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比较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江苏宿迁期末考试)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

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 .及时做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 .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C .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D .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遵义会议与八七会议的比较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背景(1)大革命失败,革命转入低潮 (2)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党反动派第一枪(2)长征途中红军处于危险境地时间、地点 1927年8月,汉口1935年1月,遵义核心内容(1)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发动秋收起义(1)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3)取消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意义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状态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三个挽救某同学做了一张关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历程总结为“三次变化”。

表中甲、乙两处应为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B .南昌起义、长征胜利会师C .秋收起义、遵义会议D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八七会议在《告全体党员书》中指出“在严重的环境下……我们要整顿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

”这里所指的“新的道路”是A.武装斗争B.寻找革命的同盟军C.开展土地革命D.工农武装割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某次会议作出如下评价:“(它)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该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1.【答案】A2.【答案】D【解析】八七会议上中共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选D。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 公民法到万民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 公民法到万民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公民法到万民法(2018年4月浙江省选考)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

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A.贵族垄断立法权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参考答案】A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解题必备】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1.公民法(1)时间:在罗马共和国时期。

(2)含义: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称之为公民法。

(3)作用: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措施:①帝国皇帝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②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3)形成:①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②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消失,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误区警示]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与联系(1)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仅适用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是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联系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2019・江西上烧开学考)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2,(2019・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味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3.(2019・哈尔滨六中段考)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4.(2019・四川溪月考)第二次将片故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年公使驻京、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平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5.(2019·林月考)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交诉请设“总理各国事务面门”,威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但交诉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掉“通商”二字。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及答案高一历史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2.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3.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

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物度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4.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这里的“我朝”是指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5.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这里的高皇帝是指A.李世民 B.汉武帝 C.朱元璋 D.雍正帝6.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7.伯利克理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A.全体国民B.全体成年国民C.所有的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

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高看真题

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高看真题

第10课鸦片战争1.(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

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

”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4.(2018.11·浙江高考·9)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1.(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1.(2015·山东高考·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随堂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课随堂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一课一、选择题1.《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初步,以差别于禹从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照应是(A)A.禹死后启继位B.成立武装C.设置官职D.拟订刑法[分析] 资猜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最高权益转移方式发生变化,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政治权益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是对“天下为公”的损坏。

2.(2018临·沂高一联考)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本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络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唯一无二的威望主体。

形成这类传统的家国看法的政治因素是(B)A.君主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官制[分析] 依照资猜中的“‘家长’是唯一无二的威望主体”这个信息可知,资料重申了中国古代政治“家国同构”的特点,因此,形成这类传统的家国看法的政治因素是宗法制,应选B项;君主制、分封制和世官制都不可以表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故可直A、接清除C、D三项。

3.(2018·州高一联考广)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因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下属,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固然对于上司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地区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资猜中的“地主”和后代对比,其特别性主要在于(A)A.拥有世袭统治权B.所属土地能够买卖C.尊敬上司的威望D.下属人民归其管理[分析] 资猜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代”指的是从战国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着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地区取代血缘,故A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可以随意买卖,从战国开始为土地私有制,同意买卖,故 B项错误;分封制下权益与义务相一致,封臣尊敬上司的威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听从,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主张“率土之滨,难道王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也是人民归统治阶级管理,为二者共同点,非“地主”特别性,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析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答案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高考历史必修一】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解析版)

业革命结束的 19 世纪中期才确立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故②错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③错误;伴随
着新航路开辟,荷兰、英国都加入了海外殖民掠夺的行列,大量的殖民财富涌入国内,加速
了资本原始积累,故④正确,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D
【解析】通过亚当·斯密的演讲内容可知,财富增长的关键是和平、税收和适度的司法,而
这都是国家公权的内容,说明国家公权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内容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
完善,故选 D 项;《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排除 A 项;工业革命开始
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同样但不能解释“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故 B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是从经济角度对自由的认识,没有涉及到
政治方面,故 C 项错误;“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凸显了政府的干预,融合
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同样强调了政
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这一时期荷、英经济的高增长均得益于( )
①资本市场的发展
②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④海外殖民掠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与英国均较早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本市场无论内外都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高增长,故①正确;荷兰是商业立国,英国要到第一次工
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解析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7·湖南益阳调研)“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A.放弃“一边倒”政策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解析:D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

2.(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解析:A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结盟、“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等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边倒”),A项正确。

3.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戴高乐认为,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2017·北京顺义区期末)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

此现象(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解析:D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又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共同倡导该原则。

2018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及答案-文档资料

2018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及答案-文档资料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过关训练1.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2.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5.《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

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C.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7.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 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时期变化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二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尚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版2018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历史备课组整理)D(备课组长教学指导)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该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历史备课组整理)A(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B、C、D项为地方行政制度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该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理解.3.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9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解析版)

崇拜,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雅典人喜爱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属于精神享受,故 C
项错误;根据“为人类盗取火种”、“我憎恨所有的神”可以看出作者反对神、重视人,具有
人文精神,而这受到雅典人的喜爱,说明当时的雅典人更强调人的价值,故 D 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尽管流于诡辩,但重要的是,……拓展了哲学的领域,使其不仅包括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还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正如罗马时代的西塞罗所言,……‘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 文中省略处应为( )。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康德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尽管流于诡辩”、“把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即可判断。 2.苏格拉底曾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的雅典平民的万能,在讲到马匹不足 时他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公民大会,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探索新的政治形式以代替民主制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精英治国 C.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 【答案】B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代替民主制的问题,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直接民主制, 故 A 项错误;本题的材料是强调雅典的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的知识和政治修养,以防出现 “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用表决方式把驴变成马”等可笑的现象,反对直接民主制度提倡 精英治国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呼吁全社会正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 C 项 错误;嘲讽公民大会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来,故 D 项错误。 3.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理性的言论。 下列各项与智者学派的观点相符的是( ) A.“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B.“一切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C.“荣誉远比财富、名声等东西更重要” D.“生好还是死好只有神知道”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0课_随堂含解析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0课_随堂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课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C) A.英国的船坚炮利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C.工业文明迅速发展D.中国的闭关锁国[解析]鸦片战争发生时英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已经进行工业革命,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已是世界发展潮流。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便成为了英国的需要。

故选C项。

2.(2018·安庆高一期末)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B)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解析]“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B项正确。

3.(2018·遵义高一联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D)A.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C.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

故选D项。

4.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B)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洗劫并焚毁圆明园C.以战争为主要手段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海盗的行为是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其手段是极为残忍和具有灭绝性的。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了圆明园且烧毁它,体现了其毁灭性的一面。

5.(2018·黄山高一期末)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

另起炉灶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另起炉灶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湖南益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这一政策被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胜利后,在原则性规定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基本政策的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提出。

另起炉灶有两层含义:对外“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对内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提出要另起炉灶,创立新型的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外交队伍。

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基本保证,解决了新中国如何对待同帝国主义的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条约问题,建立了一支忠诚可靠的外交队伍,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外交关系继续存在”体现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独立自主和不结盟“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共同着眼点是A.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B.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及特权D.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

这表明“另起炉灶”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B.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C.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D.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1.【答案】C【解析】“另起炉灶”指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选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排除B;“一边倒”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排除A;新中国同苏联是结盟关系,排除D。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高考历史必修一】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解析版)
易混易错点 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错因归纳: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
(1)相同点
①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
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
2.(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
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且题干中“君
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 两项表述错误。故选 A 项。
12.(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
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
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 D。
9.(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
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
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练习题

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后练习题

第11课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终调研考试题·6)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

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

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

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

”洪秀全此举()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2.(2018·河北邢台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34)有学者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时说道:“太平天国的失败并不是社会革命的结束,而是新的社会革命的开始。

”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A.是推动中国开启近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因B.激发了先进中国人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C.使清政府意识到封建制度的落后性D.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创造环境和思想基础3.(2018·豫西南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题·27)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革命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此时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这一言论意在()A.点明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B.强调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C.指出太平天国革命的对象 D.揭示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4.(2018·江苏无锡高三上学期期中基础检测题·7)国学大师钱穆说太平军“他们太不懂政治……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反映该论断的是()A.永安封王失去民心 B.《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C.天京事变自相残杀 D.《资政新篇》束之高阁5.(2018·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高三11月联考·10)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霸解题 (一)
〔跟踪体验〕
1.(2017·衡水中学期中)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B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知识]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主旨] 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 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历史概念。

[正解] 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可见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统治秩序尚未稳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到神权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北正定中学)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宥“职”的头衔。

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由此可见( B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知识] 宋代的政治制度。

[主旨] 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能力] 调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

[正解] 材料不是反映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而是反映官僚体系的臃肿,A项错误;这样做是在加强皇权,但是也造成了宋代行政效率不高,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是反映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的问题,故本题选B项。

3.(2017·孝感)公元前416年,在雅典的一次公民大会上,尼西阿斯反对出兵西西里岛,并苦口婆心地向公众陈说利害。

然而,公民大会在西里比德的煽动下最终通过出兵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远征军三个指挥官之一。

尼西阿斯虽不
赞成远征,但仍不折不扣地执行大会决议,最后成为这场荒谬战争的牺牲品。

材料反映出( B )
A.雅典公民大会被个别人操纵
B.雅典民主也会造成决策失误
C.梭伦改革的弊端十分突出
D.雅典民主体现了毎个公民的意志
[知识] 雅典的民主制。

[主旨] 雅典民主的弊端。

[能力]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正解]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尽管尼西阿斯极力反对出兵西西里岛,但公民大会还是通过了出兵的决议,并任命尼西阿斯为指挥官之一,最终其忠实地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且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可见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故选B项。

A、D两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故C项错误。

4.(2017·河北正定中学)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

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D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知识]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主旨] 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能力]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

[正解] 由题干中的“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应该反映的是D项;A项不是材料主旨;内阁不是国王任命,故B项错误;内阁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