层吸附, 并且不一定待第一层饱和后再吸附第二层; 吸附分子在水平方向同一吸附层的彼此作用力可以忽略,吸 附脱附时只考虑垂直于表面的相互作用力,并只考虑上下两个 临层; 吸附平衡的建立:
•其值大小可由化学Q度 量:Q ~ 吸附键
顺变关系
——Q是选择Cat.时要考 虑的因素之一。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吸附热与催化反应
•G-S相催化反应中,至少有一种反应物要吸附在Cat.的表面上。
•吸附键的强度要适当。 Q与催化活性间有一定的关联
催
volcanic
化
火山型
活
性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起始吸附热——外推到θ为0时的微分吸附热——比较不同催
化剂的活性
等量(容)吸附热——吸附量固定(即θ一定)
吸附相的偏摩尔焓
Qiso
- H nad
TPS
(H ad
Hg)
Qiso
RT
2
lnP T
∵一定T范围内, Qiso变化不大
恒TPS过程中焓 增量对吸附相摩 尔量的变化率
当c>1,即Q1>Q2,第一层吸附占优势,第一 层近于吸满后才进行多层吸附——II型等温线。 • C=2-50有机物,高分子与金属
• C=50-200 氧化物,氧化硅 • C≥200 活性碳,分子筛
当c≤1,即Q1<Q2,在第一层吸附时即发生多 层吸附——III型等温线。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50nm)吸附剂上
的吸附。包括发生 在孔台中阶的来毛源细于管均凝 聚 匀非孔表面的
依次多层吸附
既决定于吸附剂的孔结构,也决定于吸附 剂与吸附质之间吸附力场的情形。
四、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 式
一种理想的化学吸附模型
简单,是进一步推导许多催化反应动力学式的出 发点,应用普遍,并且可用以解释I型吸附等温线
催化剂上发生吸附的面积Sa 催化剂总面积St
对于单层吸附
某一时刻的吸附量 饱和吸附量Vm
V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积分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
Q不随θ变化,是常数——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 Q随θ增加而线性下降——焦姆金(Temkin)吸附 Q随θ增加而对数下降——费兰德利希(Frundlich)吸附
(1
K1 / H
2P1H/
2
K1N/
2PN1 /
2)2
对速率式简化
rate ksq PHn PNm
(五)产物步骤
产物的脱附(吸附的逆过程) 产物的内扩散 产物的外扩散
上述步骤为连串过程,总速率常数
k0 1
1 1 1 1
kgSext ksSgdp kads ks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吸附热
吸附热——吸附过程中的热效应,是固体表面
与吸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的量度。
吸 附 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信息 热 的 大 计算吸附态的熵 与理论熵值进行比较 小
推断实际吸附态的性质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吸附强弱的度量方法
•吸附物种与Cat.表面键 合形成化学吸附键的强 弱,由反应物与Cat.的 性质及吸附条件决定。
应用——测比表面积
吸附剂比表面积计算公式
Sg
Vm WVmol
N
am
Sg-每克吸附剂的表面积——比表面积,m2/g; Vm-为整个固体表面铺满单分子层时所需吸附质体积,m3; Vmol-为吸附质的摩尔体积,m3/mol;
W-为吸附剂质量,g;
N-为Avogadro常数,分子数/mol; am-为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所占有的面积,m2/分子。
没有时间限制。
气体的摩尔焓
积分
ln
P1 P2
Qiso R
1 T2
1 T1
从 Claussius-Clapeyron 方程可以得到
(T1,T2,P1,P2)
RT
2
lnP T
(H ad
Hg )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积分吸附热与覆盖度的关系
覆盖度——Cat.表面被吸附质占据的程度。 用θ表示。
定义式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应用——测比表面积——am值
表 BET测定中常用的吸附质表观分子截面积
吸附质 吸附温度 所有的实验值
K
nm2
由液体密度计算值 nm2
推荐值 nm2
氮
77
Fra Baidu bibliotek0.162
0.162
0.162
氩
77
0.147±0.041
0.138
0.138
氪
77
0.203±0.033
0.152
气体分子优先在能量最大的部位上吸附吸附键最强,∴Q最大 随后,在较不活泼的部位吸附 Q
Qad(=-∆H)
0
θ
1.0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表面模型
真实表面模型——Q总是随θ发生变化。
(2)诱导的表面不均匀性(induced surface heterogeneity) 假设:吸附剂表面上能量分布原先是均匀的,但吸附物
吸附热分类
吸附热效应产生过程
积分吸附热
微分吸附热
定T下,Cat.表面吸附1mol气 体所放出的Q ——不同吸附 中心性能累积的平均结果 ——常用于区分物理吸附于 化学吸附
定T下,Cat.表面上吸附少量 气体所引起的Q变化——瞬间 结果,局部吸附中心的特征 ——覆盖度θ的函数,用于判 定表面模型
均匀表面:Q积 = Q微
∴怀疑Sg >>1000~1200m2/g,这是由于某些微孔物质在 相当低的P/P0下就会发生毛细孔凝结,而计算时又错误地用了 单分子层吸附处理造成的。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BET方程适用的压力范围
p/p0=0.05~0.30 与方程假定的条件有关
相对压力<0.05时,建立不起多层物理吸附平衡,甚 至连单分子层物理吸附也远未形成,表面的不均匀性就 显得突出; 相对压力>0.30时,毛细孔凝结变得显著起来,因而 破坏了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0.202
正丁烷 273
0.448±0.098
0.323
0.444
苯
293
0.436±0.098
0.320
0.430
am的实测值与吸附质分子的吸附态、可动性等因素有关。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应用——测比表面积
注意: (1)避免采用明显非球形的吸附质分子(如二氧化碳,正丁 烷),通过调节T使吸附的分子具有较高程度的可动性。 (2)待测样品中有金属相时,不宜用N2做吸附质,因为会被 某些金属化学吸附。 (3)稀有气体中Ar和Kr是最适宜的吸附质。 (4)∵常规N2吸附法——Sg在1~1200m2/g范围内。
思考
① Lanmuir吸附模型为什么覆盖率与空位率之和等于1? ② 物理吸附发生时化学吸附一定会发生吗? ③ 化学吸附的条件有哪些? ④ 实际过程如何确定物理或化学吸附?
判断
① 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增大反应平衡常数。 ② 催化剂吸附气体能力越强,其催化活性越高。 ③ 催化剂的性能取决于其化学组成,与其他因素无关。 ④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组成和数量都不变,故催化剂使用
——P0是在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 可以用气体的质量(mg)或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cm3) 或mol数表示。
四、吸附等温线
常用的几种等温式
等温方程名称 基本假定
数学表达式
应用范围
Langmuir方程 Q与θ无关, 理想吸附
Freundlich方程
Q随θ增加 对数下降
Temkin方程
Q随θ增加 线性下降
基本假设: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即吸附部位能量一样) 吸附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每个吸附分子占据一个吸附位,吸附是单分子 层的。即吸附是定域的; 吸附脱附过程处于动力学平衡之中。
四、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 式
p 1 +p V KVm Vm
四、吸附等温线
? 吸附平衡常数K
Ea:吸附活化能 Ed:脱附活化能 Q:化学吸附热
B.E.T. 方程
多层吸附
V Kp
Vm
1 Kp
V kp1/ n (n 1)
V Vm
1 f
ln
A0 p
p 1 C 1 p V ( po p) VmC VmC po
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
多层物理 吸附
四、吸附等温线
类型
单层或准单非层孔吸固附体。(自由表 化学吸附和面微)孔或(大孔孔径(≤孔径 2附nm)吸附>附剂50上n的m属物)介吸 附理中孔附质吸的(热液吸2n小化m于热-吸
反映吸附质与吸
V
Vmcp
吸附时的 平衡压力
附剂间相互作用
p0
p
1
c
1
p p0
实验温度下吸附气 体的饱和蒸汽压
平衡压力p
BET等温 时的吸附量
表面形成单分子层 所需要的气体体积
式
p 1 + c 1 p
V p0 p Vmc Vmc p0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应用——描述多层吸附等温线
能源与环境过程中的
催化原理导论
第一章、催化作用基本原理
§1.3 吸附与催化 (第二讲)
催化科学与工程系
二、多相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
① 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颗粒外表面扩散 ② 反应物分子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向孔内表面扩散 ③ 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吸附 ④ 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迁移、化学重排和
Qad(=-∆H)
0
θ
1.0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表面模型
理想表面模型(Langmuir表面模型):表面能量分布是 均匀,且吸附物种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Q不随θ变化。
Qad(=-∆H)
0
θ
1.0
三、吸附热与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表面模型
真实表面模型——Q总是随θ发生变化。
(1)原有的表面不均匀性(a prior surface heterogeneity) 假设:吸附剂表面上能量分布原先就是不均匀的。
速率式 控制步骤决定总速率
rate ksNH
假设:
吸附剂表面是均匀的; 吸附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每个吸附分子占据一个吸附位,吸附 是单分子层的。即吸附是定域的; 吸附、脱附过程处于动力学平衡之中。
可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表面覆盖率θ
(四)表面反应
将θ代入Langmuir等温式
rate
ksK1H/ 2K1N/ 2P1H/ 2P1N/ 2
第一层未覆盖部分的吸附与第一层的脱附之间、第一层与第二 层之间、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吸附热以指数形式包括在各平衡速率关系式中,除第一层吸 附热用Q表示外,其它各层吸附热都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QL.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吸附等温式
与第一层吸附 热有关的常数
c eQ1QL RT
反应 ⑤ 产物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 ⑥ 产物从催化剂颗粒内表面向孔外表面扩散 ⑦ 产物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扩散到反应气流中去
(四)表面反应
特征
快速运动的表面吸附物种的反应, 二维过程 表面物种间的反应符合化学原理 适当吸附强度的物种有利于反应
举例
Na
Ha
S +S
H
Na S +S
(四)表面反应
(四)表面反应
种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会诱导产生表面不均匀性。
θ 吸附物种之间相互排斥作用 吸附键强度 Q
Qad(=-∆H)
0
θ
1.0
四、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讨论的是影响平衡吸附量的因素。 V=F(P,T)
吸附等温式(线)——在等温条件下,平衡吸附量 V与吸附压力(P)或相对压力(P/P0)间的关系。
即 V=F(P)T V=F(P/P0)T(吸附温度低于气体的临界温度)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p/V(p0-p)
应用——测比表面积——Vm值
p
V p0 p
1 + c 1 p Vmc Vmc p0
p/V(p0-p)~ p/p0 做直线图 截距+斜率 1 + c 1 1
Vmc Vmc Vm
Vm
1 截距+斜率
只有II型和IV型吸附等温线 才能给出可信的Vm值
四、吸附等温线
BET多层吸附理论
表 一些典型的工业催化剂比表面积
催化剂
REHY沸石
应用
裂化
Sg (m2/g)
1000
活性碳
载体
500-1000
SiO2-Al2O3 CoMo/Al2O3 Ni/Al2O3 Fe-Al2O3-K2O V2O5 Pt网
裂化 加氢处理 加氢 氨合成 部分氧化 氨氧化
200-500 200-300 250 10 1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