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生经济地理简答

合集下载

武汉大学考研经济地理学

武汉大学考研经济地理学

09科目代码:879 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A卷)(满分值150分)注意:所有的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其他地方的一律无效。

一名字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工业用地选择2.城市环境容量3.地域分工4.城乡一体化5.集聚经济6.圈层结构7.综合平衡8.外部不经济性二问答题(共6小题,共82分)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针对经济活动的集聚与分散特征?(15分)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乡统筹?(15分)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中,如何把握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度”?(15分)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3分)5.在区域条件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系统分析的观点?(12分)6.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12分)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论基于测度与评价的区域发展决策。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

08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8*4分=32分)区位条件用地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地区专门化区域规划规模经济技术经济论证法生态工业区二、问答题(共82分)1、在区域条件分析过程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12分)2、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体现因地制宜的基本原理?试举例说明。

(14分)3、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14分)4、在区域发展决策中,除坚持“地区专门化”,为什么还要坚持“综合发展”?(14分)5、如何理解区域发展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14分)6、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系统性?(14分)三、论述题(2*18=36分)1、论区域分工与协作,并举例说明。

2、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

07年经济地理1.名词解释(4分*8)2.用地选择因地制宜用的平衡城乡一体化组团布局距离衰减作用城镇体系人地关系3.问答题4.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的特色?(12分)5.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15分)6.在区位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15分)7.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分)8.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分)9.如何理解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12分)10.论述题(18分*2)11.试述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综合评价。

武汉大学893地图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重实验室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考研

武汉大学893地图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国重实验室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考研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通信与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2013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通信与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硕士 2012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2011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各专业 专业学位 2010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其他各专业 专业学位
二、实验室 GIS 专业报录情况介绍(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1、2009-2013 四年复试比例及分数线
(说明:分数仅为进入复试的最低分数,本中心不提供最终录取分数,因为最终录取分数是 要综合考虑初试和复试,而后换成百分制,而百分制对大家来说,就没有多大意义。并且不 同学校、不同年份出题风格不同、考题难度不同,所以该分数只具有参考意义。 ) 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2013 复试分数线统计情况 2013 最终录取分数统计(各科最低分) 摄影测量与遥感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总分 346 358 英语 50 50 政治 50 50 数学 90 90 业务课 90 90
体系组成:资源、环境、人口、国土经济的完整体系。 图件组成:序图、自然资源图、社会经济资源图(内含人口、劳动力、智力等图)、环境与灾 害四个图组组成。在自然资源图组中又分为地质地貌与矿产、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五 个子图组。 二、编辑文件 总则(内容包括地图集的性质用途说明、图组划分、编排原则、图面配置、编辑任务说明等 等) 、 地理地图 (包括该区域地形图、 地质地貌图、 政区边界图等等) 、 图型和表示法设计(包 括地图集分组、图幅表示、地图配置等等) 、地图集的彩色和装帧设计(包括地图集中使用 的颜色、字体、符号、页面等) 、地图集编绘(包括所使用的资料、方法、工艺方案等等) 、 地图集出版(包括对印刷、纸张等的要求) 、附录。 三、地图集设计的基本程序 (1)地图集的开本设计 国家级的地图集用四开开本, 省区级权威地图集用八开开本, 大城市地图集也可用八开开本, 旅行地图集用二十四开。 (2)地图集的内容设计 若为普通地图,内容包括总图部分、分区图部分和地名索引;若包含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则由序图组、普通地图和若干专题地图组成。 (3)地图集中各图幅的分幅设计 …………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地理信息系统教程及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地理信息系统教程及参考答案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学科,是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空间信息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2. TIN即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是一种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

TIN模型根据区域有限个点集将区域划分为相连的三角面网络,区域中任意点落在三角面的顶点、边上或三角形内。

如果点不在顶点上,该点的高程值通常通过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

3.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它应尽可能多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以便于用户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元数据的内容包括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4. 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数据和信息?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定义: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够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联系和区别: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信息由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

信息是对数据解释、运用与解算,数据即使是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就本质而言,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

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加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武汉大学考研真题区域经济学2005【试题+答案】

武汉大学考研真题区域经济学2005【试题+答案】

武汉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区域经济学科目代码:422
一、解释题(共7小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经济区
2.杜能圈
3.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4.区域发展的软环境
5.区域经济政策
6.区域优势
7.区域空间结构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4分,共56分)
1.简述区域经济增长诸因素的功能。

2.简述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选择原则和选择标准。

3.简述区域合作的形式、类型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简述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区域分工形成的市场机制。

三、论述题(38分)
1.(18分)试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和促进途径。

2.(20分)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策的实践做法,试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动机、目标取向和政策手段。

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与当前研究热点问题

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与当前研究热点问题

从共同研究方向看区域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关系



理论体系建设 理论地理学与理论经济学的途径——从理论分析、原理推导和模型化入手,建立一套 规范的理论体系。中心内容包括学科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 析、区域结构、区域经济理论模型等。 应用地理学与应用经济学的途径——从实证分析的要求出发,形成一套适应实际应用 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区域或区域经济的影响条 件、区域产业选择与优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与 空间结构、区域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域合作区域 开发与区域政策等。 经济区域(系统)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制度创新 涉及到经济区域(系统)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等,制度机制与创 新是核心内容。在我国地方经济与“经济—行政区域”的客观存在条件下,地方政府 实 力将不断加强。因此,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政治、文化、制度间的互动关系成为研究 中心。 区域关系 区域发展差距、区域分工协作、区域冲突的协调、区际贸易等 区域经济与管理政策——经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区域化”…… 区域战略与规划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相关网站看区域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关系

5.主要区域经济学家个人主页,各个主页中提供经济学 家们的简历、联系方式、工作论文及部分书籍电子版浏览 与下载。 (1)Paul R. Krugman(保罗· 克鲁格曼) /~pkrugman/ Paul R. Krugman 2008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经济学界公认为新经济 地理学(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的三位主要开 拓者之一。

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转向 现在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当前最热门的具体问题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2007年武汉大学资环院经济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7年武汉大学资环院经济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7年经济地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8*4)1.用地选择2.因地制宜3.用地平衡4.城乡一体化5.组团布局6.距离衰减作用7.城镇体系8.人地关系二.问答题1.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色。

(12)2.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实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15)3.在区域条件评价中,如何正确把握区域条件的基本特征?(15)4. 在区域发展决策中,如何体现区域的分工与协作?(15)5.如何理解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的集聚与分散机制?(13)6.如何理解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12)三,论述题(18,18)1,试论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综合评价。

2,试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环境保护。

2007年自然地理试题一.名词解释(5*3)河流信风气候土壤生态系统二,比较下列概念(5*6)1,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2,气旋与反气旋3,水分大循环与水分小循环4,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5,断层三角面与岩层三角面三.简答题(5*10)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它有那些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海洋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3,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土壤的成土过程的实质是什么?5,焚风现象使温度,降水在迎背风坡发生怎样的变化?四,综述题(18.18.19)1,结合实例说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与转化的基本特征和“十分之一定律”的含义。

2,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试举例说明。

3,试述自然地理学在“统筹人与自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经济地理简答

经济地理简答

经济活动部门分工:是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具体表现为①不同经济部门分工与协作关系②同类经济活动不同部门之间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活动地域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

它是社会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要求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驱使下,往往有趋向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表现为经济活动受主导因素影响。

■可转移性:是经济活动存在生产、技术、劳动力和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方面的转移与运输的可能性。

受4种因素的影响:①间距离和运输时间②被传输客体的可运输性③济活动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④济活动区域间的交通联系。

■互补性:指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处理三废和市场的互补等关系。

介入机会:指两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区位条件: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区位条件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区位选择:根据经济活动的具体要求(条件需要)和地理环境状况(区位条件供给)进行匹配分析而选择最适合经济活动开展,能带来持续稳定的良好的“三大效益”的区位。

通常把将经济活动落实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位选择抉择称为选点,而把将经济活动落实到具体用地区的区位选择决策称为选址或用地选择,即从宏观选点和微观选址两个层次来把握区位选择。

武汉大学资环学院gis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答案+笔记)

武汉大学资环学院gis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答案+笔记)
说了考研,再说说资料。本套资料由地学考研中心 GIS 小组倾力打造,共分十三个版块, 可以说涉及到了武大资环院 GIS 考研和大家关心的各个方面。在编纂的过程中,听取了学弟 学妹们的很多意见,使得我们这套资料日益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多给 我们提意见,以便更好的打造属于武大 GIS 的精品资料。
现在大家可能也在面临着选择,比如是否考研,考哪个学校,考哪个专业,跟哪个导师, 怎样平衡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时间等等。作为过来人,当初的我们和大家一样,也在思考着类 似的问题;也正因为是过来人,我们才有了给大家提供建议的底气。借此机会,把我们一些 个人看法与大家交流,虽个人经历不同,经验不足以证明什么,但仅供参考之用足矣! 1、为什么要考研?
II
学长学姐们对大家网上购买资料的几点忠告
1、考研不易,资料的作用显而易见,只要经济允许,大家还是要找个信得过的 提供者。
2、买资料注意,首先,一定要和对方聊聊,看对方是什么出身,如果一个人连 地域分异规律、新仙女木事件、中心地理论、空间分析、遥感影像分辨率都不知 道是什么,那他是无法保证质量的。有时候,对方会狡辩说是找人编写的,那大 家扪心自问下,如果有人出钱让你编资料,但对方对这块也不懂,也就是说质量 上是没人把关的,你会十二分的用心吗?其次,要让对方截图,任意指定版块进 行截图,很多资料描述的都很美,但实际拿到后会大失所望。随机性的截图可以 避免这一点。
3、资料更新说明
新的年份,考研范围、考试重点和大纲都会有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本中心每年都会进行一次较大内 容更新,所以本套资料仅适用于 2015 年,请大家多加关注我们!谢谢。
4、资料接受说明
收到资料后,在不拆开前提下,可自由浏览资料内容,如不满意,2 小时之内,联系我们,然后无偿退货。 但对于那些擅自拆开书钉,进行复印,而后再退货的资料贩子,我们也会坚决维护我们的权益,与之奉陪 到底!联系方式:咨询 QQ:2593665687,TEL:18012981114

经济地理资料(课堂笔记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资料(课堂笔记要点总结)

试题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区位就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条件:影响区位主体区位选择的要素集合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交通网密度——某区域单位面积内运输线路总长度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型式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指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产业关联性强,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部门综合发展的部门则是与专业化部门有着前向或后向联系的关联性部门,为专业化部门提供配套服务或产品的部门,以及为专业化部门正常运行服务的基础性服务部门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区域之间所发生的商品、人口与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湖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湖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知识总结

湖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重点知识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活动和影响力。

湖北省考研地理学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人文地理的重点知识,以供复习之用。

1. 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数量、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湖北省考研地理学中,人口地理学占据了重要位置。

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人口数量和分布:了解湖北省的人口数量及其分布特点。

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密度、人口扩散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等指标来深入了解人口的地理分布情况。

(2)人口结构:了解湖北省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层面的人口结构特点,可以通过人口结构图和年龄金字塔进行分析。

(3)人口迁移:了解湖北省的人口迁移现象,包括迁入迁出的主要原因、迁徙流向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人口增长与控制:了解湖北省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自然增长和人口净流入等因素,并了解相关的控制政策措施。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湖北省的城市地理学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1)城市分类:了解湖北省不同类型的城市,包括首府城市、省会城市、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等。

(2)城市化过程:了解湖北省城市化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3)城市功能:了解湖北省各个城市的主要功能,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了解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4)城市环境问题:了解湖北省城市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并了解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湖北省考研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也属于重要的考察内容。

(1)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了解湖北省的经济状况,包括GDP、人均收入等指标的发展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业的分布情况。

(2)区域经济差异: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地理差异,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地貌。

中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经济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经济地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差异以及推动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中国经济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长文的骨架,它提供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经济地理的定义与重要性2.2 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3. 结论3.1 总结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2 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向读者展示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

地理信息系统考研真题2006年武汉大学一、名词解释1、分布式数据库;2、地理信息流;3、窗坐标索引;4、对象-关系管理模式;5、多边形统计叠置分析;二、简答题:1、地理系统可以用S={Q,R}来表示,试描述其含义;2、在GIS中,如何描述空间位置数据?3、传统关系数据库在存储地理数据方面存在哪些局限?目前关系数据库领域有哪些发展?4、四叉树数据结构的定义?线性四叉树的编码方法?在GIS中有何应用?5、数据编辑和修改中有哪些错误?试举出不少于8种例子;6、空间数据格式转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信息损失?7、分布式空间数据共享的方法与原理?8、DCOM技术解决了WebGIS中的哪些问题?三、分析题1、在数据结构方面,无拓扑的矢量数据结构,拓扑矢量数据结构和面向对象数据结构各自是如何定义的?试给出他们的分析与评价.2、分析格网GIS与网络GIS的技术区别;四、论述题GIS的数据具有多源性,海量性,异构性等特点,据此论述数据存储与数据网络传输的策略与技术的协调.2006年南京大学一、名词解释1、GIS应用模型2、数字地球3、栅格游程编码4、关系数据库二、论述1、GIS中的缓冲区有点、线、面的缓冲区三种。

试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2、珊格数据的矩阵存储形式和DEM矩形格网数据的异同,举例说明3、矢量多边形数据的拓扑关系、TIN数据的拓扑关系、网络数据的拓扑关系分别有哪些,举例说明4、南京紫金山上的松林感染了松毛虫病,已知单位面积用药量,设计一个方案比较精确的计算出总的用药量,要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的详细步骤。

2006年中科院遥感所一、名词解释(5题.共20分)1.虚拟现实.2.空间信息格网.3.数据互操作性.4.数据挖掘.5.空间索引二、填空(共8题。

50分)1.完全栅格数据结构的三种格式。

2.投影变形的类型,高斯投影的类型。

3.空间数据的三种类型。

4.GIS的起始年代(60)。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完整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部的原因1.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

一. )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

(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一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f欠发达地区)。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 )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小,发展中国家较大) 。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及简答

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及简答经济地理名词解释及简答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极化作用: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自我发展的能力。

支柱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具有稳定而广泛的资源来源产品市场的产业,往往依靠区域优势发展。

目的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和消费提供更多的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主导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收入弹性较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业。

它直接我满足最终需求服务,因而附加价值高,技术水平先进,潜在的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其他产业具有牵动作用。

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的空间关系。

它实质上即是一地理客体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地位。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景观空间形态的理论。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引起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

品位:矿产质量指标包括品位(矿石中游泳组分的单位含量)、伴生有益和有害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特征等。

品位越低,开采利用价值越小,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差(贫矿);品味越高,开采利用价值越大,各项生产技术经济指标越好。

工业区:一个或几个中大型工业企业为骨干,有若干大中小型组成的工业企业群体。

这些企业之间在生产、工艺技术和经济上协作配套关系密切,并有共同的市政工程设施。

工业地带:由重要交通干线联合起来的若干工业地区和工业枢纽形成的工业地域结构系统,是高层次的工业地域结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06简5)如何理解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5)答:(1)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②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即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和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2)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①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②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④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2.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答:(1)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为了正确选择合理的空间位置,应全面分析经济活动的需求条件和区位的供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区位,做到地尽其用,物得其所。

(2)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为了保证经济活动强度的适宜,要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以及环境的承载力,使两者的结合相宜和谐。

(3)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应全面考虑经济活动的各类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不断优化各类关系,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协调、稳定高效的发展。

▲3.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系统性的学科特性?答:1. 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是指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2. 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集中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即是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的集成。

首先,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既要研究自然要素又要研究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地域综合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功能性。

其次,经济活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的结合,不仅受本地域系统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更大地域系统环境的影响,具有系统的开放性与层次性(或者说环境性特点),再次,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既要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相结合的状态,也要研究其发展变化,具有系统的状态性和过程性特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1.经济活动联系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课后作业)答:互补性是指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处理三废和市场的互补等关系。

它是人口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和前提,条件上的互补性构成经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

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例如煤矿采掘经济活动为机械制造业经济活动提供燃料煤,而机械制造业为煤矿开采经济活动提供开采工具、设备,两者之间极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经济活动区位条件(06)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或在进行经济活动布局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条件?(05)1.如何理解地域条件分析与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关系?2.如何正确分析评价区域发展条件?(04)1.如何理解生产布局条件分析与布局规划工作的关系?2.如何理解布局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03)运用评分发进行布局条件评价时,如何体现布局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1.在区位条件的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区位条件的评价原则?(课堂)答:区位条件的评价过程主要包括:①划定评价单元;②评价因素的选择;③单因素评价;④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⑤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

在划定评价单元时,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得评价单元内区位条件相对均一,而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

在评价因素的选择时,根据具体利用方式和评价目的,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对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评价因子。

单因素评价应参照经济划定布局方式已知的最优布局条件,分别确定个因素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给各评价单元打分,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数。

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在进行相关工作之前应首先拟定评价的标准体系,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的方法,对于区域整体区位条件评价,则更多的是从区域空间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运用发展和开放的观点,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评价区域发展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运用多种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检验和评价结果的调整,确定正确合理的区位条件的评价结果。

评价原则:1. 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2. 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3. 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4. 运用辨证的观点5. 运用发展的观点6. 运用开放的观点7技术可能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合理性论证■2.如何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的分析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答: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包括:唯一对应性、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层次性。

在对经济活动区位条件进行评价时,要抓住区位条件及其因素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地分析,全面把握和评价区位条件的整体特征。

(1)对于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

首先要进行定位分析,因为区位条件最终表现为一定的场所(位置),这种场所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维地理空间中可以由唯一的一对地理坐标表示。

又因这个固定场所是具有一系列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故又要进行定性分析,从而认识到这个固定场所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

不同场所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组合特征,因此对一固定位置又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充分合理利用该地的劳动力、资源、能源、市场等区位条件,并使其与自然相和谐。

(2)对于区位条件的系统性。

针对区位的自然经济社会整体进行定性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和评价区位条件的主次和优劣,充分利用区位条件的有利因素,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对区位条件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区位条件的规模及影响程度。

(3)对于区位条件的动态性。

对区位条件不同时段的状态、特征进行定时分析,把握区位条件的动态变化特征。

(4)对于区位条件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对区位条件进行定时、定位、定性、定量分析时,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系统的区位条件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受更大区域系统的影响。

▲3.如何理解“不同因素对同一经济部门的影响与同一因素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有重大差别”?答:不同因素对同一经济部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侧重于从经济部门的需求出发,评价不同因素的主次,而同一因素对不同经济活动部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侧重于从区位因素出发,针对具体的经济活动,讨论其利弊,评价该因素是否有利于开发。

第四章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1.综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 2.为什么要运用因地制宜原理?答:因地制宜是指决策过程中根据不同区位具体的条件和特征,使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达到相应和谐且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如果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不考虑因地制宜原理,往往会造成经济效益低,社会压力大,环境问题突出等局面。

例如不考虑华北地区缺水的问题,而大面积发展水稻种植业,势必导致水稻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同时使得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区域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给工业用水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 3.如何理解因地制宜?从哪几方面来把握因地制宜?答:⑴因地制宜是指决策过程中根据不同区位具体的条件和特征,使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达到相应和谐且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⑵在运用因地制宜时,既要针对具体的区位条件,安排相适宜的经济活动,选择相适宜的开发利用方式,确定相适宜的开发利用强度,同时也要针对具体经济活动的客观需求,把握区域具体条件的差异,为经济活动的选择相适宜的区位,确定相适宜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优化经济活动与其他要素、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联系。

根据决策背景的系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因地制宜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匹配过程中具体体现为:①经济活动与良好的用地条件相结合②经济活动与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③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生态)相结合(利用方式与强度)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相适应(动态性)⑤经济活动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性与动态性)⑥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要受更大地理环境的影响。

★ 4.试论区域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集聚与分散相结合。

答:集聚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呈集中分布的状态,同时也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集聚的趋向和过程。

实质上是顺应经济活动在技术、生产、经济和生态上的联系,缩短空间距离,优化空间关系,将有关联的经济活动集中组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互补节约消耗,产生集聚效益。

然而当积聚规模过度时,会出现集聚不经济现象,带来负面影响。

分散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呈分散分布状态以及分散的趋向与过程,是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避免出现集聚不经济的一种组织方式,也是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基本机制。

适当的分散不仅可避免过度集聚带来的种种弊病,充分利用个地区资源,使产、供、销密切联系起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发展。

而过度分散则会破坏经济活动和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由此可见,集聚与分散相结合呈现出一个合理的度,既要因地制宜的集中,也要因地制宜的分散,把握好这个度,从而体现了既经济又安全公平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规律。

★ 5.试论地区发展决策时应坚持走“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重要性)答:地区专门化是指在一个地区内,有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特别重要,其产品服务在全国同类产品服务中,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比较优越,其产品服务具有区际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