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_初三优秀作文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哲学史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
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和墨家,到汉朝的法家、阳明学派和王阳明,再到明清时期的朱熹、陆九渊等等,对
每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学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由于篇幅有限,书中对每个学派的
详细内容并不多,但足以掌握其核心思想和特点。

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如
科学、文学等)的关系,以及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等等,使我对中
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历
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道德伦理,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中国
哲学也注重了实践和应用,追求人生的真理和实践的智慧。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一些问题。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什么样的共同
点和差异?中国哲学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中国哲学的价值观如何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

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

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

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

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

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

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

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

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

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

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

中国哲学史论文(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学生姓名吴鹏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2013级非师一班学号***************任课教师吴延勤孟子思想和荀子思想比较摘要:法家有句名言: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否则就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孟子和荀子虽然同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双方所处的年代相隔太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孟子和荀子个人经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键字:孟子思想;荀子思想;比较一、孟子的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义”。

他在孔子“德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了“仁政”和“王道”,主张效法先王之道,认为“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

1在治国主张方面孟子也提出了与“仁政”相对应的主张,在政治上孟子认为国君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经济方面孟子认为国君要“制民之产”,保证百姓“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生活有保障,为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在军事上孟子认为国君要兴仁义之师,“以天下之至仁伐至不仁”。

2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3。

在个人修养方面孟子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大臣都要自觉地修养自己的德性,“养浩然之气”,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极力倡导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主张以道德对抗君主的权势。

在天命观方面孟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代表的是天意,“顺之者昌,逆之则亡”。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基元范畴“五行”、“阴阳”、“气”、“道”和儒、释、道三家的形上学,不是西方前现代哲学的实体主义的,而是非实体主义的。

实体(Substance),又译为本体,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

其含义一般指一个本质上独立自存和同一不变的存有,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不需要用来表述其他事物而又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之中的东西。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它在逻辑判断中永远是主词,而其他的东西,如性质、关系、数量等均依附于实体,处于宾词的地位。

亚氏认为,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是“这个”而不是“如此”,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的;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但变中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它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理想的、绝对的实体是不能有变化、不能与其他存有或实体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的东西,是没有活动作用可言的存有,例如巴门尼德的“有”与柏拉图的“理念”。

亚氏认为最高的实体是永恒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万物运动的最后动因,即第一推动者,神。

作为基元概念和基本思想,亚氏的实体观在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哲学中颇有影响。

一、从中国哲学的原型观念谈起反观中国哲学,大体上没有上述的“实体”概念。

我们不妨讨论中国哲学的几个基元范畴。

第一,“五行”。

“五行”学说起源甚早,《史记·历书》说黄帝“建立五行”。

公元前22世纪的禹也说到“五行”。

这一范畴在文字上初见于公元前20世纪的《夏书·甘誓》,阐发于公元前12世纪末武王克商后,箕子对武王所讲的著名的《洪范》这篇文章,又遍见于《左传》、《国语》、《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1]近世以来,“五行”被人们解释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水、火、木、金、土),这其实是一种西方化或泛西方化的解释。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推定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是复兴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前瞻性工作,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优秀,是否应该复兴,需要在哲学上给出证明。

显然,由西方哲学终结的逻辑必然性所决定,要求中国哲学必须解决西方哲学难能解决的问题,为人类哲学开出新的思想理路。

面对文化现状,中国哲学应当给出超越性的思想原理,给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崭新的历史进路。

这是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如果中国哲学不能履行这一价值承诺,那么,复兴中国文化不但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

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

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

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

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

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

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大一期末论文西方哲学史热度:大学期末论文西方哲学史热度:大学论文西方哲学史热度:西方艺术哲学史论文热度:哲学与哲学史论文热度:国维虽然未能形成自己系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但他为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成立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设都曾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并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篇一内容提要王国维虽然未能形成自己系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但他为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成立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设都曾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并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些学术成果,记录了现代中国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创设的历史,也确立了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哲学哲学学科哲学史哲学史学科[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5-0047-10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设、成型与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行程。

在这个历史行程中,不同时期的学术工作者,学术兴趣与学术方法不同,学术积淀与学术贡献也有其差别。

但正是由于不同时期人们的学术耕耘与成果积累,才使得中国哲学史具备了现代学术门类的品格与特质。

因此,我们考察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设与成型,既应关注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建设,也应关注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做出过具体贡献的学术工作者。

以这样的视角回溯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创设阶段的工作,王国维的学术活动及其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当是我们不能不特别关注的对象之一。

根据赵万里先生所辑《王静安先生年谱》,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卒于民国17年(1927年),浙江海宁人,曾讲学清华园,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余为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

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学术界,王国维在文史领域,学贯中西,可以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二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

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学史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丰厚的学术内容,并直接或间接涉及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诸如究竟中国有无哲学、究竟如何看待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现代转化等,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在此将这些成果的内容略加表彰,并对有关问题稍陈管见。

一、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相及其近代以来的际遇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哲学思维传统、高明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哲学理论资源的伟大民族。

有学者曾经通过梳理八卦、五行、阴阳、太极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并抉发这些观念的哲学内涵,认定“从传说为伏羲始创而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的八卦观念,到同样于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甚至更早的五行观念,再到公元前8世纪早期便已成熟的阴阳观念,乃至公元前4至3世纪出现的太极观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而一贯的哲学思维传统的伟大民族。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而且甚至早于其他古老民族。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源的梳理,可以断言,那种认为‘中国无哲学’的论点,完全是傲慢的偏见或无知的臆说”。

不过,中国虽然拥有悠久、高明、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篇⼀ 摘要: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

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

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哲学的发展⽅向。

关键词:萧汉明;易学;道家道教;⾃然哲学;哲学⽅法论 萧汉明先⽣,1940年10⽉⽣,湖北孝感⼈。

1968年毕业于复旦⼤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79年考⼊武汉⼤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

1982年毕业,获武汉⼤学哲学硕⼠学位。

留校后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科研20多年,先后被评为武汉⼤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师。

1995年出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1999年受聘为⼭东⼤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兼职教授。

2006年2⽉退休。

20多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船⼭易学研究》、《阴阳⼤化与⼈⽣》、《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化》、《传统哲学的魅⼒》等个⼈专著7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集4部,发表学术论⽂100余篇。

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深化并丰富了萧萐⽗、李德永、唐明邦等⽼⼀辈专家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的思想内容。

萧汉明先⽣治学的特点是从中国哲学史⼈⼿,他⾮常注重对中国哲学史⽂献、中国哲学原著的研读,他的⼤多数学术论⽂都带有强烈的“史”的性质,这种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梳理某种中国哲学史的宏观线索,⼆是对中国哲学史上某⼀特定问题作出具体的史的考辨,两者往往是紧密结合在⼀起的。

反者道之动——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000字).docx

反者道之动——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000字).docx

反者道之动——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反者道之动”是我引用《老子》中的一句话,在我读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其中有一句话我想应该是其最好的解释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就会反向另一个极端。

”这句话引起我的思想。

跨越漫漫历史路,一个人或许是这样,一个国家也许更是如此。

当一个人拥有着常人所寄羡的事物时,他会感到自满自足,他拥有了太多,迷失了自我,将自己送上了一个极端,然而却未曾发觉一双隐形的手也正将自己推向它的对立面。

很快便会失去,失去了昔日里自以为傲的东西,失去了自己所视之珍宝的东西,直到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所有,自己也早已来到从未预料过的另一端。

凡事皆有度,任何事物都会过极必反,有时让自己维持一种得失的平衡更为重要。

不妨再将目光转向国家。

回想中国历代王朝,会惊奇的发现国家的发展是一条近似的抛物线。

起点很低,但终究会有最高点,平衡维持不当,国家很快便会走下坡路。

“开元盛世”曾是盛唐的巅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自满,放下了谨慎,安于现状,更被眼前虚幻的景象所迷惑,无法清醒,这才给安禄山与史思明的阴谋可趁之机,酿下恶果。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同样的事情又相似发生在清朝。

当然,这或许更为典型。

清朝依旧满足自己的小农经济。

自古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始终贯穿统治者的脑子里,这也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做了很好的解释。

“康乾盛世”也是晚清的巅峰,背后隐藏的危机被繁荣的假象所掩盖。

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迫切地想要打开东方市场,冥冥之中自然就要与中国的传统小农经济进行一次较量。

很快晚清的盛世也成为了传说。

晚清的政府官员也沦为“阶下囚”一般,昔日里极端强盛的大清王朝最终却连国土都无法保全,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血的教训。

正如冯友兰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一个国家即使在繁荣昌盛时也要保持谨慎。

冯先生也说了,即使在危险时也要满怀希望。

十四年的抗战血史,让每一个中国人清楚的意识到国家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主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人民的存在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希望。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论文一、该书对梁启超文化观的前后转换及其内在的一致性进行了系统考察中西文化问题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并且,对中西文化问题的回答是不同学者展开自己学术工作的思想基础。

就梁启超来说,这表现得尤其突出。

但是,梁启超对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回答,前后期颇有所不同。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者的观点是“从‘离异’到‘回归’”,当然这是从梁启超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来说的,即:梁启超前期激烈的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大力学习、引进西方进步文化,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疏离;后期则对西方文化颇有微词,认为“西洋文明破产”,呼吁用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救治西方文化。

这种观点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与梁启超本人的文化思想稍有出入。

对一生都倡导中西文化融合的梁启超来说,他前期并非全盘地否定传统,后期也不是完全地回归传统。

只是前期的中心工作是号召学习西方文化,后期的中心工作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用“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更为恰当。

由是,作者引述了梁启超中西文明“结婚”的言论“: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并高度评价了中西文明“结婚”以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思想。

作者认为,梁启超中西文明结婚的思想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中西文明并重思想;二是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思想。

这与他后期中西文明“化合”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了。

后期的中西文明“化合”思想深化了早期的“结婚”思想,进一步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原则和文化交流、融合创新观念。

正是在对梁启超文化观充分认知、解读的基础上,本书才有力地凸显出梁氏中国哲学研究研究范式转换上的意义。

二、该书着重强调了梁启超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转换上的意义在同时代的学者们当中,梁启超特别注重学术研究的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共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首先在此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们这个自由学习哲学的机会。

哲学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神圣的领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达到一定精神境界的人才开始学习哲学,哲学是对人思想的进一步提升。

如果一个人不懂哲学,那他的成就也就是有限的。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书籍,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历史并给出简要讲解的书,重点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第一次体会哲学的含义: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志同相合的人对于他们整体思想的总结并加以理想化,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每个哲学思想都有他们自身的载体,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求,他们都有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

但相比我们这些普通人,他们思想中很多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于那些哲学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他们的思想,但我不建设盲目的去接受,必须要结合自身和现代思想加以反思,综合他们的哲学中的精华,使其成为我们思想中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哲学是一门对人生反思并追求的艺术,在以后的学习中,希望我可以更好的体会哲学中的奥秘。

我是一名初学者,如果有对哲学的理解有误还请老师指导。

再次谢谢老师。

第二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

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

非全史在胸,克臻境。

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

”先生自然是全史在胸,大有“小范胸中百万兵”之气势。

先生抽筋扒皮,把两千年的哲学脉络清晰地展现于大家眼前。

囫囵吞枣读完此书,我仍有许多不解,实在是自己资质愚钝。

所谓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

才者,文笔之精妙也;识者,选材之精当也;学者,史料之精熟也。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2)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篇二摘要:哲学家反思的对象是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的世界,心智哲学就是这一研究领域所构成的。

心智哲学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

本文就心智哲学的发展简史进行扼要简述,以及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论述。

重点在于论述心智哲学后期阶段的两个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智哲学;心智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两个新发展方向心智哲学是什么?即反思对象为人的心灵和精神而进行探索的领域。

它探讨意识现象的过程和本质,研究信息的交流、心脑关系和心理概念的分析等问题,其内容渗透到本体论、认识论、逻辑、美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之中。

当代的心智哲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为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奇特的时代,而且在这个奇特的时期,有六大学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即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鉴于这六大学科产生的变革性的变化,为认知科学的诞生提供了铺垫和基础。

在上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的学者将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六大学科:即哲学、心理、语言、人类、计算机、神经学等这几个重要的学科融合淬炼在一起。

对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人类互相交往的信息是如何进行传递的主题进行研究。

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的信息按照当今的语言就是一种认知的信息,正是由于研究了“在认识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个伟大的科学研究,从而产生一种新兴的科学即“认知科学”。

由此可知哲学是认识科学起源的一部分,探索人脑或心智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探索领域,该学科包含了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新兴学科。

由于认知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人脑或者心智,因此更正确的说认知科学研究的是一种概念性的认识。

由于六大学科的融合,因此在这种复杂的发展下,致使认知科学在原所支撑的6个基础学科的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心智哲学。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二[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现有中国哲学史论述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

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

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内在批判自主性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03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

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

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篇一一、引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

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

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

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读《中国哲学史》的心得论文

读《中国哲学史》的心得论文

读《中国哲学史》的心得论文读《中国哲学史》的心得现在在谈论哲学时,许多人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作为普遍的哲学,而否认中国有哲学。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存在、发展之过程、律则及其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体验与探求。

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中国哲学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它以本民族特有的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

《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哲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先秦哲学,第二阶段是指汉至唐代的哲学,第三阶段是指宋至清代的哲学,而第四阶段则是指清末民初以来的哲学。

而此次我介绍的是前三阶段的哲学体系思想。

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是围绕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问题展开的。

在先秦哲学中,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都把自己的天道观作为立论的总依据。

商代把“天”看成是人格化的至上神,称为“帝”或“天帝”、“上帝”,作为世界的最高主宰。

卜辞中记载了商代统治者卜问上帝的文字,凡祭祀、征伐、田猎、年成、风雨、行止、疾病等等,都依占卜的结果行事,反映了商代统治者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周初,周公则提出了“天命靡常”、“敬德” “保民”的观点,认为天命以人之是否有德为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人为的作用。

春秋时代政治家子产宣称“天道远、人道迩”,表现了反对天命迷信的倾向。

老子第一个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提出了天地起源的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不是天。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

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

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

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

儒家中国哲学简史论文1900字_儒家中国哲学简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儒家中国哲学简史论文1900字_儒家中国哲学简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儒家中国哲学简史论文1900字_儒家中国哲学简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儒家中国哲学简史论文1900字(一):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冯友兰介绍的儒家理解论文摘要: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进行解读,从孔子的“以人为本”,孟子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和荀子的“性恶说”三个思想方面浅谈对儒家的理解。

关键词:孔子;孟子;荀子;儒家刚开始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时觉得比较难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细细品读,冯友兰先生深入浅出的对儒家思想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里浅谈《中国哲学简史》我对儒家的理解。

什么是儒?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的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的创建人。

对于孔子来说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儒,他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他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自己的释义。

儒家就主体来说,指具有儒学思想的个人或群体;儒学就思想来说,指个人或群体所主张的儒家思想。

儒家和儒学在实质上就是指由孔子及其弟子创立的学派和学说体系,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强调人的道德性。

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就是讲道德之“仁”是人之立于世界的根本依据,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不讲道德,那他就和禽兽无异。

从此可知,儒家讲求做人之道,其核心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这就是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儒家这种“以德润身”,“吾日三省吾身”,“仁者爱人”的儒学思想,对精神文明建设经过创造性的转化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又说“夫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

儒学强调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死存亡。

马厩失火,孔子首先问的不是马而是有没有伤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中国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浅谈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摘要]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

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

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

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 哲学;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国家;政府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当代哲学的一个时代话题。

人类生活是永远流动、无限生成的。

强调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是要以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来看待生活。

用生活来说明人和世界是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成为立足现实而又追求超越、不断创造的生成的人,世界就成为由人无尽的生活实践而无限生成的过程。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

如果所谓回归生活世界仅仅意味着回归私人生活,即私人活动领域,不再关心公共活动领域,那么,这种回归实际上是对生活世界更严重的疏离。

这样的哲学不仅不能对以往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历史的解释,还将丧失哲学本来的意义,导致哲学真正被生活遗忘。

关注公共活动领域,这是哲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或必要的维度。

哲学总是力图以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对待公共活动领域和公共性问题。

一公共活动领域是每一个人都生活于其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的领域,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公众不能不关心的公共领域。

凡是借助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谋取可共享利益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公共活动,包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改革和完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行,基础设施及公共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和环境保护等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
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
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
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
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
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
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

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
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
留下一笔。

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铺开,依次论及诸子百家
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学、新儒家及现代的中国哲学。

其中有详有略,但都论及
了其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一部哲学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历史。

三、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
这是一本简史,但是却有许多的人物与哲学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阐明其思想,因而著
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流派都详加论述,简洁扼要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一个哲学命题
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具体的《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去细心体悟几段经典的句子:
一人的哲学性质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之“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地位”9页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里没有宗教,而是伦理,这种伦理透露着一种哲学的性质;而西方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以宗教为基础。

但是在未来,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们将会以哲学来代替宗教。

二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海洋国家的人是知者,大陆国家的人是仁者,然后按照孔子的话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之“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35页
这似乎正是印证了中国两千年来“仁”在中国的地位。

三经验的……
“经验的对象总是站在经验者的对面。

如果说,‘一切’能够是经验的对象,那也一定要说,还有个经验者站在‘一切’的对面。

”第八章《名家》之“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110
在名家的学说里有“在形象之内”与“在形象之外”的区别。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名家的所谓“在形象之外”的“一切”不能够是“经验的对象”的,因为“一切”无外。

四宗教与诗
“宗教,诗,二者都是人的幻想的表现。

二者都是把想像和现实融合起来。

所不同的是,宗教是把它当做了真的来说,而诗是把它当做了假的来说。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之“礼、乐的学说”177
在中国的“礼”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但是又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可是经过了儒家的解释,这些个宗教即净化为了诗。

人们知道诗是不真实的,但是从诗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却也不妨碍理智的进步。

四、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至今仍觉得妙不可言——“文学是用于通情的,史学是用于明故的,哲学是用于达理的。


写史易,写简史难。

一部《中国哲学简史》,那就是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不迫,一本小小的册子后面有冯友兰先生多少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垫底。

本书不枯燥,不高深,细细品味,心中那几分迷茫渐渐拨开了云雾,透出了些许的曙光,平添了几分理智。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面说过的“哲学达理”。

这本书的最后,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了四个阶段: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从其解释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哲理,给人以无穷的人生启示,对于
人的修身养性、达理明智有着积极的启发。

虽然不能说读了此书就可以将个人的人生境界
提高到“天地境界”,但是,当沉浸于此书时,恍惚间有时似乎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天地
境界了。

“无所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太一”、“在形象之外”,所有的一切
都萦绕脑海中。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
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

”王国维先生是在研究古代文献之后的感悟,与此相同的,冯
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是以古代文献为基础的。

对于这本书,喜欢思索人生的,
喜欢禅、道、儒家道理的,可以作为哲学来研究,并有所收获。

对于那些累于哲学之人,
本书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

本书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引用了
大量的文献资料,因而完全可以当成一部研究文化史实的书来读。

同时,这本书在相关的中国哲学命题上还同西方哲学的相关之处进行了联系和比较。

五、听君一席话,道破心中疑
一直以来我个人十分欣赏庄子的才气,但是对于其哲学主张却颇为瞧不起。

在庄子及
道家那里,提倡“无为”、“弃知”,但是如果真的弃知了,为何庄子与老子还学了如此
之多的学识呢?在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在有关庄子的篇章里有这么一
段话:“‘无知’与‘不知’不同。

‘无知’状态是原始的无知的状态,而‘不知’状态
则是先经过有知的阶段之后才达到的。

前者是自然的产物,后者是精神的产物。

……”
道家提倡“弃知”来达到“内圣”并非否认知识,不同于“无知”。

其所提倡的是在
获得知识后理应超越它,忘却它,获得后来的不知状态,达到道家所说的“不知之知”的
状态。

六、结语
一般的书评,终归会说些该书在某某地方之不足,似乎这样才算是完整的。

在这里,
个人也不自量力地点出一两点冯友兰先生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不足之处,给这篇书评
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吧。

通观全书,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知是著者笔误,或是译者笔误,抑或是出版者失误,将先秦时瓦解的社会制度都写成了“封建制度”,细数下来共有6处吧。

同时个人觉得,因其是为外国人讲解中国哲学的英文讲稿,对待某些哲学问题的解释
未免过于简单化处理了;在全书的结构上也有所失衡,子学时代的篇幅过多,而近代的中
国哲学问题冯友兰先生则是更多的介绍其“新理学”体系,似乎不妥。

这只是个人的意见,但终归本人才识有限,故而也不敢妄下定论。

读者中有更精深者,或许会反对,而这一切的一切总归要各位拜读了此书,抑或会有更精到的见解。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