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战略调整制度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

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

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 年代初的32% 左右上升到2009 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 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 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 : 1扩大到2009年的2.2 : 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以净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外需不稳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金融政策不当等方面。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导出口转型、推动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等。

首先,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是外需不稳定。

中国出口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这些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以稳定出口方向。

其次,投资过度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度依赖政府和企业投资带来的增长,长期以来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并提供更多优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此外,通过培育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海外收益,平衡国际收支。

再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产业过度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国际间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趋势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出口。

最后,金融政策不当也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中国过度扩张信贷,引发了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压缩信贷供给,控制流动性泛滥,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同时,还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融资的通道和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部门间、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比重和协调程度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其中特别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失业率升高、土地资源短缺等诸多经济问题,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详细分析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1、历史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以制造业出口为主要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虽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2、投资误区19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占比逐渐升高,而消费占比逐渐降低,投资误区和反向选择导致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失衡状况。

3、资源组织问题中国现有资源结构偏向第一产业,加上人口巨大,导致土地和资源过度开采,引发了环境问题,同时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4、制度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制度问题是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导致了人口流动不畅,工业化进程卡壳,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资本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

二、经济结构失衡的应对策略1、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应该采取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通过消费促进内需,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的转变。

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采取新技术和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2、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加强地方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不同产业协调发展,加强财政调控,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提高资源效益,减少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改革方案中国可以通过重大改革方案来推进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例如改革信贷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对新型产业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用限制污染的手段,以修复环境为主,控制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失衡剖析

产业结构失衡剖析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美国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研发、金融等新 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则是商业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 较大;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技研发、旅游等新兴服务 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然不高,发育仍然不足。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分行业中,我国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产值占GDP比重最大,维持在 9%左右,而美国则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行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 的上升到2007年的20.6%。我国的科研与技术服务产值占GDP的比重很低,从 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1.13%,而美国的科研技术服务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1995年的上升到2007年的7.3%。
项目
交通、运输、仓储 批发、零售、餐饮 金融、保险、房地产 研发、科技服务
1995年 美国 中国 3.1 4.34 13.3 9.05 19 8.32 5.6 0.49
2001年 美国 中国 2.9 4.41 12.8 9.68 20.9 7.8 6.8 0.85
2003年 美国 中国 2.9 4.49 12.6 9.68 20.8 7.6 6.7 0.9
与美国的第三产业结构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 甚至还低于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 (2008年为48%)。
2001 1.00 14.40 20.80 45.10 78.20 40.50 2002 0.90 13.70 20.00 44.80 79.10 41.50 2003 1.00 12.80 19.80 46.00 79.20 41.20 2004 1.20 13.40 20.30 46.20 78.50 40.40 2005 1.00 12.20 20.30 47.70 78.70 40.10 2006 0.90 11.30 20.70 48.70 78.40 40.00 2007 1.00 11.10 20.40 48.50 78.60 40.40 2008 1.10 11.30 19.80 48.60 79.10 40.10 2009 0.90 10.60 18.60 46.80 80.50 42.60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状况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持续低迷的挑战。

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以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

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制造业。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内生产力的增加,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而国内市场的结构调整以及加大创新力度的任务也面临挑战。

这一结构性问题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疲软。

其次,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

过去几年,中国的债务水平迅速增长,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这些债务问题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严重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加强监管,推动去杠杆等。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且也存在执行不力的风险。

第三,国际贸易摩擦和扩大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困扰。

中国是一个出口型经济体,高度依赖外贸。

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一些贸易伙伴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出口面临了许多挑战。

另外,一些国际贸易协定的谈判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

最后,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污染的工业生产和大规模的资源消耗。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得资源供给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压力。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国际贸易摩擦和市场准入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

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推动创新、加强监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

国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国内经济失衡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内外部不平衡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一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

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

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作者:候雪婷来源:《财富时代》2014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生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心一直都在东部的沿江沿海城市,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探讨了一些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原因及对策引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沿江沿海地区,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协调区域经济,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1、地理环境的制约我国地形复杂,东低西高,在我国东部,主要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降水充足,滨临沿海沿江地带,交通便利,与外界的联系紧密,同时东部地区水土资源优越,城市生活水平高。

然在在我国西部,降水少,交通不畅,与外界的交流甚少,常年受风沙影响,水土资源匮乏,农业得不到规模性的发展,东西两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东部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发展缓慢。

1.2、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偏向沿海地区十一屆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凭借着优越的地势条件,吸引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各大投资家纷纷在这些地区投资建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也正是看中了东南部地域优势,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东部及东南部的沿海沿江城市,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其他地域,国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我国经济出现的严重的不平衡,东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缓慢,从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1.3、区域经济的基础建设力度不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政策和规划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是自然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

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

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

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

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摘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更是超高速增长,但繁荣的经济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其危机就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着失衡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失衡、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要素结构不合理等,同时也就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缓慢等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行较为细致地分析。

关键词: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分析战略调整要素价格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更是超高速增长,但繁荣的经济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其危机就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着失衡问题。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经济失衡的弊病展露无遗,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找出成因为其研究治本之策提供依据。

一、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构失衡的突出表现1、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

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17%,46.87%,42.96%,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虽然与往年相比我国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但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只上升了2.5个百分点,其增长相对缓慢。

2、经济增长方式失衡。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单纯地与粗放地追求外延式增长,却忽视了内涵式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形成长期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

3、城乡、区域发展失衡。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和区域的生产力、人均收入、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其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沿海内陆经济成阶梯状发展趋势,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地区差异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地区差异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地区差异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而其他地区则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本文将从资源差异、地理位置、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地区差异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

首先,资源差异是导致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经济运输便利,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资源差异直接影响到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由于靠近海港和国际市场,交通运输发达,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因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市场较为封闭,缺乏外部资源的输入,经济发展相对受限。

第三,政策也是导致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更加注重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开发沿海经济特区等手段,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

相反,内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这些地区的发展滞后。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对外资和外来企业持较为保守的态度,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

最后,产业结构也是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使得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拥有更大的优势。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一些地区陷入单一产业依赖,缺乏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

综上所述,地区差异与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差异、地理位置、政策和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要解决地区差异和经济不平衡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内陆地区的投入和支持,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同时,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地域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发展政策,减少地区间的差异;同时,鼓励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家经济下行的原因

国家经济下行的原因

国家经济下行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经济下行的原因可能很多,涉及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探讨一些可能导致国家经济下行的原因,并分析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可能是导致国家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

如果全球经济表现不佳,比如发生金融危机或国际贸易争端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导致经济下行。

国内政治不稳定也可能导致国家经济下行。

政治不稳定通常会导致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倾向于持币观望或者减少投资。

政府间政治冲突也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减少或者推迟投资,从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

政治不稳定还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剧国家经济的下行压力。

金融体系不稳定也是导致国家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体系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波及整个经济系统。

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贷款等问题都有可能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导致经济下行。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会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从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四,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也可能导致国家经济下行。

资源短缺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环境问题也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限制,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处理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就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导致经济下行。

国家经济下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结果,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全球经济不稳定、政治不稳定、金融体系不稳定、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等挑战,保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也应该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经营策略,提高自身竞争力,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国家经济下行的挑战,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000字】第二篇示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行趋势,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下降、消费不振等方面。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摘要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本文针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现状,分析了其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调解,以实现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双顺差原因分析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 a一、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一)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制定和实行了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战略,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分工。

外资企业最初进入我国主要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于是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进行外向型生产,进一步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扩大。

(二)投融资渠道不畅通与储蓄高于投资。

当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还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投融资渠道,保障投融资渠道的通畅。

如果企业需要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需要银行贷款,由银行独立审贷;中国政府将主要着眼于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的消费率在gdp中的比率是下降的,而储蓄是在上升的。

这意味着这部分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

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均衡。

二、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积极影响。

1、双顺差结构总体上体现了一种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

金娟认为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说明我国已摆脱外汇缺口,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殷琳指出,双顺差表示了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内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持有国外资产的增加,是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综合表现。

2、双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入的持续扩大,特别是外资的净流人,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我国开始出现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到近几年,这种失衡现象益发严重,主要表现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连续“双顺差”,并且这种“双顺差”急剧增加,目前累计已达3万多亿美元,结果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空前增长,其总规模亦达3万多亿美元。

在美元不断贬值、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下,我国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很大。

同时,仍在不断增长的“双顺差”也表明,中国长期施行的旨在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些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作出调整和转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以便尽早尽快地解决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问题。

一、我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的基本现状国际收支失衡是指国际收支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或支出总额大于收入总额的情况。

前者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后者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无论是顺差或逆差,均是国际收支失去平衡的表现。

在2000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基本不存在失衡现象,如1994-2001年,这8年间我国“经常项目”与“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仅为1931.79亿美元,平均年顺差241.47亿美元,总体上看基本平衡。

但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国际收支开始进入了失衡时期,2002-2006年这5年“双顺差”累计余额达到9341.94亿美元,年均净顺差1868.39亿美元,总收入明显大于总支出。

从2007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空前发展,变得十分严重,至2011年年底止,这5年间“双顺羞”累计高达2.16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4326.40亿美元。

如果将以上两个时期(2002-2006年和2007—2013年)我国“双顺差”外汇相加,在加上或减去净误差与遗漏,这10年间我国国际收支累计顺差3.10万亿美元,年均净顺差3097.39亿美元。

由于国家没有其他渠道消化过多顺差美元,近1 0年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收购绝大部分“双顺差”美元,结果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长。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跨境贸易、资金流动等经济活动中出现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收支、资本和金融汇率差额收支和其他转移支付收支等项的总和。

收支平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失衡则可能导致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也在不断加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双重需求驱动下,进口依赖度高导致贸易顺差缩小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内需增加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缩小的重要原因。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需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公司通过本地化和品牌化的方式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投入,从而促进进口的增长。

进口的增加导致了减少了出口的比例,顺差缩小。

因此,政策建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促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等手段,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外贸领域稳步增长,提高进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进口出口结构,加强本土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整体贸易信誉度。

二、汇率制度改革逐渐深入,汇率波动率加大从2005年起,中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逐步向市场化的方向靠近。

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渐对外市场形成一定的市场定价能力,外汇流动性逐渐提高,市场保持着一定的波动性。

因此,汇率制度改革影响了中国国际收支的表现。

人民币的逐渐增值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十分显著,一方面,由于汇率的升值,中国对外压力增强,进口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出口受到有力竞争的打压,企业盈利受挤压,整个外贸经济需要突破重围。

政策建议是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同时,对人民币贬值进行适度干预和引导,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外资流入激增,国际收支存在结构性不平衡自1992年至今,外资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从几十亿美元增长到万亿级别。

起初,外资主要是以劳务性的形式进入中国,但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外国企业的认可,外资的涉及层面不断拓宽,不仅包括电脑、光纤等IT行业,还涉及汽车、银行、保险、金融等各种领域。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政策、制度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政策、制度原因分析

外, 城市福利制度就可以相应地建立起来。除了诸
如住房、 医疗、 教育、 托幼、 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福利
之外, 以保障城市劳动力全面就业为 目标的排他性
劳动就业制度是这种福利制度的核心。可见, 在粘 合改革前城乡关系以及导致巨大城乡收入和福利差 距的制度安排中, 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 口迁移的政 策及其制度,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传统发展战 略得以推行, 一系列造成扭 曲城乡关 系的制度环境 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一方面, 它营造了符合城
物质基 础的 差距将继续 推动经 济发展 的 差距 。 我国城 市偏 向政策 的形成 。 直接 根源 于 2 O世纪 5 代开 始 推行 的重 工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 。为 了保 O年
城乡之间的差距首先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现 在 的我 国农村 , 虽然 已经包 含了多种产业 , 但农业 在 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是其与城市区别的一大 特征。而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的特点, 注定了经济发 展达到一定程度后, 农业增长必然慢于第二、 第三产 业的增长。如果不考虑城乡其他方面差别, 单从产 业 自身的扩张性上来看, 农村就 自然地 处于劣势。
右, 包括对大型水利、 生态、 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的大部分, 农产品流通补贴 等, 约占整个资金投入的 6 %左右。 7 第三, 财政农业支出部门分割严重, 有限的资金 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 政府投资的农业项 目实行按 投资额度 确定权 限的办法, 审批手续 繁杂、 程序较 多。项 目审批制度化、 公开化、 科学化不够, 存在一 定的 盲 目性 和 随意性 。财政支农 工作的 主要 内容往 往是分资金 、 下指标。重资金分配、 轻资金管理的现 象相当普遍。农业项 目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使得项 目的实施效 果较 差 。 2 造 成城 乡差别 的财 税政 策 原 因。改革 开放 以 . 后,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二元社会经济” “ 结构 在不 断受 到 冲 击 , 且 不 少构 成 这 种 “ 元 社 会 经 而 二 济” 结构的政策安排已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转变, 如食 品供给制度、 户籍制度、 就业制度、 教育制度等。但 是, 这种“ 二元社会经济” 结构的根基并没有彻底动 摇, 总体上看城乡仍然是分离的。体现在财税政策 方面也是如此。从 目前看, 乡差别的财税政策是 城 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经济因素。 首 先 , 乡分 割的税 收政 策 , 城 不仅 反映 了城 乡市 场经济发 展的差别, 而且隐形 中加重 了农 民负担。

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不平等

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不平等

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不平等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快,但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始终存在着。

这种不平等既体现在收入分配上,也体现在财富分配上。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首先,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经济结构中,一些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工资水平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一些基层劳动者的工资待遇较低,而高端产业的从业人员则享受较高的收入和福利。

这样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状。

其次,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也是造成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社会,一些人陷入了贫困陷阱,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行业萎缩等原因,他们很难获得更高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了收入和财富的积累。

同时,一些社会阶层无法享受到相应的福利保障,例如医疗、养老等,这使得他们在经济上更加脆弱。

这种社会保障的不足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

解决经济结构与社会分配不平等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支持。

通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革和转型,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一套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

这包括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福利。

此外,还需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

教育是提高人们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才能够有效地减少贫困现象,实现更加公正的社会分配。

最后,政府在研究政策时需更加重视社会分配问题,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这需要政府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痛点,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解决社会分配不均的问题。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1 . 调整贸易政策 , 改善 国际收支结构 。经常项 目顺差一直
是我 国贸易顺 差的主要来源 ,这是 由中国改革 开放过程中的
所和世界制造 中心 。在20 ̄ 20 年 , 00 06 流入中 国的外商 直接投
资平均每年达5 0 0 多亿 美元 。跨 国公司将生产 加工基地转移 到 中国, 然后 又将价 廉物美的产品返销到发达 国家 , 促进 了中国 加工贸易和出 口贸易的迅速发展 ,扩大 了中国对 这些 国家 的
3合理引进外资 , . 改善资本项 目顺差 。二十多年来 的改革
外经济开放政策 ,积极 引进 外商直接投资 以加快发展制造加
工 业 , 力 发 展对 外 贸 易 尤 其 是 出 口贸 易 , 通 过 扩 大 出 口 和 大 并
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紧紧抓住 了国际资本流动 和产
业转移的历史机遇 , 通过大力发展加工 贸易 , 功地 将 中国的 成 劳动力 比较优势同外 国的资本 、技术 和管理优 势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 , 不仅充分发挥 了各种要素 的比较 优势 , 还创 造 了国际
业结构存在很大风险。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 , 我们必须注意
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欧美等发达 国家的 国民经济 中居主导地 位, 而在中国的经济结构 中 , 劳动密集 型产业和制造 业 占主导 地位 。从 经济增长方式来看 , 欧美等发达 国家保 持着低储蓄 、 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 , 主要依赖消费需求拉 动经济增长 。例 如 , 国家庭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 占的比重高达7 %。而 美 0 中国则是 高储 蓄、 低消费 的经济 增长模式 , 主要依赖 出 口增长 拉动经济增长 。 消费支 出在G P D 中所 占比重从2 世纪9 年代初 0 o 的4 %下降到20 年的3 %。因此 , 7 06 6 发达 国家的旺盛 消费 需求 必然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口需求 的扩大 , 而中国的消费需求 不足造成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 ,进而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与发达国家问的不同经济结构 与增长方式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者:刘利庚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却呈现相对滞后的境况,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却不断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

原因有: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市场与政府功能的错位等。

解决失衡的措施是:明确政府与市场“两只手”职能、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

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却呈现相对滞后的境况,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却不断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

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实惠,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问题正在成为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解决。

中国经济要健康平稳地发展,必须校正这种失衡。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一)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

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决定什么样的行动。

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第一目的,而且这一目的一度被认为是压倒一切的目标。

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斥着一切为了GDP的领导思想。

自然,一切为了GDP就将经济增长凌驾于社会发展之上,甚至是牺牲社会发展部分利益来服务于经济增长。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主要通过社会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形成。

在这种发展观念下,经济增长是目的,经济增长的成果的初次分配难以形成公平分配,而是向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转移,以更好利用所得继续投资,继而再次促进增长,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而相比之下居民收入相应的增长有限,其内在的消费需求就相对收到制约。

再次分配中,作为分配主体的国家财政,在一定情况下,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投资,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投资格局收到限制,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投资格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更是超高速增长,但繁荣的经济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其危机就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着失衡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状况提出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失衡、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要素结构不合理等,同时也就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缓慢等失衡的主要原因进行较为细致地分析。

关键词: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分析战略调整要素价格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更是超高速增长,但繁荣的经济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其危机就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着失衡问题。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使得我国经济失衡的弊病展露无遗,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找出成因为其研究治本之策提供依据。

一、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构失衡的突出表现
1、产业结构失衡。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严重的比例失衡。

据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17%,46.87%,42.96%,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

虽然与往年相比我国三次产业均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但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40.5%上升为43.0%,只上升了2.5个百分点,其增长相对缓慢。

2、经济增长方式失衡。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单纯地与粗放地追求外延式增长,却忽视了内涵式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形成长期依赖投资和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极易受到
国际市场的影响。

3、城乡、区域发展失衡。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和区域的生产力、人均收入、生活条件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巨大差异,并且其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沿海内陆经济成阶梯状发展趋势,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4、要素结构不合理。

李克强在题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指出“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源资源消耗大,单位产品能耗高的实情使得我国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我国“高污染、高消耗、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将会呈现继续加强之势。

二、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1)产业比重战略调整滞后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在一五期间通过对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进行比较,明确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而后在八届二次会议上又提出“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的重视及倡导相对滞后,最终造成了政府主导下的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2)出口导向战略调整滞后
随着改革开发程度的加深,推动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力度逐步增强。

我国通过变动汇率、出口补贴和退税等相关优惠政策,使得我国的出口份额不断扩大,顺差迅速增加。

由于我国的出口导向政策调整比较缓慢,大量的热钱涌入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我国的基础货币供给明显增多,造成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和金融结构失衡,从而加剧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3)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调整滞后
在经济发展初期缺乏资本之时,更多是依靠投资进行资本累计来驱动经济增长。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我们并没有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而是长期实行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使得我国形成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

1990至2005年,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平均投资率为39.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左右,这表明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4)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改革开发初期,在沿海地区推行了优先发展战略,让这些地区的人民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的人们逐渐发展,直至达到共同富裕。

而沿海地区也确实借助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开始迅速崛起,工业化进程逐年加大并积累了大量资金,但是沿海地区的发展拉大了与内地的贫富差距,出现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当沿海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我国开放政策需要及时转变到各个区域的均衡发展上来,然而我国沿海到内陆逐步开放政策有些滞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实行了分阶段式的区域不平衡发展,加大了区域经济的贫富差距,进而造成了地区间的发展能力差异过大以及国内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2、生产要素价格扭曲
当生产要素进入了市场配置资源,自然而然应该形成与市场对应的生产要素价格,可是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却被严重扭曲。

虽然我国是一个贸易顺差大国,可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首要对象,而我国出口的商品也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廉价商品的代名词,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太低,其商品并没有真实的发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产成本。

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使得企业生产商品的成本偏低,最终导致我国人均工资偏低和我国资源不足与廉价使用并存的局面。

人均工资偏低又必然带来一定程度
的高储蓄率和中下阶层民众的消费不足,进而导致我国商品外溢、内外部经济失衡以及国际收支大幅度顺差。

廉价的资源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稀缺程度,尤其是土地、水资源、煤炭、电力等一些重要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粗放式开采和过度使用,而另一方面污染排放权也没有形成其价格机制,最终导致资源压力和环境的承载压力。

3、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缓慢
(1)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被弱化。

国家经济的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我国政府权力的重组过程中存在着对政府职能认识不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留恋权力以及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性惯性思维等现象,使得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被弱化。

(2)市场主体构成缺乏优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一直占据较大比重,存在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现象,无法有效的制约企业的投资行为,不可避免的出现产能过剩和结构性失衡。

国家政策对于国有企业的扶持,使得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相对狭小,这与自由竞争形成优胜劣汰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背道而驰。

而且现代企业制度并未真正建设起来,产权依然不够清晰,严重阻碍了资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胡希宁、步艳红:《前沿经济学理论要略》,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2】高占勇:《经济结构失衡—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隐患》,2010.9
【3】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Finance & Trade Economics.No.7,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