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君主立宪制度

合集下载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a内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 b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 c首相地位重要,掌有行政权和立法权。名义上对国王 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d如议会通过对政府通过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 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影响: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
国王、议会、内阁之间的联系: 国王、议会、内阁之间的联系:
——节选自《权利法案》
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 权利法案》 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权利法案》 颁布后,国王与议会的权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颁布后,国王与议会的权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限制: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 限制: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 保证:选举权;言论自由;集会权利。 保证:选举权;言论自由;集会权利。

负 责

组 阁 多 数
形式任命
君主宪制度是君主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 体的混合物。 体的混合物。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 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 “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 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 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 世纪中期以来, )。由 (19世纪中期以来,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由 世纪中期以来 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年颁布《权利法案》 年颁布
3、成果: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1688年)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英国什么时候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什么时候确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什么时候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17世纪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来约束国王的权力,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国王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通过这些法律文献,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通过19世纪的议会改革,选举权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长足发展;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发展,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起来。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2.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统而不治。

3.奉行议会至上和分权制衡的原则。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其特点是国家元首为君主,政府权力由议会行使,并受宪法约束。

这种制度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对国家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英国君主立宪制对于权力的分立和制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的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独立的部门,以避免过度集中权力。

君主作为国家元首,拥有象征性的地位,而政府的实际权力则由议会行使。

同时,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部门,确保了司法公正和独立。

这种权力的分离和制衡机制,对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以及防止滥用和腐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英国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社会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制度下,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地位相对固定,并且有一定的继承规则。

而政府的合法性则来自于议会的选举与授权。

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英国成为一个相对安定的国家,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此外,英国君主立宪制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几个世纪,众多国家希望效仿英国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成为了许多国家政治改革的借鉴对象。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独立时所建立的联邦制度,其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吸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许多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受到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然而,英国君主立宪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因为君主的权力相对有限,政府的实际权力落在了议会手中。

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在实施政策时可能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阻碍和制约。

其次,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地位相对固定,可能导致一些继承问题,尤其是在君主出现问题或争议时。

此外,由于君主立宪制强调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政府的决策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达成共识,从而导致决策的效率降低。

总的来说,英国君主立宪制对于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提供了重要的范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它也为英国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群之间的和谐共处。
挑战:政治分歧、社会矛盾、经济压力等
政治分歧
01
英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导致政策制
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分歧和争议。
社会矛盾
02
社会不公、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
加剧,对君主立宪制产生挑战。
经济压力
03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英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给政府带来经济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件
目录
• 英国君主立宪制概述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背景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价值与影响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英国君主立宪制概述
君主立宪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体制,其 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象征性 的权力,而政府则由议会中多数 党组成,并向其负责。
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1 2
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使得政治决策更加公正、透明和可预测。
强调了分权与制衡的重要性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强调了分权与制衡的重 要性,使得政治权力不会被任何一方所掌控。
3
提供了民主制度的实践经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实践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得现代民主制度能够更加 完善和成熟。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18世纪初,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即内 阁成员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责任内阁制的完善
责任内阁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包括内阁成 员的任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等方面。同时 ,责任内阁制也促进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和完善。
05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价值与影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与议会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与议会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与议会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之一,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与议会相互协作,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民主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君主立宪制度和议会的角色以及制度的优势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历史背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内战时期。

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爆发了冲突,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斗争,国王查理一世被推翻,1653年英国成立了一个共和国,即“英格兰共和国”。

然而,在1659年,共和国的统治被推翻,1660年英国王室恢复,国王查理二世登基。

为了避免类似的政治冲突再次发生,以及限制君主权力,英国开始转向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二、君主立宪制度1. 君主角色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中,君主的角色相对有限。

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代表国家形象,但并无实际政治权力。

君主的权力主要体现在象征性的职能上,如国家元首的礼仪和外交事务。

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传统的限制,将首要职责交给议会。

2. 议会角色英国议会是君主立宪制度的核心组织。

议会由两个组成部分组成:众议院和上议院。

众议院代表民意,上议院由贵族和一部分遗传成员组成,作为高级议会监督和制约国家的力量。

议会成为制定法律、审查政策和监督政府的主要机构,确保君主的行为遵守法律。

三、君主立宪制度的优势1. 分权制衡君主立宪制度通过分权制衡,实现了君主与议会、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

君主的权力被限制在法律和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无法滥用权力。

议会和政府的运作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确保行使权力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 维护国家的稳定君主立宪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由于君主的角色相对稳定,君主制度可以为国家提供一个稳定的象征和垂直的权力结构。

同时,议会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机构,提供了政治争议解决的平台,减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

3. 保护公民权利君主立宪制度确保了公民权利的保护。

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其无法侵犯公民的权益。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
18世纪:责任内阁制,政党制度
相互监督防止止独裁→完善责任制内阁 民主→完善议会的代议制
形成
13 世纪中期,议会开始 后来形成上院和下院 决定新税
13世纪:早期议会
权利 ⺩王在法下(法制) ⺩王在议会中
国⺩王不可以随意征税
基本原则
议会和国⺩王的矛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 控制下议院 “君权神授” 背景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国⺩王(James1和Charles1) 厉行行专制 清教兴起(符合新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查理一一世在位时,国⺩王和议会矛矛盾激化 1640 年开始 标志:议会斗斗争 苏格兰人人民起义,查理一一世为了筹钱镇压,召开议会 征税。议会不爽,痛斥国⺩王种种不是。 查理一一世挑起,议会军一一开始连败 内战过程 1642-1649 英国内战 内战结果 克伦威尔组建清教徒为主的军队“新模范 军”(加尔文文新教,比比较克制) 议会胜利 查理一一世被砍头(冲击传统,居然没有国⺩王了逗比比呢?) 政体 看似共和国,实则护国主政体。 特点:专制,没有议会 ⻢马其顿战役,纳比比⻄西战役,扭转战局 君权>议会权利;神授 经济:干涉工工商业生生产 政治:解散议会(无无议会统治);强行行征税
对内:驱散议会,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破坏传统,⻓长期不利于社会
英国君主立立宪制
1660-1688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原因 过程 背景 性质 1688 光荣革革命 结果 影响
克伦威尔死后,统治者争权夺利,社会动荡 查理二二世重回英国,较为尊重议会。 詹姆士士二二世竭力力加强⺩王权,力力图恢复旧统 治秩序。想要恢复天主教。(疯了)
詹姆士士二二世太傻 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不流血血的宫廷政变。 赶走走詹姆士士二二世;玛丽和威廉回国当国⺩王 议会权利大大增;给君主立立宪制建立立提供保障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①保守党:右翼,捍卫大资产阶级利益
2)从政策看
②工党:左翼,号称代表中下层人民利 益,但执政后执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政策
英国君主立宪制
1)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和监督 角色(议会的组成、权力)
特点
2)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 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内阁的权力、 首相的权力) 3)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 首等礼仪性职责(英王的地位、现代职能、存在因素) 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
议会、首相,内阁 几者之间是怎样的 一种关系? 首

(形式上的,虚位) ③










请简述英国内阁产 生的大致经过。
内阁的形成:
议会大选后 英王任命多数党的领袖为首相
授权首相组阁
英王任命
首相提出阁员名单 (从本党议员中)
英国议会是西方资产 阶级议会的鼻祖。早在十 三世纪就产生了,至今已 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武装部 队的总司令,联 合王国法院的首领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形式上有权 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有权 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等,有权批准法律,英国政府被 称为女王陛下政府。 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仅具有象征 性地位,实权在议会和内阁。 其全称为“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 国以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的 “统而不治” 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上院亦称贵族院,由王室后 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 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 主教组成,为终身制;下院 也叫平民院,议员由普选产 生,任期5年。 下院是真正的权力机关, 由占多数的政党来组阁。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国内方面:
(1)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有其他国家的宪政建设提供 了示范借鉴。
问题探究四
18世纪英国内阁与同时期中 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
明朝内阁——皇帝的内侍机构,封建王朝君 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英国内阁——国家行政机关,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产物 。
第18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1、含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 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 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产生于英国。 2、特点:A、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 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 和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 B、一般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C、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 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 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 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 常备军,皆属违法。
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
立法权、征税权、财政权、军事权
内阁会议,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王不再参加会议,大 臣们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内阁 制由此得以形成。国王也就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 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 〃 沃尔波尔成为英 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 制开始逐渐形成。
2、运行机制
①成员组成及相互关系:首相、各部大臣;内阁 成员共进退。 ②产生:党的首领;成为执政党(多数党);被 国王任命。 ③内阁与国王议会的关系: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其实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 案,内阁垮台;或则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 举。) ④首相的权力: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重要政 策;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知识点
君主立宪制指的是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与议会共同执政的政治体制。

在英国,君主是国家的象征性元首,而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下面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知识点:
1.英国议会分为两个部分,包括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普通选举产生)。

上议院的议员由君主任命,下议院的议员则通过选举产生。

2.英国政府由首相领导,首相由下议院中的议员选举产生。

首相是内阁的领袖,内阁由各部长组成。

3.英国君主在议会上发表国王/女王的演讲,其中讲述了政府的计划和议程。

演讲完毕后,议会将针对政府计划进行辩论和投票。

4.英国君主负责任命内阁成员、司法官员和其他重要职位的人选,但需要得到首相的建议和同意。

5.英国君主还有权签署法案以及在与国际关系有关的事务中代表英国发言。

但这些权力通常是象征性的,具体实行权力的是内阁和议会。

6.英国君主还有一些传统仪式和仪式性职责,例如皇家婚礼、升任仪式和军队检阅等。

总之,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君主和议会的密切合作关系。

虽然英国君主在政治上具有象征意义,但在实际政治决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课堂练习题
3、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哪三种体制的混合物 ①君主制②贵族制③总统制④民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 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 的国王”,这表明
A.革命只是改变了统治形式,本质没有改变 B.革命后议会与国王共同掌权,二者之间是平等的 C.革命前后国王地位没有变化,只是议会发生了变化 D.革命前后国王议会不仅互换位置,而且发生质变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演变 3、确立标志:《权利法案》
(1)目的: 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权利 (2)产生: 1689年议会通过、国王签署 (3)内容: 议会拥有权力 限制国王权力 (4)意义: 议会至上的原则得以确立。 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英国资 产阶级统治方式的正式确立,主 要是因为
请回答:《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用法 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证了议会拥有哪些“自由”和权力?
《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 军 权 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选举权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 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 弹劾或讯问。 言论自由权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 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集会权
与君主专制的区别
君权神圣、君权神授、君权至上 君权受到限制、议会权力至上
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意义
1、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 2、为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使英国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4、为欧洲乃至世界提供了政体创新的借鉴。
课堂练习题

《君主立宪制英国》课件

《君主立宪制英国》课件

《权利法案》的颁布
《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律文件,旨在进一步限制王权,保障公民 权利。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正式确立。
《权利法案》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
0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与运作
英国议会
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上议院 和下议院组成。
政治文化冲突
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或女王作为国家 元首,与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需要 妥善处理,避免出现政治文化冲突, 影响政治稳定。
社会经济变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国面临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压力,需要适应全球经 济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社会不平等问题
英国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问题,如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这些 问题对君主立宪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一定挑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 决。
未来发展的展望
政治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转型,英国君主立宪制需 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加强议会的 作用、完善政府体制等。
司法体系
英国司法体系由法院和法官组成 ,负责审理案件和维护法律秩序

最高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负责 审理重大案件和解释法律。
法官负责审理案件,维护公正和 公平,确保法律得到正确实施。
04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意义与影响
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为英国民主政 治奠定了基础。
确立了议会主权,使议会成为最高立法 推动了英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
议会的主要职责是立法、监督政府和 辩论国事,对重大问题进行表决。
上议院由王室贵族、世袭贵族和终身 贵族组成,下议院由选举产生的议员 组成。

英国什么制度

英国什么制度

英国什么制度英国采用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政权的最高权力在皇室(君主)手中,但其实际行使权力是通过议会来实现。

这个制度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

而现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

英国的君主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议会的严格限制,完全没有绝对的统治权。

现在的英国君主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她的权力主要是象征性的,即代表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英国议会是英国政治和立法权力的最高体现。

英国的议会由两个院组成:上议院和下议院。

上议院是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由世袭贵族和由现任君主任命的生命贵族组成。

下议院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英国民众的利益。

议会有主要由政府成员组成的下议院,和主要由独立议员组成的上议院。

英国的政府是议会内阁制,是由多个政党组成的,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

英国政府由首相领导,首相是在下议院中选出的。

英国的司法制度是以普通法为基础的。

普通法是指以判例为基础,依据案例和惯例形成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法律传统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其法律原则和制度的成熟性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和民主。

君主立宪制保证了君主的象征性地位,使君主不是完全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象征。

君主立宪制还通过议会来行使政治和立法权力,保证了民主的决策过程。

此外,英国的构成部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也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总的来说,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是一个兼顾稳定和民主的制度。

这个制度为英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英国人民享受民主和自由的权益奠定了基础。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清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清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知识清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那个时期,英国的政治权力分散在国王、贵族和教会之间。

1、《大宪章》的签署1215 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

这一文件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虽然当时国王仍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大宪章》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

2、议会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逐渐形成了议会。

议会最初由贵族组成,后来逐渐扩大到包括骑士和平民代表。

议会的出现为各方利益的表达和协商提供了平台。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 世纪,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问题等。

革命期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经历了短暂的共和时期。

2、“光荣革命”1688 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迎立了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

“光荣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但只是象征性的,没有实际的政治权力。

国王的职责主要是礼仪性的,如出席重要活动、代表国家进行外交访问等。

2、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英国的最高立法机构,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主要由贵族组成,权力相对较小;下议院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掌握着实际的立法权和财政权。

3、责任内阁制内阁由首相领导,首相通常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议会的信任,就必须辞职。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1、立法程序议会负责制定法律。

一项法案通常要经过下议院的提出、辩论、表决,然后再经过上议院的审议和表决,最后由国王签署才能成为法律。

2、行政权力首相和内阁行使行政权力。

首相负责领导内阁,制定政策和决策。

内阁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英国君主立宪制如何限制王权:教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如何限制王权:教案

英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相信大家都听过英国王权的故事。

那么,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如何限制王权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一、君主立宪制的由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从公元1215年的《大宪章》开始。

当时,国王约翰发起了对贵族的压迫,使得贵族联合发起了反抗,结果政治僵局不可避免。

在这股反对的浪潮中,贵族们发现,国王的专制是他们的共同敌人,将会摧毁他们珍惜的特权。

在政治和经济压力下,国王批准了《大宪章》,这意味着国王必须遵守一系列限制自己的法律,以此限制自己的权力,避免再次引起民众的不满。

从那时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渐形成。

二、君主立宪制的要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以下几个要素:议会主权、内阁制度、司法独立、等级制度以及基本人权。

议会主权:英国的国会由众议院和上议院组成,是英国的立法机构。

这两个议院决策的法案才能在英国成为法律。

与此同时,国王必须批准法案,但如果国王拒绝批准法案,那么英国议会可以对其进行否决。

这一点确保了国王的权威无法独断地影响国家政治的走向。

内阁制度:英国的内阁制度是指国王在内阁的建议下执行政策。

虽然国王仍然拥有许多职权,但是他必须在遵循内阁制度的基础上运行。

这一点强化了国王不能挟制政治进程的限制。

司法独立:独立的司法体系是君主立宪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司法机关不受国家其他部门的影响,而是独立统治。

通过这种方式,国王无法直接对司法机构的调查和审判进行干预,司法机构也可以保证自己能够行使公正的职责。

等级制度:英国的等级制度是由封建制度演化而来的。

它确保了国家内部贵族的正常运作,从而帮助限制国王的权力。

这也强化了国家的稳定性和秩序。

基本人权:自由、平等、正义等基本人权限制了国王的行为范围。

国王必须尊重人权,并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它们。

三、君主立宪制的现状今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稳定的政治体制之一。

与此同时,它依然在演化和发展。

例如,女王在现代英国中更多地扮演着象征性的角色,而国会则更加实际的代表了英国人民的利益。

2.1-2.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1-2.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原因 :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 (2)历程
君主专制——一度共和——王朝复辟——光荣革命——君主保留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 国王、议会和内阁
光荣革命是指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 的非暴力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因为这场革 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 当时,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为 避免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传位给刚出生的儿子, 而把詹姆士二世废绌。在废黜国王之后,他们把王 位传于原本的继承者,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 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威廉带兵进入英国, 未发一枪,使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议会重掌大权, 而威廉亦即位成为威廉三世。至此,英国议会与国 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
• 在今日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在位国王之中,有三个是女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荷兰女王贝亚特里克丝、丹麦女王玛 格丽特二世。
“托上帝洪恩, 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及 她的其他领土和 领地的女王;英 联邦之首,基督 教的保护者伊丽 莎白二世”。
英国的政治体制
(一)英国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显著特点 :存在君主
二、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议会
立法权 下院 财政权 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至尊议会) 司法权 英国议会 监督权 (最高立法机关) 监督下院工作 协助下院立法 上院 (辅助作用)修改和否决议案
(延搁权)
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党纪要求、专业限制内阁(政府)的组成:
议会大选后 英王任命多数党的 领袖为首相
宴会与车马费 2008年王室宴请宾客的总费用达190万英镑,其中包括国宴 支出及女王40余万英镑私人酒窖的花费。 与皇家车马费比起来,宴会支出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王室成 员2008年出行的交通费用为570万英镑。 王室成员有英国皇家空军为其提供的7架专机,这些飞机由 于已经老旧维护费用很高。而且,自从2007年6月皇家阿斯科特 赛马会场临时迁往约克,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每天都要乘专机飞往 赛马场。皇家列车在一年中使用14次,共花费60万英镑。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事例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事例

一、引言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宪法形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17世纪。

本文将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起点,结合英国现代议会政治的实践,探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具体事例。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1. 背景17世纪,英国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

然而,共和国时期政治动荡,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后,共和国走向衰败。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进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

2. 《权利法案》的颁布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国王詹姆士二世被推翻,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夫妇登基。

为了限制国王权力,防止历史悲剧重演,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等;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国王不得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国王不得任意废除法律;国王不得随意拘捕公民等。

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 议会权力的增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选举,不断壮大议会力量,限制国王权力。

2. 托拉斯制度的确立19世纪,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

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英国确立了托拉斯制度。

托拉斯制度将议会权力进一步集中,使国王成为象征性的元首,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3. 现代议会政治的形成20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进入成熟阶段。

英国议会分为两院:下议院(众议院)和上议院(贵族院)。

下议院由选民选举产生,上议院由贵族、主教、终身贵族等组成。

下议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等,成为英国政治的核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践案例1.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年,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开启了英国保守党长期执政的时代。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私有化、减税、打击工会等。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篇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篇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与演变一、引言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体制,特点是国家最高权力由国王和议会共同行使。

这一政治制度在英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至今仍然存在。

二、起源与奠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

当时,英国国王约翰缺乏国内支持,被迫与贵族达成协议,承诺限制国王的权力,并赋予贵族一定的权益。

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国王权力受限的重要文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限制国王权力的观念在英国内部逐渐深入人心。

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中,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发生严重冲突,最终导致了查理一世被处决。

此后,英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段短暂的共和国时期,但在1659年,君主制度重建,查理二世回到王位上。

三、格洛斯特宪章在17世纪末,英国议会制度进一步发展。

1688年,在“光荣革命”中,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被邀请来到英国担任君主。

同年,《格洛斯特宪章》签署,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并确立了议会的主权。

格洛斯特宪章的重要条款包括:国王不能无议会同意征收税款,议会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权,国王不能任意解散议会等。

这使得议会成为真正的立法机构,君主不能单方面行使权力。

四、哈比斯-科珀斯法案18世纪,英国政治制度进一步演变,限制了君主权力的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1679年通过的《哈比斯-科珀斯法案》规定,任何被拘禁的个人必须在法庭上得到公正审判并遵循法律程序。

这一法案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人权,成为君主立宪制度中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五、议会主权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关键在于议会的主权。

19世纪初,议会在君主立宪制度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法案,包括1832年的《改革法案》和1911年的《议会法案》,英国议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六、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仍然存在,虽然国王的权力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政治影响,但作为国家元首,君主仍然具备象征性的地位和一些仪式性的职能。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现任英国首相布朗
一、光荣革命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重要背景 1、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代议制)主要有两种: 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 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立宪制可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 宪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 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民主共和制政体 可分为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
思考: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什么是
代议制?有何作用?
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 家权力,这就是代议制。(间接民主) 作用: ①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 治,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防止专制独裁。 ②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 实现,避免暴力冲突。
内阁大臣
责任制内阁制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国王逐渐统而不治,行政权力转移于内阁)
(3)特点:
◆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实权。 ◆实行集体负责制:在大政方针上,内阁大臣保 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共进退。 ◆内阁制与政党政治相辅相成:内阁首相是下议 院多数党的领袖。
(4)影响:①促进政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⑶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 司法权 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⑷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 军事权 备军,皆属违法。 选举权 ⑸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⑹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 言论权 ⑺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 集会权 请思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保证 了议会哪些权力?其基本精神是什么?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解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解读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解读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解读引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被视为世界上最为稳定和成功的政治制度之一。

它将君主的权力与议会的权力明确分开,并确保了人民的代议权和言论自由。

本文将深入探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其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内战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议会和君主权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最终,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英国摆脱了专制统治。

这场革命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结构:1. 君主权力:英国君主在立宪制度下仍然具有象征性的地位。

国王或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但权力受到限制。

他们的责任包括代表国家,签署法律,任命政府和议会成员等。

2. 议会权力:议会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核心。

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议院(伦敦塔圆形大楼)和下议院(议会大厦)。

上议院由世袭贵族和按照一定规则任命的高级教士组成。

下议院则由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

议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立法、监督政府、审查预算和保障人权。

三、特点:1. 君主与政府分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明确划分了君主和政府的职责,并确保他们相互制衡。

君主作为元首,负责象征性的国家事务,而政府则由首相及其内阁成员组成,负责行政和决策的实施。

2. 三权分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倡导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这确保了各个权力机构的相互监督,避免了权力的滥用。

3. 司法独立:英国君主立宪制度非常注重司法独立。

英国的司法系统独立于政府和议会,能够公正地解释和执行法律。

四、对英国政治的影响:1. 稳定和平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一大优势在于其稳定性和平衡性。

君主立宪制度确保了政府的连续性和平稳的权力过渡,防止了权力的过分集中。

2. 民主参与: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推动了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公民权利。

通过普选产生的下议院和自由言论的保障,人民能够参与政治决策,并对政府行动进行监督。

3. 法治和人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强调法治和人权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1.国王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只想有礼仪性的职责,拥有磋商权、鼓励权、警告权。

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最高行政权力的来源,拥有最高立法权,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只起辅助作用。

下院被称为至尊议会,掌握实权。

3.内阁相当于政府,拥有最高行政权。

内阁首脑首相是议会多数党领袖,是三军总司令,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国家领导人和决策者。

英国君主立宪制百科名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形成的历史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或立宪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

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出现纷争,以S 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见金雀花王朝)。

一般认为这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295年,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又召集议会。

其成分同前一次议会,约有400余名议员出席。

此后议会仿此例经常召开,这次议会有"模范议会"之称。

由于贵族议员和市民、骑士议员的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经常不在一起开会。

从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区分为上、下两院。

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到15世纪末,已有提出财政议案权和法律议案权。

但总的说来,中世纪时期的议会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都铎王朝后期,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同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迎立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同时登位。

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于1689年召集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

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者,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专制君主为受宪法约束的立宪君主所取代。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

特点1.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18世纪时,国王还能运用手中的实权,恩赐官职,笼络保王势力,以后,王权逐渐削弱。

到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王权大大衰落。

法律赋予英王的权力,实际上都是通过议会和内阁去行使,王权成为象征性的。

君主必须根据议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

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宪法而治的君主。

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

在对外交往中,君主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现在位女王的头衔全称“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就表明英王的权力;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虽然如此,英王仍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国家的象征,英王可以在维护国家团结、调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或就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在特殊情况下,也还可以行使宪法赋予的某些权力。

2.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英国议会实行两院制,上院议员不经选举,由各类贵族组成,故上院也叫贵族院。

上院议员有1156人(1980)。

下院选举产生,贵族不得竞选下院议员。

下院任期5年,届满全部改选。

下院有议员635人(1980)。

在1832年改革以前,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

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一套旧选举制度没有改造,议会为一小撮贵族寡头操纵,议员或是由控制选区的特权人物指派、赠送,或是靠恫吓或贿赂选民当选,完全不是民主选举。

1832年进行了第1次全国规模的议会改革,调整了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操纵的“衰败选区”,补充或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以议员席位;整顿了选举的财产资格。

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

1867、1884年又一再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1872年,议会通过秘密投票法,使选民能够自由表达个人意志;1883年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1885年,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通过19世纪中期议会这一系列的改革,资产阶级争得政治统治权,打击并排挤王权和贵族对议会的控制,使议会下院成为表达资产阶级意志的最高权力机构,促进了议会民主。

20世纪以来,选举权不断扩大。

1969年《人民代表制法》规定,凡年满18岁以上没有被法律剥夺投票资格的英国公民,都享有平等选举权。

又规定,年满21岁以上的英国男女臣民(除法律规定的少数例外),经所在选区两名选民提名、8名选民同意者,可登记为候选人。

候选人名单,一般由参加竞选的各党派提出.议会的职权主要由下院行使。

立法的程序一般是提出议案、议会辩论、经三读通过、送交另一院通过,最后呈英王批准颁布。

英王批准只是一种形式,从18世纪初叶以来,英王从未行使过否决权。

议会的财政权由下院行使,实际上议会对财政起不了监督作用,财政大权为内阁一手把持。

议会对行政的监督权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议员有权对政府大臣的工作提出质询;有权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辩论;批准或否决政府缔结的条约。

最后,议会有权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这是对政府监督的最重要手段。

在如果不信任案通过,根据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内阁必须辞职,或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议会君主制所确定的议会至上原则,在19世纪中期确曾一度成为政治生活的现实。

从19世纪末叶以来,随英国政治制度渐趋保守,议会在国家机构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下降。

国家权力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3. 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即新教徒)这意味着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内阁中央政府及其核心内阁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

议会大选后,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并授权由他组阁,批准他提出的内阁成员名单。

内阁大臣由议员充任。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该委员会在那时已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

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

沃波尔内阁是英国第一届正规内阁。

但“内阁”一词,直到1900年才见于官方正式文件,而首相直到1905年才开始接受国王的委任状。

1937年的《国王大臣法》才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

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

但在现实生活中,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原则往往变成内阁对议会、主要是对下院的控制。

在英国的政体中,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不分立,议会下院是最高立法机关,但立法的实权操在内阁手中。

实际上,绝大多数议案来自内阁,并总是在议会优先讨论,得到通过。

这样,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

首相内阁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其中心人物是内阁首相。

按惯例首相兼任内阁首席财政大臣。

在内阁出现早期,首相多由贵族议员出任,后来是下院议员任首相者居多。

近百年来,首相只来自下院已成惯例。

首相既是行政首脑,又是议会多数党领袖,他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控制着国家的统治大权。

评价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宪君主制优于专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优于立宪君主制,英国保留君主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封建残余浓厚的表现——但现在有很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比如历史学家刘宗绪、刘祚昌、唐德刚等都反对简单地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对传统的君主制有了一个新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国民中的精神领袖作用,摈弃封建残余的不当说法简要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