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二章(上)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3、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6、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正确反映,后者的歪曲反映。

各种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客观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7、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9、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与可变性10、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其方法论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13、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15、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单选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这种经济形态是指:A.自然经济B.简单商品经济C.发达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

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看法是(D)A.物质观B.联系观C.发展观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B)A.改造主观世界 B .改造客观世界 C .改造心里世界 D .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此能够解说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类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出了( C)A.实践是认识的根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查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独一标准5.查验认识的真谛性,就是要查验认识能否同( D)A.已有的理论相切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谛相切合C.党的路线、目标、政策相切合 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切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A.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以穷尽真谛,而只好在实践中开拓认识真谛的道路,这说明( C)A. 真谛拥有客观性B. 真谛拥有绝对性C.真谛拥有相对性 D. 真谛拥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致同来的基础是( A)A.实践 B .理论 C .本质 D .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腾是指( B)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错误的根本差别是(D)A.真谛是绝对的,错误是相对的B.真谛的实用的,错误是有害的C.真谛是客观的,错误是主观的D.真谛是对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是对事物的扭曲反应11.宋朝诗人陆游在诗《冬夜念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重申( C)A.念书不可以获取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 D)A.绝对精神C.人D B.人的意识.拥有思想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 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 A)A.各样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样因素的总和C.组成事物全部因素的总和D.授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想能否拥有真谛性,这其实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主义不可知论认识论主体和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真理谬误真理客观性价值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2。

单选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D好奇心(3)材料生产实践的主要处理方法(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造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知能力是至高无上的,也是非至高无上的。

它属于(④) 观点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感知-表征C个人-一般-个人D一般-个人-一般马克思认为“一旦理论掌握了大众,它将成为一种物质力量”(②) a实践在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B理论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10)真理是客观事物和规律(④)1A基本理解B深刻理解C内部理解D正确理解(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B它是否能被大多数人认可C它是否能付诸实践D它是否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13)“不仅是顶尖的,不是书本的,不是老师的,只有现实的”表明了这一点(②) 书本知识并不重要,一切从现实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悉意味着真正的知识b熟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C熟悉源于真正的知识D熟悉必须转化为真正的知识(15)理想主义和不可知论之间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想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社会实践人类认知能力判断对某事的理解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被多次重复d理性认识是否被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1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理想主义认识论(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③)在实践中,不确定性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标准的意义是(④)2A实践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一篇: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推动社会变革最根本的动力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B.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方式的变革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人类迄今为止经历过的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B.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C.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D.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3.商品价值量的多少是由(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价值是商品的(本题难度系数为0.8)()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物质属性D.一般属性5.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A.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C.商品交换的实现D.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本题难度系数为0.8)()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C.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5)()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8.作为商品的移动电话,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A.移动电话的型号和技术水平B.移动电话对消费者的效用或有用性C.为购买移动电话消费者所付出的货币D.用来支持移动电话的软件9.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0.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本题难度系数为0.6)()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与商品的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

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它的能力结构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和情感意志力,其社会结构由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四种形式。

2016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重要考点解析(二)

2016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重要考点解析(二)

2016考研政治冲刺马原重要考点解析(二)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考研政治马原冲刺重要考点解析(二) " />(2)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真题测试】(09年)17.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危机(问题)面前,人们应该主动积极(尽力去··,竭尽所能去···,意识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敏感词汇)应对,化“危”为“机”(转化,想到矛盾的对立统一,想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转化)。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二)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二)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6.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教材链接]该相关知识点在《大纲解析》第10-11页。

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二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三、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应该懂得,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简单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5.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交换种类不断增加,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二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单选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资本价值增殖和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由于:A.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出现B.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发展C.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D.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性[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性。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既然货币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也不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

由于商品交换是价值量间的等量交换,它也不会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价值上,这样就只能发生在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因此货币的所有者必须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资本家在生产上使用这种商品所获得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这种不等的量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对资本家来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某种有用性质即具体劳动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创造的某种产品的特殊有用性质决定的,而是由它提供的劳动的抽象性质即抽象劳动决定的,这个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比劳动力价值的量更大。

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

这里劳动力的买卖并不同价值规律相矛盾,一切都按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

在工人将剩余价值生产出来的同时,货币也随之转化为资本了。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B.商品二因素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的统一。

这一原理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具体应用。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一方面,通过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并把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并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A项是用于进一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B项分析的是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具有的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C项则是用于揭示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注意区分: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劳动和劳动力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工资形式掩盖了现实剥削关系。

对劳动力和劳动必须科学地加以区分。

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能力在生产中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

此哦能够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可以看出,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根据是资本不同部分:A.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B.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周转速度的不同[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并进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恩格斯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

”资本是依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物本身并不天生是资本,从本质上说,资本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的资本概括起来不外两个部分,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资本。

马克思依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存在于:A.资本主义发展初期B.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期D.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阶段[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都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就可以提供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供和增加剩余价值。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发展相对缓慢,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要地位。

此外,个别企业采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是一种绝对剩余价值。

因为这种方法同延长工作日一样,工人也要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但并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物质技术基础的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

但不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B.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D.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命题说明]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和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作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因为只有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也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其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动机。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不以生产技术的革命为条件,运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把它生产出来。

第二,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的作用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与资本主义生产较发达的阶段相适应并发挥主要作用。

第三,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从属于资本的关系不同。

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形式上从属于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适应,劳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

第四,在剩余价值量相等的情况下,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更高的剩余价值率。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同时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地位和意义。

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最具特征意义的剥削方法。

因此,第一问正确答案是D选项;第二问正确答案是C选项。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的行为。

个别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它们都是:A.通过使用先进机器设备的结果B.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结果C.通过提高科学技术和加强管理的结果D.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命题说明]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的,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先从个别企业开始的。

个别企业的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企业如果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这个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但由于市场竞争的规律,超额剩余价值一般难以持久。

当整个行业都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