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丛林:原始部落颠覆人类语言理论(上)译读纽约客

合集下载

学术英语_社科Unit5五单元原文及翻译

学术英语_社科Unit5五单元原文及翻译

UNIT 5 Sociology Matters1.Culture is the totality of learned,socially transmitted customs,knowledge,material objects,and behavior.It includes the ideas,values,customs,and artifacts of groups of people.Though culture differ in their customs,artifacts,and languages,they all share certain basic characteristics.Furthermore,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hange as cultures develop ,and cultures infuence one another through their technological ,commercial,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文化是指社会传播学,海关,知识,材料的对象,和行为。

它包括思想,价值观,习俗,和人群的文物。

尽管文化在他们的习俗,文物,和语言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

此外,当文化发展时文化特征也在变化,并且文化通过他们的技术,商业,艺术成就相互影响。

Cultural universals文化共性2.All societies,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have developed certain general practices known as cultural universals.Many cultural universals are ,in fact,adaptations to meet essential human needs ,such as people’s need for food ,shelter,and clothing. Anthropologist George murdock compiled a list of cultural that included athletic sports, cooking ,funeral ceremonies,medicine,and sexual restrictions.所有的社会,尽管他们的差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一般做法被称为文化的共性。

可译性的相对性的理论基础

可译性的相对性的理论基础

可译性的相对性的理论基础可译性的哲学依据是同类(或同一范畴)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即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所称的“家族相似”,语言尽管各异,他们之间必有“家族相似”,而可译性限度产生于语言家族之间的非相似性。

(刘宓庆,2005 :110)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否可以互译?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可译论、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

(曾剑平、况新华,2002:25)可译论者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共性多于个性,具有认知表达功能的语言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具有可理解性;不可译论者认为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语言和符号的不同,而在于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不同,不同语言之间的词语难以一一对应,各语言有不同的音系结构、词语结构和修辞结构,由这些语言因素组成的语言风格是不可译的,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实质上是不可能的;而相对可译论者则认为,语言的绝对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都不存在,世界上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可译和不可译这两个极端中进行的。

笔者认为,上述第三种观点比较合乎逻辑,也就是说,可译性存在其相对性。

可译性问题一直以来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人类思维的内容与基本形式是同一的,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的语言是“可译的”。

原文的可译性一般可分为三类,即完全可译性(complete translatability)、部分可译性(incomplete translatability)、不可译性,这一分类主要从文体的角度来看。

比如,属于第一类的有新闻、外交、政治、教育、工程、机械、电子计箅等。

这类作品之所以容易翻译,是因为译者只要熟悉相关学科的内容,掌握专门术语的翻译,便能找到顺乎自然和最切近的对等语。

尤其是科技书籍,特别尖端的除外,术语越多,翻译起来困难越少,因为只要把相应的词语査出,便可照译不误。

(林基海,1988:111)1.1“基本同构”原理语言符号虽然是“任意”的,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物质实体从基本上说却是对等的。

转载:亚马逊的进化与边界——《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读书笔记

转载:亚马逊的进化与边界——《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读书笔记

转载:亚马逊的进化与边界——《⼀⽹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读书笔记亚马逊的进化与边界——《⼀⽹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读书笔记原创:刘欣越、杨仁⽂杨仁⽂研究笔记昨天亚马逊,从成⽴时还只是⼀家⽹上书店,到现在发展成为集⽹络购物、数字娱乐、云计算等业务于⼀体的巨⽆霸。

有曲折,也有必然。

Amazon每次都想要逃脱被外界定义为只是⼀家在⽹上卖书的,都不是⼀帆风顺的,有外界的阻⼒,有内部的压⼒。

亚马逊创始⼈贝佐斯,⼀位极具远见性、有明确⽬标、坚忍不拔的改⾰者,带领公司在⾰新中壮⼤,最终缔造出亚马逊神话!亚马逊的进化与边界:三次定位转变第⼀次转变:成为“地球上最⼤的书店”(1994-1997年)1994年夏天,贝佐斯决定创⽴⼀家⽹上书店,贝佐斯认为书籍是最常见的商品,标准化程度⾼;⽽且美国书籍市场规模⼤,⼗分适合创业。

1995年7⽉,亚马逊⽹站正式上线。

1997年5⽉,Barnes&Noble开展线上购物。

亚马逊和Barnes&Noble经过⼏次交锋,最终完全确⽴了最⼤书店的地位。

第⼆次转变:成为最⼤的综合⽹络零售商(1997-2001年)1997年5⽉,尚未完全在图书⽹络零售市场中树⽴绝对优势地位的亚马逊就开始布局商品品类扩张。

1998年6⽉,亚马逊的⾳乐商店正式上线。

仅⼀个季度亚马逊⾳乐商店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CDnow,成为最⼤的⽹上⾳乐产品零售商。

此后,不断品类扩张和国际扩张。

第三次转变:成为“最以客户为中⼼的企业”(2001-⾄今)2001年,开始⼤规模推⼴第三⽅开放平台(marketplace)。

2002年,推出⽹络服务(AWS)。

2005年,推出Prime服务。

2007年,开始向第三⽅卖家提供外包物流服务 Fulfillment by Amazon(FBA)。

2010年,推出KDP的前⾝⾃助数字出版平台Digital Text Platform(DTP)。

亚马逊何以成为互联⽹巨头?如何改变⼈类的传统购物习惯和阅读⽅式?如何成为技术驱动型公司?《⼀⽹打尽》充分展⽰了亚马逊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论零度—偏离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

论零度—偏离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

论零度—偏离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辛红娟【摘要】零度—偏离是衍生自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语言学、修辞学的科学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引起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将零度—偏离的概念运用到翻译学研究领域,以阐明人类翻译历史中零度翻译的理想化追求和翻译实践必然偏离之间的张力.结合正、负偏离概念的修辞学分析和翻译作为“越界”行为的哲学分析,文章指出,翻译学作为一门转化之学,不仅涵盖着零度与偏离之间的转化,也涵盖着正偏离与负偏离的转化.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合构而成的“翻译场”,是翻译零度和翻译正负偏离之间相互转换的动态矩阵.【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7页(P118-124)【关键词】零度;偏离;翻译学【作者】辛红娟【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物质的符号对表达观念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语言可以满足于有无的对立。

”①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6页。

索绪尔创见性地使用“零符号”概念展开音位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等语言学的研究。

在语言学革命深刻影响的背景中,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更是提出了“零度写作”概念,解构语言的工具性交流功能,质疑和消解语言中“词”与“物”的透明性,倡导一种纯然客观、中立的写作。

同期,列日学派开始把普通语言学零度概念运用到修辞学中,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提出了与文学批评不同的零度观,认为修辞学零度(rhetoric degree zero)是“简化到基本义素(essential semes)的话语”②J.Duois,A General Rhetoric,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1,p.30.,是一种单一、纯粹的理想化状态,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哲学的零度。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推荐工商管理是一个内容很庞杂的学科,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可以多看书。

下面店铺为您整理归纳的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工商管理专业必看的书籍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一、西方经济学名著1、《国富论》亚当.斯密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杜尔哥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3、《经济分析的基础》萨缪尔森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4、《通向奴役的道路》哈耶克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熊彼特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6、《经济学原理》马歇尔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7、《人口原理》马尔萨斯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1904年版9、《资本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二、西方管理学名著I、《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2、《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西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3、《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4、《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5、《渴求成功》麦克利兰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6、《企业中人的方面》麦格雷戈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7、《组织结构与设计》杰伊·洛希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8、《管理思想的演变》雷思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9、《管理的新模式》利克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10、《经理工作的性质》明茨伯格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1l、《组织与管理一系统与权变的观点》卡斯特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12、《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版1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德鲁克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14、《z理论》大内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15、《经理人员的职能》巴纳德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1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法约尔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三、MBA类教程1、《哈佛商学院MBA教程》圣丁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2、《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人大出版社 19973、《营销管理》科特勒新千年版4、《宏观经济学》鲁迪格.多恩布什人大出版社 1998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书四、新知新论综览1、《第五项修炼》波德 .圣吉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2、《脱胎换骨的管理人》丹尼尔 .阿洛兹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年版3、《红色地带》刘士平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版4、《活力企业》赫尔曼 .基尔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现场管理者才干增长必读》(日)新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6、《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7、《创业管理人》文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8、《领导引擎》诺尔.M.蒂奇9、《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德鲁.葛洛夫10、《再造宏基》施振荣11、《道路,只有一条》具滋暻12、《惠普之道》戴维.帕卡德13、《王永庆谈中国式经营管理》王永庆14、《发现利润区》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15、《巴菲特投资策略》巴菲特16、《李嘉诚传》李嘉诚17、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美] 罗塞尔·罗伯茨译者: 张勇 / 李琼芳,中信出版社, 2002-1-118、蓝海战略: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韩)金,(美)莫博涅著工商管理专业推荐的十本书1. 《人性的弱点》作者:[美]戴尔·卡内基“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戴尔·卡耐基被称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电视人特征
生长环境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
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 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 长大
特征 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 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 的对比。 个性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 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 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 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 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
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 —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
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 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艰涩难 懂,却又似乎寓意非凡。
麦克卢汉 沉浮
1964年, 《理解媒介》这本奇书横空 出世。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 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 特点的概念。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 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 成过程的影响。
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 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 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 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 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 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 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 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 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 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 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 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 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 系的最佳选择。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一、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 1、地位稳固 2、社会组织 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
构 3、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媒介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所拥有的传 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其他团体和个人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亚马逊探险家:泰德·泰勒人物简介

亚马逊探险家:泰德·泰勒人物简介
• 为生物学研究和自然保护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为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提供帮助
• 与政府和自然保护组织合作
• 为保护濒危动植物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泰德·泰勒对亚马逊生态保护的贡献
为亚马逊生态保护提出建议和方案
• 建立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
• 限制捕猎和砍伐,保护生态环境
与政府和自然保护组织合作
• 为保护亚马逊雨林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 著作激励着无数热爱探险和自然的人
• 为自然保护事业筹集资金和技术支持
⌛️
传播了探险家的精神和勇气
• 著作中体现了泰德·泰勒的探险精神和勇气
• 激励着后人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梦想
泰德·泰勒在探险界的地位与影响
01
成为世界著名的探险家
• 发表了多部关于亚马逊探险的著作
• 在探险界享有盛誉和尊敬
02
为探险界树立了榜样
02
参与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
• 在学校和社区进行演讲
• 宣传亚马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03
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时光
• 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关爱
• 与朋友分享探险和人生的感悟
泰德·泰勒的遗产与传承
留下了丰富的探险经验和知识
• 为后人了解亚马逊雨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为探险和自然保护事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著作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
2002年去世,享年87岁
• 享年87岁,传奇一生
• 留给后人丰富的探险经验和知识
泰德·泰勒的探险生涯起点

1950年代开始探险生涯
• 首次探险目的地是亚马逊雨林
• 对亚马逊雨林的神秘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浓厚兴趣
深入亚马逊雨林进行探险和研究
• 发现了许多世界珍稀动植物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何道宽 (2006-01-10 11:07:37.0)[内容摘要]媒介即文化。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

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

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和非部落化两个阶段,正在进入重新部落化的第三个阶段。

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产生了线性、逻辑、“理性”、分析、专门化的西方文化。

印刷术产生了残缺不全的“谷登堡人”。

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地球村。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重新部落化的全球一体的美好新世界。

麦克卢汉奇怪的媒介说终于得到认可。

他反常的研究方法终于受到承认。

[关键词]文明;媒介;传播;媒介革命;重新部落化;研究方法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是西方传播学巨人。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大学里执教英美文学,默默无闻凡20年,直到1964年,因《理解媒介》的出版才一举成名,成为传媒追捧的风云人物。

自此,他完全转向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

他的研究宏观上观察人类文明史和传播史,微观上透视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教育和政治制度的各个侧面。

同时,他又用比较文化的镜子关照东西方文明和欧洲各国文化。

麦克卢汉的声誉沉浮颇具戏剧性。

30年前,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分为对立的两极。

毁誉之声,别若天壤。

90年代,他的声誉重新崛起。

他的《理解媒介》已经成为经典。

历史证明,麦克卢汉是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先知。

20世纪的思想巨人。

今天,他的预言一个个都实现了。

他关于“地球村”、“重新部落化”、“意识延伸”的论述,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批评家要花30年的时间去理解麦克卢汉”(1)。

中国人知道他快20年了,可是我们对他的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本文攫取一鳞半爪,评介他的媒介理论。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1]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1]

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2009-06-16 06:19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一、初高中共读部分:(10种)①《西游记》(明)吴承恩著已阅②《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已阅③《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已阅(2遍)④《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著⑤《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选编⑥《宋词选》胡云翼选编⑦《阿Q正传》鲁迅著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著二、初中必读部分:(15种)初一年级:①《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已阅②《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译已阅(版本未知)③《童年》(俄)高尔基著,刘辽逸译④《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法国)凡尔纳著,范希衡译⑤《爱的教育》(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田雅青译初二年级:①《青春之歌》杨沫著②《骆驼祥子》老舍著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梅益译④《福尔摩斯探案集》(英国)柯南道尔著,丁钟华等译已阅⑤《居里夫人传》(法国)埃里居里著,友明彻译初三年级:①《家》巴金著②《牛虻》(爱尔兰)伏尼契著,李俍民译③《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著,傅雷译④《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英国)兰姆姐弟改写,萧乾译⑤《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编三、高中必读部分:(15种)高一年级:①《矛盾论》、《实践论》***著②《围城》钱钟书著已阅③《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国)斯威布著,楚图南译④《谈美》朱光潜著⑤《科学发现纵横谈》王锌坤著高二年级:①《子夜》茅盾著②《悲惨世界》(法国)雨果著,李丹、方于译③《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著,祝庆英译④《圣经故事》刘小江编写⑤《傅雷家书》傅敏编写高三年级:①《***宣言》(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③《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海观译④《培根随笔选》(英国)培根著,何新译⑤《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美国)巴巴沃得、雷内杜勃斯主编初一:1.《西游记》吴承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她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结构主义
• 初步理论 • 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 《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 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 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 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目前所 知的最初的结构主义理论,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 学的研究上。
• 2)德里达指出,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的 二元项对立并非是平等并置,而且存在着等 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所证 明的是二元对立的前一项优于或先于后一项, 因而前项是首位的、本质的、中心的、本原 的,而后项则是次要的、非本质的、边缘的、 衍生的。
• 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策略 • 1)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 他的解构主义理论就是要颠覆这一认为只有一个本 原,一个中心,一种绝对真理的“在场的形而上 学”。 • 2)他得出了几种瓦解(presence)的解构主义策 略:异延()等概念。
作品
“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雅明 一、本雅明《译者的任务》阐述的语言哲学:“纯语言” (pure language)问题。
• 1、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进行。 • 1)翻译的首要目的。 • 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们相互联结,相互 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 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
• 二、德里达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意义的本质和文本 的意义。 • 1、Difference(异延)是德里达自创的瓦解结构主义意 义确定性的关键性术语。 • 1)Difference包含了拉丁文differ的双重含义,即一、 不同,相异;二、推迟、延期。他这样做本身就有一种 对结构主义语言学以语音为中心语言理论的嘲讽。 • 2)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能指(signifier)和所 指(signified)是紧密结合的。德里达则认为: • ①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能指的能指, 解释的解释。

亚马逊原始部落

亚马逊原始部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型社交活动
睡觉仍然用吊床
巫术
如果雅诺马马人和文明人通婚, 他们的后代就会被当做caboclo.
亚瓦部落
这些亚马逊流域的印第安人是亚瓦(Awá)部 落剩下的最后成员中的一些,这个游牧部落 生活在亚马逊丛林的心脏地带。
部落中的成年男性的头上 和上臂带着羽毛做成的环 状饰物,这群印第安人展 示了他们拉弓射箭的娴熟 技能。
自14世纪初葡萄牙人登上巴西大陆直到现在, 巴西政府已经在亚马逊中发现了68个印第安人部 落。而亚马逊丛林中依然有大片地方尚未勘测,不 排除未来继续发现新的印第安人部落的可能性。
雅诺马马人 (Yanomami)
雅诺马马人用雨林提供的枝干树叶为材料,搭成简陋的环形 草屋,一二十户有血缘关系的人家共同聚居在环屋里,每家一 段。
伐木者和移民大量涌 入是大卡拉加斯项目 (Great Carajás Programme)的副产 品,大卡拉加斯项目 正在开采世界最大的 一个铁矿。
1985年卡拉加斯矿和铁路 的运营标志着外界人大量 涌入亚瓦领地的开始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0日 报道,巴西印第安基金会 (FUNAI)日前表示,巴西亚 马逊丛林中一个2008年才被发现 的原始土著部落不久前神秘失踪
生存与毁灭
研究人员表示,世界上仍然存在着100个类似 的丛林部落。大部分部落人都生活在亚马逊 地区,他们被描绘成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活 化石,如同被冻结在时间长河中一般。 事实上,这样的描述并不公平:我们并不知 道石器时代的人类是如何生存的,因此,有 可能这些与世隔绝的文明一直以自己独特的 方式在进化。
正在马德拉河上兴建的圣安东尼奥大坝非常 靠近几个印第安部落。
马蒂斯部落
Akuntsu部落1997年与外界开始接触,他们居住在马德拉坝区的朗多尼亚。

课文翻译英美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第五版端木义万Lesson7

课文翻译英美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第五版端木义万Lesson7

课文翻译英美报刊阅读教程中级精选本第五版端木义万Lesson7Lesson 7 :Cities and Suburbs Are Trading Places远程办公Young Singles, Other ‘Non-Families’ Taking Over Outer Areas, Study Shows研究显示,单身青年和其他“非家庭成员”占据了周边地区By D’Vera Cohn.A role reversal between cities and suburbs is rewriting a demographic script that has dominated American life for decades.城市和郊区之间的角色转换正在改写几十年来主导美国生活的人口统计学脚本。

Young singles, elderly widows and other such “non-family households”now outnumber married-with-children homes in the nation’s suburbs, creating changes in demand for housing, entertainment and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ies where most Americans live.在美国的郊区,年轻的单身人士、年老的寡妇和其他类似的“无家庭家庭”现在的数量超过了结婚带孩子的家庭,这就改变了大多数美国人居住的社区对住房、娱乐和服务的需求。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ried-with-children families often thought of as typically suburban are increasing in many growing cities of the South and West, according to a study based on the 2000 Census to be released today by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与此同时,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今天发布的一项基于2000年人口普查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南部和西部许多发展中城市,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郊区已婚带孩子家庭的人数正在增加。

人类学-书目

人类学-书目

《初民社会》《古代社会》《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人类婚姻史》《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人类学与现代生活》《野蛮人的性生活》《两性社会学》《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性别与气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后现代状况》《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批判的剖析》《重新把握人类学》《忧郁的热带》《简明现代思潮词典》《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神话思维》《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文化的解释》《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文本人类学》《人学的世界》《人论》《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身体与社会》《身体形态》《规则与惩罚》《通过身体思考》《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宗教人类学导论》《男性统治》《社会学与人类学》《野性的思维》《质的评鉴与研究》《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民族植物学手册》《原始分类》《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农村变革》《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新史学》《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的变异》《文化的差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文化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生存》《中国人类学逸史》《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经济人类学》《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疾病的隐喻》《医学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原理》《社会分工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事实与法律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当代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什么是人类常识》《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神话学》4卷本《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文化的起源》《食物的历史》《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欧洲宴会史》《咖啡馆的文化史》《香料传奇—— 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查理大帝的桌布—— 一部开胃的宴会史》《味觉:食物与哲学》《简明文化人类学》《原始文化》《科学的社会功能》《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蒙塔尤:1294年~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里剧场国家》《历史之岛》《文化与实践理性》《“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物理与人理——对高能物理学家社区的人类学考察》《必要的张力》《性与理性》《性爱与文明》《家庭史》《性心理学》《神话——原型批判》《金枝》《哲学人类学》《婚床》《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精神分析引论》《释梦》《文化模式》《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群氓的时代》《现代社会研究方法》《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文化社会个人》《跨文化心理学》《文化与人性》《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认知失调理论》《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梦》《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巫术与宗教的作用》《社会如何记忆》《菊与刀》《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超个人心理学》《神话与中国社会》《台湾原著民族的祭礼》《走婚的人们》《性别与文化》《文化与人格》《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人类的视野》《想像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记》《中国象征文化》《幻想的太阳》《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人类学视野中的回族社会》《鲜为人知的原始民族与文化》《青海民族—— 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社会及行为的科学研究法》《荒野上的祭坛》《解读禁忌》《中国人类学史》《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辞典》《人类学导论》《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国外文化人类学新论——碰撞与交融》《文化人类学》(上、下册)《见证与诠释——当代人类学家》《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寻找健康——医学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应用人类学》《文化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化及其交叠领域》《云南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导论》《人类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发凡》《语言与人类:中华民族社会语言透视》《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达斡尔语言与文化》《回族语言文化》《藏族人民研究》《姓名论》《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符号与神圣世界——宗教语言学导论》《方言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民族物质文化史》《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少数民族语文使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历史与现实》《朝鲜族双语现象成因论》《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民族(二)》《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国家、民族与语言——语言政策国别研究》《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理论与国别研究》《哲学人类学视野中的“人”——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精粹》《作为哲学人类学的弗洛伊德理论》《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民族性》《语际书写》《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义序的宗族研究》《金翼》《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福街的现代“商人部落”——走出转型期社会重建的合法化危机《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诺斯洛普·弗莱文论选》《艺术家生命向力》《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儒家身体观》《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田野调查实录》《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一、二、三)《华南农村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世仆制研究》《围不住的围龙屋——记一个客家宗族的复苏》《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东客家族群生计模式研究》《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的世纪回访》《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社会调查自白》《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民族与社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研究文集》《仪式与社会变迁》《情感、情绪与文化——台湾社会的文化心理研究》《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西方学者看中国》《民族过程与国家》《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境界与象征:桥与民俗》《钟铃象征文化论》《枕的风情——中国民间枕顶绣》《宗教与神话》《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上卷《在乡野中阅读生命》《云雨阴阳——中国性文化象征》《西方性学名著提要》《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古村社会变迁—— 一个话语群的分析试验》《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平峰村的文化转型:中国内地乡村五十年文化变迁的个案》《黄河中下游家族村落民俗与社会现代化》《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文化变迁》《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期待黎明:传统与现代的搓揉》《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村庄的跨越》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东北渔猎民族现代化道路探索》《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超越传统——生活方式转型取向》《文化与人格——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东西方道德的转型与比较》《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外女性文化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流学》《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医的科学原理》《疾病与文化》《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教育的比较研究》《云南与东南亚教育比较研究》《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科学卷)》《民族、文化与生境》《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生态文化的思考》《东方天国的神秘之门:中国巫术文化追踪》《岩画与生殖巫术》《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女巫——扁担山社区奇特文化探索》《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美]罗维著,吕叔湘译[美]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卓君、吕乃基译[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泰勒著,连树声译[芬兰]韦斯特马克著,李彬等译[美]博厄斯著,杨成志译[美]弗朗兹·博厄斯著,刘莎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纳日碧力戈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宋践译[美]M·米德著,宋正纯等译[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译[法]让·利奥塔著,岛子译[美]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陈慧等译[美]理查德·福克斯主编,和少英等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英]戴维·科尔比著,邓平译[加]诺斯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黄龙保等译[美]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陈定家等译[美]克里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德]H·R·姚斯等著,周宁等译[爱尔兰]安东尼·泰特罗著,王宇根等译[英]莱士列·斯蒂文森著,李燕等译[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铭等译[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高丙中等译[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等译[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美]简·盖洛普著,杨莉馨译[美]盖尔·罗宾著,李银河译[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等译[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法]马塞尔·毛斯著,佘碧平译[法]列维-斯特劳斯著,李幼蒸译[美]M·Q·帕顿著,吴艺仪等译[美]费侠莉著,甄橙译[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研等译[美]盖利·J·马丁原著,裴盛基、贺善安编译[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著,汲哲译[澳]陈佩华、安戈、[美]赵文词著,孙万国等译[美]黄树民著,素兰等译[美]闫云翔著,李放春等译[美]黄宗智[法]雅克·勒高夫等主编,姚蒙译[美]尤金·科恩、爱德华·埃姆斯著,李富强编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美]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美]钟独安著[美]顾定国著[美]施坚雅著,王旭等译[美]黄宗智著[日]栗本慎一郎著,王名等译[美]Arthur Kleiman著 ,陈新绿译[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美]乔治·福斯特等著,陈华、黄新美译[德]博尔诺夫著,李其龙译[奥]茨达齐尔著,李其龙译[法]爱米尔·涂尔干著,渠敬东译[英]彼得·狄肯斯著,涂俊译[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美]威廉·哈维兰著,王铭铭译[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美]迈克尔·赫兹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美]W. L. 托马斯、[波兰]F. 兹纳涅茨基著,张友云译[德]贡特尔·希施菲尔德著,吴裕康译[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周昌忠译[英]罗伯特·莱顿著,蒙养山人译[美]马文·哈里斯著,叶舒宪、户晓辉译[美]马文·哈里斯著,黄晴译[美]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著,何舒平译[美]P. R.桑迪著,郑元者译[英]罗伊·斯特朗、陈法春著,李晓霞译[英]马克曼·艾利斯著,孟丽译[澳]杰克·特纳著,周子平译[英]尼科拉·弗莱彻著,李响译[美]卡罗琳·考斯梅尔著,吴琼、叶勤、张雷译[日]祖父江孝男著,季红真译[美]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英]贝尔纳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著,许明龙、马胜利译[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蓝达居等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赵丙详译[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宏明等译[美]沙伦·特拉维克著,刘珺珺、张大川等译[美]托马斯·库恩著,纪树立译[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苏力译[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滕守尧译[法]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袁树仁等译[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加]诺斯洛普·弗莱等著,叶舒宪等译[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德]米切尔·兰德曼著,闫嘉译[美]布雷多克著,王秋海等译[美]马克·赫特尔著,宋践、李茹等译[奥]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奥]弗洛伊德著,李开展译[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奥]弗洛伊德著,左名之译[美]本尼迪克特著,王炜等译[澳]德里克·弗里曼著,李传光等译[法]塞奇·莫斯科维奇著,许列民等译[美]贝利著,许真译[美]L.A.怀特[美]R.M.基辛著,甘怀呜等译[美]A.J.马尔塞拉、R.G.撒普、T.J.西勃罗夫斯基主编,肖振远等译[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美]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生译[美]利昂·奥斯汀格著、郑全全译[美]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罗照辉译[英]梅芙·恩尼思、珍妮弗·帕克著,李长山译[瑞士]荣格著,苏克译[奥]A.阿德勒著,报苏克、周晓琪译[奥]A.阿德勒著,黄光国译[奥]A.阿德勒著,陈刚、陈旭译[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美]马斯洛著,李文天译[美]马斯洛著,林方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等译[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美]威廉·费尔丁·奥格本著,王晓毅等译[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美]卡伦·霍妮著,冯川译李安德著,若水译田兆元著明立国著宋兆麟著孙康宜、耶鲁著刘承华著万明刚著李亦园著王铭铭著居阅时、瞿明安主编荣毅、伊相如著安宇著杨韶刚著邱紫华著马平主编赵锦元著王俊敏著姚小平著杨国枢著苑利主编万建中著胡鸿保主编庄孔韶主编庄孔韶主编胡起望等主编周大鸣著王铭铭著王铭铭著麻国庆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国外文化人类学课题组庄英章等著黄应贵编荣仕星、徐杰舜主编彭兆荣著陈华著徐一峰、严非著谢剑著邢福义主编罗常培著陈忠华、韩晓玲著盖兴之著戴昭铭著邓晓华著张公瑾著周庆生著黄涛著丁石庆著杨占武著王贵著纳日碧力戈著朱净宇、李家泉著白庚胜著高长江著周振鹤、游汝杰著张公瑾主编戴庆厦主编欧阳觉亚、周耀文主编周耀文著戴庆厦、成燕燕、傅爱兰、何俊芳著黄行著何俊芳著关辛秋著戴庆厦著戴庆厦、何俊芳著周庆生主编周庆生主编周玉中、王辉主编王维达编译汪晖著杨国枢主编沙莲香主编刘禾著韩忠太、傅金芝著林耀华著林耀华著庄孔韶著兰林友著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于建嵘著陶庆著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吴持哲编宋耀良著刘小枫著杨儒宾著汪民安等主编黄金麟著蔡璧名著郝时远主编尹绍亭著庄英章、潘英海编庄英章、潘英海编黄淑娉主编黄淑娉、龚佩华著谢剑、房学嘉著何国强著庄孔韶等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费孝通著郭于华主编胡台丽、许木柱、叶光辉主编王铭铭著张敏杰主编王希恩著邓启耀著杨昌国著周星著庚华著李宏复著李亦园著马戎、周星主编郭于华著刘达临、胡宏霞著李银河主编李亦园著张继焦著沈林、张继焦等著郑晓云著谭必友著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胡燕鸣主编友文著蒋彬著文化著孔繁志著包路芳著杨文炯著骆桂花著吴前进著钱宁主编张璇如等著缪家福著金民卿著叶启政著方铁、何星亮主编张军著杨文炯著束锡红著杨荆楚主编纳日碧力戈著王玉波、瞿明安著刘承华著秦英君主编贾蕙萱著余亚平著张中秋著关世杰著李小云主编陈华著张珣著张诗亚著何磊等著万明纲著杨慧、陈志明、张展鸿主编周相卿著张晓辉主编徐中起、张锡盛、张晓辉主编赵旭东著王文章主编杨庭硕等著杨庭硕、吕永峰著罗康隆、黄贻修著罗康隆著何明著卢晓辉著臧振著詹鄞鑫著韦兴儒著吴泽霖著吴景超著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商务书馆200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中华书局2000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003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版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2007年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台湾:壹圆出版社1999年版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台北“国立”空中大学1992年版台北中正书局1992年版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000年版北京大学出版部1950年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语言出版社1996年版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3)(1)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3)(1)

从权力话语看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理论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存在着翻译暴力的现象,即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权力不平等和文化差异译者往往会对源语文化进行扭曲、删减或改写,从而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

翻译具有暴力性,无法避免[1](P.119),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深远影响。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强势文化往往通过翻译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进而实现文化霸权。

原文与译文的权力关系尤为复杂,原作者通过原文传达特定的观点,译者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重构,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诠释受到文化背景、语言能力和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翻译建立了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异化翻译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内涵[2](P.120)。

本文旨在探讨福柯和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关联性,从中发现翻译暴力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暴力如何对跨文化理解和沟通造成影响,找到正确处理翻译暴力的方法与路径,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一、权力话语与文化翻译的关系(一)权力话语理论概述权力话语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它主要阐释了权力、知识、话语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3](P.144)。

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权力的表现和争夺对象。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指出,话语是一种对话语对象进行“赋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建构力量[4](P.3)。

话语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是制度化和塑造的主体,它主导了人在社会与文本认知中的真理认知,进而塑造了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通过界定特定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话语反映了权力对知识生产的深远影响[5](P.115)。

因此,话语也被视为探讨权力、知识与语言间关系的独特视角。

[文学]第五讲:西方翻译理论

[文学]第五讲:西方翻译理论

解构主意翻译学派
解构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
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的批判 理论,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主张多 元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颠 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解构学派翻译 理论强调消除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 的中心地位。比较著名的学者有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西蒙Sherry Simon等。
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 译研究领域,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 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 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译理论,一篇为 《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五、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

1、布拉格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 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 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 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 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 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 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Hans Vermeer (维米尔) 德国翻译理论家。其翻译 目的论 (skopos theory)为功能学派的奠理论。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指行为的目标、功能或 意图。 该理论认为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 脱出来。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 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教育研究·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瑚匕键(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提要:奈达的译学思想流变过程体现了现代西方翻译学发展的脉络,也是其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其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有机地将语言学、诠释学、符号学与信息论和翻译学结合为一体,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得翻译学的跨学科桥梁作用更为显著(中西文化沟通、文理沟通以及人机对话等)。

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派的翻译思想与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迄今最科学、最全面,前景最广阔、最富有生命力的翻译理论学说,代表着现代西方翻译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奈达的译学思想: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翻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42(2008)03--103---05收稿日期:2008一02—12作者简介:姚键(1955一)。

男,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奈达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仅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还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也最大。

尤其是奈达提出的开放式翻译理论原则,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

因此,要把握中国翻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分析以奈达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翻译学思想在西方多流派的翻译理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演变过程。

一现代西方翻译思想流变二十世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是语言学与符号学。

语言学与符号学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化提供了理论和语言工具(Gentzler,1993:43)。

根据奈达的看法,“现代语言学对翻译最有意义的贡献,恐怕就是使翻译工作者解除了前一代人在语文学上的种种假定和臆测的束缚。

”(奈达,1986:74)。

任何一种成熟的翻译方法无一不以符号学作为其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基本规则。

第3版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端木版)目录

第3版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端木版)目录

目录第1单元社会群体1.Who We Are Now?(当今美国种族成分)知识介绍:移民之国语言简说:报刊英语特色2.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知识介绍:内战后的几代人语言简说:美国社会群体相关词语3.The Year of the(Business)Woman(妇女企业家的从政之年)知识介绍:美国妇女地位语言简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简介4.Think Again:Global Aging(全球老龄化问题的重新思考)知识介绍:全球人口老龄化语言简说:委婉语第2单元家庭婚姻5.Dating and Mating for Over-35s(大龄青年恋爱与结婚)知识介绍:英美大龄末婚现象语言简说:标题修辞6.Working at Home: Family-friendly?(在家办公是否有益家庭生活?)知识介绍:家庭与工作关系语言简说:标题常用符号7.The Future of Abortion(堕胎问题的发展前景)知识介绍:美国妇女堕胎问题语言简说:《新闻周刊》介绍8.The War over “Family Values”(家庭价值观的论战)知识介绍:美国单亲家庭语言简说:报刊用喻第3单元文教娱乐9.Me Me Media(个性化的媒体)知识介绍:Web 2.0:一场新的网络变革语言简说:《读者文摘》简介10.Reining in the Test of Tests(严控高考题型)知识介绍:高校招生语言简说:新闻标题的结构11.Plot Claange:Foreign Forces Tr aforin HollywoodFilms(改变好莱坞电影的外国因素)知识介绍:美国电影全球化策略语言简说:词语+er构词12.Get Moving!(动起来!)知识介绍:健康与锻炼语言简说:《时代》周刊介绍第4单元衣食住行13.The Decline of Neatness(行为标准的蜕化)知识介绍:美国人的穿着语言简说:闲适性评论语言特色14.The Deadly Noodle(~命的饮食)知识介绍:饮食与肥胖语言简说:词语文化内涵15.Thrown Together in a Crisis,Strange Share Ca and LifeStories(危难时拼车相聚,陌生人亲切交谈)知识介绍:纽约公交罢工语言简说:《纽约时报》简介16.“Exurbs”Floudsh,but Is This Really What WeWant?(城市远郊扩张,是否符合愿望?) 【2版1单元L4】知识介绍:城市无序扩张语言简说:拼缀词第5单元观念风尚17.How Anglo Is America(美国特性中有多少英国文化成分)知识介绍:英国文化对美国文化影响深远语言简说:派生构词18.Economic Downturn Has More Folks Stashing TheirCash(经济衰退促使更多人存款)知识介绍:美国人消费观的变化语言简说《今日美国报》简介19.Do the Elderly Want to Work?(老年人想干工作吗?)知识介绍:美国退休问题语言简说:报刊常用俚语20.Regular Folks Get the Star Treatment(普通人享受日月星待遇)知识介绍:美国人爱美容语言简说:特写常用导语第6单元政治体制21.Who's Sorry Now?(是谁在难受?)知识介绍:游说活动语言简说:词性转化22.What Deep Throat did(“深喉”到底做了什么?)知识介绍:水门事件语言简说:新闻报道引语23.The Neocon Revolution(新保守主义革命)知识介绍:新保守主义语言简说:报刊翻译常见错误24.Ever Higher Society,Ever Harde r to Ascend(社会阶梯越来越高,地位攀升越来越难)知识介绍:美国阶级状况语言简说:词义变化第7单元企业经济25.E-Biz Strikes Again!(电子商务再次袭击)知识介绍:电子商务语言简说:网络新词常用词缀26.Why the Dollar's Reign Is Near an End(美元统治地位缘何即将结束)知识介绍:美元地位语言简说:习语活用27.The Grapes of wrath,Again(“愤怒的葡萄”情景再现)知识介绍:美国非法移民语言简说:报刊常用典故28.The Changing Face of American Jobs(美国就业市场的变化)知识介绍:美国劳力市场结构变化语言简说:复合词第8单元科技军事29.GPS NaVigation Moves to Your Pa lm(全球定位系统装置进入手中)知识介绍:GPS的前世今生语言简说:名词定语30.Medicine's Wild Kingdom(生物医学的王国)知识介绍:生物制药语言简说:前置定语31.Power Revolution(能源革命)知识介绍:再生能源语言简说:缩略词32.Cadets Trade the Trenches for F irewalls(军校学员的网络战演习)知识介绍:网络战语言简说:标题短词第9单元社会问题33.The Other America(美国的另外一面)知识介绍:卡特里娜飓风语言简说:嵌入结构34.In Congress,the Uphill Battle for Gun Control(国会限枪之战难以取胜)知识介绍:枪支问题语言简说:外刊与文化35.Should Drugs Be Legalized?(毒品应该合法化吗?)知识介绍:美国吸毒问题语言简说:称号、职务前置36.Homeless U.S.A(美国的无家可归问题)知识介绍:美国住房情况语言简说:解释性报道第10单元世界风云37.Three Lessons from London(伦敦爆炸案的教训)知识介绍:恐怖主义语言简说:借代38.After the Flames(骚乱平息后的反思)知识介绍:移民问题语言简说:“说”意动词39.The Weakest Link(世界最弱的环节)知识介绍:伊拉克战争语言简说:外报外刊中意识形态的表现40.Fight for the T0p of the World(北极之争)知识介绍:北极之争语言简说:版面与图片。

“不忠的美人”——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

“不忠的美人”——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颠覆
杨 阳, 屠 国元 ( 中南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湖 南长 沙, 4 1 0 0 7 5 卜
摘要 : 女性主义 由关注语 言转向关注翻译丫 形成并发展 了女性 主义翻译 理论。女性主 义翻译理 论从二 个方面对传 眺译论进行 了期及 : 一是期及 了传统译论关于原文与译文是主 仆关 系的现 点,二是期及 了传统译论 关于译文要忠 实原文的观点 。这一理论 否定单纯的语言翻译 , 在承认个人兴趣 的同时也a调男女之间的差异 。 关挂词 : 女性主义 , 翻译理论 ; 传统译论 中圈分类号: H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童给号 : 1 6 7 2 - 3 1 0 4 ( 2 0 0 6 ) 0 1 - 0 1 1 2 - 0 4
没变 , 人们针对该词的理解逐渐加 深, " f e mi n i s m” 被 解读为男女平 等、 女权 运动 、 女性 品质等 。“ 女权 主 义” 似乎 已反 映不 出“ f e mi n i s m” 的丰 富 内涵, “ 女性 主义” 却更能顺应 和贴 近女性 的 自然天 性。女性 主 义正在渗人现代生活 的方方 面面 , 翻译研究 也不例 外 。随着近二十年翻译 研究 的迅 速发 展, 在 翻译理 论 文化转 向的大环境 中, 女性 主义 翻译观终 于走到 了聚光灯 下。
各国的 代表作分别是英国弗吉尼亚 ・ 伍尔夫( V i r -
g i n i a Wo o l f ) 的《 自己的房间》 、 法国西蒙娜 ・ 德 ・ 波 伏娃的( S i mo n d e B e a u v o i r ) 《 第二性》 和美国贝蒂 ・
译 为 “ 女 性主 义 ” 或 “ 女 权主 义 ” 。 " f e m i n i s m ” 术语
t e d ) - [ 2 3 ( 9 3 - 1 1 7 ) 中提及 , 统治语言是男性在公共场合

以自然科学的视角探析亚马孙雨林文化形象的变迁

以自然科学的视角探析亚马孙雨林文化形象的变迁

2019年巴西亚马孙地区连续爆发森林大火,根据美国国家空间研究所(INPE)的初步数据,截至2019年前8个月,亚马孙的森林砍伐面积同比增涨了92%,达6404.8平方公里,比美国的特拉华州还大。

①像卫星遥感计算毁林面积这样的高科技,在人类对亚马孙的保护行动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日俱新的自然科学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提供关于亚马孙的认知材料。

因此,笔者试将亚马孙雨林置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观念史的角度切入,探讨其文化形象的变迁,揭示其背后自然科学给予的学理逻辑支撑,进而批判后者为其预设的“普世性”价值观的一些弊端。

一 近代科学对亚马孙雨林的“祛魅”亚马孙雨林的名称源自16世纪西班牙加斯帕尔•德•卡瓦哈尔修士所著的《奥雷利亚纳河的发现》。

1542年,深入南美密林之中的西班牙探险队,遭遇到由“女战士”指挥的土著部落的猛烈攻击,随行的卡瓦哈尔认定队伍已经抵达传说中的亚马孙国。

②这个全部由女性战士组成的国家,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史经典与神话故事中。

③卡瓦哈尔发现亚马孙国的观点逐渐得到殖民者们的认同,以“亚马孙”为名指代这片广袤的原始自然区域成为共识,后者从一开始便被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自18世纪始,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的欧以自然科学的视角探析亚马孙雨林文化形象的变迁宁 锐(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摘 要:自18世纪始,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欧美学者不断前往亚马孙雨林开展科考工作,以所宣称的理性思维对其文化形象中的神话元素进行“祛魅”,将亚马孙“还原”成作为实践对象的“客体自然”。

20世纪后半叶,当代高科技逐步探明亚马孙对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为其建构出“环境保护”的文化图景。

然而,自然科学研究在本身内嵌的科学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共同作用下,又将“普世性”的价值观念隐秘地加入到亚马孙的文化形象中。

关键词:亚马孙雨林;文化形象;自然科学① Jake Spring, Ana Mano, “ Brazil Deforestation Rises in August, adding to Amazon Fire Worries,” 9-06-2019, https:/// article/us-brazil-environment/brazil-deforestation-rises-in-august-adding-to-amazon-fire-worries-idUSKCN1VR1R8,12-6-2019.② Gaspar de Carvajal, “ Descubrimiento del Río Orellana, ” in José Toribio Medina, ed. , Descubrimiento del Río de las Amazonas, Sevilla: Imprenta de E. RASCO, 1894, pp. 3-83.③ 希罗多德:《历史:新译本》,徐松岩译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232-234页;阿波罗尼俄斯:《阿尔戈英雄记》,罗逍然译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85-86页;斯特拉博:《地理学》(下),李铁匠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751~75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马逊丛林:原始部落颠覆人类语言理论(上)&#160; 译读纽约客亚马逊丛林:原始部落颠覆人类语言理论本文原载于The New Yorker作者/JOHN COLAPINTO编译/MY &amp; Lucas &amp; 雨山&amp; 阿呆&amp; eve译读:T-Read | 译读纽约客:TreadNY编者按在亚马逊河流域及热带雨林,生活着许多因自然环境而得以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皮拉罕”部落就是其中一支,他们尤其抵触外来的任何变化,使用的语言也因此相当原始,连123这种表示数字的词汇都没有……这种最纯粹、最原始的生活和语言几乎没有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也因此成为了语言学家热衷研究的对象。

遗传和文化,哪个对语言的影响更大?语言影响思维还是思维影响语言?有没有一套所有语言都适用的语法规则?一群有故事的语言学家试图在这里找到答案。

本文写于2007年,在2015年被选为纽约客的最佳故事,全文太长,切割成了两部分,第二部分将于周六晚上发出,?(? ?·?ω?·? ?)?不见不散。

去年七月的一天清晨,我和美国语言学家丹·埃弗里特走下一架塞斯纳水上飞机的趸船平台,踏上了位于巴西西北部热带雨林的一片浅滩。

它紧挨亚马逊河一条狭长而蜿蜒的支流——麦驰河。

抬头仰望,河滩上站着三十来个人,男人、女人、孩子,皮肤黝黑,个头不高。

有些手里抓着弓和箭,还有些背着孩子。

他们来自一个叫“皮拉罕”(Pirah?,发音“pee-da-HAN”)的原始狩猎部落。

埃弗里特55岁,身体壮实、蓄着红胡子,说起话来低沉有力,以前还做过基督教福音派的牧师。

他出现在河滩上时,人群中发出了一种奇异的鸟鸣,旋律虽悠扬,但对于不熟悉这一切的人来说,基本难以把这声音和人类语言联系起来。

皮拉罕语与其它现存的语言毫无关联,只有八个辅音和三个元音,是已知的发音系统中最为简单的一种。

但是它的语调、重音、音节长度的构造又极其复杂,说话者可以完全不发元音和辅音,仅靠哼、唱、吹口哨就能进行对话。

对于外来者来说,这实在是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语言。

在埃弗里特和他的妻子克伦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传教者来到皮拉罕部落之前,没有任何外来者成功掌握这一语种。

埃弗里特最终脱离了基督教,但他和妻子却在这儿断断续续地过了三十年,习得了西方人不曾掌握的皮拉罕语。

“Xaói hi gáísai xigíaihiabisaoaxái ti xabiíhai hiatíihi xigío hoíhi,”埃弗里特用急促而不连贯的皮拉罕语对他们介绍,我是一位“短暂停留的过客”。

男人和女人们齐声回应道,“Xaói hi goókaisigíaihíxapagáiso”。

埃弗里特转向我。

“他们想知道你在‘歪脑袋’语(crooked head)里叫什么”。

‘歪脑袋’是部落对皮拉罕语以外任何语言的统称,蔑视的味道显然无疑。

皮拉罕人对除了本族语言以外的其它任何语言都不屑一顾。

在亚马逊地区的诸多部落,似乎只有他们还在使用单一语种。

他们嬉闹着把我的名字转告给彼此,每次转述就变味一点,一直到我的名字成了难以辨识的音节。

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叫过我的原名,但给我起了个抑扬顿挫的皮拉罕名:Kaaxáoi,一个住在村庄下游地区的皮拉罕人,据说长得很像我。

“这事儿和我写的有关该部落的论文完全一致,”埃弗里特后来告诉我,“他们抵制外来世界的任何内容,就是对这些不感兴趣,从巴西人18世纪在密林中第一次发现他们起,就一直是这样。

”去年秋天,埃弗里特成为了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语言、文学和文化部的负责人。

25年来,他一直都在发表有关皮拉罕的学术著作和论文。

但一直到2005年年初,他的工作都鲜为人知。

2005年,他在个人网站上发布了《皮拉罕文化对语法和认知的限制》(Cultural Constraints on Grammar and Cognition in Pirah?),而后该文在美国人文科学杂志《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上发表。

文中描述了皮拉罕部落极为简单的居住条件和质朴的文化状况。

埃弗里特写道,皮拉罕语里没有数字、有关颜色表达的词语不固定、没有完成时态、没有文化记忆、没有艺术或绘画传统,也没有像“所有”“每一个”“大多数”“很少”这样的量化词语——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些词是构成人类认知的基础。

但是埃弗里特最引人注目的表述在于皮拉罕人并不在语言中使用“递归”,即在短语中插入另一类似结构的短语,就像说话者将两个互不相关的想法(比如“一个人正沿着街走路”“一个人正戴着一顶高帽”)揉入一个单句(“一个戴着高帽的人正沿着街走路”)。

知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最近修改了他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递归性是所有语言的基石,因为人类独特的认知能力而得以实现。

史蒂芬·平克是一名哈佛大学的认知科学家,他把埃弗里特的的论文称为“扔进聚会里的炸弹”。

一连数月,埃弗里特的观点都是社会科学类博客和讨论组里热情四溢的激辩话题。

埃弗里特一度是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支持者,但他现在不仅坚称皮拉罕语是普遍语法理论“极其有力的反例”,而且还不是孤例。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找到像皮拉罕语这样语种,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埃弗里特称皮拉罕部落的文化和语言的原始程度前所未有,一些学者对此感到震惊。

某知名语言学博客的主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我不得不在想,他是不是走上了作家博尔赫斯式的奇幻风,还是像“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一样,被当地人算计了(译者注:澳大利亚学者德里克·弗里曼在1983年出版了《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对米德在萨摩亚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受到了当地人的误导)。

”我到皮拉罕后不久,就对埃弗里特有关当地人的描述有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们正在卸行李,一个大概十一岁的男孩从河边的树林跑了出来,咧嘴笑着展示了做好的模型,和我们刚刚来时乘坐的水上飞机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模型由巴沙木刻成,长四英尺(1.2米),飞机机身逐渐变窄,机翼、趸船一应俱全,还有用金属丝固定住的螺旋桨,他可以用手指拨弄那个能自由旋转的叶片。

我问埃弗里特,这个模型是否和他有关皮拉罕人不会进行艺术创作的理论相抵触。

埃弗里特都不费抬头看一眼,说道:“每当有飞机来,他们都会做一个。

飞机不来,他们就不做。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而不是习俗),其他人也会做这样的模型,但这个习惯最终会消失。

”果不其然,后来我见到这个模型被弃置在小河边的杂草丛中,已经裂了,沾满泥土。

在我随后停留的六天中,再没有人另做一个。

埃弗里特的论文引起争议后,他邀请各位学者前往亚马逊以便亲身观察皮拉罕人。

第一个接受提议的是四十三岁的美国进化生物学家菲奇,他在2002年和乔姆斯基、马克·哈斯(哈佛大学进化心理学和生物学家)共同完成了一篇关于递归的重要论文。

菲奇和他在巴黎做斟酒服务员的表兄比尔计划在我和埃弗里特抵达皮拉罕的数小时后到达。

当飞机降落在水面时,皮拉罕人已经聚集在水边并发出欢呼。

两人走出驾驶舱,菲奇带着预设好的手提电脑,打算在皮拉罕进行长达一周的语言实验。

很快,他们就被好奇的皮拉罕人围住。

菲奇兄弟俩已是共同去过世界各处偏远地区的老手,他们相信自己能很快和这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打成一片。

他们把手窝成杯状放在嘴边吹气,前后移动发出怪异的声音。

皮拉罕人却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

比尔把手指啪地拍向另一个手掌,弄出砰砰的声音。

皮拉罕人还是一脸茫然。

兄弟俩不好意思地耸了耸肩,放弃了尝试。

菲奇后来说:“通常情况下,这些有趣的小动作很容易吸引他们。

”但皮拉罕的小孩子们并不买账,更不用提他们的父母了。

”埃弗里特乐了:“这不是他们文化里有的东西,所以并不感兴趣。

”几周前我曾给在苏格兰的菲奇打过电话,他在圣安德鲁大学任教授。

他告诉我:“我将这次旅行视为发现的探索之旅。

我想亲眼看看埃弗里特说的到底多少能得到证实。

”在语言专家的圈子中,埃弗里特以坏脾气和对学术规范的不耐烦而知名。

他生在美墨边境小镇霍尔特维尔的一个工人家庭中,父亲雷纳德长期酗酒,从酒吧招待、牛仔到机修工,打过许多份工。

埃弗里特说:“我家没有任何书卷气,对我父亲来说,在大学教书的人和打领带的人都是娘娘腔。

我认为我父亲的一些特点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埃弗里特主要受母亲的影响踏上了学术道路。

他母亲是服务员,在埃弗里特十一岁时因脑动脉瘤去世。

母亲曾把《读者文摘》浓缩版和一套医学百科全书带回家,而埃弗里特则试图把它们的内容都记在脑子里。

在高中的时候,看过《窈窕淑女》的埃弗里特想成为一名语言学家,后来他写道,这是因为主人公亨利·希金斯的工作“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好像语言学家会很有钱。

”青少年时期,埃弗里特曾在摇滚乐队里弹吉他(和他搭档的键盘手后来成为了铁蝴蝶乐队的早期成员)还嗑药吸大麻,直到1968年夏天,他在莱克赛德的开普敦高中遇到了另一个学生克伦·格雷厄姆。

克伦是基督教传教士的女儿,在巴西东北部的Satere部落中长大。

她邀请埃弗里特去往教堂并带他回去见家人。

埃弗里特说:“他们都很友爱体贴,而且在亚马逊丛林中有许多有趣的经历。

他们帮助我,并告诉我自己有多么优秀。

我之前从未被这样对待过。

”1968年10月4日,17岁的埃弗里特皈依了基督教。

“我感到,我的生活完全改变了,从黑暗中走向了光明——就是那些你曾听过的说法。

”埃弗里特不再嗑药,当两人都18岁时便结了婚。

一年以后,他们三个孩子中的大女儿出生,他们也开始忙着成为传教士。

1976年,从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获得海外传教的学位后,埃弗里特和克伦进入了国际语言暑期学院(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一所国际性的基督教福音派组织,致力于通过将圣经传播到不使用文字的社会中以进行传教。

夫妇二人被派往墨西哥的恰帕斯,在那儿克伦同三个孩子住在丛林中一所简陋的小房子里,而埃弗里特接受了折磨人的丛林野外训练。

他不仅忍受了五十英里的徒步旅行,还仅靠火柴、清水、绳子、一把大刀和一个手电在丛林深处生存了七天。

夫妻二人接受了翻译技巧课的训练,而埃弗里特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天赋。

埃弗里特的朋友彼得·戈登是哥大的一名语言学者,曾发表过一篇论文研究皮拉罕语里数字的缺失,他表示埃弗里特在学术演讲时总是能让观众印象深刻:他会挑选一位小语种的观众,让对方说一段他从未听过的语言。

“不到20分钟,他就能告诉你那个语言的基本结构及语法,”戈登回忆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