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武汉与咸宁经济关系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及文化概述
武汉市宏观经济分析一、武汉1+8城市经济圈战略1.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汉水交汇处,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大陆的七大中心城市之一。
2.武汉周边与湖北省黄州、鄂州、大冶、咸宁等12个市、县接壤,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彩蝶。
3.武汉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与邻省的长沙、郑州、洛阳、南昌、九江等大中城市相距600公里左右,与京、津、沪、穗、渝、西安等特大城市均相距约1200公里。
4.武汉位于江汉汇流处,水运便利,拥有“九省通衢”的美称,使武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之一。
5.316国道、318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交汇于武汉,它更位于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武九铁路、武麻铁路交汇处,是全国最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6.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便利对外交通,给予了以武汉为中心建立“8+1”武汉城市圈的必要条件。
7.市场对接,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
与以往的“地方割据”不同,城市圈在打破地方封锁、建立彼此开放市场方面,使商品在城市圈内货畅其流。
8.城市圈对产权、科技、人才市场也实行对接。
圈内部分城市已按监管机构、信息发布、交易规则、审核鉴证、收费标准“五统一”的原则,整合了产权交易市场。
另外,圈内各市已建立武汉人才市场分市场,正着手建立一体化的区域人才和劳动力市场。
9.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等八个周边城市。
总面积约2.45万公里,人口3050.87万人。
10.建成武汉城市圈交通设施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框架,利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快速铁路等缩短以武汉为中心的各地的时间距离,加强各地联系紧密度。
不断提高武汉的首位度,以武汉为龙头的,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2011年)指标金额全省占比GDP 11859.60 亿元60.5%规模工业增加值4643.01 亿元5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4.01 亿元63.5%出口145.17 亿美元74.3%人均GDP 39043.00 元高出全省人均14.4%武汉城市圈规划1.近期规划:◆做大做强武汉,是实现城市圈经济起飞的关键;◆全面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充分的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内生型”和“外向型”齐头并进,探索各自最优发展路径;2.远期规划:◆提前实现全面小康,武汉市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武汉城市圈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二、行政区划分及人口概况武汉行政区划分:◆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鼎立;◆现辖江岸、江口、硚口、汉阳、武昌、汉南等13个区;◆是我国特大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显著;◆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市区建成面积:275平方公里(上海670平方公里);武汉人口总概况:1.人口年龄结构:◆0-14岁的人口为976947人,占总人口的9.98%;◆15-64岁的人口为8013317人,占总人口的81.8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5128人,占总人口的8.13%;2.人口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46506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21314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32268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296972人;三、武汉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5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武汉对黄冈的辐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武汉对黄冈的辐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武汉对黄冈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武汉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较高。
武汉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优质的经济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资本和人才。
在周边地区,黄冈位于武汉的辐射范围内,受益于武汉的经济发展。
武汉的市场和供应链网络为黄冈提供了贸易、服务和供应链合作的机会。
2.交通便利:武汉是湖北省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陆路、水路和铁路交通网络。
黄冈与武汉之间的交通联系紧密,有便捷的公路和铁路连接。
武汉作为黄冈的主要交通枢纽,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服务,促进了两地人员、货物、资金的流动。
3.教育与科研资源:武汉集聚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机构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研条件,为周边地区提供教育和科研支持。
黄冈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到武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接受教育和培训,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
4.医疗资源:武汉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体系。
医院、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聚集于此。
这为黄冈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医选择和高级医疗服务。
黄冈的患者可以到武汉进行更复杂、高水平的医疗治疗,提高了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5.文化交流和活动:武汉作为湖北省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的能力。
黄冈的居民可以到武汉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与武汉市民进行文化交流,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武汉对黄冈的辐射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交通便利的支持、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提供、医疗服务的补充以及文化交流的推动等方面。
这种辐射作用促进了黄冈的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和人文交流,对于两地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
武汉以后的发展前景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论述武汉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市内有较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以及三大铁路干线和三大高速公路交汇于此,使得武汉成为长江中游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交通枢纽。
随着国家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武汉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交通优势,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国内外交通运输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以长江为依托,强化水陆空多模式交通联动,打造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其次,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武汉地处湖北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农业、养殖业、渔业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武汉还是湖北省的科教文化中心、医疗中心,拥有大量知识和技术资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还是世界知名的大学城,拥有多所高校,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智慧。
在产业方面,武汉将继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发展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再次,武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武汉将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普,提高农业品质和产量,打造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
通过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方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武汉还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最后,武汉还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将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优势,与沿线城市开展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
同时,武汉还将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与经济发展
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与经济发展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九省通衢的角色。
这个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武汉市作为九省通衢的地位使得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九省通衢意味着武汉市连接了九个省份,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山东和陕西。
这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方便了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
武汉市拥有三大铁路站和一个国际机场,这些交通设施的发达使得武汉市成为了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
其次,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九省通衢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带来了大量的商机,吸引了许多企业和商家前来投资和经营。
武汉市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这些商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流入。
武汉市的经济结构也逐渐从传统的重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这使得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
此外,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为其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各省之间的人员流动使得武汉市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交汇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武汉市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武汉市的文化交流也吸引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的举办,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武汉市也成为了各省之间人才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然而,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是交通压力的增加。
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武汉市的交通压力非常大。
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武汉市政府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了更多的高速公路和地铁线路。
其次是人员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员流动使得武汉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这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投入。
总的来说,武汉市的九省通衢地位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对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
对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言献策
咸宁市湖北的“南大门”、武汉城市经济圈核心之一。
1998年撤地设市,先辖四县一市一区,即嘉鱼县、通山县、通城县、崇阳县、赤壁市、咸安区。
有5个方面的发展优势。
咸宁市全国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茶叶之乡”和“温泉之乡”,是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境内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
森林植被覆盖率高,成就了咸宁“天然氧吧”,优良的空气指数,天赐咸宁“宜居山庄”。
著名旅游景点九宫山、陆水湖、赤壁古战场、太乙洞、隐水洞、星星竹海,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使咸宁美誉中外,“万国咸宁”名副其实,商机无限。
生态优势带来了旅游优势。
武广高铁开通为打造温泉之都尤为有利。
关于咸宁建设鄂南强市的调查报告
还有一项“百园”工程,更让全市民众心向往之:20个中型公园、30个小游园、50个社区公园——桂树沁香,翠竹扶风,浓荫蔽日,温泉碧波。市园林局副局长胡广益说,“咸宁的明天将更美。”
咸宁在全省市州中率先编制了2010年至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市规划局副局长陈从荆介绍,按照“全域景区化”理念,全市紧锣密鼓推进“六城三区”建设:六城,即生态工业新城、温泉生态旅游新城、咸嘉临港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职教新城和咸安新城;三区,即在建的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河背生态湿地风景区。它们将咸宁“山、水、地、文、景、能、位、势”等潜在的“八宝”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后劲,进一步擦亮香城泉都这一城市名片。
经济发展求“快”。我们进入“武咸工业走廊”,万亩工业园热浪滚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专实地指点:“在这,再造一个小榄工业园,下月就有100余家来自广东中山小榄的企业签约入住。”这,将成为“小三角”中耀眼夺目的工业之星。
“发展物流,也得抢占先机。”市商务局副局长王俊杰说。在“小三角”中,三市的边贸活动很活跃,咸宁已拥有38家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5月14日,江苏雨润集团宣布,斥资16亿元打造咸宁雨润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年交易额预计将达到30亿元。该集团当家人祝义财说,投资咸宁,看中的是其特色农产品,是内需大市场,更是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
咸宁市委、市政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向全市通报:2011年,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实现生产总值3807亿元,其中岳阳占49.9%,半壁江山;另一半,九江占了33%,咸宁仅为17.1%。“差距不言而喻!”
但“我们有决心趁后发优势超常规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万维民说,算总量,我们倒数第一;算人均,咸宁名列前茅。“做大做强,我们的方法是,加快!”
咸宁旅游业的发展
关于咸宁旅游的发展从一池子水开始搅拌着整个咸宁旅游业,可谓是一石卷起千层浪。
整个咸宁旅游业蓬勃发展。
从第一届温泉旅游节开始到现在,咸宁旅游也的发展似乎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留不住游客,除了温泉,能做的其他景点不是很多,行程有点空,留不住游客的话,消费就少了。
旅游业带动的消费就上不去。
咸宁的经济发展的就不是很快。
咸宁作为1+8城市圈中,武汉的后花园。
那么这个花园应该怎么样留下游客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问题。
旅游的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交通排在第一位,要让游客近的来,还要出的去“要致富,先修路。
”湖北有着九省通衢之称,那么咸宁应该是“小九省通衢”了光火车站就有咸宁站,咸宁北站咸宁东站咸宁南站。
随着城轨的通车,作为后花园的咸宁,从武汉去咸宁就更加快捷了。
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
我觉得咸宁就更应该抓住机会迎头上去。
对于旅游大巴车,咸宁市市政府应该少收费不收费,来支司机持师傅们。
这样师傅开心,开的车子就稳当,出事故也就更少。
导游这块市政府是否能给予支持,每年给予导游一份微薄的福利待遇,让咸宁成为真正的导游之家。
咸宁发展旅游有很大的资源优势。
目前咸宁在央视打的广告是“香都泉城”。
这泉城可以说是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规模。
可是香都这块还没有看见。
咸宁被誉为桂花之乡,但是桂花这小线路没有被开发出来,附近的一日二日游的杜鹃花,红叶,银杏每到开放季节,市场上都是火爆的。
但是那么漂亮的,那么香气沁人心脾的,那么寓意美好的桂花,却到现在没有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出来。
桂花比那些杜鹃红叶银杏强多了,因为桂花的品种很多,一般有春秋两季开花,而且有月月开放的月桂。
可以说是不受季节影响。
完全可以做一条很好的线路。
这只是其中之一的一条线。
桂花的衍生出很多产品,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饼,桂花茶...虽说《旅游法》不准购物,但是香气诱人,客人自然而然就会过去了。
另外咸宁还是楠竹、茶叶、苎麻之乡,这么多之乡还没有被开发出来,一个温泉之乡就够火一把的,还有这么多期待被开发出来。
2022年湖北省13市财政收入排行榜武汉遥遥领先
2022年湖北省13市财政收入排行榜武汉遥遥领先财政收入是代表一个城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越高,代表该城市的经济越发达,可以支出的经费也就越多。
那作为我国中部强省的湖北,各市的财政收入如何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2022年的情况吧:1、武汉:1505.74亿元。
省会城市,经济总量最高,财政收入当然碾压省内其他城市了。
2、襄阳:220.9亿元。
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也是比较发达的。
3、宜昌:218.27亿元。
省域副中心城市,距离襄阳差距不太大,很有可能会赶超。
4、荆州:142.05亿元。
鄂中中心城市,经济还不错,发展潜力较大。
5、黄冈:140.85亿元。
鄂东中心城市,这几年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地理位置重要。
6、孝感:137.21亿元。
武汉经济圈城市,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很高。
7、黄石:136.75亿元。
虽然黄石面积不大,但是工业比较发达,财政收入良好。
8、十堰:115.66亿元。
鄂西北中心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工业基础较好。
9、荆门:103.17亿元。
荆门是湖北这几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工业投入较大。
10、咸宁:96.03亿元。
咸宁位于京广大动脉,交通便利。
11、恩施:76.81亿元。
鄂西南重要城市,但交通条件一般,工业基础薄弱。
12、鄂州:73.84亿元。
湖北面积最小的城市,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13、随州:50.61亿元。
湖北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城市,发展潜力一般。
你对湖北13个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吧!。
为什么有相当一种观点认为武汉吸干了湖北
为什么有相当一种观点认为武汉吸干了湖北
关于“武汉吸干了湖北”的观点,可能是因为以下一些因素而引起的:
1. 地区经济中心: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武汉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发达的产业和经济基础。
这可能导致其他湖北省内的城市或地区相对较弱的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武汉吸血”的观点。
2. 区域发展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可能使得人们认为地区内的一座城市过度受益而导致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受限。
这可能加剧人们对“武汉吸干湖北”的印象。
3. 资源集中:武汉拥有湖北省重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科研机构、大学等。
这些资源的集中可能导致其他地区的资源和机会相对有限。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武汉和湖北省。
各地的经济发展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原因、政策等。
在推动区域平衡发展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常会采取措施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以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
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之间的功能联系作者:罗弘毅来源:《中国市场》2014年第12期[摘要]发展聚集经济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聚集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群的发展本质上依赖于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功能定位和交互关系,城市群通过在政府引导和政策的支持下逐步释放经济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
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测算方法,度量武汉城市圈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揭示武汉城市圈城市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探索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功能联系[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2-0113-041引言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范围内深入展开,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及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传统个体企业,受制于自身成本规模和支配能力等因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益减弱,而以聚集经济为本质特征的城市群在市场中的地位却在逐渐提高。
发展聚集经济圈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城市群则是这一形式的重要空间载体。
[1]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其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向心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沿江地带形成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发展,目前已成长为我国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逐步形成具有全球意义的三大抱团式城市群和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载体。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三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90亿元,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速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21%,珠三角地区年均增速141%,京津唐地区年均增速13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41个、39个百分点。
中部崛起视角下的咸宁市产业结构策略思考
中部崛起视角下的咸宁市产业结构策略思考中部崛起视角下的咸宁市产业结构策略思考摘要:武汉城市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咸宁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研究和分析咸宁市产业结构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向,对推动咸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咸宁经济;产业发展;问题;建议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咸宁作为城市圈的一员,进入了全国先试先行的行列,为全市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重大战略机遇。
“两型社会”建设内容涵盖面广,需要社会经济各领域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推进,但对于咸宁这样一个欠发达的新型中等城市来说,突破点应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因此,探索咸宁“两型社会”产业发展战略更具现实意义一、咸宁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咸宁市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相对较慢,有如下几个表现:1.农业内部结构有待更进一步优化。
撤地设市以来,咸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
但是,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
咸宁的茶叶、水果、蔬菜、雷竹等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有一定的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三是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的有巨大影响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2、产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工业化水平偏低。
由于企业规模和市场原因,大多数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无法在品质、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取得优势。
2007年,咸宁市工业化率为37.43%,比城市圈的39.06%低1.63个百分点,低于黄石、鄂州、仙桃、潜江、武汉,位居第六位。
工业化水平低的同时也反映成宁的劳动生产率低。
2007年,咸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全员人平劳动生产率1 l9648元,比全省的l 38036元低18388元。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
从武汉的形成发展看武汉在区域格局中的城市定位从经济角度看,城市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城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由其在发展过程中与经济腹地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考察一个城市的缘起及发展。
是确定城市区域格局定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纵观武汉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之前,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明代中期以来,随着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而缘起,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二是汉口开埠,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三是张之洞督鄂,成为全国经济格局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一、江汉平原开发:汉口的缘起与江汉平原经济中心的形成说起武汉,人们往往谈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从现代经济的角度看,盘龙城与今日之武汉已没有什么关系。
现代武汉是以汉口的码头贸易为先导形成的,其真正形成是在明代以降。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促进了汉口的缘起。
汉口的发展又促进了江汉平原的进一步开发,汉口成为江汉平原的经济中心。
1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明代之前,江汉平原地区大部分为季节性洪泛区,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
明代之初,由于战争影响,全国人口锐减,经济凋敞,主要人口集中于江南一带。
明王朝为了缓解江南地区人多地少,而其它地区地广人稀的矛盾,发展农耕,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鼓励“狭乡”向“宽乡”迁徒的政策。
政府提供路费、生产生活资料,鼓励移民到“宽乡”开垦,开垦之田地为“己业”,并免除三年赋税。
在明王朝政策的引领下,长江中游的平原湖区由于土地肥沃。
易于开垦,耕种条件优越成为迁徒开垦的首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垸田围垦大兴。
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抵御洪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尤其是明代中期长江大堤形成以来,江汉平原更是出现了围垦的高潮。
清代初年,清王朝为尽快恢复经济,继承了明代鼓励迁徒开垦的政策,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再一次引发了江汉平原的大规模开发。
明代万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7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人,到清嘉庆年间,江汉平原人口猛增到1058万人,增长了13.5倍,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85人。
咸宁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外环境剖析
咸宁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外环境剖析马桥镇王顺荣2012年年初,全省“两会”期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咸宁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肯定咸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咸宁“两型”社会建设、绿色产业、旅游产业、城市建设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发展形势很好,可谓“万事俱备,东风浩荡”;省长王国生说,,咸宁是一个很有品味的城市,不到咸宁不知湖北之美。
咸宁的城市规划、管理有特点,给全省带了头,创造了经验。
我们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巩固成果、乘势而上,以非常之作为创非常之业绩,为全省科学跨越发展多作贡献。
一、天时地利人和成就咸宁跨越式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咸宁跨越式发展,是冷静分析、审时度势的结果,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总体向好的环境、得天独厚的条件、业已奠定的基础,都为咸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撑。
(一)总体向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咸宁跨越式发展。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
这为促进我省要素聚集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一些新优势正涌现出来。
比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数百种商品的最大市场。
相比发达国家大市场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中国二者兼具,而且市场扩张很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愿意把中国作为本土市场来推动。
这就为包括咸宁在内的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尽管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咸宁跨越发展总体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
(二)、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支撑咸宁跨越发展:(1)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提升。
近几年来咸宁市大胆改革创新,采用BOT+EPC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已建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目前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
咸宁融入武汉旅游经济圈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
【 者筒 介】黄莉敏 ,硕士 ,成宰学 院资源舆缳境科 学学院旃 郇;研 究方向:人 文地 理、地理教学法。 作
1 7
维普资讯
( ) 源傻 势 三 资
咸事旅游资源的獯颊繁多,其 中自然旅游资源尤届望富 ,主要有I岳 、 / I 湖泊 、泉、瀑布、洞穴 、 桂花 舆竹林 ;人文旅游亦不乏特色 ,以遗址遗迹 、古 民居 、宗教祭拜埸鲒 、 特色旅游商品焉主。其中有较大知 名度和影馨力 的旅游资源包括通山的九宫山和赤壁的陵水湖 2 倜圜家级凰景名膀匾, 通山闻王陵和咸安汀 泗橘北伐遗址 2 倜园家重黠文物保麓罩位 , 崇踢桂花森林公圜和潜山森林公园 2侗园家级森林公园 ,以及 罄名速拐的赤壁古戟埸 ,形悲各异的地下溶洞群 ,神秘的 1 ] 3 地下罩事工程,景色秀麓的鄂南竹海等。特 别是咸事的温泉具有较高的恝知度 ,其网赣儇值和市埸前景令人看好 。 概括地耩 , 咸事旅游资源大髓呈现出 5 侗特徵 :多檬性 ( 咸李市旅游资源普查所獾资源罩髓涵盖圆家 旅游资源分颊中 8 大主颊 , 7 2 倜亚颊涉及 7 7檀基本颊型 ) 互捕性 、尊题性 、和揩性和配置 陛。遣 5 、 侗特 徵集 中髓现了咸事旅游资源的属性 ,使其在湖北省 “+ ”城市圈中形成了 自身的旅游资源特色。而在鄂 18 柬南内部的旅游资源比较中,咸挛旅游资源燕输在生憋遗是人文的综合性方面都虞于相封的傻势地位。如 果缺少了咸孪生憋人文旅游资源 ,鄂柬南生戆人文之旅则缺少 了吸引力和兢争力 , 魅以在湖北大旅游格局 中占攘一席之地。 ‘
黄 莉敏
( 成宰牮院 资源舆壤境科 学学院 ,湖北成宰 4 7 0 3 1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部崛起战略摘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将有利于集中资源、要素、市场等规模优势,提高地区整体竞争力,建立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基础平台,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级,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必须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开始。
本文在介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根据产业结构上存在的明显缺点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优化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pooling of scale advan-tages about resources,factors and market,improv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and also build basal platform of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mpetition,besides it will put effort to build the fourth grade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But the goals of the premise is must be started from the optimiz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article,on the basic of introdu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eply,according to the obvious shortcoming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n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Keywords: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evolvement;optimization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武汉城市圈由1个副省级市(武汉)、5个地级市(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3个省管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所组成的城市区域集合体,圈内总人口约3141万,国土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3%,提供了全省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62%的财政收入,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咸宁市经济分析
咸宁市经济分析2011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9亿元,同比增长41.2%,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高于全省增幅10.7个百分点,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3.8%(省定目标520亿元)。
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24.9亿元、209.5亿元、202.5亿元,同比增长81.4%、42.9%、35.7%。
全市投资呈现出结构优化、项目增多的良好势头,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
1-10月,全市施工项目1494个,同比增长53.9%,其中:新开工项目达1125个,同比增长59.1%。
二是县市区投资全面增长。
1-10月,各县市区投资全面增长,增幅超过40%的有开发区、赤壁市、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分别增长44.4%、44.1%、43.8%、44.1%、43.3%。
咸安区、通城县分别增长39.3%、32.9%。
三是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10月,全市工业完成投资209.5亿元,同比增长44.3%,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1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7.9%。
增幅较快的有纺织业(444.3%)、皮革及其制品业(435.5%)、印刷业(337.6%)、橡胶制品业(343.6%)、专用设备制造业(155.8%)。
四是民间投资作用凸显。
近年来,在国家扩内需“一揽子计划”逐步淡出的背景下,我市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市投资高增长的主力军。
1-10月,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308.7亿元,同比增长38.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70.6%。
尽管我市1-10月投资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总体形势较好,但投资运行中也表现出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各县市区投资增幅不均衡。
虽然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各县市区投资增长不平衡,开发区、赤壁市、嘉鱼县、崇阳县、通山县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通城、咸安区增长较慢,各地增幅相差最高达11.5个百分点;二是项目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咸宁:如何演绎与武汉的“双城记”——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
据丁 小 强介绍 , 目前 每天 仅城 铁一
线大 约有5 0 0 0 人次往返 , 单 程 平 均 只 需 六 城 三 区 的 布局 里 , 有 一 个 梓 山湖 新 咸 宁 也 已 经 做 了 多 年 准 备 , 寻 找 到一条
要4 0 分钟 , 而 距离最 近的 梓山湖 新城 的 城 , 总规 划 l 0 0 多平 方公 里 , 该 区域 首批 比 较 契 合 实 际 的 路 。
美 国人会开 着车 , 带 上 一 家 人 去 山 里 休
闲、 购物 , 把 一 个 礼 拜 的 生 活 用 品 采 购
回去 。
“ 这 种 商 业 模 式 代 表 了 今 后 的 走 来 说 是把 双 刃剑 。 一 方面 , 武 汉 来 咸 宁 向 , 一些 好 的商 业 模式 、 商 业 形态 会 在
丁小 强 的话 说 , 咸 宁 现在 是 处于 “ 三 铁 了市 民 出行 的 成 本 , 有 利 于 发 挥 出 武 时代” 。 汉、 咸 宁 各 自的 优 势 。 丁 小强 向《 小康》 介绍 道 , “ 在 咸 宁
“ 香城泉都” :魅力就是竞争力
而在迎 接武 成 “ 双 城 时代 ” 过程中,
“ 武咸 同城 ”:演绎 全新 “ 双城记 ”
旅游 、 度假 、 休闲、 购 房 的 人 群 越 来 越 大 城市周边 的卫 星城产 生 , 市 民既去 购
2 0 1 3 年1 2 月2 8 日, 继 京 广普 铁 、 京 多 , 但 另 一 方 面 也 吸 引 了 一 部 分 成 宁 市 物 , 又 是去 休 闲旅 游 , 把很 多 功能 整 合 广 高 铁 开通 之 后 , 武 成 城铁 开通 , 武 汉 民到 武汉 去 消费 。 但 丁小 强 认为 , 总 的 集 纳 到 一 起 , 我 们 成 宁 就 有 条 件 往 这 个 城 市 圈大踏 步跨人 “ 城 铁公交 化” 。 而用 来 说 , 城铁开 通 以后 , 方便 了市 民 , 降 低 方 向 发 展 。 ” 丁 小强说 。
浅论武汉与咸宁经济关系
浅论武汉与咸宁经济关系浅论武汉与咸宁经济关系----关于咸安经济开发区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思考一、咸安经济开发区是武汉城市圈“内外拓展、圈层发展” 战略的关键生长点。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境内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伴随武―咸城际铁路的开通与运营、咸宁将成为拥有公路、铁路、水陆立体交通的综合性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咸宁正借助优越的交通条件,全力加速承接武汉、金三角、长三角乃至海外的优势产业转移。
咸宁是京广经济带上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在中国南北沟通、东西互动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这种居中四联的宏观经济区位优势,使咸宁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与周边城市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增强自身对周边的辐射范围;也可以接受四面八方各大、中城市的辐射,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经济协作和多向交流。
在咸宁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将未来咸宁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概括为“一主两副、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而咸宁市区则处于两条发展轴的中心,咸宁市域中最具活力和动力的核心位置,随着咸宁市城市建设及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整体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加强,在区域中无论是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基础、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均优势明显。
咸安区是湖北“一核两轴、点轴开发” 空间发展战略中京珠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是咸宁市域城镇体系中的一级中心,是咸宁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为主的鄂南综合性中心城市。
咸安经济开发区现有建设用地位于咸安城区西北部,向阳湖镇和永安街道办事处境内,远期以向阳湖镇建设用地为主,包含有部分汀泗桥镇北部用地,用地范围北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保护和发展总体规划意向范围为界,西以西凉湖为界,南以107国道及巨宁大道为界,东以咸宝路及规划宝塔大道为界,意向控制用地范围面积约54.73平方公里。
坚持“市区一体” 依托“武汉同城”——咸宁市咸安区奋力建设“香城泉都、魅力咸安”
作者: 李文波
作者机构: 咸宁市咸安区人民政府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66-6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武汉城市圈 咸安区 市区 咸宁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株潭城市群 城市集群 长江中游
摘要:今年启动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给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中轴线的咸安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今后五年,咸安区将主动对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坚持"市区一体",依托"武汉同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武汉与咸宁经济关系
----关于咸安经济开发区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的思考
一、咸安经济开发区是武汉城市圈“内外拓展、圈层发展”战略的关键生长点。
咸宁市地处华中腹地,境内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6、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南北。
伴随武—咸城际铁路的开通与运营、咸宁将成为拥有公路、铁路、水陆立体交通的综合性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更加凸显。
咸宁正借助优越的交通条件,全力加速承接武汉、金三角、长三角乃至海外的优势产业转移。
咸宁是京广经济带上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在中国南北沟通、东西互动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这种居中四联的宏观经济区位优势,使咸宁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与周边城市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增强自身对周边的辐射范围;也可以接受四面八方各大、中城市的辐射,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经济协作和多向交流。
在咸宁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将未来咸宁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概括为“一主两副、一区三轴两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而咸宁市区则处于两条发展轴的中心,咸宁市域中最具活力和动力的核心位置,随着咸宁市城市建设及各类经济
开发区的发展,整体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断加强,在区域中无论是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基础、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均优势明显。
咸安区是湖北“一核两轴、点轴开发”空间发展战略中京珠发展轴的重要节点。
是咸宁市域城镇体系中的一级中心,是咸宁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现代工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为主的鄂南综合性中心城市。
咸安经济开发区现有建设用地位于咸安城区西北部,向阳湖镇和永安街道办事处境内,远期以向阳湖镇建设用地为主,包含有部分汀泗桥镇北部用地,用地范围北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保护和发展总体规划意向范围为界,西以西凉湖为界,南以107国道及巨宁大道为界,东以咸宝路及规划宝塔大道为界,意向控制用地范围面积约54.73平方公里。
咸安区不仅是市域城镇体系中的主中心城市,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城市。
是武汉城市圈“内外拓展、圈层发展”战略的关键生长点。
二、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战略
在全方位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政策引导下,以产业集群与园区化为导向,延伸传统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
域—区联动
咸宁作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南部中心城市,在远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武汉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开发区的发展建设,产品成果能依托武汉中心交通枢纽快速的销出,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咸安经济开发区在发展中找准定位,依托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链和发展模式探索自身的发展机遇。
域—区联动,有效的利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中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能源条件、交通枢纽等优势,协调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维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稳定。
城—区互动
咸安经济开发区作为咸宁市主要的产业聚集区之一,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它的发展必须在整个咸宁市,甚至更大的区域范围——武汉城市圈中进行定位,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就要处理好它与区域内其他开发区的关系。
与武汉相关开发区的关系——甘当配角,配套发展
在新一轮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中,布局了六大新城组群,除了南部新城组群外,其他每个新城组群实际上都是主城外围的产业集聚区,它们既是武汉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武汉城市圈发挥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更是咸安经济开发区主动融入,积极引进的产业来源。
依托现代新型产业全球一体化发展模式:
①总部模式: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
②孵化模式: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
③店厂模式: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
④分家模式: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
⑤产业链模式: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
利用鄂南中心地理位置优势,针对开发区内工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巩固基础产业。
苎麻纺织、森工建材、机电制造、化工材料等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集群,是咸安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基础。
该类产业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区域资源条件,发展稳定性高。
已形成的以天源纺织、天成麻业等企业为骨干组成的纺织产业园,以巨宁森工、澳森等组成的湖北现代森工科技产业园,以华博阳光为龙头聚集了阳光电气等企业的节能机电产业园、以巨宁竹业为龙头,从事竹材家俱等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竹循环经济产业园、湖北华宁防腐产业园等,这个产业已成为咸安经济开发区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
发展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数控模具、环保科技、电子信息、农特产品加工、先进制造业等为现代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类产业经济附加值都较高,经济带动性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度较小,在未来的开发区经济增长中作用将越来越
凸显。
在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中,该类产业均被提及,并作为下一步工业开发建设的重点和新的城市支柱产业被重点关注。
在咸安经济开发区未来的建设中,对该类产业应重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意引导,注重与传统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关系,增强其科技性,保障其发展活力,强化其对经济增长的动力。
引进战略产业:战略型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创意产业等,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企业正常运行,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活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借助开发区产业支撑,未来企业集聚将产生大量的总部办公以及商务需求,安排一定量的商务楼宇,用于企业总部办公,容纳咨询、法律、保险、金融、信息、广告、物业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凸显的品牌整合效应,促进开发区发展与升级,为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交流、实施、拓展的保障平台。
主动承接武汉中心城市辐射和大市场、大流通功能分流,引进连锁经营、仓储量贩等业态,整合物流、车流、信息流,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重点支持发展工业企业相关的物资、产品的配送服务,满足开发区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所带来的产品和原料的交易需求。
完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配套生活服务业:整个开发区以工业为主,为生产提供物资交流、产品展示的市场、服务
机构等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满足生产和经济转化过程中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