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分析题核心考点

考研政治分析题核心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在人们在联系面前还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根据根据的固有联系,改变或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上,只能越开越大)2.事物的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从我国的现实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阶段性特征)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主要包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不能回避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科学解决矛盾的关键。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资料报告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题思路】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马原分析题必背原理大全

原理 6:现实性与可能性 ①原理: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 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原理 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①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②方法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 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原理 1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 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 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 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原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政治马原重点知识

终极笔记(一)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十大原理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
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
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马原重点大题总结

一、联系的观点:循环、环环相扣、中介、桥梁、全面原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总特征之一。
定义: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之间会相互制约、作用、影响。
性质: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4.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性质不拆开: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二、发展的观点创新、过程、事物的运动变化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之一。
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做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将事物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三、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对子,转化1.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互制约的,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反而成。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问题一定会有,不可避免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我们要正视矛盾,承认矛盾,全面看待和解决矛盾。
(三)矛盾具有特殊性:1.简版:矛盾是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详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表现为三种情形: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2012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题思路】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庸和谐,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斗而不破”,防止“过”或“不及”。
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度本身有一定的变化空间和延展时间,度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展变化。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当事物发展需要实现新的飞跃、质变和突破时,就要勇于、善于打破旧的限制和旧的平衡。
4.(1)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上挂下联”,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都通过一定的中介与其他事物相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中介、一个成分或一个环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外联系、本质和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唇亡齿寒”与“守株待兔”)等。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在方法论上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强调中国与各国协调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共赢多赢,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或者破坏事物之间内在的客观联系,或者把自私的主观联系强加于人,结果往往是损人又害己,或者损人不利己。
(3)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存在发展的系统状态。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1+1大于2,反对简单机械分)第一,系统具有整体性,即整体非部分的简单相加。
“整体大于部龄”,部分有机的优化整合,远远大于部分简单相加的效果;部分割袭式的破坏内在联系的机械分工,必然大大破坏系统的整体功能,导致“1+1<2”的结果。
第二,系统要求结构的优化和稳定,结构剧烈变化直接损害系统的内在和发展,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改变系统本身的性质,在相对稳定前提下的结构优化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
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反映的就是系统的结构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方法论,一是强调整体性,“1+1>2”;二是强调结构优化,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整体素质与功能;三是主张系统的开放性,封闭会丧失系统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事物纵向的联系表现为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①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②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③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恩想abc,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上,a 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b用发展眼光看问题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对一切事物采取辩证否定即“扬弃”与“批判继承”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搞形而上学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就要正确认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和拒绝。
6.(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要建立在现代化大工业的基础上”),从同一中把握对立(“白马非马”)。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化,而且导致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专制与霸权。
就方法论而言,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把西方价值观绝对化,夸大为世界唯一的普世价值,完全否认事物存在发展的差别性、多样性、丰富性和相对独立性,在哲学上就是一种强调绝对同一的错误。
教条主义(“削足适履”)也是以思想教条的“绝对同一性”完全否认时间、地点、条件的相对性及其矛盾特殊性,犯的也是“绝对同一性”的哲学错误。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包括对美国外交上“斗而不破”的方针,就是成功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条件下谋求“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在领土与主权争端中搞“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是自觉利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动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共同点,用淡化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激化矛盾的“斗争哲学”,搞成你死我活的“零和冲突”或者“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