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究生经济地理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06简5)如何理解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5)
答:(1)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
②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即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
位相结合和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
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
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2)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①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
②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
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
④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
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2.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如何把握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
答:(1)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为了正确选择合理的空间位置,应全面分析经济活动的需求条件和区位的供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区位,做到地尽其用,物得
其所。
(2)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为了保证经济活动强度的适宜,要充分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以及环境的承载力,使两
者的结合相宜和谐。
(3)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应全面考虑经济活动的各类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
调,不断优化各类关系,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协调、稳定高效的发展。
▲3.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系统性的学科特性?
答:1. 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是指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2. 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
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经济地理学的系统性集中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即是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的集成。首先,经济地理研究经济活动
与地理环境相结合,既要研究自然要素又要研究社会经济技术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构成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地域综合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其次,经济活
动系统和地理环境系统的结合,不仅受本地域系统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更大地域系统环境的影
响,具有系统的开放性与层次性(或者说环境性特点),再次,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既要研究
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相结合的状态,也要研究其发展变化,具有系统的状态性和过程性特点。
第二章经济活动
▲1.经济活动联系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课后作业)
答:互补性是指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必须存在对原料、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以及基础设施共享、共同处理三废和市场的互补等关系。它是人口和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和前提,条件上的互补性构成经济关系上的相互依赖。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例如煤矿采掘经济活动
为机械制造业经济活动提供燃料煤,而机械制造业为煤矿开采经济活动提供开采工具、设备,两者之间极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06)在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中或在进行经济活动布局中,如何把握区域发展条件?
(05)1.如何理解地域条件分析与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关系?
2.如何正确分析评价区域发展条件?
(04)1.如何理解生产布局条件分析与布局规划工作的关系?
2.如何理解布局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
(03)运用评分发进行布局条件评价时,如何体现布局条件评价的基本原则?
★1.在区位条件的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区位条件的评价原则?(课堂)
答:区位条件的评价过程主要包括:①划定评价单元;②评价因素的选择;③单因素评价;④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⑤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
在划定评价单元时,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的方法,从而使得评价单元内区位条件相对均一,而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在评价因素的选择时,根据具体利用方式和评价目的,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对区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若干评价因子。
单因素评价应参照经济划定布局方式已知的最优布局条件,分别确定个因素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给各评价单元打分,确定各评价单元的评价指数。
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在进行相关工作之前应首先拟定评价的标准体系,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的方法,对于区域整体区位条件评价,则更多的是从区域空间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变化的角度,运用发展和开放的观点,进行技术经济论证,评价区域发展
评价结果的检验与校正,运用多种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检验和评价结果的调整,确定正确合理的区位条件的评价结果。
评价原则:1. 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
2. 全面综合分析,深入主导因素
3. 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原则
4. 运用辨证的观点
5. 运用发展的观点
6. 运用开放的观点
7技术可能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合理性论证
■2.如何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的分析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
答: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包括:唯一对应性、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与层次性。在对经济活动区位条件进行评价时,要抓住区位条件及其因素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地分析,全面把握和评价区位条件的整体特征。
(1)对于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首先要进行定位分析,因为区位条件最终表现为一定的场所(位置),这种场所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二维地理空间中可以由唯一的一对地理坐标表示。又因这个固定场所是具有一系列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故又要进行定性分析,从而认识到这个固定场所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不同场所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组合特征,因此对一固定位置又要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充分合理利用该地的劳动力、资源、能源、市场等区位条件,并使其与自然相和谐。(2)对于区位条件的系统性。针对区位的自然经济社会整体进行定性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和评价区位条件的主次和优劣,充分利用区位条件的有利因素,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对区位条