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二《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秀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二2一.课程标准本节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都市的阻碍。
二.教材分析本节要紧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第一,将文化的含义和形成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强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形成的,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然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其形成受哪些因素的阻碍。
最后,要注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地域(范畴有大有小)和具体的文化(可单要素,也可多要素)相结合。
二是地域文化对人口或都市的阻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从对人口或都市阻碍的众多地域文化要素(都市建筑、交通工具、人们的饮食、人们的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中提炼出重要因素都市建筑,然后用不同地域进行比较的方法着重介绍地域文化对都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阻碍。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文化差不多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辨论出,哪些是自然景观,哪些是文化景观的范畴,但不能够准确的将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起来。
而且我们的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显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
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就能够学会分析归纳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
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布局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
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是专门感爱好的,因此能够发动学生对自己了解的地域的特色进行描述。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2.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都市的阻碍;3.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缘故。
4.能通过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能够明确所形成的某些地域文化,相反透过地域文化也能明白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直观的景观对比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缘故。
(完整版)地域文化与城发展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地域文化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从地理的角度了解地域文化,侧重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由现象找本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六、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思考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北京第一0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2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过本章节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4.学习方法:学生在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仍需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引导,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文化传承。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紧密结合中图版必修2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设计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提高思维深度。
4.情感教育,价值观培养:
-通过讨论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北京第一0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中图版必修2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与特征,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识别并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典型表现。
2.掌握我国主要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如北京的历史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分析城市发展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思考完成练习,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引导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举例:
美国城市与欧洲城市空间布局的差异
思考分析差异的原因
说明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举例: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
读图分析两地区园林布局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
观察、思考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给出“文化”概念
听,了解
为了解地域文化概念作铺垫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如何影响区内文化的
学生分析、教师补充
让学生理解区域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概括地域文化的含义
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形成正确的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出示题习:连线题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讨论稿
组长: 谭畅
组员: 李淑英 高娟 王继良 张和清 王秀华 喻国才
教学过程设计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复习导入:
利用“探索”四幅图片导入本节内容
说明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局部空间布局
举例:
北京故宫与凡尔赛宫
读图分析两地建筑风格的差异
说明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建筑风格
归纳总结:地
掌握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方法
布置作业:
举例说明北京的地域文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思维体系)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贵州省印江民族中学吴运江一、教材分析和处理(一)地位和作用。
高中地理的核心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本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是中图版必修模块二——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是该章的第三节,主要是探究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影响最大的地区,也是地域文化对区域环境影响表现最明显、最集中的地区。
因此,学习本节知识既是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目的,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础。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建立在地域文化差异明显的城市,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2、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1、通过PPT的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对比,使学生形成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整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2、通过互动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感:1、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渗透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的教育,培养学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域文化的特征。
2、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通过PPT演示,启发学生综合分析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探究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知识不断拓宽,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越来越理性,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我校地处贵州贫困边远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知识面狭窄,认知能力较低。
因此,教学过程以启发思维为核心,以案例研究为推手,以合作探究为标志,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中图版地理必修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word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习目标】a. 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现实意义。
b. 初步学会地理图片资料的比较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c. 根据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自觉去关心周围的各种人文现象,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资料,进一步养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探究线索】有人曾经这样说过:要认识一个人就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么要认识一个城市就应该了解和感知孕育它的地域文化特色。
那么到底我们如何去感知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又如何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呢?【感悟探究】你对地域文化怎样理解攻克重点:地域文化的内涵(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41~42页,思考:1.什么是文化?文化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2.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跨域误区】观点一: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与地理环境无关。
观点二: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就会形成相同的地域文化。
观点三: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就不再发生变化。
(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说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有关东西方地域文化上的差异。
3.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以建筑艺术堪称世界之最,但是身居其中的城市居民感到了深深的孤独,为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结论: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基础上,人类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42~43页相关内容,讨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案例探究】攻克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读图地图册P18及课文思考:巴黎与纽约城市中心区建筑有何区别?为什么纽约市中心没有历史建筑?巴黎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什么代表现代文明的高大建筑却布局在城市的郊区?※读图2-3-8 中国园林建筑、图2-3-9 欧洲园林建筑,完成下列问题。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
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主备人:白雪审核人:刘华光时间:2014-03-1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地理图片资料的比较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2.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客观的认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分辨出,哪些是自然景观,哪些是文化景观的范畴,但不能够准确的将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起来。
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是很感兴趣的,因此可以发动学生对自己了解的地域的特色进行描述。
教师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学会分析归纳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
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布局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复习检查:1、城市化的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件展示图片:教师启发:请将上面的图片分类,并引导学生分析分类的原因。
突出自然和人文的特点,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人文景观是人类创造的,突出人类活动的参与。
图片展示:雪屋和傣族竹楼为一组,四合院和寺庙为一组。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第一组图片说明人类活动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第二组更突出了人类思想,信念和精神的价值。
教师要求:学生全面归纳“文化”的定义。
[板书] 一、文化教师总结: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为大家整理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以下就是全部预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必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
【内容分析】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
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
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
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各具特色)[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作者:陈远兰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1期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之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要求,只要能举例说明其中一种即可。
(《地理必修2》(中国地图出版社)将此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的第三节。
在前面两节学习影响城市的自然、人文因素的基础上,本节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
)为此,本节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而其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所以,教材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广泛影响,然后用不同地域进行比较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
基于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要反映时代特征,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学习内容要尽量选取一些学生较有生活经验的材料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并发动学生在报刊、杂志和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本课时内容在整章内容体系中既相对独立又不可缺少,在前面学习影响城市的自然、人文因素的基础上,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既对影响城市的传统内容进行了拓展,又为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了平台。
二、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①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②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体会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获取、整理、分析资料的学习方式。
②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培养与别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③初步学会地理图片资料的比较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概括出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2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其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建筑、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故本节课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三个方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够准确将某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起来,而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结构和布局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是又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展示、多举例,做好引导工作,而学生多感受、多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分享分析归纳出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发展的相关性。
二、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欣赏民歌、观赏不同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图片,分析某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培养自觉关注周围人文现象的习惯。
4.通过讨论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难点: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及建筑风格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也孕育出嘹亮悠扬,节奏自由的草原民歌;土家族民歌高亢嘹亮,源于湖北长阳山区,正是湖北长阳山区这种“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的山水灵地才孕育出亢嘹亮,自由奔放,具有浓郁的特型音调和山野气息的山歌。
)听民歌,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学习新知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教师提问:什么是地域文化?2.PPT展示“地域文化”的含义: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两方面。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3)
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重点难点]:1、文化与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讲授过程]:阅读探索活动,问题:你看到这几幅图及其对比,能联想到什么?你知道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景观:景物景色等)这几幅图体现了四个地区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国家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因此,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即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定义:P44,第三段。
特性: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举例]山西商帮、绍兴师爷、陕西麦客、天津混混,北京板爷、保定府的狗腿子。
时代性:一个地域的地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地域文化总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欧洲的教堂:中世界是权力的象征,但现在则更在于其是一种信仰或者旅游点。
3、地域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成地区的特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特点等,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朝鲜同胞能歌善舞,节日多穿着传统服装,农村屋中砌有一连的大炕,街上狗肉馆很多等。
而: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建有特别的房屋,妇女着花彩缤纷的衣饰,人们在高大椰子树上迅速爬上爬下,吃着槟榔的人口角鲜红。
[承转]地域文化能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城市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地理教案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2.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各种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
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
学生判断正确。
老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地区。
为什么黄梅戏没有产生与陕西,而秦腔没有产生于安徽一带?生答,教师补充介绍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貌)及秦腔和黄梅戏的原产地(投影两省的地貌图)并总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塑造了陕西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产生了秦腔这样高亢、明亮的戏剧语言;而安徽一带的清山、绿水、小桥的灵秀景致塑造的是温和、细腻的安徽人,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感受时,选择的是这种温婉、含蓄的黄梅戏。
这就是两地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
投影对比表格。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人大附中丁利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
课题: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
作者:人大附中丁利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能以北京为例说明地域文化对老北京城市建筑风格及结构、对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2.能以北京为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3.通过对北京的案例分析讨论,体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思想,能尝试对北京城市未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结构及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发展如何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资源:教材和地图册、教学课件、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3)教师引导提问现代开封应如何发展,学生回答:水系复兴。展示现代水系景观图以及带来的新变化,提出探究问题三:现代开封的地域水文化又衍生出哪些新的内涵呢?学生小组探究,展示结论,教师总结:旅游资源、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美化环境。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开封水文化为例
设计者
李秀娟
教材版本
中图版.必修二
章节
选自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课时
15分钟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中图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第二框题内容。高中学生对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本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熟悉并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可以发动学生对自己了解的地域的特色进行描述。教师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学会分析归纳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课后任务
分析扬州城市兴衰的原因
举一反三,检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六、板书设计
知识导图,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构建框架。
城兴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水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衰
城衰
四、教学重难点
开封地域水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参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引入:不同地区对竖大拇指的手势解读不同,引入文化差异这个主题。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文化的含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如:建筑、饮食、服饰、器物、艺术作品;后者称为精神文化,如:语言、风俗、礼仪、宗教、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二、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内容:物质文化,如:建筑、饮食、服饰、器物、艺术作品;精神文化,如:语言、风俗、礼仪、宗教、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范围:可大可小形成: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状态: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三: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案例一:伊斯兰文化建筑:圆顶清真寺;服饰:圆帽、长袍;风俗:朝拜、斋戒;饮食:清真案例二:西方文化建筑:基督教教堂;饮食:西式快餐科学的先进、娱乐产业的发达案例三:探究一:中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通过对比案例,总结地域文化特点,并思考造成差异的主要地理环境因素。
•饮食:南米北面•交通:南船北马•建筑: 南尖北平•武术:南拳北腿•戏曲:南柔北刚•语言:南繁北齐•性格:南细北爽•身材:南矮北高•工作:南经北政。
针对训练一: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1~2 题1.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A.寒冷B.干旱C.地势高D.雾多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大,包括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习俗、信仰等方面。
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①、建筑布局:案例—欧美城市的比较。
美国:城市中心多为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缓缓向郊区递减。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教材依据: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二、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中地理的核心就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
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节设计将通过学生对文化涵义及其地域文化形成的理解来解读地域文化差异和发展,从而掌握从文化的差异和地域差异的角度进行进行分析的方法。
进而通过案例分析城市,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
(二)、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创新思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与传统的生活空间逐渐分离,地域文化被淹没,城市文化内涵的贫乏是人们的共同感受。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寻求城市文化的精神,从而唤起民族追求文化的社会意识。
并初步掌握城市布局特征的分析方法,科学体现知识、能力、方法、途径、情感、评价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运用,力争突出学科特色,语言精炼,版面艺术、简洁。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面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
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的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注意将具体的地域与具体的文化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课题概述】《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本节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丰富,在地理学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等。
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聚集的特定文化现象。
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理解,并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课时安排】本小节教材内容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本校属于全国内地西藏班校,高中全部为藏族学生,生源来自西藏自治区和全国不同地区的西藏班校。
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内地西藏班特殊的教育教学体制所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
基于这个特殊情况考虑,网络媒体以其庞大的信息容量和可交互性,既满足了学生渴望了解世界的意愿,又对于藏族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理解本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西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限,较汉族学生还有很大差距,加之语言障碍,打字速度也不快。
因此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设计流程要相对简单、易操作,减少文字输入的量。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开放、自主、互动开放——课本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教师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自主——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向互动——在教学中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活动设计:学生通过教学网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自身知识分析,自主生成问题与答案。
通过网络发表各自的见解。
除自主学习外,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网站设计为可交互性,除提供大量信息资料外,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能够实现提交的学习成果实时存储,实时呈现。
由于藏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网站设计的操作环节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日常浏览网站的技能即可操作。
既免除复杂的计算机培训,又锻炼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均可以由学生提供,更增熟悉感)。
思考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转承: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这个思路去分析。
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答案。
1.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要素)[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录。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选项:是、否(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
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
回归理论: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
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弹性延伸阅读:教材P44《徽州文化》案例研究。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
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课后作业: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
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
对于“课堂练习”,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
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整合”而非“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