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02
03
04
献血的意义
保障血液安全供应、促进社会 公益事业等。
献血的条件和流程
年龄、健康状况、献血间隔等 规定,以及献血前的准备和献
血后的注意事项。
输血的原则
根据病情和血型进行匹配,避 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的风险
感染、过敏、溶血反应等潜在 风险,以及输血后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
THANKS
谢谢
血液检测的意义
评估健康状况、诊断疾病、监测治疗 效果等。
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血液疾病,使 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
手术治疗
如骨髓移植、脾切除等 ,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疾
病。
放疗和化疗
针对特定类型的血液肿 瘤进行治疗。
支持治疗
如输血、营养支持等, 用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
活质量。
献血和输血
01
白血病
总结词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恶性肿瘤,异常白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生,影响正常血细胞 的生成,导致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详细描述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其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症 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骨痛等。治疗白血病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骨髓 移植等。
血小板减少症
总结词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止血功能下降,容易出血和止血 困难。
03
02
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电解质 、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对于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
03
CHAPTER
血液的功能
运输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 ,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输送到肺部进行排出。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1、形态: 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实用文档
•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 纤维蛋白溶解 • 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
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纤维蛋白的溶解
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抑制物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
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 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 成网,以加固止血栓。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促进, 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 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实用文档
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 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 和血细胞组成。
实用文档
•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实用文档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是存在于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将体内必须的各种养料激素很氧气运输到各个器官,同时将机体内不需要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运输到排泄器官2缓冲功能:血液中有多对缓存物质,可以缓冲进入血液的酸或碱性物质3参与体温维持:血液中的水比热较大,可以吸收大量味道而本身温度升高不多4免疫防御功能“能抵御入侵机体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的物质侵袭5在生理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血液由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的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二者之间的一层白色的是白细胞。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为血细胞比容。
血液黏滞性过高可以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器官供应。
血浆渗透压由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组成。
主要来自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故血浆与组织液晶体渗透压相等,又由于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体积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血浆蛋白不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血管内外的胶体渗透压不等,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可以吸收组织液中水分进入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平衡。
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可以导致水潴留与组织液间隙形成水肿。
红细胞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含量增高时,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反之,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高时,红细胞沉降速率减慢。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一些坏死的病原体及其他异物。
溶酶体。
可以分解已杀死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在结缔组织或粘膜上皮时成为肥大细胞。
肝素组织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
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以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以引起平滑肌收缩。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入干脾肺和淋巴等组织,此时体积增大,细胞内的溶酶体和线粒体增多,发育为巨噬细胞。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液体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重要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也起到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体内稳定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1.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含水溶液的部分,占据血液体积的约55%。
它由水、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电解质、激素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
血浆中的蛋白质起到维持血液渗透压和运输营养物质等重要功能。
2.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成分,约占据血液体积的45%。
它们包含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并在身体各处输送氧气。
红细胞的凹状形态有助于增大其表面积,从而提高氧气的承载能力。
3. 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数量较红细胞少得多。
它们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能够摧毁入侵的病原体。
淋巴细胞则可以产生抗体来对抗感染。
4.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片状细胞,数量远少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它们在血液凝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粘附在受损的血管内壁上,促使血液凝结和止血。
二、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主要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在肺部吸收氧气后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组织和器官。
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也通过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
2. 排除代谢废物血液还能携带体内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将其带到肺部或肾脏进行排除。
3. 免疫防御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感染或受伤时,它们能够及时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4. 凝血和止血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粘附在伤口上,形成血栓,防止过多的血液流失。
同时,血浆中的凝血因子也能够激发一系列反应,迅速发起凝血过程,最终达到止血的效果。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基本组成 (一)组成:血浆+血细胞 组成:血浆+ 血量(blood volume):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 总和。 8%,体重为60kg的人 血量约5L 体重为60kg的人, 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内环境(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运输功能: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功能 物质和 等 缓冲功能: 2)缓冲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理化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 环境(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 蛋白质、离子) 值、糖、蛋白质、离子),是维持内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一)形态 结构和数量 形态,结构和数量 形态
血小板
我国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我国健康成人 血小板数量约为10万-30万/ 血小板数量约为 万
(二)血小板的功能 二 血小板的功能
1 生理特性
(1) 黏附
(2) 聚集 生理性致聚剂: 生理性致聚剂: ADP、肾上腺素、5-HT、 、肾上腺素、 、 组胺等
2 红细胞渗透脆性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 用的各种溶液中, 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0.85%NaCI溶液),高 溶液), 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 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 低渗溶液。 低渗溶液。 临床上将以0.45 0.45临床上将以0.45-0.3% 的氯化钠溶液为正常 人红细胞的脆性。 人红细胞的脆性。 衰老RBC>刚成熟RBC RBC>刚成熟RBC; 衰老RBC>刚成熟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正常RBC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 NaCl称为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范围二、大题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③促进生理性止血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6.纤溶系统组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1.类型
Rh阴性:RBC上无Rh(D)抗原
49
2.特点 (1)没有天然抗体 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只有Rh阴
性接受Rh阳性血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
Rh抗体。 (2)抗体可通过胎盘
50
三、输血原则
(一)受血者与供血者的ABO血型相同
(二)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 血的病人,还必须使Rh血型相同 (三)交叉配血实验
20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血液凝固 3.促进生理性止血
四、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一)造血过程及调节 (二)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生成过程(成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红细胞) 2.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生存120天;1%更新) 3.红细胞的破坏(破裂的红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 胞吞噬;或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 .
外源性 :Ⅲ因子启动,因子在血浆和
组织中,参与因子少,时间短,启动凝血。
33
5.凝血因子缺乏将导致凝血障碍
钙离子缺乏——枸橼酸钠、草酸钾
VIII 、IX缺乏——甲型、乙型血友病
Vk缺乏——可导致Ⅱ、Ⅶ、Ⅸ、Ⅹ合 成障碍 将血液分别置于放有棉絮和涂有石蜡 油的两支试管中,哪支试管内的血液凝固 更快?为什么?
13
正常值:0.45% 正常值=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正常值=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 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 大;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14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红细胞在正常血浆中下沉缓慢,说明 它在血浆中有相当大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称为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性0~15mm,女性0~20mm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OO
O BB,BO B
AA,AO A
AB
AB
凝集反应
定义:当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与其相对于的凝 集素相遇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 被抗体凝集成一簇簇不规则细胞团的现象称 为凝集反应。
A抗原+抗A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B抗原+抗B抗体→红细胞凝集→溶血
结果:堵塞血管; 红细胞破裂溶血; 肾小管堵塞破坏--急性肾衰。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与血量
血液的组成
淡
黄
透
明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灰
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
深
红
细胞和血小板
色
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 百分比。 正常男性:40%~50% 正常女性:37%~48% 新生儿:55%
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离 下来的细胞质碎片。 血小板的数量和寿命 正常成人:(100~300)×109/L 平均寿命:7~14天,在脾脏破坏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和聚集 2、释放和收缩 3、吸附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及血液凝固过程
生理性止血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胎儿后,在体 内产生了抗D抗体,当第2次妊娠Rh阳性 胎儿时,胎儿会出现溶血。
三、输血的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红细胞凝集反应。临 床上输血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 合(同型血),并经过交叉配血试验。
为什么输同型血还需要进行交叉配血试 验?
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血型遗传由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 个等位基因所控制。在一对染色体上只可能 出现上述三个基因中的两个,分别由父母双 方各遗传一个给子代。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止血和加速凝血。
3、功能:
4、异常:血栓或流血不止。
止血与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中的纤维蛋白原呈网状凝结血细胞
血液凝固和血浆的关系
血浆中 的纤维 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细胞
没有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血块 血清
血液、血浆、血清的区别
颜色
成分
血液
• 红色
• 血浆+血细胞
血浆
• 淡黄色半透明 • 不含血细胞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 和废物。
1 红细胞 2 白细胞 3 血小板
识别血细胞 思考:三种血细胞体积大小的关系?
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RBC)
1.数量(正常值): 男子:5.0 ×1012个/L女子: 4.2×1012个/L 2.形态结构特点: 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
3的.寿圆命饼状与。更新:
• 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
• 不含血细胞
• 黄色透明 • 不含纤维蛋白原
练一练:
数
血细胞名称 结构 形态
量
无细
男子:
胞核 圆饼状5.0×1012个/L 女子: 4.2×1012个/L
红细胞
功能
运输 氧和 二氧 化碳
异常 贫血
有细
(4~10) 防 御
白细胞 胞核 —
×109个 /L
保护
炎症
血小板
无细
胞核 无规则
202X
人体内的物质 运输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 你的观点
物质运输由哪个系统完成? 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有什么组成? 心脏和血管
我们人体这条运输 线是什么?里面流
动着什么呢?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 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的是血液。 血液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血液》课件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白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破坏 通过消化、呼吸、泌尿道排出体外 白细胞的功能
与被破坏的组织残片和细菌一 起形成脓液
白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 无细胞核、园盘形或杆形小体。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 CO2,这项功能是由红细胞所含的血 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含有大量血 红蛋白(haemoglobin,HB)
——珠蛋白+亚铁血红素
动画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反应、 收缩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血液生理
功 能——
1、参与凝血 2、参与生理性止血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目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液生理
干细胞 巨核定向细胞 巨核细胞
血小板的存 活时间很短,衰 老血小板绝大部 分是在脾、肝和 骨髓内被网状内 皮细胞所吞噬。
血液生理
三、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
血液生理
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细胞。 骆驼和鹿——呈椭圆形。 禽类——有核的椭圆形细胞。
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 一种(1012个/升)。同种动物的红 细胞数目常随品种、年龄、性别、 生活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血液

血液粘稠度过高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液粘稠度 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或贫血。
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定义
血浆渗透压是指血浆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 分平衡和细胞功能至关重要。
渗透压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物质和血浆蛋白共同维持。晶体物质如氯化钠、葡萄糖等 对血浆渗透压有较大贡献,而血浆蛋白则通过水合作用对渗透压进行调节。
THANKS
感谢观看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 血液的组成 •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理化特性 •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 血型与输血
01
血液的组成
血浆
01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占血液总量的50%-60%。
02
血浆中含有无机盐、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具有
维持内环境稳态、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功能。
03
血浆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
重要。
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主要细胞,占血液总量的30%-40%。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将氧气输送 到身体各部位,同时将身体各部位的二氧化碳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红细胞的生成需要足够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营养物质。
维持水分平衡
血液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可 以感知水分变化,通过调 节肾脏排尿来维持水分平 衡。
防御和免疫功能
抵抗感染
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和消灭 入侵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防 止感染。
免疫反应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产生抗体 、细胞因子等物质,参与免疫反 应,对抗外来抗原的入侵。
03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颜色和比重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血液是循环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全身的细胞,同时清除它们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血液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各种蛋白质等,每一种成分都承担着各自重要的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一、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细胞成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带回到肺部。
红细胞内含有一种叫做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然后运输到全身各处。
红细胞的形状特殊,呈现出凹陷的圆盘状,这有助于它们更好地穿过毛细血管,并增加氧气的承载量。
二、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它们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几种类型。
它们能够主动地寻找并摧毁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三、血小板血小板是另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它们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
当血管受伤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并释放一种叫做血小板因子的物质,促进血栓的形成,阻止出血。
血小板因子还能刺激血管收缩,加速伤口愈合,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四、血浆血浆是血液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它主要由水分和各种溶解在其中的营养物质、气体、激素、蛋白质等组成。
血浆在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还起着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内外平衡、维持血容量和pH值等重要作用。
五、蛋白质血浆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
它们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如白蛋白能够维持血浆的渗透压,球蛋白能够运输铁离子和脂质,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则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非常复杂且精密,各种成分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通过正常的血液循环,营养物质能够被输送到各个细胞,废物能够被清除,外部感染能够被阻止,伤口能够愈合。
第五章血液

(三)血浆的粘滞性(与纯水比较)
液体在流动时,由于其内部颗粒之间的摩擦力, 表现出粘滞性。通常以血浆或血液与纯水比较的相对 粘滞性作为他们的粘滞性。 ◆血浆的粘滞性在1.6~2.4之间。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和脂类的浓度,这些物质浓 度越高粘滞性越大。 ◆血液的粘滞性在4~5之间。 主要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很多,摩擦力增强 所致。全血粘滞性的高低与红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血液粘滞性过高可使外周循环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还可影响血液流动的速度,从而影响器官的血液供应。
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
(一)血浆蛋白质(7~9%)
–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 球蛋白:α、β、γ三种球蛋白。 –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
• • •
白蛋白(A):约40~50g/L 球蛋白(G):约20~30g/L(γ为免疫蛋白) 纤维蛋白原:约2~4g/L(参与血液凝固) A/G比值:1.5~2.5/L α和β球蛋白均由肝脏合成,参与脂类的运输。γ球蛋白是淋 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注射球蛋白)。
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 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一、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体液:指人体内的液体(占 成人体重的60%)。 体液的组成及含量
(体液的2/3) 20%
(内环境)
(体液的1/3)
◆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自稳态
概念: 指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维持 在相对平衡状态。
(四)非蛋白氮
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统称非 蛋白氮。主要是尿素,此外还有尿酸、肌酐、 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其中氨基酸 和多肽是营养物质,可参加各种组织蛋白质 的合成。其余的物质多为机体代谢的产物 (废物),大部分经血液带到肾脏排出体外。
《人体解剖学》课件 第五章 血液

质多肽,但它不能直接识别进入机体中游离的蛋白质多肽。
这些多肽必须通过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加工、处
理,将处理后的抗原,以特异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抗
原提呈细胞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
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Tc),它是免疫反应的效
应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胞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一)
血浆(55%)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清
血液
血细胞(45%):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
(二)、血量:
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 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健康成人占体 重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 动的重要保证。 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 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
正常情况下,血流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
1.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 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 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2. 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 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3.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 解。
加速凝血的措施 • (1) 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 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 (2) 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 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生理止血过程示意图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
加血凝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特点: • ① 除因子Ⅲ外,都是血浆中的正常成分; • ② 除因子Ⅱ和Ⅳ外,都是血浆中含量很少的球 蛋白; • ③ 除因子Ⅳ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20g/L~160g/L 女性约为110g/L~150g/L
二、白细胞
1、白细胞形态、数量和分类
是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正常成人白细胞 总数为(4.0~10.0) ×109/L,饭后、运动、妊娠分 娩及月经期等均可使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分类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
百分比(%)
主要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碱性粒细胞 0~1
嗜酸性粒细胞 1~4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2~8
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 脓性细菌
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 与过敏反应
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 参与特异性免疫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 天。 衰老RBC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 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
②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被巨噬细 胞吞噬——血管外破坏。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 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
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 Cl-。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因为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使细胞外液的 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但不易通过细胞膜。这对保持细 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非常重要。
2. 胶体渗透压:3.3 kPa (25 mmHg),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 是白蛋白。意义: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血液 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的生理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功能 3、参与体温的维持 4、免疫防御功能 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
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
7.35—7.45 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
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
血浆内的主要缓冲对有 (1)NaHCO3/H2CO3 (2) 蛋白质/蛋白质钠盐 (3) Na2HPO4/NaH2PO4 此外肺和肾能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血浆 PH值的波动范围就很小。
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球蛋白
15~30g/L 免疫防御作用
纤维蛋白原 2~4g/L 参与血液凝固
血浆蛋白的功能
1、形成血浆渗透压 2、运输作用 3、免疫作用 4、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
颗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300 mmol/L ,主要 来自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血浆渗 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 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化学性质和大小 无关。
功能:免疫作用,包括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体 积小,无细胞核。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剧烈运动、妊娠、 较大损伤后可使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少于50×109/L时,称血小板过少,人体可出现异 常出血倾向。
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白细胞渗出 2、趋化性
(1)、中性粒细胞 50%~70%
形态: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功能:吞噬、杀灭细菌。
(2)、嗜碱粒细胞 0-1%
形态:球形,核S形或分叶,胞质内含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兰紫色。
功能:参与过敏反应。
当血小板多于1000×109/L时,称血小板过多,则易发生血 栓。
第五章 血 液
HUMAN PHYSIOLOGY
学习要求:
1、掌握: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 的基本过程,ABO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抗凝系统的作 用和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3、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生成的调 节与破坏;Rh血型系统。
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在调节血管内外 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起重要作用。
与血浆渗透压相比
=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 > 血浆渗透压: 高渗溶液 < 血浆渗透压: 低渗溶液
水
0.9% NaCl
等渗溶液
水
水
2% NaCl
0.7% NaCl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
正常红细胞 NaCl溶液
血浆PH值
一、红细胞
是血液中数盘状
12
正常值 男性(4.0~5.5)×10/L
12
女性(3.5~5.0)×10/L
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 ①、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
成人体内共有铁3~4 g,其中约70%存于血红 蛋白中。
②、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叶酸和维 生素B12 ,加快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促进红细 胞的发育成熟。
证。
1、血液的组成 血 浆(55%)
水 91% 晶体物质
蛋白质
血液
红细胞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各成分的比容
血细胞比容
血浆 55% 白细胞和血小板 <1%
红细胞 45%
血浆的化学成分 蛋白质
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总量为65-85g/L
白蛋白
40~48g/L 形成胶体渗透压
血细胞生成部位
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在胚胎早期从是卵 黄囊造血,从第二个月起由肝脾造血,第五个月起 变为红骨髓造血,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 随着骨髓腔的增长脂肪细胞进入骨髓,逐步填充多 余的骨髓腔,18岁以后主要是在脊椎骨、肋骨、髂 骨和长骨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所有的血细胞均起 源于造血干细胞。
(3)、嗜酸粒细胞 0.5-3%
形态:球形,核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嗜酸性颗粒,红染。 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
(4)、单核细胞 3-8%
形态:圆或椭圆, 核肾形或卵圆形。 功能: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吞噬及免疫功能。
(5)、淋巴细胞 20-30%
形态:圆或椭圆,核圆,一侧有凹陷,胞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